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多書讀完就忘怎麼辦?


以下摘自,梁文道《深圳圖書館演講》。我覺得講的還是很好的。供大家參考。

再說回這些書,它的歷史本身是那麼有趣,記錄了人生命的軌跡,這個時候我們逐漸接近了一個更加核心的問題——在閱讀的那一剎那,我的生命如何受到影響?如何被改變?如何和它發生關係的呢?到底什麼叫做閱讀呢?其實所謂的閱讀我可以借用法國思想家布朗基的話:所謂的閱讀,就是讓人得到自由,讓作品得到自由。為什麼?我們每個人讀書的時候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你會發現,有些書是讀不懂的,很難接近、很難進入。我覺得這是真正意義上、嚴格意義上的閱讀。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看他看得懂的書,那表示他其實沒看過書。為什麼呢?你想想看,我們從小學習認字的時候,看第一本書的時候都是困難的,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爬過來的。為什麼十幾歲之後,我們突然之間就不需要困難了,就只看一些我能看得懂的東西。看一些你能看懂的東西,等於是重溫一遍你已經知道的東西,這種做法很傻的。我奉勸各位要帶著審慎的眼光去看坊間很多的暢銷書,特別是那些非虛構的、非文學性的暢銷書。比如說最近有一本書很紅,我曾經寫過一篇書評去講這本書,那本書就是《世界是平的》,大家知道這本書對不對?是《紐約時報》很紅、很有名的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寫的,這本書是最典型的、非虛構的暢銷書,它具備了最成功的暢銷書的特點。第一它會用一個聳動的標題、理論或概念,比如「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圓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他說「世界是平的」,世界為什麼是平的呢?他說因為今天的全球化已經把全世界放在平面上面,中國、印度、美國本來是那麼遙遠的國度,但是現在這三個地方在某些行業上面是能夠競爭的。一個軟體工程師在美國幹得好好的,但是他現在的工作隨便被轉移到印度和中國去,這就是所謂世界是平的。這個概念坦白講,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天天看新聞、看報紙,都知道全球化。這只是全球化其中的一個面相,很簡單的道理。但是這個作者懂得用很好的名字把它寫出來,就是《世界是平的》,讓你嚇一跳。你覺得你在看一個很新鮮的東西。看完之後,你覺得他很有道理,說得很對,他說得那麼新鮮的東西我竟然覺得很有道理,而且我都看得懂,這個時候你就很愉快。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學到一些你不知道的東西,但為什麼你看得懂呢?其實他說的事情你早就知道了,他換一種說法說,於是你以為你過去不知道。你那麼容易地、輕快地就看到一些你以為你過去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你特別驕傲、而且自豪——哼,我也是聰明人!內心深處、潛意識裡面覺得自己是明智的、精明的、優秀的、熟練的讀者。所以我們總結一下,暢銷書的規律有三個:

第一個規律就是把你已經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說法說一遍;第二個規律就是把剛剛的說法重複一遍,再舉一些例子;第三個規律是再重複一遍進行總結,就成功了——這就是暢銷書。

因此,對我來說這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閱讀,真正嚴格意義上的閱讀總是困難的。困難在於我們會發現一本作品無論是虛構還是非虛構的,還是哲學的理論經典——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或者是偉大的文學著作《追憶似水年華》。我們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希望把它們組織成有機的東西,讀出一個意義來,讀出一個我能理解、掌握的世界。但是你發現這個作品在抗拒你的這種慾望和要求,整個閱讀的過程其實是個角力,你想把一個東西套上去,讓它成為可理解的、給它一種框架、一個格式、一種格局,但是它一直在抗拒。你剛剛修建一個城堡,有完整建築的結構,牆角那一面又開始生出了蔓藤,然後慢慢地攻掠了城牆 ——閱讀總是應該這樣。在這個時候你就發現,閱讀無非是讓我們發現了我們自己的頑強意志以及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作品是自由的,在於在閱讀過程中你發現它不能被馴服;你也是自由的,因為你充分地意識到自己的意志、自己靈魂的存在。你讀完一本很困難的書,你不能說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彷彿經過了一場漫長的鬥爭,這樣的鬥爭就像做了一種很劇烈的體育運動——精神上的體育操練,使得你這個人被轉化了。

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很強調閱讀。他們用了一個詞,就是「操練」。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看一下《柏拉圖對話錄》,甚至是被認為很系統的著作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等等。你會發現這些作品表面似乎很系統,但是實際上不是。它甚至有很多內在的矛盾,就是因為作者在書寫的過程中,已經有隱含的對話者,不斷和讀者對話。所謂精心的閱讀就是你和這部作品進行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你不能征服它,它不能征服你,然後你和這個作品共同達到一個高度,然後你慢慢被改變——書總會改變人。書會讓人變化,會不會變得更好呢?我非常的有疑問。前幾個月我在報紙上看到墨西哥有一個城市,這個城市的警察過去是出了名的「混帳」,聚賭、喝酒、不干事,貪污匯款等等,不象話。當地的政府就要改革警察,怎麼改革?就搞了一個警察閱讀計劃,指定了一批書。每個警察都要領幾本書回去,要好好看書。墨西哥講西班牙文,當然是看一些西班牙文學的典,比如《唐吉柯德》等。據報紙說,當地的政府表示這個計劃非常成功。這些警察原來都是大老粗,但看了一年的書之後,都變得氣質高雅,而且執行公務的時候不偏不倚,非常優秀。比如說一個交警,過去在路上攔你車的時候就直接說:「把證件拿出來。」現在就會這樣說:「這位先生,打擾您一下,我知道你趕時間,但是您能給我看一看你的證件嗎?」——讀書之後就會有這樣的效果。因此我們常常鼓勵人讀書,因為我們相信讀書會讓一個人變好。古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雖然我非常懷疑,因為我們看過更多的人是越讀書越壞。但是讀書的確會轉化人,可以讓你變得更加邪惡,也說不定會讓你變得更善良,所以不一定。一些作品在思想上、靈性上的深度使得讀書變得很危險,因為它讓一個讀書人可能比一個不讀書的人更邪惡。因此我們嘗試把閱讀馴服為一種很簡單的東西。

鼓勵大家讀書還有個原因就是希望讀書讓大家更有文化、人變得更好、社會更和諧,但是我覺得這個不一定會發生,這種願望往往會落空的,因此我很討厭開書單。在香港我有一些寫書評的朋友每年都被媒體要求:開書單吧,暑假了,給學生一點好建議。我覺得書單是不能開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相信所有真正的好書、嚴肅的書、都能起到改變人的作用。一份書單其實是在規劃你成長的目標,你的人生變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計劃。你想想,我們憑什麼就將一份人生的計劃、人生的進程,給一些我不認識的讀者?我覺得那是不負責的。我憑什麼告訴一些年輕人你應該怎麼做人?你應該變成什麼樣的人?我能介紹一些我喜歡的書,但是我一定會強調我喜歡的書絕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我人生的方向、我的規劃絕對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列一些書單出去推廣是很霸道的行為,我是反對開書單的。另外還有一點,也是大家平時很容易有的俗見,就是認為讀書應該讀一些引人向上的書、勵志的書籍。例如推薦看一些名人的傳記,看看這些人怎麼奮發向上、努力向前,最後成為一代偉人等等——我很反對年輕人看太多這種書。為什麼?我發現一個人讀勵志的書籍多了都會變成傻子,就是立志立過頭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任何問題,他就想到要勇往直前、排除萬難、不怕犧牲。他沒有考慮到,是不是自己錯了,是不是一開始自己的決定就有些問題。他不管,反正他從頭到尾就是立志,志氣高昂。一個志氣太過高昂、太過自信、人生觀非常正面的人其實都有一點傻,他會變得對世界的看法很單向、單調,對人生的看法也很單一,就是只從正面看問題。他從來不知道世界的複雜,人生的陰暗。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就要看一些「邪惡」的書。我心目中最偉大的邪惡作品就有幾本。《金瓶梅》也有這種效果,但是《金瓶梅》還不夠邪惡。大家有沒有聽過法國的薩德侯爵,今天我們講性虐待的「SM」,那個「S」就是來自他,因為他是個性虐待大王。他寫的書充滿著各種不堪入目的情節:人吃人、吃排泄物、輪姦、虐殺,種種你能想像到的最黑暗、可怕的東西他的書里全部都有了,所以他被判精神病,後來死在監獄裡。但是20世紀中期之後,有很多世界級的思想家都非常關注這個人,有很多著名的導演拍他的電影,有人研究他的作品。這個薩德侯爵寫書的年代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就是全社會都很講理性,大家知道當時最激進的革命派講理性講到什麼地步么?他們認為月份的劃分應該是十進位的,即十天是一個禮拜,因為七天作為一個禮拜顯得不夠理性、不科學,十天才是科學的。他們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應該是理性的。那麼就在這樣一個力求理性的年代裡面,法國大革命血流成河,人間能夠想到的殘酷和暴力都在這個最理性的時代同時發生了。這個時代有伏爾泰、盧梭這些偉大思想家的強調理性的作品流傳,但是同時也有薩德侯爵寫的那麼可怕的書出來,這表明什麼呢?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崇高的理想背後往往就是無盡的血和肉組成的深淵——慾望的深淵。所以,你如果讀完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再去看薩德侯爵,你將看到啟蒙的黑暗面。如同站在一個懸崖邊上,旁邊是光芒燦爛的日出,但是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深不見底,而且充滿著誘惑。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深不見底的東西會很害怕,但是你又很想知道下面到底有什麼?你覺得它在把你拉下去,那是罪惡的。

如果一個人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人性裡面的陰暗、邪惡,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種慾望、那種動力,你就會明白人生很不簡單、很複雜,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們不能控制的東西。然後你有可能變成性格比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會再犯傻。所以閱讀是一種精神操練,閱讀能夠改變我們自己,讀書不是讓人變壞,而是讓我們對人性有一個縱深的理解。

因此,我們應該主動去讀困難的東西;我們應該不計較、不避諱一些所謂可怕的書;我們不要去認為精神操練就是讓人變好的東西,這不一定。精神操練只是讓我們有所變化,讓你成為另外一種人,每個人一生的閱讀過程都是應該不斷變化的。有人說讀書防老,我覺得說得很對。讀書真的可以養老。什麼意思呢?老人最可怕的就是他沒有什麼機會改變自己,變化自己。如果一個人上了年紀依然很開放、而且是以嚴肅的態度去閱讀、容納一個作品,挑戰自己、改變自己、扭曲自己的話,他就還有變化的可能。每天睡眠之前的最後一刻,是一本書在陪伴我,今天的最後一刻和我對話的就是這本書,它在不斷地改變我,直到臨睡前我都在被改變。於是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我是一個新的人,和昨天不一樣,就因為昨天晚上的閱讀。

有一個很有名的義大利作家,患了癌症,很痛苦。在臨死前,他要求護士念書給他聽,直到他咽氣。他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可能會死、會咽氣,但是在這一刻我仍然不放棄。所以我們大家請開放自己,讓閱讀、讀書去改變自己,讓自己變成另外一種人。我們隨時隨地都還有這種可能:儘管我們未必會變成更好的人,但是改變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標。


-

成功不必我在,而功力必不唐捐。


看過就忘記,不好嗎?

書中的想法、邏輯、思維方式已經變成你自己的,和你渾然一體,可以信手拈來,你完全不必在意它曾經來自於哪一本書。


其實不是的,我讀了很多書,但是你要我說記下了哪些知識技巧,我真說不出幾條,但是讀書有用嗎?顯然是有用的:

1、作者的思維方式、人生經驗會影響你對事物的判斷;

2、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對你的人格形成產生巨大地影響;

3、作者的學識、際遇會讓你開闊眼界、拓展心胸。

這些東西,都會在讀書的時候潛移默化的影響你,你記讀書筆記也沒有用,我讀書從來不記,你當時都記不下來的東西,你指望以後會去翻讀書筆記?相信我,多數人不會這麼干。更加有效的,我認為是讀書的時候多多思考,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認為?為什麼作者會這麼做?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所以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就要求你讀的書都是好書,孟子也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就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這個氣怎麼養?送你十二個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

一本好書,一個好的作者,真的能教會你不少東西,諸君共勉!

補充一下,以上適用於人文科學類的書籍,自然科學類的書籍,核心在於理解和應用,二者是融會貫通的。


1.選好書,且適合自己,明確自己的需求。選書方面 同意 @采銅 的見解。

2.好的閱讀方法,如 @閆猛 所說查爾斯和莫提默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非常不錯

3.適當的理解大腦運行機制,《津巴多普通心理學》 第七章 記憶 第八章 思維和智能;劉未鵬的《暗時間》;丹尼爾的《找尋逝去的自我》;東尼·博贊《超級記憶》《思維導圖》;這些作品都有幫助。

4.藉助工具,快速記錄,利用零散時間,周期回顧。

個人的經驗分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8cbc85010150ly.html

另外對於筆記與寫作,《暗時間》中也有較多的論述。

5.更多角度,層次,領域的學習,交叉關聯,讓每一份記憶與現有的記憶體系實現多重關聯,提供線索,便於回憶。


我一直也有這種困擾,大家的回答很多,今天來探討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種:「能觸動你心靈的東西是不會忘記的,如若忘了,也只是沒觸到你的內心深處罷了。」或者是「記不住是因為沒有用心讀。」

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話說我以前也有過這種想法,但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記憶力擺在那裡,用不用心都會忘。

第二種:「忘就忘了,享受的是過程。」或「讀書不是吃藥忘了內容就忘了,死記到底失去讀書的趣味」。

這也是比較多人支持的一種觀念。讀書是生活之外的享受,要不求甚解,不必強求。但我是反對的。有時候,我們對自己太好了。不過這也和每個人所抱有的讀書態度和所讀書的種類有關,我說的只是我一己的看法,有點矯枉過正。

第三種:「再看一遍。」「最好的閱讀一定是重讀。」

非常同意。最簡單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第四種:「做筆記,摘抄。備忘。」「做筆記,看的時候寫一點東西,看完了寫總體感受 。」

做筆記是最可行的方法,它可以把書里的精華集中到一個地方,但筆記要發生效用的關鍵是你要重看筆記和應用筆記,這一點不知道有多少人做到了?還是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

第五種:「你要試著向別人講明白你看的東西,吸收了之後能有吐出的過程,那樣,就算是自己的東西了吧。」「看了書要多交流,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可以在網上交流,最好是用筆和自己交流。」「寫書評或讀後感」。

叔本華說,我們在閱讀時,即是用別人的思想在思考。讀是吸收,吸收完了要消化和產出,交流是個好辦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才能將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

該說的大家都說到了。總而言之,不要把忘記當做一個負擔,但是也不能任由自己囫圇吞棗;有重點的有選擇性的讀書是必要的;做筆記是為了日後能再看;記住一些關鍵詞,在這個信息時代,以後能藉由此搜索出來也是很好的方法;不要怕重讀


看過就忘就忘了唄……說實話, 讀書學知識,學技巧還真不是記住就行了,因為最最重要的是你理解了沒有。理解力上去了,書就沒白讀。

為什麼要背書呢?我的理解是一遍一遍地讀記,接觸得多見得多就會有一個內化理解的過程,但目的絕對不是一字不落背熟就行的。

還有一些好書,絕對不是一遍就能完全掌握他的知識的,它也絕對值得你反覆地看。

想起一個事,叔本華很有趣,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序言里直言不諱地說他的書你要掌握理解至少要從頭到尾讀個三遍,要是你沒那個心啊,他勸你連第一遍都別讀,開都別開始。我不記得原話,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覺得很有趣,分享之。

還有,做筆記絕對是有用的。


讀書忘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因為讀書並記住是一項技能。


這個技能有以下三種方式可以將它升級。

1.筆記派:記下你認為重要的語句、並寫下原因。閱讀完一本書後、寫下讀後感、反覆淬鍊。

2.方法派:使用記憶方法、此方法有許多。如壓力法:a.限定時間必須記住,有目標、有時限、有獎懲。b.想要將故事大概訴說給你女朋友。c諸如此類,余不一一。

(此時的大腦中的記憶通道將增大)

3.提高天賦。天賦分兩種。a對書的興趣。b對文字的悟性。也有極少數ab共存的情況。(抱歉除了多讀書並無他法,而多讀書也只是讓你知道自己是否擁有天賦而已)

以上內容是回答題主,以下為私話。

於我而言,讀書能使我感到時間的律動,在字裡行間中,在橫、豎、撇、捺的勾勒下,「時間」悄悄地消散了,沉入到我的皮骨筋肉之中。

我們一起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觸感,再去感受「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質感。

我不知道,詩句里的數十個字元里住過多少古人,也不知道將來要入住多少來者。我只想問問「昔年種的柳,是否在乍暖還寒的時節死去?人面桃花的媚娘,是否不知歸處於雲深中?年年歲歲的花兒們,又是否記得歲歲年年給予你們雨露的老天爺們?


於我而言,讀書不在乎是否記得,而在乎他能否讓我聽到血液流淌在筋脈里的響聲。


問題其實等價於

交朋友談戀愛,在一起一段時間後來就分了,那我豈不是白談戀愛了,有沒有更好的談戀愛方法!

腹有詩書氣自華。

而且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不必想起每本書時內容都歷歷在目,只要這本書曾經讓你有所思考,足矣


首先要多讀,沒有量的積累,絕不會有質的飛躍。讀的書多了,自然就明白該怎樣讀書,別人說什麼都是瞎掰。其次,說到讀書技巧,我的經驗是:一、仔細閱讀目錄,了解整本書的結構;二、每看完一章或是一段,逼著自己用一句話進行總結;三、整本書讀完後,一定再回過去快速瀏覽一遍。。。我還習慣從網上找一些嚴肅的書評,看看別人是如何對這本書進行批判的。


以前我讀書的時候,也覺得,讀過就忘,考完就丟

但在工作中才發現,有些知識是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自己對事物的判斷

不要刻意的為了記憶知識,記憶技巧去讀書

畢竟,書本上的內容,也是別人思想和經驗的總結,我們可以參考,但未必要模仿

把別人的拿過來,把自己的融進去,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分享一下我的閱讀方法。

1、找出骨架——結構化閱讀。如果我們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就一定能學習到「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這兩種閱讀利器。一本書就像一個人,由骨架和許多血肉構成,我們要用結構化的方法把血肉扒掉,把骨架找出來。

2、找出骨頭——關鍵詞。每句話、每段話、每一節、每一章、每一篇、每一本書都有它的關鍵詞,我們要學會發現,更要學會抽離。當我們把它們找出來之後,就找到構成骨架的所有骨頭。

3、擺骨架——讀書筆記。把上面找到的骨頭再擺成骨架,丟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把相關聯的骨頭組織在一起,並使之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把它打在Word上面,類似一個目錄。

4、Keyword——思維導圖。我們能夠記住的東西是非常少的,所以要記住那些最重要的關鍵詞。利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把上面的骨架再整理一遍,就能夠找到一本書的Keyword,例如《你的知識需要管理》的關鍵詞為「學習、保存、分享、使用、創新」等5個,而「學習」下面又有五六個關鍵詞。

5、造人。當我們把核心的關鍵詞深深地記在腦子裡時,我們很容易為這些骨架添加血肉,信手拈來地製造「自己的人類」。達到這個境界,說明你已經充分掌握了這個領域的知識,甚至可以開始寫書或者開講座了。

有幾本書是一定要看的,也就是我上面提及的:《你的知識需要管理》《如何閱讀一本書》《思維導圖》。磨刀不誤砍柴工,想學習知識,一定要先學習如何學習的知識。 (2012-9-14)

======================================================================

一年後復盤,深深贊同@采銅 的觀點,他說出了大部分讀書過程中的盲點——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關於其答案引起的歧義和討論,我想補充一個觀點:讀書也要使用漏斗理論。

「聞不如見,見不如知,知不如行」,這是一種學習理念。它與漏斗理論相結合,即有這樣的邏輯關係:「聞1000,見100,知10,行9,得8」,即「聽聞1000本書,你只需要挑出100本來涉獵,然後認真研習10本,努力踐行9本,最後有80%的實踐性領悟」,這種收穫就已經非常大了。(當然,這個比例只是預估的) (2013-10-4)


以前讀過各種類型的書,泛讀,精讀。都以為自己看過就忘了,但其實很多東西保存在了大腦里,並潛意識的印象了我。(可能我比較容易被洗腦吧)

1.大學在足球場讀《君主論》,接受了人性本惡的假設。

2.非常討厭不上進,並且認為人努力應該是一種理所當然。《挪威的森林》里永澤影響了我。

3.聊天的時候不容易被人忽悠到其他話題去。《理想國》,因為讀過幾遍,所以要時刻去抓那些人的思路。

4.人不能完全去依賴制度,很多時候還是應該更加註重自己本身。《張五常博客文章》

5.資產與負債的問題 《窮爸爸富爸爸》

6.看《賽德克·巴萊》的時候,同情原住民,但是我知道文明的衝突,無非是弱者的一方被消滅或者被同化。思想來源,以前喜歡研究美洲三大文明的歷史,所以那時候基本已經形成這樣的觀點了

7.人的不幸福感,很多時候是比較出來的。錨 《怪誕行為學》

8.對於考慮抽象概念,公平,榮耀,人民權力的一些觀點,應該可能是受以前讀希臘作品的影響。

其他影響應該還有很多,但是自己也不清楚是不是讀書思考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想法或者某段深刻的文字已經在腦中發揮作用了,並影響了我的行為。

所以過了很久以後,你問我讀過的書還記住什麼,我其實很多都忘記了,除非重新去翻閱。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讀書的過程某些思想(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印在了我的腦子,並在我接下來的生活中不斷影響了我。

根據自己的經驗給的愚鈍建議是,讀書的時候多去思考,然後得到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了,畢竟我們不需要背誦全文。


對於爛書來說,忘了就忘了。

對於好書來說,忘了就在提醒你,該再讀了。


一本書值不值得看,再爛的書有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再好的書有沒有誤導人的地方,這些我們都不討論。

我們只說在經驗模式下,我們遇到的大部分書,還是有益多於有害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記不住呢?因為我們都不是過目不忘的天才,另外我也很懷疑過目不忘的時間有多久的持續時間。所以,我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說,因為你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少了最重要的回顧環境。

一個人最好的習慣就是回顧總結自己的得失經驗。比如說,一個好的銷售都會寫自己的拜訪客戶總結,為客戶分等級,歸類;再比如將軍指揮打仗,也會寫自己的帶兵心得,XX兵書,是不是有很多呢?所以,你讀書記不住因為你不回顧,並且沒有多次回顧。正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你需要時時的操練自己。

小時候語文課上我的寫作成績一直很高,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雖然是在看武俠小說,或者三個火槍手之類的,但是我自發的把喜歡的文字或者段落抄下來,並時常的拿出來讀一讀。所以,文章就好了那麼一點點。


對@采銅 的看法基本一致,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書只是自己知識體系和世界觀體系的素材和碎片而已,最重要的是你的獨立思維能力,無論是書多還是書少,你的轉換率是多少,多少為人所用。

回答你的問題:讀完就忘了這種遺憾,可能跟記憶能力有關,也可能是你在看書時並沒有把內容真正採集到大腦裡面,是讀書效率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大家覺得浪費,多是出於功利,因為很多人讀書只是為了在聊天時能旁徵博引,作為社交的一種工具。

有沒有好的閱讀方法?過目即忘的讀書人群往往是強迫自己看書的,或者是一種功利性的需要,而不是對知識的一種內驅力,通俗來說叫興趣。沒興趣就培養興趣,有興趣之後再效率地看書,效率地看書就是選幾本你喜歡的方向上,你不難理解的書籍進行精讀,然後試著寫一下讀後感,需要的時候引用一下書里的內容,加深對這本書的理解和再次加工,形成超越這本書結論的,屬於你自己的結論,甚至可以質疑。


李敖的辦法是每看一本書都會將其分屍...把書中認為有用的信息切割下來歸類,方便日後查閱和引用。方法殘忍了些...

還是做讀書筆記吧。個人的經驗是把學術類書籍中有用的部分錄入電腦,方便日後查找;非學術的,摘抄在紙質筆記本上,有興趣的時候翻一翻,受益匪淺。

也可以在讀完每一本感覺可評三星以上的書後寫寫書評或心得,從而加深對該書的印象,同時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寫點東西總不是壞事。


我常用的方法是:

  1. 每讀完一章便停下來做筆記(一般用Evernote),做的過程中,我會回憶下這一章,把重要的知識和技巧做個記錄,有習題的做習題;至讀完一本書後,在碎片化時間的時候用手機上evernote看以前的筆記以複習和思考;
  2. 對於好的書,mark一下多讀幾遍;


那就記筆記唄

順便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


因為看到謝邀覺得逼格好高(真心羨慕!),所以自己邀了自己我也謝邀一下。

作為一個近些年來沉迷於小說的銀來說,其實我覺得忘掉是正常的。但是就拿小說來說,你會看到某一個情節深深觸動然後有知或無知的往你喜歡的那個方向走去。這是初階。

然後往高階里發展就是你可以分辨或者自己主動選擇方向。

想當年我就是在懵懵懂懂中從紅樓夢裡林黛玉的性格活生生被影響成了無數青春言情故事的二逼女!!!往事被何堪回首!

然後,我想說,忘掉腫么辦呢?

忘掉就再看唄!

老娘曾在小學時通讀《笑傲江湖》然後跪拜在令狐沖的花褲衩下不能自拔。通讀是什麼?拿著一本俺爹盜版回來的磚頭天天看,對一應人物劇情了如指掌,主要對話倒背如流。後來主要發展成上廁所看,挑自己喜歡的段落看。每天都要上廁所吧?一看半個多小時不誇張啊!

然後到了哈利波特。集齊七部可召喚神獸!一二三四五幾乎是翻爛的節奏啊。劇情如數家珍。

最後來到了安意如童鞋的天下。說實話,在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後來那本名揚天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時候我就已經在看了。前前後後甚至連篇連篇的手抄。達到了你說上半句我對下半句很好暗號接上了的地步。

再往後就是小說成長史了。

可是。重點一般都在可是之後。

你現在讓我再想想那些我曾經翻閱了無數次的書們講了啥,我只覺得熟悉,確實想不起來。

我覺得沒啥。

錢鍾書知道么?我不是說《圍城》,我說的是《管錐編》。

那裡面都是錢老貫通中西古今用文言寫就的。(有人還覺得那不算什麼!口可口可!!!)

咱這個腦子,我自認趕不上錢鍾書老先生的,所以看過就忘也無所謂。重要的是閱讀中的體驗嘛!看到科幻時仰望的驚嘆,對於感情不同的理解,對情節的設置鋪陳,對人生的經驗和看法……每一點每一點都在拓寬我們的世界,好把持一個更加寬宏的心態,面對一切。

當然,不小心發展成了二逼也是有可能的。

ps:提醒各位有孩子沒孩子的,言情可以看,戀愛可以談。但是最好看言情要在已經樹立了相對本我的性格以後,戀愛嘛其實也差不多。不然想我這樣特別容易被勸服且沒主見的,當年幾乎是看什麼小說就自我代入什麼女主的性格……導致到今天還是左右搖擺性情古怪……


推薦閱讀:

絕美好句子?
讀外國文學帶給我們什麼?
多讀古文有哪些好處?
怎麼讀懂一本哲學書?有沒有適合普通人閱讀哲學書可以推薦?
為什麼現在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人如此少?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