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日文譯名翻譯是如何確定的?有哪些原則?

日語翻譯_盤點中國電影的日文譯名 以本文為例,飛鴻系列都要加天地,方世玉系列就是飛龍,這些都是怎麼來的?有些日語本來就有的詞語比如墮落天使為何不直譯?還有些亂七八糟的就更不忍直視了,求一一賜教


在日本,給外國電影取譯名的權利歸屬於電影公司的市場營銷部門。日本本國媒體沒有自己的翻譯命名權。

比如索尼電影的Hotel Transylvania 2,由於索尼電影日本分公司還沒定下來正式日本譯名,日本國內的電影網站只好用英文原文。

市場營銷人員為外片起名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拉路人入場買票;電影粉絲早就通過各種媒體了解了某部影片的動向,吸引他們不是市場營銷人員的核心任務。

比如方世玉第一部,日本叫格鬥飛龍,其實也就是向觀眾暗示這是部功夫片,你要是直接翻作方世玉,日本觀眾又不知道廣東民間掌故,結果必然是一頭霧水。

又比如美國電影《The Fast And The Furious》系列,在日本改叫《Wild Speed》系列,其直接原因是環球影業日本分公司的市場部門認定:「Furious」 這個詞在日本不常用,日本觀眾用片假名讀起來非常繞口,為了便於推廣,將片名改為適合日本觀眾記憶的「Wild Speed"。《速度與激情7》,日本的譯名是 Wild Speed:Sky Mission。事實證明這個日文譯名非常受歡迎,日本觀眾乾脆發明了新的簡稱」Wil-Spe「來稱呼《速度與激情》系列。

國內的」總動員「系列,港台的「魔鬼」「神鬼」,都是從便於記憶和營銷的角度採用的譯名,管他俗不俗,能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甭管好壞),能幫著賺錢就是好譯名。日本也有類似「總動員」「神鬼」的做法,例如在50年代,幾乎所有美國西部片的日文片名都帶著「荒野的XX」的範式。史蒂芬西格爾的很多片子被冠上「沉默的XX」(靈感來自川口開治的「沉默艦隊」)

片名不利於營銷的例子?有啊,《綉春刀》上映的時候就被媒體、影評人和院線批評,片名生澀,不利於營銷。


賈樟柯的《小武》在日本的譯名給我印象很深,叫《一瞬の夢》,覺得譯得真好……


0061~北京より愛をこめて!?~

這翻譯很牛啊,因為凌凌漆是個漢語梗所以換成0061了,來自莫斯科的愛情改成北京。

其他的基本都是用類似題材的日本作品名改的。雖然我也說不出是抄的哪些作品,但一眼望去就是熟悉的味道。估計原則就是要看片名不像外國片,而是像國產片。

日本如果想告訴你這是外國片,直接就音譯了……


記得鬼子來了翻作《鬼が來た!》,《千里走單騎》是《千里、単騎を走る》,大陸的片子似乎翻譯時都盡量向原名靠攏。而港台片就五花八門了,比如李小龍的片子都要加個ドラゴン,因為他的《精武門》日譯名叫《燃えよ怒りのドラゴン》(燃燒吧怒龍)。但是成龍的片子反而都是直譯。

所以一定要說有什麼規則的話,其實不見得。估計都是看譯者的個人喜好。

順便提一句,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港片譯名是《決戰!天空四十八手》,好孩子就不要去百度這部片子了。


大陸港台影視-日本版預告片

我就推薦一下這東西


做一點無關問題的補充。

提問鏈接中,《黃飛鴻》系列電影的日文譯名的對應是錯亂的。

  • 天地黎明(1991年、原題:黃飛鴻)
  • 天地大亂(1992年、原題:黃飛鴻之二: 男兒當自強)
  • 天地爭覇(1992年、原題:黃飛鴻之三: 獅王爭覇)
  • 天地覇王(1993年、原題:黃飛鴻之四: 王者之風)
  • 天地撃攘(1994年、原題:黃飛鴻之五: 龍城殲覇)
  • 天地風雲(1997年、原題:黃飛鴻之西域雄獅) 
  • 系列外的黃飛鴻電影:

  • 天地激震(1990年、原題:黃飛鴻系列之一大宗師)
  • 天地笑覇(1991年、原題:黃飛鴻笑傅)
  • 鬼腳(1993年、原題:黃飛鴻之鬼腳七)
  • アイアンモンキー(1993年、原題: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
  • 天地雷鳴(1993年、原題:蘇乞兒)
  • 天地発狂(1993年、原題: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
  • 天地雄覇(1993年、原題:黃飛鴻鐡雎門蜈蚣) 
  • 這些電影在日本都使用了《ワンス?アポン?ア?タイム?イン?チャイナ》作為系列標題。


    果然中二滿滿


    呵呵,譯名這種東西,最終出來的成品和翻譯的個人風格有極大關係。。更何況由於習慣和文化不同,信達雅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其次電影本來就是個娛樂產業,太雅了也不行,還要考慮吸引眼球的效果。。。

    如果單拿電影名字來說,基本上在吸引眼球的基礎上能跟原作的內涵貼近就很了不起了,何況有的名字可能好翻譯一些(具像的那種),有的本來就是個梗(或者很意識形態根本不知所謂),你照直了翻譯外國人反而理解不了呢?所以我覺得原則就是1吸引人好賣2在前一條的基礎上盡量貼近原意。畢竟小清新終會死在產業腳下。。。

    話說回來,給電影起個名字本來都是憑翻譯的一己之力腦洞大開而已,看了以後會有【什麼玩意兒!要是我來翻譯肯定更棒】的感覺也是很正常的,何必糾結囧?


    關於「墮落天使」這種,日語里確實有「墮落」一詞,但是認識這個漢字的日本(年輕)人真的不多。


    我要是說我看著這些名字,總有一種玩8位機的感覺,會不會有人說我甲醇?


    推薦閱讀:

    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想做翻譯怎樣尋找外國翻譯公司?
    做到網怎麼樣?
    在進行翻譯時如何避免「翻譯腔」?怎樣解決我翻譯出來的語言過於生硬的問題?
    為什麼《人間失格》要翻譯為人間失格?

    TAG:電影 | 日語 | 翻譯 | 譯名 | 日語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