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貼唱後期如何讓人聲聽起來寬而不散?
感覺問了一個很弱的問題( ??ω??)
然而確實是挺糾結的,不知道是錄的干音的自然混響不同的緣故,還是我確實是陷入了一個蜜汁盲區。無法表達的這種聽音感受,就是嗯怎麼說,感覺很多歌都是這樣的吧,尤其一些古風歌和貼唱的一些版本,聲音置中但並不狹窄,混響清亮但並不會讓人覺得人聲渾了或者靠後。總而言之就是感覺人聲有著自己的場,而這個場與伴奏不衝撞,又顯得清亮。啊啊啊我也做過這樣的感覺的,但最近不知怎麼搞的越活越回去了。感覺自己應該還是混響和均衡沒調好???求大神指導,不用特別專業,夠網翻上傳就成。ps:遇到過的很多男聲,做不出那種比較溫暖或者溫柔的感覺。此時對低頻較重的干音做了低頻衰減,然而感覺作用不明顯,在做混響之前還是比較厚重和悶耳,整段聽起來很硬,做了中頻的一些衰減,有些地方還有那種悶炸的感覺。此時應該怎麼繼續處理eq?
謝邀,聊經驗與技巧之前,先聊混音的哲學。
不要長時間反覆聽音,有時候需要讓耳朵休息一下,至少休息15分鐘再回來開工。不然你會開始噁心這首作品,再也分辨不出好與壞了。
不要過分迷信理論知識,偶爾也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至少要嘗試遵守理論知識。拒絕玄學,比如閾值沒被觸發的壓縮器自我感覺良好。
一,初步的頻率均衡(EQ)
在你開始混人聲之前,網上下載的伴奏要先聽一遍,質量通常不好,先做一下初步的頻率補償。有的伴奏需要提升中頻,有的伴奏需要提升低頻,有的伴奏需要提升高頻。
人聲做處理時,0-110hz的低切肯定是要做的。這部分頻率基本沒用,要麼是低頻底噪,要麼是噴麥聲,留著也會和Bass的頻率打架。
提升人聲的厚度可以在250-350hz做一個提升,或者降低1500hz-4500hz的高頻。
若想提高人聲的清晰度我們除了可以拉升高頻之外,中低頻的衰減也是一樣的。
頻率的調整盡量用衰減,提升少用,不然你就會陷入一個誤區,低音不足瘋狂提升結果高音又不足了,結果又去瘋狂提升高頻,到最後整個聲音嚴重失真。
遵循: "改善音質用衰減,讓聲音變得有特色就用提升。"
二,學會製造立體聲
我常用的方式是在人聲軌道上掛載一個頻率移相的效果器來製造立體聲。
Logic Pro中的Imaging效果器
Lower Int就是頻率交錯區間中最低頻率的起始點。而Upper Int就是頻率交錯幅度區間最高頻率的終點,而Order則是交錯的次數。
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聲音的頻率按Order的數量分成幾段,一半只在左聲道播放,一半只在右聲道播放。起始的幅度是由Lower/Upper Integral來控制的。
中頻部分有一定的方向性,但是中頻是聲音的基石。如果中頻分散到左右兩邊,整體會變得鬆散。所以為了讓人聲聽起來結實有力,你應該讓中頻像低頻一樣保留在中間的位置。
然而如果中頻過於擁擠,輕微的分散有時候也會有很好的效果,目的是為了讓一首作品有層次感。
而高頻是有極強的方向性的,為了讓人聲聽起來有很強的臨場感,高頻部分可以分散到左右兩邊。
(舉例: 比如從4000hz開始分散)
這只是一種強化人聲軌道立體聲的方式。
如果你採用這種方式應該把它放到混響,Delay效果器的前面。因為如果放到後面,它會把混響中反射聲的頻率進行移相處理,那樣的混響效果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不過你也可以嘗試)。
混響與Delay也是立體聲的一種製造方式。
混響與Delay單獨放置在兩軌發送軌道(Bus)上。人聲軌道和伴奏軌道都需要發送到混響和Delay軌道上。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單獨控制伴奏與人聲軌道的發送量,也提高了混音的效率。
最主要是你可以同時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混響。而且如果要對混響的濕聲單獨進行高通處理(例如: 有些人的聲音配合上Hall類型的混響並且把混響濕聲600hz以下都用高通濾波器切掉會讓聲音變得有氛圍感,如果混響效果器不是以發送的方式使用,而是直接掛載在人聲軌的效果鏈,那你就很難只做濕聲的低切了。)
比如房間混響的特性會讓聲音的厚度增加,因為房間體積比較小,一般會容易在角落產生大量低頻駐波,所以人聲軌發送一點到房間混響的匯流排上可以增加厚度。
比如人為創造的Plate Reverb,它雖然不屬於大自然中存在的空間,但是它的特性是提高聲音的亮度。使用混響時間較短的Plate Reverb就可以提高聲音的亮度了。
再比如說Hall Reverb,通常會使用混響時間較長的Hall Reverb。它對聲音的美化作用難以用言語描述,一般是增加臨場感與神秘感。
人聲的混響類型應該與伴奏的風格所貼合,比如伴奏是一種在小空間里的感覺如大部分搖滾類作品,這時候用Hall類型的混響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Room類型可能才是最合適的。
還有Delay, echo等效果器一般是用來給人聲製造一點"拖尾"的感覺。如之前很流行的節目我是歌手,幾乎所有歌手的聲音都會用到這種處理方式。這種拖尾的感覺可以加強氣聲,有一種嘆息的感覺,對感情提升有幫助,不過也分人。
有的時候Delay也可以左右聲道不同延遲時間大比例混合做出一種很適合電子音樂風格的人聲處理。
盡量養成Reverb/Delay類型的效果器發送使用的習慣,可以節省你的時間,降低電腦負載。
三,音量均衡
如果你的人聲動態太大,而伴奏動態範圍很小,這會很嚴重地破壞整體感。這是最容易讓貼唱聽起來失敗的原因,總會感覺人聲與伴奏是分離開的獨立的聲音。
壓縮器就是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
壓縮器的原理: 當音量達到了設定的閾值(Threshold)時才會觸發壓縮器,超過的部分則以設定的壓縮比按比例降低。
用壓縮器把人聲軌的動態變化控制的和伴奏軌一樣。不要出現比如主歌時人聲壓過伴奏,副歌時伴奏壓過人聲的情況出現。
Master掛載限制器(Limiter)確保不要有爆音。
四,巧用失真(Distortion)給人聲染色
我個人混音的習慣是Vocal Mic錄製的軌道我通常不會直接輸出到Master上,我會把整個人聲干聲發送到Bus上。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你可以創建很多個輔助(Aux)軌道,每個Aux軌道的輸入源則為VocalMic的Bus,可以單獨對人聲進行不同的效果處理,最終都是輸出到Master上的。
最常用的技巧就是創建一個Aux,給人聲添加失真,有點像電吉他失真的效果,這一軌一般音量會放得很小,可以命名為VocalDist。這樣的聲音與乾淨的人聲混合在一起會讓人聲帶有一點磁性的感覺。
五,利用墊唱或Double的方式加厚人聲
何為墊唱?
其實就是多唱兩軌一模一樣的人聲軌,一個Pan最左一個Pan最右。這樣做出來的效果可以加厚人聲,也最為自然。但是如果你對節奏的把控不好,讓人明顯聽出合唱的效果就不適合了。
所以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Doubler效果器來讓人聲變厚。如果你沒有Doubler效果器,可以手工進行移調加延遲的方式來進行Double的處理。
比方說給Vocal Bus創建兩個Aux軌,一個Pan最左,讓它比原調低5音分(1個半音等於100個音分)。並且設置一定的延遲,比方說8ms,Logic Pro里的Sample Delay可以實現。另外一個Aux可以Pan到最右,比原調高8個音分,延遲4ms等等。
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厚的人聲的聲場,需要注意的是延遲最好小於10ms,因為大於這個數值你聽到的就不是Double的感覺了,而是Delay的效果。
音調調整的幅度不要太大,同樣Double軌的音量要比乾淨的人聲低很多,不然你會得到一個類似鑲邊的效果,不好聽的。
如果你打算錄人聲的和聲那就更好了,你得到的聲場會比Double更自然也更好聽。同理,人聲和聲錄兩軌分別Pan到最左與最右。Rap類副歌經常用這種加厚的方式。
六,完工前的頻率調整(EQ)
返回去檢查一下人聲與伴奏的EQ,有沒有出現頻率打架的情況或是人聲過度突出。
比如如果伴奏低頻較弱,人聲特別厚重顯然是不合適的。或是人聲太過尖銳,也是要進行調整的。或是伴奏某個頻率太吵,也要返回去調整。
七,總輸出軌的調整(母帶處理)
前面的工作做完了就到這最後一步了。
基本上這個時候你的作品已經比較完善了。為了更近一步地讓人聲與伴奏混合在一起,你可以在總輸出軌用上一個壓縮比較低的壓縮器。比如2:1是一個很理想的數值,要注意壓縮器的閾值(Threshold)你要調低到能夠觸發壓縮器的程度。壓縮器的增益補償(Gain)這時就可用來提高音量了。
前面提到頻率移相效果器你也可以在這個總輸出軌道掛上,就是注意幅度要小。10%以內我認為是合理的,而且頻率你可以全覆蓋。
這時候可以掛載一個線性的Linear EQ,看下有沒有頻率需要進行調整的地方。記得對總輸出軌的效果處理一定是輕微的,不要做太過度的處理!不要壓縮過度,不要做太大的EQ調整,通常前面工作做的好的話,EQ調整幅度都是0.5db, 1.5db這樣的單位的,等等。
做完這些工作別忘了掛上一個限制器(Limiter), 用來保證聲音不會超過-0.1db。為了保險起見也可以設置閾值不超過-0.5db。
這些都是為了避免爆音的情況出現。
(完)
————無奈回復超字數,只能回復在這了————
對余展林的回復:
「您好,第一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楚。第二個問題的混響時間長短指的是聲音從發出到各種反射最後衰減為0的時間。
它意味著什麼?
想像你在一個空間的正中央,比如很小的房間或者很大的教堂,你大喊一聲,聲音會從源點(依不同頻段的特性向各個方向)發散出去,碰到障礙物就會發生一次反射。這個反射重疊的聲音在人耳里聽到的就是一種混響了。
而每次發生反射,聲音的能量就會劇烈衰減一次。同時傳遞的距離越長聲音的能量越弱,這本身也是一個衰減的過程。(且每段頻率特性不一樣,振動頻率越快衰減速度越快。想像一下生活中遠處有一個夜店在播放歌曲,你只能模糊地聽到Bass的聲音,但是聽不清它在唱什麼。因為高頻衰減快,只有低頻傳出來了。)
你可以理解一個球飛出去,飛的越遠,球的速度會越來越慢。但是一旦撞擊到一個障礙物,球會反彈回來但是速度相比之前卻是大幅度下降。
這就是空間的混響時間的定義,它不僅是依據空間的尺寸定義的,它也與空間的形狀,表面行狀有著密切的聯繫。
假設小房間與教堂內是空蕩蕩的,而且形狀是規則的長方體,牆壁表面光滑,沒有任何的特起。
小房間內,聲音傳遞的距離短,很快就碰到牆壁發生一次反射,反射之後又迅速碰到一次牆壁,再次反射,短時間內發生反射的次數多且迅速,所以聲音從你喊出去到衰減的時間非常快。殘響持續的時間非常短,我們就稱之為短的混響時間。
大的教堂,聲音發散出去之後,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才碰到牆壁發生一次反射。所以衰減的時間特別慢,殘響持續的特別長,我們就稱之為長的混響時間。
你可以發散一下思維,如果大教堂內的牆壁表面安裝了很多個凸起如波浪線的小方塊呢?
這就是所謂的擴散體了,一切都是為了殘響的持續時間服務的。
第三個問題關於頻率的帶寬問題,人聲是主體,伴奏是為人聲服務的,所以人聲不需要為別的樂器讓步,除非你是做後搖這種風格的,人聲只是一種樂器並非主體。
比如吉他最低音雖然可以到達82hz,但是40hz~100hz之間是貝斯最好聽的頻率的部分,但是對於電吉他來說並不是,所以你可以把吉他的這部分頻率切掉。
40hz~100hz你可以想像成一條路,這條路上只能走有限的車輛,能走的車輛總數就是我說的帶寬,比如8車道,那應該留給最有需要的比如緊急車輛走您說對吧。
像對於鼓來說,雖然40~100hz沒那麼重要,但是又不像吉他那樣這部分頻率基本沒用的,所以你衰減鼓的這部分頻率就要輕微一些。換句話說就是留一條車道給鼓。
100-150hz對於大部分樂器都很重要了,但總得有主次之分嘛。用我自己做搖滾的風格來說,優先順序可以粗略的分為鼓-&>電吉他 -&>貝斯。其他的樂器除了人聲全部把這部分頻率切掉讓位。
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推薦閱讀:
※耳屎會不會影響編曲後期的混音效果?
※請問樂器實錄的干音輸出時需要混音嗎?
※想學習製作電音需要什麼?
※錄音入門求推薦一些設備?
※為什麼國內的搖滾樂視頻就不能如此的燥且有層次且人聲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