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道對歷代中原漢人政權有何影響?

宋、明兩代皆是亡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此兩代也正值黃河南流奪淮的主要時段,從軍事、經濟等角度來分析,黃河奪淮對地處中原或偏安江南的漢人政權有何影響呢?

個人僅從戰略守備來看:

如果黃河北流入渤海,則中原政權抵擋北方入侵時至少有五條防線可守:

1. 長城防線(假設中原政權保有燕冀一帶,宋朝則沒有這條防線)

2. 黃河防線,北流則在河北、山東形成密集水網(如大野澤),一則牽制敵軍南下,二則亦有利於經濟發展

3. 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湖群,因黃河北流,水源充足,牽制敵軍

4. 淮河防線,排除了黃河奪淮的存在,則淮河流域生態更加健康,水網發達,自東晉至隋初南方政權基本據淮河一線與北方對峙

5. 長江防線

而若黃河奪淮南流入黃海,則僅有三或四條防線且戰略價值大打折扣:

1. 長城防線

2/3. 黃河淮河防線,且因為南流奪淮(無論入海或入江),中原水網趨於乾涸消失,北方入侵幾近一馬平川;而淮河下游水網遭破壞,失去戰略價值;同時整體上形成鄭州-徐州-淮安一線的弧形戰線,不利於南方守軍作戰

4. 長江防線,由於淮河下游水網退化(形成今天的洪澤湖),北方軍隊一旦過黃河則可以直接從洪澤湖以東平原直抵江北揚州一帶

黃河改道對宋、明兩代抵擋北方民族入侵究竟有何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謝邀。大題目啊……懶了好幾天……先重溫一個觀點

「以水代兵」,就是亡國flag

耳熟能詳的花園口咱不去說他,浮山堰是雍水而不是改道也暫時不提,咱說一下老蔣的精神導師杜充。

靖康之變後,其實吃到飽的金兵是退了回去的,起碼黃河南岸,包括東京又回到了宋室控制下,設東京留守職,我們熟知的老將宗澤,就是在此任上病逝。宗澤臨終前念念不忘的「過河」,我們也算耳熟能詳了。

當是時,靖康輸的憋屈,雖不能言哀兵必勝,也算民心可用,宗澤費了多少心血,基本整合了中原各派系的義兵力量,準備莽一波。可惜趙家被嚇破了膽,可惜宗澤油盡燈枯,可惜他的繼任者是杜充。

杜充,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杜充在紹聖年間考中進士,先後升任考功郎、光祿少卿、滄州知府。在擔任滄州知州的時候,正值金兵南侵,從燕地而來暫住在滄州的老百姓很多。也許是為了爭得一點所謂的政績,杜充不論男、女、老、幼,將那些遷居而來的燕地百姓全都殺掉,杜充屠殺的理由竟是害怕這些百姓是金人的內應。

杜充,字公美,相人也。喜功名,性殘忍好殺,而短於謀略。紹聖間,登進士第,累遷考功郎、光祿少卿,出知滄州。靖康初,加集英殿修撰,復知滄州。時金人南侵,郡中僑寓皆燕人來歸者,充慮為敵內應,殺之無噍類。

  建炎元年,進天章閣待制、北京留守,遷樞密直學士。提刑郭永嘗畫三策以獻充,充不省。永誚之曰:"人有志而無才,好名而無實,驕蹇自用而得聲譽,以此當大任,鮮克有終矣。"

宗澤病逝後,杜充接任東京留守,轉而消滅各路義軍,導致中原抵抗力量嚴重削弱。這段歷史在岳飛相關故事裡牽扯很多,不在詳述了。下面才是重點。

「宗澤在則盜可使為兵,杜充用則兵皆為盜矣」

——《要錄》卷二十 注引呂中《大事記》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完顏宗望再次南侵,杜充不敢與之交鋒,竟下令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此阻擋身後追兵。

杜充決河非但沒有阻止金國東路軍,還致使當地百姓被淹死二十萬以上,因流離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數倍於此。北宋時最為富饒繁華的黃淮地區毀於一旦,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從此之後黃河就偏離了原本流淌了一千多年的河道,奪泗入淮,侵奪了淮河流域,使淮河成為了其一條支流,開始了長達727年的南流時期。

為什麼近些年很少聽說黃河發洪水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

727年啊,明清多少代人,潘季馴、張鵬翮、靳輔,這些水利先驅,都在給他擦屁股。

然而這個傢伙後面的人生才叫精彩。

建炎三年,也就是這貨上任半年,逼走義軍、掘開黃河、臨陣脫逃的第二年,宋室居然,居然!又派杜充守南京!(任江淮宣撫使守建康)

後果用屁股想也知道了

完顏宗弼復遣人說充曰:"若降,當封以中原,如張邦昌故事。"充遂叛降金。事聞,高宗謂輔臣曰:"朕待充不薄,何乃至是哉?"事聞,高宗謂輔臣曰:"朕待充不薄,何乃至是哉?"

趙構你特么用的都是什麼人。

牛逼的是,這貨居然「後官至金國行台右丞相」,而且一直兢兢業業,利用自己對宋室的了解,各種威逼勒索,幫金朝與南宋簽訂完《紹興和議》才死。

一個大奸臣的無恥舉動,毀滅了中原的經濟根本,製造了南北之間廣大凋敝區域,一定程度上摧毀了南宋的北伐可能,助力了偏安局面的形成,從此,經濟中心南移再不可避,中原再也沒能回歸中心地位。

一個奸臣,一次改道,奠定了日後700年的地理和經濟格局。

最後,你當這貨不清楚自己幹了什麼?

紹興二年(1132年),杜充的孫子從流放地逃到相州投奔杜充,杜充的副手胡景山乘機誣陷杜充陰通南宋。完顏宗翰撤了杜充的職,並嚴刑拷打,問道:「你難道打算重新回到南朝嗎?」杜充回答:「即使元帥讓我回歸南朝,我也不敢啊。」

是冬,充至雲中,粘罕薄之,久之,命知相州。充猜阻肆威,同列多不協。紹興二年,其孫自徙所間走歸充,其副胡景山誣充陰通朝廷。粘罕下充吏,炮掠備至,不服,釋之,因問充曰:"汝欲復歸南朝邪?"充曰:"元帥敢歸,充不敢也。"粘罕哂之。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謝邀,我不是搞歷史的,只能隨便扯幾句了。黃河改道對當時的糧食生產有重大影響,黃河下遊河南山東歷來是華夏糧食主產區,對與以農業為支柱的中國來說,糧食就代表了一切。黃河改道造成大量老百姓流離失所,糧食減產。對於朝廷來說,不僅稅收減少,還要從國庫中拿出一些銀子賑災。古代生產力低下,一次重大自然災害就能對一個國家造成嚴重傷害,短時間難以恢復元氣。北方的游牧民族有機會就會南下牧馬。


宋代亡於徽欽二帝作死,明代亡於西北乾旱加神、光、禧、思四帝作死。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吳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別的不說,反正周口的發展是受到了十分嚴重的影響。。


個人認為影響不大。

關於黃河改道,有一句話很有名,叫作「三年河東,三年河西」說的就是因為黃河改道使得"幾"字形那個區域相對於河道地理位置的改變。

縱觀歷史,中國這片土地上由南向北有四道抵禦外敵的防線

1,長城

2,黃河

3,秦嶺淮河一線

4,長江

而歷史上的幾個大的王朝,受黃河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北宋,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幽雲十六州的先天缺失,使得黃河以北這片地方几乎無險可守。後來的南宋跟明基本上就跟黃河沒有太多關係了,一個國界在長江,一個都到長城外面了。

現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黃河改道對北宋漢人政權抵禦少數民族侵略有無影響呢?

個人認為影響肯定有一些,但是應該不是特別明顯。正如我之前所說,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地理位置一變,防禦部署自然也要跟著改變。

我為何說影響不明顯呢?漢家政權跟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從大範圍來看,以南北對峙為主,但是黃河改道以東西方向為主,所以我說影響不明顯。


推薦閱讀:

使用年號之前,古人如何指稱當前的年份?
馬鐙到底對騎兵影響有多大?
孫中山,魯迅等等為什麼都是東渡日本?
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一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面又用迷信手段造輿論?
假如人類今天滅絕,一千萬年後的智慧生物考古會發現什麼能證明人類是智慧生物的證據?

TAG:歷史 | 地理 | 戰略 | 水文學 | 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