哪些作家你曾經厭惡後來又喜歡了?為什麼呢?
看到這個問題哪些作家你曾經喜歡過後來又不喜歡了?何以如此? - 文學,想到的。
迅哥啊。。因為長大後,我開始能看懂他寫的東西了。
1、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
2、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裡轉,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4、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鎗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5、無論從那裡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里,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裡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8、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
9、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10、說話到真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墳」題記》一九二六年
杜甫。小時候覺得這老頭太啰嗦,成天到晚憂國憂民,操碎了心~遠不如李白那麼瀟洒飄逸,豪氣沖雲霄。直到某個寒冬,穿著單衣的我哆哆嗦嗦走在異鄉的風裡,前程渺茫,突然就想起了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王小波。第一次接觸他的書是《黃金時代》,應該大家都看過,看完感覺像是看《廢都》《金瓶梅》一樣,某性的描寫恣意汪洋張揚大膽,畫面感不要太強。彷彿回到小學時被哄騙莫名看完《挪威的森林》那種不安動蕩和震驚。內心只覺得這麼媚俗的書是如何被推崇遺存下來的,原來只因不懂一個放逐語言之外,特立獨行而尖銳的作家的文字。
後來因為《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兩本雜文隨筆對他改觀。很多見地不得不說確實走在當時的前沿。九二他和李銀河老師討論研究同性戀話題,對Internet的暢想,對女權社會,對傳統文化,對電影藝術明星行業批判見解等,讓我心生敬意。嗯摘選王小波先生一段文字,我覺得在遍地大神的知乎非常的應景。
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舉例來說,對數學家來說,只要他能證明費爾馬定理,就可以獲得全國數學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極大的快感,問題在於你證不出來。物理學家發明了常溫核聚變的方法,也可以馬上體驗幸福的感覺,但你也發明不出來。由此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努力去做事,拚命地想問題,這才是自己的救星。
知恥而後勇,上知乎就是我做過最勇敢的事。共勉。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以前總覺得這老頭兒拖拖拉拉慢慢悠悠,直到過了這麼多年,直到讀了研才明白這段話是多麼的正確。人生在世,要想過得開心充實,那麼擁有一個至死都不休的興趣愛好是多麼幸福的事情。你可以隨意將自己放任到這種做讓自己高興的事情中去,獲得一種升華和寧靜。你看,現在的空虛出軌劈腿寂寞無聊吸毒濫交,就是因為這些人沒有那種幸運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就像茫茫闊闊的宇宙中,靈魂沒有找到自己的屋宇。
當然,如果達到幸運的頂點,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共度這鐸鐸精彩而又漫漫荒涼的人生。但人心的善變,親愛的,要怎樣躲避呢?張愛玲
初中時第一次讀她,立刻就被吸引了,找來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她的書,飛快的讀完了。現在回憶起來,當時讀的只是她營造的情境和文字。後來她突然一下子變得好火,身邊的人都讀她,成了小資的代名詞。又過了一陣子,大家好像又急於與張愛玲撇清關係,讀她的書似乎就會被貼上某種標籤。
又後來上了大學,開始重新讀,才稍稍體讀出不一樣的感覺。原來以為《傾城之戀》是個歡喜的結局,現在看來,它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可能有一些人生經歷,特別是女性,讀起來可能會不一樣。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以前看他的《時間機器》,《透明人》總覺得太壓抑,太黑暗,不如凡爾納的書有趣,細緻。
長大以後,覺得威爾斯寫的更深刻一些。胡適以前不懂事,以為做國民黨的都不是好人。後來讀了一下胡適精選文集,大有感觸;覺得人格魅力十足。1、兩千年前,有個九十歲的老頭子對漢武帝說:「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兩千年後,我也要對現在的治國者說:治國不在口號標語,顧力行何如耳。一千多年前,有個龐居士,臨死時留下兩句名言: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2、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3、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愛母。
4、
況且我們既主張使兒女自由自動,我們便不能妄想一生過老太爺的 太平日子。自由不是容易得來的。自由有時可以發生流弊,但我們決不 因為自由有流弊便不主張自由。
5、
我們放著這個惡濁的舊村,有什麼面孔,有什麼良心,去尋那「和平幸福」的新村生活!
6、
我們應該早點預備下一些「精神不老丹」方才
可望做一個白頭的新人物。這個「精神不老丹」是什麼呢?我說是永遠可求得新知識新思想的門徑。這種門徑不外兩條:一、養成一種歡迎新思想的習慣,使新知識
新思潮可以源源進來;二、極力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養成一種自由的空氣,布下新思潮的種子,預備我們到了七八十歲時,也還有許多簇新的知識思想可以收積來做我們的精神培養品。 今日的新青年!請看看二十年前的革命家!7、
事實上,在理想主義澎湃的那些日子裡,我跟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生手們同樣的天真。的確,我在對日勝利後不久,竟天真到打了一封長的電報到重慶,以便轉交給我的從前的學生毛澤東。我在電文里用嚴肅而誠懇的態度央求他說,日本既已投降,中共就再沒有正當的理由來繼續保持一支龐大的私人軍隊,中共現在更應該學英國工黨的好榜樣。這個勞工黨沒有一兵一卒,但在最後一次的選舉中,卻得到了壓倒優勢的勝利,獲取今後五年里沒有人能夠跟他抗爭的政權。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到了重慶,陪他同來的有美國大使赫爾利將軍,也是一個外交的生手。那時候重慶的朋友打電報告訴我,說我的電報已經交給毛先生本人。當然,我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到迴音。
魯迅,小時候覺得他啰嗦,拗口,現在看,精鍊,有醇酒般的濃厚,最喜歡讀他給自己每本書寫的自序,感覺如上海人所言,老卵!
第一反應就是喬治·奧威爾。第一次看他的《1984》時差點看不下去,感覺壓抑又陰暗。
可怕的是,後來發現,書里的內容竟然都在真實的歷史中出現了…不由得背脊發涼。
後來再讀一遍時便忍不住去細細感受每一個字裡行間所帶來的那種真切而可怕的懷疑。他讓人覺得,這些恐懼就潛伏在我們身邊,真相往往讓人不知所措。他就像電影里演技精湛的大反派,觀眾如此厭惡他帶給人的悲涼與絕望,但又不得不打從心底佩服他的洞察力之深刻。
從討厭他到喜歡他雖然只是因為他的這一本書,但奧威爾似乎無形中在推動或者說逼迫著我去認識完整的世界——總歸是要經歷過信念被顛覆、意志被動搖才算真正成長。也許很多人都能寫出所謂的「真相」,但能讓人如惡靈附體般走火入魔的,大概只有他一個。簡?奧斯丁(Jane Austen),剛開始看也不算多厭惡,只是看了《傲慢與偏見》覺得並沒有覺得這部作品值得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後來看了她的《諾桑覺寺》和《勸導》,才發現雖然她的作品給人感覺視野狹窄,題材並沒有跳出中產階級生活的圈子。可是在她所能處的位置上,你慢慢會從她的作品裡發現她高度覺醒的自我意識和跳脫出英國鄉紳家庭的局限去諷刺了當時的社會道德和人性的弱點,在她所處的地位在當時英國文壇充斥著感傷和哥特小說的氛圍下實屬難能可貴,我便慢慢地為她的精明、幽默和諷刺所折服。
對我來說每個作家都是這樣的。。。
林語堂。
曾經不喜歡他是因為他的文章老是出現在中學的閱讀題里。
現在回過頭再去看他的文字別有一番風味,清新俊逸,詼諧幽默。
好喜歡。古龍,一直很喜歡金庸老先生的書,後來喜歡溫世叔的思維方式與說理部分。對古龍前輩一開始覺著他寫得過於淡化場景元素而缺乏時代感,後來深入了解其寫作背景再加上年紀的增長,逐漸理解到古龍前輩那種縈繞在心中的寂寞感。想來古龍前輩也是一直寂寞如雪的人吧
高中小學生必讀叢書作者。
歸有光,上學的時候感覺他的文章寫的絮絮叨叨兒寒乎,欲食乎的,沒有憂國憂民,也沒有綺麗大氣,沒有千古絕句,不喜歡。
後來搬家收拾屋子的時候打開語文書,正好是項脊軒志那一課,看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
竟然淚濕了眼眶。泰戈爾。
他的詩真的有那麼好么?
要麼就是兒歌、要麼就是所謂的「哲理詩」、要麼就是讓人分不清楚是獻給哪位神的「獻歌」。冰心先生的翻譯的水準簡直超越原著。我至今無法欣賞他的詩作。就更不要提戲劇了,這莫不是我讀過最晦澀而沒有故事感的劇本。對的,我的審美情趣就是這麼差。反而是,泰戈爾文學作品中最不受重視的小說,我覺得寫得超好。
甩他那個時代和他之後半個世紀的印度作家豈止一個段位呢,我覺得直到七八十年代逐漸崛起的印度英語作品才達到他的水準。反正《戈拉》讀完之後,我立刻讀了第二遍,很喜歡。所以,下次再聊泰戈爾,別說飛鳥、新月、吉檀迦利了,聊聊戈拉(《戈拉》)和比諾迪妮(《眼中沙》)如何?看看樓上各位說的人名,覺得閱讀量小和回答這個問題尋求共鳴之間有一定的聯繫
童話,或者說兒童文學
小時候覺得兒童文學太膚淺了,而且很殘忍,情節也一成不變。那時候一是會看些消遣的、情節性強的漫畫小說,二十會看一些我覺得很成熟的應該讀的《道德經》、《菜根譚》之類的。但是當時太膚淺了,完全不能吸收多少,還覺得自己很厲害。
直到初中的時候才開始看得進去《小王子》、《彼得潘》,後來又讀了《綠山牆上的安妮》。還有王爾德、安徒生,不記得作者的巨人吃掉公主的故事。還有皮克斯的動畫,兒童題材的電影……
有可能離童年越來越遠,因此可以客觀地審視它;也有可能是終隔了一層,記不清楚它的真實樣子,所以不在乎人家寫歪了。居然沒有曹雪芹,小的時候電視被大人霸佔看那個,各種恨。
柏楊。第一次看到《醜陋的中國人》時,覺得他在強詞奪理,無事生非。那是才十多歲,看世界自然充滿了希望。後來大學,工作,真正經歷了社會的折騰,才知道柏老喜怒笑罵間有多少無法解脫的無奈。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今天的我仍然對這世界滿懷希望,雖然不再為了自己的信念大叫大嚷。然後再讀了他的小說,心思之細膩,也是叫人流連。一個作者,無非是不平則鳴而已,何必苛責文以載道,像聖經一樣供奉呢?這也是些許年來的心境轉變。
推薦閱讀:
※文筆不好,沒什麼天賦,也沒有文學修養,想當作家靠譜嗎?
※你最喜歡的外國文學作品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有什麼詩詞或者句子是你看了一次便有畫面感且影響深刻?
※宋至民國之間,中國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私家史著?
※請問葉渭渠和唐月梅翻譯的作品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