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在網上撩異性,卻不喜歡現實中撩異性的人是種怎樣的心態?

今天看見空間里有個妹紙說自己對現實中男生沒感覺,卻在網路中沉迷男色。她心態是什麼,能改變嗎?


改變倒是能改變,主要是看這妹紙什麼時候能夠不那麼逃避現實。

在網上與異性互動有一個特點,我們所了解到的一切其實都是根據對方的隻言片語,通過自己的想像加工出來的虛構幻象。這種幻象帶有很濃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幾乎可以符合一切我們對於美好的心理預期,我們甚至可以延伸幻象對方的溫柔體貼、柔潤溫婉,可以在想像中與對方進行所有互動而不用擔心對方會傷害自己。

但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這樣完美的異性的,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對方的好感,就需要自己也付出極大的努力,去不斷完善自我、包容對方。

可以想像,如果只是渴求這種來自異性的溫柔,卻不願為之付出努力,希望對方能無限包容自己卻又不願意為對方付出什麼,甚至因為強烈的自卑感,非常害怕對方會傷害自己,那麼這種渴求就有可能會轉移到那個對自己絕對友好的虛擬世界裡去。


安全可控,滿足情感,沒有風險。

成本可控,及時止損。不需改變。


從心靈層面來看,這是一種比較狡猾、更加隱晦的兩性親密關係障礙。

在言語和動作方面、甚至在性的接觸方面看似異常親密與開放,但真正的事實恰恰於此完全相反。這些看似非常開放親昵的方式,其實是這位朋友對內在親密關係深深的渴望。

其實每個人都不例外,這是一份愛的渴望與需求,再正常不過了。

當我們的內在真正感受到了一份滿滿的愛意與關懷的時候,我們也無需那麼張揚了。我們的中心柔和有愛了,我們同時也就獲得了一份很深很深的充盈與豐滿。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是愛的化身。

當然每個人在渴望的同時,也充滿了深深的恐懼。那也是另一個更加令人恐怖的事實。

【初心客廳.郝老師】


因為丑。


不作用第三方。

此類詢問別人如何的問題,不予回答。


說實話,管題主屁事兒,就算那個女生撩現實中的異性了也沒題主的份。

友善不要了。


因為ps啊!


推薦閱讀:

如何委婉地表達「以你的智商,我很難和你解釋」?
不想同學聚會的人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真正的成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何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士兵如此殘忍?他們當時是怎樣一種心理狀態?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嗎?
論自由言論權利伴隨的責任?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 | 性心理學 | 撩妹 | 撩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