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結構能給當前的建築施工帶來多大的變化?

裝配式結構讓建築施工工業化,如果真的能夠全面實行,是不是真的就像工廠的機器一樣,以後的土木建設只需要模板拿過來,直接組合就可以了。

本人土木專業,剛剛開始學專業課,看到這個有點好奇,求大神指點。


最近我們公司拿了兩塊地,政府要求按裝配率不低於30%進行規劃建設。我們在做兩手準備,一邊開始研究裝配式住宅的技術,一邊在跟政府溝通看能不能打擦邊球。

為什麼要打擦邊球?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

一是沒做好技術準備。前期做可研的時候完全沒考慮裝配式的問題,公司對這方面也完全沒有任何技術積累,從頭開始研究,無疑會拖長設計周期,滯後開盤時間,影響公司現金流。現在大家都在拼「快周轉」,這點很要命。

二是成本吃不消。萬科做過研究,20%~30%的裝配率,成本增加300~450元/㎡左右。相當可怕。

除了行業頂端的那幾家開發商,這兩個問題恐怕是其他開發商對於裝配式最大的顧慮,也是政府推行裝配式的難題。

--------------------------------說了點題外話,言歸正傳-------------------------------------------------

題主問裝配式給建築施工帶來的變化,拋開施工現場作業方式、施工組織的因素(這個是顯而易見),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能解決勞動力的問題。

有關調查統計表明,建築工人的年齡分布,82%分布在31~50歲。從2008年到2015年,整個行業現場作業的建築工人平均年齡每年增長接近1歲。這就意味很少再有年輕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而且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年輕人都認為這個行業沒有尊嚴,工作條件差。相比去工地,年輕人更願意去工廠,更願意去富士康。雖然工廠的工資並不一定比工地高,但說起來體面啊。別人問起工作來,說在「工廠上班」顯然要比「工地幹活」有面子。既然這樣,為了解決建築工人老齡化的問題,那我們就把一部分在工地的活放到工廠里去做。現在國家城市建設發展速度這麼快,再不搞產業化,再不搞裝配式,馬上以前那撥工人就不夠用了啊!


  • 個人認為,這是行業趨勢。基於社會效益考慮,政府在推,高校有這方面的研究經費在支持研究;基於企業效益考慮,企業在推,包括房地產開發商 ,施工企業。這裡所說的企業肯定是行業比較領頭的大企業,如萬科等,已有成功建築。

  • 雖已有成功建築,但尚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早年研究的是裝配式框架,用於房地產住宅,不現實,比較實際是研究裝配式框剪,裝配式剪力牆,目前已開展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並且考慮不僅僅限於結構,考慮將保溫外牆,水暖等一起進行裝配;二是這是產業升級,非一家之能,需要設計,施工,監理等的一系列革新學習。
  • 一步一步來,全行業在推,技術難題會一個個搞定,別一下子就從1變100當然不可能,給點時間,1變2,變3慢慢來的。


裝配式建築,首先這個命題都有失偏頗,應該要定義為建築工業化,即是不斷提高建造技術的機械化,工業化,集成化成度,最終實現去人工,提效率的目的。目前國內炒的比較火的裝配式,也只是建築工業化的一個分支,以國內的物價水平,物流成本,以及人才成本,至少近幾年是不可實現。我建議大家關注萬科的建造方式,從設計出發,現場加強管理,實現去泥水化,提效率,這一樣是建築工業化的實現途徑



占坑,中集模塊化建築狗,先去工廠轉一圈,有一個英國酒店項目在量產呢。一會回來再回答!激動啊!!


有幸參與一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項目。以前和有些同學一樣,認為裝配式就是廠家生產各種構件,牆板柱拉到現場直接組裝現場乾乾淨淨,沒有模板和混凝土澆築,但是動腦筋想想,真要是這樣的房子你敢住嗎?裝配式同樣有鋼筋模板混凝土!

裝配式結構施工最大的難點就是構件與構件之間的連接。那麼預製構件之間如何有效連接呢?其實就是靠現澆鋼筋砼牆柱,疊合樓板,疊合式梁以及強度達到c80的灌漿料。下面依次用圖片來展示給大家看。

現場圖

疊合梁板。6公分是預製,8公分是現澆,預製板吊裝完成後綁鋼筋,接著打混凝土,所以叫疊合梁板。板和樑上有漏出的鋼筋,是為了現澆與預製結構有效連接的。

預製構件灌漿孔。灌漿密實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控制點,也是施工難點。

吊裝過程,我們要求施工單位吊裝時全程拍照錄像,防止有些孔位不准他們割鋼筋。

裝配式建築處於萌芽階段,很多省還沒有開始推行,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

  • 前期投資大

前期投資成本高,廠房用地、建造廠房、構件生產設備和模具、構件運輸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動輒投資數億元;

  • 驗收政策

部分省市竣工驗收備案等政府相關部門尚無相應的驗收流程;

  • 運輸問題

構件運輸過程中,車輛較長較寬,受交通管制較大,白天車輛不能上路;

  • 規模小

部分省市建築產業化尚未形成規模,成本優勢不明顯;

  • 人才稀缺

從事建築產業化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稀缺,缺乏專業的培訓機構;

  • 社會認可度

裝配式建築房屋在銷售過程中尚未獲得廣泛認可;

  • 成本高

整體裝配式結構比傳統現澆結構建安成本約貴500~700元/㎡,在市場上競爭優勢不明顯。

題主問的影響不知道是指哪方面?對施工單位和業主單位來講可能是更快,更乾淨,更安全吧,但目前來講並不是更省錢,採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我們的成本增加了500元每平方,可能隨著產業化的推廣和市場競爭成本會逐漸降低,同時裝配式的推廣也催生著 BIM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

我周圍的人都在製造一種裝配式是未來趨勢的氛圍,彷彿明天全國遍地都是裝配式了,然而建築行業依然處在冰凍期。

對我們老百姓來講裝配式產業化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 並!無!影!響!因為我天朝的房價跟建造成本並無太大關係!呵呵。


裝配式結構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在發達國家,這種改變和中國相比,顯而易見。表面上來說,建築施工周期會成倍縮短,比如最近很火的長沙19天建成57層高樓(不包括工廠預製工期),推動中國建築業從工地為主場變成以工廠為主場,深層來講,是整個建築產業的升級。

中國建築業現在落後以美帝和島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至少15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混凝土建築比例不超過35%,而在中國,這一比例是75%-85%。在發達國家,鋼結構,剛混結構,木結構,鋼木結構才是主流,比如上面說到的19天建57層的,主體就是鋼結構。為什麼說這些,因為這些建築形式才是裝配式發展的最佳途徑,混凝土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本身就不適合裝配,最適合的是整澆,就算用了裝配,也很難達到整澆混凝土的強度。所以,當我們在討論裝配化生產建築的時候,我們實質就是在討論什麼時候鋼結構和木結構才能成為中國的建築主流。

很不幸的是,目前,由於中國自己生產的鋼材基本都是廢柴,不可能拿來做建材,而木材,相對於北美和加拿大,中國本身就不是一個木材資源大國,所以,就建築結構材料來說,鋼和木幾乎全靠進口,這就造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鋼材和木材的造價要比混凝土高,或者說比開發商心裡預計的高,話說到這就逐漸明朗了,開發商和建造商是唯利是圖的,什麼造價最便宜就用什麼,如果鋼材比混凝土造價低,開發商肯定用鋼材,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家在推廣低碳節能建築,但開發商卻不跟進的原因。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裝配代表什麼?代表機械化,機械化代表什麼?代表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更高,需要的人卻更少,而中國建築行業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也是讓中國建築業無法升級蛻變的原因之一,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工是很貴的,所以他們能用機械搞定的東西絕不用人工,舉個例子,國外的建築牆體普遍都是現澆混凝土,很少用砌體,甚至可以說,國外的鋼混結構真的只有鋼筋和混凝土,因為砌磚需要人工,造價高,工期還長,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國內是能用砌體的地方絕不用現澆混凝土,因為人工便宜。往大了說,如果中國現階段大面積採用裝配式施工,那中國那麼多的建築農民工都要失業了,這是產業升級肯定會帶來的影響,如何取捨,要看國家如何調控。

說了這麼多,好像扯的有點遠,說回裝配式建築,它早晚會成為中國的主流,取決於鋼材和木材的進口價格,而混凝土,除了表面看上去堅固一點,沒什麼好處,混凝土的導熱係數高,是鋼材的3倍,木材的10倍,所以能耗高,為什麼呢,風暖系統啊,混凝土冬冷夏熱,所以空調暖氣用的就多,而鋼和木則是相反,冬暖夏涼。再者,混凝土是不可重複利用的建築材料,這說明,在中國,每棟拆掉的建築的鋼筋混凝土都是建築垃圾,無法回收利用,而鋼和木都是可以重複利用的。最後,混凝土的抗拉壓強度比不上鋼材和木材,抗震性能就更差了,這就是為什麼島國人民這麼熱愛木結構建築了。綜上所述,裝配式建築時代會來的,會引領中國建築產業的轉型升級,讓中國的建築業從高能耗產業變為低能耗產業,雖然我無法告訴你這時間有多久。


目前的裝配體系基本都是國外引進,稍作修改。在推廣裝配體系上鑼鼓敲得震天響,真的干架了全慫了,現在不一樣了,政府把道理和你把政策講明白了,你想幹得干,不想干也得干。裝配式施工理論上一回事,實際上一回事。PC多高層相對鋼結構理論和實際結合沒那麼遭,鋼結構簡直是慘不忍堵。內裝@¥$@#€……唉!聽中南出來的同事講:一群剛畢業的研究生,在那兒搗鼓新體系…結果可想而知。那些習慣了,收收管理費的總承包單位,還在想著躺著賺錢…唉


上海的情況是 政府想推裝配式住宅。開發商不想做,因為目前來說工期雖然會縮短,成本確實會增加。相關文件:

滬府辦發〔2011〕45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建設交通委等七部門關於「十二五」期間本市加快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指導意見的通知》

……到2015年……穩步推進住宅工業化生產方式,裝配整體式住宅面積佔住宅開工總量的20%左右。


變化還是相當大的,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思考。這是滿足建築工業化大發展的趨勢的,目前全國正在推廣,上海,合肥,瀋陽,江蘇屬於第一梯隊。直觀的就是減少造價,工地化轉向工廠化,粗放型轉為集約型,這些的前提是將裝配式建築推廣到一定程度


環保!省木材,省混凝土浪費等等……


主要是工廠化的一個過程,一般城市可沒有這麼多工廠生產配件。


裝配式結構:在專用工場預製好構件,然後在施工現場將構件進行組裝的結構。所以按照這個概念,鋼結構都是裝配式,所有構件在工廠加工好,運送至施工現場進行吊裝。


其實說白了就是花錢買時間,關於結構可靠性之類的問題早就不是問題了


推薦閱讀:

鋼樑平面外穩定和整體穩定的區別是什麼?到現在還是比較混亂。。
無摩擦的,無空氣阻力的鐘擺下用繩子掛一物體的最終狀態是什麼樣子的?會保持運動還是會停下來?
為什麼承重的柱子大多數是圓的而不是其他形狀?
如果結構形狀與彎矩圖一樣,會是怎麼樣?
邁銳寶是怎麼做到承重 15.6 噸的?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結構力學 | 建築施工 | 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