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動力是來自於身邊的環境還是自己啊?
@劉俊
人要做一件事情好像通常都是被逼出來的。小學生,國中學生和高中學生被政府和父母逼去上課。高中畢業,也很自然地被父母和親戚逼去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又很自然被父母逼去找工作。仔細想了下,人好像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
學佛這種沒人逼的事情,好像很難自己找到什麼強大動力去學佛。況且死亡這種東西又沒親身經歷過,年輕人實在很難會去覺得死亡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比如沒工作的人是很難知道工作是有多痛苦,頂多也就是認為工人農夫每天在大太陽底下,流得滿身大汗,要死要活的。但轉頭後,又會去打電腦了。加上從醫學角度來看,人類要死也是幾十年後的事情。雖說開車可能會出車禍,但你開了幾十年的車都好好的,應該很難說服自己今天開車出門有可能會死掉吧。為幾十年後的事情做打算貌似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勤勞點的人也就為幾年後的事情做打算而已。
其實,學佛很多人也是被逼的。但是,是被生活所逼,被無常大苦所逼。如果你是富二代,你再也不會想到學佛。富貴修道難啊。
能夠學佛的,都是知苦才想到離苦。佛法就是解脫一切煩惱痛苦的方法,所以絕大多數學佛人的動力,是來自於身邊的環境的壓迫,才會自己走上學佛之路。
謝邀:應該說兩者都有。
志公禪師的《勸念佛文》里有一句: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看到周圍的人遭受種種苦難的時候,面對死亡的時候,想想早晚輪到我,生無常想。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慾無明我慢。
所以印光法師也云: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 常有這個想法,動力自然就來了。
蟹妖
佛教說因緣,就是說內部和外部的原因。
佛說人身難得,說的就是人的一生由於外部環境的原因,總體來說苦樂參半,既能覺受到苦,從而生出出離心,就有了走上解脫道路的機緣,又不至於因為太苦而無法修行。
地獄道就是太苦,以至於地獄道眾生時時刻刻心裡只有苦,雖然能時時刻刻覺受到苦,但卻因為太苦而無法修行。
天道眾生呢,快樂的沒有間斷,根本覺受不到苦,連出離心也不會生成,自然也不會想什麼解脫。
但苦樂平衡還不是全部,畜生道眾生就是因為愚痴無法聽聞佛法,因此也求出無期。
這是從六道講
我們從人生講的話會發現其實人的不同時刻也是出於六道之中的
有時愚痴,即便佛法就在眼前也無法學習
有時極樂,根本沒有學習解脫的念頭,所謂樂不思蜀
有時極苦,即便想學,奈何身心苦極,根本分不出一點點精力來學
只有當我們出於人道的時候,既能覺受到苦生出出離心,又能有足夠的精力去學習解脫才有可能最後真正的走上解脫道而解脫。
所以佛陀說人身難得有兩重意義,一是從內因和外因上告訴你為什麼作為人才是學佛的最好狀態;二是告訴你這個機會難得,不把握住就可惜了。
也就是說,學佛這是,即便你自身有心,環境不許可你學不了;反過來有時候即便環境許可,可你自己沒有這個心,也是一樣學不了。
如今,你作為人,且對佛法有所親近,卻覺得無法下決心去學,大概的原因要麼是你沒有什麼苦受,有如天人,可人類不同天人,壽命極其短暫,天人命終現五衰之相的時候,再要學佛已經來不及了,福報終了,下來基本就是惡報了,人的樂受極端,你以為現下的快樂能持續多久。。。。。
要麼就是沒有精力去學,可作為人再沒有精力,能和地獄道眾生那樣因為忍受無間痛苦而不能分心相比嗎?
學還是不學,這是個問題,應該好好思考,哪怕你思考的最後結論是不學呢!
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大乘佛教,以起信為根基。關於菩提心---念母恩的心靈很美
我們學佛,特別是發大乘菩提心,也是以念母恩為契機,不忍眾生苦,不忍父母苦。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出息的孩子,能夠去實踐佛法,讓我們身口意產生功德,幫我們戒惡,把漏堵掉,能產生功德回報父母。就像小孩子在外面打工賺錢一樣,賺一點錢可以回家見父母,修行也是這樣。在因地發菩提心的時候,就是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這三點很重要,後面才是修慈無量、悲無量,然後精進,才完成因地菩提心的修學。母親的恩,我想都有感受的,人間這麼純潔的情感,需要我們常常去憶念的。可以成為我們心靈當中一種很美的狀態,一個知恩念恩的人,心是很美的,這種心也是一種業,叫凈業,清凈的業力。——慧日禪寺 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這三點很重要,後面才是修慈無量、悲無量。 知母恩:母親養育兒女,捨棄身體,以供我們生存,無畏布施生命,血肉,從而形成我們。如同諸佛菩薩,捨生命布施給我們的每一寸土地等。以滿恆河沙的生命,眾緣和合,成就我們。 念母恩:知母恩大如天地,無法忘失,父母是有形之天地,天地是無形之父母。母親之恩德無時無刻都無法捨棄,以及回報。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父母的恩德下,不會不安,不會忘失,諸佛菩薩也是如此。 報母恩:捨棄身心,為報母恩,不會有一絲厭煩、勞累。修行也是如此,捨棄頭目腦髓,掏心挖肺,為報諸佛菩薩,天下眾生之恩。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菩薩行願品》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經》
只要我們依著佛的教導,戒惡修善,就能轉凡成聖,這與儒家的「人人皆可為堯舜,志在聖賢則為聖賢」的思想觀完全相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讓我們能夠產生「希聖希賢之心」,嚮往聖賢之志,嚮往聖賢的社會狀態。 ——慧日禪寺
中國儒家倫理範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學佛、學聖賢)的原則。「忠」,儘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最早將忠恕聯繫起來的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曾子。他在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孔門的弟子以忠恕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的具體運用。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阿彌陀佛!菩薩好!要這樣嗎?
我們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我都 能夠思考,認識,所以天地萬物我都具備了.這樣才會有下面的 一句話,「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躬自問,我所認識的一切都 是誠實無欺的,所以非常快樂.這是一種認識的快樂,探求真理 的快樂.但是,僅有認識,僅有自身的發現還不夠,所以要「強 恕而行」,儘力按恕道辦事,這樣來實行仁道.所謂恕道,我們在 本書中已經多次提到,這就是孔子反覆強調的「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論語·顏淵》、《論語·衛靈》)它的積極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總起來說,是 一種將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來處理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如果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一種認識的快樂,局 限於自身;那麼,「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種實踐的快樂,涉及到他人與社會了.
由此可見,「萬物皆備於我矣」所引出的,是認識和實踐兩大 領域的儒學追求:一是「誠」,二是「恕」,都是儒學的核心內容.單從「萬物皆備於我矣」這句話給我們的感覺,則是一種充滿主 體意識,樂觀向上的心態,的確有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那著名的命 題」我思故我在」的精神風貌,給人以認識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氣和信心.
讀書苦,成長苦。就業苦,陞官苦。買房苦,婚姻苦。育兒苦,望子成龍苦。生老病死苦。歡樂是真實的,每天的平凡也是真實的,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意識到,生活的無常。沒有什麼是一塵不變的,昨天的我經歷了一天的新陳代謝成了今天的我,除了老去,沒有其他的。人身難得,難得在於我意識到生老病死這一過程是苦的,從而有幸去聽聞佛法。雖然眼前不能證得涅槃,但是在陽光(佛法)的照耀下,身心在黑暗的輪迴之中得到一絲溫暖。期望越來越多的佛法能生生世世的種在我的阿賴耶識之中,累積波羅蜜,願佛菩薩慈悲泯我,指引(接引)我走出輪迴。
學佛的動力當然是自身內在的,你對於死亡的觀無常的疑惑,在於做為年輕人對面臨死亡這件事,在一般庸常的思維中是尚顯遙遠之事,這固然是你對無常的理解和觀修還不夠深廣細緻所致,譬如本師釋迦佛也正當年,且早早娶妻生子,為何本師佛卻能在看見生老病死之後,就能生起精進求取究竟解脫的出離心,而沒有落入大多世人的庸常思維里呢?但不妨也還可以轉換到另一個角度來看,即確定死亡終究不可避免,那麼你現在對死亡做得了主嗎?現在如果做不了主,那明天後天就做得了主嗎?以此類推,那不管死亡何時來臨,當它降臨時你依然同樣還是做不了主,若做不了主,你現在的學佛又有何益呢?當然外境雖不是主因,卻也是重要的助緣,因為順境容易讓人放逸散亂度日,被暫時的遂順蒙蔽住眼目,很難思慮未來無常的痛苦深淵,而逆境的煩惱痛苦則讓人能窺見人世無常的痛苦本性,而生起精進解脫的出離心。
害怕死亡,才可真正的明了佛陀的本來旨意。
佛法不在於【有】與【無】之分別。
佛法在於佛祖宣講了緣起性空的佛法本意。
佛法的【空】不是世俗義的【空】。佛法的【空】也不是對【有】【無】之否定。佛法的【空】是為了表達世界的本意。佛法的【空】既是有也是非有,既不是有也不是非有;佛法既是世間也是非世間,佛法既不是世間也不是非世間。這不是文字遊戲,而是因為佛法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的奧秘。
菩薩為救拔眾生,用了凈土方便之法。但是凈土法是有相法、有住法、有願法,凈土法不是究竟義的佛法本意。
有情用凈土法門,證得菩提以後,凈土法門也須捨去。所謂佛法不生不滅,哪有凈土,哪有菩薩,哪有佛祖呀。
所謂凈土,只是佛祖為了救拔痴迷顛倒的有情眾生,施設的假名而已。600卷的【大般若經】已經把佛法本意說得十分清楚。
所以我一直建議大家多多讀佛經,而不建議大家讀漢族佛教大德的注釋之類。中國漢地佛教有華嚴宗、天台宗、禪宗、凈土宗之分,這些門派都是漢族人適應中國國情發展出來的,有情眾生一定要十分明白。今天,21世紀,有情眾生可以直接讀佛教的全部的經典,甚至是梵文、巴利文的佛經,為何還要被華嚴宗、天台宗、禪宗、凈土宗的門派的資料,限制了你我修行之路呢?
佛教徒既然選擇了【搞清楚自己死後歸於何處的的道路】,既然選擇了佛法,那起碼應該好好讀經,讀讀【大般若經】,讀讀【阿含經】,讀讀【阿毗達摩
】,讀讀巴利文佛經,而不是只讀華嚴宗、天台宗、禪宗、凈土宗的門派的資料,不好嗎!
有情眾生的救拔之路,需要讀經,需要修行,更需要有情自己去走艱辛的求佛之路,就如同西藏的那些朝拜路上的佛教徒!也許你覺得不感動,那是你與佛祖的因緣問題。
謝謝善友邀請,對於學佛的動力這個問題,今生的煩惱和苦難確實有助於我們求學佛法,會讓我們發出離苦海的心愿,但這不是根本動力,苦難的人多如牛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得遇佛法,即使遇見佛法,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相信和修學佛法的,一個人之所以會信受精進修習佛法還是因為他往世的發心和業力使然,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今生可以信受一個法門,那是以前多少世修行的積累了。所以這個問題不是單單一世可以說的清的。
都有
學佛的動力有很多,最根本的就是為了離苦。
所以說「以苦為師」。
整個佛教都是為了離苦
人天乘是為了離苦苦,壞苦聲聞乘是為了離行苦菩薩乘是不但自己要離苦,還要帶領大家一起離苦。道次第中,下士道的重點,就是念死無常,念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暇滿人身,義大難得。
佛初轉法輪,說的就是四諦法
苦·集·滅·道
為什麼說娑婆世界好修行,修行快?因為有苦有樂,大家都想要趨樂避苦。
苦不但是學佛修行的動力,也是菩提心生起的土壤。
所謂環境逼迫的動力,就是苦,苦的含義,就是「逼迫」。
所謂自己的動力,就是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嘗到了甜頭,學佛自然就有奔頭……謝邀
末學個人的感受是來源於環境對自己的壓迫。其實末學就在3年前還是比較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是生活確實有很多焦慮和壓力,就慢慢學佛了。學佛以後慢慢通過修行發現唯物主義是錯誤的,慢慢發現了六道輪迴是真的,佛法的義理目前證實了相當一部分,還有一些過於深奧不能理解。學到後面,自己給自己的動力就越來越多了,也就是願力。有了願力以後,感覺修行就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有時也會退心,但是總體而言還是穩步提升的。
您好,感謝您的邀請。僅從個人角度分享一些淺見。
首先,我不認為環境與自己可以完全分離。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的體質與精神,而個人出於感性或智性的選擇亦可以外在作用於環境。事實上,如果能夠穩定地觀察環境與自己的關係,乃知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題主倘若認為要做一件事都是被逼出來的,也許您尚未在自己生命中發現真正寶貴的東西。如果生命中有一種真正珍貴的事物值得去追求,那麼自然會有一種主動的意願。
其實有人逼的事,都不是難事,也不是大事。讀書、工作、婚配,是當前社會的定式,受到親友上司的「逼」,是正常的。然而術業的精進、德行的高遠、智慧的深邃,這種難事、大事、真正重要之事,確實無人來逼。不然何來自勉一說呢。
儘管當下無法體會死亡,可想想身邊人的生死,就足夠了。比如不才是在至愛的祖父百年之後,突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雖然自己未活到那個歲數,但眼睛中看到的身邊其他人,從新生兒,到而立,到天命耳順,乃至故去,也足以串聯起「一個凡人的一生」這種話題。提取他們生活中的共性,再去思考,我的生命應該怎樣去對待呢?我也要這樣地度過一生嗎?
並不一定要了知某事有多痛苦之後,才下定決心去解決某事。不然,豈不是所有的抗癌藥物都要由癌症病人去研究了?作為人類族群中的一員,看到其他的同類遭受病魔的痛苦,自己便發願去研究一種解救同類的藥物,是我們所習以為常的。那麼,看到其他同類的生老病死,反推於己,既然自己確實無法壽與天齊,那麼這短短几十年該做些什麼,便是值得思考的。
如果按照題主的思路,我個人學佛的動力簡單說來有三種:機緣的厚待、榜樣的力量、自己的追求。機緣的厚待是各種機會能夠得遇佛法。榜樣的力量是身邊好的修行人帶給您的啟發。自己的追求則是上述的解釋。
在現在的社會,多數人只滿足於食色而已,少數人追求藝術,尋覓生命價值的,寥寥無幾。但是,如果我們不願接受「我們都會死」這一命題,只是忙於享樂,浪費了短暫的一生,豈不非常可惜嗎?
個人如蝶,環境如繭。此時此身此地所認為的環境所逼,也許在未來幾十年後的時空回首,反而是造化賦予的禮物。人身難得,佛法難求。時光不候,切切珍惜。
僅道一二,未必如是,僅供參考。
這段話,我經常拿來作答案
成唯識論雲
Q: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A:……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當然要靠個人的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個人認為,來自於業力,也來自於願力。
多生累劫的因緣,才會讓我們遇上佛法,也會有學習佛法的意趣。但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自己此生努力學習的願力。
以上。
我的觀點跟普波居士是一樣的。我也是因為以前的各種不順所以才開始覺悟的。誓要這輩子脫離六道輪迴。
因為感受到了苦,所以才想要離苦這就是學佛的動力(:з」∠)_
都是吧!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這是一生的過程。當走過各種思想哲學後,佛學等可能更有說服力
推薦閱讀:
※和尚出家人對捐器官有什麼看法,另外如果B快不行了,A捐器官救B但是B後來殺人了這怎麼說,有背負因果嗎?
※極樂凈土可以有人做個描述么?
※放生真的有那麼高大上嗎?
※一個人可以只嚮往成阿羅漢,只為自己成就有什麼過失嗎?為什麼現在都說菩提心的重要性,說它是修法的基礎呢?
※念佛為何還要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