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CEO賈躍亭宣布做超級汽車,怎麼看這件事?


北汽+樂視,兩個缺乏現金流的企業要搞電動汽車,說白了他們還認為中國的汽車業依然停留在當年比亞迪和力帆投資6億人民幣就能造車拿出去賣的階段。

中國的純電動車業將在2020年遭遇滑鐵盧式的崩盤,到時候存活下來的應該不超過3家企業。

新能源汽車目前來說被證明唯一可行的方向是氫能燃料電池車輛,此外目前的主要技術方向,特別是插電蓄能型在中國是不可能成功的。不信的,五年後我們回頭來看。

--------------------------------將一個回復添加到這個裡面-----------------------

當前條件下,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失敗的越快。參與的企業越多,失敗的越快。當前技術的車型投放量越大,失敗的越快。

2015-16是保有量上去以後出現的設施與標準化問題、2017-18電池問題以及用戶和企業的關於電池保養、替換和如何定義電池是否老化的糾紛開始出現、2019-2020是回收和環保問題開始出現。若按照政府的樂觀預期出現插電式車輛的增長,政府的對充電柱、車輛、用電的補貼決不可能持續到2017年,因為這是不可持續的,政府沒有這麼多錢支持下去。首先對混動的補貼應在2016年底前必然停止,甚至可能發生在2016年初。對於純電來說,2020年家用小型車的主要排量將會降低到0.8-1.3L,油耗降低到百公里4.5升,而2020年中國電力不可能完成清潔化來源的工作(包括核電在內的清潔能源的投入是有周期的,當前已經基本能夠預測2019的中國能源結構了),即使能夠部分做到,那麼電價也將遠超過當前的狀態。相比之下,家用小型車即使依然使用汽油機,到2020年,其環保效果應反向明顯超過倚賴70%煤電的電動車。(根據清華大學與北美大學研究數據顯示,當前就已經是持平狀態的,但是根據大部分的數據依然認為,燃油車的「後續污染」超過純電動車。)在經濟性上,隨著補貼的推出和企業回收環保要求負擔的加重,同樣將出現顛倒。

現有在用戶間推廣的新能源車輛,到2017年電池問題必然成為用戶和車企之間扯皮的重點問題。即便車企有信心替換,但是如何界定「老化」沒有國家標準,或肯定被控制在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者手上。若以「損壞」為標準或者非常低的「老化」為標準,必然會出現大範圍的爭吵。不要相信所謂的免費更換,沒有一個企業能在保有量超過100萬後有這個定力對成本為7萬元人民幣的電池組真正做到免費更換,老闆即使是耶穌基督轉世在經濟上本身就是不可能的,這肯定是有條件的。

對於電子企業轉型作汽車,很明顯是受到特斯拉的鼓舞。可是人家特斯拉的團隊還搞火箭和飛行器你們造么?人家的技術積累樂視真心不會懂。汽車的安全、環保、工作條件的要求搞電子的不懂,包括北汽,自己的東西都還沒搞好,就不要學比亞迪破罐破摔了。

我覺得包括插電式汽車,還有像樂視這些新入局者,還有盲目樂觀的政府,以及聽到一個環保就樂天,看到這些企業曬出一些偏向性數據就有信心的廣大群眾們,總得要發生一些重大事件,破壞一些東西,死一些人,荒廢個百把億的投資,才能清醒個兩年然後去投資和崇拜下一個泡沫。

從技術角度來說,電動方面來說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氫能燃料電池車。你不用擔心老化,你不用擔心環保問題,你不用擔心替換的硬體成本問題,你不用擔心加滿的時間問題。加油站旁邊就可以架設加氣站,或者乾脆換鋼瓶或者固態燃料棒(固體儲氫技術),和加油一樣方便,行駛里程與汽車一樣遠甚至更遠。目前的瓶頸在於大規模廉價制氫和儲氫技術,一旦獲得突破,我作為內燃機汽車的從業者,我認為我會馬上轉行。但是在這之前,插電式電動車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威脅,我們基本上是在看熱鬧的心態等著他們失敗。

我唯一的感受是,如果這麼多錢投在我們的製造業升級上,該有多好。更好的機床、更好的材料、更好的機電一體設備、更好的機器人。而不是大把大把的去買德國、日本的設備。


沒事,你看看他真的能做出來不


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樂視是偽生態,樂視網排名在愛奇藝、優酷之後,沒啥優勢,電視銷量更不值一提,手機吹的厲害其實每年也就一百萬台左右的銷量,基本可以忽略。說白了,就是畫個餅好在股市圈錢,然後套現。賈躍亭不是已經套現25億嗎?投資人沒富,他先富了,總之一句話,一個垃圾的人渣


對我們消費者,只有好事


故事大王


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難道各大世界級汽車廠商沒有你賈躍亭看的遠嗎?


生態化反

ppt

融資圈錢轉移資產

套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幸好本人後富,沒有買股市買理財

不幸中的萬幸


PPT做的真好看


這讓豐田情何以堪.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凱迪拉克CT6的定位?
擁有一輛AMG是什麼感覺?
30萬左右suv選哪個?
眾泰汽車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技術水平以及產品質量如何?
生產長軸距版的汽車和生產普通版本有什麼不同?

TAG:互聯網 | 汽車 | 電動汽車 | 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