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是誰?

鏡像問題:最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是誰?

你覺得最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


《飛越瘋人院》

1949年,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因其「發現了額葉切除術(lobotomy)在治療某些精神疾病時的價值」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莫尼斯至今仍然被認為是腦外科的先驅者之一,但是讓他獲獎的手術:前額葉切除術已早早被叫停,甚至有人呼籲收回莫尼斯的這項榮譽。

事情的來龍去脈:

在20世紀30年代,人們對於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內的一些精神疾病可以說是一籌莫展。當時,對於一些極具危險性的精神病患者,醫生只好採用束縛或是大劑量使用鎮靜劑乃至鴉片等辦法來暫時緩解其攻擊行為。

1935年於倫敦召開的神經學大會上,來自耶魯大學的神經學家約翰·弗爾頓(John Farquhar Fulton)與他早期的同事卡萊爾·雅各布森(Carlyle Jacobsen)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損毀了兩隻黑猩猩的前腦葉與其它腦區的神經連接,結果發現這兩隻黑猩猩變得溫順了許多。

受這項動物實驗啟發,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認為將人前腦葉白質毀壞,可能能夠有效的治療多種精神疾病,使病人變得更加「溫順」。而他的二十餘次手術也的確證明,該方法是存在一定效果的。前20例手術的病人都倖存了下來並且沒留下太過嚴重的後遺症,這使他大受鼓舞,莫尼斯本人對此樂觀地總結道:「前腦葉切除術簡單,高效且毫無危險,很可能是一種高效治療精神錯亂的外科手術。」同時他在世界範圍內發表了這項發現。

莫尼斯由於在早些年因為發明腦血管造影術(cerebral angiography)而在國際上頗有名望,他的發現一被公布便引起了極大地關注,獲得諾獎後,該方法更是風靡一時,但是手術較為複雜,硬體要求較高。

後來該手術在被沃爾特·弗里曼二世進一步改進後,成為「冰錐療法」:醫生只需要用鎚子將一根鋼針從病人的眼球上方空隙中插入大腦,而後攪動那根鋼針就可以摧毀病人的大腦前葉Σ(°Д°;這種方法極為簡便,甚至不需要嚴謹的消毒,10分鐘就能做一場「手術」,因而被廣泛的傳播開來,甚至在街邊的小店裡都能進行。在諾獎的襯托和弗里曼二世的宣揚下,人們對其的熱情變得可怕,冰錐療法似乎成為了治療頭部問題的靈丹妙藥。該方法於是在精神病院中被廣泛使用,精神病院的醫生彷彿迎來了曙光:只要這麼一個小小的手術,那些狂暴的患者就會變得像小寵物一樣任人擺布。手術的實施對象也從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擴展到了一切精神或行為有異常的人群。在日本,家長甚至會因為孩子「不乖」,而帶孩子來做這種手術。在丹麥,政府專門為這類「新型療法」建造了大量醫院,而針對的疾病則是從弱智到厭食症簡直無所不包。

(冰錐療法,圖片來自百度,侵刪)

但是弗里曼發明的這種簡便的手術沒有精確的定位,醫生、街邊小店一般只是「憑著感覺」在病人腦子裡一通亂攪,和莫尼斯精確定位的手術早已是分道揚鑣。這樣的後果可想而知,大量的病人癥狀沒有得到緩解、加深甚至出現死亡病例,使得該手術的名聲迅速變差。

較為著名的案例有:

1941年,弗里曼為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的以為小姐羅斯·瑪麗·肯尼迪實施錄入前額葉切除術以治療她的智力障礙。值得一提的是,她是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親姐姐。但是手術的效果並不理想,肯尼迪小姐手術後智力反而下降了,成了一個整天只會發獃的「木頭人」,終生不能自理,於2005年在一家為特殊兒童設置的場所中病逝。

1950年,著名好萊塢影星沃納·巴克斯特拍攝了平生最後一部影片《50年代的州獄》。由於過度的體力疲勞他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病症,1951年5月7日因前腦葉切除術引發的嚴重肺炎,後導致肺癌,這位在事業上如日中天的影帝被死神奪去了生命。終年62歲。

更為著名的,可能要數1962年的《飛越瘋人院》一書(1975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和《禁閉島》(201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意圖打破牢籠、逃離瘋人院的麥克墨菲最終沒能成功,反倒被施行了顱腦手術,變成了一付呆板的軀殼。它們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極大地關注,對於這種不人道的手術,於1950年在蘇聯被全面禁止,在1970年左右徹底消聲滅跡。

實際上,即使沒有街邊小店的推波助瀾,這樣破壞性的手術本來就是不人道的,前額葉關乎人的性格,摧毀它會對人格產生不可逆且未知的傷害,病人可能出現傻獃獃的,暴躁瘋狂甚至死亡等後遺症。⊙︿⊙

但是其實這個諾貝爾獎並不像其他幾位答者所描述的那樣一無是處,甚至像 @秦得淵 那樣

更是過於偏激了。如我在這個回答下的回復:

這個傻逼發明了腦血管造影術。有個在晚年堅持要用科學證實上帝存在的傻逼發現了萬有引力,順便還發明了個微積分;還有個傻逼非要說上帝不會擲骰子,宇宙是靜態的……

誰都會犯錯,更何況一些錯誤是因歷史條件所限犯下的錯誤。也許n年以後,一群人刷著知乎說:「那時候那群傻逼,居然相信萬有引力?」

莫尼斯的前額葉切除術和後來被濫用的冰錐手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冰錐手術幾乎就是一種巫術,沒有精確的定位,沒有嚴格的消毒,十分鐘一台手術,而莫尼斯的手術需要開顱,需要專業的設備,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現代一些治療眼中癲癇和精神疾病的破壞性手術的影子,說是其前身也不為過

雖然莫尼斯在這項手術的推廣過程中也存在過分誇大效果而弱化其負面影響,但總的應該說,這個諾貝爾獎並不算太水,可惜它被濫用了

————————————————————分割線————————————————————

歪打正著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和墨菲因其發現肝臟對惡性貧血的治療作用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惠普爾在1920年發現肝臟對失血而導致貧血的狗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受其啟發,邁諾特和墨菲於1926年將肝臟用於惡性貧血的治療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們共同分享了這個諾貝爾獎。

不過實際上,治療失血性貧血的物質是鐵,治療惡性貧血的物質是vb12,而肝臟又正好同時富含這兩種物質,所以他們就歪打正著了。⊙ω⊙幸運的人兒

———————————————————分割線—————————————————————

混來的諾獎

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佛瑞德·格蘭特·班廷和約翰·詹姆斯·理查德·麥克勞德,

(麥克勞德,圖片來自百度,侵刪)

以表彰其初步分離胰島素的工作。隨後班廷將獎金與貝斯特分享,克勞福德則將獎金和克里普分享。克勞福德是一位資深糖尿病專家,有一個設備優良資金充足的實驗室。貝斯特是他的學生,班廷是一位普通的年輕醫生,克里普則是一位生物化學學家,

是不是有點暈( 一_一)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在當時,糖尿病以及胰島在其中的作用已經被人們所認知。但是由於胰腺分泌的消化酶的作用,提取降血糖物質的工作一直進行的不太順利。

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醫生班廷一天突發奇想:如果結紮胰腺導管的方法使動物的胰腺萎縮,那麼剩下來的就只有胰島組織了么。這時再將組織勻漿,就不必擔心胰島素被胰腺消化酶破壞。於是他拜訪了糖尿病專家麥克勞德專家,希望能在他的實驗室進行試驗。一開始麥克勞德並沒有同意,但是在班廷三番五次的拜訪後,麥克勞德最終勉強的給了他一個暑假的時間。

1921年暑假,麥克勞德將實驗室借給了班廷,把年輕的大學生貝斯特派給了班廷,讓他們鼓搗這個個不被自己太看好的胰島素分離實驗,自己則跑去度假了。一個暑假後,班廷和貝斯特成功制出了有血糖控制功能的胰腺粗提液,說服了克勞福德繼續支持其實驗。

班廷和麥克勞德改進了實驗,放棄了結紮胰腺導管而採用酒精浸泡胰腺提取粗提液。而麥克勞德也幫忙進一步簡化了實驗,並邀請了生化學家克里普加入團隊。最後由克里普分離出了比較純的胰島素提取液。

所以,貝斯特和班廷一起開始並最終完成了整個實驗;麥克勞德研究提供了實驗室和資金以及一定的經驗指導;克里普則是最終分離出較純凈胰島素的人。

所以這大概類似於一個導師署名論文並混了個諾貝爾獎的故事(??д?)

———————————————————分割線————————————————————

一喝成名

題主既然說到了他,那就也拿來寫一下吧,個人覺得這一點也不水,詳細評價在後頭。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桿菌。他們在1982年的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經常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

(幽門螺桿菌,圖片來自百度,侵刪)

在當時,廣泛被接受的是,胃內強酸性環境中沒有任何微生物能夠生存,而胃潰瘍的病因一直也被認為和飲食、作息等有關,難以治癒且很容易複發。

身為醫生的沃倫發現在胃潰瘍病人的潰瘍處能發現一些螺旋狀的細菌,這在當時被認為是胃組織死亡後在那兒繁殖起來的。但是沃倫是個不信邪的醫生,他和年輕的馬歇爾一起,對100例胃潰瘍病人的活檢樣本進行研究,最終成功在體外培養出了這種細菌。

按照科赫法則:科赫法則,確定致病微生物需要: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體內不存在;

2 要從宿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得到純培養;

3 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樣的疾病會重複發生;

4 從試驗發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1和2已經完成,3和4又要怎麼論證呢,馬歇爾醫生想了想,端起了幽門螺桿菌培養液……

喝了下去!!

了下去!

下去!

去!

!!!

然後,如願的患上了胃潰瘍並從胃中重新分離出了幽門螺桿菌,他的病也幸運的在10天後自然痊癒。不過和他一起為科學獻身的好哥們莫里斯就沒這麼幸運了,整整病了五年才好-_-!(坑基友小能手)。

從此幽門螺桿菌與胃腸道潰瘍的關係被落實,兩人成功將「共識」挑落下馬,並憑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兩人實際上都是醫生而不是微生物學的專家,但他們憑藉著身為醫生的直覺和挑戰共識的勇氣,以及以身試險的精神,才能夠發現幽門螺桿菌。看似簡單的分離出一個菌株並證明其致病性,背後又有多少的不易和勇氣,個人認為這個諾獎當然是實至名歸,含金量十足。

————————————————————分割線————————————————————

最後是個人的評論啦啦啦~~

私以為最水的還要屬麥克勞德的了,他在這項研究中的地位,類似於現在的BOSS的指導和提供儀器資金的作用。即使是署名也不會是一個第一或者最後的作者,放在現在甚至可能會有學術不誠信的嫌疑,但是人家硬是得了個諾貝爾獎╮(╯▽╰)╭


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了前額葉切除術。

不知道算不算水,反正肯定是跑偏了。


前額葉切除術 吧...........做手術的那個要麼直接注射液體令組織壞死,要麼直接切,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奇葩的是做了幾十個效果還挺好,於是就這麼獲獎了..........最後手術副作用太大,不少人從此痴呆,然後這個手術就被禁止了...........大腦是你想切就切的?這個真的不能再水

————————————————————————————————————

好吧,如 @小老虎 同學所說,本回答卻是有點兒偏激, 忽略了實驗者的歷史局限性,另外此人做這個手術也並非沒有經過試驗 回答已進行修改

不過萬有引力之類的,雖然有了相對論,但是也不能算水,因為它還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被叫停的手術確實挺水,因為他不能造福後世


以下內容由「外事不決問Google,內事不決問百度,百度一下 你就上當」特別提供:

約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1867年4月23日-1928年1月30日)是一位丹麥病理學家,曾經獲得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菲比格聲稱發現了一種他稱為螺旋體癌(Spiroptera
carcinoma)的生物,這種生物會在老鼠體內造成癌症。

但是由於後來的人發現這種生物並非主要造成腫瘤的原因,因此有些人認為菲比格的獎項應該被取消,不過其他人則認為菲比格的研究顯示外在因子能夠誘導癌症的發生。


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5年諾貝爾生物學獎:青黴素的發現

1945年諾貝爾化學獎:如何儲藏飼料


推薦閱讀:

為什麼 201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要頒給「發現拓撲相變理論及拓撲量子態」?這項發現對物理界意味著什麼?
如何通俗的理解 201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振蕩」的原理及其帶來的改變?
2015 年諾貝爾物理獎和 2002 年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梶田隆章和小柴昌俊的工作有什麼區別?
和諾貝爾獎齊名的其他行業獎項有哪些?
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TAG:生理學 | 科研 | 諾貝爾獎 | 科學家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