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否是一種進步?如果是優點是什麼?

如題


很難說是一種進步。

無論中日,其簡化漢字的最終目的是要過渡到文字的完全表音化,日本是打算過渡到假名,而中國是打算通過一二三簡直接過渡到拉丁字母(漢語拼音發明之初就是等著將來替代漢字使用的);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漢字的簡化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完善字體便於書寫,而僅僅是邁向拼音文字的一個過渡期,所以兩國的漢字簡化成果很粗糙,如「又」理論上可以代替任何一部分人們覺得複雜的部件,但是卻沒考慮這些部件在不同的字中存在聯繫:

奚,溪——雞(雞)

灌,鸛——權(權)

登,瞪——鄧(鄧)

它們都存在發音之間的聯繫,一個「又」看似替代了複雜部件,實際上增加了學習成本。日本這一點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芸,伝——這兩組字看似有一個相同部件「雲」,實際上前者是「藝 げい」的日本新字體,後者是「傳 てん」,兩個實際上和「雲」沒有太大關係,前者還和其他帶有「埶」的字從發音上扯斷了關係;

類似的問題在收錄的俗體字中也存在,目前簡體字收錄的俗體字和草書楷化字相當多僅僅只是民間方便書寫以及就是寫錯的一些字,從字義方面來說大量是解釋不同的,兩國簡體字也均收錄進去。

有人也許會說簡體字方便中國普及文字,減少文盲學習障礙,至於這一點非常存疑,參考香港台灣,他們的識字率難道是簡體字的原因?不考慮公共教育質量的提升、義務教育的普及因素嗎?很難說簡體字在中間起了多大的作用。

綜上,現行的簡體字無非是近100年來東亞民族在歐美強勢工業文化下自卑自虐的心態中產生的東西而已,很難說有什麼進步意義。


顯然不是進步。現行簡化字的設計初衷,僅僅是在完全廢除漢字改用表音文字前的一套過渡性產品。因此在設計上有許多粗製濫造的成分。加之簡化字推廣時期正好趕上「大鍊鋼」,「大躍進」的狂熱冒進風潮,導致目前的簡化字存在許多過度擴大化和「湊指標」的內容。「一個字代替幾個字」是簡化字中最嚴重的倒退。

部分確實繁難的漢字的確應當簡化,現行簡化字也有合理的部分。但其大部分內容毫無疑問是對傳統文化的巨大破壞。


題主是高中生畢業生,還沒有步入大學,看待問題難免會有局限性,我在這裡提供兩個新角度吧。

關於繁簡孰優孰劣,這兩年一直在吵,無非是簡體字背棄傳統,不倫不類,繁體字封建遺毒,正該唾棄。而吵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吃飽了撐的(這裡是字面意思)。

首先,這裡並不具體抨擊簡體字哪些不足,讚頌繁體哪裡優越,如果題主想了解可以翻一翻我以前一些回答。

第一個方面:

不知道題主政治學的怎麼樣,但是有一點你們老師肯定提到過,決定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因素是經濟基礎,但是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候會先進於經濟基礎而發展,有時候會落後與經濟基礎。

漢字為什麼要簡化?因為漢字難寫,簡化是為了什麼,為了好學,降低文盲率。可是文盲率是由漢字難認難寫決定的么?不是,是這個國家經濟狀況決定的。簡單的例子,繁體字阻礙了台灣香港人學習了么,沒有,他們文盲率也很低,他們經濟條件比大陸好很多。所以,漢字簡化,只不過是起到一個催化劑的作用,沒有漢字簡化,中國文盲率隨著經濟發展,也會降到現在這麼低。所以這就是我開頭說的,現在人們在吵繁體字簡體字孰優孰劣,主要是因為吃飽了撐得(經濟發展良好,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

所以,題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否很難比較繁簡二體孰優孰劣。尤其是題主用的「進步」一詞。

第二個方面:

我們這裡說漢字簡化但是跳出簡化本身。

大家只看到了漢字簡化運動的簡化一面,有沒有看到他的另一面呢?我們只看到的是「憂鬱的臺灣烏」變成了「憂鬱的台灣烏龜」,卻沒有人注意到:其實是

「憂鬱的臺灣烏龜」和

「憂鬰的臺灣烏龜」和

「憂欎的臺灣烏龜」和

「憂欝的台灣烏龜」和

「憂鬱的台灣烏亀」

被統一成了「憂鬱的台灣烏龜」(省去了郁,台,龜三個字的n種排列組合)

所以你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了吧,漢字簡化附帶的是漢字統一話和規範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意義經常被忽略但是作用是極大的,在一個字的眾多異體字中選取一個作為標準——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這個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交流和規範的制定。

因為我們對於一個字使用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而不像之前各個地方對於漢字的異體字使用「各自為政」的情況,異體字使用收地域影響很大,有些字形在這個地方用的多但是在別的地方用的少等等。設立統一標準不亞於規定標準普通話。

當然,漢字不簡化也可以規定標準,像台灣一樣,雖然台灣在這方面向來為人詬病。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支持繁體字?
對於不懂漢字的外國人,簡體和繁體哪種好看?
食野之苹的「蘋」和蘋果的「蘋」是一個「蘋」嗎?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為什麼?
漢字會重新變成繁體嗎?

TAG: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