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醫生希望多點執業,醫院卻不想放行,如何才能實現雙贏?

分級診療之後,多點執業也逐漸放開,這對體制內的醫生勢必產生一定吸引力(無論是可能增加的收入,還是內心渴望成為更純粹醫生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醫院管理者卻並不希望醫生多點執業,擔心醫生分心,更擔心醫生的辭職。我還是覺得只有多點執業放開,分級診療才可能真正實現,老百姓才能真正好看病,看好病。但現實卻推行緩慢,這種矛盾這麼破?

各位大神談談吧……


多點執業是好事嗎?不覺得。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衛生行政部門取消註冊限制,也就是說讓醫生能夠自由流動。現在實行的執業醫師註冊制度非常的坑爹,如果你要想換工作,必須要求原單位同意,才能夠變更註冊。所以醫生這個行業流動性一直都不強。如果取消註冊制度,只明確註冊範圍,醫生想跳槽的話就很容易。哪裡待遇高,工作環境好就往哪裡流動。當然,如果真這樣實行,受到最大衝擊的肯定是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則會從中獲益,會有更多的醫生衝出體制的限制,走向市場化,讓自身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


醫院是不會主動配合和允許自己的醫生進行多點執業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只能是:倒逼。

在醫院和醫生的博弈過程中,醫院處於優勢地位,是」既得利益集團「,期望醫院主動進行大刀闊斧改善醫生待遇、執業環境會非常難。只有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在醫生方面,多點執業只能算是一個無關痛癢的消息。因為真正落到實處,恐怕還需時日,浙江的「多點執業」還需要經過「院長的審批同意」,光這一項,有幾個醫生有勇氣去申請?

至於上面有人說的多點執業對於低收入群體的傷害,問題很複雜,絕對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但是多點執業既不是有害無益,也不是一劑起死回生之方。國家對於醫療事業的低投入、醫保制度的不完善,這些都是導致今日醫患難題的因素。因此多點執業既承擔不起過高的期望,也沒必要給予過多的痛罵。

要解決醫患難題,多點執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要有過高期望。真正的解決方案,還需要多管齊下:增加投入,完善醫保,分級診治,建設基層,平均資源,消弭地域,取消多軌……。在目前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之下,用一個多點執業來作為排頭兵吸引眼球,不僅害死多點執業,更是揚湯止沸、於事無補。


中國老百姓都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的主兒。多點執業是對普通患者造成最大傷害。你想人家多點執業了不去私立高端診所難道會去社區?另外事業單位有編織的,一邊享受著編製體制內好處一邊出去走穴賺錢,真好啊。現在你還有個廉價排隊找名醫的機會。以後估計只能自費去私立看了。對於高喊多點執業的名醫生,非常理解,畢竟自己受益。一般老百姓也跟著喊的,實在看不懂。想多點執業的就先把編製退了。讓給在公立醫院給患者服務的年輕人。


廖新波,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曾擔任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等職務。

這是一座牢固壟斷體制所築成的高壩,水壩里盈聚著龐大的醫療資源,但無法釋放到市場之中;水壩下面卻旱得寸草不生,公眾苦於看病的不便與昂貴。掌握醫療資源的人們,比如院長和名醫,猶如螞蟻搬家一樣把資源搬運過壩,變現成為外快和人情。而水壩的設計者和管理者們,則忙著一件叫做「醫改」的事情,希望能夠打開那已經銹死的閘門,有序地釋放壩內所聚集的巨大勢能。這種狀況如何打破?我個人認為,互聯網+最大的一個作用就是促使「水壩泄洪」,就是通過解放醫生,通過社會價值的一種認可,使醫生資源能夠流動。

在中國,「醫生」就在醫院裡,而且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都在大醫院。在他國,「醫生」都在社區,醫生與患者的距離並不是這麼遙遠和「多層化」。相較之下,為什麼國人心目中的醫生就是在大醫院工作的人?這並不奇怪,因為「有能力」、「有本事」的人確實在大醫院,他們也只有在大醫院才能顯示其才能與本事,而且一旦離開大醫院,能力與本事似乎就不被待見,漸漸失去所謂的「優勢」。在他國,「有能力」和「有本事」的人一般都在診所,因為他們是在醫院經過多年訓練,甚至是被喻

在中國,確實在醫院、甚至在大醫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因為他們虹吸了大量的資源。即便如此,也不能說只有大醫院才能解決很多問題。其實,有很多疾病根本沒必要在大醫院通過住院來解決。在美國也好,在英國也罷,絕大部分的疾病是通過門診來解決的。我們現在也有不少縣級醫院的服務能力在逐步提升。有很多疾病即使是住院,在「日間病房」也可以解決。殊不知,我們現在的醫聯體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相反,醫聯體更加鞏固了大醫院的地位,拓寬了大醫院的病源。目前,大醫院分科越來越細,很多制度性和技能性的原因使得患者看病多費周折,更多問題不可「一攬子」解決。

我們想一想,為什麼現在大醫院人滿為患?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就是患者盲目看病。患者認為只要到了協和,就可以找到好醫生;可協和的院長告訴我們:80%的病人不需到協和看病。

首先是因為支付制度的作用。有不少疾病本來可以在門診解決,可就是因為支付制度,變相使得醫院和患者通過住院解決。另外,患者看病的自由度也許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因而在看病費用並非很貴的情況下,患者不在意醫保的報銷比率(註:1.在美國,全自費的醫療比有保險的醫療貴3-10倍;2.在中國,「看病貴」的原因不在於醫生的服務價格)。第二是「盲目」相信大醫院的能力,畢竟中國人「先敬羅衣後敬人」的文化根深蒂固。同時,醫院按等級技術准入的堡壘也是造成患者相信大醫院的原因。第三,越大的醫院確實也吸引了越有能力的醫生。因為除了大醫院,醫生沒有更好體現自己能力的平台(註:醫生的服務價格與價值相差太大,因而醫生在「薄利多銷」,通過其他服務來彌補)。也正是由於小醫院「有能力」的醫生被抽空,「首診在社區」為人詬病。第四,「有本事」的醫生離開醫院開診所確實不容易。除了醫院的平台優勢之外,即使不需要太多硬體要求,辦一個診所也是很艱難的。以上四點,決定了患者在有限的醫保報銷額度下,「一次性」地去尋求大醫院的服務。

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注意,那就是「編製」。對於公立醫院人員編製的去留,據說仍在激辯。編製是什麼?無非就是財政撥款的預製。實際上,公立醫院早已失去「編製」的意義了,更多的是項目撥款。反而,不倫不類的「編製」製造了嚴重的同工不同酬,甚至一些「編製」內的人只進不出,苦煞了院長,影響了人才的引進。對於這樣的「體制」,為什麼我們的決策者一邊推行多點執業,一邊卻緊抱不放呢?

目前,中國醫生的回報無非就是「低得可憐的基本工資+高得『出奇』的附加收入和灰色收入」。醫生背上了制度的黑鍋,忍受民眾的罵聲。這種狀態也只有中國醫生才「享有」。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推行醫生多點執業,就必須促使其他各項改革同步推進。現在,福利逐漸社會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開,對公立醫院擴張的控制越來越嚴厲,各項促進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也陸續出台……這些政策無一不是在推動醫生多點執業。

首先,應該讓醫生回歸到「社會人」的狀態,讓他們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和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而醫院則成為吸引醫生施展才能的平台。其次,醫生通過自己的診療水平以及服務能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第三,支付方的支付理念回歸。不管是醫保還是商業保險,都與醫生簽訂醫療服務契約,保證醫生的薪酬是體現其醫學價值的,而不是根據其「賺多少」來支付。相反,醫生開出的藥物、檢查、檢驗與其收入無關。第四,人們科學的醫學素養的提升。通過更多的醫學知識教育,盡量縮小患者與醫生溝通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這是構建醫患誠信的基礎。第五,實行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因為它既是解決患者「盲目」看病的第一步,也是提升人們健康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以上五點的落實,患者找大醫院看病的習慣就能逐步糾正。

因為醫生工作室這種執業形式是沒有一點政策障礙。比如,一位有資質的醫生到第一執業地點以外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執業屬於多點執業的範疇,而現在多點執業不需要經過醫院同意,只要報備就可以了。關鍵是我們醫生「心存餘悸」,礙於情面。昨天某一個民營醫院向我「求救」,叫我與某個民營醫院的院長說一下,放他們的一位專家到他們的醫院多點執業。我說,怪了,這需要我說嗎?廣東已經文件規定,書面報備即可。

我一再提出:不要將醫生多點執業局限在「多點」兩個字上,它將會撬動、倒逼我們整個體制的改革,意義深遠。從根本上講,醫生多點執業要衝擊的就是現有的薪酬分配製度!其實,醫生願意如此勞累奔波嗎?只有中國醫生才會去「多點」炒外快!有醫生反映「沒有這麼多時間去多點」,實際上是習慣了「薄利多銷」的舊體制,而且也給「多點」兩字「誤導」了。我之所以要力挺國家這項政策、力推多點執業,不是要求醫生亡命地「掙外快」,而是要改變中國醫生如此勞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嚴與回報的現狀。

打通醫生工作室的任督二脈有兩個關鍵的兩個關節點:一是院長的辦院思維:如何適應國家的提出的新常態,使醫生合理流動為我所用;二是制定適合醫生流動的支付制度:讓醫生的主要收入通過診金的方法來支付。這兩條解決了,我國醫院的醫生就不一定在一個點上,而是分布在社區——美國梅奧醫療集團就是以診所的形式遍布三大洲。

因此,醫生集團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其實不重要。梅奧是這樣規定的:系統內的醫生不得為第三方醫療集團打工,但是梅奧醫生的工資排在全美的前列。美國醫生執業狀態有一個趨勢:醫生集團的像PHP(Public—Hospital—Partnership)這樣的形式在增加,單獨執業的在減少。所以說,我非常認同「在符合政策的條件下,把公立醫院剩餘的資源與醫生集團(團隊)合作」。也在為醫生多點執業創造一個很好的平台,實現改良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有很多觀念需要轉變,不是不能為,而是我們如何為?如今,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這個理念也被帶到美國,尋求的既是如何發展國內互聯網,也是如何使互聯網走向國際。而在醫療衛生領域,互聯網+也將大有作為。

早在2012年,我就提出網路全科醫生的概念和一些可行的辦法。網路全科醫生,其實就是把我們現有的全科醫生制度網路化。全科醫生做什麼?為什麼本來很多可以在網上做的但不在網上執行呢?我們應該通過互聯網還全科醫生自由。

網路醫生完全可以成為一條可行之路,一點政策的障礙都沒有。只是我們的觀念沒有轉變,或者說某些人認為不行。如果網路全科醫生以一種執業狀態出現,那麼就是一種制度,通過認證制度來認定網路全科醫生的資質,並由政府來監督,由支付制度來保障。

目前的新常態就是市場方面儘管現在有所開放,但還沒有使醫生真正地自由流動。要破解這樣的一種狀態,我個人認為互聯網+醫生自由執業、互聯網+支付制度的改革就是互聯網醫療的一種突破。

我最後有一句話要告訴已經走出體制的醫生和即將走出體制的醫生:政策已經制定了,能否走出體制,在於你的實力和你的自信;能否站穩,在於你的品牌是否建立,而品牌除了實力,還需要營銷。

醫生工作室,醫生集團只是一個組織形式,如果要發展好,尤其是品牌的建立和形象設計,加互聯網,就有如虎添翼的功效。而當互聯網深入人心的時候,當醫生建立起品牌的時候,醫生就會找到自己的病人,病人也會找到該找的醫生。

至誠金方,由一群愛中醫、懂中醫的鐵杆中醫組成。由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制定品牌發展戰略,與至信葯業、中醫藥高等院校、多位國醫大師和中醫名家達成合作關係,特聘全國權威中藥專家把控藥品質量,憑藉著強大的中醫藥專業優勢,為廣大患者提供一個「線上+線下」的健康服務平台。


國家沒錢給醫生,希望醫生多點執業多做事,犧牲休息時間去掙錢,來體現醫生自己的職業價值,醫院不想醫生多點執業,是怕醫生搶了醫院的病源,損害醫院的利益,一個不肯給錢,一個怕錢變少,說來說去就是錢的問題,就這麼簡單!


目前公立醫院占強勢地位,衛生部門一抓到死的情況。空談商業化完全的多點執業沒有意義!如果真要實現,個人覺得首先同級醫院互相應該開放,特別是年輕醫生的交流。而不是僅僅上級醫院學習進修。特別對年輕醫生應該放開,不限定醫院的可以多點執業鍛煉。而現在醫療體制對年輕醫生限制太大。從取得執業資格到註冊職稱晉陞脫離單一醫院系統是絕無可能的。現在所謂多點執業只是原來外院會診制度擴大化。都是主任專家所謂到頂了才有可能去多點試一下。而且都是半退休性質,象領先熱點學科自己的事都忙不完哪可能跑外面多點工作。而象外科走穴性質的外出手術現在還屬於打擦邊球不被法律認可。也是打著外院會診的幌子。本單位不能聲張,收入手術質量都不保證,兩邊不討好。每個醫院從上到下都是封閉的個體,除了領導可以流通,職業人員反而不準隨便流通。這個體系內部都不放開,多點執業更是不可能拉。


你好


我來說兩句:首先要分清醫院,醫生,患者三者主要的關係。 患者就醫希望找到最好的醫院『小病一般不會有這麼強的需求』,醫院更希望吸引更多的患者『醫院腐敗主要的來源』往往面對更多的患者追求的是利益而不是同情。這就造成了醫院往往的制度流程都是對待醫生的提成(更直接的利益關係) 甚至老家患者縣城看個感冒病被醫生在醫院忽悠了半天……

當今主要矛盾是患者與醫生的矛盾,由於價值觀不同,醫生往往對待患者更偏重於職業,反過來患者看待醫生更希望獲得道德的認同(道德的建立是對弱者的同情) 主要矛盾解決不了談什麼都是無濟於事……更別說有些醫生麻木加上醫院的套錢!『純屬個人觀點』

——————

以上觀點可能不成熟,新手。只是想表達心聲。有時間繼續補充


這是要讓有水平的醫生過勞死的節奏啊


多點執業就是給大牛們量身定製的,相對於占絕大多數的普通醫務工作者,有什麼意義?


我們小螻蟻(醫生/患者)在這裡yy又能怎麼樣呢,最終決策者不會考慮我們的利益,只用考慮政績、即得利益。畢竟誰做官誰上位是領導決定的而不是我等,我們只能被代表


在公立醫院用老百姓練手,技術高超了後,拋棄老百姓只給有錢權的治療。

答個文不對題吧,這多點執業對收入低的老百姓沒啥影響,對有錢人來說也就是方便了點,對醫生來說賺錢更多了。首先無後顧之憂了不想現在。別聽醫生嚷嚷賺不上錢,嚷嚷這些的都是二流醫生,你見哪個大醫生說過?

舉個例子,我這醫院,大夫沒幾個好的,有啥病需要手術的都請北京專家,不說急病,說個普通切除手術,一般這邊醫生聯繫好患者,北京醫生飛來家屬去接,好吃好招待,然後手術室一排躺著等著,北京大夫只要做完主要部分,後續縫合本地大夫做,連著的少的話五六台多的十來台。收費怎麼收呢?小手術一般8000左右,大手術3萬加,小大我指技術含量,大夫在北京有些知名度的。一次來賺最少三萬左右吧。一般周五晚上飛機 不急的話休息一晚 第二天就手術 完後直接飛回北京 機票手術費用都 病人承擔。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病人不信任醫院的診療(有的人甚至不願意去醫院)卻喜歡在網上尋醫問葯?
為什麼讀成人大專的男護理醫院都不要。。。?
醫生如何看待病人的愚昧?
為什麼醫生都顯得很冷漠?
我應該如何將夢想進行下去?

TAG:丁香園 | 醫療 | 醫生 | 醫院 | 醫生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