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閭丘露薇對一些電視記者的批評?
如果一個記者,做新聞只關心新聞中的人,而不是新聞事件背後的原因,那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傾聽者,這是不稱職的,記者選擇一個個案,是因為這個個案背後能夠從點到面的帶出一個問題,這個個案遭遇的問題,要涉及到公眾利益,畢竟,記者不是電台phone-in主持人,傾聽別人的傾訴,同樣也不是訪貧問苦的官家,或者幫助弱勢群體的公益人士。如果只是關注人而不去尋求這個人的遭遇背後的原因,那這樣的新聞報道是不合格的。當然,這樣做會很安全,也很討巧,但是最終受益的,是媒體人本身,卻不是公眾。
一個人悲天憫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記者,未必;一個人如果充滿了正義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記者,同樣未必。這樣的人,甚至會因為自己的先入為主,不專業,而影響報道的中立客觀,誤導公眾。
但是一個好記者,一定會具有人文關懷的情懷,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
全文鏈接http://t.cn/zjsiIzR
個人來說完全不同意,記者首先應該客觀。什麼叫客觀:
「X年X月X日,載重X噸的卡車通過X橋時,橋塌了。」,這叫客觀。「載重卡車通過X橋時橋塌了,這顯示了X橋在建築質量方面的問題……」,這叫主觀。記者的職責在於「記」,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帶給觀眾。至於事件背後的原因,自有專門人員去研究解釋:橋為什麼塌應該由建築力學專家來解釋,某地為什麼出現罷工應該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研究的問題,某行為是否違法該由律師和法官出面說明。如果一個記者自作聰明地試圖搞清楚——甚至是給觀眾解釋事情背後的原因的時候,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他僥倖蒙對了但是對所應用的原理和推理過程都含糊其辭;要麼乾脆就錯了。這兩種都只會導致謬種流傳,南周就是典型的例子。1 非常贊同閭的這個結論「一個人悲天憫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記者,未必;一個人如果充滿了正義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記者,同樣未必。這樣的人,甚至會因為自己的先入為主,不專業,而影響報道的中立客觀,誤導公眾。」——這是基本的新聞專業主義
2 可她的批評卻邏輯混亂,如果她堅信以上結論,她今天痛批的應該是南方而不是什麼柴靜。看著完全沒有客觀和事實的媒體年復一年的那樣她不去批,卻去批一個用不同手法(從探尋更深內心角度)去探尋事實和理解真相的柴靜。這也是」打蒼蠅不打老虎「。更何況柴靜還輔以客觀和調查。曾經新聞調查的節目比閭丘的的節目專業性更佳,她是沒資格批評柴的。
3 不唯動機論。我不想知道閭丘為什麼批柴靜。但她的成名,其實也完全得益於上面當年伊戰對中央台和水均益的限制(即使水不顧上令又私反戰場,還是被罵為懦夫。閭丘作為對立的榜樣被」人民「捧了起來),閭有時的言論如同她對待自己成名原因的態度一樣,不顧事實,意氣用事。我欣賞她的結論,可惜那不是她自己奉行的做事方針為何我看這文章,覺得她在說自己呢……她的節目我完全沒看過,但是她的文章算是常看,她弄的一五一十也常上,給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一五一十開了不算太久的時候因為某些言論然後被相關部門封了,然後她發了一篇文,文主要就是「我們犯了什麼事啊?」「我們犯了什麼法啊?」「言論自由在哪裡啊?」完全就是45度仰視星星眼的傻姑娘形象。我當時心裡就在想「你裝吧,你就這麼裝吧,一個大記者你會不知道言論管理,不知道GFW?」(請再配上冷笑)當然,其實我也知道她那種裝傻也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可能她不能或者不敢說的那麼直白,但是她那種裝傻真的很傻。在體制內,她,柴靜,有時候都必須做出一些妥協,有時候你不能明確地說「這事情是這樣的,不行」而不得不裝一下「哎呀這是怎麼回事啊?」她們都在用自己的策略打著擦邊球,我覺得她這個評價加在柴靜身上(不過她沒提柴靜啊……)是不公平的,而且我覺得她又在「裝傻」。
個人認為作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電視人或新聞者不應該強行以自己觀點界定一件事或評論一個人。要知道我們國民中大部分還是缺乏獨立批判性思考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影響被影響者,從而左右他們的觀點態度,從而讓他們對事或人或產生極端看法。到底什麼樣的記者才是記者,什麼樣的主持才是主持,我非新聞專業不懂。但我認為兩者都可稱為新聞人吧。新聞人的目的個人認為應該就是報道公開一件事,至於其背後複雜的關係,我想新聞人是很難搞清的,因為你不是刑偵專業人士。
這篇文章如果不說是閭丘露薇寫的,我一定沒有看完的耐心。
第一,文字不夠好。不幹凈,前言不搭後語的……通篇都在試圖描述一種模模糊糊的觀點。思路也不清晰,常在記者的身份與新聞概念之間來回跳躍。但事實上哪個也沒有說清楚(這才叫不專業)。
第二,充滿了批判的調子。立足點非常之「正確」和「前輩」。雖說是自己的觀點,但是一張嘴就是,別人是不專業的。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領域的從業者而言,不專業其實是一句很重的話。但是她的落筆又非常模糊,基本上就屬於概念性的掃過。好像最後就是說,某些人把新聞當作了為自己賺名氣的平台,但延伸出來的問題,後果,基本沒談。第三,她在微博上一直說是針對一批內地記者如何如何,那幹嘛挑出來的句子好像全是柴靜的在博客或者文章里提到的觀點?而且重要的是,還是斷章取義的觀點?還一口一個內地記者。我覺得,如果第一點還僅僅是行文和筆力的問題的話,剩下兩點其實已經涉及到態度和人品上了。號稱憋了好久,但其實批評為多,說理為少。
這種文章,我覺得不看也罷。
====================================
對於劈柴事件,有些話我不吐不快。這些是剛剛在一個匿名朋友下面的回復,我全文貼過來。
首先,咱們來看一下我國民法的相關規定,《侵權責任法》第二條: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係並非法公諸於眾。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請注意,木子美的行為是違反我國民法的。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她已經侵犯了私權。也許她嚮往的是一種善的價值觀(我還真不討厭木子美),但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錯的。
然後再說閭丘露薇。她所批評的,都是柴靜在書里,或者一些講座談里提到的觀點。但,並不是全部。她所摘出來的觀點,多數是斷章取義。她批評說新聞不能只關心人,還要關心真相。但柴靜說只關心人不關心真相了么?柴靜所強調的是,不要再關心真相的時候,傷害到新聞里的人——片面曲解對方的觀點加以大肆闡釋,而且最後還以這樣的話「如果一個記者,做新聞只關心新聞中的人,而不是新聞事件背後的原因,那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傾聽者,這是不稱職的。」連不稱職這種攻擊性的話都說出來,這一個如果使得未免太過含沙射影了吧?說真的,閭丘要是堂堂正正的說,我聽說柴靜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不認同。我認為新聞應該是這樣的……那,叫批評與討論。我會替她贊一聲,從此認真看她的節目。
現在這種,把人家的話加以扭曲,然後栽贓給他人。再加以批評(還不指名道姓),這不叫批評,這叫潑髒水。而且是手段下作的潑髒水。
無論是否是新聞專業,都可以批評。但是,批評,要批評得有事實根據。柴靜不是白蓮花。但是,只要她還是個人,就請讓閭丘別用她那種臟手去碰。至於閭丘所說的新聞觀。說真的……她在報道中報錯的名詞,事件,其實才真的不少吧……姚晨引的那句馬太福音太對了。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最後,匿名者的話不足取信,要說,還是請站在陽光底下說話吧。妄寫幾句我自己的想法吧。
才看了那篇文章,正想上知乎問問,沒想到有人已經提到了相關問題。關注這個問題,也寫幾句我目前的觀點吧,希望可以從大家的回答中看的不同的觀點,開拓視野。
個人比較欣賞閭丘露薇,覺得她更像一個記者。
而對於柴靜,覺得她很獨特,在目前大陸媒體界來說。柴靜的博客經常看,她的節目也看。不知道怎麼定義她的採訪。說是新聞,但個人覺得時效性並不是太強;而且畢竟是「裝(音)電視台」的,明顯迴避了一些社會尖銳點,找了好下手的東西呈現。個人倒是很希望看看她對實事熱點的評價。更多是人物訪談類節目,集中點在」人「而不是「事件」本身。這樣的話,「人」性本身就很有意思自然也很有看頭。但是事情一從「人」出發就失去了「事」本身的價值。所以,個人認為她的文風寫的太抒情了,甚至有時候有點瓊瑤的味道。承認她獨特,她身上有一種「知性」的味道。這種知性和很多我們看的一板一眼的新聞報道類節目上的記者很不同,所以顯得獨特。
但是「知性」這個東西容易扯上「感性」,和新聞報道所強調的「客觀真實中立」有時候看起來很衝突。所以說,個人認為,在我標準里,不算一個好的記者,倒是比較接近閭丘露薇說的「採訪人」範疇。
但是也可以說,誰說記者的定義就一定的xxxx呢?可以變啊!何況記者也有很多類型。所以說,每個人的界定的不同,判斷結論就會不同。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希望可以更多人對這個寫自己的看法,評價多了才能立體和趨近客觀。我的觀點是,新聞報道中,客觀性和人性表露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這語氣應該不算批評,倒不如說是前輩對晚輩的提點,或者對於同樣困惑的問題的探討。
看得出,閭丘露薇很欣賞柴靜,正是這種欣賞讓她做出這樣的建議。如果只是對一個並沒有打動自己的人的態度,單純的欣賞倒也足夠了。我個人贊同閭丘露薇這種建議,有時候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己的一點點情感,我覺得反而使報道更能深入人心。是人,必然有其立場,新聞報道者也是人。
新聞報道者也有其要承擔的社會公義。對於自己的報道,自己是第一個讀到的人。我們何必摒棄新聞報道中人性的一面呢?與其憋著,不如以恰當的方式表露,並不一定就會干擾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的。因為客觀,本就是相對意義的存在。人無法對於人本身保持客觀。
新聞報道者應該提升自身修養,避免因自己的主觀傾向而影響觀眾對於新聞報道的接受程度。同時這也需要同業人士的批評監督。我們不應該因為反對一件事而走向它的反面,走向另一個極端。
PS:我認為雖然閭丘露薇沒有提到柴靜,但遣詞措句的確有講到柴靜的這種報道方式,所以這兩人之間還是有很大交集的。剛在圍脖上看到了一個讓我想點贊的答案。這不過就是一個同行間討論「我覺得打巴薩是用長傳沖吊,還是地面滲透有效」的業務風格性問題。無奈太多人不站隊就沒法講道理。
記者就是記者,先把自己該報道的消息找到,然後閑得難受再說別人。馬航事件說明,閭丘在現場光盯著別的記者,自己其實也沒問出個所以然來。倒是把自己弄得跟記者的監工似的。
閭丘倒是創造出一個新行業,記者狗仔隊,專門追蹤別的記者。也算是一號。對於記者這個舶來品,關於它的責任,這方面的探討是非常豐富的,而且是可以查到的。如果你想了解,為什麼不先去查查呢?
記者的職責是把一件事情呈現給受眾,為什麼記者有時候的文章沒有深入到事情背後?他也只看到了表面。有時候記者接觸不到太深入的東西,而且記者必須保持客觀,不能發表任何觀點,如何能把一件事做到絕對客觀,有多少人能做到?要挖掘背後的故事,必定要去採訪,這時候記者了解到的內容就已經不能保證絕對客觀了,因為信息從不同人嘴裡聽到的,都帶有採訪者主觀想法。我覺得沒必要太鑽牛角尖,不如教人們如何看待新聞,那麼多假新聞和流言蜚語比所謂「不專業」記者寫出來的新聞危害大多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認為,最好的新聞就是要類型化,百花齊放,什麼形式都要有。每個媒體或者欄目選擇一種形式個定位就可以了。
第一,沒有什麼單純的新聞能真正做到絕對單純,因為很多東西的表象本身就是有誤導性的。也沒有解讀性的新聞就永遠算是有解讀,常常你也只能做到自己水準的點到為止。
第二,現在是個性化的時代,不同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就喜歡簡單幹凈,知道下時代環境就好,有些人就喜歡思考探索,最好能看新聞時也看看相關解讀評論,自己再加以思想交流,有些就喜歡娛樂地心態看待萬事萬物,最好聽著播報者有點脾氣有點可愛的口吻跟他講一件事。讓他聽著有趣。
第三,新聞工作者五花八門,人才那麼多,不要浪費。都要求用同一種方式框定說應該怎麼做新聞,那做出來的新聞反而更加局限了,讓人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本質,看的角度不同,就是有很多面。
第四,歡迎大家來補充,哈哈~~~當前中國社會缺的不是真相,人們其實也不關心真相如何,相反,人們需要對於個體的關心,需要在這個麻木而又冷酷的社會中來電人文關懷,說點粗淺點,就是來點心靈雞湯,雖然這在別的國家地區可能並不如此需要,但是在大陸就太需要,太有市場,這就是為什麼于丹這樣從專業學者看來完全狗屁不通的解讀,在廣大民眾心中如此偉光正。同樣,最近董路對柴靜的批評也是柴和於之間的區別就是一本論語,也反應出了這一點,她們倆有很大的相似性,通過製造出一些類心靈雞湯的電視節目來滿足大眾某種心理需求,而不是對所謂真相、問題的解讀。有人說是這是閭丘露薇和柴靜兩人對新聞的理解不同,我倒覺得,還不如說是受眾不同,需求不同造成的不同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空中巴士」巴鐵 1 號啟動路試?
※如何看待6月7日緬甸軍用運輸機失事?
※來說說趙薇事件演化成 資本vs民意的事的看法吧?
※如何看待男子賭狗輸掉後摔死狗事件?
※為什麼緬甸總統在大陸叫作「吳登盛」?英文維基百科和一些新聞,都只有 Thein Sein(登盛)而沒有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