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孟子說教後的人,是否按照孟子所說的做了?
比如說梁惠王?比如說之楚的王牼?
這兩天正好丫頭在讀孟子的梁惠王俺來說說感想啊孟子來到魏國,魏國國君激動的不行,立馬學習,老人家你有什麼辦法能使我的國家變好得利嗎?結果孟子來了一套組合拳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老師就幾句話:你說仁義還可以,你說利,傻蛋你不知道一說利你都可能亡國滅種啊,請聽我論證balabala.......
我估計當時梁惠王就被打暈了:我艹,我這種傻鳥說利真是下牛啊。但是三天後我估計梁惠王就該醒過來了,媽蛋的死老頭,說這種沒有用的東西忽悠我啊。但是孟老師畢竟名聲在外啊,過不幾天梁惠王這好學分子又問孟老師問題老師啊,我被秦楚齊欺負的太厲害了,我憋屈啊,我要報仇雪恨啊咋辦孟老師又來一套組合拳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黑體字部分就是秘籍
讓刑罰輕一點,收稅要收在10%以下,而且要鼓勵農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人對兄長孝悌,對君主忠信,然後就可以抵擋秦楚的堅甲利兵不會失敗了。而秦楚那些混蛋不實行仁政,人民的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讓他們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哈哈,這時候大王就可以征討他們了,你看,誰能是您的敵手?所以說啊仁者無敵,大王勿疑啊!
按,孟子回答的這篇文字讀起來那叫一個朗朗上口,那叫一個斬釘截鐵氣勢奪人!
但實際情況呢?孟子和商鞅是同一時代的人,西邊的秦國已經在商鞅的主持下成功的進行了變革。同樣是以農業為主,商鞅就制定了廢井田開阡陌的土地私有化制度,允許民眾開墾荒地買賣土地,同時以重稅抑止工商業,再輔以戶籍制度把人民綁在土地上,並且取締貨幣,你不當農民,根本別想在秦國活下去,這樣一來,你不深耕易耨都不可能,而孟老師呢?就給了深耕易耨這四個字!!!!薄稅斂呢,對孟老師來說,那就是10%以下,不可動搖,而孟老師春秋的前輩管仲管大爺就是活動稅制,大豐收的時候收的重,15%甚至20%,災年就收的輕——5%甚至免稅。你看看管大爺的手段,再看看孟老師——那基本就叫做沒有可操作性。再對比下西邊秦國開始實行的農戰立國的制度,誰能否認商鞅的變革才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基礎?而且商鞅同學還打破了貴族制度開始搞軍爵制度,平民只要有軍功就能換取爵位,我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社會好不好,這種情況孟老師允許嗎?決不允許!當然,孟老師這個理論根本沒有走這麼遠,別人不都是傻子,像梁惠王這樣的更不是。
我估計梁惠王聽完這回答腸子都青了:媽蛋!我掏心掏腹的跟你說我的痛苦,跟你說我喪子之痛,跟你說我要報仇,你跟我說施行仁政?然互等敵人自己快完蛋的時候再去征討他們?媽蛋不帶這麼忽悠人的!好吧,所有我估計的梁惠王的想法其實都是我聽完我家小丫頭讀孟子時我自己的想法。儒家在搞經濟上真是乏善可陳
處於春秋戰國,誰信儒家誰死。後世的帝王之道都說是外儒內法,這什麼意思?就是說儒家這套玩意兒,是拿來騙騙人民的,說實在的,要不是隋煬帝發明了科舉制度,儒家學說也不定什麼時候早就被滅了。科舉制度對中國歷史的重要性都不比儒家學說小啊。如果僅從《孟子》來看,魏惠王似乎準備照著他說的做,但不久就死了。山東那邊有個方圓50里的小國叫滕國,有一位君主滕文公,身體力行孟子的主張,被稱為「賢君」,歸者絡繹不絕。但國家實在是太小,後來被宋康王滅了。
孟子軻哥第一次以策劃師的身份賺到錢,是在見過梁惠王之後。《孟子見梁惠王》的帖子,從天涯一路火到豆瓣,接著是人人網和開心網,一度淪為「你不得不看的經典好文」轉發量第一;後來隨著微博熱議的話題發酵,孟子的長微博,轉發量一度超過當時最流行的「跪求同去高速路上救狗」。當時,孟子風頭一時無兩,人稱「打狗聖人」——當然,孟軻本人是從沒打過狗的,因為他一向主張君子遠庖廚,不屑與屠狗之輩接近。
孟子出身寒門,從小學開始,就多次被評為十佳貧困生,他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而炒作的天賦,從孟母三遷時就已經初見端倪。孟軻小小年紀,就開始炒作母親,博取知名度和同情心。孟母為了配合他,先是三遷,接著斷織,最後在他裝作休妻時終於忍無可忍大聲怒斥。通過這三次事件,孟子的形象定位於好學、努力、刻苦,講禮幾乎不近人情,在原則面前甚至連結髮妻子都能拋棄。
孟子好與人爭辯,每次不管什麼話題,最後必須以勝利結束,要不然——他就會自己宣布勝利,而且在自己的書里把對方寫成白痴。於是,在《孟子》一書中,我們看到那麼多聽不懂人話的弱智君王,那麼多不識時務的二缺士子,其實他們都是受害者。
孟子在社會上混,靠的是人脈。他跟梁惠王談笑風生,討論國家大事,完全實踐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可惜,孟哥強於雄辯,卻最終敗給了事實。當時的中國,西有商鞅變法,幫秦國富國強兵;南有吳起奇謀,助楚國繁榮昌盛;北有孫賓田忌,文韜武略,使齊國雄霸北國。唯有孟子,以仁義為禮,說於諸王,卻無用武之地。
不過還好,孟子還有網路。他混跡於各大論壇,從最開始的BBS,到後來的博客時代,接著是SNS,然後是微博,孟哥一直沒有消停。他在論壇跟人罵戰,討論科學與人文孰優孰劣,討論幾千年後風靡一時的相對論;他在博客發帖爆料,揭秘各國王公大臣的私人野史,雖然馬甲換了無數,可還是屢次暴露身份——因為他的對話寫的實在太真實了,當事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是誰;他在SNS時代,忙於轉發各種語錄和名人論戰,而且經常把孔子的話和自己的話放在一起,合稱聖人語錄,有好事者就把孟子稱為亞聖,又因為孔子本身排行第二,孟子是二的二次方,於是被稱為「二次元」聖人。
到了微博時代,作為策劃人的孟子,終於開始覺醒了。他利用熱點事件炒作自己,以此製造飛來橫財。比如,關於信陵君代筆的質疑,就成為年度頭等娛樂事件——同時,因為信陵君是文化界新貴,孟子也擦邊上了半年的文化版頭條。雖然這件事讓孟子樹敵不少,不過倒也因此籠絡了一批人,那些看不上信陵君的人,那些想投靠他而無門的人,那些曾經被鄙視被打擊被侮辱過的失敗者,他們都是孟子哥忠實的鐵粉。他們在網路上的統一稱號是車轍——因為孟軻的軻是車,在他們眼裡孟子過處,車轍必須有!
後來,孟子開始質疑先師孔子的《論語》,懷疑其中有不少內容是後人虛構。他從筆跡學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孔子的一生,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孔子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得知這一結果之後,孔子之孫子思,也就是孟子磕頭拜了師傅的名門之後,憤而與之斷絕關係。
不過,對於此時早已名利雙收的孟子來說,他根本不在乎。孟子生錯了地方,戰國的軍備競賽會自然地碾壓一切不肯和不能採取越來越強化的動員措施的國家。
笑話孟子追捧商鞅的人,也生錯了地方。什麼叫做認真你就輸了呢?
……我真的認真了……我還有五篇論文沒寫啊啊啊啊啊!在我看來最初步的需要考證兩點。
第一,《孟子》記述的事情是否真實?(且不論誇大成分)第二,這些人是否真的受到孟子的影響?如何證明?此答案待補充,在上課,手上只有史記。
就拿惠王為例吧。惠王中期任用龐涓,國力大盛,惠王30年,因為孫子的計謀,在一場戰爭之中魏太子被俘,龐涓被殺。(圍魏救趙)此後魏國在與大國的競爭中一直沒什麼優勢。以上為背景。35年,惠王數被于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孟軻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何以利為?」三十六年,復與齊王會甄。是歲,惠王卒。以上來自《史記 魏世家》
個人沒有得出結論……僅靠這麼一小段記載說明不了太多,因此需要大量的引證說明。
總體思路是找出被孟子教導的各位,在多部歷史書籍中尋找這些人的蹤跡,然後參看前兩步。
PS:搜索魏惠王,會出現有關他的基本資料,包括哪些書籍裡面有記錄他的生平。其他人物也是如此。
這個還真不一定,史實太多也就不說了。從理性的角度,就事論事來分析一下。
就拿知乎舉例,題主問了一個問題(當然是和自身有關的),各路大神給你了各種建議,但你是否會按照他們建議的來?即使建議是對的,可也要切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吧,然後再分析可行性。
問題就來了,題主所說 比如說梁惠王?比如說之楚的王牼?他們身邊會不會缺少謀士,門客呢?孟子在那會可還沒有那麼出名呢!假如題主是梁惠王,有個智者(孟子)上門給你提了些建議,貌似說的還挺有道理的,可能你會問問身邊的謀士,balabala,然後很可能是聽取了某幾點或是一些建議,再悲劇點啥都沒有。。。。。
結果很明顯,so。。。。。。。。。。先就這些吧,有錯誤歡迎討論我覺得這些聽孟子講道理的人脾氣還真是不錯,這要是遇上項羽這樣的主,估計直接就把孟子烹了……
孟子講的那些民本以及仁義在戰國根本行不通的,或者說沒有時間等它發揮功效。
摘一段孟子原文: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認為統一天下的人是不愛殺人的人,嬴政攤了攤手。呃,一來沒看到小字,最早想到的竟然不是君主們而是他的有名無名的學生。一定是從來沒覺得君主們會照他說的做……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孟夫子的很多理論在當時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說:「從個人說辯能力和長久的功效兩方面看,孟子在傳統政治上的地位要超過孔子。孟夫子也不是不談利,他只是不談私利。相信你看了我下面的內容,會對孟子又不一樣的理解。
如下內容摘錄自 本人公眾號: 有酒可以留客談
http://weixin.qq.com/r/SD_WjunEzrSxra3t92p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孟子生活的時代英雄豪傑輩出,有求賢若渴的人主秦孝公、燕昭王,也有改革先鋒商鞅,配六國相印的蘇秦,有用兵如神料敵於先的孫臏,更有無雙國士鄒衍,走到那那的貴族執弟子之禮。歷史就是這麼的弔詭,很多當時名噪一時,光芒萬丈的人物都逐漸的黯淡下去,而當時凄涼寂寞的孟夫子卻成了影響干秋萬世的人物。孟子一書初看好似平淡無奇,可你只要仔細的想一想,後世很多偉大的文章都能找到孟子的影子,比如孟子見梁惠王二中總結性的話:』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你如果讀過阿房宮賦,過秦論等名篇,你會發現他們的靈感來源都是孟子,他們都是在具體闡釋孟子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的觀點。在比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靈感就來自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夫子的偉大人格,也滋養了無數中國人,比如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比如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梁惠王和齊宣王都是不怎麼待見孟子的,尤其是齊宣王,它就像條泥鰍,經常環顧左右而言他,經常給孟子設置難題,也正是在他身上,孟子嘗到了什麼叫做命壓人頭不奈何,可孟子就像沒事人一樣,繼續推銷他的王道主張。孟子把梁惠王們看得透透的,他們要的無非是闢土地,蒞中國而撫四夷,而孟子沒有調整自己去迎合他們,而是苦口婆心的跟他們講安邦定國,長治久安之道。
如下內容摘錄自 本人公眾號: 有酒可以留客談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節(原文)
梁王心事濃如酒,夫子情懷總是詩,孟夫子試圖叫醒逐利而處處失利梁惠王,明顯不是一路人,其結局可想而知。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這一篇想必很多同學都學過,孟子把這一章放在前面是想傳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理念,即只要有一點實行仁政的機會,那我就盡百分百努力。主流觀點都是把梁惠王當作批判的對象,認為他眼裡只有利益,孟子好像也說的很冠冕彈簧,可你只要聯繫一下現實,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歷史事實。孟子見梁惠王,恰逢梁惠王折兵失親之時。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魏敗於齊;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太子魏申被齊軍俘虜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國的商鞅領兵攻魏,俘魏大將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於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縣於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國昭陽領兵破魏軍於襄陵,取得魏國八邑之地。面對一個背負國讎家恨的人,孟子說你何必曰利?此時的魏惠王心裡頭肯定有一萬頭草泥馬,不談利我吃什麼喝什麼,人家怎麼願意跟著我,有這功夫你何不勸勸秦孝公行仁義,把西河之地還給我。再談談孟夫子當時的處境,當時的孟夫子處處碰壁,去齊國,齊威王不願意搭理它,而去魏國,好歹魏惠王還稱呼一聲老頭子,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其同時代的鄒衍,他去齊就重於齊,連水平一般的稷下先生們也受到優待,他去魏國,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他去趙國,平原君側行撇席」,而他去燕國,燕昭王擁彗先驅」。
清代大詩人趙翼有兩句詩: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我們需要情懷也需要麵包,而孟子當時處處碰壁,可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次次跌倒,一次次頑強的站起來。他又像個異類,處處獨立於自己的時代,他不像蘇秦9次上書,一次次的努力靠近秦王,他也不象鄒衍,努力改造自己學說適應權貴,他沒有因為魏惠王需要利就談利。孟子向人傳達的就是真的自信來自於自己的道,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別人虐我千百遍,我依然自信;非不能也,要有所不為,真的尊貴在於敢于堅持自己的夢想,憑附而增價,終究免不了身謝道衰。
如下內容摘錄自 本人公眾號: 有酒可以留客談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
化人之心固甚難,自化之心更不易,統治者如果只顧自己享樂,以至於民怨沸騰,雖有豪華莊園,又怎麼能獨樂?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但有一類文章初看好似平淡無奇,沒有新意,卻影響深遠。就像和氏璧,任你絕世好玉,普通人視之如一塊破石頭,歷經汴和的血淚洗滌才顯示出它的價值,經過歲月的磨洗我們再看此文,就會愈發發現它的妙處。
孟子前面討論的是義利之辨,態度鮮明的表達了自己要取義而舍利,何必曰利?」話猶在耳,第二節孟子就開始討論利益的分配了,孟子的方案就是與民同樂,不與民同樂,民就與之偕亡。孟子是超前的,他的這些話後來都得到了印證,秦始皇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新建阿房宮,以至於天下揭竿而起,二世而亡;隋煬帝驕奢淫逸,為了一己私慾在江都新建迷樓,結果自己身首異處;宋徽宗大肆搶奪老百姓的財物來充實艮岳,以至於慘死大漠;慈禧老佛爺不顧民怨沸騰新建頤和園,以至於萬劫不復。而他的解決方案是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站在今人的角度也許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的,但你要知道,民權與民本思想也是文藝復興之後這幾百年才成為普世價值,更別說二千多年以前的孟子了。
孟子的何必曰利?」指的是個人私利,這點在下一節也能得到印證,他大力倡導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他所反對的是因為私利損害公共利益,所以第一二章實際上不矛盾。孟子的思想到今天也不落伍,國家發展再好,人民享受不到改革發展的紅利那也是白搭,我們現在大力反腐敗也就是避免民欲與之偕亡。
如下內容摘錄自 本人公眾號: 有酒可以留客談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原文)
孤王自忖盡心焉
河東河西如湯煮
一方面梁惠王們自覺盡心焉耳,老百姓們卻根本不買賬;而另一方面老百姓卻是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艱難度日。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見梁惠王實際上發生在孟子去齊之後,可他為什麼要把見梁惠王寫在文章最前面,我猜想這是基於他寫作的考慮,孟子第一章提出義利之辨,表面上是取義而舍利,可是他第二章緊接著就說利益的分配,也即與民同樂,利益分配不好,即使是台池鳥獸你不與民共享,那你也不會好過;今天這章孟子實際上重點在闡述究竟什麼是與民同樂,與民同樂什麼。
前幾天山東辱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高利貸在現代法治社會居然如此猖狂。這件事關注度如此之高,就是因為它觸及到了我們的底限,也即孟子主張的養生喪死。然而這樣的事卻一再發生,不斷衝擊著我們的底限,天津大媽趙春華在街頭擺攤獲刑, 內蒙農民王力軍從周邊農戶手中收購玉米獲刑,以至於最近河南農民秦某在幹完農活回家時順手采了3株疑似蘭草的「野草獲刑都獲得我們的高度關注。很多參考書把養生喪死解釋成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殯葬,結合孟子前後的主張,養生應該指的是生活狀況的不斷改善以及對生存權利的保障,喪死更不是父母死然後把葬禮搞得風風光光,喪死指的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蘇銀霞被高利貸逼得生存沒有基本保障,警察熟視無睹,兒子憤而自衛而獲刑;趙春華老無所養,自己擺個射擊氣球攤位正當謀生而被判刑;王力軍壯無所用,收購玉米利人利己也無當被抓,而這些事件關注度如此高,甚至於各類專家出來背書也不能平息民意,那就是因為我們做出價值判斷的基礎很簡單,就是不能侵犯我們養生喪死的權利。孟子接著大談特談無失其時,難道農民們會傻到冬天播種,春天收穫,再說了你孟老夫子壓根就沒種過地,哪有資格指導農民播種,無失其時真的是很多書上解釋的別錯過農時嗎?結合養生喪死,無失其時實在另有所指,農業發展有其自然的規律,你不能隨意干涉農民,農業,要為農業發展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我國傳統上是一個農業國家,中華文明也是農耕文明,從三皇五帝到20世紀七八十年年代我國人口急遽增加,而農業的進步寥寥,飢餓就像個幽靈伴隨我們前行。農業歉收自不必說,即使是豐收也會穀賤傷農,我們至今也未能跳出這個悖論,所以在這個前提下養喪生死的觀念深深的和我們的靈魂融為一體了。孟老夫子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老百姓需要什麼。
詠田家
作者聶夷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尚處青苗期,可這些都已經用來抵債了,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多麼的形象具體啊!農業生產的環境如此惡劣,還有橫徵暴斂的,都說杜甫史是詩史,我舉一首五代詩人杜苟鶴的詩
《山中寡婦》 杜苟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何止是詩中有畫啊,畫中還充滿了血和淚,別以為這只是古代的事情,直到20世紀我們還有吃觀音土的,甚至建國後的江南棄兒,多少家庭含淚拋棄自己的骨肉,因為父母實在沒辦法了,孩子跟著自己必死無疑,遺棄外地還可能有一線生機。
每當我們發布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時,我們總感覺自己被代表,總覺得自己拉低了平均值,可梁惠王們很有感,盡心焉耳矣!不過政府有所行動了,法無禁止即可為這不是在保障我們正當的勞動權利嗎,防止發生因為餐館老闆把鄭州沒用完的鹽 帶到新鄭而被罰款的笑話。
如下內容摘錄自 本人公眾號: 有酒可以留客談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節(原文)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嘴上說著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實際驕奢淫逸,又如何不敗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前面說自己「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可他實際在幹嘛? 表面上把老百姓移來移去,可他不願意拿出自己「庖廚肥肉來賑濟災民,以至於野有餓莩,其實質是打著盡心焉的旗號在率獸食人,這讓我想起五代蜀主孟昶。
《官箴》 孟昶
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然而孟昶本人卻極端奢侈淫靡,他屎尿都以七寶裝之」以至於宋太祖趙匡胤也不得不感慨,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漂亮話說的再溜,所為如此,又何能不敗?讓我們再重溫一下孟昶寵妃花蕊夫人述國亡詩,豈不懿歟!
花蕊夫人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後來宋太宗為刷新吏治,刪繁就簡,摘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親頒戒石銘於府州縣,苦苦告誡地方官,以戒石銘約束自己,而他自己卻貪酷如故。當時就有人在其戒石銘下又附上四句話曰:「爾俸爾祿,難厭難足,民膏民脂,轉吃轉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難欺,且待臨時」。這就是古人對戒石銘的絕妙諷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對戒石銘,「對面警省者能有幾人,殊不知上天固難欺,而下民亦難虐矣。說得再漂亮,實際率獸而食人,這讓我想起了陳游標,很多人說他作秀,直接捐錢不如捐給慈善機構,哪裡又知道慈善機構打著盡心焉耳的旗號干著率獸食人的勾當,誰又能說得清還有多少郭美美在其中呢,所以在這點上我是很贊成標哥的,他起碼說道做到。
如下內容摘錄自 本人公眾號: 有酒可以留客談
http://weixin.qq.com/r/SD_WjunEzrSxra3t92p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節(原文)
若得心事如常訴,願比死者一灑之。梁惠王被人揍得鼻青臉腫,卻還想著報仇雪恨,且看孟夫子如何用王道化解這股戾氣。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梁惠王(也即魏惠王,因為魏國首都是大梁,股也叫梁惠王)一開始就向孟子訴苦,說自己如何不得志,東敗於齊,還損失長子,西喪地於秦,南辱於楚,看到這想必大家對於梁惠王在第一章何以利吾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到梁惠王的爺爺魏文侯,魏國成為戰國第一霸。魏文侯以李悝教授法經,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就連秦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他又重用樂羊、吳起、西門豹、翟璜、魏成,文侯在位50年,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而到梁惠王爸爸魏武侯即位,他繼續李悝制定的國策,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而到了梁惠王,形勢完全倒轉,自己成了受氣挨打的,叫梁惠王如何不感到羞恥,以至於願比死者一灑之。
孟子提出的對策是省刑罰,薄稅斂,可別小看,這些我們至今也未必做到。最近冤假錯案不斷出現,如果不是真兇趙志紅和王書金良心發現,被冤殺的呼格吉日圖,聶樹斌至今不可能平反昭雪,何以平反冤假錯案需要依靠兇手良心發現,其根源就在於有罪推定和我們不省刑罰,為了破案立功,以至於非法取證,嚴刑逼供。於此相反的是英美法系國家的無罪推定,他們比較符合孟子省刑罰的主張,世紀大盜張子強公然綁架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勒索港幣10億3千8百萬元,但在香港警沒有確鑿證據沒有關鍵物證的情況下,香港法院裁定張子強無罪,香港警方賠償800萬港元給張子強,當時我們覺得這很可笑,香港警方也太無能了,但這不正是省刑罰嗎,雖然可能暫時放過壞人,但至少不至於冤枉好人。
告御狀的事情在古裝劇很常見,可你能想到進入新千年也有類似的事情嗎? 2000年3月8日,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李昌平以《一個鄉黨委書記的心裡話》為題,用紮實的數據、詳盡的材料,向朱鎔基總理反映「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基層情況。農民這麼窮就是因為苛捐雜稅多,負擔重。時至今日雖然廢除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但工商企業負擔依舊沉重,一個做飲料的企業哇哈哈居然要交500多種費,不光稅負重,各級部門吃拿卡要,雁過拔毛。在今天的背景下再讀孟子省刑罰,薄稅斂,我們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遠見啊,好在黨中央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有所動作,我相信我們能在下一輪深化改革中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推薦閱讀: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否可能由資產階級完成?
※戰列巡洋艦出現後重巡洋艦真的沒有用了么?
※為什麼稱唐朝為巨唐?
※歷史上姓徐的有哪些了不得的人?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被篡改的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