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為什麼絕大多數都是四個字的?

1. 想知道這種語言現象的原因及起源。

2. 想知道更多鮮為人知的非四字成語。

補充:

感謝周瑾老師的分享:「關於非四字成語找到了一個網站,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覺得有些並不太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4289e0100f2ff.html


古漢語單字成詞,二字成語,三字成文,四字成詩,五七成律,六八成駢。

成語多出現於諸子時代,今天的成語是對他們語言的直接拿來或加工潤色而成(比如增減虛字、移形換位、近義替換等)。這時期為文多為有韻散語,不規矩字數。二字雖仍能表達較完足的語義語境,但已歸於配屬地位;古人作文講究利用漢字特有的美則,三字的對偶音韻之美差於四字;五六七八字的韻語在當時尚不流行(觀詩經可知,四字才是主流)。四字在對偶韻律上佔盡天機,在語義上足以包羅萬象,在體積上又不顯臃腫繁蕪,所以語多四字而成,並成為主流。


四字格是漢藏語和侗台語中部分語言的審美偏好。不光是成語,包括口語書面語中都會有這樣的傾向。

漢藏語侗台語一般都是單音節辭彙見長,具體是如何形成這種偏好的還沒有定論。


漢語詞裡面有一種特別的詞就是雙音詞,這種詞出現之早超乎一般人想像。遠在先秦就有了,並且不少。比如:青蔥,棠棣;比如戚戚,彬彬等。這種詞比單字要長,讓人更容易注意;而比三字詞要短,表達更經濟。所以利用這種雙音詞來做文章是很自然的。

比如,文質彬彬,棠棣之華。前者是文,後者是詩。前者已經是不可縮減的最簡形式了;而後者或許可以縮減為「棠棣華」?但也許是為了詩詞的格律,後者還是添加了一個「之」字。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無論是文還是詩,利用雙音詞的時候,比較合適的形式是四個字。

另一個原因。漢語的語法。漢語最簡單的主謂句可以只有兩個字。比如:山高。水低;比如:人來。人去。因此當我們用兩個最簡單的主謂句來構成一個對仗時,其中包含的信息豐富了,而表達的形式卻很經濟。此外還有音律上的美感。

目前,我以為主要是以上兩點導致四字成語的繁榮。

抱歉手機答的,如果有遺漏的以後再補上。


中國傳統文學中有「以偶為佳」的說法。從中國文化來看,比如說是太極裡面的陰陽( 兩個方面) ,詩詞格律中的對偶,對仗等等。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偶數的文字能夠帶給人一種文字上的音樂美,節奏感更強,更能夠膾炙人口。


跟駢文關係很大,有一段時間比如從漢朝開始到隋朝大家寫東西只會四個字四個字這麼寫、其他文體基本沒有,同時寫這個東西還需要很多的用典,然後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成語庫,這個就成語的緣起。——猜的。


成語就是現成語,是人民群眾長期生活中習慣的固定片語成短句。漢語語彙里有大量的成語。它們都有一定的來源,一經形成和出現以後,就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運用。

1、成語的特點。成語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源遠流長。

⑴源遠。指成語沿用的歷史性,例如:成語「有恃無恐」最早見於《左轉·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歷史了。「打草驚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寫的一個故事中「汝雖打草,吾已驚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風捉影」最早出現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書學一》,「兩面三刀」最早出於《元曲灰闌記》,「南腔北調」最早出現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這些成語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歷史了。

⑵流長。指成語使用上的社會性。成語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在書面或口頭上廣泛使用的。像一些來自古詩詞中的成語,它們是從不同時代的詩詞中截取的原文,因為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動,是全詩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眾喜愛,廣為使用和傳誦,得以流傳。例如「春風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來風滿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

第二個特點是定型不變。成語是一種定型的固定片語,絕大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更多字數構成的也有。如「一溜煙」「更上一層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己所勿欲,勿施於人」等,但這畢竟是少數。為什麼成語以四字居多呢?這和漢語的特點有關,漢民族講話,在音節上大都是成雙成對的。漢語講究四聲,讀起來能產生聲音上的美感,四個字的結構能適應這種聲調的各種變化。《詩經》這部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這種四字句,結構短小精悍,活潑明快,讀起來抑揚頓挫,在後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影響著詩人,作家,而詩人、作家的作品,又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語言。成語基本上源於古書和人民群眾的口語,因此成語以四字為多。

而且成語既要能表達深刻複雜的思想,又要極其概括精鍊,過長過短都不行,四個字最為合適。

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它的結構和組成部分不能隨意更改或變動。有的成語里有一組近義詞或反義詞。例如,「三言兩語」中的「言」和「語」是意思相近的詞;「大同小異」中的「大」和「小」、「同」和「異」都是反義詞,這些都不能隨便更換。再如,「奇裝異服」中「奇」「異」同義,「裝」和「服」同義,有人將「奇裝異服」寫成「奇裝衣服」,表面看只是寫了個錯別字,其實反映了沒弄清成語的結構。例如,「兩虎相鬥」不能說成「三虎相鬥」,「南腔北調」不能說成「東腔西調」,「盲人瞎馬」不能說成「盲人瞎驢」。

四字結構的詞語很多,有人專門為它們起了個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來就是成語,有些原來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語。我們現在有很多成語就是這樣發展來的


1. 朗朗上口,人的自我選擇,讓他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音節個數。

2. 不多,高中時專門翻過成語字典:

附驥尾、五十步笑百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莫須有、

汗,等我想起來了一個個加。


漢字是四進位的,

只有一丨丿丶四符,

從來有四聲,別管是平上去入,還是陰陽上去,

這個四聲分給四字成語呢,正好一人一個,既足夠豐富又最簡潔,所謂朗朗上口,鏗鏘頓銼者也!

http://t.qq.com/douniwan4800

漢字天空17429071qq群

http://www.douban.com/people/58921385/


推薦閱讀:

「學習一個」這個片語聽起來為什麼非常彆扭?
漢語裡面的「的」是舶來品嗎?
「龘」這樣的漢字有什麼實際意義?
是「我覺得懸」還是「我覺得玄」?
中國人有多少中文辭彙量/識字量?

TAG:語言 | 漢語 | 成語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