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個人知識管理產品值得推薦?推薦理由是什麼?


1、Evernote,首選,網站、客戶端、移動端,全了,走哪兒記哪兒,碎片化知識,碎片化管理,這個不用多說了。

2、Google Calendar,這個看上去是時間管理工具,但事實上,計劃,同時可成為總結,我在GC里做每周、每月計劃(凡有時間點的)和循環計劃,有些事情不含在計劃內,但會在一天終了進行記錄,一周過後,進行總結。個人知識管理,總結是要義。

3、博客。不管是BSP還是獨立博客,最好能有一個,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轉貼就算了,反正可以收進Evernote,記錄,對比,分析,才更容易成長。

4、豆瓣。董春鵬說得很詳細了,可參考。

5、知識源問題。微博、豆瓣、知乎、博客(我用鮮果和GR來閱讀,選一個工具就可以了,我用兩個是為了研究產品),可靠的知識源很重要。現在,又增加了無覓的社會化閱讀器。


我的知識管理工具:

1、自有知識庫檢索工具——百度硬碟搜索、everything(分別用於搜索全文、文件名的最佳工具)

2、時間管理工具——滴答清單 (手機電腦網路無縫連接,添加任務奇快無比)

3、大型資料管理工具——mybase (創作大型報告的搜集原始素材、分門別類整理提煉的最佳工具)

5、網路資源管理工具——360瀏覽器、豆瓣(找書和選書)

6、閱讀工具——新浪微博、google reader、知乎、開卷有益(手機)

7、知識備份工具——dbank網路硬碟(家中電腦、公司電腦、網路即時同步)

8、人脈管理工具——qq通訊錄(定期雲備份)

9、電腦文件管理——total commander(雙窗口操作)、teracopy(文件複製速度比win快3倍)


只談我一直堅持在用的。

oneNote:平時日記和筆記記錄,周報月報,會議紀要,讀書筆記。

outlook日曆:按日曆記事,包括每周計劃性的事情和事後完成的事情。

everything:硬碟搜索,用的很多,速度很快。

豆瓣:主要是買書,看電影的時候看評論。


豆瓣。我認為看書是知識獲取最有效率的一個辦法。而豆瓣對你閱讀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率的。你甚至會因為有豆瓣的存在而熱愛上閱讀。

具體來說豆瓣能幫你做下面的事情:

1,幫你記錄想閱讀的書。進而也能幫你把想閱讀的書通過網路買回來。

2,幫你記錄你看過的書。有了這個記錄,讓你知道你讀過了多少本書,並且讓你是不是回顧一下你讀過的那些書里的觀點、故事、妙語等等。是個有效的回顧和總結。

3,比較有效率的找到比較好的書。通過評分系統、評論系統以及機器演算法,你找到相關的高質量的書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4,如果你想系統的掌握某個門類的知識和思想,無疑要讀一系列相關的書,而豆瓣「書單」的這個欄目,能夠非常高效的幫助你找到某個門類的書,質量很高。

5,找到許多名副其實的「書蟲」。

6,在豆瓣上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本的內容,還能練習你的文筆。

7,還可以通過豆瓣的社區參加各種讀書活動。


在手機,電腦端裝一個可以隨時記錄文字的軟體(可以2個端同步內容),這樣即使你走在路上有一些好的idea閃現,你可以用手機打開這個軟體記錄下來,在電腦前,你也一樣可以!

我也用過好多款這種軟體.最後我現在選擇使用的是wiz(為知),我覺得這個軟體的體驗確實做的不錯,重要的是它可以多個端同步你的內容,有網頁端,android端,ios端,PC端,這樣我無論在哪裡基本都可以同步我的所有筆記和知識!


evernote用過,並且還在用,但是感覺不是非常好:

  1. 排版很渣

  2. linux下的web體驗一般

現在主要用evernote剪存網頁。

當前思維和文章整理的主要方式是Dropbox+emacs orgmode

基於文本的便於編輯,隨時導出,格式通用,而且emacs這個軟體的長期穩定性不成問題,免得將來出現意外——比如evernote倒閉。

思維導圖也有時候用,也是結合Dropbox。

書籍和電影通過豆瓣來管理。


文件夾、堅果鋪子+Wiz+Doin+Google桌面


網頁收集方面, 推薦CyberArticle, 國產的,用了7年多了.


Evernote 理由基本上在知乎中都說明了。

為什麼眾多筆記軟體都無法超越 Evernote?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61518


如何管理碎片化知識?

個人知識管理的難在於長久堅持,易在於法門極其簡單

那麼,工具重要?還是方法重要?

工具與心法互為表裡,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來看待。工具的選擇,以及應用的方式,體現著你的所運用的心法;而心法上的認識則決定著你使用的工具及你運用方式。

個人知識管理的五個核心環節:

學習

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效的學習以及苦惱於該學什麼。其 實,即便你解決了這個疑問,也僅僅是走出了 PKM的第一步,這在人生中的影響,看起來很重要,實質很有限。譬如愛讀書者眾多,就算你一年讀了50本書,就算你學習了各種領域,那麼,很多人或 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雜亂無章毫無系統,僅僅是聊天談話的時候,彷佛無所不知,是個健談者,但對於工作、公司而言,有多大的用處呢?所以,我們需要保存。

保存

很幸福,我們處在電腦普及的時代。那麼,無論是思維導圖愛好者,還是用紙質筆記本記錄者, 還是用電子文檔記錄者,我們都意識到了我們的知識需要保存,需要我們隨時調用。那麼,起到隨時調動的目的,才是我們保存的目的。為了複習而保存?別逗了, 信息爆炸的時代,有幾個人真的可以去複習?這不是簡單的毅力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待知識的問題。大家都下載過很多資料,我相信,95%的人下載的資料,大多 沒看。換個角度去看,假如這個下載的成果,成為你的知識庫的一個索引呢?

共享

名角們,尤其是專業類型的,你們為什麼寫原創寫專欄寫博客?很簡單,寫出來的原創東西,我們需要有人看,這個精神叫做共享精神,對他人很有益。但是共享同時也是利己的,作為PKM的重要環節,我們僅聊聊利己性。就我所知的,好的專業原創寫手,常常會收到優秀公司老闆或者老總的邀請,也常常會遇到共同創業的邀請。田志剛說的很精闢:要 讓別人知道你知道。這種共享,尤其是原創的共享,就直接顯示出利己的重要性了。

使用

有句老話不太準確,叫做百無一 用是書生。還有的滿腹經綸的失敗者告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 PKM中,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你所擁有的知識夠專么?你所擁有的知識夠獨特么?你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擁有個人品牌么?如果沒有,你怎麼用?只有返回前三個環節再次耕耘吧,抱怨無用。

創新

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統計數字是99%。恐怕敗就敗在創新二字。PKM中談的創新,是你擁有了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足夠多的時候,再去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而超越,這才是本質的創新競爭力。而不是琢磨一個好點子,而這個點子是撞大運,裝上了很牛X(低概率事件),撞不上說這是風險。

高手入門的知識管理:

我選擇了Vim以及Vim的插件Vimwiki來作為我整理知識庫的工具。關於工具與心法誰更重要的爭論,已經聽過很多,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蛋與雞都很重要,重要的是,對於當時的你而言,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

個人知識管理的流程

數據採集(筆記,軟體,思維導圖)

知識提煉(學以致用,用以致學)

加深理解(將自己思考的總結寫出來,發布到Blog;或是直接Wiki存檔)

Wiki 存檔(最後利用Wiki將這些總結存檔,將知識結構化,形成自己的思維地圖)

資料管理——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

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有著一個優秀的特性,那就是它支持管理所有文件類型, 而這門功夫只有「針式個人知識管理軟體」獨有,可謂是獨步武林。我測試了這麼多的工具,大多數都只是支持單一的格式(Txt、Html),或者有限的幾種 格式。而如今,知識載體已經變得多樣化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都可以承載大量的知識,如果僅僅是支持一兩種格式的文件,明顯不能滿足每個人的要求。另 外,它還支持樹狀列表,支持標籤管理,快速搜索(確實很快),顏色分類。

當然這款軟體還未成熟,但是已經有眾多優秀的特性。我與該軟體的開發者談過,我的建議是,工具不應該承擔觀念傳播的責任,工具僅僅是有助於觀念的傳播,希望他在開發該軟體的時候避免過於理想主義,而專註於工具的本身。

思維導圖——Xmind,Freemind

思維導圖,是很好的筆記工具,以及思考工具,很多場合都可以使用。思維導圖適合橫向思維的發散。另外,我正在嘗試使用概念圖工具,概念圖與思維導圖相比較來說,概念圖適合縱向思維的發散,偏重於每個動作的連接。

筆記軟體——CintaNotes

我使用CintaNotes的原因是,它可以一鍵保存文本,從任何格式,只要是文本, 就可以用它來保存。另外它還可以將它保存的內容導出為Txt格式文件,方便與Vim結合。

Wiki—— Vim,Vimwiki

Wiki 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知識管理的終點,最終所有信息都要存放在這裡。通過關鍵字,可縱向以及橫向的管理知識節點,方便。在使用Wiki的過程中,都會面對一 個困惑,就是Wiki該怎麼寫?因為wiki的思維方式,很多人還沒有嘗試過。而wiki代表著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我 使用Vim,是因為Vim是最方便的文本編輯工具,可以使用它的內建命令,以簡單的步驟實現複雜的要求。最重要的是,Vim裡面內建了正則表達式工具,可以用一個命令取代重複的工作。

而 Vimwiki的特性,不用我多說,因為Vim是如此強大,而與Vim結合緊密的Vimwiki自然是首選。而Vimwiki在使用上也很方便,基本上是屬於所見即所得的方式,雖然實現起來還有點簡陋。但是勝在簡單,夠輕,適合個人使用。而Vimwiki的官方主頁上也寫著,Vimwik就是專屬於個人的 Wiki工具。

參考:學習能力提升進階http://weavi.com/35043

關於神器Weavi——不到最後不放大招

Weavi是什麼?

Weavi是一個非線性文本創作、管理與分享平台。給人的感覺像是另一個維基百科,但是又有明顯不同。這種差異化源自對碎片化信息的理解與收集過程不同。

那究竟什麼是什麼是非線性文本呢?在日常中讀者閱讀的小說基本上都屬於典型的線性寫作文本,特點是單一的視角和流程並且具有強因果關係,如果單獨提取其中一段,便讓人無法理解。而諸如維基百科中的一個詞條,就可以被理解成一種非線性文本。單獨截取中間一個小標題,底下的文字就可以獨立存在並被人理解。而絕大多數人在閱讀非線性文本的時候都不會全部讀完,只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當然,非線性文本並不局限於此。《冰與火之歌》、《我的名字叫做紅》等世界暢銷的小說都是以非線性文本的寫作方式完成的。甚至很多中文古典小說《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等都有非線性文本的影子。更不用說如《史記》、《漢書》等紀傳體史書了。

參考:如何創作一個多線敘事結構?

而針對非線性文本的編輯,Weavi並不是第一個專業的軟體,比Scrivener就實現了針對非線性寫作的支持。但是此類軟體的價格高昂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會有些無法承受。而且缺乏碎片式收集和分享功能。而Weavi則正是適合非專業用戶進行輕型的非線性協作與分享的在線工具。

當使用傳統的Word撰寫文章點擊保存後,就是一篇文章的結束,對於Weavi來說,點下保存,卻才剛剛開始。

Weavi可以不用考慮究竟從哪開始進行寫作,可以先把要寫的東西列出來之後再整理。換句話說,在下筆前不必考慮現在正在撰寫的文字在未來的整個作品中要放到什麼位置,因為不管它放在哪裡屬於哪一個層級都不會對未來的整理造成障礙。

就像這樣:

除此之外,Weavi 的目標不僅僅是作為一款非線性寫作工具出現,更多的是為了之後社交化的擴展。提起基於文字的社交平台,我們總是想起最近火起來的 Medium 以及它在中國的追隨者簡書和十五言,然而 Weavi 想要做的卻和 Medium 不太一樣。

Medium 的社交是基於讀者的共鳴,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作者與讀者,Blogger 與訂閱者關係的美化。而在非線性文字平台上,社交可能意味著再創作與續創作。類似於 Github 中 Fork 的概念,只要一個作品流的原作者同意,那麼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在 Weavi 上建立一個作品的分支,從某一個節點開始續寫自己創造的新內容,甚至在寫過一部分之後能再進行合流。這在許多同人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是一種強烈的需求。Weavi 的這種模式下雙方的互動都是寫作者,是一種對等關係,重新定義了文字社交媒體的概念。

參考案例:《三體》漫畫版的協同創作、Rust手冊中文版協同翻譯計劃

此外,Weavi不單單只能被當成一種文本編輯工具。它還包含著更多的實用性功能。以記者為例,作為一名記者每天會接觸到大量的稿件,在整理的時候往往是使用文件夾加文件名的的方式。而使用Weavi則完全不必這麼麻煩,在有大量的文章需要管理的基礎上,Weavi就可以依照非線性標題模式建立完整的構架,可以非常方便對以前的文章進行搜尋整理、整合、關聯和再編輯。尤其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本像建立思維腦圖這種繁瑣的工作也能很方便的完成。無論是工作大綱還是活動安排,在Weavi上處理都遊刃有餘。

參考案例:文明的細節、中國口述歷史檔案

與前述工具相比,Weavi的特點在於能夠集學習、保存、共享、使用的場景於一身,仍能不失簡潔與輕便。在功能上亦能夠滿足類似於思維導圖的個人知識庫管理和類似於Github的簡潔、快速的線上文字協作。

No click, No surprise : )


有道雲筆記,和evernote比較了一下,基本上模仿地一樣.刪掉了多餘的功能,最重要是網易賬戶通用,便於使用其他產品


1.Wiz 筆記本+網頁保存,當然直接用網文快捕、readitlater之類保存到網上也行。

2. Noteexpres 這個是文獻管理和電子書管理可以用到的

3.MynotesKeeper 小巧好用的筆記本軟體,功能一點不遜色於其他大軟體。我一般是不需要同步的敏感文章保存到裡面,算是個人私藏知識。

4.Docear 這個是思維導圖工具和pdf管理工具,支持pdf注釋導入,非常方便。


http://shunote.com,武大學生自己開發的樹形讀書筆記,針對邏輯性較強的專業書籍。可團隊協作可插入多媒體。還在開發中。去試一試吧!歡迎多提意見嘿嘿


個人比較喜歡google的一系列產品,比如Google reader、Google doc、picasa等等,便捷之處就是多個功能用一個Google帳號就可以使用。

1、谷歌閱讀器(GR)用來訂閱個人感興趣的網站與新聞,操作快捷鍵也非常實用,對訂閱的分類使用文件夾形式,按個人習慣與興趣對訂閱進行分類,而且google也為此開發了安卓與ios平台的apps;

2、 谷歌文檔包括在線文檔、電子表格和演示文稿三類。用戶可以輕易地執行所有的基本操作,包括編製項目列表、按列排序、添加表格/圖像/注釋/公式、更改字體,還有更多操作,它是完全免費的,但是中國大陸貌似用不了;

3、picasa是Google 的免費圖片管理工具,數秒鐘內就可找到並欣賞計算機上的圖片,還可以同步到網上空間,與朋友交流,軟體自帶一些比較基礎的圖片編輯功能,雖然不如photoshop功能強大,但是可以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主要就有這仨吧,我一般就用這幾個。歡迎批評指正~


要區分樓主想要的到底是企業知識管理,還是用於一個團隊或部門內部的,抑或是個人知識管理(PKM)產品?不同的組織層次,需選用不同的產品。


為知筆記,雖然收費了。但是看了一圈還是沒有替代工具。

用html格式保存文件,開放的文件格式讓人更有安全感,就算為知不再提供服務,數據還全部都在。隨便用什麼文本編輯器都可以處理,用瀏覽器就可以顯示

筆記支持樹狀文件夾管理,也支持tag。感覺前者更實用,後者可做補充。

支持mathjax,方便書寫,顯示公式。論對公式的支持,感覺比onenote好。

支持圖片,這點可以免除markdown工具插圖片,顯示圖片的麻煩。比如在為知筆記插圖片,截圖,複製粘貼就可以了,可以拖動調整大小。如果用markdown工具,需要截圖,保存在筆記目錄,填寫圖片名插入圖片文件,可能還需要寫入尺寸控制圖片顯示的大小。


gvim 插件 寫日記, 很好用!!!


推薦閱讀:

構建一個知識體系時,有哪些高效的技巧?
有沒有好的知識管理,資料管理APP軟體推薦?
知識管理軟體廠商有哪些?
如何使碎片化的知識變成一套體系?
程序員如何充分利用博客進行知識沉澱?

TAG:知識管理 | 個人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