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待社會的貧富差距?


本文的姊妹篇: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多大責任? - 趙皓陽的回答

由於文章過長,先列出目錄:

一、亞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笛子給最好的演奏者

二、道德模範康德

三、最實用的功利主義者

四、自由主義者的選擇

五、自由主義者的「叛徒」

六、盧梭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七、正義使者羅爾斯與平權運動

八、千夫所指——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九、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寂寞

十、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十一、無產階級的輓歌

結語

上面一篇文章得出的結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分化會愈演愈烈,窮人脫貧難上加難。如果熟讀我國歷史的話,我們改朝換代的節奏永遠都是:新朝代建立、皇帝相對勤政、官吏相對清廉、開墾荒地、安撫流民、勸課農桑——土地兼并加劇、官吏逐漸腐敗、開始出現失去土地的農民——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流民現象無法遏制,這時自然災害和侵吞救災錢糧的貪官污吏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農民起義烽火燎原——新的統治者產生,戰爭消滅了大量人口,空閑出大量土地,於是皇帝相對勤政、官吏相對清廉、開墾荒地、安撫流民……

這是毅種循環不是么?毫不誇張的說,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財富再分配的歷史。

歷代先賢哲人、思想家、實踐家,他們對貧窮、財富分配、公平、平等的理論與社會實踐,都是什麼呢?他們是怎樣竭盡自己的畢生所學,來解釋社會現象,來規定道德規範,讓我們人類社會合理的運轉,擺脫這樣的毅♂種循環呢?

一、亞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笛子給最好的演奏者

如果你來分配一個昂貴的長笛,你會把長笛給誰——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給最想學習長笛的孩子?給流浪漢讓他可以用來乞討?或者抽籤,給運氣最好的人?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考慮財富分配和權力分配問題的時候,必須考慮分配的目標、終點和目的。對他來說,這是關於一個人找到合適的位置來發揮他的美德的事情。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正義是給予人們應得的東西,是給予人們本來屬於他們的東西,這是一個關乎人們之間,以他們的美德,他們適宜的社會角色相互配合的問題。正義意味著給予每個人,他或她,他們應有的,給予人們應得之物,但一個人應得的是什麼?——用通俗一點的話講,最好的長笛,應該給最好的笛手。

對於任何被分配的財富或權利「正義與兩個因素有關:物和人」。即得到分配物的人。簡而言之:最好的笛子給最好的笛手,因為這就是笛子存在的目的——被完美的演奏。

因為年代久遠,作為古希臘先哲的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早就被攻擊的千瘡百孔。因為按照目的論進行分配可不那麼容易,尤其當我們考慮到社會慣例、財富分配和政治實踐活動時。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觀點,被詬病最深的,就是他是奴隸制的理論支持者。亞里士多德說,至少在我們的社會中,奴隸制是必須的。因為如果公民要擺脫手工作業和僕人乾的、家務性的雜活,從而能去參加集會,去研討政治。那麼,一些人不得不去干那些僕人乾的工作,而這些工作是生活中必須的。他說,除非你們能發明一些科幻的一種技術設備,然後讓它們代替那些奴隸去從事的不得不存在的,艱苦的家務工作。假如公民們要去研討善和實現自己本性,那麼奴隸制是必須的,那是為了城邦生活,是為了向公民打開這種生活的大門,是為了這研討、辯論的生活,是為了實踐智慧的生活。

——像我,智慧而哲♂學的亞里士多德,毫無疑問應該去討論政治、去辯論,因為「最好的笛子應該給予最好的樂手」,我明顯比那些沒文化的下層奴隸更適合去討論政治,按照目的論的推理,我註定被供養。

(雅典的奴隸買賣市場)

亞里士多德說:有一些人,他們的天性恰當去做奴隸,他們有成為奴隸的素質。這裡存在一些人,他們不同於普通人,就好象肉體不同於靈魂一樣,這些人就是要被統治的,而且對於他們來說,如果他們是奴隸,那是他們本性的最佳實現。他們和其他人一樣,能認識到理性,但他們無法參與其中,無法運用理性。

毫無疑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有其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後來人以自由的名義,來對亞里士多德進行最大的挑戰。

近代學者們認為,亞里士多德的正義的目的論的理論威脅到了現代公民的基本權利。

還有一些反對者們,比如康德和自由主義者,從目的論出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認為政治的目的不是塑造公民的道德品質、不是要讓我們變好,而是尊重我們自由地,選擇自己覺得好的東西、選擇我們自己的價值和最終目標,並擁有和他人一樣的自主自由。

二、道德模範康德

(插一句,每次說到康德就頭大,因為想用簡單通俗的解釋康德的理論簡直是不可能的,不想看這一段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入第三部分,講功利主義者很有趣的。)

康德認為亞里士多德錯了。康德認為,支持某種在其中人們可以追隨自己美好生活觀念的公平的權利框架是一回事,而將法律或者正義的基本規則置於任何一種特定美好生活觀念的基礎上,則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還會帶來強制的危險。

(顏值不高的人側臉照可以顯得稍微帥一點,康德為證)

關於康德的思想,我們在上一篇文章阿爾薩斯屠斯坦索姆是否正當? - 趙皓陽的回答里已經探討過了。簡而言之,作為道德模範的康德是怎樣要求人類的呢?——

——我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我給窮人施捨,是因為我覺得窮人活不下去了會造反,會搶走的我所有糧食和財寶,甚至會丟掉全家性命;而我開粥廠,讓窮人維持在將將活下去卻不用造反的溫飽線上,我雖然損失一部分財富,但是可以保障我的安全。

——我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我給窮人施捨,是因為我覺得窮人太可憐了,吃草吃土賣兒賣女,作為一個人,同情心是我必不可少的組成因素,因此我處於一種想要窮人過的更好的動機,決定開粥廠救濟他們。

——對於道德模範康德來講,同樣是開粥廠救濟窮人,就是因為動機不純,前者的富人是錯的,而後者的富人是對的。

康德的道德觀認為,行為的道德價值並不取決於行為所產生的結果。行為在道德上是否有價值,與其動機有關,與意志的高度有關,與行為要達成的意圖有關。動機決定了道德價值。只有特定的某些動機才會產生道德價值。

如果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別的什麼東西,比如第一個富人,那麼這就是假言律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如果這行動本身就有價值,一個講究理性的頭腦也會認為這是必須做的事情,那麼這種動機是就是絕對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這就是假言律令和絕對律令之間的區別。

因此所以對於貧富差距,按照康德的道德邏輯,所有富人應該心甘情願的,心無雜念的,資源救濟窮人——這是我們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嘛,不能玷污。「你不能將人當作手段來使用,因為人是人自己的目的」——康德。

康德道德哲學的一個應用之處,那就是他的政治理論。康德認為公正的法律來自於某種社會契約。——順便說一句,康德是盧梭的粉絲。所以康德說:「締造正義法則的契約僅僅是理性觀念的產物,但是它擁有勿庸置疑的實踐真實性,因為它能夠促使每一位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時候都與全國人民的整體意願相符。」

而對於康德等道德主義者的詬病也來源於此:一種虛構的契約,這種契約從來沒有發生過,能有多少道德力量呢?還是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像康德這樣的道德模範老學究,其理論可以作為一種世界觀來解釋這個世界,但是作為一種改變世界的方法論來講,太薄弱、太理想化了。

比如當代倫理學家麥金太爾認為,理論巨匠們的失敗又成了這種道德危機本身的一個顯著癥狀,表明現代社會陷於危機中已無從自拔了。麥金太爾說,當代道德危機是道德權威的危機,人們無從找到這種合理的權威。而這種權威危機的一個深刻的現代社會根源在於:道德行為者雖然從似乎是傳統道德的外在權威(等級、身份等)中解放出來了,但是這種解放的代價是新的自律行為者所表述的任何道德言辭都失去了全部權威性內容。

然而我們為什麼還要濃墨重彩的介紹康德的哲♂學理論呢,學過哲♂學的朋友都會知道,康德是要翻越的第一層大山,同樣,我們今天要講述的政治思潮,包括自由主義、平權主義、社會契約論,乃至於馬克思主義,都能看康德道德哲學思想的影子。到比如自由理論體系的集大成之作《論自由》的作者、同時也是功利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又譯約翰·穆勒),就是康德的粉絲。他有一句名言:「長遠看來,只要我們主持正義,並且尊重個人的尊嚴,我們就可以將最大化實現人類的幸福。」

三、最實用的功利主義者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上一篇文章阿爾薩斯屠斯坦索姆是否正當? - 趙皓陽的回答也講了很多,這再簡單說說。

功利主義者的核心觀點就是要保證整個社會的效用最大化。

效用整個東西怎麼來理解呢,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上圖是一個商品的效用曲線,下圖是商品的邊際效用曲線(不知道「邊際」這個概念的朋友先去惡補一下微積分,愛莫能助)。

通俗來解釋,當我很餓的時候,我吃到的第一個饅頭是效用最大的,這時候我們吃第二個饅頭,對於稍微墊補了一點的我們來說,其效用是小於第一個饅頭的,這就是下面那條斜率為負的直線。當我們越吃越飽,已經撐得肚子疼的時候,我們再吃饅頭就無法得到滿足,就是上圖曲線的頂點,這是邊際效用已經成了負數——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定律。

所以功利主義者認為,這種負邊際效用的行為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你們這些富人吃饅頭吃了吐吐了吃,你們花一萬塊錢吃山珍海味的效用恐怕也比不過一個快餓死窮人的一碗稀粥,把他們少部分財富讓給快餓死的一百個窮人不好嗎?

吃饅頭這種故事真不是開玩笑,在古羅馬,貴族們一邊吃著山珍海味,一邊看著色情歌舞或者奴隸角斗,吃飽了再吃催吐劑,吐完了接著吃,吃完了繼續吐……

(古羅馬貴族宴會場景)

如果你是個功利主義者, 你會做什麼?會制訂怎樣的稅收政策?你會閃電般的進行財產再分配, 是么?——累進位稅率、福利制度,這就是功利主義者對貧窮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因為作為一個優秀的功利主義者, 你明白從富人那裡取走一些,一小部分, 他們可能幾乎不會注意到;但是對那些底層人民而言, 這一小部分會對他們的生活或者福利起到巨大改善作用。

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於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密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密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

然而就像我們上一篇文章中說的那樣,功利主義者的軟肋就在於,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金錢(效用)來衡量的——比如人的生命,比如健康。

再比如,快樂。邊沁認為痛苦和歡樂主宰了我們,但是快樂這種東西,怎麼區分效用高低呢?可以用金錢衡量嗎?我看郭德綱的相聲比看莎士比亞的悲劇要高興多了,但是我從莎士比亞獲得的藝術體驗美感享受是郭德綱無法給與我的,怎樣比較這二者的效用呢?

康德就是基於此反對功利主義。在他看來,作為個體的人以及全人類都有一定的尊嚴,而我們必須尊重這種尊嚴。就康德所言,個人之所以神聖且天賦權利,並不是因為我們擁有自己,而是源於我們都是理性存在的生命。康德也承認,功利主義的觀點有部分是正確的。當然,我們極力迴避痛苦,我們追求享樂,康德並不否認這一點。他所駁斥的是邊沁的說法。邊沁認為痛苦和歡樂主宰了我們。而康德認為這是錯誤的觀點

四、自由主義者的選擇

自由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自由主義把人權利的問題放在了首要位置。之所以叫自由主義, 是因為它認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就是享受自由的權利,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生命,我們不一定要被社會予取予求;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生命,我們有對自由的基本權利。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只要在享有自由的同時也尊重他人自由的權利。這是它的基本思想。

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是自由主義者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被當代無數自由主義者奉為圭臬。按照他們的觀點來看, 大部分現代政府都做了三件不合法或是不公平的事情,第一點,是家長式的立法,即制訂了讓人們自己保護自己的法律,比如坐車一定要系安全帶,自由主義者認為人們繫上安全帶確實好處多多,但是不是要系取決於他們自己,國家或者政府不可以用法律來強制我們繫上安全帶。這是一種強迫, 所以不應有家長式的立法,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 不該有道德上的立法。很多法律試圖起到提升公民素質或闡明社會道德價值的作用,自由主義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對自由權利侵犯。

第三種,就是稅收或者任何為了再分配貧富之間收入財產的政策。自由主義者認為再分配是一種強迫的行為。考慮民主因素的話, 就等同於國家或者多數人一方對工作的很好, 賺了很多錢的那一部分群體實施的偷竊行為。諾齊克與其他的自由主義者認可為了大眾的需要而收取的少量稅收,像國防, 治安,認可合約效力及財產權的司法系統,但反對通過稅收建立福利系統或減少貧困差距。

對於貧富差距的問題,自由主義者認為,目前得到的信息還不足以能夠評判,你無法知曉財產的再分配是不是公平,如果只是看到再分配的模式或結果的話,還不足以做出判斷。你需要知道它的源頭是怎樣的,而不能光是著眼於結果。財富分配首先要考慮原始資產的公平,簡而言之就是人們是否通過正規渠道取得他們製造財富的原始資本。我們需要了解這點,他們有沒有偷竊土地, 工廠或者貨物等等這些幫他們賺到現在的財富的東西。如果不是, 如果他們是名正言順得到這些(原始資本)的。那他們就符合第一條原則。第二條, 在製造財富的過程中是否處在人們能夠通過自己意願在市場上自由買賣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看到, 自由主義關於公平的觀點前提是一個自由的買賣市場, 只要人們的原始資本來路正規不是來自偷盜, 而且獲取的財富出於人們買賣的自由意願。那這樣的財富分配就是公平的。反之亦然。

如果政府不通過稅收來保護如你所說的百分之十的窮人,那麼,我們可能需要更多錢來僱用警察避免犯罪之類的事情,兩條路必選其一,這樣一來,就會抽走更多的稅來提供你這傢伙所說的政府必須提供的事情。然而自由主義者的選擇是,我寧願自己購買安全,而非去交稅。

關於自由主義批評者歷來不絕於耳,尤其是對於他們激進的,反對家長式立法、反對道德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整個社會完備規則的設計。反對者們認為,我們人類不同於動物,我們不只有個人的「自由」,同樣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要考慮到整個社會的完整運行,否則我們的個人「自由」也壓根無法保障。

對於自由主義者「勞動者自願把自己賣出去」的觀點,馬克思做出了針對性的反駁:表面上看勞動者是簽訂合同「合法」的把自己賣出去,然而勞動者和資本家的地位完全不對等,在一個不公平的市場環境下,在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相對人口過剩的條件下,勞動者們為了活下去,必須接受被剝削——要麼被這個資本家剝削,要麼被那個資本家剝削——這是他們唯一選擇的自由。

五、自由主義者的「叛徒」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根正苗紅」的自由主義者明顯不符合社會整體性的要求,於是一些自由派別的領軍人物在保留其「尊重人權」的核心觀念上,加入了一些「修正主義」。

比如我們上文中提到的約翰·密爾。他的《論自由》一書寫於1859年,在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密爾在《論自由》中開宗明義,闡明《論自由》的主題不是討論所謂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社會自由」,「即社會可以合法地施加於個人的權力之性質和界限。」嚴復在譯密爾《論自由》時,把書名譯為《群己權界論》,實在是精闢地理解了密爾著作的主旨。

再比如英國人約翰·洛克(John Locke,約翰這個名字真是濫用……),洛克既是自由意志論的支持者,也是它的批評者。洛克指出,在「自然狀態」,在任何政治體制建立之前,每個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然而,一旦我們同意進入社會,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約束。因此,洛克認為,即使政府干預了個人的權力、財產,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意見賦予了它權力這麼做的。

表面看來 洛克是自由主義的強大盟友,首先,他和今天的自由主義者一樣,認為有一些非常基本的個人權利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政府,即使是代表人民的政府,即使是民選政府,也不能剝奪的。不僅如此,他還認為這些基本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財產這些自然權利。此外他還認為這些財產權利不是由政府或法律所賦予的,這些財產權是在政權出現前就擁有的自然權利,它是每個自然人與生俱來的。

私有產才是洛克第一大理論基石,第二大理論基石只針對自由主義原生許可權的,洛克再起政治思想中,引入了「同意」的概念,這也同樣是社會契約論思想的基礎。洛克說,合法政府建立在同意的基礎上。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這便解決了純正自由主義這最大的命門,如何有組織的適應這個集體、這個社會——那就是,多數人「同意」原則。

就比如說,純正的自由主義者反對通過稅收來彌補社會不公,而洛克則認為,只要公民「同意」,那麼政府還是可以佔用個人資產來進行再分配的,不管是出於「人類最基礎的憐憫或同情心」還是「為了一個穩定和安全的社會」。

以洛克為代表「修正自由主義」者們最偉大的社會實驗,當屬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獨立宣言》中,就可以看到偉大的托馬斯·傑斐遜提到了洛克的思想。傑弗遜修改了洛克的思想,改為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是我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同時,這種「同意」的思想,即社會契約,也成為了美國的立國基礎,憲法、國家與各州之間的關係、議會,無一不建立於此思想。

同時,洛克關於財產權的思想,非常完美的為白種人殖民美洲寫下了理論的註腳。洛克認為,一個人能耕耘,種植改良和培育多少土地、以及使用多少土地的產出,他就擁有多少財產權。這好比他通過他的勞動從共有財產中來。因此對於權利不可剝奪這個看法,洛克和自由主義者是有區別的。歐洲人將北美土地從印地安人手中拿走,是因為印第安人沒有很好的通過「附加勞動」授予這片土地以財產價值,然而「勤勞、智慧、帶著普世價值光輝」的白人登陸美洲,真正賦予了這片土地財產價值,自然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美洲的主人。

(感恩節的由來,頗具諷刺意味)

同時這裡需要注意一下,上文中提到的羅伯特·諾齊克生卒年份遠遠晚於密爾和洛克,可見任何一個觀點在某些特定的年代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力。

然而純正的自由主義者缺將洛克視為叛徒,他們的失望有兩點:第一,權利是不可分割的,並且因此,我根本沒有真正地擁有自己。我不能處置我的生命、我的自由、我的財產,這樣其實是侵犯了我的權利。這是失望之一。失望之二,一旦有一個合法政府,經過同意而建立的合法政府,對洛克來說,唯一的限制,就是限制對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的任意掠奪。但如果多數派決定,如果多數派頒布一個普遍適用的法律,並且通過了一個恰當的投票遵守了公平程序,那樣根本無法保證人的「基本權利」無法得到侵犯,無論是徵兵還是累進稅率。

(想不到洛克你這濃眉大眼的也叛變革命了)

另外對於洛克等自由主義者的批評,除了馬克思之外,美國20世紀政治哲學家麥克弗森指出這樣一個事實:洛克的理論本質上是有產者的理論。他指出,人們習慣於從洛克的政治思想中讀出很多自由主義民主的假設,如基於同意的政府、多數統治,等等,但這些都是誤讀,因為這些假設都屬於後來的時代,而不屬於洛克所生活的17世紀的英國。麥克弗森分析指出,洛克強調了多數統治的原則,但他這裡所說的大多數不包括人數佔一半以上的無產者,是指有一定財產同時擁有完全公民身份和完整的政治權利的有產者,多數統治的本質是有產者的多數統治。處於統治地位的永遠是有產的少數,而占人口多數的勞動階級只能被迫接受永久被統治的「正義狀態」。

自由主義者偉大的實驗,美利堅合眾國,算是失敗的試驗品么?毫無疑問,美國是成功的,如果美國還不成功那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是失敗了——但恰恰就是美國的成功印證了自由主義者的失敗——因為現在的美國已經不是不是自由主義者所設計的美國了,其根本願意還是政治自由主義者孿生姊妹——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失敗。一個看似完美的「看不見的手」敗給了客觀經濟規律。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危機迫使美利堅不斷地更新與自我完善,最終成為了今天的樣子。

舉個例子,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在幹什麼?上萬失業者到蘇聯大使館排隊要移民,農民拿起槍發動對銀行家的階級鬥爭,工人搶佔工廠煤礦,左翼知識分子公開號召這些人團結起來搞蘇維埃,舊統治集團的嘍啰則見風使舵投機革命,媒體直言未來在共產主義。這本來是共產主義革命的標準開端。詳情可見歷史名著《光榮與夢想:最慘的一年》。

六、盧梭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關於貧富差距的話題,永遠不能迴避的就是盧梭偉大的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盧梭在書中明確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現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這一思想,對後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詳述了自然狀態以及在自然狀態中發展起來的、導致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因素;第二部分論述了社會狀態中人類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墮落的發展。

同樣的,這一部書只是盧梭的世界觀,就像我們的《生而貧窮(上)》一樣,盧梭給出的方法論在《社會契約論》里,這就不詳細說了,洛克「同意」的觀點就是盧梭社會契約論的簡化版本。盧梭的社會方法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

七、正義使者羅爾斯與平權運動

約翰·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你們被這三個約翰鬧暈了嗎…),是20世紀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之一,著作包括《正義論》、《政治自由主義》、《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

此前的政治哲學,如上文中的洛克或功利主義者,往往局部強調自由、平等、幸福、效率等某一項價值。羅爾斯獨排眾議,認為一個社會是否公平,乃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正因為公平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價值,所以剝奪個人自由、歧視他人、以多數為名迫害少數、或者坐視個人之間的命運差距,都違反了正義。

對於公平和正義,羅爾斯用「無知之幕」這個理論工具做了相當精彩的闡述。他的正義理論,一言以蔽之,可稱作正義即公平的理論。羅爾斯發展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做一個理性上或邏輯上的假設。羅爾斯把這個假設環境稱作「原始狀態」(Original Position),要想獲得正義,要想獲得我們必須尊重的那些基本權利,那些權利與責任的基本框架,就是去設想這麼一種情形:我們聚在一起,想要選擇我們的集體生活方式的原則,但是對我們自身重要特質卻一無所知。這就是無知之幕的含義。

「對我們自身重要特質卻一無所知」的意思是:有些人強壯,有些人虛弱,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貧窮,因此,要想讓大家的出發點平等,想要制定合理的規則,就是去設想存在一道「無知之幕」。想像我們都在一道無知之幕之後,這種無知之幕使我們不知道我們是誰,我們的種族、我們的階級身份、我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我們的力量、我們的弱點,我們健康還是不健康,都不得而知。只有在這種時候,羅爾斯說道,我們會同意的原則,就是正義的原則。

通俗一點講,我們是幾個準備投胎的受精卵,我們是究竟投胎到王健林家呢,還是投胎到新德里的平民窟呢?我們的相貌是像奶茶一樣呢,還是像鳳姐一樣呢?我們的身體是有運動員的潛質呢,還是一個不幸的殘疾人呢?誰都不知道,這就是巴菲特說的「卵巢彩票」,因此,假如我們這些受精卵還有制定社會規則、分配社會財富的功能——這就是抽象化的社會契約過程,那肯定是要把財富相對平均的分配嘛,要給底層人民一點更多的機會嗎,因為萬一我們的投胎最糟糕的呢?因為畢竟我們人類都是風險厭惡行動物,不願意用自己的一輩子去撞大運嘛。

因此,由上面思想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就是羅爾斯的主張:那些不平等只有服從於最底層人民利益的,才能算是公正。

羅爾斯認為,實現最公正和公平的治理的唯一途徑是,如果所有立法者都平等的站到談判桌前,且他們都在「無知的面紗」之後——在他們的個人身份信息暫時不公開(他們的種族,階級,個人興趣)的時候,他們必須就一系列法律達成共識。羅爾斯認為,只有這樣,治理機構才能商定真正公平公正的原則。

羅爾斯的《正義論》出書於1971年,與彼時美國社會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相映成輝,美國少數民族運動、女權運動的風潮一浪高過一浪,至今還有著廣泛影響。

(馬丁·路德·金在演講)

羅爾斯正義理論的代表性社會實踐之一,就是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在美國,受平權法案的影響,高等教育入學時任何一個白人孩子都可能在考試分數高於一個黑人孩子時遭到拒絕,而考分相對較低的黑人孩子可能被錄取。當然,雖然這符合羅爾斯「對底層人民的優惠才能稱得上公平」的理論,然而受到了諸多非議,比如美國加州大學首先將廢除平權法案提上議案,並在1995年正式停止實施在招生中優惠少數族裔和婦女。

八、千夫所指——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我們看完了對窮人和藹可親的羅爾斯,再來看看面目可憎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社會達爾文主義 Social Darwinism 19世紀的社會文化進化理論,因和達爾文生物學理論有關係而有此名。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著名的有英國的斯賓塞和白哲特(Walter Bagehot)、美國的索姆奈(William Graham Sumner)——認為影響人口變異的自然選擇過程,將導致最強競爭者的生存和人口的不斷改進。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衍生思想包括競爭、優生學、種族主義等。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是: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像優勝劣汰的大自然那樣,有很高的淘汰率,把不適合生存的人都淘汰掉,以便達到最高效的進化。

社會達爾文主義曾被其擁護者用來為社會不平等、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正名,理由是赫伯特·斯賓塞所說的「適者生存」。至此,赫伯特·斯賓塞對社會和道德機制進化的理解被異化為與其哲學思想相對立的東西。有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用這一思想說明社會進步和變革的不可避免,也有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人類的退化不可避免。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進化論一樣,經常被捲入關於優生學的爭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納粹的種族主義了。納粹認為只有「優等」種族(當然是他們自己)才有權力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中生存下去,其他的「劣等」種族必須淘汰掉,以和優等種族搶奪資源,或者通婚從而「污染」優等種族的基因。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給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找到了理論基礎。此外,在這種理論的支持下,納粹德國還殘忍地殺害老人、殘疾人、精神病人等弱勢群體,因為他們不再有競爭力,而且對國家的索取大於貢獻,等於拖了國家的後腿。

(奧辛維斯集中營)

對於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反駁很簡單——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同情心、正義感,用自然界的優勝劣汰來考量我們這個「有人情味」的社會是不合理的。

非常有趣的,這個無論是在主流學界還是社會實踐中,都被批判的千瘡百孔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中文網路中卻有大量簇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知乎。

說實話哦,知乎精英確實不少,可怕的是某些普通人看了些精英的文章,也就開始飄飄然中覺得自己晉陞了社會階層,開始吆五喝六的要把生態鏈底層的人類全部消滅了。殊不知在上層人看來,你們何嘗不是食物鏈的底端呢?這或許是某種變種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還是魯迅先生說的,弱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呢?

有人吐槽社會達爾文主義我覺得非常有趣:達爾文主義明明是要保持物種多樣性,社會達爾文主義搞成種族滅絕完全是讀書不認真的結果。

九、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寂寞

空想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又譯為烏托邦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就是這三個人。

對於空想社會主義者,我真不想多說了,因為我覺得歷史課本已經說得很詳盡了。話說這三個人,倒是很符合康德的絕對主義,就是從美好的同情心出發,來救濟窮人,傾盡所有家產來進行社會實驗。雖然他們失敗了,但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脫帽致敬。

對於他們的評價,共產黨宣言說的恰如其分:

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體系,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還不發展的最初時期出現的。誠然,這些體系的發明家看到了階級的對立,以及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們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但是,由於階級鬥爭不發展,由於他們本身的生活狀況,他們就以為自己是高高超乎這種階級對立之上的。他們要改善社會一切成員的生活狀況,甚至生活最優裕的成員也包括在內。因此,他們總是不加區別地向整個社會呼籲,而且主要是向統治階級呼籲。他們以為,人們只要理解他們的體系,就會承認這種體系是最美好的社會的最美好的計劃。因此,他們拒絕一切政治行動,特別是一切革命行動;他們想通過和平的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且企圖通過一些小型的、當然不會成功的試驗,通過示範的力量來為新的社會福音開闢道路。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義,是同歷史的發展成反比的。階級鬥爭越發展和越具有確定的形式,這種超乎階級鬥爭的幻想,這種反對階級鬥爭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實踐意義和任何理論根據。

《共產黨宣言》里這段話,指出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命門,同時也是道德主義者、平權運動者、功利主義者、民族解放者等等一切的命門——沒有科學指導下的革命鬥爭,你們什麼都得不到!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的行動。——毛澤東

這就是為什麼,我上篇文章中說馬克思主義是影響我們社會財富分配最深遠的觀點,為什麼我要把馬克思主義放在最後。因為不是康德講一講假言律令,富人們就心甘情願的救濟窮人了;不是邊沁講一講邊際效益,議員們就心甘情願的推進累進位稅率了;不是盧梭講一講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容克地主老爺們就心甘情願的實行福利制度了——這一切都要用革命來換,要用血與火的鬥爭來換,想讓既得利益者把利益吐出來?想要一個新世界?用你們的性命來換吧。

說一些你們可能會驚訝的史詩,知道人類社會歷史上第一個普選國家是哪個么?是蘇聯,西方男性窮人獲得選舉權是在十九世紀末,而女性則要到二戰之後,美國直到1965年南部非裔美國人才擁有選舉權。

再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累進稅率制度(就是個人所得稅這樣),全面實行也不過是到二戰之後。

(英國工人憲章運動,自此英國無產者男性才有了選舉權)

就像《蘇菲的世界》裡面說的:「馬克思主義造成了社會上很大的變動。社會主義已經大致改善了社會上不人道的現象。至少在歐洲,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比馬克思時代更加公平、更加團結的社會中。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馬克思和整個社會運動。」

無產階級失去的只是枷鎖,而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十、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馬列毛主義的內容太多了,回去看課本吧,我這裡只說一些課本上沒有的。

我們對馬克思改造社會理論的一點誤解,是這樣的邏輯:因為農民受地主剝削、工人受資本家剝削,這是非正義的、不公平的,所以我們要打倒資本家、要土改、要實行公有制。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應該是:資本主義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相對過剩會不斷產生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和私有制這種生產關係不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需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實行公有制,解放生產力。

至於解放窮人、公平、公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之一,但絕不是出發點,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永遠是經濟基礎。我們後來看到的諸如對殘忍地主的控訴諸如周扒皮、黃世仁等,更多的是宣傳角度的考慮。這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術」而非是「道」。

另外一個誤解,在於對無產階級力量的定義上。我們經常能看到當年的宣傳口徑,比如說「人民力量最偉大」如此云云,但是按照列寧主義的觀點來看,底層人民無法自己解放自己,他們需要先鋒隊。底層人民限於自身資源、實力、教育程度的先知,需要有先鋒隊去發動他們的力量、需要有先鋒隊去指引他們道路,需要有先鋒隊帶領他們走向解放。

是的,這個先鋒隊,就是黨。

(阿芙樂爾號的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的觀點與之相類似,在「老三篇」《愚公移山》中,毛寫道:

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有兩個列寧主義式的政黨,一個共產黨,一個國民黨,所以國民黨憑藉其先進的組織性和蘇聯的援助,偏居一隅卻依然能夠秒殺全國的落後軍閥了。然而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之後,非但屠殺共產黨,也將國民黨的基層組織摧毀殆盡,從此國民黨已經不是一個具有「先鋒隊」性質的政黨,轉而變成了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可以說,國民黨的失敗由此便註定了。

我們來看一看幾位最著名的無產階級領袖吧:

馬克思,出生於一個猶太法學家家庭;恩格斯,大資本家;列寧,沙皇公務員家庭;毛澤東,父親富農兼商人;周恩來,封建官僚世家;卡斯特羅,大種植園主兒子,帶領奴隸燒了父親的種植園……

毫無疑問,按照階級成分來劃分,他們都屬於剝削階級(最差也是個中產階級),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在中上社會大展身手不成為題,富裕安詳是最低的保證。但是他們卻踏上了常人難以理解的道路:在人煙稀少的山野,蚊蟲遍布的密林,冰天雪地的荒野,蒼涼貧瘠的窯洞,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冒著槍林彈雨去戰鬥,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究竟是為的是什麼?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出發點是解放生產力,那麼針對到每一個革命領袖來說,驅動他們向前的恐怕就是人類最本真的情感——同情心。

羅素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羅素被認為是自由主義從洛克、到大衛休謨、再到約翰密爾一脈相承的繼承者,對社會主義懷有天然的敵視,然而無論政治觀點如何,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這些先賢哲人們,所共有的美好品質。

每次看到那些革命家們的時候,總有一種佛陀普度眾生的感覺。

十一、無產階級的輓歌

快結束了,該說結論了。

如果你們仔細讀過每個小節後半部分反對的觀點,就會發現,本文的結論就是:歷代先賢哲人們,所提出的有關財富分配、任何有關公平、平等、正義的社會理論和實踐,全部失敗了。

沒有一個成功,全部失敗了。

全部失敗了。

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所支持的奴隸制早就被丟盡了歷史的垃圾桶;康德苛刻的道德要求更多的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上的討論;自由主義者們所信奉的市場經濟已經被社會主義理論所腐蝕;功利主義者們所提出的方案完全不具備實踐可操作性;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早就被全人類所唾棄;還有,有哪個肉食者是按照羅爾斯「無知面紗」的前提去設計規則呢……

以及,馬克思、列寧、毛澤東,掰著手指頭數數,現在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是按照他們設計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模板來的?

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把《阿爾薩斯的索姆困境》阿爾薩斯屠斯坦索姆是否正當? - 趙皓陽的回答這篇文章插在《生而貧窮(上)(下)》之間了吧?我就是想要講清這個道理:

對於我們這社會、對於我們人類、對於公平、平等與正義,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整個社會,對於我們每個人類,就像一個沒有打開的潘多拉之盒。我們這社會太複雜了、太多元化了,多元化到沒有一個關係到許多人的社會問題有最優解。

相比於我們這個複雜的世界,所有先賢哲人們提出改造這個世界的理論,都太簡單了。各派大師,竭盡必生智慧,也只不過能解答我們社會的一個很小的方面,還是抽象的、靜態的方面,一旦面對這個蝴蝶效應漣漪遍起的真實世界,一切理論上的光鮮奪目就將黯然失色。

文章的結尾,再說說我們經歷過的「最後一次」吧: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力圖打破階級固化天花板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是我們的「龍女王」丹妮莉絲·坦格利安的維斯特洛改造計劃。

開玩笑。再解開謎題之前,先講一下對於社會階層的分類,即是人們眾所周知的金字塔結構——社會精英大方地告訴你的,它通常也是這樣的:底層是大多數普通人(勞動者);中間為管理者(精英);上層為少數領導人物(統治者)。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一直都是一個金字塔體系。從上到下,隨著人數的增加,掌握的財富和智慧卻成倍地減少。

階級的流動性,僅限於普通群眾和精英階層,再往統治階層走,有一個天花板。因為遊戲規則是統治階級制定的。

人類歷史上的歷次革命,都是在尋求財富、權力的再分配,換而言之,就是打破統治階級的天花板。然而,至今為止,血與火過後,總會形成新的統治階級和天花板。人類文明是中絕大多數的歷史都是在那個「金字塔體系」中度過的,然而有沒有例外呢?

有,比如革命戰爭中。

和平時期呢?也有,比如我國的某十年。

在這十年中,締造者認為他所締造的體系違背了他最初的理想,他認為在他死後會形成新的特權階層,繼續統治和剝削,因為他發現自己的身邊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

於是紅太陽發動底層群眾對統治階層和精英階層進行了猛烈的進攻,妄圖徹徹底底消除金字塔,全部變成平平的地板。

最終還是然並卵,紅太陽一沒,還是恢復了穩定的節奏。

現在對那十年的研究是有問題的,因為現在「紅太陽體系」的定義、評判,是那些在「紅太陽體系」下面利益受到損失的卻在其後又重掌權力的人來定義的。如果跟著這些人的節奏走,還是落入了舊有的窠臼。

毛澤東至死不認為他自己錯了,反而認為在「階級革命成功下進行再革命」是對馬克思理論體系的一次偉大的完善與擴充。

用他的話講,「文化大革命要二十年來一次」。

剛剛好是製造新一代人的周期。

毛澤東對於文革的看重超乎想像,他會說自己人生就幹了兩件大事,一是成立新中國,二是文化大革命。這其中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很難明白,因為許多史料我們看不到了,有些人也不希望我們看到,放眼全球,有哪個國家開國元勛的最後一本著作會成為禁書?——毛選第五部,強烈推薦。

雖然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政府是當時世界上最清廉的政府之一,然而毛澤東看到了官僚主義的抬頭,他擔心自己過世之後,沒人會鎮得住這些官員,官員的子女、親戚將會成為新的權貴階級,帶來新的壓迫與剝削,這就是他死前念念不忘的修正主義,這就是他發動文革的根本動機。用他的原話:「造反有理」「天下大亂才能天下大治」

他看到了前蘇聯,看到了幹部的子女依然幹部,底層工人依然是工人,看到了新的金字塔在慢慢形成;他看到了大躍進期間自己的官僚集團是怎樣欺上瞞下「扛著紅旗反紅旗」的時候;他看到了「四清」運動的時候,自己親密的戰友、把自己思想寫進黨章的親密戰友,是怎樣背叛了他的理想藍圖的時候,他憤怒了:

「我身邊睡著中國的赫魯曉夫!」

我在《千金壽絳侯,劉宗知有托——漢故大將軍汪東興》這篇文章里說過,毛澤東本來是選定小平同志作為接班人,但是關於定性文革這一道最後的考驗沒有通過,一擼到底。毛堅持認「無產階級統治下的無產階級再革命」是對馬克思理論體系的巨大豐富完善,不允許人任何置喙。然而鄧拒絕做決議的要害就在於自己辛苦選定的接班人在根本問題上無法與自己取得一致。而「修正主義」這條紅線是誰也碰不得的。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

他年輕時,因為想讓中國人民不受三座大山的壓迫,花了30年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和國家;當他70歲時發現自己一手建立的政黨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很可能會成為新的壓迫人民的大山時,又用了他一生的榮耀和剩餘的生命去摧毀他。上這種古希臘式的悲劇英雄經歷著實讓人著迷。

所以我看到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有很深的感觸:

讓我們來一場以中華大地重新來過為賭注的勝負吧!

有人總想把文化大革命歸結於「政治鬥爭」、「打擊異己」這是非常膚淺而簡單地看法。歷朝歷代,哪個黨政軍大權一把抓的皇帝需要發動全國群眾打擊政敵?李立三、王明、張國燾,當時在黨內都比他強勢或勢均力敵,也沒有見他發動全國群眾啊。蔣委員長搞定廖仲愷、胡漢民、許崇智,軟禁刺頭張學良、孫立人,哪用得著發動全國群眾了?政治這種東西門門道道多了去了,要真動一個劉少奇恐怕還真用不到。

更何況,歷朝歷代皇帝殺功臣為的是他的兒子、孫子,為的是子孫江山萬萬年。毛呢?已經到了人生的盡頭,兒子十年前就死在了朝鮮戰場,剩下一個有病的兒子和遠房侄子又絕無接班可能,對於一個行將就木天天嚷嚷著「馬上就要見馬克思」的老人,他殺功臣為的是誰?為的是他那個兒子?就像朱元璋搞死胡惟庸,著眼於廢除千年的丞相制,毛澤東心心念的也不是劉少奇,而是劉少奇背後的龐然大物——整個慢慢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要砸爛人類幾千年社會都無法砸爛的階級固化金字塔!

然而發動文化大革命又怎樣呢?這又是一次徹底失敗的社會實驗。天下大亂。

人類又一次求解貧富差距問題、階級固化問題的實踐,還是沒有逃過失敗的命運。

我寫這個回答丹妮莉絲·坦格利安的領導才能如何? - 趙皓陽的回答的時候都說看不懂,現在看懂了吧?

毛的晚年是痛苦的,他反覆的說著這類話:「『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後兩句,正是指我。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準備跌得粉碎的。那也沒有什麼要緊,物質不滅,不過粉碎罷了」;「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顏色鮮艷的紅衣服或花衣服,要興高采烈、滿面春風地參加慶祝會」……

毫無疑問毛的判斷是有錯誤的,他太過於相信他的人民了,我們看毛選和毛語錄,滿眼解釋「依靠人民才能贏得戰爭」「人民是智慧的,而我們是愚昧無知」這類的話,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學者把毛澤東歸為「民粹者」而非我國小清新們認為的「獨裁者」。然而毛沒有料到,在沒有先鋒隊指引下的人民猶如洪水猛獸,一切人性之惡都被釋放了出來,他後來意識到了這一點,然而當他想再組建先鋒隊的時候,他的生命已經油盡燈枯,來不及了。

就像我在講王子屠城故事時候說的:

我們只有在上帝視角的情況下,加了無數的可知條件,才能做出一個看似最優的選擇,然而回到了真實社會,我們都是迷霧中的盲人。

有時候那一步,便是深淵。

有人會認為,關於貧富差距、階級固化的社會實驗,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應該是「共同富裕」的觀點,我對此持保留意見。畢竟能稱得上「社會實驗」必須要有一定的實踐方法,「共同富裕」只是單單一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也太過簡單和理想化了吧?要是富起來那部分人不想帶動後來人富裕怎麼辦啊?講道理啊,我要是富人才不想廢心思把窮人帶富,我好不容易掙了這麼多錢還不如去揮霍、去買包、去遊艇趴,再說了,讓你們這群人先富起來我剝削誰去啊?然而共同富裕這個口號,有什麼配套設施么?是要極端的累進位稅率?還是要行政手段把不願意先富帶後富的人關起來?還是有什麼高明的體制化規範,讓財富流動日趨平均化?我看不到。太祖爺搞文革的時候,好歹會告訴你,怎麼組建紅衛兵,怎麼奪公檢法黨政機關的權,怎麼接管工廠生產,然後再二十年搞一次,徹底杜絕階級固化——這才稱得上實踐。給世界觀不給方法論就是耍流氓啊親!

不管怎樣,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生命中最後的絕唱;

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範圍內無產階級運動的輓歌。

從此之後,我們只能看到,歐洲工人無休無止的罷工,只是為了提高福利,並沒有任何改造整個社會規則的訴求;我們只能看到,底層人民把所有的發泄變成了打、砸、搶、燒汽車,本應該成為社會進步力量的他們,卻站在了人類文明的對立面;我們只能看到,勤勞的東亞人民在血汗工廠中呻吟,便是跳樓時的那縱身一躍,也是悄無聲息。

先鋒隊之後,再無先鋒隊。

革命家之後,再無革命家。

當然,歷來對於這些革命者的批評也不絕於耳,最具有代表性的譴責暴力革命蔑視人類的生命,因為從歷史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全部,法國大革命時的濫殺無辜,中國文化大革命時的虐待,這些真的值得么?畢竟你們的社會實踐,全都失敗了。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天空依然空曠,大地鮮血乾涸,

而那勝利形同虛設。

當苦難與犧牲一再重複,

曾經傾盡一切值不值得?

結語

我估計看完了可能有人不滿意了,尼瑪都失敗了你還說個p啊?

不,探討這些問題的意義不在於失敗不失敗,就像哈佛大學公開課Justice的教授說的那樣:

」如果政治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無法實現的,那麼它在另一意義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個意義就是哲學從一開始就棲居於這個世界;我們的制度與實踐是理論的體現。」

「儘管我們可以拒絕去問正義是什麼含意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質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但無法逃避的是,我們一直生活在對這些問題的某種回答中——我們踐行著某種理論——一直如此。」

「討論與爭辯並不一定是虛弱的徵兆,實際上反而可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

這就是本文的意義。

「我們的事業並不是烜赫一時的,但將永久存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ID: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題主的問題簡直讓人無從下手。

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還是文化人類學?

如果是文化人類學,那是從狹義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還是語言學角度?

如果是狹義文化人類學,那是從那個學派的角度來解釋?功能學派、進化論學派、傳播論學派、生態論、結構主義?等等

或者從哪個文化人類學分支來解釋?經濟人類學、政治人類學還是歷史人類學?

好了,學渣我實在是編不下去了。

如果這是學期小論文,題主也拿個靠譜的題目啊。


那個。。。這個題目好大,目前沒時間回答。。樓上各位說的,大概是人類學60年代,甚至20世紀以前的理論和觀點。。

除了講馬克思主義的那個社會本身隱含著對立這個是對的,但是馬克思的理論也隱含著發展呀~如果要用馬克思的理論簡短的回答這個題,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就隱含著剝削/被剝削,所以有階級差異,但是等我們達到共產主義就沒有啦~

不是說人類學就是指把人類社會的好多不足歸結到我們的動物性啊。。。樓上有人推薦的那個《槍炮鋼鐵與玫瑰》,在人類學學科內也被認為是,怎麼說呢,南懷瑾先生的著作之於國學吧。。

佔個坑有空回來寫哈。。


對於貧富差距,我想說有以下幾種體系的理解。

1.相對不平等的社會等級

有些學者認為,不平等的本質實際上是相對的社會階層的等級分化。這種相對性是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社會總會有人在高階層,也總會有人在低階層。社會政策幫助了低階層的人提升他們的社會等級,會另一方面貶低另一堆人的社會等級。

這種思想之下,社會政策的著重點是提高人們的社會流動性。相反決策者不會說採取漸進稅等再分配政策,因為社會等級是相對的,你對有錢人徵稅,說白了只是提升了窮人的社會地位。

2.階層化 Stratification

在一些學者看來,社會不平等的本質是---社會形成不同的階層,然後不同的階層佔據著不同的資源。和相對論的觀點對比,他們不承認社會等級是相對的,確實某一個權力階級佔據了更多的資源,並形成對弱勢階層的資源的壓制。

3.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彩虹效應--社會等級越多元化越好。在這種觀點之下,學者認為,社會階層的數量越多越好。無論等級會不會不平等,社會階層越多,社會多元化程度就越高,社會關係也就越豐富。


這個答案用於 @付江舟討論問題用。 @付江舟既然你覺得你對經濟學是有相當的知識,並且不同意我對你的質疑,那我們在這裡討論一下你答案的論證與結論。碼字需要時間和查資料,所以請允許我一點一點更新。

09/05/2016 一更

在我們就防止中國貧富差距擴大至不合理範圍而引發社會動蕩的解決方案討論前,請允許我質疑一下答案中給的數據的權威性。由提供不權威數據,誇大數據等行為來支撐結論,我想是有違一名身兼清華與北大學位的人的學術道德的吧?

1.我不知道答案中基尼係數全球分布圖是從哪裡找出來的,不過我猜是維基百科?

不過很抱歉的是,這個圖我不知道是誰繪製的,但是你在世界銀行的官網基尼係數發布頁面是找不到的,甚至畫風都和世界銀行提供的有很大區別。GINI index (World Bank estimate)

這一張是從世界銀行摘錄的統計圖,與 @付江舟提供的區別有多大,我覺得不言自明。

同時你所謂的中國統計局有一段時間「不要臉的」沒發布基尼係數(我想統計局可以告你傳謠),我不太清楚你指的是哪一段,至少03-12年的空白國家統計局已經在2013年發布了,同時14與15年的數據你也都可以找的到。下面是我在鳳凰網摘錄了一個03-15年中國基尼係數的統計圖,經過我驗證數據是和國家統計局相同的,當然你也可以去驗證一下。

這個和你提供的數據基本相符,接下來我們來看美國的數據。

美國的數據世界銀行提供的只有殘缺的年份,我摘錄了一些(世界銀行是百分比提供的):2013 - 41.1,2010 - 40.5,2007 - 41.8, 2004 - 40.6, 2000 - 40.5。這和你Map上的數據算是相符,但是說與中國的差距並沒有很巨大。

同時,我登陸了美國政府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Historical Income Tables), 他們公布的Gini Ratios for Families如下圖: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據是全面高於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的,那麼摘錄這個數據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基尼係數做一下對比,如下圖:

我想這樣對比以後,就能看出 @付江舟 你所謂的 「中國無壓力干翻美國 oh yeah!」 這個結論是有多麼扯淡了吧?(同時他狡辯這個差距也是顯著的。就這些數據,我請教了幾位經濟學的Phd,包括知乎的大V和我的lecturer,他們的意見都是沒有太大區別)

你用誇大的數據支撐了你第一部分的重要結論,如果是因為數據收集能力不足,那尚可通過學習提升,如果是為結論而故意誇大數據進行誤導,那這就是學術道德問題了 。

我在這裡再談一點,基尼係數普遍認為0.2 - 0.4是安全區間,但是對於中美這種體量超大的經濟大國,不能簡單的說超過0.4就是世界末日,存在嚴重的社會問題。一個經濟學的Phd都不一定敢打包票自己可以把中國的貧富差距情況分析透徹,所以我也不敢斗膽像 @付江舟 在這裡號稱可以講清楚。

以上是討論之前的對支撐結論的數據的質疑。

---------分割線---------

答案中第二部分一開始,就給出了貧富分化開始於改革開放的結論,以此展開了種種討論。我同意貧富分化是從文革結束,改革開放開始逐步發生的,但是合理的貧富分化是正常的,而不是 @付江舟 答案中說貧富分化是不好的,把貧富差距棒子打死。始於改革開放的貧富差距,背後不是社會崩潰,而是社會從崩潰中恢復,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在大躍進及文革期間,大家都沒有什麼財富,貧富分化當然不嚴重,但是均貧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因為福利體系不完善而產生的貧富差距是應該減小的,但是鼓吹生產資料公有制,並以煤礦舉例,我只想說你的理想在中東產油國已經實現了,但是這邏輯背後是什麼我想明眼人都懂的。具體的我慢慢更新。


人類學的角度很寬泛,是答主可以自選還是樓主給定?

社會指的又是什麼範圍,全人類社會還是我國還是某地區?

上述要先弄明白了才能接著往下編的嘞……


人類學是分為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大方向。如果是從文化人類學的方向來看待貧富差距,我傾向於研究窮人與富人的行為差距、文化差距、價值差距。通過田野調查與個案研究,不帶任何價值評判的還原窮人的生活和富人的生活以及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人首先是動物,這才是人類學的基礎。

拉一隊人長跑,很快就能分出幾個梯隊來。

拉一隊人游泳,很快也能分出幾個層級來。

拉一隊人吃飯,很快也能分出幾個吃貨來。

怎麼到了掙錢分錢的時候就不要差距了呢?

所以觀點來了,就是自然本就如此,天然就有差距。

社會學才關心差距在什麼範圍內是合理的。


人類學的角度…

大夥說了半天有幾個從人類學角度說的呀!或者大夥(包括題主)知道啥叫人類學角度么?

我覺得人類學最大的特點批評各種中心主義,尊重差異與多樣性。你非要從人類學的角度我倒是想起來薩林斯的大作《石器時代的經濟學》,這本書告訴我們部落居民過得不見得比現代人差,拚命追求效益的市場理性實際上是社會建構而不是人類的天性(波蘭尼也說過這些話)。所以說咯,我們不能用中心主義的視角去看那些貧窮的人,更不能認為富裕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這種視角下,是貧窮還是富裕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主動或被動的選擇),我們不應該將貧窮污名化,也不應該要求所有人都共同富裕,要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即是說:讓願意貧窮的人貧窮,讓願意富裕的人富裕。

咋樣,是不是感覺怪怪的?


人類自古至今,一開始不需要錢,很久以後也不需要錢。

所以,貧富差距是浮雲……真的


人這種生物,歸根結底,是動物。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講求的是生存。自己的生存,後代的生存,種群的生存。在過去幾十萬年里所產生的生存法則,深刻的影響了人類文明。這種源於基因里的東西,不會輕易的因為某種思想,某場運動而取代。

人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保護自己,而是因為不保護自己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剩下的人都是會自我保護。同樣的道理,資本家不是為了利益而去追求利益,而是因為不去追求利益的人根本成不了資本家。

馬克思發現了剩餘價值,與其說是發現,不如說是揭示給世人。資本階級的出現,原因在於兩點。一是社會資源會自發的集中;二是資產階級在當時能夠最大化的促進生產。而在資源集中的過程中,僱傭關係必然產生剝削,勞動者拿不到其勞動所對應的報酬。但少有人反對這種制度,因為在幾乎任何一個時代,利益獲得者和權力所有者是高度統一的,利益面前,鮮有人損己利人。所以主流聲音資本家們自己承認自己所做的事是合理的。

然而,馬克思指出了這其中的矛盾,讓廣大無產階級意識到了這其中的剝削,認識到資本家拿走了本來屬於他們的利益。暫且不說這種說法是否合理,是否有煽動性,但人性就是,更願意相信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一句「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讓許多人為自己的生存而充滿了鬥志。共產主義的浪潮在這些工業國家中迅速發展起來。

不可否認,在過去的某個時間段里,這種思潮所帶來的政治力量幾乎席捲了半個地球,其影響完全左右了人類歷史的進程(除了蘇聯,中國等紅色政權,納粹德國也深受影響)。但是今天,在我們看得到的地方,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似乎處於一個特殊的境地。蘇聯的解體,眾多社會主義國家轉為資本主義國家。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這不得不讓我們去思考,馬克思所提出的共產主義的合理性。

事實上,制度的改變,並不能改變人生物上的本質。個體間的競爭和相互壓縮生存空間一直都存在。通俗的說,人在有機會獲得更多利益的時候,會儘可能的去獲得。擁有資源的人,將更加容易的獲得資源。每個人都以自己作為劃分的標尺,所以公平性從來得不到保障。資本家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官員們會儘可能的把自己的權力與物質構建起聯繫。在競爭面前,我們不能指望道德將起到很大的約束作用。所以不論什麼社會制度,資源和權力總是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裡的。換言之,剝削不會消除,要去除這種特權化社會,只有在技術層面有突破才行。

所以看一看我們今天社會中日漸增大的貧富差距。看一看奔向北上廣,卻根本買不起房子的白領,民工;再看看中國首富,地產巨頭。才發現,其實剝削一直存在,而我們從未被解放。


貧富差距越大,階級矛盾越大,社會越難和諧,人心越渙散唄。就這麼簡單。


懶,蠢的人有錢,這他媽還有天理么╮(╯▽╰)╭不過,如果有人讓大部分聰明,勤勞的人賺不到錢。歷史上的各種前朝就是下場嘍


個人覺得中國的貧富差距與社會關係網路積累有關係。


請從經濟學角度看。單純的人類學無法告訴你為什麼人類有貧富差距,倒是可以解釋為什麼我門有階級。


人都會趨利避害,從人性上來說,貧富差距對人們的工作愛情等都有影響。比如說你的工作是科研,枯燥無味又拿錢少,再看看那些壟斷資本家的高收入,自然會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繼續下去的必要,畢竟有突破性的成就是不大可能的。信念不堅定自然工作不盡心。至於愛情方面就更好解釋了,一個人佔有的社會資源多,那麼他收穫美女帥哥的可能性就更大,對於窮人來說,愛情和麵包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來做一個有意思的設想,

假設我們是上帝。

上帝無所不能,撥動了幾下琴弦,創造出了整個漆黑。

上帝很懶,他不想創造一個他要不斷關注的漆黑。

他賦予了漆黑自我變化,讓漆黑在一片混亂的星塵能自髮長出些白白的東西。

一些白白的東西附近出現了一群會動的東西!

一個、五十個、百萬個...

上帝好奇看著這群演化出來的小玩意兒,想看看他們之間會產生什麼,

或許,他們也能在碰撞中發現黑黑與白白的奧秘。

上帝有無數雙觀察者,注視著所有的小東西的進展。

某時刻,上帝的觀察者正注視著一顆藍色球球。

上帝把一些觀察依附在小東西的個體周圍,

藍色球球上的小東西把所在的大漩渦指做「銀河」,把他們自己指為文明。

接著,上帝弄懂了他們的各種 *@^%$#...

小東西把自己叫做人類文明,個體叫做人,黑黑叫做宇宙

他們在探討一種叫做貧富分化的問題。

哈哈,有意思,

你們難道不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文明么?

你們難道不知道內訌的文明都消失在黑黑中了么?

上帝決定自己也要進去玩玩,

他進到某個個體,用這個個體向著小東西群體們發布,

他們稱之為「言論」的東西。

大夥為什麼不能一起努力?先富要幫助後富,

人類的社會是靠所有人類的努力來發展,而不是少數富人。

人和人固然有差距,財富差距百倍、千倍,但是不可能是十萬倍、百萬倍

為什麼人類學習知識還居然要錢,學習雖然說是為了養活自己,

但是更多的是造福社會,無數人通過學習醫療增加了人的生命,無數人通過學習建造技術做出來躲避風吹雨打的房屋,無數人...

只有讓更多人學習更多知識技能,才能創造出更多價值,造福社會。

光靠一兩個愛因斯坦,推著整個人類走太慢了。

低收入者應該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能,讓他們發揮大於機器人的效益。

白領應該提供他們免費的新專業知識,讓他們可以成為多個行業的結構洞,產生以往所沒有的複合價值。

所有這些,試圖幫助人類進步的言論,都被無視了。

人類流行著一個理論。

人類可以只要少數人能夠進步,然後自我唬騙,

鼓吹人類社會是發展目前是靠少數人進步的,

所以未來也只能靠少數人進步,更多人都沒用。

鼓吹所謂的精英教育,

登上月球後幾十年再未登上月球。

學術資源壟斷,知識壟斷。

對於下層人們,不提供免費的資金,資助他們子女上學,

反而讓他們的子女繼續留在下層,浪費人力資源。

人類的發展就是被這群富裕的自私者拖慢的。

他們不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教育水平,並且提供技能學習指導,

反而要把他人的血汗錢佔為己有,讓自己穩坐最上層,

壓著所有人一動不動,

人類的社會,從此進入了扣除通貨膨脹後0%的增長.

然後,上帝體會了小東西內部各種玩意兒。

此時,小東西內部正流行一種叫做lol的玩意兒。

這玩意兒有五個人,一個強大四個弱小對決五個中等穩輸。

強者再強,也只能是他自己強,而不是整個隊伍。

他一個再強,整個隊不強,也打不過實力均衡的對手,

看來,所謂的強,也就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罷了。

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就不懂呢?

上帝嘆了嘆。

如果I是人,I會說你們都是SB。

無知的人類,有錢不做慈善的傻叉。

一群人不為整個文明而奮鬥,反而為了踩下他人而奮鬥,

上面的人,努力踩著下面的人,讓他們上不去。

哈哈,太可笑了。

你們知不知道有其他的文明想要踩下你們呢?

可惜了,你們不知道呢。

其他的小東西在關注你們哦。

上帝看了看一個有三個白白的地方,

又看了看,遠方,一個大些的小東西,正在玩弄著自己手裡的彈珠子。

他們叫你們蟲子咧,你們想要被他們捏扁么?

在整個文明努力都未必能活著的時候,

你們真的指望靠那一小撮人躲避打擊?


這個社會大多數的貧富差距都是因為社會分配製度不夠完善,有些人不勞而獲,有些人卻勞而不獲。而這些制度的制定者往往都是掌權者,他們是gm。玩個遊戲還有輸的道理?


看了高票答案回顧了歷史 不禁唏噓不已。

但徹底打破貧富不平等之所以自古以來都沒有成功過不是因為它不可能成功而是

現階段 徹底的平等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好方式 或者說以現階段的生產力 徹底的平等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有沒有生產力發展到徹底的平等才是社會發展的最好方式的那一天?這個問題 我還沒有答案。


呵呵。

拿北京舉例,二環和三環都有極大的差距吧

人與人之間分出層次貧富等級

與動物有什麼區別

真的是呵呵。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尤瓦爾·赫拉力的《人類簡史》?
在最原始的時候,人類是怎麼認定的美醜?
第一個講神話的人相信自己的話嗎?
建築技術、自然認知、科技、數學等各方面都明顯落後,國人憑什麼認為古代中國更先進,有何依據?
人類的及時行樂是不是一種自私?

TAG:經濟 | 社會學 | 人類學 | 貧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