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精英遠勝過日本戰國時代的精英么?

網上不少人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諸侯們比較輕視,認為他們是「鄉長打架」。中國古代的武將、謀士這些人才從個人能力素質上看真的遠勝過日本戰國時代的精英么?


實際上不可比——如果單以日本戰國人少就對他們表示鄙夷,那麼中國的春秋、三國諸將領也並沒有什麼可說的。

我認為,相比中國,日本戰國人少、戰役規模不大,這是事實;但說從應仁之亂後的歷次戰役都是『村長打架』,此為擬於不倫。

比如三方原之戰,雙方動員戰力超四萬人;小牧、長久手之戰,雙方超十萬人,更不用提戰鬥規模將近二十萬眾的關原之戰了——與這些戰役相比,非但中國沒有一個村長能動員到如此規模的打鬥,全世界也沒有。

再做個比較:如果說戰國時代的日本小,那麼古代希臘世界更小。在古典時代,遍布愛琴海的希臘城邦沒有幾個總人數超過萬人的。如名滿天下的雅典,早期崛起時人口僅萬人上下,到極盛時期,人口也才40-50萬,其中公民又僅有10萬。希波戰爭的決定性的普拉提亞之戰中,希臘聯軍(陸軍)不過三萬人——可見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役規模並不小,之所以有人會覺得小,那是因為他在用中國作參照來看日本歷史,而中國人口,在歷史上世界人口中比例普遍在15%-20%以上,這種大帝國,並非是很合適的參照物。日本是個島國,要比較,不該與中國、印度、波斯相比,而該比對希臘或是英國。

題外話說完,然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精英遠勝過日本戰國時代的精英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是不可知的,原因有三:

其一,不同時代的人難以比較優劣;

其二,沒有確定相比的具體內容、具體對象,無法比較;

其三,精英是群體概念,不是個人概念,個人對個人尚可就某一點、某一特質進行比較,一個泛指的群體和另一個泛指的群體,則進行任何的比較都是不可靠的。

又,一個常見的觀點是,古代中日間有對戰啊,比如萬曆朝鮮戰爭,中國勝了,日本敗了,那麼怎麼不能據此認為中國精英強於日本呢?

這是因為,如果僅以萬曆一戰中國勝了便認定中國精英強於日本戰國精英,那麼甲午戰爭中國可謂一敗塗地,是否可以也認為近代的日本精英強於中國精英呢(注意,此時的中國精英不僅是李鴻章、張之洞等滿清大員,還包括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再進一步的,同一原理,是否可以因為蒙古徹底征服了趙宋、蒙古三次都沒征服日本、越南,可以認為越日精英&>蒙古精英&>中國精英?

顯然不行,這種比較完全是一刀切的蠻幹邏輯。

我的觀點是,戰爭之於我們從來不是好東西,從戰爭中能得到的、有意義的只有兩條:其一,學會如何避免戰爭;其二,假如戰爭無可避免,那麼學習如何取得勝利。

顯然,輕視、醜化對手既不能令我們避免戰爭,也無助於學習如何在戰爭中取勝。這種沙文主義的毒酒,還是不要醺醺然的好。


居然有人邀我的?

然後邀我的人居然都沒有關注我?

受個人能力所限,我不想簡單粗暴的得出結論,我只能幫助想得出結論的人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首先評審一下問題:

中國古代的精英遠勝過日本戰國時代的精英么?

網上不少人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諸侯們比較輕視,認為他們是「鄉長打架」。中國古代的武將、謀士這些人才從個人能力素質上看真的遠勝過日本戰國時代的精英么?

首先我看到三個重點:

1.中國古代——日本戰國時代

2.精英(個人能力素質)

3.「鄉長打架」

第一個點是涵蓋範圍,日本是戰國時代,最大也不過15-17世紀,而中國是「古代」,這個定義就比較模糊,可以是近代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那麼人選明顯要多於「日本戰國時代」。

第二個點談的是個人能力,但第三個點又說到「鄉長打架」,如果嘲諷日本是縣長、鄉長乃至村長的話,一般嘲諷的是其戰爭規模,日本戰國規模不小,這個已經不用再說了,既然主題談到的是「個人能力素質」,那麼戰爭規模、戰鬥形式和軍事裝備明顯也都不該計入其中。

所以還剩下兩個核心,中國古代和日本戰國時代、個人能力素質對比。

這明顯是關公戰秦瓊的論證,幾乎沒有實質戰例用於舉證,又因為兩國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兩國間爆發的戰爭屈指可數——真的屈指可數,唐白江口、元東侵、明萬曆朝鮮、清甲午、二戰,主要基本就這些,唯一一個跟日本戰國沾邊的是萬曆朝鮮,一般用來比較的應該是戰鬥能力的上限,或是在兩軍都提供最優將領(精英)、最大兵力、同等地理條件的情況下對戰,或是兵力對等的情況下公平作戰,當然能把對方名將以劣勢兵力干翻自然最好,但似乎是並沒有發生這種事。

第一次朝鮮戰爭明軍根本也沒有發動全力應戰,而日軍在早期明顯分散,李如松以絕對優勢兵力幹掉一個小西行長的平壤,這就跟小西行長利用絕對兵力優勢打敗祖承訓一個道理,並不能證明「個人能力」,而到碧蹄館,又是少數明軍遇上相對集中的日軍,其後的第二次也都大抵如此,南原人數差太多,稷山也是人數差,而且缺乏決定性的結果,蔚山也明顯是地理條件不平衡,後面幾戰也是諸如此類。

所以這個問題就有點奇怪了,本來關公戰秦瓊的的比較就不好做,又想抽離多方因素單純對比個人能力,就變得相當困難——還不如去談論戚繼光和織田信長誰厲害還能稍微比較現實一點。

但是比較總歸要比,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是因為「得算多也」,而「算」的條件是五事七計,五事是道、天、地、將、法,即民意、時制、地形、能力、制度,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好了,我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都是湊字數用的,你可以看出與主題相關的只有五事的第四條「將」,和七計中的第二條「將孰有能」這倆,孫子認為將的能力主要表現在「智、信、仁、勇、嚴」這五個方面,那麼針對這五個方面加以判定即可,信和嚴代表賞罰分明,仁和勇則是決定將領的感染力和可靠性,關鍵的核心在於這個「智」,這是比較模糊的概念,並且影響非常廣泛,首先要有掌握敵我雙方戰力特點的能力,還要對天時地理具有一定了解,還要有一顆冷靜的頭腦和沉著應變的能力,又要有大局觀,能正確判斷戰場和戰局的形式,並決定應對措施。

但問題是,僅憑歷史記載,就能完全還原出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全部能力嗎?

我覺得非常非常不見得!

像孫子兵法這種可以代表作者思想的兵法書往往可以直接還原個人能力和思路,如果他在歷史上沒有將他的戰術發揮出來,可能是受於某些客觀因素的阻礙,反過來有些歷史人物的歷史記載,能將戰爭打得特別好,也有可能是搏命一賭,歪打正著,而未必是對形式有足夠了解,所以對個人能力的評價,什麼都比不過他自己留下的作品,而他所做出的判斷以及行為,按照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對經驗與知識的界定——知識對比起經驗,應該是能夠總結並且傳授的,但也不能僅僅注重其紙上談兵的能力,而忽略實際的可操作性,正所謂「知行合一」是也。

我想這也是戚繼光的主要黑點之一,他有足夠多並且非常精湛的軍事論述,並且可以經受實戰的考驗,但是他也因為各種環境因素所限,難有率領大軍擊敗實力足夠的同等敵人大軍並獲得顯著戰果的實例——而這種浪漫主義的絕對公平的戰鬥在整個歷史上恐怕也發生不了幾次,而你又不能就因此否定戚繼光的能力,乃至以成敗論英雄否定其他歷史人物的「個人能力」。

所以總結兩個點,1是歷史人物留存的戰爭事迹,2是歷史人物留下的對戰爭的論述,從以上兩點綜合得出該歷史人物對戰爭的了解與判斷等能力,但是——

日本戰國有幾個留兵書的?

我仔細想了想,比較成體系的日本兵書,雜兵物語應該算作一本——但那是江戶以後的產物。。。乃至江戶後的北條流、山鹿流、長沼流等,又都偏向紙上談兵系列。

然後越後流、甲州流等兵法,倒是有論著存世,但是成書時間及根本上的真實性都有很大問題。。。

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方法我先給出了,可在比較之前,你又要怎麼抽離提取出能確切證明歷史人物個人能力的證據呢?

中國古代方面,又有幾個既是經歷過戰火洗禮,又碰巧有軍事著作存世,且能保證真實性的呢?

理論很簡單,實踐有點難。不是比不了,只是很麻煩。

最後再吐個槽,以後看到墳掉的問題就別再點我了,辛辛苦苦碼這麼多字,沒人看多不好啊,我這不比兩年前這個抖機靈破千贊還到處穿越的不可知論者精細很多嗎?沒有兩千贊,我不服氣!


這道題目究竟是怎麼被挖墳挖出來的……答題都已經快三個月了。

當時就是手機答題,答過之後,就扔在這裡,最近突然發現贊同和回複數量激增。

覺得還是有必要完善一下:

總的來說,我對這題的認識是:中國古代的精英在功業和格局上確實勝過日本的精英,但是這是因為中國與日本所處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他們歷史的厚度、思考的廣度和發揮的程度。但他們作為精英的特殊品質並沒有變,如果給予相同的環境與資源,他們一樣有機會能夠成為精英——許多回復糾結於我說的日本人在中國也能成為」最「頂尖的人物,可能」最「太極端了,如果表達的意思超過我上文所陳述的意思的話,是我表述隨意了,請見諒。

至於一定要糾纏於」日本戰國村長論「的話,那就是我說的」環境不同「——對」村長論「的反駁,請見此題中句玉的回答。

======================================================================

格局決定視野與胸襟,和單純的天賦無關。

如果管仲、孫子、吳起、韓信、張良、諸葛亮這種中國最頂級的人物生在日本,所能達到的成就可能不會比織田、武田、上杉、豐臣、德川他們更好。

反之,如果日本戰國那批生在中國,也會是頂尖的人物。

因為他們都有成功者必備的素質,所不同的是舞台的大小以及在這個舞台所局限的視野。

日本戰國的精英單從功業上確實差之遠矣,但這不是用來獲得某種YY快感的理由。


以萬曆援朝抗倭歷史來看,在片面史料或者無根無據,僅以民族自尊心衛道。大多數人認為明軍完勝日軍。但實際參看以及明人朝人筆記,日軍戰場上統籌作戰能力,特別是布陣的熟練,防守的堅韌,明軍將領其實是稱許多,貶損少。當時朝野普遍論調倭善步戰,我善水戰。不過到了戰場上,日軍火器配合特有的日式山城防禦體系,確實把我們打得很疼,傷亡慘重。明人筆記青鎖藎言有載1593至1595年和談時期北京三大營中神機營,有位名叫山查的教授倭刀的日本教頭,是赴日本名護屋的和使沈一貫帶回,經略宋應昌高價聘請的,這大概是中國軍史上第一位日本軍事顧問。僅以朝鮮戰場表現,公允說,在長期戰亂環境下歷練的日本戰國將領表現真的不比明軍將領差。這不是漲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不要忘了時勢造英雄。

中國的特質造就中國特色的精英,日本特質造就日式的英雄,這二者難較高低。日本這個國家社會結構風俗傳統與中國迥異,所以有些事情中國人看著覺得很不可思議,有些大的戰役,如桶狹間、關原合戰,我們習慣性的與中國古代所謂的奇謀妙計經典戰例相比較,但忽視了同時期的日本社會生產、組織動員能力還遠遠達不到與中國相較的標準,大名們已經做得不錯了,更何況中國的不少流傳後世的戰例都有文學加工的成分,換諸葛曹操,未必能做得更好。


和統治萬萬之民的大清國精英相比,查理·義律爵士區區一海盜而已。

這樣說可以嗎?

軍政領袖的雄才大略,本不在於理論上佔有的資源量,而在於將資源轉化成能量的功率和效率。

——————————————

突然想起:

《三國演義》里關羽請戰華雄,袁紹顧及關羽身份低微(馬弓手),怕被對手嘲諷,曹操的進言是:「此人儀錶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

到了光榮的《提督之決斷》……不,是《三國志曹操傳》里,曹操的說辭就成了:「如果一個弓手斬殺掉敵人的大將,不是更有意思嗎?」


日本戰國的總人口在千萬級別,也不算少,當然分了那麼多大名,每一家也許真的像村長鄉長一樣……

但是,那又怎麼樣?

說日本戰國村長打架的,你能當上村長嗎?

另外,一個在和平環境下的村長,和戰爭時期需要考慮對鄰村是戰是和的村長,能力一樣嗎?


都沒人提到戰爭本身嗎?

首先,學習戰爭最好的地方在戰場,所以名將多半出於亂世,誰更亂,誰亂的更久,誰名將就越多,講起戰史就越波瀾壯闊。這點好像日本混亂的時間更長些。

其次,隨人數增加,組織難度呈幾何級數增加,日本限於人口,在這方面根本沒辦法和中國比,所以絕大多數將領沒有大規模戰役的經驗,歷史上也比較缺乏相關的參考資料。

總之,日本有更多將領長於小規模械鬥,但不善於大規模戰役。

這點歷史上也有佐證,比如日本古代傾國而出兩次,都死得比較慘,但是倭寇騷擾卻很成功,主要就在於戰爭規模不同。

近代日本侵華,也是科技和武器優勢彌補了大規模戰役能力的缺失,才有短暫的成功。但是,最後日本還是輸在了沒有戰略眼光上面。


日本明確寫了戰國,可中國來了一句很籠統的古代,要知道光明確有記載的歷史就三千年了,咋比啊?

不過,日本戰國真的講起來,也就是織田信長突破了當時的枷鎖,推出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舉措。

如果單單拿織田信長來比,當時明代後期,他就是東亞一個劃時代的人物。


本來就比日本精英多啊 這不關優越感什麼事吧

就比如你看NHK紀錄片裡面主持人對著一道土牆感嘆道以前的城牆多麼堅固多麼偉大的時候 會忍不住笑出來 不是因為優越感 而是因為城牆太矮太爛了啊

人家只是調侃村長打仗 用的是誇張手法 非要認真的用村長佔地號召力和大名比 來證明不是村長打仗不覺得搞笑么

此外,中國春秋戰國打仗基本上是兩個形態

霓虹戰國肯定是比中國春秋激烈 但是遠遠比不上戰國吧

題主本來就是要拿中國和日本比精英啊,怎麼會有無從比較的說法

你說這種比法對日本不公平到恰當一些


經常看日本戰國小說,和一些比較基礎日本歷史書,NHK大河劇等等

日本戰國時代是相當於中國明朝

日本武士是一個階層,有一句話叫武運長久,很多孩子從生下來就開始作為武士來訓練,希望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功名,能夠成為擁有一城一國之人,小孩成年後第一次參加戰鬥叫初陣…;類似於中國從小讀書,以後通過科舉,取得功名,能夠有一官半職之類的。

所以武士是經過很長時間訓練的,而且當時日本分為很多很多的國家,地盤大的稱為大名,小的領主手下只有幾百人,說村長打架,某種程度是對的。後來,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其實就是他實力最強,大家都聽他的,其餘的人也各有個的地盤。後來,他派兵入侵朝鮮,大部分是自己的嫡系,其餘么大名都是打打醬油的,意思一下,幫幫運運糧食之類的。

大明的軍隊主要對手是豐臣秀吉的人,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

日本武士作戰和中國不一樣,日本主要是山地作戰居多,特別是城市攻防作戰,這是日本武士最擅長。有時候,幾百名優秀的武士,能抵擋上萬人的進攻。這和明朝差別還是很大,明朝主要是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大縱深,穿插較多。所以我覺得明朝朝鮮戰爭對日本陸上作戰是日本更有優勢的,畢竟朝鮮地形更接近日本,很適合日本作戰。

中國古代,唐朝以後,其實是儒家知識分子為主,武將不是社會的主流,很多戰爭都是文人領導的,比如曾國藩。這是和日本戰國最大的區別,鎌倉幕府以後,武士是社會的主流。


其實再聰明的人,腦力和精力也有極限。一個人領導一萬個人,不是因為他真能領導一萬個人,而是他領導了十個手下有一千個人的下屬。所以你如果覺得一個領導一萬人的人,就一定比領導十萬人的人弱,或者比領導一千人的人強。這其實是沒道理的。而現實中,一萬人的組織里的一個一千人的部門,幾乎一定是不如一個一千人的組織來的有力。因為前一個一千人除了要對付客觀的生存和競爭的要求,還要應付同一個組織里另外九千人的掣肘。

也就是說,如果你把中國分成一百個小國,互相競爭,那麼這些小國里最頂尖的人才,肯定會遠勝一個整合了得中國出的人才。這也是為什麼先秦思想史有很多可說的,大一統的中國思想史,每五百年講一兩個人就可以了。


1,當然沒有可比性。即使是拿中日直接對戰來說,也不能僅因為勝負就評判將領的優劣:體制,戰爭決心和綜合國力比名將更有決定性。

2,一定要滿足關公戰秦瓊的娛樂心理的話,薩爾滸戰役和關原合戰或許是不錯的參照物。都是國運之戰,動員規模也差不多,年份接近。個人感覺,薩爾滸比關原打得精彩。

3,日本歷史較短。源平之類還是傳說成分太多。戰國和近代,名將輩出,但總共不過超過兩百年。而中國較可靠的歷史凡兩千幾百年,每隔一兩百年就掀起打架的新高潮。基數不同,濃度類似,所以中國的名將數量高於日本。若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強於日本頂尖人物,也太正常,統計學原理而已。


看了第一名 @句玉 的答案,實在忍不住來反駁一下。

雖然最後大部分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答主闡述的方式是在過於「不可知論」,雖然列了很多數字,但是卻沒有進一步地去思考可行性,淺嘗輒止地認為不可比,不可比,因為關公不能戰秦瓊。這麼說的話,怎麼說呢,感覺不夠具有理性的探索精神。

中國古代的精英遠勝過日本戰國時代的精英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是不可知的,原因有三:

其一,不同時代的人難以比較優劣;

其二,沒有確定相比的具體內容、具體對象,無法比較;

其三,精英是群體概念,不是個人概念,個人對個人尚可就某一點、某一特質進行比較,一個泛指的群體和另一個泛指的群體,則進行任何的比較都是不可靠的。

這三點啊,簡直就不是一個端正的思考態度。

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就好像做實驗,首先你要先做好假設,給好各種條件和輸入,然後順理成章的往下走,最後得出結論。可答主這三點就好像在說:「題目給的條件太少,所以我啥都得不出來,於是證明這題沒解」一樣。其實從推理上是站不住腳的,你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題主的角度假設了一個不可證的條件,最後證明出它不可證,這是什麼邏輯?

舉個例子來說,題目問地球是不是圓的,你回答

1,地球難以測量;

2,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圓形來跟地球比較,因為圓形是個二維圖形,地球是三維的;

3,不同人對於圓的定義不一樣,不存在完美的圓形,所以任何比較都是不可靠的。

於是證明地球和圓不可比。

聽著好像挺有道理?當我問「地球是不是圓的?」的時候,其實是在問「在給與地球和圓這兩個概念合適的定義和合適的外界環境下,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對兩者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比較結果

那麼,就算很難比,我們也該先努力嘗試找到一種辦法去定義概念、定義討論邊界、定義環境變數、定義比較維度,完成模型建立和抽象,最後嘗試從簡到繁去證明一個結論,直至無法證明

個人認為這才是思考該有的的路徑。

我們來重新梳理一下題主的題目:

定義與條件:精英的概念,題主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就是指武將、謀士的個人能力素質

邊界:考慮到與日本戰國對比,那麼最近似的就是中國的亂世,三國或者戰國。

然後,如果具有探究精神的來討論題主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抽象成三個問題:

1,有沒有一種較為通用的對人物的判別標準,來衡量不同年代的武將、謀士的素質?

2,戰爭的規模(參戰人口數量)是不是會影響戰爭的複雜程度?

3,大規模的戰爭下的精英素質,是否一定比小規模戰爭的高?

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基本上就能回答題主關於「由於戰爭規模的差異,而說中國古代的謀士武將素質比日本戰國高」這個命題是否正確的疑問了。

以防萬一,我澄清一下,我不會考慮民族主義(雖然我覺得題主就是有點困惑這個問題,這方面 @句玉 的回答從立場上是沒有錯的)等因素,只是客觀的去答這三個問題。

1,有沒有一種較為通用的對人物的判別標準,來衡量不同年代的武將、謀士的素質?

首先我們假定在人類社會這幾千年,物種天生條件並沒有很大程度的進化,只是社會複雜度在不斷增加。那麼,如果通過對人物事迹的分析,性格的劃分,其實是大概可以評價兩個不同時期的人是否有近似能力的。就好像古代也有「賽某某」、「小某某」這種說法一樣,你也不能說全然是後者吹牛。從帶兵的角度來說,幾個不同朝代的兵法大家,其素質應該相差無幾,雖然兩兩之間沒法鬥法,但是大致屬於一個level的這是肯定的,你把劉伯溫曹操放到春秋戰國,應該也不會比吳起孫武差多少,就好比馮諾依曼和牛頓的智商和素質也不會相差太多是一樣的。就算次一檔的,你說衛青和郭子儀兩個人的素質能差多少?雖然成王敗寇,但是總歸還是有的比吧。至於具體的標準,當然沒法用絕對的數值來對比,但公正自在人心。

2,戰爭的規模和死亡率,是不是會影響戰爭的複雜程度?

這才是本問題的重點,答案當然是會。

就好像第一名答案說的那樣,日本倒是應該跟希臘等島國比,這點從絕對控制變數的角度來說是對的。因為戰爭的參與人數多少,直接從量變到質變的影響了全系統的複雜度,甚至是呈指數級數的增長。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學家到現在都不是很明白中國古代戰爭史的原因,他們所想的冷兵器戰爭,都是人口基數在萬或者十萬這個層級的,所以條頓騎士、英國長弓這些兵種,打仗的方式跟中國春秋和戰國時期沒有兩樣,頂多是裝備更好點。這也是為什麼只有中國兵法里會有陣、勢這種概念。

簡單舉例來講,對於人少的戰爭,一個山頭,一條小河,可能都足以左右勝負,對於大人口戰爭,後勤輜重和糧草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百萬人的大平原兵團作戰,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難以想像了。

對於大人口下的戰爭,最後研究的模型的維度要比小人口戰爭多不少。比如剛才說的糧草、補給線、戰爭周期、軍士的倦怠、將領的心懷鬼胎、軍隊的紀律和士氣的平衡……最重要的,軍隊調度是否合理,奇兵、埋伏、防禦是否考慮的好等等。而反過來,他們有時也幾乎不用考慮姻親、己方將領和對方將領的親友關係、正當的發兵理由這些因子了,確實差異很大。

就光說日本戰國本身,後期的天下人大兵團作戰,打法就和最開始的群雄紛爭完全不同。

3,大規模的戰爭下的精英素質,是否一定比小規模戰爭的高?

不一定。

因為小規模的戰爭,往往決策層就是幾個人,或者就是一個人,有時候雖然人數很多,但是軍隊素質很低,領頭的需要考慮上上下下所有的事情,這時候如果還能僥倖打贏,那麼對於個人能力的評價就會很高,比如桶狹間的織田信長。就算沒有完全贏,類似真田幸村這種,也會留下一個名字。就好像一個小公司創業成功,那麼領頭的那個2、3個合伙人的能力一定是不差的。

相反,大規模的戰爭,人員分工往往也更加明確,每個人需要考慮的事情都是模塊化的,而且會有很多冗餘的設置。類比於現在的公司,大公司的CEO考慮的更多只有人員設置和戰略方向,具體的業務不歸他管。具體的業務經理呢就好比戰爭時候的將領,負責策劃如何攻下山頭,如何摧毀城寨。而且領導人身邊,顧問謀士那麼多,你想不到的,別人還有人想得到。三個臭皮匠有時候還能頂一個諸葛亮呢。

你很難說把竹中半兵衛、黑天官兵衛放到郭嘉、賈詡的位置,會不會成功,也很難說上杉謙信能不能成為岳飛那樣的人,不能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展現更高級別的領導才能,而說他們就一定不如有機會的人。好像現在,你能說馬雲是中國最懂管理和互聯網的人嗎?不一定。才能素質相近的人很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最後的事迹往往取決於很多因素。

綜上,我認為說中國古代武將謀士素質高於日本戰國是不太客觀的。我相信滾滾歷史長河,每個民族和文化,都有其閃耀的一面,其中的亮星們,也都是名副其實的人才,不會存在明顯的高下之分。


先給答案:是。

不論時間還是空間,中國歷史比日本多太多了,所以比不過日本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樣中國恐怕早就開除球籍了,文明能存在5000年?


首先,雙方都沒有真正交戰,空談有什麼意義?歷史沒有假設。

其次,真要硬性比較

織田信長的長筱·設樂原之戰所用的戰術應該不比同時期的明軍將領差吧?

了解的不多,隨便一答。。。


您是怎麼比,比智商?穿越回去給他們一個個的做智商測試,還是要他們一起穿越到現在?

或者像大蛇無雙那樣,把竹中半兵衛和諸葛亮司馬懿放在一起比比智謀?又或者天涯發個帖子問一下是關羽厲害啊還是


從概率學上說,天朝的人口基數和地盤規模絕對碾壓同時期的倭寇,精英產生的概率自然碾壓島國了。至於細分到各種類型,就不好說了,畢竟產生精英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還是比較苛刻的。最後,如果把古代理解為華夏五千年,那就更不是一個數量級和質量級的概念了。


日本不重視後勤,補給靠搶。說明其對戰爭、戰役的理解是遠遠落後的。但是作為武士這個群體具有很多優秀品質,這也不可否認。


同意樓上說法,總的來講沒有可比性。

1、在政治上無所謂異同,在戰國這種環境下兩國均體現出"無所謂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概念,如果放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現這種戰亂時代,都會出現如兩國戰國時代的種種做法。

2、戰爭規模是由人口比例而定的,大有大打,小有小大,日本人口少,中國人口多,因此日本的大仗往往是中國的中型戰爭的規模。因此,也沒有可比性。


推薦閱讀:

為啥織田信長的繼承人不是織田信雄織田秀信,而是豐臣秀吉?
為什麼相模北條家沒有投降豐臣秀吉?
日本的幕府是怎樣的一種分封制?
直江兼續和上杉景勝在晚年是否漸生罅隙?
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治國能力各有什麼優劣之處?若是石田三成取得了天下,日本還可能會建立幕府嗎?

TAG:歷史 | 中國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