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建築外觀都差不多,如何概述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改變這種現象嗎?
如題,最近在寫一篇文章,是古建築對當代建築的啟示,可是感覺現在建築因為結構的改變,真心感覺和古建築聯繫不大,請問各位大神如何去融入古代建築文化到當今建築中?
多圖慎入
說到古建築對當代建築的啟示,建議看看王澍。今年暑假和同學去了一趟杭州,作為一個建築學渣,自然對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心嚮往之。還是上圖細說。
至於怎麼把古代建築文化融入到當今建築中,你看這個
要是這麼想就太天真了,其實我覺得王澍真正的意思是這個
從建築內部的洞口向外看,蒼翠浮動中的重檐錯落,那些被竹子或芭蕉遮起來的建築主體深藏不漏,你只能看到層層疊疊的青瓦,以小見大,一葉障目,彷彿十步之外便是山外青山樓外樓,生生給你一個千年前盛世錢塘的錯覺。古代園林里的借景手法,大概如此。當然還有下面這些殘磚斷瓦構築的牆體
以及豐富的立面洞口當然很現代啊,不信你看
這個體量,這種手法都是很現代化的,我覺得吧,王澍的建築更多地是具備了傳統的精氣神,善於構造意象。但是要說細節的話,那些坡面梯段容易積水,內部一些地方完全沒有採光可言,竹子柵欄時常需要修理,因為材料的緣故修繕的會比較頻繁。這當然不是完美的建築,但是王澍確實是走在相對正確的道路上。
至於題主感覺現在建築真心感覺和古建築聯繫不大。試問在這個時代哪裡還有那種閑情雅緻和詩情畫意去建造那種亭台樓閣,還耗費人力物力年年修繕?因為高度的工業化和流水線化,快速高效簡單實用才是王道,畢竟大多數人只求有個房子。
至於在當今建築中融入古典建築文化,有一個商業化的例子,萬科第五園,要做成那樣花費的心思和財力必然很大,也不是一般人群能買得起。現在也不可能大量普及。
實在學力有限,大致如此。
思路不妨放開一些。1、直覺估計,現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建築形式都比以往的豐富。在過去信息傳播速度慢,交通不發達,技術進步慢,材料種類少且獲得渠道少,審美觀改變也慢的情況下,一千多年來整個地區的建築形式都沒多少改變呢。你看唐代的建築跟清末的建築有多大區別。不知道當時的人會不會覺得單調。2、姑且承認現在的建築外觀都趨於雷同,但這真的是問題嗎?回到最初建造的目的,由於某種行為活動的需要,我想建造一個庇護所,它要牢固安全好用,建造別太麻煩……就是說絕大多數建築是基於功能需要、可獲得資源和實現能力的權衡去建造的,恰好某一種建造方式很方便滿足這些要求,於是大家都用它。這是權衡利弊後自發選擇,很健康的思路啊。如果優先考慮審美避免雷同,會造成明明用同一種形式能解決的問題,為了避免雷同,各自絞盡腦汁在想怎樣做得不一樣,這才是本末倒置的病態現象呢。3、世界大範圍趨於雷同看來是不可避免的了。人們會有差不多的生活方式,住差不多的房子,用差不多的電器,開差不多的車,穿差不多的衣服鞋子,看差不多的電影,說差不多的語言……但這真的是問題嗎?4、有時候差異可能是為了營銷,比如藝術品的獨一無二,其實是商業價值不是藝術價值。
我不是建築師,簡單談談看法。
建築外觀充分的體現了審美水平,作為一種高腦力的行為,國人在審美上也繼承了其他創造性行業的Ctrl+C精神。
另外,關於古建築對當代建築的啟示,如果硬要從具體形態層面上分析,我認為很容易演變成一種臆想。正如題主所說,建築結構(技術)的改變,二者的聯繫是非常薄弱的,對於古建築的模仿,現在已經完全不能從外形上模仿了,只能從材質、空間、組團布局等方面入手了。由具象變抽象,不管是從手法上,或是於觀念里,都是一種進步。謝邀!
二更,把之前的吐槽刪了,大致寫寫丹麥建築師伍重(悉尼歌劇院建築師)與東方之間的種種聯繫,西方建築師對東方建築的學習。「伍重曾經於1948年在摩洛哥作短暫居住,這成為他畢生始終不渝的東方情節的濫觴。」——弗蘭姆普頓:《建構文化研究》「伍重的建築在飛舞翱翔的屋頂與緊緊擁抱大地的基座之間形成一種張力,限定了建築空間……基座邊緣和屋頂底部標誌著建築向景觀的過度……」——菲利浦.德魯:《第三代現代主義建築師》 伍重建築的顯著特點是跨文化意向,具體表現在他受賴特影響,對東方建築「情有獨鍾」。伍重1962年發表的的文章《基座與高原:一位丹麥建築師的思想》里,展現了一系列以身體體驗為特徵的跨文化比較。一:文化隱喻伍重正確的領悟到注重觸覺的感受的東方形式對人類身體的影響。日本傳統居住建築中的架空輕木地板,在人體重量的作用下產生彎曲,與遠古金字塔對人體產生的堅實感形成強烈對比。伍重畫的「基座與重檐」草圖,表達了他對東方建築中沉重的基座與漂浮的屋檐二元對立的理解。"It was a great experience for me to see the old architecture of China,especially in Peking,and it give me a valuable experience to study the innumerable beautiful staircases and the variation of roof construction.……"
——letter from Utzon to Ashwarth「在西方,重力朝向牆體;在東方,重力直接朝向地面。」在伍重的二元對立里,基座平台表達「砌築文化「里敦實基石的「重文化」;重檐屋頂表達「木構文化」里彎曲木地板的「輕文化」。「西方文化對牆體厚愛有加,而東方文化則對地面情有獨鍾。」在悉尼歌劇院的設計里,伍重提出將「屋頂直接作用於地面」的概念(不要被「風帆」迷惑),使兩個對立元素共存。(如圖:人在起伏地面上行走與屋頂的關係)對屋頂的認知,使伍重喜愛折板和殼體無柱大空間。受勒杜克與阿爾瓦阿爾托影響,屋頂的表現主要在結構連接與與有機的形式上,「時刻對地形地貌,氣候,時間,材料和建造工藝保持敏感,遵循自然法則」。他的設計遵循兩個原則:建造上的結構邏輯和有機體的自然生長。彼得森論述伍重設計的金戈住宅上寫道:「對於這位藝術家來說,城市有機體與植物有機體之間沒有本質區別。他從自然的構造中尋求生命的真諦……」購物中心方案,V字形鋼筋混凝土構件形成的大跨度覆蓋。伍重自宅,坐落在俯視壁水灣的地面上。折板屋面以小尺度出現。基座與屋頂水平向展開,「看上去就好像遠在天邊的海市蜃樓」。屋頂:在中國傳統建築里,外部是傾斜的屋頂,可內部是平整的藻井天花;而西方具有結構變現力的哥特建築,外部的尖券和內部的肋骨拱卻是一致的。這是東西方兩種結構價值觀的不同認識。巴格斯韋德教堂的多重拱殼,是重檐屋頂的模仿形式,殼面是天花藻井的模仿,而外部的坡屋頂,則扮演著中國傳統建築的角色。
形式:有著江南階梯式風火山牆的韻味。建構:整體來看內部的空間似乎和外部沒有絲毫聯繫,但其實,伍重通過外牆材料的砌築,細微的傳達了內部的真實,使建築內部空間變成了一種需要閱讀才能在外部感受到的有趣狀態。既傳達出若隱若現的建造真實,又表達了建築師本身的設計意圖。平面:外廊,圍合的房間,庭院,軸線,重複單元……處處充滿了東方寺院的影子。四.結語伍重畢竟是西方建築師,「他畢生都在為超越歐洲中心主義不懈努力」,其一生的創作依舊離不開哥特結構理性,有機建築思想的核心,對於東方始終只是「跨文化」研究。所以,他的建築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操作上非常好的借鑒,而並非是思想內核。註:1.本文許多觀點內容引用弗蘭姆普頓《建構文化研究》 2.轉載需聯繫作者本人一個字:錢!
樓主說的問題的確存在,中國過去20年經歷了高速的發展,建築從設計到施工到使用的時間都很短,設計要求時間短,設計工具相對落後,設計人員少,小地方可能根本沒有太多的設計師,大多是複製粘貼的方案。但如今,城市發展速度減緩,設計師更多,設計工具也更加方便,表現能力也更強,出現了越來越多好的設計,國內的好多本土建築師,王 澍就是本土建築師的代表之一,還有很多中國的建築師都在努力,在努力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屬於中國自己的建築,中國建築師正在努力,我相信,未來的建築更多是屬於中國人的原創設計
領導:小王,找點參考圖片,找了給甲方看看。
甲方:這是誰誰誰項目的方案,我覺得做的很好,我們這個項目也做成這樣。效果圖公司:能不能在我們模型庫找參考,找了我可以直接調模型,不用再建模了。如果你說要創新。
「領導,我覺得這裡做這樣這樣這樣比較好。」領導一副聽不懂的樣子
「甲方,我們打算做成這樣這樣這樣。」甲方一臉茫然的樣子。「效果圖公司,我想這樣這樣這樣搞。」人對你愛理不理的樣子。最後,你拿出了參考圖片。
領導:這樣啊!好!甲方:這個效果好像不錯。效果圖公司:嗯,我們有類似的,可以不要重新建模啦。設計院你抄我我抄你,就醬!
那些不一樣的建築又說是丑的一逼,例如SOHO中國的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這種結構建築缺點顯而易見:第一,建造工藝複雜,維修陳本高;第二:不適合做高層。而現代建築很明顯在向高層發展。其實,不僅是中國的古建築面臨發展困境,西方的石材結構建築現在也是面臨發展困境。其實古建築可以考慮做別墅,做高檔小區,博物館,展覽館等單體建築,這也算是一種折衷的辦法吧。
我負責任的說,總體來說,還是拍板人審美。
樓主問如何把中國古典文化加入新建築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應該是這個建築為何要用到這個元素。什麼樣的建築需要讓人感受古典美?針對的目標人群是那些?此外中式古典美的構成有哪些元素?要知道傳統藝術中最看重的就是留白。在地皮昂貴沒有永久居住權的現代中國社會(尤其一線城市)造價低廉講究實用的小戶型是不適合也沒必要考慮中式審美的。放古代那就是一群茅草屋…也沒啥審美。
因為需求達不到,所以現有的中式新建築較少,中式審美在傳統文化往新中國延續的時候出現一個很大的斷層,且現在處於購房主力的年輕人受各種文化輸出國的影視作品影響,加上生活忙碌,搬家頻繁,甚至高昂房價,地皮政策,都在催生著一批批標準化生產的的板樓塔樓。且越像歐洲發達國家的房子造型越受歡迎,挺普通的小區叫一個帝都花園,瞬間高級了有沒有。所以備受吐槽的廣電限播海外劇政策也不是領導一拍腦袋瓜想出來的。推行國學也不是沒有道理。更慘的是在歐美建築的高大上對比下,我國一群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式審美建築(以酒店為主力)是這樣出現在年輕人面前的。
題外吐槽一點,很多年輕人對中式的審美偏見來自於費心費力想把家裡裝修成紅木傢具城的父母…
我爸爸跟我描述的是這樣的。然後回家發現是這樣的注意到屋子裡的巨型桃木劍嗎要在普羅大眾尤其青年人群體中普及中式審美,得在政策上下功夫,如果每個城市用來做地標建築的博物館,政府大樓,大學城等建築或建築群在設計時就不得不要求設計者考慮到中式古典審美,那麼樓主就會驚喜的發現論文有大量的素材可以隨手取用…樓主可以看看世博會中國展館這種政策上必須強勢推古典風格的建築。
另外北京這種新式古典建築較多,某些高檔別墅如今也大多數在打造景觀時選擇與閉合式庭院設計靠齊。那麼,如何在建築上應用古典風格?先看古人描繪美好建築的古詩。
高軒臨碧渚,飛檐迥架空。餘花攢鏤檻,殘柳散雕櫳。岸菊初含蕊,園梨始帶紅。莫慮崑山暗,還共盡杯中。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看完了之後有什麼感受?真正美好的古典審美建築。不是應用古典風格的幾個元素比如雕樑畫棟,比如門口的石頭獅子,馬頭牆,飛檐,盤龍石柱,大堂里的毛筆字畫就能說我們大酒店是古典風格了。古人推崇的建築往往是一個整體,首先在視覺上是大而空,高而孤。讓人首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如果礙於種種因素做不到,那就要做到基本的深。也就是不能一望到底。它必須是有屏障的。含蓄的,曲折的。大到山水可以做屏障,小到花草,屏風,走廊。其次要與自然貼合,你搞點發財樹放紅木椅子旁邊不算數。現在流行的植物牆也不算。滿眼綠意盎然你做不到。起碼要搞一小片擋得住房子的竹子吧?
有條件的再搞點梅花。柳樹。一個建築。層次分明,高低起伏。流水環繞。走廊曲折,綠意盎然。重點是,你站在高處往外一望,不是看到門口又塞車了,而是流水潺潺或者山高水深。一望天滿天星辰,耳邊是風吹過葉子的嘩嘩作響聲
不管你是否有雕樑畫棟,都會讓人感到難得的古意吧。此外樓上一堆怪領導的也是醉了,據我所觀察中老年中高層領導是推行中式審美的主力人群好嗎?無它,這幫人都保暖思那啥。作為領導還想有點逼格。跟時下流行的歐美文化格格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能找到歸屬感。還有他們有錢。買得起紅木傢具。在一線城市也能搞得了庭院。完畢。《梁思成與他的時代》看完之後,你會明白一半原因。
小透明的個人觀點第一個問題:並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太多。
城市的美不是因為建築的爭奇鬥豔,反而是因為建築的協調統一。我國正因為每一幢建築都希望與眾不同,造成了城市中的建築過於紛繁複雜,毫無秩序。大家認為很美的歐洲小鎮,以及文青們津津樂道的XX古鎮,也正是由於建築風格整齊,色彩統一,而形成了城市建築的秩序,形式上的美也就自然而然了。第二個問題: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在於等級決定了建築的制式,而不同等級的區別主要在於建築體量,開間,進深等等的比例,比例,比例,一個建築群彷彿是一串有節奏的等比數列(凝固的音樂?)。
此外,建築和自然的融合也非常關鍵,西方建築的臉面在正立面,中國建築的臉面在庭院,在植物與建築的搭配。因此,研究傳統建築的層高比例,出檐比例,庭院和建築的關係等等,才是抓住了傳統建築和城市的要害。PS:具體案例參照陸家嘴金茂大廈。手機打字沒圖。批量複製生產的結果。跟一個國家的政策、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
至於古代建築對當代建築可能產生的影響,個人認為可以粗略分兩大方面去探索:1.結構本身2.建築樣式(非結構性手法,包括某種特定構件的器型、裝飾要素、材料、甚至空間感受)第二種方法很常見,有融合的比較好的,也有非常糟糕的作品。建議你看一些日本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他們經常在設計中採用傳統日本建築的表現語言。ps.在我看來日本近代建築史上的所謂「帝冠式」建築就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產物。不論其可觀性如何,相似做法中國也很多見。
第一種,不能完全否定中國大木作結構本身的優點。例如鋪作層可減震,等等。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是作為建築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過的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期,中國古代木構建築本身結構的合理性不應該被忽視。
以上拙見,勿拍這你就要去問問密斯了。現階段對於材料的運用基本靠鋼筋混泥土和玻璃。雖然說現代主義建築的趨勢不是由個人決定的,但密斯算是使世界提前很多年進入國際風吧。每個城市都是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的建築。。能不一樣嗎。
沒水平的拍板領導太多
目前中國大多數建築是建國以來未解決人口居住問題而開創出來的工業化建築,目的就是住更多的人,畢竟天朝大國人口多的不是鬧著玩的設計院dalao們為了省事東抄西抄自然沒有新意,另外我覺得建築設計考慮周邊歡迎及風格可能會限制造型上的變化想到扎哈為東京奧運會設計的體育場因為風格和體量問題被噴的不輕啊
是為了讓拆遷隊搞不清到底要拆哪一座。解決方法就是撤掉拆遷隊
一切不先問是不是,就直接問為什麼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守舊。。類似。。相同。。雖然沒有創新,沒有新意,但是不犯錯,沒有未知的問題和花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