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殖民地的人為什麼沒有對英國的國家認同?
對國家的認同必然需要伴隨領土而存在嗎?如果一個國家的人遷徙到了另一片土地,是否必然就會成為另一個國家?
有哇,這部分人稱為保王黨,北美獨立戰爭打起來的時候站在英國一邊跟「叛匪」打,後來輸了,有些回了英國,有些出走加拿大,有些只能認栽,乖乖服氣。對國家的認同當然要跟領土聯繫起來,不過呢也要看質與量,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說,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美國這倆海外領土,好像就沒啥分離傾向。格陵蘭給丹麥代管多年,每年需要特別撥款,不然維持不下去,就這樣人家也要獨立。
我想起了蘭芳共和國,想要加入大清,被大清拒絕了。人們會認同民族,如果民族和國家高度掛鉤,那麼就會在沒有共同領土的情況下認同國家。如果民族和國家並不高度掛鉤,正如某些多民族國家的部分民資,即使在一個國家領土內,也未必會認同國家。再如果,對原有國家已經沒有回去的可能,漸漸也是會失去其認同。當新獨立的國家出現之後,就會認同新的國家,並且逐漸形成新的民族認同。這就是國族想像,一個想像共同體
謝邀!
仔細看看獨立宣言就知道,實際上北美殖民地整體上還是對英國有認同感的,至少在那個時候,他們還是認為自己是英國的臣民,所以他們認為他們理應獲得和英國其他領地的臣民同樣的議會代表權,而不是淪為「二等公民」——必須納稅卻無議會代表為他們伸張權益。
在人類進入了文明發展進程後,認同感的基礎逐漸轉向文化和政治上的認同,而不是領土和血緣。經典教科書答案: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謝邀@徐邦棟。先亮明觀點,北美殖民地人民是有權獨立的,他們對英國認同感的強弱隻影響其獨立的早晚。西方人和東方人腦子裡的國家認同不是一個概念。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徵是強調個性,是「分化」,所以古希臘那麼點小破地,還分成了雅典、斯巴達、科林斯等數十個城邦,而每個母邦又有各自的子邦和孫邦。可見古代歐洲人就是這個特點,並不會因為自己是某城邦來的,就無條件服從某個城邦。那麼從母邦的角度看,為什麼它們也能同意這些子邦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而不是納入自己的版圖呢?這裡需要注意殖民地(子邦)和新增領土的區別。如果是執行母邦意志,由母邦派出一隊人馬,征服了一塊地方,那這塊地方就是母邦的新增領土,主權屬於母邦。如果是一群母邦公民由於混不下去或者追求更好生活的個人意志,自負盈虧,跑出去佔了一塊地方,那這個地方是可以作為獨立個體的,但往往因為文化、制度、習俗等方面的同一性而成為母邦的殖民地(子邦)。其實就是誰擔風險誰受益的原理,說到底是西方將個人和國家作為法律上平等主體的獨特價值觀,這一觀念的領先是西方引領世界幾百年的根本。扯遠了,回到我們的問題。北美是由英國清教徒建立的殖民地(子邦),不是英國的新增領土,所以按照傳統,英國享有北美的宗主權,而非完全意義上的主權。當時的人們不見得對此有清晰的認識,但founding fathers還是隱隱約約看到了這點,所以他們提出將Taxation和Representation掛鉤,這就是古希臘母邦和子邦的典型做法:子邦需向母邦交稅,且在母邦議會有代表,母邦負責子邦安全,並向子邦議會派一名監督代表(就是後來總督的雛形)。這些做法背後延續的是古希臘的傳統,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橫徵暴斂並拒絕在英國議會中設代表,違反了這一傳統,壞了規矩。因此,從法理上說北美殖民地人民是有權獨立的,認同感的強弱只是影響獨立的早晚,參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後來的經歷。從情感上說,北美殖民地人民對英國還是有認同感的,認為自己是英國公民,理應在英國議會有代表權,在英國有居住權等,而英國要將他們降為二等公民,所以他們要反抗。事實上,一戰二戰時,都有不少美國人加入英軍,為英國戰鬥、犧牲(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燃情歲月》開頭講的就是這個故事)。當然,北美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的認同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宗教,北美以清教徒為主,而英國信奉國教,曾迫害過清教徒。要知道,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是超越民族的。比如波蘭和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民族,但一個信天主教,一個信東正教,所以分為兩個國家,並且相視如仇讎。所以北美殖民地人民在文化上對英國的認同是要打折扣的。與北美殖民地相反的一個例子是香港,雖然香港和北美都叫殖民地,但從法理上講,香港是英國1840年用武力奪取的領土,與北美有著本質的不同。英國對香港享有完全主權,所以英國可以不給香港人任何民主權利,依然堂而皇之地在香港徵稅。而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也是英國和中國之間的領土主權讓度,兩國都不會去徵求香港的意見,因為香港是之前英國和之後中國的領土,而非子邦,在法律上不是獨立個體,也不具備獨立意志。因此,從原理上講,香港根本不具備獨立的資格。港獨就像咱們的一個秀逗鄰居,忽然某天在自家屋頂上升起一片紙尿褲,然後宣布從中國獨立一樣搞笑。
即使在獨立期間,美國對英國也是存有相當的認同感的。
讓我們從最初說起。美國立國之前,美國白人最早的主體——歐州移民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息200年了。美國是歐洲現代化的一個接力棒,它繼承了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自由主義精神,這一精神在歐洲近代的文化運動中薪火相傳。另外,美國繼承了歐洲的基督教傳統。最早來到北美定居下來的清教徒,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如果從1620年」五月花號「到達美國開始計算,美國的歷史可不止240年。
為了統治和管理北美殖民地,英國建立了一整套的統治機構。這一機構是雙重的:一是在英國政府內部設置的管理殖民地的貿易局;二是英國派駐北美的總督及官員(僅限於王家殖民地)。北美殖民地繼承了英國的很多制度。早在 17 世紀前半期,殖民地創立後不久就開始出現了議會。這是英國背景與北美特殊環境的產物,即從英國移植過來的。只不過在北美的特殊壞境下,北美的議會制比英國議會有更大的民主性。
齊世榮先生在其著作里稱:在北美殖民地上隨處可以看到英國的影響,北美的許多事物不過是英國的再版或模仿品。殖民地上的政治制度、法律、宗教、風俗習慣乃至倫理道德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英國的。甚至在文學方面也受到英國文學的強烈影響。而且到 1750 年左右,北美居民在思想感情上還是忠於英國的。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北美居民的構成中,英國居民佔大多數,他們對英國會懷有鄉土之情。而且,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北美需要英國的保護。要知道,在 1763 年以前,北美殖民地受到來自法國和西班牙的威脅,這裡的權貴、平民,總是渴望得到母國的保護,一來有利於鞏固英國的地位和維護英國的利益,而來有助於保護殖民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另外,南方殖民地上的種植園主與英國之間形成了密切的貿易關係:他們在英國出賣南方的產品煙草,同時又從英國購買奢侈品。美國獨立前遍及全國的啟蒙思想也是源於歐洲的,那些為了解放殖民地而奔波的仁人志士,無不受到歐洲啟蒙思想的感化。然而,隨著北美殖民地生產的發展和啟蒙思想的傳播,英國在殖民地的倒行逆施引起人們的不滿。北美殖民地獨立的呼聲高漲,喊出了「沒有代表就不能徵稅」的口號。
終於,北美獨立戰爭爆發,人們起草了著名的《獨立宣言》。在宣讀不言而喻的真理、細數英國的罪狀和義正辭嚴地斥責了英國的倒行逆施之後,革命先賢們還在宣言中指出:「我們不是沒有顧念我們英國的弟兄。我們時常提醒他們,他們的立法機關企圖把無理的管轄權橫加到我們的頭上。我們也曾把我們移民來這裡和在這裡定居的情形告訴他們。我們曾經向他們天生的正義感和雅量呼籲,我們懇求他們念在同種同宗的份上,棄絕這些掠奪行為,以免影響彼此的關係和往來。但是他們對於這種正義和血緣的呼聲,也同樣充耳不聞。因此,我們實在不得不宣布和他們脫離,並且以對待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和我們作戰,就是敵人;和我們和好,就是朋友。」可以看見,北美殖民地當時對英國的抨擊主要集中在英國政府在北美的胡作非為這一領域,但是並沒有宣稱英國是其不共戴天的仇敵,更沒有極度排外與徹底否定英國與北美友好交往的可能性。所以林達在《近距離看美國》里覺得,與其說這是次民族獨立戰爭,倒不如說是地方反抗中央的戰爭。謝邀
一家之言,拋磚引玉,歡迎來拍。
實際上這個題主的這個問題問的並不準確。首先觀點,北美殖民地是對英國有認同感的,而且殖民地人民普遍認為,殖民地的權力來自英王特許而不是英國議會。至於為什麼會反抗獨立,那是其他原因。下面細說。先放幾張大國崛起第十集的截圖(題主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下這集)同是大國崛起解說詞
人家帶你發展經濟你當然會認為人家好,類似於社會學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我們現在人認為英國殖民是不道德的,但北美人卻依賴英國的殖民來發展自己,從而對英國形成一種依賴。所以從這方面講,北美殖民地是對英國有認同感的。好了說到這,題主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那就是:北美殖民地被英國殖民,客觀上發展了當地經濟,使得北美人民對於英國有依賴感和認同感。但是由於英國的殖民是服務於自身的資本主義發展和為工業革命奠定基礎,沒有對殖民地進行文化殖民,導致了北美殖民地仍有自己的文化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原所長 資中筠:
他們在理論上,他還是英國的子民,還是承認英皇統治的,可是實際上他們要有什麼事情,天高皇帝遠,真正的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了他們,所以他們必須自己組織起來,就是自己互相幫助,慢慢形成一套管理的方式。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 伯納德·貝林:
在美國早期歷史的前兩個世紀中,(殖民地)自治一直存在,並且形成了一種不會出現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在拉丁美洲,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統治的美洲人,在這方面的情況非常不同,他們享有的自治很少。但是,英國人卻不一樣。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英國人比較重視對於商業的控制,而不是對於領地的嚴格監管,這使得(北美殖民地)能夠在英國一定程度的控制之下,同時形成自己的政府。雖然有一些法律必須經英國同意,他們還要遵守英王的某些規定,但是,總體來說,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實行自治,尤其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比如稅收。
自治使個人參與管理社會,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享有獨立的權利。
然後再講一下北美獨立的原因,可能大部分人認為是北美殖民地對英國沒有認同感才奮起獨立的,其實不是這樣。有沒有認同感上面已經說了,下面是北美獨立原因。
英國,乃至於整個西歐,在新航路開闢、殖民掠奪以後爆發了價格革命,大量金銀流入使得貨幣急速貶值,再加上後來1763年的英法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欠下了一筆戰爭巨債,使得英國財政陷入困境。然後,英國開始作大死了。但是北美殖民地的人並不是反對增加稅收,如果你英國多給我一點權力,我交一點稅也沒意見。但是你英國議會連一個議席都不給我,那我就不幹了。再怎麼說我也是你一塊海外殖民地,又是掠奪又是加稅,到頭來在議會中吱聲的權利都沒有。這時候,由於英國沒有對北美殖民地進行文化殖民,所以北美殖民地人民不幹了,開始反抗了。加上來北美殖民的這些人覺得天高皇帝遠,然後就搞獨立了。英國人從1763年一直到1773、1774年,在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每年變換著不同的花樣向殖民地徵稅。那麼在徵稅的過程當中,尤其是1765年開始徵收印花稅。殖民地對印花稅非常反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教授 傑克·格林:
向北美殖民地徵收的印花稅是由英國議會通過的,而英國議會中並沒有殖民地的代表,這就背離了《五月花號公約》中最根本的原則。
當大英帝國自行決定增加稅賦之後,殖民地抗稅事件屢屢發生,矛盾開始激化,大量英軍被派駐到新大陸,他們可以隨意選擇駐地,甚至私闖民宅,貿易被切斷,殖民地議會也受到了限制。
以上
自己開拓的新大陸,憑什麼聽舊大佬的話?
首先,北美殖民地的人對英國是有認同的,而且認同感還挺強:Loyalist (American Revolution)美國獨立的時候也有不少人認同英國,並因此遷移到加拿大。而留在美國的親英派,也有被私刑處決的:Charles Lynch (judge) 。英文中私刑(lynching)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甚至加拿大獨立,有了自己的憲法之後,還有人主張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自治領與英國形成聯邦,而不是更鬆散的宗主國與自治領關係: Imperial Federation甚至直到現在,還有主張進一步加強英聯邦各國聯繫的(主要是英加澳新,印度之類的就甭想了):http://www.cfmo.org/ 英聯邦自由行組織,主張英加澳新恢復人員自由移動(英國加入歐共體前澳加人去英國不用簽證的);Australia and UK take first step to free trade deal 澳州與英國就自貿協定邁出第一步。由上可見,血緣關係很重要,人們並不是去了另一個大洲就立馬忘祖宗了。要不然加拿大人澳洲人為什麼不要求與印度簽自貿協定呢?當然,歷史上由於各種複雜的政治、貿易、外交原因,北美殖民地還是獨立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事是必然發生的。未來英加澳新成為政治實體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美國獨立根本就跟認同英國沒關係。
推薦閱讀:
※共產主義如何打破國家概念的限制?
※如果沒有國家政府,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中國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面對西方和平演變有什麼應對?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國家不滿?
※為什麼波多黎各並不屬於美國50州的一個,公民卻具有美國身份。波多黎各在國際上到底是什麼地位,算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