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大帝國統治時間都有限?

是這個問答引發的思考中國朝代為什麼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 陳風暴烈酒的回答 。 很多回答很精彩,但是就中國的問題論中國的問題,缺乏和其他封建制度維繫時間的比照。此時我開了腦洞,比如說,為什麼日本的農業經濟生命周期就會長一些,德川家的實際統治直接延續到了近代。是因為國家體量的原因嗎?歷史上的大帝國延續時間都不是太長,是當時的帝國疆域需要的政治能力超過了統治機制所能提供的輸出嗎? 請各位回答的大大腦洞能開的更大一點,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

00:44 刪除

---------------------------------------------------------分隔線------------------------------------------------------

各位答主,這廂有禮! 我突然想補充一下。俄羅斯帝國幅員遼闊,直到十月革命以前也一直維持著大一統的狀況,蘇聯和現代俄羅斯直接繼承了帝國的廣袤疆域。這算是一個反例嗎? 請補充,(〃?o?〃)


德川幕府1603年開幕,1867年被推翻,持續15代265年。

清朝從入關算起1644-1912,執政時間與德川幕府相當。

清朝掛的比德川幕府還晚...為什麼題主會覺得日本的生命周期更長。

鎌倉幕府1192-1333

室町幕府1336-1573(這個幕府從來沒統一過,前期為南北朝,後期為戰國)

1568-1598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先後執政的安土桃山時代(織田居城安土,豐臣的居城是桃山)

德川幕府1603-1867

日本的朝代(幕府)的延續時間並不比中國長。

兩三百年的統治其實是常態,國內安定後人口就會持續增長,直到土地無法養活人口,引發新一輪動亂。拜占庭的馬其頓王朝,科穆寧王朝什麼的欲得兩三百年而不得,我們天朝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農業國家的人口承載力是有限的,必須通過某些動亂來對人口進行削減、重新整合。

每一個王朝的初期,經過長期動亂,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在新王朝相對安靜的社會環境下,農民的人均耕地非常充足,安居樂業。後來隨著人越來越多,人地矛盾越來越劇烈,最終土地產出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產生大動蕩,王朝覆滅。

至於日本,日本也是17世紀才安定下來的,之前是混亂的戰國和安土桃山時代。而在19世紀,黑船來襲,日本又再次陷入動蕩。所以近古日本的太平日子也不過兩百多年。


地理距離太遙遠了,延遲太高沒法玩,於是玩家就罷工了


一般重大自然災害是百年一遇,而遇見聖君的概率是二分之一,兩者相乘就大概是帝國的壽命


王權沒有永恆,別說大帝國了,就是一個小家族都沒法維繫很長的時間,更別說一個「帝國」了


看到這個題目,覺得挺有意思的。想到哪說到哪,先給幾個主要觀點再慢慢分析。

1. 大帝國能跨世紀存在,已經算是很久了,一點都不短。

2. 管理能力達不到繼續維持下去的要求了,也就是你說的體制難以輸出足夠的政治能力。

3. 第二點裡面隱含的一點,也是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掌權者貪得無厭,導致問題積重難返。

關於第一點,我認為能存在百年以上的政權已經算是生命力很頑強了。

① 和同時期政權對比

大多數弱小的政權根本存在不了多久就會被外部強敵消滅或者內部推翻。比如說已經成型的民國政府,其實已經算是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權了,先被外敵日本肆虐,隨後再被共產黨推翻。整個政權在大陸實際維持時間也就短短几十年而已,不是每個政權都像民國有機會把政權轉移到海峽對面的,所以很多政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大帝國能維持幾百年的都已經算是超級長壽了。

②和現代政府對比

由於西方國家的現代政體和古代帝國已經截然不同了,彈劾國家元首以及政黨交替都從某種意義上完成了古代國家改朝換代的功能——更換領導班底。日本政府的首相換得太勤,經常被嘲笑是「十年九相」。澳大利亞的總理,那也是換得很勤的,最近不是剛趕走一個嘛。在古代,老百姓想要改變領導層的唯一辦法就是改朝換代,所以,一旦出現老百姓忍無可忍的情況,必然會投向當時政權的敵對勢力促使朝代更迭。反正沒活路了,換一個試試也好。由於大帝國政權的國家能量非常大,所以大多數的暴亂,造反活動都被鎮壓下去了,它們才得以維持下去。因此,個人認為它們存在的時間一點也不短。

③ 和普通組織對比

帝國政權作為一個組織,是巨無霸的存在。我們拿其他組織和它們對比,就會發現大帝國存在時間太久了。大型跨國企業算是很龐大的組織了,其實和帝國相比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但是一百年前的大企業,現在依然是大企業的,鳳毛麟角。再拿家族,作為對比,能聲名顯赫維持三百年的家族你能找出來幾個。要知道,公司,家族這些類型的組織是數量很龐大的,但是帝國本身就很稀少,因此能維持那麼久的有那麼多已經很不簡單了。

第二點,正經回答這個題目的部分。政治能量不足導致政權覆滅。

① 皇位繼承導致第一領導人能力不足。大帝國的政治體制通常都是集權的。我個人認為,設計優秀的管理結構就是為了降低對領導人管理能力的要求。集權體制可以良好運行下去,前提是這個體制下的每一個位置上都有合適的人選。比如說,皇帝。英明的君主對於一個帝國的正常運轉太重要了。他要為這個帝國選定一批頂級領導人,負責這個帝國的方方面面。選出來的這些人必須要有能力執行手中的工作,但又必須要對這個君主保持忠誠!為了確保自己政權穩固,寧可用庸才也絕對不能讓有野心的人獲得資源啊,對不對?所以理論上來說,君主應該是這個帝國的最頂尖人才,才能確保整個帝國良好運轉。可是,問題是,皇位是繼承的,要成為一個國家最頂級的人才恐怕是需要天賦的,皇子大多數也只是平常人罷了。為了維持統治,忠誠比能力更被帝國統治者看重。很多人認為朱元璋殺戮大量功臣就是為了維持他孫子能對帝國進行有效統治,所以他孫子手上已經沒有多少真正符合一個大帝國頂級領導層要求的人才可用了。何況在古代,選拔人才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科舉考試選出來的那些文人,也未必是管理人才啊,對吧?因此,受限於當時的發展水平,大帝國對於皇帝的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但是皇位繼承製度基本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的水平很難長期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因此,直接導致了整個國家的頂級領導層無法有效運轉,國家陷入崩潰是時間問題。

② 權力結構不完善,受限於當時的文明水平,人治依然是佔主導作用的。雖然法制建設當面也有所努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的法制口號也能體現一部分情況。但是,統治階層的意志常常不受他們自己所定法律的約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很明確地表現了真正的統治關係,領導決定一切。雖然也有各種監督體制,但是總的來說,由於通訊能力有限,制度建設不完善等等原因,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對整個帝國的走向影響太大。

③ 問題積累導致管理難度加大。作為一個極其龐大的組織,帝國的運轉是做不到面面俱到。一個帝國,隨著通知時間增加,帝國內外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會有處理不當的情況,原本制度就極其困難地維持著這個龐大組織的日常運轉,想解決積累下來的問題也是很困難的。拿清朝為例,乾隆還是挺敗家的,還養肥了和珅這個國家蛀蟲。就我個人角度來看,乾隆皇帝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皇帝,清朝的很多問題都在他的統治時期埋下的種子。比如說,貪腐,大面積的腐敗本身就夠皇帝頭疼的了,更別說消除這些腐敗導致的眾多問題,乾隆的繼位者接手的帝國已經不是乾隆接手的樣子了。你讓一個原本可以勉強維持統治的集權體制去解決額外增加的很多問題,對於皇帝而言,挑戰難度進一步加大。如果來一個皇帝也不稱職,問題就累積更多了。隨著帝國維持的時間越長,問題許多,最終積重難返,政權覆滅。

④ 外部威脅增加了帝國維持的難度。帝國維持時間越長,出現強有力的外部敵人的可能性越高。明朝的覆滅就和滿族政權的崛起有很大的相關性。清朝覆滅和外敵入侵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應付外敵,需要動用大量的能量,對於任何一個帝國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⑤ 特權階級的規模擴大以及內鬥損耗。隨著帝國的統治時間增加,皇室以及進入統治階層的其他等級的特權階級,人數增加。由於繼承關係加上多子多福的傳統,大量人員都希望依附於政權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一方面組織結構臃腫,效率低下。另外一方面,大量無關人員增加了帝國政權的負擔。最致命的就是為了有限的的利益,通知階層內部鬥爭也損耗了帝國的實力。因此,大帝國的維持難度也隨著時間增加而增大。

第三點,統治階層的貪婪是導致帝國難以維繫的關鍵因素。在第二點中,除了外敵入侵,其他方面都與領導階層直接相關。因此,人的問題就是帝國難以維持的最主要原因。除了很難一直在正確的位置上安排正確的人選之外。當權者的貪慾也是帝國必然覆滅的原因。帝國建立初期,君主通常比較開明,但是到後期,君主往往非但無能還殘暴奢靡。應該說,出現這樣的君主也是帝國覆滅的原因吧。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帝國的統治者很容易陷入無節制地揮霍當中,因此對於帝國百姓的索取也隨之增加。更惡劣的影響是,官員階層也會隨之仿效,最終導致統治階層的需求超出了帝國百姓的供養能力。當百姓生存困難的時候,必然出現反抗,國家鎮壓。額外增加開支不說,勞動力減少,擴大供需失衡。但是,統治階層很少自我反思,反而把百姓列為刁民,甚至可能會加大搜刮力度一方面彌補虧空,另外一方面也懲戒百姓的意思。

除此之外,像大規模的天災之類的偶然因素也會對帝國統治造成威脅。帝國存在越久,偶然因素出現的可能性越大。

總的來說,一套對領導人要求極高但是領導人產生機制極度單一的管理體系加上人類貪婪的本性決定大帝國不可能無限運轉下去。能維持幾百年的都已經屬於奇蹟般的存在了。


簡單說了,原因就三個:

一、你要知道一個政權它代表的是一個階層的利益而不是所有人的,代表不了所有人的利益必然會引發階級矛盾——更別說古代大帝國統治者真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代言人嗎?

補充,有人提到人口問題,每一次造反都是把過剩的人口進行一次清洗從而應對生產力和需求的不平衡,最典型的就是食物分配,所以導致造反的最直接的心裡不平衡往往是飢餓。這個和我前面說的階級矛盾有直接關係,我保留意見,不過這個看法頗為有趣。

補充二,評論區一個朋友提到一個大國綜合症,他說「古代軍隊機動能力,信息傳遞速度,兩個方面過於落後的原因,大帝國的非核心區域外的地盤根本沒有太強的控制能力,剛建國統一的時候沒崩潰只是因為地方沒打算造反而已,開國大帝死亡後地方領導人對中央失去敬畏。」

很有意思的看法,因為手機端無法艾特直接貼上來,建議大家看看。

二、富不過三代,這話有點意思,扔在這裡可以這麼說,牛逼不過百年。國家越大,統治者越保守這種情況絕不少見。就算咱們不算吃老本的昏君(類比清朝幾乎沒有昏君暴君),可是大多數君主除了開國的其他的力圖改革的不多,以至於很多明君的功績就是守成。

這裡的守成到守舊除了是制度僵化的必然結果之外,還有就是「對先人的盲目崇拜」——後輩表達自己尊重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胡亂改祖宗的東西,沿襲舊制簡直是極好的了。

可是時代變得很快,三五年就可能大變樣,一直沿襲舊制,可能嗎?

舉個不合適的例子,埃及豔后色誘成功了凱撒安東尼,不看看屋大維是什麼貨色就想故技重施,最後的結局是什麼?要知道屋大維也沒比那兩個小多少。

(有人補充屋大維真的比他們小不少,我知道啊,我的意思是好歹也是同時代的人,克利奧帕德拉能吸引兩大牛人可見其個人魅力絕對不僅僅是顏值問題——所以我說這個例子是不合適的,拿來給大家笑笑而已。)

保守的結局有兩種,握住手中權力的力度越來越大,然後其他人受不了你把你推翻;政策越來越死以至於跟不上時代潮流,然後迅速被淘汰。

就算想要改革的,也往往因為階級局限性改革不徹底(比如王莽)或者改革不及時(比如戊戌變法)。

政策雖然是死的,可是國家是活的,喜歡歷史的都知道,以不變應萬變治國幾乎等於作死。

另外,如果你一出生就吃香喝辣——拍拍胸脯,你真的能不腐敗嗎?

三、雖然王朝一直在變,可是大制度存活時間相當長,可以估計必然滅亡的資本主義制度也會繁榮很久很久。

其實從古至今,大帝國們一直在走「開國——改革——守成——保守——封閉——滅亡」這個死循環,現代國家唯二的優勢在於統治者代表的利益階層人數更多,且階層流動比古代更加的靈活,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僅此而已。

——補充提問——

當然不能算,俄羅斯大一統其實也就是從1547伊凡四世到1917十月革命,經歷莫斯科大公國和羅曼諾夫兩個王朝,你覺得長嗎?


日本的農業周期……德川時代兩百年日本的人口非常穩定的維持在三千萬左右,不要問我沒有可靠避孕手段也沒有戰亂的年代日本人是怎麼做到的.


日本是第一個兒子繼承,其他兒子必須流浪,這樣的模式能運作300年,都相當難得了


理由能寫一長篇文章。不過可以總結為八個字:帝國之下,滿盤皆輸


挺有意思的問題。我先簡單說一下。社會崩潰的很大一個原因是階級固化,下層人沒有活路,就要拼一拼。在古代土地兼并和馬爾薩斯人口陷阱是主要的原因。


政策信息傳遞隨著距離而衰減變異!


很簡單,因為歷史本身就是有限的。


現在地球上的國家,從創建到現在也並不算久。


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治理技術不足的時代大帝國根本無法有效管制大片土地。


用孔子《序卦傳》里的解釋就6個字:物不可以終通~


推薦閱讀:

歷史到底是由少數人(例如那些偉人)決定的還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呢?
關於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名字稱呼問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話是否自此深藏曆代以來民族精神之中?
歷史是什麼?
清朝皇帝為何有些即位時改名有些不改?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封建 | 中國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