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上廣軌道交通不以「電車」為主?
將軌道交通簡單地劃分為兩類
(1)電車:車輛在地上。比如上海地鐵5號線(2)地鐵:車輛在地下日本的軌道交通以電車為主而中國的軌道交通以地鐵為主,有什麼原因嗎?
上面已經有很多人提過了,日本的「電車」原意為電力火車。跟地上和地下其實沒有關係。
(不過我倒並不覺得題主是誤將『電車』在中國一般的意義『有軌電車』作為日本『電車』的理解,我猜題主只是在日本觀察到電車都是高架軌道捷運系統,然後直觀上作了這樣的分類,在今天的中國知道中文中『電車』指『有軌電車』的並不多,基本都是鐵道迷。真要望文生義的話,我倒覺得不少中國普通民眾會覺得電車是指電動車輛)在今天日本說到「電車」,其實一般是利用原有的本來以城際交通為主要目的線路(大部分是原國有鐵道的線路也叫JR線,也有少量私營鐵路),使用動力分散式列車,發展的市郊通勤甚至是市內軌道交通服務。也不完全就是『電力驅動的火車』的意思,更多的特指城市內的這種捷運化的電力驅動的火車。日本這種城市內的電車確實大部分是高架線路,但也有部分地下和地麵線路。因為承繼自日本過去的鐵路系統,一律都是1067mm軌距的窄軌,採用集電弓供電。
(動力分散式列車,即國內所謂動車組,相比於動力集中式的列車——即由一節機車車頭拉動的列車,起步,加速和減速的性能更好,更適合加減速佔用時間在全部運營時間比例較大的線路,比如高鐵和通勤火車)如下圖相比之下,日本的地下鐵則一般是專門建設的城市捷運線路,因為是城市內運營,不需要考慮跟已有城際線路兼容,所以只有一部分是1067mm軌距的窄軌,也有1435mm的標準規矩,甚至還有少量是1372mm的軌距。供電方式上除了集電弓供電,也有第三軌供電。地下鐵大部分是地下線路,但也不排除在密度較低地區鑽出地面。
一般來說,高架線路會比地下線路便宜一些。在低密度的郊區,這種成本優勢更為明顯。但在城市中心,新建高架線路可能會導致施工過程造成的干擾更多,高架建設佔用已經很緊張、也非常昂貴的路面,以及噪音擾民、遮擋視線和光線的問題。所以在大部分城市中心直接成本只差25%-50%的情況下,就會選擇地鐵而不是高架鐵路。我國城市軌道捷運系統大部分是地鐵,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日本的電車,實際上是城際鐵路在城市內逐漸捷運化的產物。東京在二戰以前比當時的上海北京更發達,出行能力更強,郊區化開始也更早。而那個年代公交巴士也還不多,軌道交通在全球各地都是市內公交的主力。所以那時候東京這樣的城市就已經開始利用原本主要服務城際出行需求的鐵路服務城內需求,也就是所謂的通勤鐵路。增加了城市內鐵路網的密度。因為那個年代日本私家車還很少,這種在地麵線路上發展通勤列車的辦法也不存在會影響汽車交通的問題。戰後,日本經濟進一步發展,除了往返市中心和市郊的通勤列車以外,鐵路甚至有更多更高頻率更多停站的市內捷運服務(台灣90年代以後搞的台鐵捷運化,也是類似的東西)。隨著私家車的增多,這些線路又大部分都實現了高架化,從而不過分影響路面汽車交通。(相比較之下路面有軌電車因為運量小速度慢,也是大半被拆除了)
下圖為1950年代東京的通勤火車,當時就已經需要僱傭學生『推手』了而中國並不存在已有的高密度的市內鐵路網,在有地鐵作為更高效的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另外新建城際鐵路標準的高架捷運化火車並沒有必要,所以也就沒有走上這條發展道路。居然還有直接拿日本漢字來用的……長得像不代表意思一樣好么……在日本,電車=用電作動力的火車,包括國內大鐵和城軌上運行的電力機車和電動車組(地鐵也是動車組),當然在日本大鐵和城軌並沒有嚴格的區分……這樣的例子一划拉一大把……比如這是某某製作廠的製品……聽起來很萌有沒有……翻譯成普通話大概相當於這是某某重工廠生產的重工機械,比如三菱生產的船舶……
機動車在日本還被稱為自動車呢……是不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日本汽車以自動駕駛為主,而在中國以司機駕駛為主……
中國人看日本漢字的確能猜出八九不離十,但畢竟還差著那麼一點,望文生義會出醜哦~不……不……日本的電車一般應該是說通勤化的JR與其他私營鐵路的『電氣化列車』的簡稱,然後擴大到城市軌道交通的範疇,因為日本並沒有像我們壁壘分明的大鐵和軌交的區分,兩者往往可以貫通運營,不管走地面還是地下,他們都管這玩意兒叫電車的……這不能用來作為論據。
即,日本對於軌道交通的稱呼本身就和我們有很大的差異,必須要首先釐清這點才能接著往下談吧。
不然你怎麼解釋北京-北京西那段地下直徑線,還有台灣高鐵從板橋到台北也是地下直徑線,廣珠城軌還訂了國產最大直徑的盾構機準備挖到橫琴去,難道說現在廣珠城軌上面跑部『大地鐵』CRH1下面被市民和媒體稱為廣珠輕軌她就真的是地鐵加輕軌了?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為什麼北上廣軌道交通以地鐵為主?將軌道交通簡單地劃分為兩類(1)電車。車輛在地上。比如上海地鐵5號線(2)地鐵。車輛在地下。
日本的軌道交通以電車為主
有個詞叫「電車痴漢」,而非「地鐵痴漢」,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電車的主流地位而中國選擇以地鐵為主,有什麼原因嗎?
————————————————————被問題炸出來了好想吐槽啊~~日語裡面的漢字「手紙」指信件,中國人這麼用么?日語裡面的漢字「用心」是警惕小心的意思,中國人這麼用么?中日文中存在大量的同形異義詞,不要隨便望文生義啊
中日文中"電車"的指代範圍就是完全的不一樣分類不是這樣分的啊。國內所指的電車,一般意義上是像長春、大連的那種「有軌電車」,運量小。而國內的地鐵也分A,B,C三類,除此之外還有輕軌,運量一般是小於B型地鐵的,但均大於「有軌電車」,具體的可以去百度地鐵(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體系種類之一)。日本的電車所指的也和中國不一樣,具體可以看樓上的鏈接。
在日本,電車可以是地上可以是底下。就像中國的列車那樣。東京地鐵的進站廣播可都是電車が參ります
你擅自把軌道交通簡單的分為地上地下兩類,那還怎麼比啊。軌道交通位於地面還是地下和軌道交通種類沒有任何關係,只和規劃設計有關係。
人多地貴。地鐵修到哪房價漲到哪。另外北京地鐵五號線北端在地上,南端在地下,十三號線則是大部分在地上。國外很多不是地鐵,是通勤火車,國內這種形式的交通暫時不多,比較典型的是北京的市郊S2線,很有意思的一趟小火車,典型的通勤鐵路,買票以後上車隨便坐。不過知道的人不多,線路規劃也有問題。通勤鐵路和地鐵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吧。國內衛星城沒發展起來,另外城市商業區,住宅區,消費區劃分不明顯,地鐵很合適,到哪都熱鬧。國外住在市郊,去市中心上班消費娛樂,通勤鐵路很合適。
在日本,軌道車輛好像都叫電車吧,不管是地下的還是地上的,不管是JR還是私鐵,亦或是新幹線好像都統稱為電車。。
如果按照題主的定義來講的話,是這樣的。日本在早期因為城市內建築沒那麼多,甚至有很多地方是荒地,因此在地面上建就足夠了。中國的話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早期,當時地鐵的作用不是客運,是防空洞,因此必須修在地下(比如北京地鐵和天津地鐵);後期的話是因為九十年代之後大城市內高樓大廈什麼的很多,道路又不是特別寬,沒地方修通勤鐵路,因此就直接修地鐵,到郊區再鑽到地上來。特例是北京13號線,它經過大部分地區在當時都是郊區,因此在地上。首先,中國的「地鐵」同樣只是一個簡便的講法。很多城市地鐵的全稱是「軌道交通」,軌道交通也是部分地下地上的。很多所謂「地鐵」都是建在地上的。
其次,即使是字面意義上的地下鐵,也比建設在地上的地上鐵要好的多。比如:
節省城市用地不改變城市規劃運行不擾民可以用作防空設施有利於建設立體城市等等要說地上鐵比地下鐵好在哪的話,基本上只有對施工的好處了:
施工難度小工期短中國目前大力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地鐵),是解決城市擁堵問題的有益嘗試,相比有軌電車、公交車、計程車(如果計程車也算的話)這些公共交通方式有著巨大的優勢。
至於題主日本「電車」的問題,拋去日語「電車」的本意不談,我覺得中日兩國交通工具好像沒什麼關係吧。作為長春人可以回答一發。長春是唯那麼幾個有有軌電車的一個城市,也是唯那麼幾個輕軌三棲(地面地下和高架)還要等紅綠燈的城市。在地上真的不方便,嚴重影響效率。比如有一次我看見一輛公交壞在了輕軌的路口上。還擾民。
因為日本人怕挖斷龍脈,不相信牛鬼蛇神的中國人直接就開挖了。30年後,中國恐成最大輸家(滑稽)
題主可能沒理解日語中「電車」的意思。基本上電氣化列車都可以稱作電車,新幹線其實也是電車的一種。日語中火車的單詞是「汽車」。對!它不是漢語汽車的意思,最早指的是蒸汽機車的意思。那日語的中汽車的單詞又是什麼?「自動車」。題主應該是會錯日語中的電車的意思了。日語中「手紙」是信件的意思,漢語中能一樣嗎?「娘」是女兒的意思(不過我老家的方言也是這麼稱呼女兒的,女兒的讀音和漢語的「娘」一致),所以說你們吶,不要聽的風是的雨。
因為怕電車之狼
先問是不是。
"將軌道交通簡單地劃分為兩類" 錯誤,在日本電車泛指各種軌道交通,「地鐵」也是電車的一種。
"日本的軌道交通以電車為主" "而中國的軌道交通以地鐵為主" 這兩句都沒有錯
「有什麼原因嗎」 因為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日本的「電車」大多是原來的國有鐵路或私營鐵路改造而來的。
而中國的鐵道部是獨立王國,線路國有,不歸地方管。
地方政府只能另建線路,而無法利用已有的鐵路線。另建線路的話,因為城市內寸土寸金,拆遷費用高昂,再加上噪音擾民等現實問題,所以市區大多線路只好在地下走。以深圳為例,深圳政府很早就有想法把平湖到前海的平南鐵路改造成通勤線路,但直到今年才開始股權置換。平南鐵路是私營鐵路尚且如此,跟鐵道部談就更加難了。
首先從題主的問題描述看:
將軌道交通簡單地劃分為兩類
(1)電車。車輛在地上。比如上海地鐵5號線(2)地鐵。車輛在地下
這裡我照搬百度百科:
城市軌道交通(Rail Transit)是指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準點、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用地等特點的交通方式,簡稱」軌交「,包括地鐵、輕軌、快軌、有軌電車等。
「有軌電車」指的一般是以電力為驅動,在路面軌道行駛的公共交通車輛,這其實是類似於公共巴士的車輛,比如香港或是北京前門的叮噹車。
而日本的「電車」,很多人都提到了,指的是電力火車。兩者的概念大小都有很大的區別。再說說地鐵。 地鐵之所以叫做地鐵,是因為英國修建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時候,是在一條下沉低於地面的火車軌道上鋪蓋了一層可以通行的面板,因此最開始叫做「地下鐵道」,簡稱地鐵。 隨著技術發展,地鐵列車逐漸發展成為電力驅動的列車,而不再是火車。地鐵也不僅僅是地下修建的鐵路運輸系統。也由此發展出了輕軌和快軌。一般大眾認為,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在於地鐵在地下,而輕軌在地上,其實是不全面的。地鐵與輕軌不以地上或是地下為區分。輕軌之所以叫做輕軌,顧名思義,最初是由於鋪設的輕型軌道而得名,但隨著運量、速度等多方面需求,也不局限與輕型軌道。主要區別- 運量:根據最初規劃情況,運量較大地區建設地鐵,運量較小地區建設輕軌。
- 速度:地鐵運行時速一般在80km~100km,而輕軌運行時速一般在60km~80km。
- 運營地區:根據規劃情況,一般由於地鐵運行於地下,不影響地上空間,因此城市中心地區多採用地鐵線路,而在郊區,地上建設成本較低,多採用輕軌。
- 站間距:地鐵車站間站間距一般在800m~1.5km之間,而輕軌一般在1.5km~2km之間,甚至更遠。
(上面的數值是我憑記憶寫的,懶得去核實了,可能不準確,望更正)
所以,不能單以運行位置而確定到底是地鐵還是輕軌,比如北京13號線採用高架地上運行,但其實是地鐵,而八通線則是輕軌。 最後,放上我當初寫的論文緒論,來說明為何現在中國(包括其他世界各國)都選擇以地鐵為主要城市軌道交通工具:地鐵作為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以其高效的運輸方式、便捷的換乘、準確的時間控制以及對環境的較小影響,已成為大中城市交通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發展以地下鐵道為主的城市軌道交通,不僅可以有效的緩解地面交通所帶來的壓力,同時可以節約城市地面空間。人們逐漸意識到,大力開展地鐵建設,是在城市未來發展中,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事實證明,地鐵的出現是順應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自1863年英國倫敦開通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道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相繼開始投入到地鐵建設中,地鐵工程的大規模建設,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其中地鐵建設水平發展較快的城市有莫斯科、東京、倫敦等。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多數人口集中在一部分較發達城市,導致這些城市的生活空間緊張、交通擁堵。因此,在人口較密集的城市發展以地鐵為主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統,為我國城市化建設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另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自我國第一條地鐵線路——北京地鐵1號線——於1965年投入運營以來,至今,我國已有超過20個城市相繼開通了地鐵。此外,還有許多城市正在建設或即將建設地鐵。早在1985年,我國就已經基本確定了將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骨幹,並在1995年實施的《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中強調指出:「規劃城市人口超過200萬人的城市,應控制預留快速軌道交通用地」。
日本的電車應該是指電力驅動的火車比。
日本電車,其實就是近郊鐵路。多家私人鐵路公司運營。
中國地鐵,挖地造價高,所以只能由國家承擔。發展地下也是為了緩解地上交通壓力。三年前去廈門,兩年前去長沙,已經深深感到,中國無論一線城市、二線還是三線,交通壓力都非常大,發展地下是剛需。日本為地震多發國,不好往地下發展,除了大城市的剛需,中小城市全採用地上公共交通。
中國地震少,大城市為緩解地上交通壓力多採用地下鐵。地鐵由日語「地下鐵」簡化而來,僅指地下鐵路,北京13號線全程地上,因此叫做城鐵。電車,不就是上海的張江有鬼電車么?
對於一條一部分在地上一部分在地下的線路您怎麼區分。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在北上廣辛苦生活,也不選擇回家過小康生活?
※為什麼新一輪的房價上漲基本都在一線城市,而部分二三線城市甚至存在下降的趨勢?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到大城市就業,尤其是北上廣深?
※怎麼評價《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趙小亮這個角色?
※逃離北上廣的都是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