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石上純也在山東日照白鷺灣設計的「谷之教堂」?
【谷之教堂】
7月在東京的一場名為「grand projects」的主題展覽中,展出了一個石上純也設計的,位於中國山東日照白鷺灣的教堂模型。建築的寬度僅為1.35米,高度達到45米。從外觀上看,教堂形似一張輕柔彎折的紙張。
回答這個問題的尷尬在於,作品還沒建成,不太好評價這個建築的設計質量。不過按照石上純也對作品一貫的控制,我覺得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本答案重點並不在於如何單獨看這個建築,而是從建築教學的角度試圖將這個設計現階段的材料挖掘得更為有意義。單看石上純也這個捲曲的牆體有人討論這種「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進入方式、有人想到之前他做的十米長桌子的結構試驗,這都沒有問題。但看這子宮狀的平面,關公戰秦瓊地將它和之前火遍朋友圈的那個卒姆托做的克勞斯教堂放在一起當做低年級教學案例或許更有趣——即在分析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平面對於空間的重要性、局限性與工藝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控制空間、結構、材料三個要素其中一個不變,努力發展另兩個從而得到好結果的能力。
回頭看這兩個建築,一個自然一個幾何,一個柔軟一個堅硬,一個輕一個重,一個白一個黑,一個極簡抹消所有節點一個極力表現建造過程,兩者都十分具有美感,但這一切都是基於對結構、工序與材料的不斷探討。可以說石上與卒姆托在同樣的平面/空間母題下,在結構與材料/工藝上徹底走向了兩個極端,這也導致了其最終表現形式的巨大差異,但兩者同樣會打動人。兩個案例分別分析其材料工藝與結構原理,也可以讓低年級同學對建築中的各個重要環節有更為直接的感知。
於是順便也可以讓低年級同學認識到,建築成功與否不在於其風格之好壞而是在於在這一風格下最終討論到了哪裡;而平面相似也不意味著設計雷同,從同樣的原點出發,未必走到相同的終點,但只要走下去,就很美。
外觀
入口
鳥瞰(找不到克勞斯教堂的鳥瞰就拿以前自己折騰的湊數)
克勞斯教堂平面草圖
補充:二者之間,可能還隔著理查德塞拉。儘管塞拉是雕塑家,但他的鋼板雕塑在人可以進入後,同樣是討論極簡狀態下牆體結構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與建築邊界十分模糊。
以上來自一名前超低年級建築教師的教育熱情。
對功能和結構和空間的邊界做了進一步的突破,很好
這就是摩西過紅海啊~
瀉藥。正好之前去看了,來強答一發。
想先說說這個展為什麼要選石上這個教堂。21_21 DESIGN SIGHT(安藤忠雄)是三宅一生創立的,經常舉辦一些關於設計、建築的展覽。這個展的名字叫「そこまでやるか」,中文直譯就是「要做到這種程度嗎」,可以先欣賞一下海報。
其實就是把一些看起來異想天開、難以實現、讓人覺得沒有必要的藝術實踐湊在一起展出。像那個湖面上漂浮的100,000平米的布,把湖中間的島嶼和陸地連起來,非常壯觀,看藝術家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這個構想也很感動。雖然我覺得日本很多藝術節的大型裝置也符合……當然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這個教堂確實很出乎意料,我第一眼看到以為是個什麼裝置,看了旁邊掛的說明和圖紙才知道是建築。想起自己之前做課題的時候就被老師吐槽一個設計更像裝置,不是建築師該做的東西。不過石上直接超越了這些,他說他做的是「自然里的另一個自然」(記錯了不要打我)。
日本輕井澤的山裡不乏很多名家設計的小教堂,通常都是專門結婚用的無教派教堂,有個神父主持婚禮就行。而且都供不應求,想要遇到個沒有婚禮的日子參觀都難。石上這個看平面圖大概也就坐十個人左右,確實挺小,但我覺得國內也會慢慢有想要低調婚禮的人。現在通行的演給三姑六婆朋友ex看的婚禮固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肯定會有人想要只叫上雙方父母最親近的人,甚至就為兩個人重新舉辦一次真·婚禮。
想像你牽著另一半的手走下沒有任何裝飾的唯一的婚車,左邊是茂密的森林,右邊是高聳的峭壁(教堂外牆)。順著石階走到峭壁盡頭,後轉走進空蕩蕩的山谷教堂,天空很高很小,皮鞋和高跟鞋的聲音回蕩在整個山谷。走著走著,不知過了一小時還是30秒,在山谷盡頭出現了一個橢圓形的空間,神父站在那裡等你們。
我覺得好的建築一定是符合時代,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就像我覺得國內廁所、浴室、洗手間沒有相互隔離只是權宜之計,而人們對於包括客廳在內的空間的使用方式和看法都在不斷發展,建築師依然任重而道遠。
「我一個日本人,怎麼就到中國去設計西方人的教堂了呢?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很慚愧。」
——石上純也
展覽的英文名「How far will you go"也很有深意。題目第一張圖右邊露出一點點的是用透明膠圍起來做的一個裝置空間,觀眾可以進去參觀體驗,覺得挺有意思就放上來了。
是不是超出正常尺度的極端體驗加個十字元號,都可以叫做教堂?
我就質疑下這套爛俗。風荷載算得過去嗎?
莫名想起石上純也之前研究的跨度將近10米的預應力桌子。
我覺得既然敢做,肯定對當地環境以及各種荷載做出了分析和計算,並有相應的對策。
純真奇幻的實現靠的不是一派天真的童心,而是背後嚴謹的論證和靠譜的計算吧。反對的意見可能會有兩種:
1.教堂是需要有集會功能的,做禮拜需求的流程空間他沒有,他只做到了一個超尺度的頗有神性的意向,卻忽視了教堂的定義;2.他就是一個帶了十字架意向的雕塑,別說教堂了,他甚至都不是一個建築,難道做個奇怪的形狀擺個十字架都能叫教堂?說說個人的看法。
首先西方對於DOM cathedral church chapel是有區分的,而我們大部分人不會去區分,於是米蘭大教堂這種龐然大物DOM叫教堂,捷克的溜五分鐘就能出來的骸骨教堂Bone chapel也叫教堂.........其實他們的定位完全不同,你如果以church甚至更高級別要求谷之教堂顯然是不合適的,但你把他看作是一個chapel,倒無不可,事實上叫他谷之禮拜堂可能歧義會少一些,由此回答第一個定義問題。第二條很有趣,我們換個寬闊點的角度,路邊有一小破木屋,裡面有一個十字架,於是不久後就可以看到有人曾經去祈禱,有人曾經去獻花,說小木屋是教堂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小木屋和十字架有關係嗎?並沒有。教堂不是需要壯觀的尖頂或者穹窿,繁複的飛扶壁,裡面有神父有管風琴有唱詩班,而是這個場所有人會去做宗教行為,它就可以看作是教堂。
上海琉璃藝術館有句話可以用上:Formless,but not without form.無相,無無相。
最後期待谷之堂的效果,以上。第一反應是Richard Serra。
不過這種評價只有模型但建築還沒建成的項目的知乎問題是不是不科學?
之前聽過石上純也自己講過這個設計,記得他說是要強調山谷感。感覺他每個作品都是想源於自然,而且是一個較為宏觀的視角去看的自然,而去實現的時候又會運用到精密的計算和物理知識,我想中國的設計師這點上可能要自愧不如了。當然他敢想卻也有資本去做這就足夠了。
一直對宗教建築比較比較感興趣,從某些角度看,這個教堂目前做到了極致。宗教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在於,除卻功能性的考慮,象徵性與儀式性也很重要。基督教有個重要的「窄門」思想,出自《新約·馬太福音》:「7:13.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7:14.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傳統的著名教堂比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米蘭大教堂、巴黎聖母院、英國西敏寺等等(手機打字假裝此處有圖),基本都有一個與建築本身比起來顯得特別窄的門和一個進門後長到誇張的大廳。更具體一點來說,傳統天主教式教堂是有一定規範的,大體形狀俯視起來是個拉丁十字(橫臂短而豎臂長,區別於四臂等長的希臘十字),正門朝西祭壇在東,基本這個樣子(-+)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當然這些規範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都有一定更改,比如中國很多教堂是朝南的。日本就教堂設計方面一直敢於推陳出新,可以看出谷之教堂也借鑒了很多。比如風之教堂的開放長廊的聽覺效果,水之教堂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理念,光之教堂對光影的探索(以上三座教堂均為安藤忠雄設計),石之教堂對弧線的大膽運用。(再次假裝有大波圖片)
谷之教堂就模型上來看整個建築幾乎只剩下窄門遠路理念本身了,期待現代材料學工程學能夠達成理想效果。
還在修呢,不得不說白鷺灣的建築設計確實不錯,家離白鷺灣很近,後續如果能想起來的話繼續更,先來佔個坑。
超期待
哇,等建成後去感受以後再來回答。
製造氣氛的,其他哪管
只想知道裡面的功能是怎麼布置的
哇這個45米高的建築結構很讓人好奇啊
額,謝邀。結構工程師看這個,覺得…不太好。這東西更接近雕塑而非建築吧,實在談不上建築的功能性了。從雕塑的角度來說,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從結構的角度來說,受力尚算合理,風載是個問題,但作為雕塑不用考慮建築規範,未嘗不可。
佔個坑,改天去看看,作為本地人平時天天喊大日照,忽然出現中國山東日照,感覺好奇妙。
自從那誰設計了那什麼教堂,教堂越來越窄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