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和「詠春拳」這麼出名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中國各門各派傳統武術、各種兵器的武術數不勝數。但是題主我在電視里見得最多的就是太極拳和詠春拳(不知道別人是不是這樣?)。那麼,這兩種拳法的背後是否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還是僅僅碰巧因為這兩種拳法的宗師是名人(英雄人物)?
題主應該年齡不大吧。
80年代,李連杰的《少林寺》,在中國創下了過億的票房,之後一大堆良莠不齊的關於少林拳的電影就出現了。而且在很多中國人心裡種下了「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是武林之泰山北斗」的觀念。
電影只是文化創作,我看到拍詠春拳有市場,那我肯定跟著拍啊,反正詠春拳的粉絲是現成的,能騙一個是一個。跟題主想的一樣,太極和詠春都是因人出名,不同的是過程。
太極是楊露禪打遍京城無敵手,人稱「楊無敵」才出名的,其子,楊班侯,楊建侯更是虎父無犬子,更上一層樓;而後,陳式太極陳照丕、陳發科先後到北京授拳,太極派開始流行。
詠春因為李小龍在國際上打出一片天,才出名的,沒有李小龍,誰知道詠春和葉問吶。而後才有外國人關注詠春,梁挺先生被請到德國,葉問如果不是拍成電影,講句心裡話,有多少人知道?其實,八極,形意,八卦這些拳種挺鬱悶的,都是有真功夫的,但是牛人出得太早,影響力不大,到現代,受格鬥規則影響,根本沒辦法檢驗這些拳的威力了。太極也淪為健身操了。順便聊幾句,歪樓,任何格鬥,技擊,都是從無到有發展而來的,抱殘守缺覺得以前的東西好,那是玩古董,而不是玩技術。拿拳擊技術為例,現在隨便一個正規的教練,都會教出拳腳下腳跟要站穩,用腳發力,用腰帶動手臂,肩膀不用力,手肘要下垂。各位,看到什麼了?這跟太極「其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像嗎?但是,你翻翻80年代的拳擊錄像,有這些嗎?還是一句,窮文富武,我們國家剛剛富裕了一點,僅僅是一點,很多地區溫飽尚未解決,當我們廣大農村都有搏擊俱樂部的時候,武術的春天才會來。ps:我確實沒練過拳擊,今天我再次找了我的一個做拳擊教練的朋友,問了一下直拳的發力方法,比較了一下,可能我沒說清楚,我說的拳擊直拳是後手重拳的一個發力要領跟掩手肱錘比較像。而我把拳擊拿來說事的意思是,我們武術看不起的拳擊,認為技術粗糙,只靠蠻力,經過發展,無論從訓練到技術,以及理論,都在飛快的進步,已經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方向發展了,我們沒有理由輕視和自得的地方。謝謝各位評論!答主對詠春了解就說說詠春,在中國南方村與村斗,縣與縣打,民風生猛,更因為打鬥多為茶樓小巷,所以短打騰移的功夫就開始流傳開來。
答主是佛山,廣東十虎有黃麒英和他兒子黃飛鴻,他們故居祖廟就在佛山中心,而李小龍師傅葉問在電影宣傳下就更不用說,佛山也有各種詠春拳的流派和傳人,因為從清開始,各種民團和匪徒流民由北向南都沒斷過,所以非常有民眾基礎,現在南海很多村隨便找找都能找出幾個功夫好手。詠春有傳承,練習者有一定的人數基礎。
然後中國國術一直比較封閉,直到李小龍在外國開班教授詠春拳,還有傳武師傅上門警告李小龍,還打了幾架,最後李小龍暴斃,不過讓世界了解到了詠春拳,李小龍去世,只能找現存的詠春拳師,而中國又很少實戰的交流,反而是在國外詠春發展出不一樣的技巧系統。
我本人習練的江志強師傅的類散打詠春拳,重實戰,有時出去講手,我因為懶練基本功,經常輸多贏少,我經常一個人去找一群單挑,腦殘行為不推薦,一個技術,不用是不可能了解和進步的,所以在實戰後詠春在近身短距離的作戰思路的確是確實有效,而且詠春拳是女生拳,弱勢一方使用也能有效打擊,對練習者身體基礎要求並不高,這也是詠春拳普及和受眾廣大的原因之一,很多詠春高手都是小個子,例如葉問。
強答詠春,先刨個坑。以下是和夥計們扯談時的閑篇,我整理下發到這,有說錯的地方歡迎打臉,互相交流進步。
現代人覺得詠春出名,是因為有幾十年不斷的影視作品在宣傳。喜歡SB老片的夥計們應該看過1974的《洪拳與詠春》及一系列相關電影,喜歡洪家班及林正英的夥計應該看過1982年的《敗家仔》,喜歡米雪的夥計應該看過1988年的《少林與詠春》。詠春作為南拳的一個代表有廣泛群眾基礎,成為香港影視題材不奇怪,但影視宅在看相關電影時可能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1992《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裡邊有兩幫阿飛在歌舞廳打架,主角那幫的用詠春,反派那幫的用蔡李佛,詠春勝。1993《黃飛鴻之獅王爭霸》,黃飛鴻看到京城武師打架出手勸阻,大成宗趙拳師說起因是蔡李佛武館的來搶生源,還兩個打他一個。1994《醉拳2》,黃日華演個魚販,是蔡李佛弟子,脾氣火爆,和成龍打架,輸了。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同為南拳的蔡李佛為什麼在香港電影中這麼不受人待見?要麼是反派,要麼角色不討喜。金庸不愛徐志摩,所以他作品裡的「表哥」多是渣渣,那蔡李佛怎麼得罪詠春了?這兩家的歷史長了,遠的不提了,從民國北伐時期說起……穆公近代遺事曰:民國十五年佛山當地TG要求黨員練武必學蔡李佛,並稱之為「無產階級武術」。這並不是笑談,俗話說南拳北腿,就像動植物一樣,武術也受環境影響,符合當地實際才能生存下去。同為南拳的詠春、蔡李佛也一樣,由於兩種拳術的技法及訓練方式不同,對練習者的要求有差異,由此產生的群眾基礎也不一樣。以下為@李木天 的補充,非常感謝。
蔡李佛在身體上起碼要強壯些,詠春不用,反正是暗殺拳+女子防身術,以小打大。
心理上蔡李佛不太清楚,只知道很立足於當時的生活中的街頭鬥毆,拎起個板凳就能打。但是詠春不是,主要是防身的,要打也不會像蔡李佛那樣打那麼長時間,盡量把戰鬥時間縮短。經濟條件什麼的倒是沒什麼區別,蔡李佛不是很了解,但是練詠春是要找個對手慢慢黐手練出感覺的,畢竟是控打為主的拳。而不是直接擊打或者格擋擊打,對這個就要求高了,有些東西光磕樁是出不來的。所以這也是在梁贊之前甚至在梁贊時期詠春都是小部分人練習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於上述原因,在當地,詠春練習者多為有錢、有閑的地主少爺和職業武師,而蔡李佛主體是佛山當地鐵匠。詠春的經濟基礎與蔡李佛,特別是蔡李佛基層練習群體的經濟基礎不同,註定了兩派的糾紛。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東是革命的策源地,佛山第一個中共工人支部多是蔡禮佛弟子。412後,很多蔡李佛傳人逃出廣東投了共軍,解放後廣東公安系統的軍轉幹部很多都是蔡李佛傳人,當時的廣東領導人方方方方(原全國僑聯副主席)就是其中一位。現在的中部戰區中也有將軍級的蔡李佛傳人。軍道殺拳伍豪哥什麼的那是腦洞,但共產鐵拳蔡李佛是沒跑的。
而另一位詠春名人葉問應該算自帶乾糧的五法幣……
他在廣州做過軍統的偵緝隊頭目兼收風化捐,很多門人也在當地軍警系統及外圍組織做事。據不可靠消息,葉問曾以通共為由,逼死了蔡李佛傳人的師父,解放前只能跑路。不少詠春同門跟他混的,也都跑路了。葉問本身,和TG肯定不是一路人,但也說不上什麼血海深仇,較真了說,葉問也就在27年前後逼死過TG的同路人,而且原因也是搶武館生意,說不上他有什麼遠大的政治意圖。那句話怎麼說來著?說相聲的……啊!不對,是開館的盼死同行!49年後的香港,從內地逃亡來的黨、政、軍、幫,各類勢力龍蛇混雜,盤根錯結,電影圈裡也不例外。那些對內地沒好感的幕後資方力量,在影視作品中順手黑一下蔡李佛,那簡直就是一定的!
2008年,蔡李佛入選國家級非遺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2014年,詠春入選國家級非遺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簡單的扯完詠春和蔡李佛的民國恩怨,再扯點別的。93年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真正的精華是黃飛鴻與杜文奇在蒸汽機前的對話,當杜文奇喊出:「黃飛鴻!你太落伍了!」時,開明紳士黃麒英也在說:過了時的東西,就不應該留著它。
當年一身白衣長衫的黃飛鴻,面對歷史的車輪,他憤怒、迷惘、但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貴為一代宗師仍然自強不息,不斷學習新事物,他會用左輪手槍去保境安民,甚至剪掉鞭子。而在科技進步的21世紀,2008年,銀幕上卻還是個一身黑衣短打的葉問,在N個國際大都市的娛樂圈人士聒噪下,依然在銀幕上做著拳打倭寇,腳踢洋鬼的迷夢。1986年《神鞭》的結尾,傻二說:鞭剪了,神留著,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割!再怎麼變,也難不死咱。什麼新玩意,都能玩到家,一變,還得是絕活!
傻二一條神鞭打遍津門無敵手,可面對八國聯軍的馬克沁卻無能為力。他沒有繼續執著於想方設法實現鞭打洋鬼,而是直接剪了鞭子練槍,成了能左右開弓的神槍手。如果他一直努力求新求變的話,想必現在已經是RPG高手了,YES!RPG!除了蔡李佛,港片中還有很多例行黑的對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以下影片
1993《黃飛鴻之獅王爭霸》1994《醉拳2》1997《馬永貞》2004《功夫》想想這些影片中的反派有什麼共同點。=====================蔡李佛鴻勝館相關資料節選清朝末年的底層工人為了不受欺壓,就要組織起來,學武防身。而當時的鴻勝館,從最初的以反清復明為辦館宗旨,逐步轉為支持孫中山的同盟會,加入反清革命行列。
辛亥革命前夕,鴻勝館教頭李蘇、錢維方等就經同盟會員王寒燼介紹,加入同盟會。他們帶領一批鴻勝館的骨幹,發動佛山、順德樂從的一批手工業工人和店員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黃興等在廣州舉行黃花崗起義,李蘇等即起兵接應。1911年11月,李蘇等率民軍與駐佛山的清兵激戰,一舉光復佛山。
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時,鴻勝館的部分骨幹又加入共產黨,領導佛山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這樣一個進步武術組織,自然成了工人投靠的對象。鴻勝館定下「官吏不教、土豪惡霸不教、流氓地痞不教」的「三不教」戒條,明確提出只收工人和小商販和勞苦大眾為門徒,可看到該館領導層一方面要保持武館成員的純潔性,另一方面又把工人看成是搞革命的主力軍,只有依靠他們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得到大量的工人擁護和加入,是鴻勝館繁榮的主要原因。
1922年1月,中共佛山小組成立,當時有4名黨員,即王寒、梁復燃、錢維方、梁桂華,其中錢維方、梁桂華是鴻勝館成員。其後,鴻勝館的骨幹陳雄志、吳勤等也加入了共產黨。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佛山工人運動蓬勃興起,
陳盛去世後,其首徒錢維方繼任館主。當時,錢維方是中共黨員,佛山工人代表大會(簡稱工代會)主席。鴻勝館還有一批骨幹擔任了工代會特別是工會糾察隊的領導,其成員也都加入了工代會
1922年秋,佛山成立由共產黨領導的佛山工會聯合會,錢維方出任工聯會(1925年改稱工代會,錢維方任主席)主任,在工聯會領導下,工人開展了一系列有組織的罷工,資本家則勾結黃色工會和反動武館破壞工人運動,雙方展開激烈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鴻勝館的絕大部分成員都加入工聯會和後來的工代會,錢維方兼任糾察隊總隊長,陳雄志任宣傳部長,湯錫任竹器工會糾察隊長,陳藝林任車衣工會糾察隊長。由於工代會與反動黃色工會的鬥爭都關係到相關的武館,被稱為「社字派」的鴻勝系統與被稱為「義字派」的義字系統的鬥爭,實際上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代會與反動黃色工會的鬥爭。
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政變,4月14日,反動當局與反動黃色工會聯合起來對工代會實行鎮壓,一批共產黨員和工代會骨幹遭搜捕並被殺害。革命轉入低潮,鴻勝館也被禁止活動。12月12日,吳勤組織隊伍配合廣州起義,攻下普君墟。廣州起義失敗,錢維方、吳勤等逃亡到香港及南洋等地。
1937年,錢維方、吳勤從香港回到佛山,主持鴻勝體育會會務,領導會員投入抗戰的洪流。他們首先在鴻勝館內開設殺敵大刀教練班,並派人到一些學校教授武藝其次,舉辦防護團,由鴻勝館內的一批名醫教授緊急治傷法。其間錢維方還舉辦了一個技擊深造班,組織一批鴻勝館成員成立山紫村民眾自衛隊,又遭到國民黨當局查禁,錢維方被迫逃去香港。雖然錢維方離開了,但鴻勝館在吳勤領導下,繼續加緊組建抗日武裝。
1938年10月,佛山淪陷前夕,吳勤通知結束鴻勝體育會館務,並通知鴻勝館的成員200多人到石集中,組成抗日游擊隊。這支隊伍取得廣州市區游擊第二支隊番號,吳勤任司令。後來,廣二游擊隊發展至數幹人,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在南番順一帶多次重創日偽軍。
1942年5月,吳勤被國民黨敵後挺進隊殺害。不要聽風就是雨,欽點還真輪不到他。
更多詳情請查看我的另一個答案:
太極拳為什麼是發展最好的中國武術,不僅傳播人群廣,而且流派多? - 獨孤逸風的回答
太極是因為一位老人寫了「太極拳好」四個字。八十年代以前有多少人聽說過太極呀,,
詠春是因為李小龍和電影[葉問]。
不服憋著。都是 靠電影...........
太極最有名的是楊露禪宗師吧,可以自行研究,電視劇就是《太極宗師》吳京演的
詠春最有名的是葉問,梁贊另外,不要把什麼功夫都說是李小龍發揚的太極拳是道理拳,迎合了清末民初那個大時代的精英民眾也迎合了當今思想潮流,能打的不能打的能說的不能說的都服氣太極的道理。詠春拳白鶴拳等是工業時代前閩粵環境下狹小的街頭巷尾,村邊灌木稻水打架鬥狠的拳種。前者君子翩翩,後者就是街頭小霸王。健身養病修心養性不找太極拳找誰?長拳,炮錘套上太極的道理改個名也是可以叫太極拳的,當然改祖宗的就算了。詠春被不少警種研究的原因就是街頭打架的本事,但是,正面的軍隊不需要這種小手段,不要神話。華人看到截拳道的截字當然直接就學到精髓的,查下李小龍的華人老師中哪個有名有故事就截下來推廣宣傳了。其實好拳很多,只是百姓見到的平台有時代性和局限性,看戚繼光所言大明朝時的古今拳家,今人又知誰?
對於太極拳,其背後的故事就是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在內家拳出現以前,武術以肌肉緊張發力為主。對於肌肉緊張發力,我們只需看一下渾身每塊肌肉的排列順序就能夠知道,渾身的每塊肌肉是不可能同時向同一個方向緊張收縮發力的,這樣就得以腳蹬地的方式將渾身每塊向不同方向緊張收縮的肌肉產生的能量向上歸聚起來發出,但是這種腳蹬地的歸聚能量的方法還是不能發出人體的極致能量。前輩大師為了追求人體的極致能量,依然放棄了肌肉緊張發力,代之以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發力。這種發力方式就是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從百會玉枕產生壓縮旋轉向下催脊柱三關壓縮旋轉、催腰胯腿腳壓縮旋轉,將身體像擰螺絲一樣擰入地下,這樣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產生的下行腳蹬地的能量就要遠遠大於腿腳的肌肉緊張產生的腳蹬地能量,身體就會獲得地面給予的比肌肉緊張發力更大的上下貫通之力,上下貫通之力同樣被從腳開始的壓縮旋轉向上催腰胯、催脊柱,一直到百會,即力催三節的能量傳簇方式。由於力催三節的發力方式在體內產生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與上下貫通的上行能量,就形成了形意拳能夠雙向傳簇能量的功夫,即不但能夠發出上下貫通之力打擊對手,還能夠將對手打來的能量反向傳簇回自身腳下,這樣身體獲得的上下貫通之力就包括了自身與對手二個人的能量總和,這就是形意的化勁。這種能量傳簇方式就是形意拳的發力方式。形意拳是內家拳的始祖。但是形意拳的勁力是斷的,一蓄一發,尤其是達到化勁的功夫時,吞入對手勁力後需要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不斷地陰陽轉換合一,所以就慢慢地對形意的發力方式不斷改進,加入陰陽轉換,使得身體能夠發出連綿不絕的勁力,這就是太極拳。形意的化勁在太極拳中就是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以上就是太極拳背後的故事。詠春我不了解,但是從我以前習練散打到現在習練太極的經驗來看,我猜測詠春背後的故事如下。傳統外家拳的大開大合跳躍騰挪的招式在與對手接手後,力量與外形動作均被對手制約,所以就不能輕易地在實戰中大開大合地動作-------但是詠春不一樣,她沒有大開大合的動作,甚至身體都不過分彎曲,雖然我沒練過詠春,但是其實戰性清晰可見!身體極大靈活,動作短小精湛,後發制人,專打稍節。所以我覺得詠春是肌肉緊張發力的技擊術的高峰。並且在我想像中,詠春應該是可以直接上擂台的武術,似乎不需要什麼改變與西方技擊術融合。太極與詠春是前輩大師向不同方向發展技擊術的結果。如果對詠春的理解錯誤,就請大家指正。了解太極拳請看我主頁文章或關注知乎專欄傳統實戰太極拳。
太極拳是因為鄧小平的一句太極拳好,詠春拳是因為李小龍。
如果沒有Bruce Lee,還會有人關心詠春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