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巡洋艦在二戰中的作戰效能?

感覺重型巡洋艦被彈面積大,不靈活,裝備203毫米8寸艦炮無法威脅到2.5萬噸以上的戰巡和戰列艦;而自身裝甲又無法抵禦輕巡6寸炮的攻擊,處在小船打不贏,大船還打不過的尷尬境地。另外,防空比不過輕巡,雷擊比不過驅逐,什麼都會幹什麼都干不好。


這個感覺其實是沒錯的。

先貼一個貼了好多次的東西,科貝特的「工具理論」: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17453?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在十九世紀末艦隊結構回歸了風帆時代那樣的由戰列艦、巡洋艦、輕型艦艇組成的所謂「clearly apprehended threefold constitution」之後,巡洋艦造多少、怎麼造始終是海軍戰略的核心問題之一。

科貝特這樣寫道:「……通過分析納爾遜遭遇的兩難境地我們不難得出答案。在海上戰爭的黃金時代,這是每位海軍將領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每個海戰計劃中最棘手的部分。如果我們為了確保戰列艦隊遂行其作戰任務而為其配備足夠數量的巡洋艦,我們對海上交通線持續而有效的控制就會被大大削弱。如果我們將大量的巡洋艦用於控制海上交通線,那麼戰列艦隊與敵遭遇和重創對手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而戰列艦又是確保制海權的唯一手段。」

巡洋艦的職能有二:一是維持制海權,即圍繞海上交通線展開攻防;二是配合主力艦隊作戰,在風帆時代被形容為「艦隊的耳目」,主要就是偵察任務。二者當然是互相矛盾的,但在風帆時代這種矛盾還僅僅是數量上的。

十九世紀末的一個重大變化在於水雷魚雷的出現和實用化。輕型艦艇擁有攜帶它們攻擊大型戰艦的能力,直接宣告了從風帆時代延續上百年的「近程封鎖」戰略的破產。主力艦隊被迫遠離敵方港口,這就需要更多的巡洋艦來充當其「耳目」;同時主力艦隊在敵方雷擊艦艇的攻擊面前又顯得很脆弱,這又需要一種能防禦對方魚雷攻擊的巡洋艦。偵察、反雷擊需要的無疑是輕快靈活噸位適中的艦艇。而遠海任務的需要、高速的需要又在把巡洋艦往大型化的方向一步步推動(比如1894年開工的、14200噸的Powerful class)。至此,巡洋艦的兩個職能已經徹底站在了對立面上,又以奇特的方式交織在一起——一條逼近甚至超過戰列艦噸位的巡洋艦,即使面對輕型艦艇要比前者好得多,但沒有較小型艦艇的保衛仍是不可想像的。

接下來怎麼辦?費舍爾的答案是直接把這種變化推到極端。既然巡洋艦已經發展到了戰列艦的噸位,那就用它來取代戰列艦好了。既然需要反制雷擊艦/驅逐艦,那就直接使用大型化的驅逐艦好了。老舊的二等、三等巡洋艦以及炮艦應完全裁撤,制海職能完全由大型化巡洋艦和大型化驅逐艦來執行。至於如何進行決戰,擁有強勁動力的大型化巡洋艦當然也是有利於集中兵力的。

(這裡插一句:1904年費舍爾在塞爾伯恩的支持下出任第一海務大臣推動其改革計劃,原因和內容都是多方面的當然了也可以直接歸結為兩個字就是省錢。裁撤舊艦的主因其實是艦員,皇家海軍的人員短缺一直以來都很嚴重,這種短缺是質量和數量雙重意義上的。舊艦佔用大量人力的同時,訓練水平較新銳艦艇又弗如遠甚,面對敵方新艦的打擊幾乎註定要蒙受重大損失。龐大臃腫的體系很明顯不可能讓費舍爾滿意。裁汰舊艦在提高人員水平的同時,也能為費舍爾的新艦解決艦員問題。)

當然了我們知道費舍爾沒能一直幹下去,他理想中的大型超高速驅逐艦實際上發展成了驅逐領艦。以何種戰艦遂行艦隊輔助(偵察、護衛)職能的爭論一直在進行,最終結果是Arethusa級,以及之後的C級和D級【輕巡洋艦】。

繼續敘述之前有必要先說明一個問題。以何種戰艦維持制海權,要視實際威脅而定。Arethusa級這樣的輕巡洋艦,實際上也就能對付炮艦、輔助巡洋艦之類的東西,這類是以數量取勝。對方如果動用了較大的巡洋艦展開破交,己方勢必要建造凌駕其上的巡洋艦來反制(而且一定伴隨著數量的縮減),但這樣的競爭是無休無止的,且【原本的威脅(如輔助巡洋艦)並不會因己方造艦計劃的變更而消失,而變更的造艦計劃又無法應對原本的威脅】。另一方面,這樣的線性競爭實質是巡洋艦的大型化,而這件事,已經發生過且走到頂點了——就在無畏號鋪下龍骨的那一天。

合理的解在一開始就給出了:由主力艦、(輕)巡洋艦、輕型艦艇組成的三層結構。這樣的體系中,制海職能由主力艦(大型化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共同完成,外圍的輕巡洋艦執行巡邏、護航、偵察等諸多任務,在海面上撐開一張情報網路,內側的巡洋艦則以護衛主力艦為主。位於情報網路中心的高速主力艦,在己方遇襲時可快速出擊進行支援並殲滅敵軍,對方如果不動用主力艦,那麼無論多少次都是有來無回。巡洋艦偵察鏈相當於放大了主力艦的戰鬥力,這是單一艦種做不到的。

現在我們回到問題本身。重巡洋艦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進一步分解,就是:1、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萬噸8吋這個指標是怎麼來的;2、各國在海軍條約之後建造的萬噸8吋艦,究竟各自承擔何種職能。

萬噸8吋這個指標是英國人提出的,為什麼是這個數字主要出於A保留霍金斯級(9750噸,7.5吋炮)的需要B1918~1921年的一系列研究(比如8吋炮適合打巡洋艦之類的)。而霍金斯級,則是為了反制德國人所謂裝備170炮的破交巡洋艦而設計建造的——而前文的主力艦—輕巡洋艦體系,由於費舍爾沒幹下去的緣故,戰巡數量遠遠不足,懾於德國戰巡的威脅必須集中使用,體系自然就沒影了。實際上更好的選擇是勇敢級,但如前文所述,基於已有戰艦進一步強化以壓倒對方的這種「線性思維」,總是比較容易。

日本海軍展開較大型巡洋艦(7200噸)的設計較早(1916年),演變過程比較亂。古鷹級這種「前條約重巡洋艦」歸結起來,首先是應對美國奧馬哈級,其次是遠洋作戰的需要。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主力艦建造被限制,而日本只取得了相當於英美60%的噸位,所以條約之後日本重巡洋艦又多了一個任務即抵消己方在主力艦隊上的劣勢,所以也就能看到相應的特徵,比如重雷裝化、極端強調高速等等。

美國重巡洋艦起源於奧馬哈級,大型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跨越太平洋作戰的需要。奧馬哈級實際上是純粹的艦隊巡洋艦,制海職能對於當時的美國人來說不甚重要。條約之後美國人再無獲得戰列巡洋艦的可能,所以此時的重巡洋艦又得和航母一起擔負原本要由列剋星敦級戰巡承擔的艦隊前衛任務。

英國在一戰之後戰略重心轉向遠東方面。雖然英國此時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隊,但日本人的四條金剛級也並未處於絕對劣勢。面對日本戰巡-重巡的聯合威脅,戰巡兵力上並未顯著勝出的英國人再維持戰巡-輕巡的兵力結構就顯得不合時宜了,這也是英國條約重巡洋艦出現的直接因素。所謂「殖民地巡洋艦」,核心就是在英國殖民地體系的終點屏護整個不列顛的領土,相應的特徵也很明顯,比如在全部條約重巡洋艦裡面最高的干舷,意味著最出眾的適航性和居住空間。

法意兩國在海軍條約中是被動的,而兩國海軍又是直接在地中海進行對抗的,雙方的條約重巡洋艦實際上是組成了獨立於主力艦隊的高速分艦隊,和超驅共同作戰,重巡-超驅相當於戰巡-輕巡的低端版。

所以也就不難看出,重巡構想中的對手,實際上要面對的對手,都是它自己。這種立足於【同級對抗】的艦種有合理性么?我覺得很難說。至少在艦隊輔助這一點上它是非常不足的。而制海職能,它比戰巡-輕巡這樣的兵力組合更好么?不要忘記,重巡本身就是前文所述的「線性競爭」中的一環。沒有條約的話,這當然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穩定狀態,很容易被打破(實際上已經被打破了,阿拉斯加級和超甲巡就是例子)。

回想一下,這種競爭的頂點是什麼呢?


大體上說,重型巡洋艦和高速戰列艦都是戰列巡洋艦思想的繼承物。

所謂戰巡思想,即跑得過我的打不過我,打得過我的跑不過我。重型巡洋艦擁有相對比較強的火力和裝甲,是主力艦隊的有力補充。以(我個人相對專精的)ijn為例,重巡是在夜戰中掩護支援進行雷擊作戰的輕巡洋艦,她們也確實表現不俗。

如果有反響的話,我會相對仔細的寫寫ijn的重巡們。

首先感謝大家的厚愛,修正錯字,決定更新一些ijn重巡的段落,用於對上文概述的補充和印證。

之所以選擇ijn,主要是因為我說的個人相對專精嘛,我也很想看看別的真正的dalao寫的美英德重巡……

1古鷹和加古

古鷹級設計者為大名鼎鼎的平賀讓,最初的計劃源自八八艦隊中的4條八千噸的大型偵察巡洋艦,後來調整為2條7k2噸的巡洋艦。她的白板是6*1,200,完全體是3*2,203。這樣的噸位塞下如此強的火力看上去很酷炫但同時也很容易翻車,重心高,上浪嚴重,被稱為水族館。古鷹的名字取自江田島海軍軍校(熟悉的地方)附近的古鷹山。加古則是取自加古川。

值得一提的是,加古原為八八艦隊中5k5t巡洋艦川內級的四號艦,該計劃停止後加古一度將用來命名7k2t的輕巡洋艦,但是倫敦條約定義了重巡後203主炮的加古無疑是要算作重巡了,後來又因為事故原因,妹妹古鷹率先完工,所以古鷹本來是妹妹現在也就做了姐姐。這也解釋了古鷹是山,加古卻是水的問題。

古鷹姐妹的高光時刻在第一次所羅門海戰,這戰中ijn共計擊沉4條重巡,擊傷一條重巡和2條驅逐艦。雖然盟軍實力稍強還配備雷達,但是由於要兼顧數個方向,近戰時雷達沒什麼用,所以在夜戰訓練充分的日本人手裡吃了癟。此戰回程途中加古被擊沉,古鷹在後來援護炮擊行動中戰沉。

2青葉和衣笠

青葉姐妹有時會被認為是古鷹的同級,但在火力和防空上都有了個buff。青葉是取自舞鶴基地附近的青葉山,衣笠取自橫須賀基地附近的衣笠山。和古鷹級一樣,她們在所羅門海域附近表現出色。青葉屢破屢修,被稱為所羅門之狼,最終在吳港被美國飛機轟沉。衣笠在所羅門的戰鬥中被蠻牛哈爾西指揮的空襲擊沉。古鷹四艦為戰而生,也為戰而死。從她們的戰鬥中我們看到日系重巡在夜戰中表現最為出色,這得益於專門訓練。她們在炮雷作戰中均能有不俗的戰果,畢竟除了主力艦隻,重巡可說不虛其她艦種的。

3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華盛頓海軍條約出台後,八八艦隊受影響最大的是巡洋艦計劃。於是4條妙高級的萬噸重巡也就此誕生。她們一度是世界上最強的重巡,但隨著時光流逝也漸漸落後,生涯中有過兩次改造。

妙高取自號稱越後富士的妙高山。由於四艦最先完工的是那智,所以妙高級也可以叫做那智級。四姐妹在泗水海戰中共同作戰,大勝盟軍,表現不俗。此後妙高和羽黑相繼參與了印度洋,珊瑚海,中途島的作戰行動。在布甘維爾受創撤退後又參加了馬里亞納和萊特灣的作戰。最終她在新加坡迎來了戰爭結束。

那智取自和歌山縣那智山。泗水海戰後她加入了中途島北方作戰的艦隊。此後和足柄一起加入了志摩清英的第二游擊部隊,見證了西村艦隊的覆滅。她由於和最上撞船,送到馬尼拉維修,被美軍空襲擊沉。

足柄取自神奈川縣足柄山,曾在三七年參加過喬治六世加冕的觀艦禮,因為艦裝太猛被英國人叫做餓狼。泗水之後,長期活躍於東南亞,萊特灣之後一直在東南亞跑運輸,被美國潛艇擊沉。

羽黑取自山形縣羽黑山。三菱造船的時候參考了客輪,所以她是四姐妹裡面居住環境最棒的。同時她也跑得最快。她先後參與泗水,瓜島,萊特灣的行動,而且非常祥瑞。她生命的最後是在馬六甲海峽斷後,被五條皇家海軍驅逐艦圍攻而死。

4高雄級

高雄級的淵源來自20年代末的四條萬噸巡洋艦建造計劃。她們的設計繼承妙高級,同時buff了艦橋尺寸(汗),所以指揮能力有所增強,但是重心高,被彈面積擴大。與前一代相比火力和魚雷增強了,航速和穩定性則有所減弱。倫敦條約之後,高雄級的後續改進被迫終止。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高雄是ijn重巡巔峰,是能和金剛級一起編入夜戰支援部隊的。

高雄取自京都高雄山,和台灣高雄似乎關係不大。高雄比愛宕完工晚所以也可以叫愛宕級(又)。高雄參與過爪哇海戰,阿留申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南太平洋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瓜島,馬里亞納,一直沒有出色戰績,直到在萊特灣四艦損失三條,高雄退守新加坡,戰後被英國接收,鑿沉在馬六甲。

愛宕作為山名遍布各地,作為愛宕命名的是京都的愛宕。愛宕長期擔當第二戰隊旗艦,在萊特灣和摩耶一起被美國潛艇伏擊沉沒。

摩耶取自神戶摩耶山。當時由於友鶴事件影響,ijn縮小了摩耶鳥海的艦橋。她經常和大和一起行動。戰爭期間曾接受改造拆了一座主炮,buff了防空火力。

鳥海取自山形秋田交界的鳥海山。由於沒有改造,所以魚雷,艦載機,防空炮都是老式裝備。鳥海高光時刻是在第一次所羅門海戰擔任三川艦隊旗艦時,她率領古鷹四艦夜間奇襲,擊沉四艘巡洋艦,擊傷一艘。萊特灣海戰中,摩耶愛宕沉沒兩天後,她也在美國空襲中被擊沉。

可以認為高雄級是日本最後的重巡洋艦。


把題主的問題回答清楚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題主其實對海軍兵力構成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不過問題不錯,先碼一下,有時間來填坑

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看其他答案,感覺還是挺堪憂的

——————————

首先,無論艦艇的分類規則怎麼變化,海軍艦艇幾乎永遠可以分成兩類,

即:主力艦艇和輔助艦艇,主力艦用於爭奪制海權、輔助艦用於使用制海權。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畢竟船是死的人是活的。當一方主力艦隊對另一方具有明顯優勢時,或者一方完全放棄了對海洋的控制時。主力艦也會承擔很多雜七雜八的任務,比如去護航個船隊啊,去當個私掠船啊,去攔截個私掠船啊。然而這並非本篇主題,暫略過不表。

現在僅以無畏艦時代來講,主力艦總共就三種:

戰列、戰巡、航母。

剩下的什麼輕巡(注意:重巡是輕巡的一種)啊,驅逐啊都只能算是輔助艦隻。

從艦隊奪取制海權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在面對真正的主力艦的時候,輔助艦艇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字面意思上的微乎其微)的。前面有人提到了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那我們不妨從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展開來講。

在第一次夜戰中,日軍擁有主力艦比睿、霧島而美方則是清一色的輔助艦艇。後來沉沒的比睿在這次戰鬥中所受到的致命傷來自於一發極近距離上命中的8英寸未爆彈,該彈導致比睿操舵室進水而無法操作。要注意,這是此戰中美方5艘30年代新銳輕巡對日方兩艘10年代的過時主力艦唯一拿得出手的戰果。

孤例不證,兩天後的第二次夜戰中,霧島領銜的日軍艦隊遭遇了美國兩艘新銳戰列艦。除開主力艦外,日軍的兵力對美軍處於絕對優勢。美軍臨時拼湊出的驅逐中隊甚至在戰鬥剛剛打響不就就完全喪失了戰鬥能力。此戰中,南達科他號遭遇了幾乎整個近藤本隊的瘋狂火力。其中最為致命的創傷來自於霧島發射的一枚14寸穿甲彈。此彈穿透了南達科他號的炸彈甲板,而後被炮座裝甲擋下,巨大的衝擊力和之後炮彈爆炸產生的衝擊嚴重損傷了南達科他的3號炮塔,造成其轉動困難,並損傷了其中的一門主炮。與之相比,為數眾多的8英寸、14cm和5英寸、10cm火炮造成的傷害微乎其微。雖然一度使南達科他陷入了癱瘓,但是在不久之後南達科他又恢復了齊射。除了炮擊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近藤本隊的驅逐艦、巡洋艦曾經數次對南達科他進行了雷擊,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在7000碼的距離上,雙方陣位為標準的返航戰,南達科他沒有採取任何規避機動。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魚雷全部失的。

反觀美軍,華盛頓號徹底擊毀霧島僅僅只用了5分半鐘。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表達的觀點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輔助艦艇,從最開始就不是為了,也根本沒辦法是為了對抗主力艦的,什麼水雷他媽西啊,什麼炮雷擊戰啊,從最開始就是忽悠傻子的,是沒辦法的辦法。最終輔助艦艇的宿命還是去對抗自己(草履蟲想什麼空戰?還繞格里芬?乖乖去舔地,說你吶AD2,把6個利安德舔掉我們就贏了(劃掉))。

回到重巡的問題上來,其實8寸炮上輕巡的嘗試,早在海軍條約規定什麼是A類輕巡什麼是B類輕巡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最初的動機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戰勝同類艦艇(其他輕巡)。有一句話叫做「口徑越大越正義、炮彈越重越革命」。8英寸級別的火炮相對於6英寸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6寸打不穿的8寸打得穿,6寸打的穿的8寸毀傷能力更大,甚至有一些東西8寸炮可以用SAP乃至延遲引信的HC去打,相對於6寸小丁丁,那簡直是毀天滅地的核彈了。舉個栗子:美軍的6寸AP炮彈裝藥量只有0.9kg,而8寸AP、SPC和HC則分別有2.3、4.7、9.7kg。

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條約沒有凍結輕巡的主炮口徑,我們將會看到裝備了更大口徑主炮的輕巡洋艦。正如8寸相對於6寸的優勢一樣,10寸對8寸,12寸對10寸的優勢也一樣明顯。


CA本身是政治對技術發展妥協下的產物。CA本身就是人為限制出來的,並不具有天然的必須性。在技術路線上,CA恰恰是巡洋艦路線發展的必然產物。比如日本5500噸輕巡的正常替代就是古鷹、青葉,這兩級的設計目標是奧馬哈級;同樣美國那邊奧馬哈級的正常替代是鹽湖城和北安。兩國的四級艦後來都因為裝有8寸炮而劃入重巡行列,妙高的初期設計也標註為「萬噸級大型輕巡洋艦」。至於英國,在華盛頓條約前就沒有設計8寸炮的巡洋艦。

所以了解了這個背景後,就能清楚它們的實際使用仍是按照巡洋艦來使用,無非是炮大了點,在裝甲方面甚至都不佔優勢。在美國英國,重巡輕巡往往是混編使用的,並不單獨編組。日本則主要是作為戰術旗艦使用,加上國力不頂,用起來相對小心。


日本二戰時期的國力造20多艘重巡跟玩一樣,但是如果要造20多艘戰列艦,那舉國上下只能穿褲衩吃野菜了。

重巡就是便宜,除了戰列艦打不過,其他的都能打過。

而且戰場上大多是大家的輕重巡各種佔地盤開視野偵查騷擾。主力艦出去溜達一圈維護費油錢太貴了,速度還慢。

補充一條,南達科他號就是被IJN的輕重巡洗成平板。戰列艦隻在指揮塔、彈藥庫等位置可以防護大口徑艦炮攻擊,其他位置比如煙囪、火控系統、魚雷管等同樣關鍵的位置,戰鬥機上的航炮都可以造成嚴重傷害,更別說203了。


戰列艦都是艦隊決戰用的,平時出來干架的扛把子就是重巡了,而且很多時候也是遠遠的轟。威懾作用很重要,這樣真正貼身互捅的輕巡和驅逐艦底氣才足。


重巡的性價比不高。

但是你是需要船來壓制輕巡驅逐,來玩岸轟的,你不可能拿昂貴稀少的戰巡/高速戰列艦去搞這些事情(敵人派幾條輕巡去破交你就讓戰巡出去追,哪怕是巔峰時期的韃英也感覺不值得),特別是在條約限制了主力艦總噸位的時候(沒有條約的話大家有錢都爭著造戰列戰巡了)。

所以重巡這東西就冒出來了,條約限制了主力艦,那麼只能造次級主力艦了。


以前巡洋艦幹什麼,重巡就幹什麼,只是隨著時代發展多了一項防空而已

畢竟 ,重巡這樣子完全是條約搞出來的

另,神特么防空不如輕巡。。。


CA是巡洋艦對抗的直接產物,能夠對CL形成很大的威脅

如果沒有巡洋艦對抗,巡洋艦很可能是以加爾頓級為線索,逐步形成完善的6寸巡洋艦的發展路線

由於古鷹級的出現(沒有古鷹級也會因為其他8寸巡洋艦的出現而打破),6寸巡洋艦出現了一個火力更強、防護更好、航速一樣的對手,這個對手除了抓DD都比你強

所以CA的作用是巡洋艦對抗,也是歷史的必然

PS.重巡防空基本上是巡洋艦里最好的(尤其是USN)


真慘,臟活累活都幹了,還要被罵廢物


怎麼說呢,重巡可以代替昂貴的戰列艦給艦隊護航。雖然防空和主炮比不過戰列,但是比你便宜。雖然對岸炮擊不如戰列,但203炸炸地面目標也夠了。雖然反潛不如驅逐,但總比沒有好。。敵人的輕巡也不敢輕易挑戰她。平時運個貨,救個人,炸個島也還行。但像青葉這船就有點奇葩了。

香港記者-青葉


請問題主,哪個時代的海軍沒有次級主力艦?當然了,一個艦種的命運啊,不但要靠自我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沒有條約,acr未必會全面廢止,沒有航空技術的進步,間戰時代的cruiser killer未必不會發展壯大,雖然兩者性價比隨著越造越大,越造越貴的大趨勢會不斷降低。原因之一么,ca本身萬噸八寸的平台實在不是火力,防護,機動三者結合的最優解。

另,看了下別的答案,有一點不贊同。ca當然適用於大艦隊中迎擊對方輕兵力,但絕不是哨艦。美國佬比你聰明,你見過哪個tf里拿ca當哨艦的啊?間戰期間列強倒是有不少六七千噸級的偵巡和航巡的設計,可基本沒見走下繪圖板啊


被華盛頓條約逼出來的唄,承擔以前裝巡乾的臟累活。


條約限制下各國干臟活累活的主要兵力。

同時因為夠大,可以作為分艦隊或殖民地旗艦,欺負一下土著,總之還是臟活。


雖然重巡有點雞肋,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與驅逐艦相比和輕巡相比空間大、防護好、火力強,可安置更多的設備和人員又不會太笨重,與戰列艦相比速度快、吃水淺、造價低,適應性強。

因此重巡二戰中的主要用途包括:分艦隊旗艦、指揮艦(防空、反潛、登陸)、火力打擊艦(不是所有海戰都是航母的天下)、搶灘行動火力支援艦等等。


重巡的作戰效費比太低了,尤其是大型驅逐艦和高速戰列艦出現後根本沒什麼用武之地。而後兩者可以和艦隊航母優勢互補。建造成本也是高的嚇人,例如阿拉斯加這種比衣阿華便宜不了多少。


可以用來打運輸船和商船啊~還可以用來偵察啊,帶了水偵不好好乾活難道去扛戰列線?

話說CA這種尷尬的艦種確實是談判桌上想出來的,論射速壓制不了CL和DD(得梅因除外),甚至可能被魚雷打黑槍。論裝甲扛不住BB和BC甚至扛不住對面CA。也就是日本CA可以利用航速欺負一下別人。


重型巡洋艦是兼具戰列艦和巡洋艦特性的軍艦,特徵是高速、火力強、裝甲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尤為活躍。

重型巡洋艦運用其高速的特性,執行巡邏、追擊等任務得心應手,在1914年福克蘭海戰中,英國重型巡洋艦曾捕捉到德國艦隊,並予以擊潰。德國艦隊以巡洋艦構成,在速度和火力上都比不上英國重型巡洋艦,最終被擊敗。

重型巡洋艦比戰列艦快,活動範圍廣,不過防禦弱。


推薦閱讀:

為何我國海軍軍艦起名要用地名?
老型號驅逐艦/護衛艦改裝垂直發射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
055大驅能單挑出雲級嗎?
兩棲登陸艦/兩棲攻擊艦的定義與作用是什麼?與輕型航母有什麼區別?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 戰列艦 | 巡洋艦 | 舊日本帝國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