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 在戰略上合理么?歷史上有哪些例子?


自然有其合理性。

前面已經有人說過了,秦統一六國,納粹德國消滅波蘭,甚至日本在二戰時期進攻中國結交蘇聯也是一樣的。

但是現在遠交近攻已經更多的成為一種概念而非實際應用。因為隨著海軍和空軍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有能力在遠離本土的海外發動一場戰爭並取得勝利。

比如美、英、法等國,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入侵巴拿馬、海灣戰爭、伊戰、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科索沃戰爭,戰場與本國領土距離都比較遠,而且實際上戰爭主要參與國家對戰場都沒有太大的領土要求,應該說是典型的「近交遠攻」;

而另外幾場場戰爭,大多是在自己家門口打得:蘇聯入侵阿富汗、幾次中東戰爭、幾次印巴戰爭、中越中印幾次戰爭,都還是停留在典型的「遠交近攻」。

相比之下,古代國家,以及現代某些國家,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更多的是由於戰略投送力量不足,只能在家門口作戰導致,畢竟你也沒法打遠處的國家是不是?當然,領土爭端一般都在家門口這也是一個原因。

可以想像隨著戰略投送力量的日益增長,會有更多的國家採用遠攻近交的策略,畢竟在為自己利益打仗的時候,誰也不希望身邊有人突然咬你一口;而且打遠處的國家,意味著戰火不會燒到自己的頭上,這是很重要的。


秦統一六國。


比如宮斗,大房往往聯合三房一起收拾二房,如果出現了四房,那麼二房與四房會聯合起來收拾大房和三房。。。


周圍一圈敵人,還得去非洲散錢


遠交近攻奏效的前提,是這個國家以吞併全世界為目的


在超過三個寡頭的博弈中,如果一個寡頭過於強大,則其他寡頭會自動聯合起來從而抗衡強權,然而,弱寡頭越多,它們形成的聯盟越鬆散,因為各個弱寡頭之間也有利益衝突,於是,最強寡頭可以利用這些矛盾進行連橫,分化其他寡頭合縱,而遠交近攻就是一種連橫分化的策略,秦統一六國,不可能一舉吞併,而是各個擊破,離秦越近越危險,離秦越遠越安全。例如,秦攻打韓國,則滅韓之後秦可能會打擊趙國、魏國、楚國這些接壤國家,韓國如果求援這些國家中某一國成功,則形成一股比較強大的力量,除了能夠抵抗秦國,還威脅著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就可能聯合秦國,因此這種合縱是短暫的,短暫的原因就是因為寡頭太多相互猜忌,相反,如果秦國越過韓國攻打齊國,齊國首先反抗,而韓國夾在兩國中間,如果秦國處於優勢,韓國一定幫助齊國,否則韓國就是下一個,如果齊國佔優,則韓國可能聯合秦國攻打齊國,然而韓國攻打齊國所得土地與韓國接壤便於控制,而秦國卻得不到實際利益,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是秦國願意看到的,因此,遠交近攻對於秦滅六國是很合適的。


主要是攻遠的話容易被近的抄後路


遠交蘇聯,近攻波蘭。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


元滅宋


也有反例:古羅馬。

古羅馬和周圍的拉丁城邦結成同盟共同對抗迦太基、馬其頓以及高盧蠻族等


推薦閱讀:

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可以摧毀太陽嗎?
俄羅斯海軍的近況如何?
老軍迷第一次看到殲十是什麼心情?
坦克被擊穿後,為什麼經常會有乘員活下來?
如何看待英國海軍大臣聲稱地球上只有美中英三國能造航母?

TAG:政治 | 軍事 | 國際關係 | 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