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戰國時代武士軍團的戰鬥力,放在中國古代的大陸上是否能所相匹敵?

日本古代武士的戰鬥力很強,可是和同時代或者以前的中國古代軍隊戰鬥力相比,戰鬥力到底如何?


題目問: 以日本戰國時代武士軍團的戰鬥力,放在中國古代的大陸上是否能所相匹敵?

這個問題看似是假想性對比性質,但其實是有史料記載的。我必須義正言辭的指出,日本戰國武士軍團確是有在中國大陸上作戰的案例,有且僅只有一例,但是打的並不好看,未能與中國古代大陸上的軍隊相匹敵。這一次戰例,就是加藤清正攻打居住在豆滿江流域附近的毛鄰衛女真部落(日本人稱之為 オランカイ),交戰地點所處的局子街,就位於今天中國吉林省延吉市。

之前我翻到知乎知名的歷史答主 @關毛 回答說,加藤清正打了滿洲人,日本人對此感到很自豪。

這番言論是完全錯誤的,我不止一次看到關毛在日本戰國史、壬辰戰爭史相關話題上發表一些完全與事實相悖的言論。首先,在加藤清正與毛鄰衛女真部落交戰的那個時候,還沒有滿洲人這個名稱,這一點是清朝歷史的基本常識;並不能以後來才出現的名稱,稱呼當時的毛鄰衛女真部落,關毛在常識問題下就犯了錯誤。其次,日本人也並沒有對加藤清正打女真部落感到很自豪。可以這麼說,日本人記錄下的,都是加藤清正渡過豆滿江打女真部落失敗,最後逃回了朝鮮咸鏡道的記錄,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感覺很自豪。

比如北島萬次在《加藤清正·朝鮮侵略的實像》一書中,就如實記錄道,在局子街一戰,女真部落從四方邀擊,使加藤清正軍團付出極其大的死傷,最後渡過豆滿江逃回了朝鮮咸鏡道。從這一記錄看,哪裡能看得出日本人對加藤清正打女真人(關毛所誤稱的滿洲人)感到很自豪?

池內宏在《文祿慶長之役·別編》一書中引述下川兵大夫《高麗陣覺書》、李植《野史初本》的記錄,也表達了相同觀點,認為女真部落四面邀擊,讓加藤清正軍團付出了很大程度的死傷,使加藤清正不得已逃回了朝鮮咸鏡道。這能夠體現日本人對加藤清正打女真人感到很自豪嗎?

所以題目問: 以日本戰國時代武士軍團的戰鬥力,放在中國古代的大陸上是否能所相匹敵?

我的答案是,從僅有的一次戰例(題目明確要求的發生在中國大陸上)來看,並不能匹敵,加藤清正輸給了非常低調的、很少讓人聽聞過的毛鄰衛女真部落,被打回了朝鮮。事實上,在朝鮮咸鏡道,加藤清正也吃過幾次敗仗,不僅不光彩,而且還是比較丟臉的事情。搞文祿慶長之役研究的日本人,都懂得局子街之戰的實情,根本就不會為加藤清正感到很自豪,他們對於這一場敗仗也不會隱晦。至於不搞這一塊的普通日本群眾,基本上聽都沒聽說過,更談不上什麼很自豪。


首先,必須知道,武士這個團體人數是極其有限的,即使在江戶時代末期,幕府早已把職業足輕升格為最低級武士的時代,算上他們的家屬,全國合計200萬人,幕末日本有3000萬左右人口,而戰國時代,慶長檢地的時候是1000萬,再早100年的應仁之亂,只有700萬左右,職業足輕還是信長時代的產物,在這之前都是武士們的貴族戰爭,平清盛時代平家引以為傲的平家武士團其實只有4、5百人,即使隨著戰亂的延續,貴族武士吸納了很多土豪國人,這個團體還是很有限的,你要明白一點,維繫武士團體的主體是血緣,並不是你有人佔個山頭就可以自稱武士的,家格高的的武士家族即使一貧如洗照樣活的滋潤,比如京極這類靠聯姻就坐上大名位置的,甚至是小笠原這樣單純靠血統就得到領地的小領主。

再來,我們談談豐臣秀吉的朝鮮侵略,日本在經歷了百年戰亂,戰爭的藝術當然不會像百年前那麼混亂,幾乎家家大名都是三米長槍加鐵炮的標配,中國的火槍事實上並不出色,由於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非常容易炸膛,而且傳入中國的火槍和傳入日本的有代差,中國軍隊的優勢長於火炮和騎兵,日本人的炮就是個大號鐵炮,日本人的馬簡直無法直視,這是地緣劣勢。

事實上整場戰爭就是中國的騎兵和日本鐵炮的拉鋸戰,有輸有贏,但總體贏多輸少, 加上日本人海軍弱小,糧道總是被抄,就地補給激起民憤, 最後日本人盤踞在南部大興土木造了一堆城堡,這個戰爭就這麼拖了5,6年。

老實說,和中國邊軍相持了那麼久,戰鬥力自然可圈可點,有武器上的優勢,也有精神上的力量,不過這場戰爭早已不是武士團的貴族戰爭了,而是長槍加鐵炮的殖民時代戰爭模式。究竟那些混雜在職業士兵中的武士們他們戰鬥力如何,我是無從而知了。

在更早之前的蒙元入侵日本的時代,那時還是貴族武士的天下,北條時宗治下政局穩定沒有什麼戰亂,當時元軍有火炮,日軍不是對手,依著土牆硬撐著,傷亡再大都死戰不退,日軍蒙受著巨大的傷亡和元軍打陣地戰,眼見著快支持不住了,來了場颱風……

所以,你要我評價日本人的武士團戰鬥力,我無疑是高的,但這個不能脫離時代和地緣局限,勇氣和技術並不能左右戰爭,若是讓當時的貴族武士們領略大陸的千年戰爭藝術,我是一點都不看好他們的。


足輕為主好嗎,武士哪有多少,金屬產量那麼羞恥,拿什麼打,武士刀著甲情況下作用不大,日本人身高偏低,無良種馬,冷兵器陸戰中國那個朝代都完虐。

海軍不著甲,犯海的都是亡命徒,所以你高估了他們戰鬥力。


不能,題主可能會說明朝倭寇的事,他們是游擊戰,是搶了就走,面對的也相當於民兵連的武裝。要是剛正面的話,一般水平的軍隊武士們是要團滅的。 更何況 ,就日本的那點鐵產量,盔甲什麼的就別想了,另外還有日本笑話一樣的本土馬,重騎兵是神話了,就連騎射都沒有。沒有騎兵,指著什麼去所向無敵,恩有人會說,沒騎兵可以學習大唐擺出傳說中的陌刀陣啊,大爺的!人家陌刀陣要求的身高體壯,哈,不說戰國時期,你看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武士照片就知道了,何況陌刀陣也是暫時擋住騎兵衝鋒,最後解決問題的還是騎兵穿插。


不知道題主的「武士軍團」的概念是哪裡來的。

實際上日本所有時期,「武士」都是一個非常稀少的群體。

因為武士刀是非常昂貴並且保養起來很困難的兵器,沒點家底的根本用不起。所以才會有日本浪人。

浪人其實就是落魄的武士。

扯遠了,拉回來。

其實武士,按現在的觀點來看,就是特種兵。

這個兵種的數量,和正常軍團相比,是非常少的,當然日本戰國時代的正規軍團,也沒有多少人。

甚至有國內的一些學者嘲笑,原來日本的所謂戰國時期,就是一大群少則幾百人,多著幾萬人的民間武裝的鬥爭,千人對戰那都是名動一時的大戰鬥,幾萬人的對戰那一定是要名垂千古的,放在中國,幾萬人的對戰也就是個中等規模的邊釁罷了(不可考,大家看過笑過)

所以題主說的武士軍團,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十幾人的武士一起,已經具有非常高的戰鬥力了。

接下來說戰鬥力。

在同等人數的情況下,中國軍隊(當時是明朝)的戰鬥力是不如日本武士的。

因為武士是一群特種兵,而中國軍隊,就只是常備軍了。

如果用特種兵對特種兵的話,請參考戚繼光、俞大猷等明朝著名將領的私軍與倭寇的對戰史。

「日本國內一般稱戰士陣亡為玉碎,參考這個邏輯,戚繼光的戚家軍,可以稱作碾玉機。」

當然能做倭寇的一般都是浪人,戰鬥力應該比正規的武士要弱一些,但是粗糙一點來看:

1、日本武士的個人戰鬥能力極強,經常在中國沿海地區組成小分隊打家劫舍。

2、明朝普通軍隊小分隊完全不是倭寇小分隊的對手。

3、明朝特種兵小分隊打的倭寇小分隊落花流水。

結論:

1、中國普通軍隊戰鬥力不如日本武士。

2、中國特種兵戰鬥力大於等於日本武士。

PS:因為各武士的招式不一樣,較難形成配合,而中國特種兵,練的都是小團隊作戰,有配合的。日本武士能打得過有鬼了。。


單挑有看頭,真打仗不行。武士刀不適合破甲,日本古代騎兵也是菜。你要非得臆造個武士軍團,我的答案還是一樣,打不過同時代的中國正規軍。


武士團放到中國大陸,那就是游牧民族的一道菜,分分鐘騎射教你做人。有人拿元朝遠征日本說事,那是因為一來兩棲登陸是20世紀美軍才解決的難題,二來日本島上騎兵活動受限,你來華北平原騎兵會各種大範圍迂迴穿插虐殺步兵。

論單挑和個人作戰技巧,日本武士團也許能打出不錯的傷亡比,但想在中國大陸混,少數精英組成的戰鬥團體遲早會被粗糙量產的海量大頭兵淹得泡沫都不吐一個。


佔個坑。打算寫寫古代精銳部隊的標準。

開整,本篇文章內容比較雜,側重於古代的單兵訓練與武器。

1、唐代精銳士兵選拔標準。

《新唐書·選舉志》云:「……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翹關,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

先說說其中的翹關和負米。

1.1 翹關。

根據唐代的尺寸,翹關用的是一根長5.1米,粗10cm的大木樁,根據木材的密度,這根大木樁在30kg左右。所謂翹關,就是把這根大木樁像用長槍那樣給翹起來,要求後手距離尾端不能超過一尺(30cm),要求舉10次合格,明顯是一種鍛煉槍術的運動,很有實戰意義。古代長槍的長度一般是4.5至5.5米不等,重量在6kg上下,也就是說鍛煉器材的重量是實戰兵器的5倍。

以下為翹關的圖片

1.2 負米五斛。

唐代一斛貌似是120斤,五斛就是600斤,要求背著600斤的米走二十步算是合格。

總體來說,唐代對力量的訓練和選拔還是科學的,負米這個動作和現代健身的農夫行走是一個道理(廢話,農夫行走來源於此),事實上,這種農夫行走的訓練方式在世界範圍內非常廣泛,蒙古的摔跤手訓練方式就是搬一塊大石頭,找一個上坡,往上走,這個動作對發展全身力量的幫助極大。然而我懷疑600斤的數字有問題,現代的格鬥好手農夫行走也就是160kg的樣子,唐軍也不是超人,這個數字肯定有誤,但是負米幾百斤,走二十步這個訓練應該是真實的。

2. 古代長槍的形制及其基本用法(下一個話題準備寫騎槍)

2.1 長槍的長度與重量

長槍長度

說到古代長槍,其長度有一個基本標準,「三其身」,也就是三倍身高。

《考工記廬人》中有記:「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 這裡說的是長兵器不可以超過3倍身高,但是反過來理解,也就是長兵器普遍「三其身」,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呢?

先說春秋戰國時期, 《考工記廬人》中記載:周人將步卒所用的矛稱呼為酋矛,柄長約為兩丈,按周尺約23 CM計算,合約四米半;車戰用矛稱為夷矛,柄長約兩丈四尺,合長度約五米半。

也就是說長矛在4.5米—5.5米之間,恰好是「三其身」的長度。

還記得上邊說的唐代翹關么?「關」長度多少來著?5.1米,這個長度,再加上這個姿勢,基本能確定這就是個長槍訓練道具。

到了明代,《手臂錄》《耕余剩技》《紀效新書》等武術書籍當中的長槍也基本就是這個長度,同時代的日本,比較流行「三間槍」,一間是1.6米至1.8米,嗯,長槍三其身可以說是一個大魔咒了。

長槍重量

根據明代著作《手臂錄》中的說法,普通人一般用10斤重的槍,力氣大的可以用11斤、12斤的槍,鑒於明代一斤相當於600克,至少明代長槍重量是在6kg左右,所選用的材料要求是「硬」,千萬不能軟,最好是拿鐵來做。其實重量和材質這個東西不難理解,古代鎧甲堅厚,不夠分量的兵器根本沒法破甲,重6kg的大粗棍子是個什麼概念呢,家裡最細的不鏽鋼水管一米大概是1.6kg,你想想接近4米的不鏽鋼水管拿在手裡什麼分量,揮舞起來有多嚇人,就知道這根6kg的大粗木棍子的威力了。

另一個問題是硬,現代的武術大槍要求有彈性,好吧,這是練內家拳用的,不是戰場武器,軟的長槍刺在盔甲上,一打彎,根本刺不進去,所以長槍一定得硬,寧折不彎。

同時長槍的粗細也是有講究的,整體呈錐形,後邊槍根的要求是「手可盈把」,也就是手剛剛好能握住,不能太細,細了用不上勁。然後越往槍頭越細,這也符合力學原理。

長槍用法

這根5米多、重6kg的槍總算說的差不多了,下面說說用法。以下內容基本源自《手臂錄》和《耕余剩技》,這兩本書對長槍寫得很系統、很詳細,同時也很樸實,沒有花里胡哨的東西。

長槍的用法不複雜,但是很難,和毛筆字差不多,看著簡單,東西也少,但是對功夫要求不低。

首先說長槍的進攻,


在日本,武士叫侍,有種軍銜叫「侍大將」 你大概知道什麼個意思了,是沒有大將組成的軍團的。


魏武卒、韓勁卒、趙騎兵、秦銳士圍而殲之,當然了,魏武卒活到日本戰國年代那得是葫蘆娃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此處省略n世);

蒙恬說章邯你帶著刑徒兵跟這幫孫子玩玩,我這九原兵下手沒個輕重,打絕種了會上軍事法庭的;

衛青說去病你去吧,我給你擂鼓,封完富士山趕緊回來吃飯;

竇固說耿秉你去吧,把日本武士趕到爪哇國去就夠了;

馬騰說超兒你去吧,我和你韓叔喝幾杯;

石勒說石虎何在?打完回來打劉曜;

苻堅說那個誰誰,慕容垂,快去快回,莫要誤了我投鞭塞江;

李世民說丁山你去吧,叔寶敬德得給我看門防龍王;

李克用說朱溫你去吧,看看這幫矮子咋玩陌刀陣;

岳飛說雲兒你去吧,順便抓幾個祭旗咱們直搗黃龍;

忽必烈說,喝不完10碗悶倒驢的自罰去打倭寇;

崇禎說三桂你的關寧鐵騎出去遛彎不?滅幾個武士回來唄,又到李如松周年啦。

乾隆說大小和卓剛滅,又來了倭寇,各位再辛苦辛苦,我讓人把酒溫著。


壬辰之役又不是沒打過


按武士刀的產能產量,把日本挖穿了挖出來的玉鋼也裝備不了多少人。。。

中國古代戰爭有馬就是牛,能組織大規模騎兵的基本都是壓倒優勢

一旦形成大規模集群戰鬥,單個武士再強悍也禁不住騎兵沖的。。。


明朝李如松抗倭,那可是日本戰國剛統一後,最強的精銳武士,打起來一個個戰國神將,瞬間屁滾尿流。


最近怎麼一直看到日本xxx放到中國跟xxx比會怎麼樣系列的問題?是不是有精日打算在知乎上帶節奏了?


同時代的話會被碾壓吧,咱們這一打就是萬上下的,島國倒是更像村長在私鬥,人太少硬傷,冷兵器時代不就是打個人數么。


以戰國時代日本人的身高 以及被歐美人恥笑的像狗一樣的日本馬。。。和大陸騎兵來比。。。


「同時代或以前」……

跟「以前」比有何意義呢?雜賀眾對商周時期的戰車乃至更早的氏族部落,用腳想也知道雜賀的贏面大。

然而這樣的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一個全副武裝的旗本武士可以虐一個明前鋒十戶長,一個旗本武士加足輕小隊可以勉強勝過一個明十戶長加士兵小隊,一個戰國武士加足輕百人團大致會戰平一個明中期百人團,一個旗本加足輕軍團很大幾率會戰敗給一個明中期軍團。


作為一個騎砍玩家來胡扯。

我認為如果題主想像的是那種用太刀或者長刀的經典武士形象的話,打打游擊和步兵混戰可能還行,遇到正規軍團團戰的話基本上就是移動的經驗了,人數差不多也沒用。你既沒有馬,又沒有遠程武器,又沒有長矛,又沒有重型的破甲武器,還不配盾,在有火炮、弓弩手、槍騎、弓騎、長矛陣、重甲兵中若干種的軍團面前,真的是有一萬種死法。

不過日本武士似乎也有弓,但是步弓手沒有槍盾的配合也很容易變成移動的經驗。

不知道日本武士是不是普遍有重甲,如果是的話戰績可能會稍好一點,不過也就一點而已。

如果再考慮到後勤和訓練成本,農民穿身普通護甲,配長矛、盾或者弩,應該比日本武士划算多了。


唐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推薦閱讀:

劍道架勢有哪幾種?
武田勝賴為什麼最後不降伏於織田信長以此保全家門?
日本原來的那些大名後代現在都混的怎麼樣?
日本十大名刀的介紹?
古今中外刀劍類(西洋劍、中國傳統刀劍、日本武士刀等)的兵器優劣高下是怎麼樣的?

TAG:歷史 | 軍事 | 日本戰國 | 日本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