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敢於發動萬曆朝鮮戰爭並且挑戰大明王朝?
久經戰亂,剛統一不久的日本,照理來說國內應當是百廢待興的狀態,為什麼還有經濟實力組織一次耗費巨大的遠征?國小民少的日本為什麼又敢於在剛結束統一戰爭後就立即挑戰大明王朝?
我在 為什麼朝鮮壬辰戰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的回答已經說明過了……
截取其中片段作為回答:
秀吉打算進攻朝鮮的理由主要有下面幾點:
1. 解決國內戰鬥兵員過多的問題
這是每一個從戰亂中脫穎而出,完成統一的政權都會碰到的問題。在武力征服群雄的過程中,必定存在著龐大的武力,而這武力在和平時期反而變成一個負擔。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外征 -- 看中國歷代王朝(漢唐明清)也都是如此。秀吉當然也不例外。
2. 培養自己直系大名的實力
由於種種原因,秀吉在統一日本的過程中大多採用的是外交手段,大仗沒有打多少,而盡量以招撫各地大名為主。這造成了秀吉本身的直屬領土不夠大,而能賞給直系大名的領土也不夠多。光一個德川家康的250萬石就是超大威脅(秀吉直轄領地220萬石,但還有全國各地的礦山以及港口貿易的收入。可是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福島正則等直系武將都只有20萬石左右的領地)。秀吉打的算盤,就是佔領朝鮮之後,可以大肆增加自己直系武將的領土。朝鮮那麼大的土地,每個人分個兩三百萬石,家康的250萬石也就不是大問題了。(留到現在的一些史料,說家康當時想保留實力無意出兵,很有可能是「事後諸葛亮」式的說法。更可能的是秀吉根本不想讓家康去分朝鮮的一杯羹)
在客觀的條件下來看,秀吉出兵朝鮮是很有贏面的:當時的日本剛剛結束150年的戰國時代,擁有全世界最有實戰經驗的軍隊,配有世界最多也是最高水準的火槍武器。而日本的金礦銀礦更是處於開採的高峰期,財政上也有足夠的支持。前面大家基本上都是從日本敗因出發來解釋的,但我覺著日本當時確實有一些有利條件或者是贏面,下面試著闡述一下:第一,日本的國力。雖然不管從哪個位面上講,萬曆朝的大明都要甩日本幾條街,但是客觀上講,日本的國力在當時確實成長到一個很可觀的歷史水平,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有了與大明博弈的資本了。就拿人口來講,當時是萬曆朝二十年,可以說是大明最好的年景了,學者們普遍認為萬曆朝的大明人口保守點1個億,峰值1.9個億。考慮到萬曆二十年,明朝開始三大征,就取中值1.5個億。可以說萬曆朝是在此之前中國封建王朝中發展得最好的了。與其同時,日本正處於其所為的「安土桃山」時代,在此期間,日本結束了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在豐臣秀吉的手上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人口也發展到了1800萬左右,並且此後也在穩步增長。且「安土桃山」時代,商品經濟發展相對繁榮,商人階級相對活躍,可以說「安土桃山」時代也是日本封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年景了,可以說中日當時都是分別在各自的歷史基礎上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一個有著1800萬人口,常備軍40萬人的政權,恐怕任何一個中原王朝都會寢食難安的吧。第二,地理的優勢。日本和中國關係是一衣帶水,這是一個劣勢,已是一個優勢。劣勢就是東亞大陸上的朝鮮、越南開始積極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時,日本始終比他們晚了一步,以至於連朝鮮都視日本為倭人、蠻夷。優勢么也很明顯,就是很好地保護日本免於大陸的軍事威脅。且日本作為東亞文明的最東端,背靠太平洋。所以當其完成統一之後,其戰略發展趨勢向西時沒有後顧之憂,就像秦於關中,燕於遼東。而中國幅員遼闊,所面臨的威脅也就多而且分散。比如傳統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東南的倭寇,以及後來崛起於遼東的女真族,還有三大征中西南的土司等等。所以真到了戰爭爆發之時,雖然中國體量可以絕對碾壓日本,但真正能投入到東北戰事的軍事、財政力量卻捉襟見肘。所以統一的日本若是傾國來襲的話,也是可以有所圖的。第三,軍事力量的保證。對於兩方的軍事力量對比,中日兩邊自然是持不同的極端觀點的。中國方面對日軍的態度是「跳樑小丑,雖強必戮」。而日方則認為在文祿慶長之役中將星閃耀,大放異彩。表述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結束一百五十年戰國之亂後的日本有著一支具有相當戰鬥力的軍事力量,武士階層普遍經受軍事洗禮,有著不錯的戰術水平。這支軍事力量是日本發動戰爭的保證,也是日本驕狂的資本。朝鮮的軍事就是窗戶紙,一捅就破。明軍的戰鬥力給日本人的印象也很差,因為明朝東南倭亂中,日本的浪人武士曾一度使得明軍疲於奔命,狼狽不堪,以至於曾發生過五十三倭寇肆掠蘇皖浙,兵臨南京城下之事,當然此事值得商榷。此外,在壬辰戰爭中,日本的軍事行動有很多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說加藤清正的釜山防禦戰,就是充分發揮軍事工事的優勢,取得了很好的防守效果,注重工事可以算得上日本軍事戰術方面不錯的特點和亮點了。還有露梁海的島津義弘撤退,李舜臣和鄧子龍都是歿於此役,還有碧蹄館之役中的立花宗茂,其不俗的表現給明軍留下了金甲小將的深刻印象。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以小西行長為首的主和派確實成為日本的掣肘,貽誤戰機,以至三個月內李如松的四萬精銳順利入朝,客觀上加速了日本的失敗。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補充,說些題外話,我覺得國人對日本有個誤區,就是認為日本是借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幾場賭上國運的戰爭中一戰而起,贏得戰爭紅利,從而走上列強道路的。但我認為事實可能要複雜一點,日本的底子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好些。白江口之戰、萬曆朝鮮之戰和甲午戰爭三場表現中,白江口日本是潰敗,萬曆日本是相持而敗,甲午日本則是艱難而勝,從中可以看出的是,相對於中國來講,日本呈一個穩步增長的態勢,日本雖然國小,但恐怕也有某些方面之大吧……
不是敢於,而是被迫。
豐臣秀吉對日本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的,各地大名宣誓效忠於豐臣幕府,有點類似於蔣介石對中國的形式統一。因此,雖然豐臣是日本最高長官,但實際上各個軍閥依然存在,尤其是德川家康這頭老狐狸,地盤甚至比豐臣秀吉還大。再加上日本一以貫之的分封制,導致豐臣掌控的領土根本不夠分給手下幾位功臣。由於分封的土地太少,手下不滿情緒滋生,甚至有部下當面和豐臣秀吉抱怨自己的封地太少,想要更多的土地。於是,豐臣秀吉的禿腦袋上忽然燈泡一亮,我們去攻打大明吧?!
簡單點說,戰爭初衷就是這樣。如果再往深層次分析,恐怕要分析到日本對中國一直存在著的恐懼和覬覦,這個還是不細說了。
不過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因為日本的戰略意圖,在還沒開戰之前就暴露給了敵方,這給了明朝進行戰爭準備的機會和時間。戰爭開始的前一年(大概是,懶得翻書了),豐臣秀吉十分得瑟的給朝鮮國王寫信,我要去攻打明國,要借到從你朝鮮境內走,你不能攔我,還要盡全力幫助我。朝鮮收到這封國書,不敢怠慢,立刻派出幾批使者前往明朝,陳述情況,表明日本有進取之心,須多多提防。另外,在日本還有明朝的間諜(其實不是明朝安排的,人家是愛國志士,流亡日本後主動為明朝搜集情報)在某個大名手下做醫官,他給明朝朝廷寫了一封密信,詳細說明了日本打算進攻的計劃,並儘力寫清了日軍各項準備工作乃至兵力部署。還有往來中日之間的商人,也在半正式半謠言的散布著關於日本即將對明朝用兵的傳言。
於是,雖然萬曆正在和他的大臣們就立嗣之事吵吵嚷嚷,卻沒有對這條來自遙遠海洋的信息掉以輕心。對日本,明朝有了戒心,一種最低限度的戰爭準備悄然開始。
1592年,日軍九個師團近十六萬軍隊蔽海而來,突襲朝鮮重要港口釜山,萬曆朝鮮戰爭正式開始。
而在戰爭開始之初,日軍就顯示出了它的第二個敗象。那時候明朝軍隊還未開赴朝鮮,中日尚未宣戰。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一路勢如破竹,浩浩蕩蕩,先後攻破釜山、漢城、平壤,朝鮮一路潰敗,王室一路逃亡,再逃,就要逃到鴨綠江邊,渡江歸附大明了。
但是,雖然朝鮮重鎮皆被攻克,但卻是日軍一路輕騎猛進的閃電戰,攻下一座城池,留少量兵力駐守,主力繼續進攻下一座。而對於廣大的朝鮮村鎮、平原、山區,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佔領和清繳,這留下了隱患,為後來中朝的反擊提供了物資、兵員、游擊隊和情報來源。
後來的日本人仍舊沒有吸取這次教訓,似乎他們的打法萬年不變,侵華戰爭中的進攻方式與他們幾百年前的祖宗何其相似。
再加上李舜臣這個不世出的名將在海上對日本海軍的痛擊和對日軍運輸線的騷擾,造就了日軍必然的失敗原因——後勤補給的不充分。萬曆朝鮮戰爭他們敗於此,幾百年後的曠世戰爭,本質上,他們依然敗於此。
朝鮮一路敗亡兩個多月後(還是憑記性猜的,也可能是三個多月,同樣懶得翻書),朝鮮使臣跑到北京,哭著求大明出兵,拯救局面。
大明的軍事行動正式開始。
如果那年代有谷歌,豐臣大概會Google地圖一下明朝到底有多大;如果那個年代有百度,秀吉大概會百度知道一下明朝到底有多少常備軍。在對敵人的選擇上,豐臣秀吉的眼光要比他的後世愚蠢。他也許不會明白,任何對中國的軍事行動,都必須有一個前提,即中國必須是亂的,所謂天下有變,霸業可成。而當時的明朝,國內僅有幾處小規模叛亂,國外女真雖然虎視眈眈,卻尚未形成氣候。此時選擇對大明用兵,豈非愚蠢。
不久之後,明朝遼東兵馬渡過鴨綠江,介入朝鮮戰爭。
幾個月之後,明朝大軍開赴朝鮮,正式介入朝鮮戰爭。
由此,日軍的末日也就來了。根據【也許嚴肅】的歡樂明史小說記載,猴子太閣在採訪了一些流亡的倭寇兵長後得出結論: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催。信息不對稱害死人吶筒子們。
加上之前打遍無敵手,自然要出來挑戰一下高級野怪刷刷裝備,結果玩兒脫了。【是不是很熟悉的劇情,當年玩仙劍東躲西藏的靠風騷走位,什麼中國大迴旋什麼的,碰到鎮塔明王一巴掌就呼死了】
其實第一次兵敗還不至於崩盤,主要是大明和小西行長兩人互相忽悠,打了半天和解書到京都了才發現明朝根本沒把自己當盤菜,封了個日本王就覺得了事了。掛不住面子打了第二場。。。。
這次真的玩兒脫了。。。。不得不說某台巴子的答案真的是6到不行,我大日本帝國的各位領主們每人在朝鮮搶走三百萬石糧。
我大朝鮮帝國何德何能給你找出這麼多米來?就算算上五穀,還真不夠你那個遍地都是村長的國家分還有就是日本火器領先?媽的笑死人了好嗎?1590年代用火繩槍?領先?16世紀早期日耳曼人就發明了簧輪槍,16世紀中期法國人發明燧發槍,同時中國這邊明朝也發明出了自生火器(其實就是燧發槍),還記載到《軍器圖說》就算日本有三段擊戰術,怎麼和歐洲和中國的火槍方陣比?哦,對了,倭國人的火器可是荷蘭人(紅夷)帶去的。中國可是自己從宋朝發展至今(12世紀初)還有就是,就不說單兵火器的問題了,明朝的歐洲炮(紅夷炮,佛朗機炮)能敵不?不能吧?不能你家日本怎麼就火器領先了?誒,這怎麼就最有實戰經驗的軍隊?這遼東鎮的兵都吃屎去了?那蒙古人和滿族人可是被吊起來爆艹,某爾哈赤好像是說世世代代當李家奴僕的哦。李成梁都不知道?你巴子就很懂歷史,裝文明人?你說錯了,我就不能陰陽怪氣了?沒罵髒字都是對得起你台灣省蔣委員長了
哦,還有,這就是你某島巴子的作風?把反駁你的人的評論拿來摺疊?你還真是石樂志。天才與瘋子只有一步之遙。所以秀吉做出瘋狂舉動中國,通過打朝鮮挑釁中國。要知道大明朝是中國古代最有領土意識的朝代之一,有謂天子守國門,打朝鮮自然宗主國不會袖手旁觀的,於是野心家豐臣一下血本無歸,不存在什麼有膽,這種戰爭之事本來就是膽大的撐死,膽小的嚇死。因此豐臣秀吉一開始就判斷失誤。其實算起來他就沒什麼對的。自己算起來只是一個類似於聯盟盟主的人物,國內最大的反對派虎視眈眈卻發動侵略戰爭。
有幾個方面 一個是秀吉個人的問題,晚年的秀吉做事風格有很大的改變,甚至有別於北條征伐時期。後北條征伐時期的秀吉尚能看清當時的形勢和主要敵人(家康和北條) 天正十二年的小牧長久手戰役,秀吉使用純粹的實力傾軋,以及外交上的分化孤立,彌補了正面戰場的失利,暫時性的壓制德川。天正十八年小田原征討後,北條氏覆滅。秀吉「天下人」之名得到捍衛,直到太閣時期,晚年的秀吉開始奢靡,收攏黃金和猜忌他人(殺秀次),並且個人野心膨脹,對外擴張的慾望十分強烈,以朝鮮為跳板,侵佔明國,實現「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版圖納之」的理想,應該說,這個算是原因之一第二點,是轉移國內的矛盾,秀吉在清州會議之後,為了統一日本而做出的手段就是允諾手下和盟友豐厚的石高和不輸租田(不用交稅的田),直接導致在秀吉做了天下人之後,手下們腦滿腸肥,五大老個個身家數十萬石(德川實際破百)。在之後秀吉頒布實施「太閣檢地」和「刀狩」,丈量全國的世紀土地以及區分輸租田,不輸租田,輸地子田。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遇到阻撓(各種居心叵測的起義),比如拒不實施刀狩(德川),虛報石高(東北).....在這種情勢下,秀吉需要使用一種非常手段,使國家的重心從內部轉移到對外,只有擴張戰爭,在戰爭時期,國家的權利空前高漲(其實是首領)將國內的矛盾轉移到國外,穩定現下的局勢,這是一;可以將手下過分龐大的實力消耗掉,這是二;藉由此,秀吉可以重新凝聚起自己的支配力,削弱強勢藩主來達到增強自己的目的;這是三,然後就是將那些戰後沒有土地的武士浪人什麼的派過去也能穩定國內(偏偏最強大的德川沒去,導致日後出現的枝茂干弱,也是無可奈何)第三點,形勢判斷問題,慶長·文祿之役前期,日軍的實力和戰績是呈現一種將要成功的趨勢,記載慶長之役,「是時,倭已入王京,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庫.....」初期朝鮮方面海軍失利和明軍的不頂事使秀吉判斷失誤,認為這是一場即將勝利的戰爭,貿然將自己的老本賠了進去,後來發現這是個大坑,但深陷泥潭沒有辦法只能繼續,加上內憂外患和國內惡化的形勢(德川到處招兵買馬拉攏最上,佐竹等大名)所以不知道是急火攻心還是嗟然長嘆怎麼的,掛了。 想多說句感慨,秀吉為爭奪天下,大肆封官許願,導致戰後自己本家的實力弱小,充其量就是個天下共主。身為天下人,自己直轄的石高才200萬石,無法制衡住手下的虎狼,也沒有強有力的手段壓制那些實力雄厚的大名。再看看德川,直轄八百萬石,仙台金澤薩摩什麼的加起來遠遠不到一半,誰敢沖德川呲牙。。。。
1.秀吉形式上統一日本之後地不夠手下的將領分,只有通過向外征戰獲得更大的土地來滿足需求。
2.秀吉的出身寒門,甚至連寒門都算不上,他骨子裡其實對於姓氏問題一直感到很自卑。最開始的時候他由於地位太低連名字都沒有,之後被信長賜名木下藤吉郎再到羽柴秀吉,到最後自己造出豐臣這個堪比源氏的姓。說白了就是秀吉想要打敗一個強敵來證明自己建立豐功偉業,大明自然首當其成為了其的目標。
3.高估了自身的戰鬥力並且低估了大明的實力。日本的軍隊經歷百年戰國的洗禮戰鬥能力大漲不假,但李成梁李如松的遼東軍,戚繼光留下的戚家軍,雲南的閩軍等都是長期駐守邊疆的,戰鬥力可是杠杠的,比起最精銳的日本軍隊只強不弱。
4.日本大東亞共繁榮的想法就是當時形成的。秀吉想要統一這個東南亞,讓朝鮮借道給日本,朝鮮那是對大明那叫一個忠心啊,立馬報告了宗主國日本的想法,然後秀吉一看,你丫這麼不識相,那就那你開刀,接著就出兵朝鮮了。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記得那時明朝是萬曆皇帝當政(此君二十多年不上朝,直逼嘉靖皇帝的記錄),雖然張居正改革給明朝續了一管血,但明朝還是處在"更年期"(衰弱敏感但尚有餘威)。與此同時的日本完成了一次統一,結束了混亂的戰國時代(其實就是幾十個縣長打來打去),像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外號"猴子"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打敗了縣長們),也是此君一拍腦門(禿的比較好拍)決定進攻朝鮮進而打敗中國成就千秋偉業,是什麼原因使自大唐以來對中國望而卻步的日本發動這場關係國運的戰爭呢?首先,我們先討論豐臣秀吉這個人的個人因素。日本是特別重視姓氏的,古代日本只有貴族才能有姓,並且奇葩的是固定的姓才能當特定的官位,如藤原氏世代公卿身份尊貴,平氏和源氏是武將,而戰國時代出現了大批有才能的平民武將,他們大多沒有高貴的姓但是有實力,但即使有實力也達不到公卿的層次因為他們沒有姓。豐臣秀吉出生於貧民家庭,這是他一生的痛(為此他向他人扯謊說自己母親曾是皇宮裡的宮女,有一次天皇激動了。。。。。他就出生了)他之前是想盡辦法希望成為藤原氏的養子,可是對方也是傲嬌的很不願讓"猴子"來辱沒祖先,豐臣秀吉就一拍大腿自創了豐臣氏(其實貴族們都偷著笑他呢),為了鞏固豐臣氏收了一堆養子,建立了大阪城,但他感覺還是很蛋疼,那些貴族們還是不怎麼買他的賬 ,因為在貴族們的眼裡豐臣就是個猴子的姓呀!這讓一代梟雄豐臣秀吉感到深深的不安,因為他覺得一旦他死了貴族們不會再鳥豐臣氏(也許叫屈臣氏比較好),他的基業就斷了呀!(實際上也差不多),於是他打算創建一個前所未有的業績來讓所以貴族徹底臣服,那就是打敗日本畏懼了上千年的超級政權------中華帝國,為此豐臣秀吉做了一下打算:
@自唐亡以來,日本對中國各種不服,認為宋被蒙古滅掉,而蒙古要進攻日本遇上大風浪基本全軍覆沒,日本人自信的認為這是他們的戰功,通過C小於M,M小於J,得出C小於J的公式,日本人相信數學,相信他們能贏明朝!(呵呵了)
@日本的浪人組成的倭寇集團都可以在明朝橫行,正規軍一定所向披靡呀!(其實嘉靖年的倭寇基本都是由一個中國人領導的,那就是相當於大海盜王的汪直)@日本剛經歷戰國時代名將如雲,士兵實戰經驗豐富,而明朝承平已久武備松馳。@最重要的一條,如果輸了明朝不好打過來,因為唐朝和蒙古都這麼猛都要望東海波濤洶湧的海水卻步,所以日本沒有被滅國的危險(如果當年永樂的寶船圖紙還留著的話。。哎)就這樣豐臣秀吉派出了數萬精兵強將進攻朝鮮,一場關乎東北亞近幾百年格局的戰役開始了。對於這場戰役豐臣秀吉居然出奇的自信,他曾對養子豐臣秀次說過"打下中國你就是中國的關白",但這場戰爭的結局和代價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面說的是日本經濟是軍事驅動型,需要的是戰爭輸出,才能夠進一步滿足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要求,維持自身的經濟形勢,我個人覺得也有點扯。德川家康也面臨著亂世初定,經濟建設的問題,但是他並沒有選擇戰爭輸出,反而也創造出江戶時代的穩定。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秀吉並未通過堅決的統一戰爭打滅各個地區大名的獨立性,更多的是通過外交以及計策的籠絡來實現地區大名名義上的歸順,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長宗我部、伊達家都沒有在第一時間相應豐臣上洛號召,但最終懲罰可以忽略不計,仍然保持固有領土;島津、德川對豐臣的戰鬥均獲勝利,秀吉僅僅是通過外交的斡旋以及實力的威壓來獲得對方的順從。事後也並未採取有效的方式壓制這些實力派大名。這樣的處理方法導致原有敵對大名的實力仍然存在,豐臣天下並不安全。因此,秀吉希望以一場國對國的戰爭,徹底的建立起各個大名統一於豐臣家的意識,而由此產生的土地、資源等戰利品,則可以讓各地區大名對豐臣政權進行實質的效忠。此外秀吉希望要進一步增強本家的力量,當時豐臣系的大名佔有的土地還相對比較少。秀吉希望通過征討朝鮮,獲得朝鮮的土地來增強豐臣系大名的實力,這也就不難理解秀吉派出的都是自己的嫡系部隊,如加藤、福島、秀家、小早川、黑田還有秀勝等等這樣的本家部隊。所以希望猛人在朝鮮征討中全部死光光這個想法應該 不存在。附1 德川的情況:反觀德川在奪權的過程中手腕就要強硬很多。一方面,在關原之戰當中一次性徹底擊敗西國的敵對勢力;二方面,對於石田這樣的戰犯毫不留情的誅殺,對於真田,宇喜多,毛利這樣的從犯則一擼到底,徹底消除他們對各國的統治權,並且對日本國內的大小大名進行洗牌,徹底清除實力巨大的大名(什麼中國毛利,九州島津,加賀百萬石都遭到削弱);三方面,廣封譜代家臣,壓制舊大名體系,並且建立起非常嚴格的將軍統治制度,約束大名的權利,讓日本從形式上到實質上都統一在德川將軍的光輝領導下。
附2 秀吉對明朝的態度:應該說,秀吉肯定是考量到明朝參戰的因素的,畢竟朝鮮是明朝保護國,小弟被滅,大哥不可能無動於衷。但是秀吉應該低估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以及大明護衛小弟的決心。有史料記載秀吉曾經諮詢過一部分日籍倭寇,借鑒了他們對明軍戰鬥力的評價,大大的增強了自己侵略的信心,但不料,秀吉日本戰國軍面對的是關寧鐵騎。。。。
萬曆朝鮮戰爭,以關白豐臣秀吉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而之所以要走戰爭這條路可以說是沒得選,是命運的死胡同。
豐成秀吉統一日本後必須要發動這場戰爭,他只能賭這場戰爭勝利,否則就無法維持他豐成家的權勢。
日本和中國的文化,看起來很相似,但是有一個根源制度的差異:中國是中央集權國家,而日本是封建國家。日本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非常類似,雖然天皇是名義的最高領袖,但是沒有任何權力,而各個封建割據勢力則盤踞各處,成為各個地方的實際控制者。
雖然經歷了戰國時代的混戰,天下終於歸於一統。但是封建領主們並沒有被消滅掉,日本沒有出現秦始皇這樣的人物,殺光所有其他領袖,唯我獨尊。
豐成秀吉統一起來的日本,更像是一個山頭們的妥協。戰國時代存活下來的舊貴族和戰國時代崛起的新貴族們圍繞秀吉而停戰,秀吉成為中心,制衡各個勢力,保證和平。
所以,矛盾都集中到秀吉身上來了。一個是秀吉本身出生低賤,不是貴族,沒有世襲的家臣和封地,根基很差,雖然在戰爭中吞下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根基終究太淺,數量也不夠大,和德川家康這樣根深蒂固的比起來,太不穩當。暫時歸於自己名下的各個大名們,依然是各個封地的最高領袖,雖然此時低頭,背地裡依然隨時會造反,自己的權柄固然強大,可是自己的孩子怎麼壓得住他們。豐成氏族的利益,則主要靠和秀吉一個的新貴們維護,這些人忠心耿耿跟著秀吉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秀吉當然不能虧待他們,許諾過很多嘉獎,最主要就是封地。
但是,日本就那麼大,沒有那麼多封地來分給這些豐臣家臣的人。現有的貴族們的利益不能動,也不能削自己的地給自己的手下。但是如果不給,以前的許諾變成了空頭支票,那就會失去人心,失去家臣,一旦失掉了這些人的忠心,秀吉家的地位也會不保。
一個是為了嘉獎和捍衛豐臣系的力量,一個是為了制衡其他舊的貴族大名比如德川家康,所以秀吉不得不發動對朝鮮戰爭。
一個是朝鮮實在太弱,同時大明不一定會拼了老本來救朝鮮。只要拿下朝鮮,就可以緩解身上集中的矛盾。所以不得不走這麼一條路。
我經常也在想,如果我是秀吉,我處在他的位置,我要怎麼保證自己家族的利益,怎麼平衡貴族們的利益又獲取他們的忠心和支持。
1.削藩,這個在中國這樣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都很難操作,一不小心就搞出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在日本這樣的封建國家就更難了。隨便弄出幾個造反的,秀吉絕對壓不住。這條路行不通。
2.開墾荒地,說實在效率太低,而且能開的都開差不多了。爛地也沒人要。
3.盤活現有的土地。部分犯了錯誤的大名,給秀吉抓到把柄就是往死里整,減小封地,切腹謝罪削弱你家族的力量什麼的,但是,大部分大名們,根本精的跟鬼一樣,比如德川家康,什麼把柄都沒有,你根本拿我沒辦法。
4.向外擴張,尋找新的土地。朝鮮現有的那麼好,人也不是野蠻人,生產力也有,地也有,又不會打仗,不打白不打。
所以,豐臣秀吉算來算去,也只能打朝鮮,而且要讓自己的親信們去打,讓他們立功,以後佔了朝鮮再打中國,這樣舊貴族困守日本,我豐臣系一家獨大,就沒人能威脅我了。哈哈哈。
其實前面有人說得很詳細。。但這些並不重要。我還是比較認可大家的簡單第一感覺。就是豐臣秀吉的判斷出現了失誤。。
朝鮮這個地方。歷史上有很多人覬覦過。
後來日本侵華戰爭,可以說,也是先通過侵略朝鮮實現的。清滅明朝,也是先擊敗了朝鮮為自己所用。再往前,有三征遼東而亡國的隋煬帝,也有徵遼東不利而悔恨的李世民。發動一場征服戰爭是很難的。古代,甚至一直到近代,都沒有合理的判斷對方強度和自己戰鬥能力的方法。所以,經常會出現各種誤判,是很正常的現象。
所謂豐臣秀吉,也不會超過拿破崙。論實力,也不會超過李世民打遼東。說白了。有勝算,但失敗了。簡單來說,就是判斷失誤。-______________樓主的思維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你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上來看,只看了日本失敗。並沒有看到日本偶贏的一方面。第二。因為明朝的參戰,所以日本失敗了。但是,日本當時並不真的覺得明朝會參戰,而且是以這樣的強度來參戰。第三,當時日軍有戰略和戰術上的雙重失誤,導致了失敗。想著山高皇帝遠(明朝畢竟不是美帝,滿世界跑),管也管不了多久。從歷史上看,中國實在太大,軍隊維持內部穩定的任務遠重於出兵外國。至於「征服明國」,當口號看看就好,秀吉公剛打朝鮮時沒那麼大的心,他又不是不知道明朝多大。
沒想到萬曆皇帝還挺有責任感。北軍李如松那幫人就不說了,連南軍也調過去了。
其實豐臣秀吉還是歷史沒學好,不清楚朝鮮對於中國的輕重。兩個國家裡,只要有一方覺得自己肯定會贏,且很快就能贏,戰爭就開始了。萬曆援朝一戰是雙方都覺得自己肯定能贏。
鬼子入侵大陸,打輸了跑路回小島窩著就行了,預期利潤大,風險小
樓主如果問的是為什麼要原因可能很複雜,但問的為什麼敢,原因就很簡單了:日本人的野心就是這樣,只要覺得或許能贏就敢舉全力干,二戰時與美國實力差距那麼大,一樣要干美國;之前不管打得過打不過俄國,也照樣干俄國。
說日本根本沒打算打大明或者沒料到大明會幫朝鮮的,完全是不了解歷史。豐臣秀吉給朝鮮下的戰書寫明了就是針對大明的,只是借道朝鮮,人家巴不得大明過來幫,直接一併解決,免得以後還要深入中國內地再打。
只不過小日本失算了,完全低估了明朝的軍事實力,如同幾百年之後,再次低估美國的軍事實力一樣
成功自然好,失敗了也能消耗潛在敵對大名的實力!感覺如同元朝侵日一樣的用心!
日本和當時明朝不是一個量級,朝鮮投入兵力最後不過八萬.同時期的播州之亂才是讓萬曆焦頭爛額的戰場
日本真不敢挑大明王朝,你想多了,只是打著打著,大明王朝就壓過來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月25日中美就制裁朝鮮達成一致的新聞?
※如何看待朝鮮 1 月 6 日進行的氫彈實驗?對國際關係有何影響?
※2016會美國會打擊朝鮮嗎?假加美國要打,可以提前發現端倪嗎?
※如果杜魯門下定決心與中國跟朝鮮以及背後的蘇聯正面硬打的話,美國能擊敗中朝聯軍嗎?
※如何評價 2016 年 3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全票通過制裁朝鮮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