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er 的 Endogenous Technology Change 講了什麼?


所謂「內生增長」指的就是增長來源於「內生變數」,也即增長是由於人們的「選擇」而不是「外生因素的變化」。

比如外生增長認為增長來源於勞動力生產效率的提升,這個提升用隨著時間變化的gamma^t表示(生產函數為y_t=k_t^alpha(gamma^tn_t)^{1-alpha}),但是並沒有說明這個提升是怎麼來的;內生增長則把這個提升的原因囊括到模型當中,比如Romer認為勞動力生產效率的提升是資本投入的spill over,生產函數為y_t=k_t^alpha (ar k_t n_t)^{1-alpha},這裡的ar k_t是產業中總的資本投入,是人們「選擇」的結果。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上面說的這個是Romer的博士論文提出的模型,題主問的應該是Romer 1990年的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那篇論文,後者當中提出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內生增長模型。

首先要說明的是,前面一個模型當中,勞動力生產效率的提升是一種Human Capital,比如說我們去學校學習已有的知識,這是提升我們的Human Capital的過程。但是經濟學界的一個共識是,Long Term Growth的動力並不是Human Capital的積累,而是Innovation(或者說Idea的積累),也就是說我們不止要去學校學習知識,還要用這些知識來創造新知識,後者才是長期發展的動力。但是Innovation是一個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東西,因此Romer指出「生產」Ideas的過程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完全競爭市場定價是P=MC),否則收入無法cover在「生產」ideas過程中的固定成本。

但是,如果在生產中直接引入非完全競爭市場(比如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壟斷競爭市場),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比如說有正利潤,再比如所有的定價(產出、資本租金、工資)不能簡單地按照P=MC定價),Romer的做法是多繞一個彎路,他在RD sector(研發Idea的行業)和consumption production sector(生產最終產品的行業)之外,又分出了一個capital production sector,最後這個行業取代了一般模型當中默認的「putty-putty」(即最終產品經過一個黑箱直接轉化為下一階段生產用的資本),現在最終產品要通過這個市場來轉化為不同種類的資本用於下一階段的生產。我們讓這個新加出來的行業成為monopolistic competition的市場,讓它賺取超額利潤,同時這筆超額利潤用來支付RD sector的專利費以彌補研發Idea的固定成本,最終的生產市場就可以仍然保持完全競爭市場。

以上大概是我結合所學理解的Romer這個模型想要幹什麼,不知道是否解答了題主的疑問;如果題主關心的是技術細節可以在評論里再詳細說明。


推薦閱讀:

經濟學研究會用到哪些理科理論?
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當代社會已經不適用了嗎?
美國等西方國家學術出版物,包括教材和專著的價格如此高,是自由市場競爭造成的還是政策干預或者寡頭壟斷、行業聯盟等外部因素導致的?這是否對學術和文化的繁榮產生了不良影響?
假如辦12張信用卡不是可以免費用銀行錢一年多?
2015 年 7 月中國在 WTO 的保護期就到期了,會對哪些產業造成影響?

TAG: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