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在計算機主導的經濟環境里行為經濟學的意義?

今早看到AlphaGo Zero的文章,正好最近在看Shiller和Akerlof的書,想到一個問題。

假如市場全面應用計算機智能,是不是no arbitrage的假設就可以成立,市場完全效率,行為經濟學對於傳統經濟學的挑戰就不成立?

如今AI和行為經濟學都一片蓬勃,但是未來沒有行為經濟學的立足之地嗎?

雖然日常使用的模型離開no arbitrage就不能用,但我其實更多相信inefficiency。想到這種大好學科有可能被計算機擠到沒有空間就感覺很鬱悶。

對經濟學的理解比較淺薄,計算機一竅不通。求教各位大神的看法。


計算機不會讓行為經濟學變得沒有意義,相反,人工智慧還可能放大人類的弱點,讓市場變得更加的脆弱。

現在在美國,60%-70%以上的電子交易都是高頻交易,高頻交易是必然以演算法為主導的,你看現在市場是不是就非常有效了呢?如果這個世界是2013年諾獎獲得者之一法碼眼中的那樣,那麼另外一個獲得者希勒和今年的諾獎得主塞勒得的這兩個諾獎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

高頻交易在大家信息對稱的情況的,確實可以做到基本消除市場套利的行為。但是問題在於,幾乎所有的金融有價證券都天生自帶信息不對稱的屬性。作為小股東,你不會比公司的CEO更加了解公司的戰略轉型和即將進行的收購,因為這些可能只存在於CEO的腦子裡。

也就是說,在市場上,有信息優勢的交易者(informed trader)和沒有信息優勢的交易者(uninformed trader)的區別會長期存在,這也是金融市場的一個根本特點,不存在大家信息都完全一樣的市場——信息都一樣,大家對同一支股票的信念都一樣,那麼頻繁的買賣是做什麼呢?有信息優勢的人一般以莊家(market maker)的身份而出現,而靠市場賺錢的人以趨勢投資者的身份而出現。前者依賴於後者提供市場流動性,後者依賴於前者指引投資的方向。兩者之間是貝葉斯博弈的關係。

莊家需要決定何時在市場上發出信號吸引趨勢投資者,以及何時抖掉熱錢,何時果斷清倉獲利;而趨勢投資者想要做的,是觀察市場,算準莊家的信號,在莊家行動之前作出反應,坑掉莊家。這就和點球大戰中,守門員和罰球者的關係類似:

如果守門員知道罰球者向左踢,守門員就向左撲;

如果罰球者知道守門員向左撲,罰球者就向右踢;

如果守門員知道罰球者向右踢,守門員就向右撲;

如果罰球者知道守門員向右撲,罰球者就向左踢;

這種貓和老鼠的遊戲,是不存在一個穩定的,雙方可以都獲利的均衡的,尤其莊家和趨勢投資人還有不同的信念,雙方還會互相預測對方的信念以期獲得優勢。這就是莊家和趨勢投資者博弈的本質,其中計算機所能夠優化的,主要是具體的手段而已。

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演算法,趨勢投資人可以更敏銳的察覺莊家的動向,搶在市場的前面,而莊家同樣可以分析數據,用演算法製造出某些假象, 藉此引誘趨勢投資者上當。從這一點上說,莊家和趨勢投資者之間的相愛相殺是不會消失的,只會因為雙方對演算法越來越熟練的應用而變得更加的複雜和兇險。

為什麼開始說計算機會讓市場變得更加脆弱呢?我們看看金融市場閃崩的次數就可以知道了。『閃崩』在電子交易之前,很少發生,因為受制於人類處理交易的速度和思考,當看到一支金融產品價格跌到一定低點之後,人們都會預測到不會再跌了,這個時候就會反彈;而電子交易,尤其是高頻交易發生之後,『閃崩』幾乎時有發生。因為一個精心設計的大賣單就可能會觸發一些投資者設定的自動止損條件,讓價格進一步下降,然後觸發更多的止損…… 在人工干預之前,價格的崩潰已經發生了。最近這一年,無論是比特幣、還是期貨,『閃崩』已然成為市場的新常態。

而行為金融裡面所描述的人們對損失的規避和短視,人們對自己所選擇的過度自信……這些人類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在計算機主導的金融環境下,並不會消失,都會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體現在莊家和趨勢投資者之間的博弈中,也體現在演算法模型設計的假設中。只要金融市場的信息剪刀差還存在,貓和老鼠博弈就存在,而如果有一天,大數據讓信息徹底的對稱了,那金融市場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畢竟市場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用價格工具來組織生產、消費和投資的有效手段,信息對稱了,大家聽演算法的話進行分配就行了。

未來,從事金融,和計算機一起工作的主要會有兩種人:一類是精研演算法,數理功底紮實,能夠做出更好的演算法以便於在市場上套取利潤,這是uninformed trader的進化,可以被認為是『硬實力』的體現;而另外一類則是擁有巨大的信息優勢和創造力,手眼通天,能夠通過自己的信息優勢也賺取到高額利潤,這種可以稱之為『軟實力』。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什麼顯著優勢的人,被演算法替代的機率更大。


關於行為經濟學和主流經濟學中和『決策』相關的內容,我計划下個月開一個Live:經濟學:如何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會詳細的舉一些例子來談談。點擊這裡領取五折券,歡迎參加^_^


上學學金融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作業,就是自己選取數據,然後用模型來進行預測。當時就選取了股市過去幾年的數據,然後用Garch之類的模型,各種統計測試,達到至少95%的正確程度。當我完成上述工作,然後用模型生成第二天的預測數據。

突然想到,模型中有一個隨機項,隨機項如果變大,第二天的預測就是漲;如果隨機項小,第二天的預測就是跌。隨機項就可以理解為市場里你不了解的具有影響力的大資金。換句話說,即使你有了完全符合歷史的正確模型,如果有個大資金希望明天漲,明天就會變成漲。如果這個大資金希望明天跌,明天就會跌。這個大資金的願望是模型本身無法預測的,所以即使獲得了歷史上所有的數據,模型建立的再準確,也無法預測明天。我忽然覺得,原來自己所學的唯一東西就是自己所學的是完全無用的。今天計算力再強,我也相信金融市場是不能準確預測的,因為市場外的東西是不能通過市場內的數據反應的。就像大爆炸理論,可以解釋這個宇宙是如何運行的,可是為什麼有大爆炸,是大爆炸理論不能解釋的。


梳理問題:

Q1.假設市場全面應用計算機智能,是否會出現no arbitrage,市場完全效率?

Q2.Q1是否會使行為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不成立?

Q3. AI和行為經濟學都一片蓬勃,AI的發展是否會導致行為經濟學無立足之地?

先來講Q2:

假設Q1成立,市場完全效率的情況下,要知道行為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是否成立,需要了解兩者的差別和挑戰是什麼。

舉個行為經濟學古老的例子:

當人們看到經濟學人預定價格只有Web($59)和Print($125)時,大多數人會選擇Web($59),少數人會選擇Print($125)。根據行為經濟學理論,雜誌社(「雞賊的」)推出第三種選擇,Web+Print一共只要125!這時,人們會紛紛購買$125得到Web+Print,這樣Web Version的$59就好像免費啦!

兩者差別:

簡單的說,傳統西方經濟學建立在經濟學理性人的基礎上,而行為經濟學則挑戰了此理性人的假設,認為人是非理性的。盡而產生理性人與非理性人在面對市場變化時所做出的反應差異。行為經濟學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分析,主要包括三個突破性的主題:

1) Heuristics: 指人類做95%的決定時使用心理捷徑或經驗法則。

2) Framing: 依靠由收集奇聞軼事和刻板印象構成的心理情緒過濾來對事件作出理解和反應。

3) Market inefficiencies:錯誤定價和非理性決策等。

由此可見,市場完全效率會影響行為經濟學其中一個因素(Market inefficiencies),行為經濟學提出的觀點仍然成立。所以,行為經濟學對傳統經濟學的挑戰仍然存在。

Q3則顯而易見,AI的發展不會導致行為經濟學無立足之地。

順便說兩句:

學新經濟學模型和理論時發現,很多都基於對曾經提出的經濟學說假設的批判,結合現實以及社會發展的改進。即使同樣一個方向,不同層次的課程和理論都是逐步加深的。作為一枚小白,初學時特別有為啥要推倒重來,上學期不是白學了,那種欲哭無淚的心情。個人感覺物理數學等隨著學習和發展也會遇到相關的情況。挑戰促進發展,且無處不在~

你問我Q1呢?

Q1可通過證明假設不成立直接回答此問題,樓上大神 @司馬懿 已答,結論論點論據充足,在此就不畫蛇添足了。

文中信息參考自:Behavioral economics

圖片摘自:http://paulcraven.com/behavioural-economics/

--------------------------------------------------------------------------------------------

以上是經濟學小白一個不成熟的小觀點。

歡迎討論,不接受無腦亂噴。

最後,在這給我Shiller男神打call!!!!


行為經濟學當然有意義,即便是在當下計算機盛行的時候。

就本質而言,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的經濟學區別在於理性人的假定。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或者市場總是完全理性的,不會受到認知偏差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並不成立。

一個舉的最多的例子就是在兩個方案中選擇,一是51%的概率得到100元,49%的概率得到0元,二是直接得到50元。從數學期望上講,一個理性人應該選擇第一個方案,雖然存在49%的概率啥有沒有,但收益的期望值51是要大於第二個方案的。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會這樣選擇,考慮到概率因素,我們會選擇第二種方案,不會因為多出來的1元錢就放棄直接得到50%的確定性。

這就是理論決策和實際決策產生差異的地方,也是行為經濟學之所以值得研究的地方。也許題主覺得這個例子太過簡單,那換一個,題主願意說出知乎賬號的最後兩位密碼來獲得50元的收入嗎?一個有著20位密碼數字的用戶會比一個有著6位密碼數字的用戶更願意接受這個條件,這顯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為支付50元的人並不知道你的密碼到底有多少位。

諸如此類讓人不易覺察的非理性行為,哪怕計算機完全普及也不可能全部避免,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立足所在。


開腦洞的問題就要開腦洞來答。確實不嚴謹,歡迎輕拍,歡迎討論細節。

先說答案,計算機決策也有本身得缺陷,所以即使真的能達到全面使用人工智慧替代人腦決策,整個經濟體系也不可能達到完備的效率。其次在有缺陷前提下計算機永遠無法作為決策的主導者。因此行為經濟學還是有其用武之地。

為什麼計算機計策存在缺陷,因為電腦計算量再大無法遍歷求解最優,局部最優必然有概率不是最優解。其次社會經濟求解所需解釋變數也無法窮盡,很可能丟失主要解釋變數。

而後又引出一個問題,即計算機決策有可能存在缺陷,人類所以不會把全部的決策權交給計算機,在計算機輔助決策的情況下市場行為主體還是人,行為經濟學不會失去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在AlphaGo大戰李世石之前突然出現的「異構神機」?
蒙特卡洛樹是什麼演算法?
年薪百萬的機器學習專家,到底產生了什麼價值,專門搞機器學習演算法研究的出路在哪裡?
怎麼評價科大訊飛這家公司?
有人用語音識別寫作嗎,如果沒有,為什麼?

TAG:人工智慧 | 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Alph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