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為什麼是長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

為什麼唐之前中國的政治中心都在鎬京咸陽長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直到宋之後,才轉到華北和長江流域?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也是齊國最富裕,楚國也很強大,之後的漢的中心依然是建在西北,而不是華北和中原一代。

後來曹魏之時,曹操的重心已經轉到中原河南了,後來的隋唐為什麼又跑長安建都去了?

我能想到的原因,一是中原戰亂頻繁,反倒是西北地區相對較為安定,那裡的文化得已延續。

二,是不是黃河在古代和像現在一樣那麼黃,經常改道,造成華北和中原一代不安定,反倒是渭河流域較為安定,適合建都城長治久安。


因為長安的地理位置,長安所處的渭河平原也被稱為關中地區,從中原能夠通往該地區的路線只有經過潼關。換句話說,只有守住函谷關/潼關,關中地區就不會有問題。
除此之外進入關中的道路就只有從秦嶺的子午古道進入,但該路途艱辛,不易大規模輸送部隊。或者就是趁冬季黃河結冰從河套地帶一線進入關中。所以河套地帶為漢朝苦心經營。
同時因為渭河,關中地區同時土壤肥沃,足以支撐大量人口,有足夠發展的空間,不必有後顧之憂。

秦國依據關中的有力地形,只需要一面面對敵國,而不像其他六國大多處於四站之地,進而統一中國(當然很大一部分功勞應該歸功於商鞅變法)。
劉邦亦曾想過建都別處,但蕭何(?)建議關中地區易守難攻,即使丟掉敵國其餘地盤,依舊可憑關中地區東山再起。隋唐亦是因為此原因定都關中。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唐長安城人口超過百萬),糧食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需要從江南地區通過漕運解決。但漕運成本極高,而且逆流而上。所以宋朝選擇了漕運壓力較小的開封定都,但開封的劣勢也顯而易見,被北方長驅直入不得不遷都江南。

更深入可以看看張曉虹《古都與城市》一書。


相傳,

華夏大地上散落著七顆龍珠。只要集齊七顆龍珠,就可以憑藉西部為根據地,問鼎天下,統一中華,建立西部王朝。這七顆龍珠分別是:隴原、關中、河東、河洛、河內、南襄、巴蜀。

周朝

周文王滅邘(河南沁陽,河內),滅黎(山西長治,對河東、河內居高臨下,文王掌控河東才能至此),滅崇,建都豐京(西安,關中),斷訟虞、芮兩國,以德稱王,打通黃河金三角的關中、河東、河洛通道。

周武王殺惡來(嬴秦祖先,隴原),作《牧誓》結盟八國:庸 (湖北竹山縣,商末還應包括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鍾祥一帶,緊鄰南襄盆地)、 蜀(川西岷江上游,臨近巴蜀) 、 羌(隴東南,隴原) 、 髳(隴東南,臨近隴原) 、 微 (陝西郿縣,關中)、 盧(襄陽南彰縣,南襄) 、 彭 (甘肅慶陽鎮原縣,隴原)、 濮(湖北省,不詳,可能也在荊襄一帶)。而後周武王滅商伐紂,攻下朝歌(河南鶴壁,河內),營洛邑,建成周(洛陽,河洛)。

西周文王、武王創業的時代,仍處於邦國、方國、諸侯國混雜的社會轉型期,雖然夏夷勢力仍混雜交錯,並不具備後世對各區域直接治轄的條件。但文王、武王兩代,以吞滅、宗屬和聯盟三種方式,在這幾大區域均插入自己勢力的據點,基本湊齊了七顆龍珠,於是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西部王朝

秦朝

秦人老家:隴原。穆公霸西戎,惠、昭滅義渠,都是穩定隴原大後方。

秦國爭霸根據地:關中

秦孝公時:秦魏河東之戰,奪河東部分土地。

秦惠文王時:滅巴國、蜀國,獲得巴蜀。向東繼續蠶食河東。向東南取漢中、丹陽,取得對南襄一帶的戰略優勢。

秦武王時:從崤函道奪取伊洛盆地內的宜陽,將勢力範圍楔入河洛。在太行道軹關陘奪取武遂,控制河東河內間的門戶。

秦昭襄王時:向東繼續蠶食魏國河東並延及,軹關與河內,最終將疆線推至太行山系,在上黨高地與趙國決戰,從而抵定秦國對河東河內的牢固控制。向南,奪取韓國宛城,取得南陽。對楚國發動鄢郢戰役,奪得整片南襄地區,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吞食江漢平原。滅西周公國,取得河洛西部天險。

秦莊襄王時:滅東周公國,盡取河洛

至此,七顆龍珠再次集齊。緊接繼位的秦始皇從親政開始,便摧枯拉朽的在僅十年一代人內,完成了對廣袤東部地區的迅速吞併。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集權帝國,也是歷史上的第二個西部王朝

漢朝

劉邦受封漢王,巴蜀為其封地。

劉邦還定三秦後,魏王豹追隨。所以劉邦得以從河東臨晉(臨猗縣)出關中,即從軹關陘東出,直接攻滅殷王佔領河內。劉邦又從河內渡平陰津(孟津渡)至河洛。此時河南王也無奈投降。河洛地區成為了劉邦大軍後期的戰略駐守地。

漢軍水淹廢丘,領轄隴地的雍王章邯兵敗自殺,隴原後方也隨之安定。

韓信渡黃河,攻滅後來反叛的魏王豹,為漢奪取河東

蕭何坐櫟陽(西安閻良),治關中,理後方,供給養。關中是基本盤。

劉邦坐滎陽(鄭州滎陽),戰關東,卡滎陽,守洛陽。河洛是死守點。

王陵是劉邦豐沛老鄉,佔據南陽。項羽殺其母后,死心塌地追隨劉邦,後任漢朝丞相。南襄一帶當時也屬於劉邦勢力範圍。

楚漢對峙之時,劉邦已經是又一次集齊了七顆龍珠,沒幾年就建立起歷史上第三個西部王朝。這也是西漢中央帝國轄區的大致範圍,成為西漢過度到漢武帝時完善得集權大一統國家的戰略基石。

西魏-北周-隋

這一波比較複雜,是長期均勢對峙博弈中,國力內政此消彼長,政治比拼起更重要作用的結果。

宇文泰繼承賀拔岳所部,平定隴上,佔據長安後,隴原關中就成為安穩的大後方。

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長期對峙期間,河東是雙方相互交錯滲透佔據的地區。高歡最後就是在試圖完奪河東而不成的玉璧之戰後憂憤而死。而潼關到河洛之間,也是雙方反覆爭奪,交替佔有的戰略縱深線。

西魏本與南梁在南陽盆地劃界,襄陽屬南朝。在南梁爆發侯景之亂陷入亂局時,宇文泰趁機拿下南朝經營了百餘年的巴蜀,和多為南朝軍閥起家之地的荊襄。巴蜀南襄被收入囊中,西魏自此形成對江東下游南朝政權的戰略覆壓之勢。

到北周武帝親政時,北周國力已經明顯超過北齊。武帝第一次伐齊,圍河洛不下,因病而還。但北周已經楔入河內王葯城。武帝第二次伐齊,先贏下平陽之戰,完控河東與軹關陘出口,後方無憂。又採納建議一鼓作氣,直取晉陽和鄴城。河洛金墉城守將聞訊投降。

七顆龍珠再次集齊,本來意氣風發,正當摧枯拉朽南征北伐統一中國的北周武帝,卻三十多歲英年猝死。主少國疑,這事一拖,拖到了武帝親家公楊堅改朝換代,建立隋朝,政治穩定後,輕輕鬆鬆便拿下南陳,建立起的全國性的第四個西部王朝

唐朝

李淵父子太原起兵,攻佔隋朝京師以進取天下。河東這次倒是和關中打包在一起,是唐朝立國的基本盤。而隴原後方卻不在唐朝勢力範圍內。

根據西部王朝一貫的先西後東戰略,唐朝是先分化瓦解,再遠交近攻,逐一擊破河西李軌、隴西薛氏等勢力,收復一個安定的隴原與西北大後方,優先統一西部。

西部王朝對巴蜀統一通常比較容易。唐朝又是最容易的。唐朝剛建國,還沒出手,群龍無首的巴蜀便舉地降唐。

劉武周攻入河東,唐朝舉兵反攻,消滅劉武周勢力,保住了河東與并州方向的穩定。

南陽和襄陽此時在當地軍閥朱粲的手裡。本來唐朝已經招降了朱粲,對武關道有威脅的南襄已經屬於李唐勢力範圍。可無奈何朱粲這位爺是個喜歡吃人肉的怪蜀黍,唐朝使臣看不慣罵了他,他把家人也給吃了,就跟唐朝撕破了臉。後來朱粲又投效佔據中原的王世充。

當北方形成了關隴李淵、中原王世充、河北竇建德三足鼎立的局面後,唐朝採取先東後南的統一戰略,集中兵力討伐王世充。竇建德聞訊趕來接應王世充,結果被唐朝撿了便宜一石二鳥,一次性滅了王、竇兩方主力...王世充手上的河洛河內南襄就一齊落到了唐朝手中。

其實上邊的戰鬥,都可以把「唐朝」換成「李世民」...太宗一個人就把活兒幹完了啊...短短五年多的時間就基本取得天下,和另一個強盛王朝劉邦建漢速度極其相似。唐朝之後對江南勢力和河北殘餘勢力都是秋風掃落葉似的迅速清理。

當七顆龍珠最後一次集齊,唐朝成為了代表中華鼎盛期與轉折點的,最後一個西部王朝

失敗案例

七顆龍珠的故事還沒完。再簡要說一下有條件收集七顆龍珠,卻沒能完成的幾個西部割據朝代。

蜀漢

諸葛丞相的隆中對戰略,試圖復刻一次前漢的統一路徑,集齊七顆龍珠。劉邦是最早就以准關中王的姿態,在關中收買人心,之後受封漢王,擁有巴蜀漢中。沒幾個月就還定三秦,平定隴西,直取河東、河內,坐鎮河洛,加上南陽軍閥是老鄉,然後取得天下。這是【關中-巴蜀-關中-隴原-河東-河內-河洛-南襄】,其他幾個西部王朝也大差不差的。隆中對也大致是這個思路:【荊襄-巴蜀-隴右(諸葛亮優先)/關中(魏延優先)-宛葉/河洛】。估計按照這戰略奪了關隴後,就會馬上著手包括南陽在內的整個荊襄九郡。可惜了,荊州落腳點被孫權給鏟了,巴蜀成為封閉得一州孤地。蜀漢以一顆龍珠的力量,最多只能讓魏國怎麼也湊不齊,但想以巴蜀為基本盤復現統一路徑,何其艱難啊。

漢趙

匈奴漢趙,一開始就收集到隴原、關中、河東、河洛、河內五顆龍珠,這麼一個橫串子,前期都城和折騰重點卻在東邊。前涼那頭兒顧不住,後趙這邊失了火,命運自然不好。這是有關防優勢,沒有好好利用關防布局的結果。

前秦

苻堅大弟啊,其實說他沒集齊七顆龍珠有點冤枉。佔據關中、隴原,與東部政權焦灼拉鋸在三河,最終吞下前燕,趁東晉虛弱吞下巴蜀和南襄,與北周何其相似...但關鍵在於最後討伐東晉這一下有點跳...荊襄的桓家軍就沒剿凈,剛剛佔了襄陽沒多久,就不管旁邊的荊州,反而急著將氐族主力從消化並不太好的東部,深入打進東晉的江淮防線,想著一戰定天下。越是到最後的激動時刻,越應該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果先從南襄滲透拿下江漢平原,分化瓦解先幹掉桓家軍閥,按照一般西部王朝的江漢、江淮水路、陸路多路合圍出擊的方式,或許雞蛋不放在一個框子里,不至於主力被全殲,敗得那麼突然,崩坍得那麼慘...畢竟是民族融合度不太高的時期,留個不痛不癢的外部矛盾,慢慢來,過把統一癮再分崩離析,歷史地位也比現在強多了...

大順

李闖王收集到的龍珠也不少了,就差一個巴蜀了。不過是驟得驟滅的曇花一現,從襄陽到關中剛落下腳,也就是暫時的。李闖王既不鞏固根據地,也不鞏固戰果,更不想著鞏固軍事質量...非要八萬標兵奔北京..領導者雖然沒有能力決定所有事情的走向,但給自己的集團灌輸一種價值觀還是比較容易和責無旁貸的。有了關河鎖鑰的根據地,不像我共一樣去討名分,去開發經營,去肅清強化軍力執行力,去用信念安撫下邊的粗人,卻總想著找最有錢的地方再搶一票,這個性質就是集齊龍珠也白搭,更不會長久的。趙佗那類一看老家不對立即封關自守的都比這聰明。珠子要慢慢地集,太快了也不行啊。

吳三桂

勢頭最盛時居然也集到了兩顆龍珠,巴蜀和隴原。而且關中也是近在咫尺,有王輔臣也很有便利。如果據有雲貴、四川、隴上、關中,以第二地理階梯線東西分治,再久一點稱雄一方到不是問題。但吳三桂的選項明顯是據南方,而不是奪西部...可如果不是早前那些傳承了幾百年的正統王朝從北方退到南方,想割據富庶但沒有太大關防優勢的南方,哪有那麼容易啊...朱元璋的路徑也是先收拾東部再往西推,而不是先統一南方再往北推。

長安的朝代

確實代表的是西部地區。但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西北大區。而是從西邊兒的隴原,到東邊兒的三河(河東、河內、河洛),往南到南襄盆地和巴蜀盆地。

有關即有道,關中真正的形勝其實是上圖這樣的。關中的形勝,可不僅僅限於四個知名度比較大的關隘。事實上,古代歷朝歷代,各地所設大大小小的關隘都特別多。而知名的,多是流量熙攘的要道上,詩詞和文學捧出來的。僅關中地區,據說可考的歷朝關隘大概有47處之多。關中除了函谷關、潼關、蕭關、散關、武關這幾個最出名的,其實還有很多同樣扼守要道,但區域人口較少,而少有人知的。由於歷朝關名、關城城址多有變化調整,而且帝王將相的史籍視角並不系統記述,所以現在很難完全釐清。線索大都在地方志里。比如固關與咸宜關,隴關與大震關,多是起著設卡同一關道的軍事作用,但時代不同,名稱也不同,位置有微調。甚至全國各地關名重複率都很高。

河東與河內相連,有軹關陘古道。長平之戰前,秦國在此阻絕「太行道」,切斷了韓國與上黨的聯繫,保證了後來搶奪上黨高地的戰略大決戰。劉邦也不是從函谷關東出,而是從這裡。曹操也曾佯攻潼關,卻暗自繞道軹關陘進入河東,在蒲津關搶渡黃河,迅速進入關中,將馬超擊潰迫其逃往漢中,從而平定關隴。後來的宇文泰與高歡對峙三河,也反覆搶奪此道。平陽之戰,就是為了保證關中勢力從河東向太原盆地的軍事行動後方安全。

河內地區扼守太行八陘中三條重要關道,這三條古道直通上黨高地,即長平之戰戰場。上黨高地上有長治盆地和澤州盆地,兼具經濟價值和軍事價值,對河北、河東都呈高壓之勢。歷來為河北、晉朔、關中、中原各方必爭之地。三條通道中尤其是軹關陘,西出口通向與關中隔河相望的晉南盆地(與關中為連體的平原台地,正好是一個完整的月牙形),即河東,是關中另一命脈所在。東出口在河內最深處,與洛陽又隔河相望。河洛是關中地區東控中原,保障河內安全的,最具形勝優勢的根據地。也是中原地區控制關隴的門戶入口。劉邦就是坐守滎陽(虎牢關,汜水,洛口,成皋城)與項羽抗衡,並在在汜水登基稱帝。黃河金三角的三河是形成了一個可東可西的中間帶戰略閉環。

武關古道,秦楚咽喉,連接著南陽盆地。秦國在爭奪丹江通道楚國商於之地,即後來的武關道之時,楚國就一路打到了關中東南門戶的藍田,即藍田之戰。後來,劉邦就是從武關道殺了秦廷一個措手不及,迅猛滅秦。桓溫北伐也從武關道攻入關中。劉裕也是武關道崤函道同時出擊。黃巢,李自成等進入關中,都是走武關道...我去,寒族布衣階層領導人專用道路...

崤函古道,更不用說,歷來是關中與中原的正門。一般來說,圍剿關中的關東勢力,多數會軹關道與崤函道,或者武關道與崤函道,兩路同時進軍互相策應。河北勢力通常選前者,南方勢力通常選後者。

關中北邊是幾百公里的黃土高原溝壑和沙漠,緊貼關中又有北部山係為屏障,威脅較少。所以北邊名關較少,但重要性一點也不差。北宋因為防禦西夏,所以在今天銅川市設了金鎖關。而沿著涇河川道的,則是最重要的秦隴古道。

一般我們都認為,天水和關中離得非常近,又連著渭河,關隴應該是一條直線連接。但事實上,天水到寶雞這一段的渭河山段極其險峻。以古代的交通技術水平,這段渭河谷底幾乎無法形成道路。天水與寶雞,直到1976年才修建了第一條公路,而隴海鐵路寶天段,寶蘭高鐵,往往都晚於蘭新、鄭西鐵路和高鐵的建成,就是因為太險。隴海寶天段鐵路修建時,據說死傷無數...而少有的南北向巨大山脈——六盤山脈,即古人所說的隴山與關山,也斷阻了早期中原往西的溝通。這就是為什麼蘭州一帶與河西走廊要到漢朝才被時人所知,比巴蜀還要晚一千多年的原因了。

當然,隴原一帶與關中溝通非常早,大概在西周時期。秦人祖先秦非子,所謂擅長養馬而被周孝王所欣賞而受封附庸,除了隴東南與關山一帶確實適合牧馬,也因為秦有中原的血統,又能成為西周王畿關中的西部屏障。這是一種合作與籠絡。而秦人得以與關中的周人交易和溝通,並不是通過根本難以通行的渭水穀道,而是涇水穀道與汧水穀道(今天的千河)。這兩條河穀穀道,加上翻越關山的關隴古道,歷史上整體被稱為回中道。回中古道,又連接著蕭關古道,是西北游牧民族南下關中的必經之路。所以蕭關的名氣才會非常盛。比如唐太宗剛繼位,頡利可汗就率領突厥軍隊一路殺到京師北郊的渭河便橋之北,就是從涇河谷地沖關而來。

關中的南部古道,是大多數人都熟悉的各條蜀道。因為有漢中盆地作為補給點,關中也成為連接巴蜀盆地最重要的陸路通道。巴蜀盆地具有封閉性,但平原台地面積非常大,也成為了關中政權歷來的農耕經濟大後方。巴蜀雖然與關中千山阻隔,但也稱得上七顆龍珠的必選項。一般來說,有兩三顆龍珠,就能割據一方。但如果不優先集齊七顆,那仍然是幾十上百年的戰略鏖戰,而不會是幾年間摧枯拉朽的統一。巴蜀就充當了這樣一個打破平衡的關鍵點:不得到巴蜀,則難以打破像吳蜀聯盟、東晉南朝、南宋【巴蜀-荊襄-江淮-吳越】那樣的南北均勢,容易陷入長期的南北對峙。而像南明缺了巴蜀,南方整條橫向防線不完整,即使內政不出問題,也難支撐太久。

我們總以為長安的城防優勢很強。其實不然。隋唐長安城,周長35.6公里,加上大明宮近90平方公里。後世也只有明南京城的35.3公里能夠企及。但這種大城,防衛線過長,防禦點過於分散,通常經不住打。所以唐長安皇帝動輒棄都,而明南京架不住朱棣一次騎兵奔襲,繞過前線突然「到訪」即破。只有三分之二長安城大小的北京城,清朝也曾兩次棄都。從戰略角度來講,一旦都城的區域防衛被突破,即使死守孤城,意義也不大。比如無形勝可守的北宋開封,守住一次,金兵很快還會來第二次,直到城破。因為北宋塘泊防線一旦被突破,一馬平川的平原大地,戰略上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路徑依賴,寄希望於複製宋遼的盟約達到和平,而不能壯士斷腕對都城戰略棄守,皇室的悲劇註定了。但北宋變南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有地緣政治因素。

長安真正的城牆,不是那些磚,其實是關中的北山山系與南山秦嶺,東部的崤函、太行,西部的隴山、關山...

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都是關中大型都城閉合圈中的兩個城池群。秦以眾多宮城分布渭河南北,而且至今考古沒有發現咸陽外郭城牆位置,很可能根本沒有城牆。漢以眾多陵邑拱衛在渭北。這一列衛星城中,後來甚至出現人口超過長安城本身的邑城。

為什麼宋朝以後,長安不復為都?多數人都持關中包括氣候與水文環境衰退的觀點。但我認為這只是一個經濟因素,僅是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沒有決定性影響。道理也很簡單,宋朝以後,論人口經濟,關中不如巴蜀,論氣候水文,北京最多與關中持平。但巴蜀沒有為都,北京卻長期為都。要說運河是原因吧,可開元之後,東西走向的隋唐大運河與長安也通暢連接一百多年,而且中晚唐還開闢了漢江、淮河等往關中的多條水路。實際上唐長安城的人口峰值,學界也多推測在中唐時期。

都城不因繁華而定,但城因定都而繁華。這個關係我們需要理清。所以,長安總成為政治中心,並非是之前的經濟太好,之後的經濟不好。實在是形勝優勢所在,是客觀地緣規律的體現。後世為什麼不體現了?因為不需要了。宋以前的亂世很多。周人最早僅是岐山的一個部族。秦人開始也只是隴原的一個小諸侯。前秦最初是五胡中地盤最小的氐族。西魏最先也是人口經濟和國力弱於東魏和南梁的新生勢力。他們都是經過幾代人,甚至上百年經營,最終兼并天下。當然,漢朝是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地緣政治遺產,唐朝對隋朝亦然,但也都是重新經歷了戰爭整合的。

而四大古都其他三都中,滾雪球似的由小到大的本土原生勢力相對要少,多為遷都選都。而關中,除了漢獻、晉愍與漢趙這些末世之舉,還真是少有專門遷過來的。關中平原比起黃淮海大平原與巴蜀,非常小,經濟上很難說有特別大的優勢。關中本土的幾波連續勢力,全是大亂世里滾雪球滾出來的,長期經營的,是軍事上的四塞之固,是政治上的集權效率,而不適合存亡繼續的延遷。大一統中央集權為什麼誕生在關中,且這裡總是最強勢的朝代?不是一點地緣邏輯都沒有的。應該說,正因為關中的經濟並不具有先天的絕對優勢,所以遷過來的朝代,反而死的快,不如遷到富庶的江南。關中政權的優勢,就是經濟優勢不足下,倒逼出來的政治效率和軍事效率。西周的封建禮製革命,秦帝國的集權大一統革命,漢武帝的漢製革命,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

不提周人為商人所蔑,秦國最初為六國所卑,漢王被項羽壓制,單說宇文泰與高歡對峙時期,關中處於受壓制的被動態勢,兩方的戰爭總是距離鄴城和晉陽三四百公里,還有山脈阻隔,距離長安卻只一百公里,卻一馬平川的...宇文泰好不容易得到判將投獻的北豫州,還在邙山之戰玩脫了,老本兒都快輸完了。宇文泰曾經打仗打得因恐懼而失眠,每三年兩載就要親自出征,幾次僥倖活命,看著都累。是因為西魏輸不起,一次可能就完了,東魏卻可以反覆...連隋唐這一波關隴勢力的起點,西魏/北周的逆襲,都是為了生存,被倒逼出來的。有形勝防衛之優,有人口經濟之劣...地形從來是一把雙刃劍。但生於憂患,死於安逸,臨危之際,弱勢之下,人群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一道堅固的城牆...

宋朝以後,內部的碎片化分裂很少了,漢地最多容納兩股勢力,且多為民族性質的對立,東西分裂更少,關中幾乎再沒有本土勢力出現了。只有李自成這一波,關中又短暫冒了個頭。宋以後,集權加強,士紳科舉制度下,門閥軍閥很少再出現,關中與中原王朝捆綁牢固,僅為穩定的地方政區。強勢勢力也多位於東北方向。那些北部王朝的推進路線和板塊整合路徑,與西部王朝就截然不同了。

雖然不是因為代表地廣人稀的大西北,但西安無論在今天的大區區划上,還是古代的國家版圖上,的確是處於西北的。

從西周建立前的商朝,秦朝建立前的戰國,漢朝建立前的秦朝,唐朝建立前的隋朝來看,關中在版圖中都是是偏西的。

再看西周建立後,秦朝建立後,漢朝建立後,唐朝建立後,這些鼎盛期版圖,顯然,正是這些基本盤偏西的西部王朝,在西周封建,強秦一統,大漢遠拓,盛唐擴張中,一次次將文明整體的西進運動,體現得淋漓盡致。


定都和遷都,一方面是因為政治軍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原因。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城市。城,強調軍事左右;市,強調軍事作用。農業經濟時期,商品經濟落後,城市的主要作用是以及建都的目的主要是軍事的;唐朝中後期,商品經濟開始活躍,經濟因素開始蓋過軍事因素。

我們先來看關中地區的軍事因素為主的時期。過秦論說得好,「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關中易受難攻,以軍事手段奪取天下後,同樣經濟條件下,關中是個不錯的選擇。

周人選擇建都關中,因為周人是西方少數民族,而東方商人的勢力還沒有盪清,經濟開發程度高的中原還很混亂,就和滿洲人建都北京一樣,首先是為了軍事安全。

你認為齊國很發達,那都是東周時期了,周天子只有洛陽一小塊地方在手,被天下諸侯當做傀儡,他哪有權利選擇遷都呢。而春秋戰國時期秦人對於關中地區的開發是有效的。畢竟是農業社會,耕地面積和產量決定人口,人口決定軍隊數量。商鞅變法和以鄭國渠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設施已經讓關中成為當時最富庶的地區,就好比現在的長三角。所以六國才要合縱抗秦,因為秦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六國合力才能相比的。這也是為什麼漢朝開國仍然建都關中。關中經濟條件和軍事條件都是當時中國最優越的。而且關中也還是劉邦的大本營。

雖然歷史上由於戰爭,政府多次放次破敗的西安。例如平王東遷、董卓遷都等。但是總體大家還是偏愛西安。躺在在廢墟上重新修建了長安城。這也是長安最後的輝煌了。

然後來說經濟因素為主的時期。唐朝初期,是我國農業社會原始積累的終結時期,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後我國開始我們進入了農業社會的繁華時期。這時有很多大變化。江南經濟開發,經濟中心開始南移,而關中由於千年開發和人口增長,已經生態破壞,慢慢向著現在累死黃土高原的樣子發展了。武則天時期政府長期駐紮神都洛陽,因為洛陽在大運河上的漕運條件更好。其實唐後期,長安沒有江南的糧食,實際上根本無法維持繁華,所以當時最繁華的城市已經是揚州和成都,但是面對軍閥割據,唐朝也沒轍呀。宋朝都城更向東,汴京的漕運條件更優良,所以汴京比長安更繁華,商品經濟更繁華,參見清明上河圖。哪怕汴京的軍事防禦功能太差,都被逼的寫下城下之萌,倔強的宋還是把首都定在漕運條件好的汴京,死活不遷都洛陽,汴京百萬人口都嗷嗷待哺呢。後來南宋和明初都城直接設在江南,漕運都免了。(當然南京也是朱太祖的大本營。)北京是大運河的另一端,漕運條件不差,又是成祖的大本營,想來想去,成祖遷都了。清朝本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放著好好的北京城而去漢人反抗實力強的中原或者江南,這才是傻瓜。

所以綜上來看,經濟和軍事因素互動決定了定都。經濟是必須的,都城那麼多人口,沒糧食沒漕運怎麼養活呢。軍事上則是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西安啊,在關中生態環境徹底被破壞後,沒有人願意在那裡建都。

~~~~~~~~~~~~~~~~~~

看到題主第一個原因,我來解釋下這個點的合理和不合理。董卓一把火燒了長安遷都,長安成為一片廢墟,人口流失,經濟破敗。你可以看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似乎長安受到威脅別不是一個特別緊張的事,完全不像現在上海和廣州受到威脅。兩晉南北朝時期,定都長安的前秦穩定了關中和北方,重用了漢人,恢復了關中的經濟。定都長安的西魏恢復了北魏的均田制,進一步促進關中經濟發展,消滅北齊,統一北方。後來外戚楊堅繼承了西魏的事業,建立隋統一全國。隋唐集成了這個統一大潮流,歷史的慣性使之建都關中。不是因為關中沒有遭受戰火,而是在戰爭中,關中慢慢恢復了。但是關中地區必須仰仗漕運,沒有漕運唐朝的關中沒有實力供養長安的人口。


簡單的說:

商周時期其實都是中原,秦朝起家在關中,所以定都關中。

秦朝本身時間很短,劉邦被封在蜀地,出兵第一步就是奪取關中,立足關中奪取天下,起家也是在關中。

東漢時期長安戰亂搞的比較殘破,劉秀本身出身南陽,洛陽又比較完整,所以定都洛陽,末年洛陽被燒,直到魏國建立才修好。

隋唐,五胡亂華洛陽基本思密達了,楊堅好像也是關中世家(我記不清了),長安又算是完整的了,所以建都長安。

王朝更替的時候,新王朝往往比較窮,舊王朝首都又破壞的很厲害,所以大多是選擇舊王朝類似於「陪都」地位的城市。古代東都洛陽西都長安,所以就來回換了。


以上回答我覺得都沒答到點上。

周定都西北,是因為起於西北

秦定都西北,是因為起於西北

漢定都西北,只是因為繼承了秦,如果是齊國統一六國,那可能國都就在山東了。

隋定都西北,是因為起於西北

唐定都西北,是因為繼承了隋,如果隋定都洛陽,那麼估計唐也就定都洛陽了

後面的朝代都不是起於西北,自然不會定都西北。明是古代唯一一個定都南方的大一統王朝,也是因為他是唯一一個北伐成功的王朝,但是朱棣起自燕趙,不也楞把國都遷到北京了嗎?畢竟基本盤嘛。

我覺得事情就這麼簡單,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在古代長安也確實適合當首都。


有人講天時,有人講地利,那我就說說人和。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就是西北人的因素:西北漢人經常和游牧民族打仗養成了一種務實主義的精神,那就是胡化。你看蒙古、女真、契丹那個不兇猛,一旦漢化那就是沒戲了。再說難聽一點,那就是西北人很少那種中原漢人扭扭捏捏的習氣,打仗的時候喊一聲沖,那就全沖,不像某些省,一喊沖就開始有人掉頭跑,有的人就開始打黑槍,還有人觀望,還有人五十笑一百。

秦統一中國不是一種偶然,是一種必然。是一種氣質,秦腔一聲吼,八尺男兒淚濕襟。是一種態度,秦人有軍功爵制,秦人有諫逐客書。

遼朝人說北京人:燕趙自古出諂媚之士。我就呵呵呵。

毛澤東就是得陝北而得天下,李自成就是得陝西而得天下,所以陝西是你發家致富的首選之地。


為什麼你會認為長安是西北地區呢? 這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偏沿海一帶。長安是北方地區,但卻是北方最靠近南方的城市。中國的北京時間實際上是西安時間,中國的幾何原點在西安,但是因為政治,延安等影視宣傳等等原因,給現代人造成西安是西北地區。


天子守邊。一個國家都城所在的地方亦是防守最嚴密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建國時選擇北京不選擇西安的原因,現代文明是海洋文明,外患主要來海上,而在明清時期,女真和蒙古都主要集中在東部。所以都城也都設在北京。而在唐朝等朝代,匈奴比較厲害,外患主要來自於西北,所以都城設在長安。


水土,是定都的主要考量條件。

唐之前,整個黃河流域簡單一句話就是:沃土。

至唐後,關中平原森林資源枯竭,水土流失嚴重。連鎖反應造成中下游洪災不斷。而且從總人口/土地儲備比例來看,也已不宜大規模發展人口和經濟了。

宋之後的王朝,都以開發長江流域為主,且仰仗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漕運,來維持國家經濟。

所以沿著京杭大運河定都(杭州,南京,汴梁,燕京),是最優選擇。


因為古代氣候比當代高2—4℃

商代,河南地區是亞熱帶,那裡能夠成為文明中心——中原。雖然,周代以後氣候變冷,但是,中原地區仍然處於宜農區的中心。關中平原雖然相對中原偏西,但是距離當時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很遙遠。同時,在鄭國渠開通以後,關中平原已經成為能夠與中原地區相當的糧食主產區。因此,關中能夠像中原一樣成為定都的候選地。

而在地緣角度,由於中原地區以丘陵平原為主,加之文明較早,在地緣政治上屬於四戰之地。關中開發較晚,政治格局單一,加之為半開放盆地地形,易守難攻。所以,在中國交通能力有較大增長的戰國時代,逐漸的相對中原地區有了更大的優勢。

此後的1000年,中國的氣候狀況和交通能力都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關中能夠成為漢唐的首都。

但是,從大的趨勢上,古代世界氣候逐漸趨冷。同時,陝北自然環境也日益惡化。最終,使得關中地區不得不直接面對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的邊界地帶(渭北高原的游牧化)。而關中平原東南西三面有六盤山、秦嶺、黃河作為天塹,北部直面渭北高原,恰好不利於向北防禦。這種情況的出現最終使得關中失去了成為首都的資格。


西北有馬 關中有糧

可爭得天下,可鎮住四夷


舉個例子說下潼關的重要性,每年過節的時候連霍高速算是唯一一個中原進陝的高速,洛陽到潼關段都是山路,車禍多的那叫個慘


主要是三個原因:

1 關中易守難攻

2 關中土地肥沃,在生產力不高的時代也能生產不少糧食

3 宋以前海上商路不發達,而絲綢之路是中原主要的對外商路


華夏部落來自西北方向,關中一帶是他們最先定居開發的地區。


古代是大陸貿易為主,現在是航海貿易為主,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沿海地區就是典範。


我覺得是關中地區(長安地區)地理位置好,相對封閉,易守難攻;西、南、北三個方向一般不會受到威脅,主要威脅在東方。從關中出關打中原很方便,但是從中原向關中進兵就不是那麼容易了。中原地區是四戰之地,四個方向都會受到攻擊,是個挺危險的地方。

山東地區雖然富庶,但貌似無險可守,很容易就會被打下來。貌似在山東的地方勢力沒有成事的。

隋唐是繼承自宇文泰的北周,跟北周都屬於關隴貴族集團,他們的發家之地就是關中,所以會選擇長安為都城。關隴集團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891.htm


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在關中盆地只有秦,西漢,隋,唐兩京之一。

之所以定在關中盆地主要政治原因,政權在當地的支持者最多,當地的政治影響力較強。

其次是經濟原因,關中盆地開發較早,具有足夠的經濟基礎。


補充一個,舊大陸陸路貿易路線的一個重要物流中心,為了控制舊大陸內亞陸路貿易


接觸過圍棋的都知道「」金角銀邊草肚皮「」,關中在古代「」中國「」版圖上就位於西邊的金角上,又有沃野千里,山川之固。 同理,太原、北京、南京,成渝也都有類似的條件,時代背景不同,相對程度也不同。


這題目。。。河洛中原有話說,河北有話說,山東山西有話說,徽京還是有話說。建議多看點地理志。


推薦閱讀:

看過明朝那些事,還有沒有必要讀明史?
中國古代有關於美人魚或鮫人的史籍記載嗎?
整編74師的巔峰戰鬥力能否和一個日軍甲種師團抗衡?
穿越回1900年到1930年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海外華人明末建國,會發展為2個不同的民族和文明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 | 西安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西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