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夢之安魂曲》?
謝邀
下文嚴重劇透絮絮叨叨答非所問或許只是表達我對該片的欣賞,敬請諒解。
首先,電影本質上一種是讓人被動接受的藝術媒介,一般情況下人們更願意將其視作茶餘飯後的消遣,希望在觀賞後輕鬆愉快,畢竟人們都不想在辛苦工作一天後還花幾個小時再給自己添堵,所以深刻剖析討論人性的所謂類黑色電影就很難有廣泛的受眾——此為背景。
《夢之安魂曲》是此類影片的典型,從開始到結束,你始終找不到哪裡有可以稱之為讓人輕鬆愉快的地方,全篇壓抑的色調、陰晦的故事和人物、撩動心懸的配樂、處處讓人毛骨悚然的氣氛以及各種讓人呼吸加重的蒙太奇處理無一例外都可以讓觀影者產生種種「不舒服」的感覺。除非你搞研究或者有特殊愛好,否則很難對此片產生興趣。
作為我最為欣賞的影片,不得不說可能真的是我有某種特殊的嗜好。曾觀看無數遍,細細品味過每個鏡頭每句台詞每段配樂,現就從故事、人物、配樂、拍攝以及其他方面做一些偏個人理解的論述。
1、故事:好的故事真的離不開戲劇衝突,平鋪直敘或許還可以讓人接受,可若是沒有了各個層面的戲劇衝突,故事則會顯得蒼白無張力。
Harry是個典型的癮君子,無收入啃老一族,依靠毒品昏昏度日,他有個漂亮且同樣毒癮頗深的女友Marion和一個吸毒的「基友」Tyrone。加上Ty的女友Angle等等,吸毒者的人際圈構成故事的主線(包括各種毒梟、Marion的心理醫生等等)。Harry的老媽Sara是個中年喪夫、鍾愛美食身體發福的電視發燒友。Sara和她的美食、她的朋友、醫生、電視節目構成影片故事的副線,當然從篇幅上看主線和副線同時推進並無輕重之別,以下是兩條故事線的發展線:
故事很清晰,兩條線將整個故事劃得很「圓」。剛才提到戲劇衝突才是故事的主宰,下面就該片的戲劇衝突例舉如下:※毒癮——最大的衝突,或許這是該片成功的主要基因,很難找到這樣讓人慾罷換休而又可以讓創作者無限發揮的主題,欲仙欲昏、慘絕人寰等等都是可以發展的方向。本片以毒品帶來的各種歡愉,毒品由主動或被動而造成的各種後果等等層面深入發展戲劇衝突,效果堪稱優秀。
※ 利益——使用最廣泛的衝突(比如《老無所依》?),該片在利益上衝突也不少,包括母子間的電視、毒品源的供不應求、Harry和Ty去加州找貨源、Marion為毒品而做的交易等等,處理得都精彩恰到好處。
※ 慾望——最典型的就是Sara,決心減肥渴望穿上red dress在電視上一展風姿作為慾望方面的最強衝突,可能有人會對這樣的衝突不太理解,或者說有人要問為什麼這個衝突會發展到後面那種令人髮指的地步,其實也不難理解:藥物作用只是個假象,真正讓她一口氣吞下全部藥片的原因只是慾望(面子?)。此處的故事線發展尤其令人稱讚,原著小說功不可沒。
※ 愛——不難發現的一處衝突,就是上圖B點的位置,Harry的愛(這場戲主角是他老媽,表演先不說)。用謊言來編織的愛在後來Harry上車後爆發,這裡很精彩,點到為止,告訴你衝突在這,讓觀眾自由發展。以及Ty的那段純真回憶與現實的衝突等處,不一而足。
※ 幻想——用幻想和現實做對比或者映射也是很多影片常用的衝突技巧,本片包括前段那場幻想戲弄警察、Marion想像用叉子扎心理醫生的手、Sara後期癲狂的鏡頭以及Harry很多次飄向意境等。片尾部分Harry墜入深淵提示全篇收尾、最後圓是故事中兩條敘事線中兩個主人公的終極幻想,並不很衝突,可是作為藝術處理,效果突出。
等等,本片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拿來做文章。2、人物:人物刻畫方面,向來都是每部影片的軟肋,故事精彩人物蒼白無力整部影片就會像缺乏水份的盆景一樣索然無味缺乏基調。本片的人物無論是描述還是表演都可謂上乘至經典,人物性格在細節上表現很多,下面就四個主角的大致形象例舉。
Harry:上文提到的「典型的癮君子、無收入啃老一族、依靠毒品混混度日」便是人物基本的塑造,從開篇和老媽激烈的爭吵便可以斷定這個人物的性格——暴躁又內斂的戲子一個。後面部分則描述著一個深愛女友,同Ty一道在毒品的腐蝕下欲飄欲仙,渴望愛的人物形象。台詞精鍊,比如中間部分同老媽的那場戲:
「look .i know..i"m sorry for being such a bastard.i wanna make it up.i mean .i know i can"t change anything that"s happened.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hat..that i love you.and that i"m sorry.i want you to be happy...."(媽……我知道……我是一直在混日子,不過我依然有一顆上進的心。我也知道我改變不了過去,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想讓你知道我愛你,我可以做的更好,我想讓您幸福……)等等都讓可以觀眾清晰且深刻地觀察到Harry這樣一個人物的形象。表演方面幾乎無可挑剔,包括片中的所有角色。Marion:家境不錯、深愛著男友、喜歡設計開服裝店的毒娘子一枚。說實話原來一直覺著Marion的扮演者Jennifer的表演總是差強人意,花瓶不說甚至給我一種做作的感覺,可在本片里,她的表演儼然給了我一種處女作的錯覺,清新脫俗。那,這裡都保留意見吧,據說很多人是喜歡她才聽說本片的。據說人在毒品的催化下,所謂道德底線當真虛幻如一縷青煙。可她的表演告訴我們事實並不純粹,人總有被社會教化的潛在意識或者說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從那場她和心理醫生交易後離開酒店的戲中,深刻地告訴了觀眾這一點。
Tyrone:描述篇幅不多卻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個角色,在拿到不少的一手毒品後與Harry的那場戲裡,這一段台詞正中每個人下懷:
Harry——--look.this is our chance to make it big.we play it right.we can get a pound of pure.but if we get wasted.we"ll fuck it up.(喂,這可是我倆逆襲的絕佳機會,搞得好可以賺一大筆,可要是我們就這麼爽完,我們真的沒得搞了啊。)
Tyrone——right on. hey.look.i ain"t trying to jive you.jim.i don"t wanna be running the street my whole life.XXXXXXXXXX(落一句聽不懂,求解)my nose running down to my chin.all i"m saying is take a little taste so we know how much to cut.it"s business..(擦,好吧,我也不跟你扯淡了,說實話我早就受夠了在這兒挨餓受凍,我可不想這輩子就這麼下去。我剛那意思是說我們從中拿出一點點爽一下,爽玩了才知道怎麼賣啊,我這樣很專業的。)片中Ty回憶小時候與他老媽的一場段落刻畫得入木三分,「i told you mom.one day i"d make it"(媽,我以後定牛B。)和現實的交匯足矣讓觀眾身處他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以及片尾他痛苦的蜷縮身體,不用鏡頭敘述,觀眾都可以體會他的所思所想。Sara:關於她那段染頭髮的地方(「你說這是紅色,那什麼是橘色?」)可能是全篇為數不多還算是輕鬆的橋段。一個當代社會隨處可見的中年退休婦女,一個中年喪夫兒子沒出息虛榮心發酵被社會愚弄的可憐女人,難道不算是本片最有力度最為出彩最亮的砝碼么?真實往往最有力度,怪不得達倫後來的風格變那樣了。人物不算太難理解,拿捏得又異常精準,深入骨髓的演出讓人嘆為觀止。
3、配樂:不得不提到該片的配樂,該片的配樂有這樣一種神跡,完全鑲嵌在影片中,單獨抽離出來則會發現曲譜其實簡單到最多拿來做做dota視頻的配樂。可在片中感覺就完全不一樣,搭配色調鏡頭,精準到位的樂位,幾乎大師級的手筆。「英國前舞曲樂隊 Pop Will Eat Itself 成員 Clint Mansell 將電子、搖滾、工業之音和現代先鋒音樂糅合成一劑迷藥,從夏到秋再到冬,惟獨沒有春天,和電影的主題十分貼和。演奏者是古典、先鋒音樂四重奏 The Kronos Quartet。」
4、拍攝:拍攝,作為電影工業的最強表象在這部影片中亦做的出神入化,算是學院派的代表吧,各種所謂蒙太奇被應用得淋漓精緻,現就幾個突出的地方做下例舉。
※ 「局部特寫」(應該有更學術更中聽些的名詞,這裡暫且先這麼命名):最典型的就是在嗑藥的部分,下粉、吸食、注射器抽動、紅細胞飄逸、瞳孔散大等等鏡頭配上抽象的配音將整個過程形象到神化的地步。開篇的那種局部構圖顯然也是在一開始就強調了本片的壓抑格調,包括Sara減肥食譜和吃減肥藥的鏡頭都是這樣簡單的構圖,一來純粹,二來深刻。
※ 「演員捆綁」(命名理由同上):這種手法現在好像被運用得很多(效果較好的參考《鬥牛》),就是將攝影機架在演員身上,能夠細緻的觀察到運動當中演員表情的變化,有一種身臨其境加壓抑的效果。本片四個主角中的三個都用到了這種手法,幾乎均給人一種恐懼感,教科書式的鏡頭處理。
※ 「壓縮移軸」(同上):就是Sara收拾房間的那段,配合鐘錶快速轉動,刻畫了服用藥片後的精神狀態,技術服務於內容,詳見《夢之安魂曲》里有這一幕,媽媽在屋裡快速整理房間 打掃客廳,然後攝像機從卧室平移到客廳,這個鏡頭是怎麼拍攝的?※ 「鏡頭震動」(同上):這個也只有一個鏡頭,是在片尾Harry和Ty被抓後在監獄的痛苦掙扎,這個技術不太清楚,從鏡頭來看震動應該是靠聲波傳動的,配合類似打擊式印表機的聲音和慘烈的畫面,效果可想而知。同樣,技術服務於內容。
※ 推進、遠拉、上浮、下沉等普通鏡頭語言也被運用得幾乎完美,Sara寄出信息報表後的俯拉、Harry和Ty商量做「大生意」時的浮移、Harry聽到老媽磨牙後的迅速回移、嗑藥後的旋轉淡出、Ty看著母親照片回拉、片尾四個主角蜷縮後的回拉等等鏡頭幾乎可以被當做教材供影視專業的學生學習了。
※ 布景和剪切:攝影棚的效果自不必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給Sara開藥的醫生,醫院部分。全片醫生總共出場兩次,第一次醫生頭也不抬,「we can take care of that,no problem"(交給我好了小毛病),醫生身後藍色霧狀的房間背景;第二次「nothing to worry about."(不用擔心),同樣的基調,這裡或許可以理解是影片作者勾勒出的社會一角——門背後(此場戲廣角鏡頭的運用又是一處絕妙之筆)。
包括上文所謂的「局部特寫」和各處的剪輯都很快,讓人頭暈目眩眼花繚亂,貌似錯過一個鏡頭的轉接就會錯過很多細節。影片尾聲高潮部分盡撩人之能事,慌亂沉重繁複卻有條不紊的轉切幾乎壓的人透不過氣,精妙且不失闊度。
5、其它:相信很多人聽說此片都因為是它有個「十大禁片之一」的頭銜,不能免俗我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到的。或許是同彼時陰鬱的個人心境相投,第一次看便被它深深吸引,那時候覺得對將這樣一部如此優秀的影片劃為禁片這事兒頗為不解,對片中所謂「有傷風化」的鏡頭也不以為然。
人性:影片所刻畫得人物真實立體,若是看得入戲,便會很容易設身處地: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在社會的大磁場下顯得異常奪目,這影片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清晰的觀察,當然不是觀察他們,是觀察我們自己。
······對於該片人性部分的敘述,我實在編不來,度娘上的這裡抄一段做結尾吧:人的不安定和痛苦往往來自於精神與肉體的矛盾。人們往往不是忘記了精神的存在,而追求肉體的滿足,就是忽略了肉體的存在,而追求精神的滿足。這兩種矛盾狀態都會帶來痛苦,使人被自己踐踏、異化,或者應允他人對自己的控制,其結果都是精神被支配,肉體被奴役。或者更直接的,他們直接被自己的夢想所控制和奴役,而夢想是被社會操縱的,於是他們就逃不過失去自由和自我的下場。
作為一個看完第二遍的人,我真的想寫點關於這個電影的字。這也是我第一次作答,我沒有呢么多的分析和技巧解析,希望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出我的答案。
希望可以讓一個人多絕望?
先排去我對每個人物所在環境的看法,不追究為什麼男主吸毒,或是他的母親沉溺與電視節目。電影開頭的敘事告訴我,他們有一個希望,也有一個機會。 然而之後的論述我並沒有覺得他們有較大的個人原因才使得最終落的悲慘的結果。我只是覺得之所以看到他們在末尾呢些悲慘的樣子,是命運的推進。之所以讓我覺得痛,是他們曾經有一個希望。 希望愛情,希望更好的生活,希望實現個人價值,希望獲得一份歸屬感。不足為奇,這正像是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么?如果要說一個側重點,我想是希望給人帶來的絕望到底有多絕望。
可能是從小看多了好人好報壞人惡報的電影,我時常以這樣的思維去看電影。但是當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呢些富有實驗性的鏡頭是我覺得: 也許導演就是想要拍一個絕望的狀態。
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拍攝手法,音樂等等,只是為了讓這兩個字更加立體。意義何在?
我覺得這片子不像是要講一個道理,或是一部告訴你不要窩在家裡,吸毒,要健康生活的片子。而且在說,人生里真正的痛苦是什麼,到底有多痛。是對這一種感覺的重塑。藝術家用謊言去揭穿現實。
另,個人最愛這部片子的原因也是我覺得這電影的點金之筆:
我一直沒有等到春天。《Requiem For A Dream》沒想到這部片子看完後會吐。看這部片子前其實是很樂觀的——不就是禁片嘛,《猜火車》之類也曾看過的,之所以被禁無非是因為這些片子的受眾太窄,不加以管制的話,錯誤的受眾會從電影中獲取錯誤的信息,比如《古惑仔》系列,就曾毀了無數人。再比如《發條橙》,這本是一部關於對人的生理行為進行控制的倫理討論(次要主題也包括對暴力的探討),如果受眾沒有相應的底子的話,很容易被影片中關於暴力和性的場面主導,將其作為宣傳暴力等的片子。這是一部關於「病態」的片子。雖然在討論一個詞語前不先對其定義是很不專業的做法,但還是這麼決定了——正如這部片子一樣,不去定義,而是直接展示它。情感。如果我們和某些人在一起會感到快感的話,我們把這些給我們帶來快感的人稱為戀人、家人、朋友、偶像等。可是快感是單純的生理現象(這裡不討論意識層面的東西,包括生理反應的成因),如果我們和某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體驗到快感不是因為激素,而是因為毒品呢?夢想。也許這個詞大家不太熟悉,我們來換個方式稱呼它——慾望。也許有人要爭論「夢想」和「慾望」的關係,很抱歉,「夢想」是文學裡的單詞,在心理學和生理學中只有夢(dream)和想(thought),沒有「夢想」。「一個想成為世界第一的運動員」這個短語中,描述慾望的部分是「成為世界第一」(雖然這個慾望是由諸多更基層的慾望組成的,但在這裡不對其解構),而「一個想上電視的老女人(男主的母親)」中,描述慾望的部分便是「想上電視」。為了實現慾望,運動員需要訓練,老女人需要減肥,(有些)運動員使用興奮劑,老女人使用毒品。還有另一種慾望——「希望有無窮無盡的毒品可以隨時用」——幾位主角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男主角選擇販毒,而女主角在男主角不再能提供毒品時,參加毒梟組織的群交party來換取毒品。職業道德。男主的母親是不想去沾染毒品的,但是為了減肥去看醫生時,醫生(準確來說也是一個毒販)卻開了具有興奮作用的毒品作為葯。男主因為吸毒,知道開的葯有毒,因此奉勸老女人戒掉,老女人卻反問:你比醫生還懂得藥物么?突然感覺人命的廉價,為了多賺50元錢,早餐店老闆用瘟豬肉做原料;為了幾百上千元,歹徒在ATM旁要了別人的命;不知為了多少錢,某度出賣了「血友病吧」。孤獨。男主和母親生活中卻衝突不斷——為了吸毒,男主甚至賣掉了母親的電視機。但男主和母親其實在內心深處愛對方,男主勸誡母親放棄減肥、放棄上電視的慾望的時候,母親問到:我不這麼做的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你的父親死了,你一直離家不歸。男主在返回的計程車上無聲痛哭的樣子,男主母親每天在屋子裡獨自走來走去的場景,他們都是把孤獨當做敵人(可參考《孤獨六講》來理解),繼而敗給了孤獨的人……如果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獲得快樂的話,毒品應該是唯一的通道了吧。也許導演是把這部片子當禁毒片來拍的,但是片子本身的表現力遠遠超過了這個主題。說到表現力,這部片子能把人看吐,也正是得益於此,你能跟隨鏡頭體驗到吸毒時的快感,毒癮發作時絕望之下願意做任何事的痛苦。第一的答案已經把表現手法分析的很到位了,就不再贅述。
夢之安魂曲——向愛致敬
剛看了這部電影,就想來看看影評,結果沒有看到我眼中的相同視角,
就想自己來寫寫我所看到的夢安魂世界。大多數人感到的是壓抑,陰暗,絕望。恰恰相反,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卻是「愛」。感謝導演,在這部電影里,對「親情、友情、愛情」的認真呵護,溫柔相待。所謂夢之安魂曲的名字:
一方面,是因慾望而起的迷夢,失真、慌亂、誘人墮落至深淵。揭露的是人性和慾望的一面,甚至都不忍心用醜陋來形容。慾望,之所以被稱為原罪,也就是說具有普遍的存在,你、我、他、她,都無法為自己開脫。人人都有在慾望的幻夢中迷失自我的時候,所不同的只是執念程度不同,甚至可以說,普通的你,連將「慾望」推向極致的運氣和機會都沒有,所以,你沒有成功,也沒有墮落,你沒有走上人生巔峰,也沒有墜入地獄,是你的桎梏,是你的運氣,是你的宿命,僅此而已;另一方面,夢之安魂曲,也有非常積極、陽光的一面,是真正的安魂力量。
四位主角,分別經歷了最痛苦的地獄之火的焚燒,始終沒有喪失愛的能力和知覺。即使身處最艱難的境地,他們也彼此想念。劫後餘生,依然有愛的光芒,各自以側身蜷縮的嬰兒姿勢,想像著回到安全的母親子宮,親情、愛情、友情,還有最起碼的自愛,都沒有徹底破碎。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墮落,受到了命運嚴厲的制裁,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們沒有喪失人性,在被命運玩弄,被社會遺棄,身體和心靈都遭受重創的時候,他們依然是純凈的,可愛的,值得同情的。這是最積極的所在。也是夢之安魂曲字面上最直接和正面的意義,沒有故弄玄虛,更加沒有反諷。——標記,以後有空再更——先嚮導演和劇組致敬,像所有演員認真而精彩的表演致敬。導演瘋了,主演瘋了,編劇瘋了,剪輯瘋了。最後的最後一切都瘋了。然後最終歸於平靜一點一點的吞噬掉人們最初的夢想。我們漸漸的睡著了。夢裡,也只有在夢裡一切才會是那麼的安詳。沒有慾望的困擾,沒有被別人操控的人生。睡著了。
這是關於毒品還是關於慾望,見仁見智。總之如果是關於毒品的話,那麼很多沒有涉毒的人看了本片之後就對於毒品一點慾望都沒有了。如果是關於自己的慾望無法控制,那麼在觀看過本片之後就會陷入沉思。https://pic3.zhimg.com/v2-9b0e85a6ba753f915073f61ebd78a3fa_b.jpg
開始的開始主人公們都是在懷揣著美好的願望的。電視迷母親渴望有朝一日會上電視;兒子和女友擁有著甜蜜的愛情,好朋友想像著有朝一日可以過上受人尊敬的生活。機緣巧合之下人們開始對於自己的夢想做出了努力。但是一切隨著毒品或者說是慾望而變得殘酷起來。
母親的生活被一封沒有結果的信件一下子打亂了。沒人去關心這件事情的真實性。相信母親本人對於這件事的真實性也是猶豫的,也許是一封寄錯了的信件,但是管他呢?當這封信開始被母親收到以後。母親覺得自己的生活頓時了意義。人活著是為了一個目標之後,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因為有了目標,生活的節奏會加快。一切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會非常的有意義。母親確實是朝著這個目標去奮進了。但是在孤獨與渴望被關注一起扭曲的時候。母親漸漸的偏離了正確的生活軌道。到最後逐漸的瘋狂,以至於最終在療養院度過自己的最後的時光。https://pic3.zhimg.com/v2-db3ac06e9aacfa473ad670c36013f8de_b.jpghttps://pic1.zhimg.com/v2-af2bac7e5f5f157a3001460809fa91c4_b.jpg
兒子和女友的夢想很單純。有一家自己的服裝店。但是苦於沒有第一桶金,於是便萌生出來了一個用毒品來促使自己快速獲得成功的途徑。這無疑是快速的。但這個捷徑卻給自己帶來了萬劫不覆的境地。漸漸的兩個人染上了毒癮。而這種加倍的慾望的驅使。很快便讓兩個人喪失了理智。兩個人從原本的陽光燦爛的笑容開始變得神經質。終於在一次失敗的交易之後一切變得不可控制了。
為此男友去了遙遠的東海岸,而女友則一次一次的面對慾望的驅使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最後的結果是男友被警方拘捕最終由於縱慾過度失去了自己的左臂,而女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結尾處男友依舊遇到了自己剛開始接觸毒品時候的夢境,同樣是美麗的畫面但這一回結局不再是畫面的消失,而是自己掉入了深淵。https://pic4.zhimg.com/v2-ad83ab081850b3d2c7a7ce8fa04423cf_b.jpg
朋友最大的夢想就是讓自己的母親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環境,自己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奔波。但是這一切在自己那一次被慾望驅使之下的失敗的交易開始江河日下了。雖然在夏天他們可以陷入瘋狂。但是一切都會在冬天被買單。最終自己鋃鐺入獄。距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直至看不見。
夢想是一個好東西,但是毒品不是。慾望是一個好東西,但是毒品不是。當你的一切被毒品所沾染的時候可能會有一時的快樂,但是在快樂過後你就會陷入到深深的不安與恐懼當中不能自拔。就像剛開始的冰箱的變化一樣。https://pic2.zhimg.com/v2-49136edde94549b701b354e6e2603499_b.jpghttps://pic3.zhimg.com/v2-e13b7cbcef5595f21454d3f4a8b61cb6_b.jpg
剪輯師用快速的畫面切換使得我們最著片中的主人公一樣體驗了一把夢想從生到幻滅的過程。這期間沒有一絲絲的高興,即使是主人公們最歡愉的時刻片中依舊是一種非常壓抑的氛圍。即使是人們的面上全部充斥著笑容。我們也可以通過音樂以及灰暗的畫面感受到人物內心深深的壓抑。https://pic2.zhimg.com/v2-0075a5939c8661d1ef447fb0b28dd9c1_b.jpg
慢慢的隨著節奏的放緩,隨著音樂的落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生命就這樣在毒品以及慾望的驅使之下喪失了自己本應該有的活力。而毀滅了。這一切的種種只不過在當初選擇的時候走上了一條不正確的路而已。
最終只有在夢裡一切才如初見。
頂級好片,卻不忍推薦。
很久沒能見到這樣酣暢淋漓的高潮了,足以稱為「高潮」的高潮。大多數電影都是有起有伏,但劇情呆板如正弦函數。少數觀眾喜歡跳過前奏、跳過鋪墊、跳過漫長的一大段,直奔核心的波瀾處,但如果你錯過了前面細心漫長的鋪述、講敘、闡釋,危機的伏筆、崩潰的預告,你其實看不懂高潮。
癲狂剪輯的畫面、蠻橫雜陳的鏡頭、顛沛爆破的配樂、愈演愈烈的矛盾、浮光掠影的光景、稍縱即逝的殘留、無可挽回的悲劇……至最後一絲弦音亦如魯迅《葯》最後那聲鴉叫,「一絲髮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全劇終。
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先生說,幻想飛得太高,墜在現實上的時候,傷就格外沉重了。 這一部片,便是有關毀滅之夢的沉重奏鳴曲。可安魂否?向老太太艾倫·鮑斯汀致敬,看完這部電影讓我相信,她是我見過演技最真實的演員。
登峰造極。
初中時候看過這樣一部電影,深感幸運。每每想起還是感嘆,再沒看過其他如此驚艷的作品。黑洞一樣的絕望,卻又不容置疑的附有神秘的絕對誘惑的魅力。難以想像的凌厲與凜冽。一部太想再看一遍卻永遠不敢二刷的電影 。劇情層層遞進漸漸豐滿,劇本、剪輯、音樂和卡斯一切都完美無缺陷。它把一整個世界崩潰離析的全過程娓娓道來,循序漸進的鋪在你面前,帶你走到你心裡最陰暗的地方,再與它嚴絲合縫的對在一起。不給一絲喘息的機會,直達無可救藥的絕望底端,即使已經跌落谷底卻仍能感受空洞的下墜感。其實上面都是矯情的無理的狗屁廢話。
真想說的就一句。看得肉疼,操他媽的導演瘋了。美國禁毒宣傳片
如果猜火車是黑色喜劇的話,那麼夢之安魂曲就是寒骨凌轢的悲劇現實。
再也不敢看第二遍。
表面上是葯癮毒癮,實際上是逃避現實採取的意淫與自我麻醉,情感的紐帶既能成為挽救墮落靈魂的救命稻草,也能成為幾個無力改變現實者相互拉扯著不能自拔的泥潭。 往更深了說,生活之不易,便在於人不僅要與外界的誘惑作鬥爭,還要與自身好逸惡勞的性格弱點作鬥爭,屈服於前者還有影片中兒子對母親的勸告和朋友對母親的支持,但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與堅定意志的人,終究敵不過孤獨與安逸,只能在獲取快樂的捷徑上越走越遠,直到不能自拔。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兒子通過毒品賺錢,母親通過藥品減肥後各自的幸福在相互分享時瞬間崩解的戲劇衝突(這幸福本就是畸形的,崩解自然而現實)。 兒子回報母親的是新的電視葯(加深了母親的孤獨),而母親想找回兒子以自己為榮的家庭溫馨,卻對兒子提出的勸阻視之無物(事實上這真是兒子為數不多真正有價值的善意),對話末尾揭示了兒子無法見光的成功不能作為事業的現實,而母親上電視尋找自身價值也無法贏得兒子的認同,兩人的不信任由來已久,積重難返。母親關於孤獨的控訴令人動容,兒子在車座後掙扎著痛苦流淚的無力感簡直叫人感同身受,然而孤獨者終究選擇了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成為了瘋子,貪戀者終究選擇了繼續通過毒品麻醉逃避內心的糾結苦痛。 母親躺在狹窄的病房還在意淫著那美好一刻,兒子在終於無法吸毒的時刻又再一次看到了這因失去了手臂而更顯殘酷的現實痛哭流涕。那場對話末尾,母親與兒子約好了要再一家團圓,而最終二人卻自己選擇了比生死還要殘酷的天各一方…… 為什麼這部影片能給人如此大的震撼,除了音樂與攝影優秀無疑外,更因為該片所呈現的,正是人性的弱點,我們所有人都經歷過那些或靠煙酒,或靠自欺的墮落時段,應該感恩的是,我們畢竟有更多的選擇,接受了更良好的教育,有積極上進的親友,使我們有倖免於徹底的迷失直到錯誤無可挽回,我們更應該警醒,無論多麼美好的幻想,無論多麼誘人的捷徑,都記得保持清醒,在內心裡堅持向善與在社會中不斷向上同樣重要,對內而言意志不堅沒有目標的人即使有信仰也無法面對現實,對外而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偏安於自己的小團體中即使上進也會被羈絆限制了選擇。
不曾讓你遺忘的不應只有光明,黑暗作為光明的對立面,永遠存在。電影里的陰影因為真實而吸引人,心碎之後,我們在畫面外追尋著所謂的真實,然後審視周圍。羅曼.波蘭斯基說:也許我喜歡電影中的陰影,但生命中的陰影則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個不同主題去表現生命的話,《夢之安魂曲》肯定可以從某一個角度來針刺著你不能沉淪。這同樣是一部看過後卻覺得說不出東西的片子,尤其是強迫著你說些什麼東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無處予說。壓抑、消沉、絕望、傷感、無奈……,眾多名詞都是《夢之安魂曲》影片的註腳。
英文名字是《Requiem for a Dream》,它還有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譯名,類似《迷上癮》、《夢的輓歌》等等。也許你不曾留意過,但是曾在一個無知卻被反覆轉載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見過它,你甚至會以為這裡面真有什麼為世俗或者大眾所不能容忍的情節畫面,報著一種獵奇心理去苦求過。
當然,我會說:你錯了。
這樣的獵奇行為侮辱了一部偉大而傑出的電影。不得不指出,其實《夢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遺忘的片子,太過出色加上題材陰暗,導致它被遺忘。細心留意後,某一天也許會發現,它原來也列在IMDB裡面,而且排名還可以正視。它有著演員出色的發揮,有著導演凌厲的剪輯,高速切換的畫面,有著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著扣人心扉的音樂,還有一個值得現代人反思許久的沉重主題。
給影片糾不足的話。我想:它的出色來自它的主題,卻也毀滅於它的主題,影片沒有給我們任何的希望。
表現諸如毒品、暴力、賣淫之類的主題並不是不能苟活於世,而是從哪個角度去表現,也許你會說黑幫片的不是很受歡迎嗎?不錯,黑幫是受歡迎,但是,表現的形式也有多種多樣。正面去展現黑幫不加美化,恐怕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看現實中血肉模糊的爭鬥,又或者是槍林彈雨的追殺。《夢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藥物面前的無力掙扎,卻是種匠心獨到。大量的心理活動刻畫,時而激烈急促,時而平緩流動,因為這個美好追求的主題本身就是虛幻,主人公所追求的夢想不過一種虛幻。夢想固然是用來實現,有一類則需要被粉碎。當靈魂與軀體被毒品藥品所分離,那時候,靈魂已不再屬於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點不足是凌厲得有點過火的畫面剪輯、快速切換,讓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對著傑瑞德.萊托那張蒼老痛苦的臉龐,幾次想切掉,因為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們也在受罪。而且電視節目的助興催促聲也實在令人緊張萬分,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看著一年老的母親在受罪,也是為之不忍的劇創。黑色基調下的主題,看著四個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藥物,無以復加,一步步走向絕望。如果說像《殺誡》《黑暗中的舞者》結局給我們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絞刑剝奪了在生的權利。那麼《夢之安魂曲》最後一二十分鐘痛苦的持續加劇與走向絕望,是其他影片所無法比擬的。
如果說眼花繚亂的剪輯不曾讓你震撼,瞳孔的收縮放大也不足以讓你新奇,而依賴毒品藥物的感覺又離你似乎太遠,煎熬中的疼痛你覺得不真實。那麼且讓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縱然殘酷,也許可以擊倒你,但更多是剎那的震驚。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種考驗人內心與耐性的折磨。我們很不情願在《夢之安魂曲》看到了後者,消沉得欲罷不能。這也許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實驗短片為什麼要選擇慢慢折磨一個人致死,而不願意像恐怖分子一樣以切人頭為樂。這是要考驗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認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種變態行為。
當然,在《夢之安魂曲》身上,我並不認為它是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信息。
記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開頭的《Summer Overture》音樂所迷住,一開始彷彿死神推開了大門。一幕幕的畫面里,哈利和泰倫推著電視機,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婦人們擺擺手說了聲:Hi。夕陽餘輝下,兩個年輕人走在寬闊的街道上,音樂聲像腳步一樣,從輕快到沉重,漸漸加急…。當然,整張原聲都做得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眾多音樂元素(參見導演前作),但是對這首開篇曲情有獨鍾。
這個故事包括原聲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熱的夏季開始,卻沒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節,這不僅僅是個圈套,也是個死亡的最後宿命。
轉自豆瓣有種電影喜歡但不敢輕易推薦(文中含有電影情節劇透)
這不是一個好玩的故事
這也不是一個好玩的電影
這是一個不可不看,卻也不敢再看的影片
——《夢之安魂曲》
低於18歲的小朋友、正處在絕望中的人、剛分手失戀、經歷喪失親友之痛的朋友,我都建議不要觀看,它只會讓失望的人絕望,絕望的人看不到重生。
影片中沒什麼大場面、沒什麼高智商、沒什麼血腥暴力,驚悚程度卻遠超過七七八八所謂的驚悚電影。它一步步的把觀眾拉下黑暗的深淵,永世不得翻身,
凌厲的剪輯,高速切換的畫面,神乎其神的蒙太奇手法,扣人心扉的音樂都是這部影片被人稱道的地方,然而這部影片沒有被普及,大概是因為其主題的晦暗。
影片刻畫了四個真實的小人物:
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常常偷母親電視機去換取毒品的harry
中年喪夫,孤獨苦寂,愛吃甜食沉迷電視的母親Sara
長相清純脫俗,有錢卻缺少愛,與Harry相愛的女主角Marion
小時候立志要當大人物,長大了卻和主角一起偷盜販毒的配角Tyrone
四個人物都擁有小小的夢想:
Harry想賺大錢,給母親和Marion好的生活
母親Sara想抱孫子,想上電視成為讓兒子自豪的人
Tyrone想成為一個大人物
Marion想成為服裝設計師
影片處處閃爍人性的光輝:
母親對兒子無條件付出的親情;
兒子「事業」稍有起色時頓生感恩之新;
戀人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的愛情;
朋友有難,甘願火中取栗的友情。
這些看似美好的東西,夢想愛情,親情,友情......可惜都與,藥品有關……
孤零的母親Sara,丈夫去世,兒子不在身邊,唯一活下去的動力就是穿上那件紅裙上電視節目,於是她開始減肥。可是對於愛吃甜食的Sara來說,管住嘴是件多麼漫長痛苦的事,於是她轉而服用一個混蛋醫生開的興奮劑和安眠藥減肥……依賴成癮。
而三個年輕人,的夢想,顯而易見都建立在毒品之上,Harry、Marion、Tyrone三人將原本用於開服裝店資金,投入到毒品販賣之中。
萬物之輪一旦開始轉動,一切便不可逆轉。
夏季是一個花兒盛放、果實成熟的季節,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里Harry和Tyrone的業務蒸蒸日上。可當到了秋天,所有人的面孔變得猙獰。三個年輕人的依附物——毒品的來源出現了問題,Harry和Marion開始爭吵,母親精神失常,Tyrone捲入槍戰並且被捕。
轉眼便是白雪飄飛的冬天,上帝不仁萬物為芻狗,母親進了精神病院,Harry因注射毒品感染導致一條手臂腐爛最終失去了胳膊,Tyrone被送進了監獄,Marion為了得到毒品淪為別人的性奴。
影片此時出現瘋狂的蒙太奇剪輯,越來越壓抑讓人感覺要窒息的配樂,四人被逼到絕路前的掙扎,而觀影者也隱約被死神抓住喘不過氣來。
影片的最後,三個年輕人都同樣的蜷縮成胎兒的姿勢,就如同回到了母體子宮一樣,或許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安全感。他們都懷揣著最後的美夢,或哭泣,或沉睡。Harry夢見了海邊的Marion,Marion緊握一小包毒品,Tyrone想起了童年媽媽懷抱中的自己。Sara,以沉醉美夢前的那個微笑,帶我們一同走進最後的美夢,母子相擁。
影片結束。
人卻久久沒有回魂……
為了夢想,他們努力著,卻一步步深陷,走向毀滅。
如果Harry和Marion給母親生了一個孫子,母親每天有事情可做,不沉溺於電視節目,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三個年輕人若是人性泯滅,沒有任何善良可言,影片會不會沒這麼讓人絕望?
擁著夢卻迷失的人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安撫自己的靈魂?靈魂又該如何得到救贖?
一部絕佳的電影,但是你肯定不想再看第二遍。
看之前拿個紙袋在旁邊,你會用到的個人評價 超過5顆星有很多的電影就像馮唐的小說,看完覺得很炸,也覺得絕對是好電影,但是,你要是硬要我說出什麼。晚安
神一般的片子,尤其是加上那神一般的配樂。
不可不看,不忍再看。
電影的主題思想跟叔本華的如出一轍,「正是希望造就了人荒謬的一生」
這片子刷到我下限,驚悚程度遠超過七七八八所謂的驚悚電影。越真實越可怕,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比人心更可怕的是人最原始的慾望。毒癮只是表達里的一種啊。所有的慾望被放大被執念後,恐怕人生都會那般…被支配至深淵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聚焦》?
※韓國電影是如何「崛起」的?
※如何評價電影《俠隱》?
※有人看過《墜入》么,表示沒看懂?
※看完《夏洛特煩惱》你有怎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