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時候意識到他/她/自己是天才?

問題可以分成兩個:

1,當你不自信覺得自己不是天才的時候,常會採取觀察者的姿態,這時候,你會覺得別人是天才。那麼,什麼時候你覺得那個人是天才呢?

2,當你在某個維度解鎖了你的天賦,獲得超人的自信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天才。那麼,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是天才呢?

-----------------

問題的緣起:常看見學霸級別的人說,自己不是天才,或者某個時刻意識到自己不是天才,別人才是天才。那麼,具體是什麼事情,讓你覺得他/她/自己是天才呢?你查過他/她的背景嗎?我不太同意拼資源的觀點,認為天才就是因為他得到的綜合資源多。如果真是那樣,王思聰要比韓寒或者郭敬明更像天才。但看起來王思聰也就思聰而已。

——補1

孟子作為老師歸納天下有三樂,其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句話其實蘊藏的前提條件是如何辨識英才。以結果為導向的辨識方法,類似於馬後炮。

孔子的辨識方法似乎就是舉一反三,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不同的觀點(估計是讓他覺得為難的觀點、啟發他的觀點才算數)。

從這個角度,老師們大約會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從同行評價的角度,能識別出天才的人,本身也有準天才的素養。人云亦云不算數。

《紅樓夢》有一句:「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從這個角度,天才是能補天的材質。具有金剛石的特性,無論怎樣壓都不會改變才能算這種材料。從這個角度,小時候的杠子頭們是不是有點象天才呢?從這個意義上,「不改初心」,「一生飲冰,難涼熱血」,「人生若如初見」,這些話,大約說的是一個意思,即特別犟,象貓的基因一樣,很難改變,而不是象狗。而三歲看老,似乎也是因為材質已經定下,一生就會如此。

公共問題就是大家都可以編輯、補充、評論,覺得哪點不合適自己直接修改就好了。把公共問題當作提問者的私產,有點狹隘了吧。

——補2

哈佛等知名大學在招生的時候,自主權很大,他們的目的,顯然是在招生前能預測到什麼人將會是這個世界的執牛耳者,那麼,他們的招生規則,他們在招生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顯然是馬前炮而不是類似於根據歷史功績確認的馬後炮。顯然,這些名校不可能做到象上帝一樣精準和洞察萬物,但他們的嘗試,也許值得討論,至少可以做一個統計,看看他們選擇的學生是否象他們當初預期的那樣,在社會上做出了相應的成就。

中國的大學有沒有這樣的數據呢?


謝邀。

在數學圈這樣一個高智商人士比例相對高一些的領域待久了,對所謂的「天才」也漸漸麻木了。當我還是個啥都不懂的小本科生的時候,經常會感嘆:「啊那個人好厲害,懂的東西那麼多;那人也好厲害,比我小一個年級還比我懂得多得多;啊xx神!xx教主!膜拜膜拜」然而我現在的想法是,不管一個人年輕時的履歷、頭銜多麼輝煌,通通等十年以後再看TA的學術成果到底如何。因為我自己發現,那些曾經被我們認為最有科研天賦、最有科研潛力的大神們,那些比我們聰明不知道多少倍的大神們,那些好像離開了學術界就像是天賦被浪費了的大神們,原來他們也不一定會在學術界堅持下去啊

這種事情發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天才本身的興趣點就一直在轉移一直在跳躍,這段時間對這個東西感興趣,過一段時間對別的東西感興趣,他們多半又是特立獨行的個性,說轉行立馬就轉行;有些天才其實也沒大家想像地那麼「清高」,他們就是想賺錢,賺大錢,所以他們就離開了學術界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投入金融或者IT的懷抱;有些天才更入世一些,他們更想作用於他們實際生活著的物質世界,而不是做一些虛無縹緲的理論研究,所以他們可能就去創辦科技公司之類的。

所以天才不天才什麼的,長大了以後也就沒太多熱情去討論這種事情。一方面是見得太多,天才年年都要出幾個,每年都有IMO比賽,每年普林都要招新生;另一方面,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本來就是多元化的,比如有人覺得做學術有難以言表的樂趣,有人覺得搞學術的都是象牙塔里的傻子。大家各自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圈子裡,不同圈子之間或許有一套迥異的價值觀。在這種背景下面,討論天才也就沒太多意義了,你覺得牛逼得不行的人,在別人眼裡大概也就是個普通人吧。


我有一個北大的好朋友。他曾經有一門課只去過第一節。

期中考試的時候,他睡覺睡過了。期末考試的時候,他去考試了,但是那時候已經過了考試時間一周了。

然後這門課他也沒補考,得了平均分75分

還有一門專業課,他每天上課睡覺,在臨考前10分鐘還在堅持打dota(因為實在是複習不過來了)。在考場上,他基本不回答題,過了20分鐘就交卷回宿舍打dota了。

後來這科他也及格了

在我們化學系,每屆都至少有10多個人不能夠正常畢業——我的這個好朋友,他從來也沒有掛過科,也沒遇到過什麼麻煩。日子永遠都是那麼洒脫。

我覺得他是個天才,現在當校長掙大錢呢~

PS:人家不走後門的,走後門就不天才了。有人非想搞個明白,人家只不過情商高點,再加上運氣好點不就過關了么。但是這也是不可複製的喲,不是所有東西都能輕易學來的~


長大後...

小學時候,以為凡是上課的內容都是要學的,都要記得,這是前提。然後二年級有節音樂課,老師放了一磁帶的兒歌我就記住了,過了個把月表演節目,隨便唱了裡邊的一首,全班同學包括老師一致認為沒聽過這首歌。小時候傷心了好久,感覺被全班反對了。

後來長大去K歌,才覺得自己唱歌跑調到天賦異稟。


天才從來不是得到綜合資源多的人。

天才只可能是學者,而不可能是別的什麼職業。所謂的商業天才,大概是一個偽命題。

我心中的天才的概念是帶有某種英雄主義的,比如伽利略,牛頓,歐幾里得,愛因斯坦這類以一己之力推動人類進步的。天才從來都是結果導向的。

有的人記憶力驚人,心算能力逆天,這些都算不上天才。

記憶力再驚人,比不過我手裡的智能手機,百度一下我就知道;心算能力再逆天,也比不上我手裡的智能手機,打開科學計算應用,分分鐘秒殺。這些人只是有天賦,就和姚明有籃球天賦,菲爾普斯有游泳天賦一樣。姚明和菲爾普斯當然算不上天才。即使這些人獲得了世界記憶力大賽冠軍,心算大賽冠軍,也稱不上天才。智商高和長得高在我眼中沒有什麼區別。當一個人的核心能力僅僅只能用來參加比賽或者取悅觀眾,那他一定不是天才,他只是個有天賦的運動員而已。

當然,我們時常用「天才運動員」來形容這些優秀的運動員,但要記住這只是一個修辭手法。

——

是這樣,我同意每個領域都有非常出色的人並且每個領域的這些非常出色的人並非不可代替。

那麼,我們還能討論這個問題么?

既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有一個判斷,這個判斷並不是事實判斷,而是價值判斷。那就是學者是更好的職業。

如果反對這個判斷,那我們討論什麼呢? @姚二凡


天才這玩意兒在現實中的指導意義從來都是遠不如興趣與勤奮來得實在。能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在一個學科上刻苦鑽研的,我就沒見過成不了領域翹楚的。你覺得某個人在某些問題上反應比你快的多,或者見識比你深刻的多,絕大部分情況都是因為ta在相關領域花的時間精力比你多的多。也許天才這種東西真的存在,不過我覺得和我沒什麼交集。我見識過的、佩服的牛人,都是有強烈好奇心,同時又踏實肯乾的。


我的初中同學。

當時光從學習成績看的話,我們是同等的所謂好學生。。

但有一件事,徹底地讓我意識到我和他之間的差距。

有一天去他家玩兒,玩玩電腦啥的,然後他有個新買的遊戲,安裝遊戲要序列號,25位的吧,大寫字母加數字混合,毫無規律的那種。他掃了一眼,就噼里啪啦敲電腦里去了。。。。

事實證明他後來確實是北大的料。。。


當我知道我那位跳級了3次的發小在初中畢業時跟他爸說「我讀書已經讀膩了」然後靠打傳奇給自己老爸每月買一條中華煙的時候。


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在一種他外部形勢明顯不如別人的時候打破了別人創造的規則,憑藉智商看透了這種規則並進行了精準的干涉和重置。

我們需要做很多遵守規則的事,有些是必要的,有些是無趣冗餘的,他依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了干涉,足夠好,最好的是創造,最次的是不去思考遵守的原因。

這裡我覺得我是比較可悲的,看不懂整個的運作體系。正是這種心態,讓我當晚做了噩夢,看到他逃離了人的規則,當然,有沒有下一步我不知道(創造或離開宇宙規則)。因為即使他留給了我線索,我依舊沒有看懂,夢裡我在人的尊卑體系中掙扎,喜悅或悲傷,醒來後幾乎要哭。

天才,我直接叫這些人規則的洞察者,自然的或人文的規則,清晰的擺在眼前,大腦足夠直接迅速的解讀專有語言,中間的步驟快到意識不到,與其他人對時間的概念甚至都不相同,特別是涉及到思考方面。以及觀察力,分析能力,大腦對多個系統涉及元素的理解、設計、承接、推演及元素的全面性(這裡涉及到了記憶力)、恰當性,洞察力,假設的能力(直覺),感受力等等,尚且可以慢慢練習。

但是感受最鮮明的,莫過於上面的那件事,證明了其綜合能力之優秀。不說了,我哭會兒。

我覺得很多東西,是需要前提來卡答案的,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生活中太多的選擇往往沒有意識到充分的前提,有些題目同樣如此,否則,放飛想像力,非常考驗分類討論的能力,以我的智識水平,也不知能不能分的完、分的好。[然而,我不是針對題主,是指大家不要盲目相信某些測智力和人格的題目,很可能你們都沒有用一套思維體系,你們的假設(題目未註明的前提)與建構的場景是不同的]


我老公,他出身貧寒,在最差的區上課。老師發現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樣是因為他幫他哥哥寫數學作業。他哥哥大他七歲。。。然後老師自費帶他去考了私校,人生才得以改變。


我遇到的只能說是智商明顯超群的人,還不算天才。但是這樣的人的特點有個共性就是:應變能力強,和一把就能抓住事物或人的本質,不會被旁枝末節糾纏。

比如說,同樣一件事情一般人只有一種解法,一旦這個解法失敗或不存在,就會困頓。而他們不一樣,高智商的人會立即做出應變,得到另一個解法。這種靈活需要的是洞察力,高速的運算腦力,和迅速排錯的記憶力。但更多的體現為一種直覺。

再比如說,我和普通人講話,常常需要一步一步來甚至把一步分好幾步才能順到最終結論,但是和他們交談的感受是,這個過程要8倍快進,說了原因,中間稍微一點地,對方就已經到達結論,如果你不按他的思維速度調整自己和普通人交流的習慣,會顯得自己全是廢話,自覺很蠢。(?_?)

但是跟這樣的人說話習慣了,會很沮喪不能認識更多這樣的人,聰明人會讓你自己也感受到進步和優秀。

還有最普通的用分數來考量的話,高考全國前幾名的那種,尤其理工科的,腦子比一般人就像多了三核的電腦。你不是真的很笨的話,絕對會真切感受到這個人和你平常遇到的人反應速度不是一個量級。而且同樣的,應變特別快,很多人所謂的情商到了這種高智商的大腦身上就是:他能馬上判斷出你是不是應該講道理或打個哈哈迎合一下就算了的人,並且在交談中秒速轉換最適合的那種對話方式,這說明他懂得哪些人或事值得花哪些時間會得到最好最輕鬆的效果,也就是他們懂得怎麼節省自己的腦力用在最高效的地方。普通人也許具備這個社交能力,但是應變速度沒那麼快。如果你比較傻,跟這類人相處你只會覺得他人隨和,不會體會到那種瞬間轉接的神速,更不會感覺出他有情商這個東西,反而是大智若愚,很混在普通人里的樣子。所以表面上他們也許和其他很會做人的人沒什麼區別。

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耐心不大,尤其對於笨蛋。不過如果讓你開著超跑跟在一群不咋動彈的牛群後面走,你的耐心也是有限吧。大概這就是他們從小的感受和他們不太和普通人有交集的原因,因為耐心不足的人會盡量避開有牛群的路。


既能做領導人,也能寫長篇科學論文,還擅長外語和各種樂器。。。


我爸爸

曾經覺得他一點也不機靈,後來發現他天賦異稟。

當場報任何字,他馬上能一筆寫出。最多一筆寫了三萬字。

我沒有遺傳到。。。。。。


大概是看這本書上這句話的時候吧!


這個世界誰我都不想理,唯獨想和他說話的時候


中學的時候曾經自己發明過很多解題方法、推出了很多結論,並命名為x氏(我的姓)第一定理、第二定理,結果後來一個個都被學到了。。


我大學的室友,三年讀完機器學習的本科加碩士...從沒有一門課是B....每周還要打30個小時的2k、文明、無主和饑荒。Eric Xing(刑波)教授欽定他為研究員。口頭禪:活著好無趣;好羨慕你們這些有作業的人。 有一次我記得他有個考試沒考好,是真的沒考好的那種,他回來以後拿著試卷看了二十分鐘,然後突然變無表情的臉上露出一道笑容,說道:有點意思。。。。後來他那門課final滿分.....

忘記說了 這貨還是每天晚上10點睡覺 早上6點起床去gym的好青年。每周至少5次晨練 卧推150 硬拉200....

還沒有女朋友 有意者私聊


當發現自己微信朋友圈和生活中的好友都極其優秀就我啥都不是的時候,覺得自己真是個天才,是怎麼留著這麼多優秀的朋友的!


在圍棋界經常能看到不世出的天才少年,但他們通常也是在下圍棋的初期階段表現驚人,進步飛快,但等到了定段乃至升為九段之後,他們和其他的九段、世界級的高手區別也不大了,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停滯和退步

到了一流境界,天不天才的其實已經不那麼重要,勤奮、毅力、堅韌,心態都更加重要


在我還在跟高中數學奮鬥但是發小在看數論的時候


或許是我小時候第一次考滿分的時候


推薦閱讀:

怎麼樣才能修鍊出古美門 顧里 那樣的無死角也死人的嘴炮?
蝙蝠俠,謎語人,貝恩,小丑他們的智商高,具體都體現在哪些事情上,智謀上又都有什麼小的分別?
智商越高在感情中就會越理性嗎?
有哪些主角是高智商天才的美劇英劇值得吐血推薦的?
和一群聰明人在一起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學習 | 天才 | 高智商 | 神經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