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粵港澳,環京津冀)中,那一個城市群發展潛力最大?最適合居住和工作?


長三角

國務院文件 2020年上海建成4個中心 經濟中心 金融中心 轉運中心 科創中心。。。長三角會集合最好的資源和人才的。人口怎麼分布國家其實都引導好了。有些限定人口 有的市全面放開人口落戶。

國務院規劃目標 確定的中期目標為,到2020年,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

據說虹橋會再造一個陸家嘴。

這麼講吧。外需已經沒有增長空間了。每增長一個百分點 就會貿易保護。中國已經世界出口第一國了。再增加出口 那乾脆全球都不工作 就中國人生產產品養全球好了。別的國家不會答應的。

把資源投到哪裡能夠帶動更多人脫貧,就會把大部分資源都投進去了。當然也沒這麼偏心。國務院沒有給上海自貿區任何稅收優惠,要是單給上海稅收政策 上海早鏢起來了。

真正帶動中西部和中西部實現聯動發展 北京應該做不到 珠三角應該也做不到,上海應該是投入每單位的錢 帶動的效果是遠遠大於其他一些經濟區域的。

2020年 目標是全面小康。習大大說了 全面小康 最重要的是全面。

華東的大學的數量與級別也沒差京津冀那麼明顯吧。前十的大學江浙滬皖佔了5個 半壁江山。資金的話上海是金融中心。。。技術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轉型方向 大學和資本的兩個條件幾乎都是全國最好的了。


發展潛力還是長三角最大。京津冀地區的觀念還是過於官本位,政治氣息過於濃郁。珠三角過於小快靈,思想更新快,但想立住腳很難,結果就是什麼事都做過,但好像什麼事都沒有做到極致。長三角金融中心有,市場相對開放自由,政治氣息一般,也就是說既有資本市場作為支撐,又不用太揣度上意,怎麼看都最有潛力。

三個地方都適合工作,換句話說,你的能力在這三個地方只有不夠用的份,不會遇到瓶頸。同樣,你在這三個地方可能會賺到很多錢,但不管有多少錢,在這三個地區永遠不會覺得自己真的有錢,換言之,你賺錢的上限也是無限大的。

居住的話都不適合。畢竟在我看來最適合居住的地方是青山綠水空氣清新,朝九晚五沒有壓力。而在這三個地區真這麼做了那隻能餓死。


求發展的話,良心話,別來上海。後媽養的。

當然了,有時候後媽養的好歹還是比沒媽的稍微好那麼一點。不過既然是比較好的地方,就不說了

我不想和有些人爭論為什麼上海是後媽養的。

北京好,親兒子。但是要吸霧霾。並且競爭更慘烈。各有取捨吧。

上述兩個無腦強。其他地方,就得看大環境了。


說個離經叛道的觀點:「珠三角」

該地區的原始積累階段已經完成、戰略準確並且自主性程度高,諸位有沒有發現珠三角城市在經濟轉折時期踩點都很精準;而且產業鏈生態明顯要複雜許多,另外一方面是人口,廣東已經悄然成為了中國人口第一大省,經濟強相關的成渝地區也在崛起,但是後者缺乏深圳這樣的金融中心,因此資本是往珠三角流動的,因此珠三角的戰略縱深實際上要比江浙滬之中任何一個省都要廣闊

國際上是南方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整體崛起,而珠三角是作為中國南大門的角色而存在的。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興國家資源彙集地。可以這樣考慮:長三角所依託的日韓台港歐新六個地區的資本是沒有前途的,正在以不同的速度走下坡路。包括蘇州無錫等地市的產業,地方政府戰略押寶的方向是錯誤的;而珠三角是中國本土資本(混合所有制的現代化企業)的唯一代表,這兩天我注意到了一個消息,一直被唱衰外資撤出的東莞今年的國稅破了千億,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兩名,反而創了新高。原因很有意思,就是承接了廣深等地的內資企業的產業轉移

補充1:評論中有朋友提到養老金,說江浙滬的每一個省市都有結餘…………我們來看看廣東的水平

補充2:東莞成為全國第二個國稅破千億地級市-新華網

截至2016年11月8日,東莞市國稅系統共組織稅收收入1023.45億元,同比增長27.28%


京津冀到現在都是房地產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帶。北京的三甲醫院,211,985一個捨不得出。大國企,大部門(尤其廣電,工信這類能帶動大量企業外遷的)沒有要動的意思。啥都捨不得出還圍著北京攤大餅,漲房價。空氣下來了,房價上去了,薪資和醫療教育沒見上去多少。這麼搞經濟帶沒有誠意。(本回答沒任何輪京本意,事實上搞京津冀經濟帶也是最高層的意思,鍋在他們那兒,京津冀小百姓犯不上撕逼。你把他撕贏了能發財嗎?)


2017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正式躋身第七個國家級城市群。除了眾所周知的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外,還有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

當然,這七大國家城市群只是就規劃和概念而言。是否名副其實,實力又如何,我們可以從NASA提供的衛星燈光圖中比較一二。

從這份全國夜晚燈光圖中不難看出,燈光亮度基本符合「黑河-騰衝」的胡煥庸線分布。胡煥庸線以東,以43%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93%的人口和95%的GDP。

這份圖上,最閃亮的兩部分區域分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這也是中國目前最為成熟的兩大城市群,而作為傳統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除了北京天津之外,其他都呈散點排列,至於新晉的中原等城市群,規模上還不明顯。

1、珠三角:城市化率全國領先

先來看珠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燈光幾乎融為一體,從廣州到深圳再到香港澳門,城市的地理邊界基本消失。

雖然在面積和人口規模上,珠三角不如長三角與京津冀,但在城市化率上卻是遙遙領先。2014年,珠三角城市化率達到84.12%,成為全國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而長三角是67.5%,而京津冀剛剛達到60%。

傳統意義上的珠三角城市群只是相對於廣州深圳等九市而言,最近發改委提出珠三角灣區的規劃,將香港、澳門納入珠三角城市群。如果能打破行政阻礙,珠三角將以香港、廣州、深圳等三大超級城市為核心,躋身世界城市群之林。

2、長三角:經濟實力全國最強

傳統意義上的長三角城市群,只包括上海和浙江、江蘇等16個核心城市,從燈光圖上看,這些城市幾乎連成一體,上海與蘇州的關係最為緊密。

2016年最新的規劃將合肥等10個城市擴容進來,長三角擴大到26市。但從燈光圖上可以明顯看出,剛剛被擴容進長三角的合肥,並不在覆蓋範圍之內。

不過,除去新近加入的合肥等城市,長三角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

以2014年數據為例,長三角16個核心區城市整體GDP達到了10.6萬億元,貢獻了全國15%的GDP,而當年珠三角和京津冀分別為7.8萬億和6.6萬億。

3、京津冀:污染首屈一指

京津冀雖然覆蓋範圍大過珠三角,但與珠三角相比,除了北京、天津兩大超級城市在燈光圖上有連接之外,河北的大多數城市都以散點形式分布在周邊,這足以說明,京津冀城市群,遠沒有規划上宣布的那麼耀眼。

其實,北京、天津與河北這三大區域,在發展話語權上是完全失衡的。

北京集聚全國資源於一體,天津承接了一系列國家戰略項目和工程,也可謂北京吃肉天津喝湯。然而,地域更為廣闊的河北,卻飽受落後產能之困,服務於北京,卻不能獲得多少實質上的回饋。

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污染是全國首屈一指的。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1、46、32微克/立方米,這三個區域,只有珠三角符合國家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則超標一倍以上。

4、長江中游:最不像城市群的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個新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地處長江中游的城市群,由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構成。

顯然,這三大區域,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產業協調性,都不處於同一層次,說是城市群,有些勉強。

從燈光圖上看的最為明顯,這三大區域完全沒有連在一起。武漢城市圈燈光亮度最高、長沙區域次之,南昌區域再次之,這也是經濟實力的寫照。這三個區域,目前都還只能各自發展,難以形成類似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體量與層級。

5、成渝城市群:雙雄爭霸,如何共贏?

從城市燈光圖上看,成渝城市群只有成都、重慶兩大超級城市,其他都呈散點分布,中間地帶尚未發展起來。

不過,相比於有點無線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之間人文相近、資源稟賦想通、市場與產業的關聯性與互補性較強,本來就有良好的一體化基礎。

在國家定位上,兩地也是有意錯開。雖然都是國家中心城市,但不同之處是,成都著眼於西部,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而重慶則重在長江中上游,定位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

定位不同,按說應該能夠錯位發展、協調互補。不過,過去幾年來,兩地在自貿區之爭、IT產業之爭、迪士尼西部項目之爭上如火如荼,互不相讓。

6、中原城市群:鄭州成唯一核心

作為最年輕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說到底就是以鄭州為核心的城市群,雖然號稱覆蓋五省30個地市,但核心區基本都在河南省內,外圍區域只有山西晉城與安徽亳州納入其中。

從燈光圖上看,鄭州與山西晉城和安徽亳州聯繫並不緊密,不過與省內的開封、洛陽等區域正在連為一體,實際輻射力還只是在一省之地。

最近兩年,規划上給予鄭州的肯定連接不斷。先是獲批國家級交通樞紐,接著再與武漢共同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再加上中原城市群的正式公布,鄭州作為中部龍頭的位置由此被確立。

7、哈長城市群:東三省經濟之困

哈長城市群雖然位列國家級戰略,但從燈光圖上看,哈爾濱與長春呈現的仍舊是各自發展的模式。兩地的燈光亮度還不如以瀋陽為核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

不過,東三省面臨的真正問題,還不是有沒有城市群,而是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人口持續外流,發展前景堪憂。到2015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分別為3.0%、6.5%、5.7%,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11.2、7.3、7.0個百分點。

人口形勢更加嚴峻,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入為36萬,十年後的「六普」則顯示,東北人口凈流出200萬人。

結論

1、七大國家城市群,多數名不副實。最符合城市群定義的只有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群。

2、從實力上看,長三角城市群最強,珠三角次之,京津冀再次之。

3、與東京等世界一流城市群相比,國內有地理意義上的城市帶,卻還沒有一個真正經濟意義上的城市群。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房屋屋(its-home)


長三角面臨東海輻射內地以及日韓,珠三角面臨南海輻射東南亞,看未來世界市場以及工廠在哪裡咯。

扯文化底蘊什麼的都沒用,你要拉美國跟土耳其比文化底蘊不?如果一定要扯文化,我更傾向於京津是純帝王文化,江浙河運文化,珠三角海洋文化。江浙雖然出海漁民也多,不過歷史以來一直跟外面做生意、海外華僑最多的地方,卻是福建和廣東,所以這是為什麼我沒有說江浙有漁民就是海洋文化。


個人看法,嚴格來說,這三個不是同質的。

京津(能別帶個冀么?)和珠三角,只能算大號的都市圈。看不出京津之外還能有一個有力量的都市圈能夠和京津都市圈連環相套構成所謂城市群去帶動輻射周邊。

珠三角某種程度算城市群,如果非要把它拆開,廣一圈到珠海,深一圈接到廣州,這樣說得通。但是我覺得說是一個京津放大版的都市圈更準確點。

珠三角可以連接的下一個都市圈在哪裡?東邊潮汕?西邊湛茂?至少現在看不出任何事實存在。因此珠三角和京津一樣,只是一個自我循環可以自身越來越強大的大號都市圈。

長三角是唯一一個實質上的城市群,是有目前定義多圈組成的,上海、蘇錫常、杭州、南京、寧波和合肥。當然很多人可能不認可合肥都市圈,覺得其成色不足,缺乏成為都市圈的資質。但是新發布的長三角規劃里,至少不是這麼認為的。

除合肥外,其他幾個都市圈我想不會有人質疑,這幾個都市圈形成了一個由海洋到長江口杭州灣,跨過太湖,雙向沿著長江向西進發的雙箭頭。

合肥都市圈相比確實成色嚴重不足,但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在於,從東部長三角核心最快接近武漢,能找到第二條道路么?

珠三角向北到長沙的距離甚至遠遠超過南京到武漢的距離,更別論珠三角到南昌從而到武漢的距離,何況珠三角向北的地理環境不好,而無論到長沙還是南昌的路徑中點,根本不存在一個有資格作為哪怕弱都市圈核心的城市,郴州還是贛州,哪個能擔負起這個功能?因此所謂泛珠三角都市群只是一種概念,其作用頂多是讓珠三角大都市圈自身的圓越來越大,不可能承擔起從珠三角連接長沙武漢南昌中部三角的功能。

所以無論合肥都市圈成色足不足,以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組成的弱都市圈的實力,在向武漢這個經濟地理十字交叉點(京津到廣深的縱軸,和成渝到滬寧的橫軸)進發的所有方向上,幾乎是最強的(唯一有可能實力差不多的是鄭洛開都市圈,但是這個圈方向不對),因此再弱也因為其唯一性成為必然的最強者,何況合肥都市圈沒有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弱。因為蕪馬幾乎一直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員,而長三角規劃中明確寫明了寧鎮揚這一南京都市圈(實質就是只針對南京自身)的使命之一是向合肥都市圈接近和融合,而南京具有這個能力,即使不具有,也找不到別人能承擔這一使命,因為杭州都市圈西進中間點只有黃山到景德鎮到九江,這是一條非常弱的線。這種明確一個都市圈向另一個都市圈融合的描述,在長三角其他都市圈的描述中是沒有的。

合肥到武漢的距離不近,接近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這是中國經濟地圖中唯一有可能形成連線的方向,而只有長三角連接到武漢長沙南昌這個中部三角,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上拉動整體經濟,形成事實的東部帶中部崛起。也就是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相連接的時候,經濟橫軸才真正初步形成,往下連接福州廈門溫州直至潮汕直至廣深,往上連接鄭州到濟南直至石家莊直至京津,才有機會形成真正的一軸兩翼,經濟版圖才有可能實質性地提升甚至顛覆。

長三角是唯一實質意義上的城市群,也將必然是任務最重的城市群,沿長江經濟主軸註定了這一點。京津廣深成渝有高的定位,也是必需的,是需要在三個方向作為區域中心支撐局面,等待中東部連線達成的時機。

個人一點初淺看法,聊博一笑。


從體量看,長三角的體量遙遙領先,且會一直領先;

從精度來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收入,或者是城市化率、基礎建設等等來看,珠三角目前最好,此處指珠三角,而不是指整個廣東。

至於京津冀,長期來看,體量比不上長三角;精度比不上珠三角,我個人還是比較看衰的。

關於目前第一名的回答【中國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環京津冀)中,那一個城市群發展潛力最大?最適合居住和工作?】王啟超:…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734173/answer/107203505?f3fb8ead20=ae68259c927d901f61fc5879fe325d1f (分享自知乎網),我想說一下:

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這點我是認同的,也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得長三角在體量上長期領先。)

二,產業結構。(為什麼糧食自給率低?因為珠三角的農業比例非常的低,而且糧食自給率能說明什麼?

產業結構轉移,也是醉!這不叫轉移,這叫升級。而且,深圳科技行業其實一直是和東莞惠州連為一體的產業帶。而深圳的低端製造業很多都是搬到了東莞和惠州,這依然屬於珠三角範圍。

是的,深圳不僅被高房價摧殘了,還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了。

嗯!深圳沒有文化底蘊,然而深圳依然是一線城市,而有文化底蘊的一大批二三線城市多得是。說白了,對於一個城市而言,經濟的權重值是最高的。

唱衰廣州的產業結構也是醉,廣州產業結構被唱衰主要是拿深圳來對比的,拿長三角上海以外的來對比看看。而且,產業講的是否高端,而不是新穎不新穎,金融也不新穎呢!)

三,科教文衛。(別逗,這是北京為主的京津冀的領域好嗎?)

四,文化影響力。(北京笑而不語。)

最後,討論地區與城市的「潛力」,往往「經濟」指標「權重值」最大,這也是京津冀在經濟以外的有多個指標具備優勢,卻依然被看衰。

至於長三角,無論是體量還是整體影響力來看,都領先珠三角與京津冀很多,並且也將長期領先。

從精度來看,珠三角目前領先也將長期領先。

至於定居與生活,我覺得還是考慮行業與一些其它的因素的好。

另外,喜歡看數據的可以看我這個回答,不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樣的區域數據,而是省份數據。

我的知乎回答:應該怎樣比較江蘇、浙江、廣東這三個經濟大省? 看到很多人的回答都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348764/answer/73570049?f3fb8ead20=ae68259c927d901f61fc5879fe325d1f


逛了一圈整個話題的答案,發現其實除了一部分能夠客觀做出分析的答案以外,很多都是主觀判斷,連個分析都沒有,順手還帶點地域黑。

說實話在這個城市化領域的答案其實誰也不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尤其是對於要對戰略布置的判斷與城市化內部的層次、規律、機理來講,主觀感受總是會收到各種因素的屏蔽。

對於哪個城市群能夠成為中國未來動力的top one,那教科書上還說西部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與重心,城市是其「發展極」,那成渝城市群不妥妥的穩坐第一了?

要判斷城市群的潛力大小,首先不得明白城市群的定義?so 以下是度娘上的答案

1、城市群內都市圈或大城市數量不少於3個,至少有1個特大或超大城市為核心

2、人口規模不低於2000萬

3、城市化水平大於50%,非農產業產值比率超過70%

4、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經濟密度大於500萬元人民幣/平方公里。

但城市作為一個綜合學科,怎麼能局限在這僅僅的幾個標準之上,一般性標準的超越才是城市群成就其名聲的唯一道路。

城市群注重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效益,但宏觀上考量的標準在互相比較之間,難道不!知!道!會!陷!入!投!票!悖!論!嗎?

所以大家簡簡單單的一個判斷很容易會有偏差,官方的評定標準基於的是定量的量化分析而不是進行定性分析。

因為我們沒有西蒙、韋伯、法約爾這樣的純天然大牛啊!

即便是克萊斯塔勒這樣的城市經濟學高手在寫「南德中心地」時還不是依靠數據分析???

————————傳奇分割線————————

回頭看這個題目,其實大家都能自圓其說。換以我的角度來看,既然國家有政策制定的優先,那麼同一政策等級下的城市群其實是潛力基本上可以說是機會均等的。

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

根據「位序-規模」理論對城市經濟的定義,城市規模與城市所處等級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我國的政策下,其實還是對不同城市群有不同的政策優先,所以潛力還比較!個!毛!你認為長江城市帶能和長三角能站在一起比個頭?

所以對於城市潛力而言,不同城市群有其自己優勢。京津冀的政治偏向性與教育優勢,長三角的外部性與城市層次的有序性,珠三角的科技與港澳優勢,哪個不是得天獨厚的大好機會?

不過對於我們而言,一個城市的存在,本質是生存與發展。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簡單的做一個比較。

「雙因素」理論包括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兩種,城市的保健因素是城市的基礎保障,比如非基礎部門,是前提,是不會產生激勵效果的,像交通的便利程度對經濟的貢獻是有限的,像所謂高鐵經濟強調的是需求指向性的外部性生產部門的貢獻,而不是高鐵自己能產生收益,自己消費自己產品?最後還是以出口為基礎,來獲得收益。但激勵因素,包括人的發展的可能性,城市規模與人口承載力之間的極限,才是城市的發展極所在,所以城市在經濟上會發展收入彈性較大的部門來擴大潛力。

再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到自我的實現是一步一步的實現,基於前一階段的實現(雖然明顯錯的 )但起碼是有一定的等級的,最後還是回歸到能不能幫助自己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

所以對於喜歡生活的人,老北京的衚衕、廣州的早茶、成都的巴適吸引力更大,這樣的人自由、平和的環境更能實現自己的最大發展,也就是生活性服務消費在這些地方興起的原因。

而喜歡壓力,喜歡挑戰,喜歡博弈的人會去上海,深圳尋刺激,這就是金融、資本驅動的產業能落地於此的原因。

回到問題上,哪個城市群潛力更大,決定於能適合城市文化,運行機制的受眾在城市的數量。

而最適合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說實話,沒有!有所長必有所短,人是有限理性人,故此選擇滿意的城市而不是最好的城市,即便是萬能的知乎網友也解決不了。攤手gif


看你自己的發展目標了。

就拿我待的北京舉例子。

你要是搞互聯網,想以後拉風投創業的。

你不來中關村?

還有現在站在風口浪尖的互聯網金融。

雖然上海、杭州、深圳等地都可以稱為互金重鎮,但說到互金產業第一城,北京依然當仁不讓。

還有影視創作。

這屬於第三產業里的大蛋糕。

1993年,就有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了。

現在,連港台明星也在北上了。

北京的官方定位就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中關村A輪融資的創業公司的人才。

扔到東莞製造業,人家東莞也不要!


講道理 評論珠三角不算上香港就是刷流氓

你見過長三角不要上海的嗎


題主問哪個更適合生活,我就從一項感受上來回答:

出去吃飯——

在珠三角吃飯,花錢舒坦開心;

在北京吃飯,花錢惹氣添堵;

在上海吃飯,介於以上二者之間。

僅限普通市民生活,非五星級不入者略過。


謝邀。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長三角。

一,地理位置。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能力強出珠三角太多。中心城市上海仍然處於上升期,而香港的未來不明朗。長三角地跨南北,沿江控海,平原廣袤,光看地形,比狹小的珠三角潛力大得多。

二,產業結構。珠三角產業結構,其實是靠著廣西湖南江西等省份補人口補配套產業堆積的。糧食自給率不足40%,外來人口過多,傳統的電子紡織等代工產業準備轉移,最有產業優勢的深圳也被驚人的房價所摧殘。

長三角也有部分產業結構問題,但整體看來結構更穩健,輕重工業齊備,高新企業發展也有條不紊,外來人口依賴度沒有珠三角高(且長三角外來人口傾向於留下,而珠三角外來人口傾向於打工走人),房價雖然也高企但是沒有深圳那麼誇張。廣東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廣州,產業結構不新穎,有產業結構優勢的深圳,文化底蘊不行,而江浙滬的上海南京杭州,都有文化底蘊,且有產業進階的科教潛力。

三,科教文衛。坐擁中國第二大科教城市上海和第三大科教城市南京,還有浙江大學、蘇州大學、江南大學等其餘的985/211高校,有滬寧蘇甬一票中科院系統研究所。

四,文化影響力。不得不承認,香港衰落後,粵區的文化影響力其實是極度減退的,本來粵區文化也僅僅是地區文化。而長三角的文化,對於整個中國都具有深厚影響力。南京、杭州曾經是古都,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蘇州的文化建築飲食對當今首都北京也有深厚影響。

當然,以上談及的只是發展潛力,珠三角目前的開放程度及創新精神,依然強於長三角,狹義珠三角的開發強度,也強於長三角核心的蘇南浙北。但開發強度高,也就意味著後續潛力小。在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轉變過程中,長三角所受的衝擊比珠三角會小一些,而南京這樣的非外向型長三角城市,則更是相對受益的。


珠三角。

我只知道人口一直在流入,一年50萬,十年五百萬,而且廣東人口將長期保持最年輕的活力。

而且由於流動人口增長停滯,只要長三角不再得到中央各種各樣的超量政策扶持,相對珠三角而言,取消深圳的計劃單列市,讓廣東稅負降低,我會更看好年輕的珠三角。

畢竟互聯網還是年輕人的世界。


長三角。

珠三角都是流入人口,年輕人居多,短時間內養老壓力不大,15年內政府財政資金都比較充裕,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後,發展機遇比較大。

長遠看還是長三角,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不是一個量級。

萬一香港30年後實行社會主義,不好說啊不好說。。。。


先給結論,長三角城市群對於年輕人來說更具發展更適宜居住(當然,定居成本也相當高就是了)

結合面積、人口、人均GDP、GDP總量,長三角無疑是中國五大經濟圈綜合實力頭牌,畢竟是我國唯一入選全球六大經濟圈的存在。既然去不了波士華,那就來長三角吧。以上海杭州南京為犄角點的十多座城市組成的長三角門類齊全。金融業、文化產業、旅遊業、製造批發、電子商務、紡織業、汽車製造、節能環保等領域均為國內五大經濟圈之首。

從氣候到地理環境上來說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宜居帶。

從教育資源到醫療資源來看,長三角也是高校雲集,高醫療密度聞名。

當然,1.2億的人口在20萬平方公里內確實競爭激烈。全球第一經濟圈波士華20萬也僅僅只有4500萬的人口。。。


粵港澳潛力最大。地處亞太中心,一帶一路的橋頭堡,背靠中國這個大市場,面向歐美和亞非拉。廣東沿海深水岸線長,良港多,長三角只有連雲港和寧波算得上良港,上海還得借浙江的一個小島建深水港。

隨著高鐵和重載鐵路的崛起,與內河航運分庭抗禮,長江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如果未來用真空管道來運輸集裝箱,內河航運就會徹底退出歷史舞台,長江上只會剩下少量觀光客輪。所以說長三角腹地比廣東大的可以閉嘴了。

最後說一個不切實際的猜想。當我們開始大規模探索星辰大海的時候,經濟重心將會進一步南移。因為越靠近赤道發射航天器越省能源。


題主問的是潛力。怎麼底下都分析現在哪個發達?甚至吵起地域攻擊了。

從政府層面講,為什麼建立城市群。核心目的加速中國城市化進程,輻射一些貧窮落後的地區。

珠江三角洲最好,最集中,產業最全,最發達。如果你是國家怎麼做?繼續大力扶持發展,造成和其它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還是會像北京這樣,把你賺錢的產業拿出來,到別的省份分一分!

所以,潛力最大的,一定是最窮的。

河北人民歡迎你!


這是一道送分題~不過還是講一句:真不知道珠三角和環渤海可以拿什麼跟長三角比?
-------------------------------------------------------------------------------------------------------------------------------
看來我要發大招了,不過厲不厲害就不知道咯~
我承認在開始說句話的時候有點不太友善,但我並不是無根據的亂說。
我要稍稍修改一下我的原答案,改為:珠三角可以拿什麼跟長三角和環渤海比?

1.國內雖然把珠三角、長三角和環京津冀都說為城市群,但實際上珠三角應該算是一個都會區。而長三角或京津冀則是有多個或大或小的都會區組合而成的城市群。這兩者之間本來就不是同一個級別的。所以,我說珠三角不能和長三角或環京津冀相比。

百度百科上的截圖:

珠三角

長三角

京津冀

因此,無論從區域面積和人口規模,珠三角和京津冀、長三角都不是同一個級別的。

2.而目前,私以為珠三角的發展已經到瓶頸。如果要接近目前長三角或京津冀的規模,肯定是需要發展粵東粵西兩翼和珠三角並行。粵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粵西(陽江、茂名和湛江)的沿海城市經濟總量能和珠三角相仿。

(註:假設的是發展以後的情況和目前的長三角對比,如果長三角也在發展的話那還是擺脫不了被拋離的現實

2.1粵東的理想發展情況

汕尾:深汕合作區

其他城市:海峽西岸經濟區

這兩者結合發展粵東,讓粵東沿海城市經濟總量和質量能達到珠三角一半的水平就比較完美。

2.2粵西的理想發展情況

湛江:北部灣經濟區(目前可能兩廣還沒達成一致共識,但北部灣經濟區如果能比較良好的運營應該還是挺有前景的)

茂名+陽江(勘誤):由湛江和珠三角帶動,旅遊和石油化工(同樣只是理想狀況而已)

同樣的,理想狀態是讓粵西沿海城市經濟總量和質量能達到珠三角一半的水平。

為什麼說是理想狀態?
因為眾所周知,經濟發展的最大前提是政局和軍事穩定。政治不穩定談不上經濟發展,而正好這兩翼一邊涉及南海問題,一邊涉及台海問題。所以非常難達成~

當然,P2完成以後珠三角都會區和粵西都會區、粵東都會區就可以形成廣東沿海城市走廊城市群。這樣才勉強在人口和面積上與長三角、京津冀相提並論。但要媲美目前的長三角還需要有些差距。

3.上述的理想狀態達成以後(或說能達到預期效果),那麼至少不至於被目前的長三角拋離。或者說接近目前長三角的水平。但如果要和目前長三角分庭抗禮,則需要YY下一步:(因P2所說的發展狀態已經算是「理想情況」和完美運營),所以要做到和目前的長三角分庭抗禮只能算是YY。但還是可以YY一下的:
3.1首先說說第一步是理想狀態完成以後。(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謂完成,主要在於:
(1)南海穩定且中國佔有絕對主導權(預測會有人覺得我是「強國」思想,但其實我只想著賺錢而已。如果美國在南海主導比中國在南海主導要賺錢,我會覺得美國主導比較好。但問題是如果真美國主導的話,首先他自己就分了一大波利益,剩下的利益你們東盟和中國只能喝湯;但如果中國主導的話,起碼少一個大吸血鬼吧?)
(2)大陸和台灣和平共處,有錢一起賺~

3.2在南海穩定的情況下才能繼續YY:廣東沿海城市走廊和東盟朋友圈

前文提到,故事發展到這裡(這裡貌似畫風改變,因為已經從理想狀態變成YY。既然是講故事,乾脆徹底一點)

可能在中國的和東盟的斡旋之間,威逼也好利誘也罷。中國帶著東南亞的小弟們共同開發南海,大佬吃肉,小弟們喝湯讓美帝吃西北風~

(1)譬如,黃沙水產批發市場在永暑島開個分店。讓在南中國海各個不同國家的漁民都可以在那邊交易買賣。各取所需!

(2)譬如,開個游輪專線。廣州-深圳-香港-海口-三亞-三沙-永暑島-(吉隆坡、馬尼拉、雅加達等),一起看看南中國海的好風景~

20170513更:這點貌似有逐步實現的跡象,南沙郵輪 大有可為

好的!這個時候珠三角「進化」成廣東沿海城市走廊,並和東盟朋友圈相處融洽。然後再發展20-30年,這個時候「走廊都會區」就可以跨越時空到當下和長三角和京津冀比比高低了~

最後,來個總結!
嚴肅臉:講真的,如果用目前的珠三角和長三角、京津冀對比。也許會做成假象說,不算太差。但是學過歷史都知道精耕細作比不上商品糧基地的工業化生產(呃~類似德國或者日本那種兩者兼具的變態,我們還遠遠達不到那種水平)

我是廣州人,祖籍在南海。雖然聽說是從江浙地區走過來的。但起碼10代以上都是廣州府人,我當然希望廣州好,當然希望廣東好!但是拿著珠三角的一畝三分地和富庶江南、京畿津門比較,我覺得格局稍稍小了些。 政治、經濟和文化,目前而言政治比不上京津冀、經濟比不上長三角;文化更是墊底(呃~說的是嶺北人所說的中原文化)
丫的,走廊城市群(一再簡化名字,看懂(看懂了你也別說)就好~就是屆時的珠三角都會區+粵東都會區+粵西都會區啦)形成以後,經濟可以和長三角(還是啰嗦一句,是目前這種體量的長三角而不是未來的長三角)接近不被碾壓。
丫的,東盟朋友圈形成以後為了南海和台海的穩定。作為彼時朋友圈裡頭,代表中方的廣東和最完善的珠三角都會區應該在政治上還是稍稍有點牙力吧?
但這樣,貌似文化還上不來呀!
丫的~經濟和政治都弄妥害怕文化出不來?閩海文化、粵海文化還是客家文化,隨便你挑(內部別打架就好)。別忘了東南亞華裔都是什麼人?

@這去者 您好,拜讀你答案後一些淺薄的見解。望共同談論,手動握手


推薦閱讀:

汕頭以後會怎樣發展?
烏魯木齊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安徽安慶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關於大連,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一座高性能的核電站能否給一座大約200萬人口,和上海差不多發達的城市提供全部電力?

TAG:城市 | 中國經濟 | 長三角 | 京津冀 | 粵港澳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