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時看完一個電影感覺不到它的好,看完影評分析後回想一遍就感覺電影很厲害?

本人電影小白一枚,之前看的韓國電影很少,最近看了知乎上對韓國電影的評價很高,尤其是這部 《殺人回憶》,昨天就去看了下。看完後的第一反映就是兇手是誰啊,怎麼這麼平淡也沒有個結尾電影是不是被過贊了,後來又看了下知乎對電影的分析又回想了下感覺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覺得還得看一遍。 1.我想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2.如何改進,如何去好好的欣賞電影? 知乎小白的第一次提問,謝謝大家了!


按道理來講,看完一部電影后所形成的觀感應該是是影片本身的質量和你自身對影片的理解疊加後的情緒體現。我把它當做第一觀感。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卻發現,觀感的形成,並不僅僅依賴於此。還與你觀影的狀態,心理的期望以及別人的評價有關。這些元素可作為第二觀感。

你看完一部電影后發現不好看,或者不出彩,這是基於第一觀感做出的判斷。等你看到了別人的評價亦或是別人的解讀,專業的或是感性的,你會在基於第一觀感的情況下加入第二觀感對影片進行再次判斷和修正,最終得出最後觀感。

在你通過第二觀感對第一觀感進行修正的時候,修正的程度取決於你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理解水平以及對個人主見的堅持程度。你的知識水平,理解水平,個人主見的堅持程度越高,第二觀感對你的影響就越低,反之則越高。

我以我自身的感受舉幾個例子:

我大概從2010年的時候開始有計劃的刷片,電影信息的主要來源是豆瓣的短評和評分。但不看長評,以防劇透。再就是女朋友的推薦。基本上我看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建立在這個「片子不錯,值得一看」的前提下。也就是我是在第二觀感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去看一部片子。

一《剪刀手愛德華》 豆瓣評分8.7。

第二觀感:這是我女朋友推薦的,說這是部很凄美的愛情故事,屬於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的那種。我看了評分,加之名氣比較大。就決定看了。

第一觀感:不好看,不喜歡那個風格,同時也不喜歡剪刀手的這個造型,也不喜歡這個故事以及這個故事傳達出來的價值觀。總之如果我來打分的話也就是6.0分。也就是一般愛情片的水平。我覺得台灣拍的那些小清新片,隨便找幾部都要比這個好看許多。

看完之後,也沒有出現整個人都不好的狀況,只是覺得彆扭,即便是看了好幾篇力捧的長評我的整個觀感也沒有太多變化。唯一的理解就是這個影片可能在那個年代是出彩的,也許我能打到8分,但現在我是打不出來的。

這屬於第二觀感不錯,第一觀感差,並且第二觀感對第一觀感的影響很小的情況。

二《銀翼殺手》豆瓣評分8.1

第二觀感:據說這是大導演諾蘭心目中最佳的電影之一,大導演的眼光豈能有差,豆瓣評分又那麼高,看看看。

第一觀感:沉悶。本以為是科幻動作片,場面火爆的那種,看的時候卻發現更像文藝片。整個片子帶給人的都是壓抑,天空永遠是黑的,下著雨的。複製人的行為都是詭異的,連裝扮都透著一股來自地獄的味道。很多場景都是似曾相識的,像《黑客帝國》,又像《猩球崛起》。我只能憑著自己的觀感覺得這應當是一部很牛的作品,但是牛在哪裡又說不上來。打分的話,我想8.5應該差不多的樣子了。

看完之後去刷長影評,又在知乎上逛了一圈,才了解這電影原來開創了一個時代。不僅懂得了這電影好,而且知道了好在哪。觀感疊加,9分以上,是絕對可以的。

這屬於第一觀感上佳,第二觀感極佳,第二觀感對第一觀感進行修正。最終得出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評分當在9.5.

三 《不能說的秘密》豆瓣評分7.4。

第二觀感:看過周杰倫拍的MV,感覺調調不錯。但是又想到周杰倫演過的《刺陵》,無休止的耍帥,以及處女作,加之豆瓣不高的評分,總覺得這電影也就是6分的水準吧。

第一觀感:前二十分鐘,哎呦不賴啊,比想像中的好看多了,桂綸鎂透出的那股學生時代的清純,真是看的都讓人醉了。 接著看,台灣的景色真是漂亮啊,有機會一定要帶女朋友去那裡逛逛。快表白啊,一會黃花菜都涼了。後三十分鐘,咦,怎麼還帶時空穿梭。哦,我終於明白,影片前段,為什麼桂綸鎂舉止怪異了,なるほど。這電影很好啊,有故事,有情節,有景緻,演員的表演也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很出彩,也沒有大的邏輯漏洞,與另一部同類別的日本電影《借著雨點說愛你 いま、會いにゆきます》各有打動人心的地方。個人觀感,8分以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屬於第二觀感較差,第一觀感很好。第一觀感修正第二觀感,最終得出8分以上的評價。

其實最後想說的是,看電影和看書最大的不同便是看電影總是一遍則過,在看的時候你根本來不及思考,而是被一步步引導著完成導演想給你看的東西。看書則具有更大的主觀能動性,你可以任意暫停,你可以一句話反覆琢磨,你可以一天看十頁,也開始挑燈夜讀,一晚上看完一部大部頭。

這就形成了一種認識偏差,好電影必定是情節起伏波盪,扣人心弦,讓人慾罷不能,尿意全無的。而那些情節無趣,沉悶,讓人昏昏欲睡的必定是失敗的電影。而事實卻是,一部好的電影導演總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一些人生的道理,或者萬物的要義。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出我們身上那些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就像作家在書的字裡行間不經意的灌輸一樣,引發著我們的反省與思考。而這樣的電影看一遍又怎麼能夠呢,只是人天生的本性是懶于思考而追求刺激。也就無怪乎為什麼有的人為一遍又一遍的去刷同一部電影,只為了咀嚼某句台詞,某個畫面,而有的人則喜歡馬不停蹄的去追《變一》《變二》《變三》。


首先我們就先不費時定義哪些電影是」值得回味「的電影了,就默認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好電影吧。

為什麼」當時看完一個電影感覺不到它的好「?

可能是因為,對這部電影所講述的背景不是非常了解,那麼你對於那些隱晦的暗喻、諷刺抑或是現實在電影中的投影不能產生良好的互動,而或許這些正是電影的精髓;

可能是因為,整部電影你被導演牽著鼻子走,而沒有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猜測。贊一部電影出乎意料首先要是你先」意料「一些東西;

可能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敘述」語言「的獨特:為什麼諾蘭鏡頭下的小丑讓人毛骨悚然?為什麼賣拷貝的一些鏡頭讓人熱血沸騰?

可能是因為這部電影沒有觸動你心底的那一角:有的人在《秒速五厘米》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的青春卻像是《那些年》的樣子;

可能這部電影值得回味,不僅僅局限於電影本身,更在於這部電影所處的歷史/政治環境,更在於這部電影對於後來者的影響;

」如何去好好的欣賞電影「?

上面認真地回(提)答(升)了(逼)一(格)通,但看電影就像高考語文閱讀題,太多的文章被過度解讀。除了你可以好好做一下以上功課,最重要的是投入感情的看一部值得回味的電影,結束後自然會好好回味自己投入的感情。


我覺得可以換個角度想。

比如你第一次接觸一個人,只是相處了那麼一會,感覺還行,但是並不是優秀。

但是之後有幾個朋友給你說了TA的種種好處,TA的各種優良品德。你們下次再相遇的時候,你的第二印象其實已經有了變化。你也會越發的去放大TA的優點。

這個就和電影一樣:誒,以前我怎麼就沒有發現這裡這麼精妙呢!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貌似大家都看出了很多內容與引申,而自己沒看出來。連大眾的水平都達不到或者與朋友閑聊的談資也少了許多。看電影對我來說就是看感覺。而大家賦予了電影更多內涵。這些內涵雖然情真意切卻並不能證明是原作的思維。有時候按照自己的感覺去看也沒什麼,就是不好看啊。就是看不懂啊,就是一笑而過啊。當然如果非想要看出名堂,搞清電影時代背景,專業術語,自己深入去分析,慢慢就能欣賞了。當然我自己認為好電影是讓人欣賞的而不是被人欣賞。


覺得用導遊來比喻會更好些,我們自己去遊覽一個歷史景點,即使做再多的功課,但是終究比不上最好的導遊,我們總是看這部電影看得再明白透徹,也有一些該方面的專家比我們看到的更多。

即使能理解到一個層次,但是別人有更細膩的文筆,能將你所想的卻無法表達出的感覺娓娓道來~

(畢竟我們網上能搜索到的影評一般都是大眾選出來的精品)

通過這些影評,原先看不懂電影劇情的人通過影評再加以回憶就懂了。

看明白了劇情的人,由於每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同,觀影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我們看到的影評就是每個人「三觀」的體現,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影評代表不同的角度,我們通過不同角度的詮釋來重新解讀這部電影,自然會覺得」更好看「。


還是覺得換位思考吧,你覺得這個電影拍的不好,哪裡不好,如果你來拍,你能在什麼地方拍的比他好嗎?自己拍的時候就會想,導演運用的這些鏡頭、音樂、台詞等等,仔細想想,到底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要表現什麼,可能就會發現好多自己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


很多有深度的東西不要指望看一次就能理解,要多看幾次,比如,看書,看電影,每次看都會有新發現。


我第一次看到牛頓的慣性定律的時候也覺得這啥玩意。

後來老師一講解我瞬間覺得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

是不是可以類比?


如果看不懂指的是赫穆蘭道,說明你沒讀過或沒讀懂夢的解析。

但是你看不懂的是殺人回憶,我只能說你電影看(bi)得(ge)還不夠。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海洋天堂》這部電影?
怎麼評價電影《我的青春期》?
2017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電影?
如何評價《為奴十二載》?
有什麼非常棒的華語電影呢?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