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未來,究竟是屬於瀏覽器(HTML5),還是屬於應用(Native)?

曾經一度以為瀏覽器代表著未來,又一度以為是APP,兩種觀點似乎都各有道理。


新技術的發展絕不可能由技術本身去推動。是由產品狗推動的,明白?

機翼飛行技術的首個產品是戰爭機器,被廣泛運用。如無戰爭,則今日遠程交通說不定仍以火車為主。

realplayer等播放器的推行是色情視頻推動的,如此才有了如今的各種大型的,在線與不在線的播放器。

下載軟體也是上述原因。

Native泛指這裡不討論,狹義指蘋果安卓手機上的那些方格子,這個技術的推動是由精彩的產品實現的,比如憤怒小鳥,水果忍者。很難想像你會用iphone天天鬥地主。

而HTML5至今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夠格的產品,這使得HTML5看上去很美實際根本就是小眾,邊角,無存在感。很多大公司比如facebook, google, linkedin等都把自己做成過HTML5,這本身就說明了技術上無真正難點,但是它們都失敗了也印證了舊時代的王者不大可能繼續引領新時代。

未來HTML5怎樣,其實很明了,如果HTML5能夠一統江湖,早就一統江湖了,實際上這遲遲沒發生,就應當考慮為這永遠不會發生。如同火車一直存在,沒有退出歷史,反而因為高鐵,動車等新技術的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HTML5的技術相關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相信回答此問題的人也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HTML5的特徵其實就是」逼近甚至等同Native「,而從未真正的超過Native。

Native有什麼,HTML5就去支持什麼。重力感應,地理位置,細分表單,離線存儲,這些都是Native本來就有的東西。所以HTML5的發展目前是滯後於Native的,HTML5本身以及全球的開發者們目前都還沒有找到這個技術真正能幹點什麼。於是此時談未來,無從談起啊,這與什麼webOS未來是否會主導是完全不同的,webOS的發展方向是雲操作系統,而HTML5沒有這麼高大上。

HTML5目前唯一一個檯面上的優勢理由是:跨平台。實際上呢?去看看那些HTML5的網站的CSS吧,各種-webkit-,-moz-,-o-,而且,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寫就完了,很多時候各種瀏覽器的渲染方式是尼瑪徹底不同的,這會導致你不僅僅要獨立寫CSS,甚至更改你的JS架構,包括部分的HTML架構。這跨毛平台,實際編程中與多平台編寫幾無差距,甚至更加麻煩。

HTML5永遠都無法真正實現一次開發處處使用,除非你的界面僅僅是一幅圖這樣簡單。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要一次開發處處使用?技術就算支持了我還不樂意呢。

最起碼的原因就在於,我想為兩個操作系統提供各自差異化的界面,我還不是要寫兩個CSS,我為什麼要讓產品在任何地方看上去都一樣?note那麼大的屏幕和nexus標準屏和5S馬臉屏的確有一些區分的必要。

程序猿媛不介意重複寫代碼,只要能賺錢。因此HTML5的方向實際上仍然需要從產品上來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命題:

請用HTML5做一款產品,其體驗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以至於用Native根本無法實現。

那些用HTML5做憤怒小鳥,做SNS,做記事本,做IM,做紙牌的SB們,Native早就做到了,下樓板磚去吧,別做夢了少年。

Next big thing一定會某人用HTML5做的,只是這個牛人不知道現在在哪兒,腦子裡在想什麼。


此問盤踞腦中多日,思之未果。

卻有另一問浮現:

城市交通的未來,屬於公共交通,還是私家車?


應邀作答,獻醜啦!

HTML5和Native是大家常談的話題啦,個人認為HTML5以及相關技術/協議在眾多人努力下越來越完善,但要讓HTML5完全匹敵原生代碼不太實際。不過這兩者不應該是誰來幹掉誰的關係,就目前來言在移動客戶端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用途劃分:Native Code比較適合密集工作和硬體交互,而HTML5相關技術比較適合複雜排版和一些flexible的東西。比如要實現較複雜的rich text的話我相信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HTML5相關技術,而且據我所知蘋果在SDK內的很多控制項中也是使用了相關的web技術。

HTML5和Native Code缺一不可,所以以後更重要的是讓HTML5和Native Code更好地交互、配合,共同實現一個完整的牛X產品。什麼技術不都是為產品服務的么!移動互聯網的未來是屬於好產品的...

另外廣告下=___= 猛獁瀏覽器從5.0.0開始提供web與native代碼的交互api,比如統一消息機制、web/native之間可以直接同步/非同步調用(node.js風格喲)、數學/數據/代碼處理和存儲等等,提供比PhoneGap更底層更直接的支持。這套東西完善後會提供給其他開發者使用,現在就可以在Mammoth 5的插件開發中使用。(最近忙別的呢,遙遙無期啊...) 最終最終最終的目標是圖靈完全(遙遙遙遙遙遙無期啊)...


看了一圈回答,沒有人去區分問題中的HTML5和瀏覽器啊。

HTML5和瀏覽器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我們先來想想它們是不是等同的:

  • 人們提到HTML5,往往指的是JS,CSS3,HTML的一坨功能組合,而非HTML 5標準本身。問題中HTML5的是前者。
  • 先別提未來,現在,HTML5的最大容器是不是瀏覽器?看看微信、微博,目前均已內置瀏覽器,自帶社交屬性,還有將來的Glass或不可預知的交互工具,它們會不會是不是H5的更好的載體?
  • 而瀏覽器只是一種單調的H5載體。

好,現在我們把瀏覽器去掉,只討論H5和Native App。

討論的是未來,通過目前前沿的H5進展,我們可以預知:

  1. 性能不是瓶頸。隨著硬體和技術的發展,H5的性能曲線將趨近於Native App。比如WebGL硬體加速,Canvas硬體加速成為主流,又比如Mozilla和Epic Games將虛幻引擎3移植到Firefox瀏覽器,無插件運行《虛幻競技場3》,在未來,性能不是問題。嗯,20年前的人類也不相信腳本能用來開發3D遊戲。
  2. 安全問題未知。移動設備跟PC的一個大區別在於,移動設備帶了非常多的隱私屬性:聯繫人、地理位置、藍牙、支付信息、錄音設備。而H5標準在安全問題上就是個渣渣,比如自動撥號標籤,比如localStorage bug:Introducing the HTML5 Hard Disk Filler? API(看官請自重,看明白再點擊,小心硬碟掛掉),比如照相機、GPS調用授權:網站可以偷拍,跟蹤你,是的,你沒看錯。
  3. 硬體功能調用支持。比如瀏覽器對硬體(陀螺儀、相機、NFC)的調用支持成為主流,在硬體功能上和Native不會有太大區別。

  4. Hybrid App技術成熟。除了PhoneGap這種混血,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既可以用來開發本地應用,又可以當做瀏覽器插件使用的X-Canvas,X-Canvas:UC將發布高性能HTML5遊戲引擎-CSDN.NET。
  5. URL具有天然的共享屬性。在Android上使用支付寶、分享到微博,可以使用Android Intent調用本地應用。而在瀏覽器/內置瀏覽器上,不需要安裝本地應用。

好,看起來,除了安全問題之外,似乎H5還是看上去很美的,但是它目前的最大障礙是:

移動操作系統分裂,系統瀏覽器(或系統提供的內置瀏覽器)標準不統一。有移動端H5開發經驗的同學一定知道,兼容各個平台(Safari、Android系統瀏覽器、WP瀏覽器、各種淘氣的第三方瀏覽器),每個平台的每個版本還都不一樣,兼容成本是非常高的,手上拿十幾個設備,天天默默流著淚入睡,哈哈。

隨著技術成熟,標準完善,這個障礙會消失的。至於第三方瀏覽器的市場,敏感話題,略過不表。

其實說了這麼多,只證明了H5還是比Native App差那麼一點,H5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跨平台(什麼雲端升級都是小優點啦),設想有一個系統統一了天下,那麼H5的跨平台優勢就蕩然無存了。「一次開發,到處運行」,只能「看上去很美」。

但是沒有有一個系統能一統天下。

所以,結論是:HTML5和Native將會並存、融合。但H5的主要載體不是瀏覽器。


更好的能夠呈現內容的方式

google glass都已經出世,將來呈現內容的方式已經超越了瀏覽器與app,我覺得現在討論的也就是十年內的趨勢,十年後,更多的交互方式都會出現,已經完全超越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概念了

當然,未來內容的呈現方式應該是類瀏覽器的,通過鏈接將內容織成一張網,所以我傾向於瀏覽器,或者說類似於瀏覽器模式的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某種軟體


覺得未來互聯網將是瀏覽器與應用相結合的情況。

做了將近十年瀏覽器的苦逼獨立程序猿出沒......

首先闡述目前大多數人能夠使用到的軟體,基本分為應用軟體以及APP兩種:

為什麼分兩種,怎麼理解呢?在windows系統中你所能見到的桌面上那一堆小圖標就是標準的應用軟體了,而手機等設備上能使用到的程序是app,還有一種軟體是基於HTML5來編寫開發的,他們被稱為輕量級應用,其實也是app。

但這三種並不分家,他們只是不同種類的軟體而已。

眾所周知,移動互聯是大趨勢

那麼,就一種觀點說輕量級app將逐漸取代應用程序的地位

為什麼呢?很簡單,我們的應用程序是很龐大的,右鍵你桌面的圖標,查找他的位置,然後你能看到一大堆的dll、log諸如此類的。應用程序過於龐大臃腫的特性不符合當今互聯網飛騰發展的需求,於是就誕生了apk以及基於網頁的輕量級應用(也就是基於HTML等開發的軟體),通過相對而言較為簡單的編寫就可以生產軟體無論是從便捷性還是易用性上都有了很好地保證。

因為他快,

就這麼簡單。

但是,應用程序級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么?非也,我們編寫系統底層的應用還是離不開應用程序,原因很簡單,如果所有app都有足夠高的許可權,那麼等你一訪問網站,我就能盜取你所有聯繫人、簡訊這些隱私資料起步天下大亂了么?——輕量級app沒有足夠的許可權。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輕量級app正在逐步佔據我們的視線,而我們使用的輕量級app也越來越多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東西了——雲。

我們的互聯網生活將會逐步走向雲辦公、雲生活的未來,這是一種趨勢,當然了,雲是什麼答主就不再累述了。

so,基於雲端的輕量級app就有了更多的功能,正如答主現在在知乎給您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賬號就是通過微博關聯過來的,雲端和輕量級應用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以前想不到的功能——重要的是這些都不需要獲取你本地計算機的許可權。

但還是一句話——輕量級app取代不了應用程序,但也在蓬勃的發展。

順帶一提,HTML5+CSS3現在所能夠帶來的特效也足夠取代應用程序複雜古板的編碼問題了。特別是系統平台就基本不需要考慮了,只要編寫完畢,有足夠解析能力的瀏覽器,就能跑得動HTML5編寫的app,但是,這裡有個重要的條件——你得基於有足夠解析能力的瀏覽器。

還好,目前,這點基本已經被谷歌的chrome或者說的逐漸完善的webkit解決了,還有IE等瀏覽器也在努力提升HTML5兼容性。

瀏覽器終歸還是應用程序,只是代勞你來操作了用戶設備的屏幕等等,但是諸如下載等操作依舊得依靠應用程序來實現。

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屬於瀏覽器的app,也屬於應用程序,因為瀏覽器,就是應用程序,只是多了一道解析步驟而已。

兩者相輔相助我想才會有未來移動互聯網美好的明天。


我覺得未來一定會是以Web App為主,但是不確定是不是HMTL5。 Native App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大的問題是每一個App都是一個信息孤島,移動互聯網現在還沒有實現真正的「互聯」。在Web上你在導購網站上看到一個很好看的包包,你可以非常方便的通過Link直接跳到淘寶購買。Native App你怎麼做? 用戶沒安裝淘寶還得去App Store下載。Web上正是基於Link的非常便捷的信息流轉,才促使了基於廣告的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的繁榮。Native App不死,移動互聯網這塊註定真正賺到錢的只是遊戲或者能通過付費下載的方法賺錢的少數幾個領域,移動互聯網的廣告市場現在還是非常原始的階段,整個行業廣告投入的來源主要大量的VC的錢。

微信現在可以部分承擔信息流轉的中轉站的角色,但是這種方法不優美,一定會有更好的方法。


原生 APP 和 WEB APP 誰才是未來的主流一隻爭論無果,越來越開始完善 H5 但是要匹敵原生 APP 似乎還有些距離,到底誰才是未來的王者,我們又應該投身於哪個王朝中去呢?正好群友在討論這個問題,拿來分享給大家,更多好玩有趣的知識請移步灣社區查看。

@鞠子澍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理清雙方陣營的優劣:

Native APP

Native APP 指的是原生程序,一般依託於操作系統,有很強的交互,是一個完整的 APP ,可拓展性強。需要用戶下載安裝使用。

優點:打造完美的用戶體驗、性能穩定、操作速度快,上手流暢、訪問本地資源(通訊錄,相冊)、設計出色的動效,轉場、擁有系統級別的貼心通知或提醒、用戶留存率高。

缺點:、分發成本高(不同平台有不同的開發語言和界面適配)、維護成本高(例如一款 APP 已更新至 V5 版本,但仍有用戶在使用 V2, V3, V4 版本,需要更多的開發人員維護之前的版本)、更新緩慢,根據不同平台,提交–審核–上線 等等不同的流程,需要經過的流程較複雜。

Web APP

Web APP 指採用 Html5 語言寫出的 APP,不需要下載安裝。類似於現在所說的輕應用。生存在瀏覽器中的應用,基本上可以說是觸屏版的網頁應用。

優點:開發成本低、更新快、更新無需通知用戶,不需要手動升級、能夠跨多個平台和終端。

缺點:臨時性的入口、無法獲取系統級別的通知,提醒,動效等等、用戶留存率低、設計受限制諸多、體驗較差。

Html5 是很多優點,但是本地 APP 短時間內退出還是不太可能的。

@Sugr木小鳥

原生 APP 的退出需要伴隨著下一代移動計算架構的出現,如今的智能手機的交互和技術架構還是原生 APP 最好。

@Lo

Html5 通常拿來做推廣輔助,做個遊戲,有個產品頁面之類的宣傳。

@曾德鈞

智能硬體未來「可以」往 APP 操控輕量化(只做一些必要的設置與管理)設備操控的常態化(常用功能與控制主要在設備上操控)發展。

@鞠子澍

APP 的輕量化是方向,小而精選,將複雜的操作過程到產品操作更簡化,更直觀明了,突出主要功能。

而且很多用戶群體年齡階段不同,太複雜了年齡大一點的,例如我爸媽他們不會操作。現在智能產品很多是面向爸媽那個群體。我的老一輩也在用微信 QQ 微博 這些 APP ,他們的的用戶調研做的很好的,比較大眾化,但是很多複雜點的 APP 用起來就吃力了。


(對很多人來說,關注本問題其實也是為了判斷「我是否應該做HTML5的版本」吧?)

我的建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

1、如果微信成為更加重要的流量入口,那企業提供HTML5的版本勢在必行。(事實上,微信、微博、百度移動搜索能帶來的流量已經足夠大了)

2、HTML5現在可以看做是Native APP的實驗田。Native APP迭代慢(實驗困難),所以一些拿捏不準的新設計可以先放到HTML來做AB Testing。

3、如果流量資費持續不變,在非wifi環境發展新用戶,也是需要HTML5的。

ps,現在各團購網站的HTML5版(亦即Mobile Web版)都占非常客觀的百分比,至少兩位數。


前段時間看 Type is Beautiful 翻譯的《超小型出版》一文中有句感觸很深的話:

沒有公開地址的內容無法為網路上的互動共享功能所使用,這和內容不存在一樣。

可以看出,URL 才是互聯網時代最偉大的發明,Native App 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不會有出路。


就一個普通用戶的體驗而言,試問你是願意隨點即開還是先進瀏覽器再去點開?多了一個小步驟,體驗指數就降低了許多。

再者就是app也有一種隱性的品牌和專屬效應,心理上也是獨立的、更自由的app佔優。

所以綜合而言,在硬體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功能相同,傾向於app。


我投本地應用一票。

題注所說的」互聯網「應該是說移動互聯網,可以簡單理解為手機互聯網,手機這塊屏幕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場景多樣,極不利於複雜交互,這就決定了簡單快速、直達痛處的產品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大而全的應用則不可以,用戶會在裡面繞不出來。瀏覽器也是一種應用,而且是非常大而全的那種。

更重要的是,手機本身就是那個最大而全的瀏覽器,在此基礎上再做一個大而全的整合是多餘的。你是想打開手機之後點這個聽歌、點那個看電影還是想打開手機之後需要先點這個打開瀏覽器,再點這個聽歌、點那個看電影?

另外,本地應用可以在視覺方面更精美、流量方面更節省,需要改進的應該是應用分發的方式,使之儘可能快速和低成本。


參考 FaberNovel

一、Native App Vs. Web App

1)Web App

Web App的優勢:開發成本低;適配多種移動設備成本低;跨平台和終端;迭代更新容易;無需安裝成本

Web App的劣勢:瀏覽的體驗短期內還無法超越原生應用;不支持離線模式(html5將會解決這個問題);消息推送不夠及時;調用本地文件系統的能力弱

2)Native App

Native App的優勢: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最優質的用戶界面,最華麗的交互;針對不同平台提供不同體驗;可節省帶寬成本;可訪問本地資源;盈利模式明朗

Native App的劣勢:移植到不同平台上比較麻煩;維持多個版本的成本比較高;需要通過store或market的確認;盈利需要與第三方分成

二、Web App 和Native App 如何取捨

通過上面的對比,只能說Web App和Native App個有千秋,那麼什麼樣的情況下該使用Web App?什麼情況下又該使用Native App呢?下面通過幾個案例來分析下:

1)遊戲娛樂類(Native App)

2)新聞信息類(Hybrid App:即Native App+Web App混合模式)

3)社交網路(Native App 或 Native App+Web App混合模式)

4)地圖、旅遊應用(Native App)

5)預定、網購、銀行業務(Native App)

6)YouTube等多媒體服務(目前還是以Native App為主,未來會轉向Web App)

三、未來趨勢

雖然現在Web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但是還是無法取代你本機安裝的一些工具類的、遊戲類的應用,在Web技術沒有達到本地應用的效率和體驗之前,Web App是無法顛覆Native App的。

總的來說,Web只是設計者和開發者所期待的一種理想化結果,開發成本低、輕鬆跨平台、迭代更新快,但是顯然,現階段用戶的期待和手機設備廠商的期待還是體驗上更勝一籌的本地化應用。Web之於我們,只是一種趨勢。在這個也許會非常久的過渡階段,對複雜產品來說,Native App + Web App的Hybrid App模式也許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在可能的地方使用Web 視圖,在不能的地方使用平台特定的本地化組件。


瀏覽器也可以是app。我個人傾向於瀏覽器,app提供的內容過於專業、垂直、精細,而通過瀏覽器可以接觸到各類內容,況且瀏覽器中可以整合app。它們的未來掌握在用戶手裡。最好它們合作,瀏覽器提供渠道和集中管理,app提供專業內容。各有所長。


PC上屬於瀏覽器,移動設備上屬於App.


作為一個合格的開發者,這兩者都要熟悉。但是自己的產品可能會有所側重。

即使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客戶端的思想依然有著具足輕重的地位。

當我們正在爭論到底是native還是html5的時候,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混合式app斜著二者的優點出現了。當你真正去使用二者、體會二者的時候,你會給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判斷,而根本不會去害怕選擇一個或者捨棄一個。


app 也許是王道

受精力限制,一個人感興趣的東西會有限, 不需要通過瀏覽器關注無數的網站,

而是訪問常駐的3~7個內容的東西(《金字塔原理》), 對這些東西我們對體驗要求很高, 從這個角度上看, app將具備更大的影響力.

但瀏覽器也意義非凡,我們還需要瀏覽器去方便的訪問一些重要性稍次的內容.


在未來移動互聯網肯定會有很大的發展,而在移動設備上個人覺得還是靠瀏覽器。每個APP都是相對自己的業務而做,但是如果是這樣的一個移動設備就會有數不清的APP,但是瀏覽器就不一樣了。


提問者有點短視了,科技進步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快的多,在糾結形式時,google已經開始在介質上創新了,假設過幾年後除了glass這種級別的科幻產品還有更多出現,大家回想當時談論HTML5。。。簡直就像討論原始社會的肉要烤幾分熟才好吃一樣

先階段是看不出來的,如果移動設備在幾十年內還停留在手機終端上,那還可以研究一下,但是,不要忘記顛覆的產品正在孕育中,而且會非常快改變世界和生活,快到沒有辦法總結整理HTML5和Native的優略勢


如果期限夠長的話,應該不會區分瀏覽器和App了,兩種方式提供給玩家的體驗不一樣,個人更傾向於把二者結合起來的新技術會出現。三到五年內就要看html5的發展趨勢。


推薦閱讀:

iOS (iPad) 平台用什麼應用播放 mkv 視頻最好?
Android 系統有沒有可能變得像 iOS 系統一樣流暢/卡頓?
有哪些應用,其 iOS 版與 Android 版分別符合 iOS7 與 Android 4.4 設計規範,同時保持了應用風格和體驗?
蘋果iOS11的照片格式HEIF在電腦上能用什麼軟體打開?
如何調用 iOS 6 中新增的中文字體?

TAG:iOS | GoogleChrome | Andro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