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魯迅等等為什麼都是東渡日本?

看維基百科的時候近代人物都是一筆帶過,東渡日本,為什麼是日本呢?


-

一、

早年,各國沒有很好的「海關、證照查驗」制度。所以,中國人赴日簡單,不單是中國方面的,也包含日本國有意識的寬容。某種程度上,是日本的廣開國門。

這也是為何孫文、黃興在起事失敗後,都能「東逃日本」。日本人當時是知道這些人的來路,比如孫文,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那時候孫文自以為默默無名,第一次廣州起義,又是中途失敗,沒有大的作為,沒想到逃到日本,就是在橫濱的碼頭上,孫文竟然看到日本報紙大肆報導,把他叫作「支那革命黨」。

(也是從此,孫文才從此放棄了「造反」二字,而改用上了「革命」二字。)

(革命二字,取自《易、革、彖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日本引為「革命黨」一詞)

換言之,日本不止是官方,連民間對於中國的「亂黨」,其實是瞭若指掌的。在瞭若指掌的情形下,孫文不但能順利進出日本國,利用日本進出軍火,甚至在橫濱成立「大同學校」(後來這學校叫康有為和梁啟超無恥地偷盜而去),等等等等事例,證明了,若無日本的默許,孫文等人,豈能自由進出?

二、

說到廣開國門,對留學生更如是。

最好的例子,因為同盟會在日的活動愈盛,1905年,剛打贏日俄戰爭,想討好清朝的日本政府,才出台了一份正式文件《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換言之,對於學生赴日的細則規定,在之前是完全沒有的。

而這份文件,其實在清朝的檔案中,被名之為《清韓留學生取締規則》(包括大清、朝鮮兩國),後來幾經更名,才改為最後只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

這規則的頒布,在當年是件大事,為此,寫作「警示鐘」「猛回頭」的先烈陳天華,還在東京灣跳海自殺,以示抗議。因為內情複雜,很多地方都有專論文字,網上容易找到,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就說簡單幾點,首先,從文字中可以看到,當年的日本,完全針對中國留學生的各種大小學校,多如牛毛,從高中到大學,到軍校,數不勝數。

其次,學生在學時期,可在日本隨意居住,到了日本,上不上學,基本上日本政府都有資料控管,但,他們就是不管你,而畢業後,滯留日本國的情況也是常例,對此現象,至少早期的日本國,並無所謂。

我當時看到資料時,覺得十分驚訝,因為根據條文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當年日本國的寬容,對外國人的包容大度,這和我們一般認為的,日本國非常排外,除了大和民族外,拒絕外來一切非我族類的認知,是有矛盾的。

我甚至以為,日本現在的排外,其實是二戰前後,逐漸形成。(若我理解錯了,歡迎更正。)

三、

總之,若要回溯「清末民初的中國留學生,為何雲集日本」的現象,除了中國人自身的考慮外(近程、價廉、生活習性接近),可能也要考慮當年日本政府的態度。

沒有日本人的包容大度,不說留學生了,同盟會等革命「亂黨」,又豈能存活下去?

最好的例子,是1907年,在清朝的要求下,日本政府驅逐孫文,孫文在亞洲從此再無立足之地,去了安南(越南),法國人不讓他留步,去了香港,英國人不讓他入境,最後甚至無奈地跑到新加坡去了,那新加坡不說別的,就是今天坐噴射飛機,也是好遠的距離……。跑那地方指擇中國境內革命,焉有可行性?

總之,「東逃日本」也好,「東渡日本」也罷,在我看來,也是日本國當年作為亞洲第一強國的自信。

正因為日本人網開一面,日本國要不歡迎你中國人去,哪個外國人,又能隨意進出呢?

--------------------------------------------------------

眾人拾柴火焰高,討論串的養份,搬出。

@Leon Liao 補充:

在日本侵華之前,其實兩國關係還是不錯的,民國的護照在早年比現在PRC護照好用多了。周有光曾經有過回憶(《周有光百歲口述》 留學日本(1)):

1933年,我們一結婚,立刻就去日本,不耽誤時間,那時候到日本留學的人多得不得了。那時候跟今天不一樣,要到日本去,用不著簽證,上海坐船,第二天早

上就到日本了。

那時候,有大量的日本人在上海,日本人喜歡到上海來,中國人喜歡到東京去,東京有大量的中國人,寫一封信,在國內三分郵票,到日本也是三分

郵票。日本東京的物價和上海比,加十分之一,不像今天完全隔斷了。那時候上海虹口一帶全是日本人。

中日關係很密切,你到東京去,上岸根本不檢查你。不僅到

日本方便,到美國也很方便,你有護照,到美國最多一個星期就可以走了,現在不行。現在兩個制度,你把我當敵人,我把你當敵人,那時候沒有這種情況。

@王建雄 補充

甲午中日戰爭也是重要的原因,甲午之前中國幾乎沒有對日留學生,甲午後,中國人才發現原來身邊的日本是這麼厲害的一個國家,張之洞在《勸學集》里就說,出去留學,西洋不如東洋。

1886年,終歸對日留學生也才13人。

1899年的時候就有200多人了。

1902年一年去了將近五百人(魯迅在其中)。

到了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獲勝,中國人更是吃驚得要死,再加上當時科舉制度取消,大批國內有知識的年輕人沒地方去,加上孫中山他們又在日本那邊組織人手招募華人,於是1906年中國留日學生人數驟增萬人。

-


首先 清政府公派學生留學 是發生在甲午戰敗後, 留學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和思想的風氣在戰敗後達到了頂峰, 再加上高級官員 比如張之洞 這些維新派的支持把留學和當官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留學在當時是升遷的重要標準)。 日本留學在1896 年開始 如火如荼的 開始了。

為什麼清政府選擇東洋

1. 路費少,這點可以節省很大的開支。

2.路程近, 要知道 當時沒有飛機, 去別的西方國家 只能坐船, 2,3個月後達到,學成回國又需要2,3個月。 太過消耗時間, 而且清政府認為 去近的地方 有利於管理, 讓」學生勿忘其國①「。

3. 日本文字容易學啊, 維新派中心人物 梁啟超總結了日文的優點:發音少,而且所有發音中文都有;文法不複雜, 60-70%的語言都用漢字書寫。

4.文化相近, 西方的改革經驗 可能無法直接套用在 清政府 身上。 但是日本和中國文化相近,他們的教科書已經對西方的書籍做過刪減,讓國人更好的理解。

1899 在日本留學的人數超過100, 張之洞組織編寫了一本留學指南, 這本留學指南讓新學生更加容易的了解日本 和日本留學。 梁啟超作為維新派的領導人,更是大力號召 學生去日本留學, 學習日本維新的經驗。

在1905年底到1906,留學生人數達到了頂峰 人數估計在5000到20000人②。 但是日本政府 顯然沒做好大規模留學生的準備。 教育質量直線下降, 大部分留學生接受填鴨式機械教育。 可能最大的教育就是 喚起了 留學生的民族主義, 讓他們了解了 民族主義的重要性 因此開始了 革命的道路。

但是教育質量的下降,讓很多的留學生去他國留學。 日本政府發現來日本的留學生 大部分的資質要差於去其他西方國家。 特別是1908年 美國首先免除了 庚子之變 的賠款, 作為留學生的教育經費。 而日本直到1924年才免除。

關於日本和中國革命派的關係就更加複雜。。 以後有機會在回答。

本文大部分觀點來自《劍橋中國史》

①《張文襄公全集》卷203中的&<勸學篇-遊學二&>

② 引自是藤惠秀:《中國人赴日本留學》,第45頁。


最主要的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孫中山等人東渡日本想學從日本強國之路


最主要的原因,近,便宜。

還有國情相似,文化背景相容等原因。

還有,在侵華戰爭前,中國人對於日本其實感覺還是很親切的。對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知識分子的看法也和現在不同。多數人認為甲午戰爭喚醒了中國人的危機意識,關於日俄戰爭魯迅還說過,「這是黃種人的勝利」,要注意當時人的觀感與經歷長期仇恨教育的我們是有極大區別的。


因為向西渡需要繞地球大半圈吶


綜合性考慮當時日本是最合適的,因為東方的文化和之前日本境遇和中國非常類似。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德川幕府時代,這亦是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在此期間,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准在長崎一地進行。此外德川幕府亦嚴禁基督教傳播。

1853年,美國佩里率軍抵達日本,逼迫幕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國家面臨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險,激起國內人民的矛盾,幕府的統治岌岌可危。最終引發倒幕運動。1868年,江戶和平開城投降,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徹底滅亡。

1868年民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日本的改革非常徹底,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日本一躍成為一流國家,拋開民族仇恨不談的話,日本是當時唯一能夠抵抗歐美列強的亞洲國家,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良好的制度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也證明了亞洲的黃種人並不弱於西方白人,當然最終日本和德國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這和2個國家的文化以及際遇也有很大關係,此為後話。

語言,成本,以及類似的際遇,決定了日本是當時改革模仿的不二人選。孫中山魯迅等愛國人士都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日本的改革並帶領中國同樣的走向強國之路。


因為從西面太遠了。


@yolfilm 里的答案說的很清楚了,參考《宅茲中國》里的言論,當時明治維新的成功也是讓國人羨慕的,因為羨慕所以想到去日本學習。

贊同游叔說的往日本去的人多肯定是由於日本政府的默許。

當時的國內外環境惡劣,要想自強,必須到成功的國家去學習,考慮到日本又在亞洲,文化相互包容些。


我是來搗亂的。

^_^

曾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去日俄的回來的大都比較激進,去英美的大都比較溫和。法國的也比較激進。

補充一下:

孫中山與日本、黑龍會等的關係。

黑龍會早年目標是與俄國開戰,霸佔中國東三省,並逐步控制蒙古和西伯利亞。在此目標下,黑龍會一度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展開合作,圖謀推翻中國清朝政府。1905年7月3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各派中國革命組織在東京黑龍會總部共同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個別反傳統和民族虛無主義者如劉宗正指責孫中山有「大漢沙文主義」的思想,指出孫中山試圖宣揚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合法性,例如:「就歷史上說,我們四萬萬漢族是從那一條路走來的呢?也是自帝國主義一條路走來的。我們的祖宗 從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義第四講)、「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民族主義第一講)。

「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但通觀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言論,其實更接近美國的國族主義,即美利堅國族,以漢族為主體,對內求各族平等,對外求平等,融合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國族。

  • 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他認為日本為亞洲最強的國家,中國為亞洲最大的國家,中日鑒於同文同種以東方王道文化為基礎,驅除西方霸道殖民文化,但日本卻曲解本意作為大東亞戰爭借口,與汪精衛成立偽南京國民政府借口。
  • 有一些研究假設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與陰謀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黑龍會關係密切。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

(詳情參見wiki)

還有一篇網文可參考:

國父孫中山與日本人的關係

-
中國歷史

友情提示:請獨立思考^_^


@yolfilm 叔和@何宇豪 同學都講的很清楚了。但是突然想到些什麼想要寫下來,算是一點樂趣吧。

這個讓我想到羅胖子在 邏輯思維2013:康有為:光緒皇帝的野蠻網友 講到的一些關於當時出現大量留學生的原因。

裡面講到廢科舉的部分,羅胖子的在這個片段講到一些,個人稍稍添加一些吐槽:

1905年慈禧太后廢八股,廢科舉,導致一個結果:

背四書五經的舉子沒有出路了,清政府提供一條讓這些舉子留學的出路,留學回來後拿文憑來提供各種原來設置的官位,所以大量的舉子希望通過留學來改變命運,這算是當時出現大量留學生的一個原因。(具體舉個例子:文化接近,文字簡單,路途不遠)。而在這些留學生中大概可以分成兩派。

歐美派:大多數學習到先進的知識,基本上成為各科門的專才,成為教授,科學家;他們的基本政治態度是反革命的,相對保守,不願意暴力革命。

主要講一下留日派。

日本將中國留學生的大規模進入視作一個「好機會」,開辦了大量的速成班,在速成的」專科學校「里,對於留學生能學到的真正乾貨……

而日本對於廣收中國留學生的意圖也值得思考,從

日本回來的留學生大多是革命派

的現象中,我們可以推測一下,這些留學生在日本所受到的影響和教育大概的樣子。

一方面,我猜測,日本當時私底下,可能想通過影響這群留學生去動蕩當時的中國社會;

另一方面,我推測:

那些留日的留學生中存在許多沒有學到什麼真本領,但是心懷不滿的人,只能從革命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讀書人不能武則文,於是他們更擅長的是製造問題,在社會輿論上的影響顯然比多數在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學科的歐美派大。

於是你就發現:啊!好像很多很牛的人物都是東渡日本鍍金的耶!是哦是哦……

因為本人對歷史不甚了解,此文僅做娛樂,如有紕漏還請指出,諒解。


原因不是便宜。。這個叫庚款留學,題主可以去百度。魯迅比較出名罷了,那段時間中國政府派出去很多留學生,留美,留日,留德,留法。

庚款留學的前身是天津的幼童留美政策,因為回來的孩子都為當時的政府建設提供了很大幫助,所以嘗到了甜頭,才有了庚款留學。

鑒於回答人數較多,提問時間較早,我就不詳細拓展了,如果哪位想知道這段正史可以在底下評論。


魯迅清政府的公派留學生,別看他在文章里看不起公派,他自己就是公派生。

孫大炮是美國人,到日本是為了協助黑龍會,因為比較賣力,太君給了他本日本護照。


主要是因為甲午戰爭。

戰爭結束後,國內甚至興起了「留洋不如留日」的說法。


當時清末新政留學生絕大多數是去的日本,估計是因為便宜。並且當時中國對日本確實沒有感到憎恨。


東洋是亞洲新貴 帶頭大哥


離家近


古書中記載:夸父曾追日,日在哪裡?日出東方。 所以是往東邊啊。


因為再往東就到夏威夷了


學習進而模仿的最佳範例啊


坐船


推薦閱讀:

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一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面又用迷信手段造輿論?
假如人類今天滅絕,一千萬年後的智慧生物考古會發現什麼能證明人類是智慧生物的證據?
在余華的小說《活著》中,描寫的國軍的糜爛和共軍的好是不是真實的情況?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大帝國?
如果明治時期日本面對的中國是和英法列強式的國家,那麼它的命運將會是怎樣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