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想要財富,你能說清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嗎?

雖然經濟學都聲稱自己是研究財富如何產生的,亞當斯密還寫了《國富論》。但到現在為止,人們對財富究竟如何產生仍然是迷惑的。

那麼,你能把財富產生的原理說清楚嗎?

通過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我們可以看出,財富其實是可以以物理手段研究的——

人人想要財富,你能說清財富是如何產生的嗎? - 容雲的回答


財富可以是物理的

財富可以是物理的

財富可以是物理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們現在對財富的判斷其實是扭曲的,這和現在經濟學研究方式有關。

從亞當斯密起,直到現有的經濟學家基本沒有直接參与過生產過程的。一群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人研究出來的經濟學,更多只是在證明他們不勞而獲是有道理的。和真正的社會富足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搞出來的帕累托最優誰都沒見過,但每個經濟學家還都拿帕累托最優說事。

於是按照他們的思路搞,經濟總是走上歧途,1929年的美國是如此,2015年的中國也是如此。

而經濟學,完全是可以和物理學掛鉤的,財富完全可以以物理手段來確定!我們完全可以拋棄那些主觀的假設,客觀地認識財富。

先確定世界上價值怎麼來的,這要從頭說起。

1. 世界是什麼

要說清世界發展規律,首先要說清世界是什麼。基於我們現有的物理學和資訊理論知識,世界可視作能量、物質、信息的集合體。最小尺度可達人類已知或未知的最小量子。這裡隱含著一種可能,未來可能會證明物質是被信息約束了的能量(約束條件可能是能量最小原理),到那時這三種變數可能被簡化為兩個變數,即能量和信息。

我們可以把世界視作一個在多層次上進行能量和物質循環的環境。而我們現在所有的財富,都是利用信息,在能量和物質循環中產生的某種效用。

2. 宇宙能量循環——能量和物質的循環

宇宙的能量循環:恆星的引力引發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輻射到宇宙中,所有這些輻射最終進入黑洞,完成整個輻射循環。黑洞以其龐大的引力把宇宙中的光線和物質吸入,光線的能量可能被重新鑄造成物質,直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次爆發形成新的星系。在這裡,恆星是宇宙的熱端,黑洞是宇宙的冷端。能量從熱端流向冷端,在流動中可利用的成分越來越低。

在行星上,沒有生命時,能量以光的形式輻射進入,自然衰變為熱能,並基於熱力學原理表現為溫度,再基於熱輻射原理輻射到宇宙,基於這一進一出之間的平衡,地球的溫度圍繞某溫度波動。

3. 生命誕生——信息起源與進化過程

碳元素在地殼只佔0.048%,但這種元素極其活躍,和其他任何元素都混的來。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在原始的氫氣、甲烷、氨氣環境下通過電火花激勵能產生氨基酸。當氨基酸的排列湊巧符合了某種信息的要求,生命便誕生了。生命開始利用身邊的能量和物質,並使這些能量和物質產生對自己有益的效果,生命利用能量和物質複製自己,也就是複製那份無意中合理了的信息。

在信息的複製過程中,偶爾會發生變化(複製錯誤),大多數的變化不合理,自然消亡了,但極少數的變化具有合理性,甚至比早期的信息更合理,這種更合理的信息自然地複製著自己,並搶佔其他生命所需要的資源。

在這裡我們可以總結出:信息之間存在競爭優選過程——具有更高合理性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勝出概率,從而獲得更多複製自身的機會,這種合理性可以表述為對能量和物質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

經過漫長時間的競爭優選,篩選掉不適應環境的信息,世界上的植物、動物等生命普遍能完美的適應其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就是他們的內在信息適應於外部的能量、物質、信息所構成的環境狀態。早期的信息主要以基因變異的形式進行進化和優選,動物界部分信息以行為方式代代傳承。

由於信息間競爭的前提是信息間相互發生關聯比較,所以信息傳遞、複製的速度越快,也就是信息間關聯比較所需時間越短,競爭優選的效率就越高。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細菌,因為細菌繁殖速度很快,所以細菌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很強,人類發明抗生素才不到百年,細菌就已經進化出了完全可以與之抗衡的基因,「超級細菌」能抵禦各種抗生素,嚴重困擾著醫學家們。而蜜蜂繁殖速度也很快,蜜蜂抵禦各種細菌的能力就遠比人類要強很多,通常甜食都很容易成為黴菌的繁殖場所,但人們幾乎見不到蜂蜜上有黴菌繁殖的情況發生。

4. 植物誕生——太陽能利用出現

在漫長的生命競爭發展過程之後,生命發展出了光合作用機制,利用陽光能量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葉綠素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最大效率接近於30%,甚至比硅光伏電池還高,但光合作用需要很多條件,包括水、土壤環境、溫度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濃度等,農業總體對陽光的利用率約為1%~5%)。

這裡介紹一下,植物界進化出的光合作用途徑有好幾種的,包括C3(水稻、小麥、棉花、大豆等)、C4(甘蔗、玉米、高粱等)、CAM(菠蘿、劍麻、蘭花、百合、仙人掌等)等,其中C3是基礎途徑,C4和CAM根據環境從C3進化而成。 植物各自能適應於其所生長的環境,它們構成了地球能量循環的基礎。

5. 現代人類誕生——信息進化方式轉入知識進化

有了植物,地球逐步發展出了能量循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陽光能量轉化為化學能、草食動物通過吃植物把這種化學能利用於構成自身結構,肉食動物進一步利用草食動物身體結構中的化學能。

隨著時間推移,在面對一些困難的地球生存環境以後,人類以其智力優勢(也就是大腦處理信息能力的優勢)逐漸勝出。基因學研究證明,不論是僅母系遺傳的線粒體DNA還是僅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DNA都指向人類在15萬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在這個共同祖先的族群中,信息的創新和競爭優選逐漸以思維的形式進行了。考古發現,3萬年前,現代人消滅了尼安德特人統治了世界。科學家認為他們的優勢很可能是掌握了語言——一種全新的信息手段。語言出現後,信息傳遞速度大幅度上升,於是世界發展的進程從基因變異轉變為以技術進步為主了。

6. 文字誕生——早期的信息技術

人類早期的技術進步是緩慢的,這主要因為早期沒有文字,人們只能口口相傳,很多創新在傳承過程中遺失了。直到文字被發明後,人們可以記錄信息,人類的知識結構逐漸積累起來,而造紙和印刷術則進一步降低了記錄和複製信息所需要花費的人工。當時發明造紙和印刷技術的中國也因為信息手段的先進而在技術上領先於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積累過程不只積累下來那些合理的信息,同時很多不合理的信息也同時積累了下來。信息逐漸積累起來以後,人類大腦獲取信息和輸出信息速度並沒因此而大幅度提升。人們不得不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結合勞動實踐,自己提煉出那些真正合理的信息,這需要花費大量的學習時間。這個過程嚴重製約了技術進一步發展。

7. 科學——信息過濾器誕生

這個過程直到西方發明出科學研究體系才有所改變。科學研究基於實證辨偽規則,從而不合理的信息會被過濾掉,再結合奧卡姆剃刀原理,把不必要的信息剔除掉。這就構成了一套嚴格的信息過濾器,任何進入科學體系的理論,只要被發現存在反例可以證明其不正確,便可以說該理論是不正確的,同時任何理論中不必要的部分都不被保留,所以留下的結論便更接近於真理,也更簡潔。到今天,實證辨偽和奧卡姆剃刀原理已經是科學界普遍遵循的規則。

在西方世界科學規則通過學習和勞動過程普及到廣大人群中。這帶來了信息創新和優選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受益於此,學生通過相對簡短的學習過程就能基本掌握世界運轉規律。這種信息優勢帶來一次世界大變革——工業革命。

8.熱機誕生 ——能量利用技術升級

在工業革命中西方發展出了對能量的新利用形式——熱機。熱機能將開採出來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轉換為動能,並進一步轉化為可以為人類提供益處的能量形式如電能。

這裡介紹一下,今天的熱機包括蒸汽機、內燃機、蒸汽輪機、燃氣輪機、蝸旋膨脹機等,其普遍特點是存在熱端、冷端和動力輸出端,能量從熱端流向冷端的過程中一部分能量以人類希望的形式從動力輸出端輸出。一般來講,熱端(通常是燃燒室)和冷端(排氣口或散熱器)之間的溫差越大,從動力輸出端(多為輸出軸)輸出能量的效率就有可能越高。局限於結構和材料等具體信息條件不同,熱機熱端往往存在某溫度上限,超過了就會燒毀,冷端往往存在某溫度下限,難以做得更低。

熱泵也是熱機但與前面的熱機不同的是,熱泵消耗能量實現熱量的反向傳遞,即在冷端吸熱,在熱端放熱,我們常見的熱泵包括空調和冰箱。

熱機動力輸出端可以輸出機械能,也可以通過發電機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輸出。反之亦然,機械能可以驅動熱泵,也可以用電動機將電能轉換成機械能驅動熱泵。

今天我們生活所使用的大多數能量都是在各種熱機上運轉,能量在熱機上從高級能變為低溫的熱能,一部分的能量轉化為我們希望的能量形式,為人類生活帶來益處。

有了機械能和電力,人類可以超越自身生物性質的能量利用能力使世界向更有利於人類的方式發展。

強調一句,核能開發是需要的,但需要考慮地球排熵能力問題,地球的環境是億萬年來平衡於太陽——地球輻射平衡系的,這個平衡在外來熵增情況下必然被干擾甚至破壞,而這個平衡是人類乃至各種生命賴以存在的基礎。這裡講的外來熵增包括化石能源,也包括核能。

9. 信息時代——通訊技術誕生與發展

發明電通訊以後,人類得以以電信號的形式高速傳遞信息。在馬拉松戰役時,傳遞一個勝利了的口信到42公里以外需要付出數小時的時間和一個傳令兵的生命,而今天,在數秒鐘之內人們就能把一場籃球比賽的實況圖像傳遞到世界各地。

而智能設備的發明使得信息的傳遞和處理可以不再受到人腦處理速度的極限限制,一個產品極度富足的時代已經到來。

10. 世界最優效率信息組——信息的效率包絡

我們可以看到,生物界乃至人類社會對能量的利用處在不斷的上升過程中。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認為,在任意時間點上,地球上所有信息中,存在這樣一組信息,應用該組信息能夠在環境條件下實現對能量的最優利用效果,這個信息組我們叫它「世界最優效率信息組」。這有些類似於知識產權法中的現有技術概念。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也就是說,對世界而言,我們假設存在這樣一個人,他熟知所有已經存在的技術信息。那麼在處理問題時,他能合理應用這些既有的技術,從而實現效能最大化。這種在能量、物質、信息轉化過程中產生的對人有益的效果,便是財富的根源。

這種效率信息組裡包含的信息,不只是人類通過熱力機械利用能量的效率信息。還包括,1、人類自身規律信息(包括如何高效學習,如何養生,以及醫療等信息);2、世界上各種動植物等攜帶的遺傳信息以及對這些遺傳信息的使用方法的研究結果(中醫在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但被忽視了);3、對自然規律的了解和利用方法;4、先進合作規則的研究(含經濟、道德、法律等);5、智能機器的結構和程序,等等。

11. 效率提升的規律——階梯特性

世界最大效率信息的提升是呈現階梯狀的。重要新技術的出現,改進了最優效率信息組,所以常能大幅度提升社會總體效率。這種社會總體效率的提升,總是能刺激世界經濟發展。市場經濟流派總是把這種經濟發展歸因於自由放任的市場,這顯然是緣木求魚了。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時期,信息創新的動力經常是不足的。信息創新總和強大的競爭伴隨,在和平時期好幾年研究不出來的技術,在戰爭時期幾十天就能研究出來。二戰時期誕生了大量的新技術,火箭、噴氣式飛機和先進的無線電通訊、甚至計算機技術等都是那個時期和之後不久誕生的。之後的冷戰更是催生了大量的新技術,人類可以發射衛星、飛船、甚至直接踏上月球,飛機可以超過6倍音速,現在為我們廣泛使用的互聯網技術也是那時在軍事領域率先創造出來的,而觸摸屏技術則是為核電站研究的。

這些技術的研究,促進了世界最優信息組的更新,從而提升了社會總體的效用。

從效率提升規律曲線可以看出,在某時間社會效率水平越高,單次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總效率的提升比例便越低。早期一個技術創新就可能造成社會總效用翻倍增長,但後期一次技術提升帶來的社會總效用提高不過百分之十幾,社會效用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困難,最終會趨於某種慢速提升。

12. 個人最優效率信息組——學習的意義

由於大多數個人達不到前面講的這種熟知世界一切技術的水平,所以,在每個人大腦內部信息條件下,存在一個對個人而言的效率最優信息組,這個「個人最優效率」是小於等於前面講的世界效率最優信息組所對應的「世界最優效率」的。在學習到比其自有信息組所對應效率更高的信息或者自行創新出更高效率信息之前,這個人的行為所帶來的效能的比例不會大於該個人效率最大值。現在一些生產主體已經不再局限於人類,但可以看出,這種信息對生產效率的約束同樣有效,智能機器的效率局限於其設計,包括結構設計和程序設計,而這種設計本身就是信息,一個智能機器的最大生產效率在被設計出來以後就被確定了。不改變它的信息條件,是不可能提升這個最大生產效率值的。

提升了效率最大值,並不能保證每次具體執行過程都達到這個效率最大值,實際的效率,是小於等於該效率最大值的一個區間,這個區間還包括一定範圍的負值區間。當效率值小於0的時候,表明人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創造效用,反而產生了破壞作用。

考慮到人類已經掌握諸多的破壞環境,殺傷人類的裝置,甚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足以摧毀整個地球,如何避免負效用的產生將是整個人類都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如果不遵循效率最優原則行事,則可能產生低效率甚至負效率。

就如9中第4條, 先進合作規則的研究,我們可以想像一條3車道的公路,某人要通過該公路,但過街天橋在100米外,要是繞行需要多付出至少3分鐘。如果一個人僅從自身利益出發,穿過這條路是最節約的選擇(反正機動車不敢撞我),但如果從社會角度出發,他就會想到他節約這3分鐘,可能造成100輛車的擁堵,如果每輛車乘坐3人,擁堵持續2分鐘,他造成的社會成本就達到2*3*100=600分鐘,每輛車在減速和重新加速中將多消耗0.15升油,則油量總消耗為0.15*100=15升,這足夠一輛普通轎車跑200公里了!如果他大腦內在信息要求他以社會效率為主要目標,他就會自覺地去走過街天橋了。出於社會最大效率優先原則,其他人如果見到他穿越馬路,也會制止他,這種社會效率優先的行為模式一旦形成,社會總效率必然大幅度提升。

13. 分工合作提升效率——串聯/並聯

由於人類大腦傳遞信息的能力有限,人們可以通過分工來降低每個生產參與者所需要處理的信息數量。這種分工合作方式,也可以視作一種提升生產效率的信息,被前面的論述所覆蓋。

對於並行工序的合作,合作效率等於每個「個人效率」按照其所作用的「能量、物質數量」的加權平均。

對於串聯工序的合作,合作效率等於每個「個人效率」之積乘。

可以看出提升個人信息狀態從而盡量使每個人的「個人最優效率」接近於「世界最優效率」是提升合作總效率的基本途徑。

而要使整個人類群體發揮總體的最優效率,則需要每個人內心都趨向於追求社會最大效用,這需要通過教育和制度設計,讓每個人都知道只有社會達到最大效用,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最大效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

14. 分工模式的演變——盛行的雁過拔毛

在原始時代,人們集體打獵動物,集體採集植物,並把收穫共享,打獵和採集的效率提升帶來的效果是人們可以只付出部分時間就能滿足維持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剩餘的時間可以用來思考一些事物,從而可以創造新的生活。

隨著工具的出現,製造工具的技術被少數人掌握,這部分人可以專業製造工具,通過交換來滿足其食物等其他物質的需求。

隨著交易市場的出現,雁過拔毛式的基本交易模型開始出現了。出於對地域佔有所帶來的權利,地域佔有者會對從其領地通過的商賈收取一部分貨物作為稅費。這種模型沿用至今,並且衍生出了各種各樣基於權利要求利益的模式。租金、利息、稅費、公路通行費、通訊費、律師費……仔細考察可以看出,在每一個具體利用能量、物質、信息為社會提供直接效用的單位周邊,都有不下十餘種各種拔毛機制在起作用,早年企業的經營壓力還能轉嫁給員工,隨著勞動法的誕生,企業經營壓力不再能夠轉嫁給員工,當拔毛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後,企業只有破產。而一般勞動者,則更願意進入勞動量相對較低,表面風險小的拔毛式單位,而不願意進入直接對能量、物質、信息加以利用產生社會效用的企業。

但現有模式下,正是這些企業掌握著具有效率優勢的信息組,這種一家創造,眾人拔毛的模式顯然是難以為繼的。

企業為了避免高額的員工成本,不得不尋求生產全自動化,由此又帶來了社會就業的困難。

其實從物理學角度看,這種雁過拔毛模型是等效於流阻的,而流阻的提升必然帶來社會總體效率的下降。

我們現有的合作模式造成在社會生產極大富足的同時,經濟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困難。如果一個原始人看到我們這樣搞經濟,一定會笑我們腦子壞掉了。如果沒有吃的,沒有用的發生經濟危機可以理解,現在吃用都有,還發生經濟危機,大家沒事情做,你們就不會圍著篝火想一下如何改造一下你們的技術?你們就不會去修繕一下房子,修復一下已經破壞得不成樣的環境?你們真的已經完全認清這個世界了?不用去再探索一下以前沒認識到的部分?你們的技術水平都達到頂級級別了?就不用去再學習一些新的技術了?

如果我們去除這些流阻,把所有這些拔毛工作者的勞動轉移到創新社會信息或者改善環境等對社會有益的角度上,社會總產出必然大幅度提升,再輔以相對公平的分配,可以想像我們的社會能變得多麼美好。

15. 財富的源泉——基於信息,利用能量和物質

我們所講的財富,便是世界上能量、物質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對人有益的效果。這包括:

15.1. 陽光被植物吸收轉化為化學能形式;

15.2. 各種生命直接或間接消化植物並轉化為自身身體構造;

15.3. 各種太陽能利用設備將陽光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能量形式;

15.4. 各種熱機將礦物能源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的能量形式;

15.5. 消耗能量和物質,直接或間接為人類提供各種形式的效用。

需要說明的是,前3項對地球是基本無害的,而第4項正在破壞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礦物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和核能,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本質是遠古的太陽能的化學形式,遠古的陽光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固態,或者液態的碳基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很複雜但普遍可以被用來燃燒。化石能源的出現,使得人類可以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億萬年間積累的化學能,人類利用能量的能力迅速提升,在短短的近一百年內,人類利用化石能量的數量上升約40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從歷史上的不到300ppm迅速上升超過了400ppm,隨之溫室效應加劇,地球在億萬年間形成的溫度平衡正在被打破。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了財富是如何形成的——財富就是基於信息,利用能量和物質提供的效用,財富還包括其他能利用信息的主體(生命體或智能機器)基於信息,利用能量和物質產生的可被人利用的效用。因為這些信息包括各種生命的遺傳信息,這些遺傳信息攜帶著各種生命在億萬年中進化優選的結果,代表著對環境的最佳適應,極其珍貴。這些信息是利用能量和物質的基礎條件,如果這些信息丟失,財富生產過程必然受損。而生命遺傳信息是依賴於環境而存在的,只有在與生命相適應的環境下,生命信息才能完成自身的複製傳承,所以保護環境就是保護這些生命信息,也就是保護我們的財富之源

16. 財富是有邊界的——敬畏自然

而我們財富原料的邊界,也可以確定了:

在熱力學層面上,我們利用能量的前提是不突破地球的熱力學極限。地球能量之源主要是太陽。在歷史上,太陽對地球的輻射已經與地球向宇宙的輻射達成平衡,所以利用太陽能是不用擔心的,而化石能源是太陽能遠古的儲存,需要謹慎利用。按照聯合國的報告,我們要持續發展下去,就必須在未來10到20年內把地球化石能源使用量降低一倍以上。

在物質層面上,基於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所利用的物質小於等於地球地殼物質+海洋物質+大氣層物質之和。這個數量看似很大,但真正有用的礦藏就那麼一些,用掉一點少一點。那麼如果要持續發展,循環利用物質顯然是最佳途徑。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財富原料是存在固定邊界的,那麼我們應如何發展呢?基於聯合國的報告,我們現在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程度已經超過了地球環境極限。所以我們轉而向效率要發展空間已經是必然了。

17. 不同產品的生產模式

人們通過對能量、物質、信息的利用來產生效用。而這個利用過程根據不同的利用模式其產生過程和特徵也是不同的。現在已知的利用方式至少包括以下幾種:

1、 一次性模式,經常出現在能量和攜帶能量的物質上,如燃料、食物等,食物為我們的身體提供能量和物質。

社會對此種產品的需求經常是比較穩定的,如果供給是波動性的(如農作物),則生產者會在集中產出時造成短期內的供給過剩,其結果是交易過程中生產者因短期供過於求而不得不以較低價格銷售。造成生產者不獲利,而商人獲利的怪現象。

2、 耐用品模式,主要以物質方式出現,如房屋、汽車、電器等。

社會對此類物質的需求往往存在波動性,當一個新的需求出現時,社會需求會大幅度提升,當這種技術的產品基本普及時,社會需求會逐漸降低。基於現有市場,就會造成企業過度膨脹,最終在需求下降期破產。

3、 信息模式,信息是可以僅消耗極少的能量和物質就複製自身的,這包括各種媒體傳播的信息,以及網路程序等。

正是基於信息的複製特性,早年收入有限的演藝人員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可以獲得極高的收入(以前只能在劇場賣票,信息複製範圍局限於視野之內,今天可以通過電信號傳遞到全球,信息複製後可被極大的人群享用),軟體和網路企業也基於這個複製特性可以獲得更大收入,部分網路企業更是把雁過拔毛模型複製到網路中,人們操作信息過程中就不得不給其付費。

其實這三種模式的產品,可以視為能量為主、物質為主和信息為主,基於其主要構成不同,其特徵也自然不同。

18. 最優效率曲線——知足常樂

和主觀想像中不同,各種事物往往存在最優效率曲線,這個曲線像一個山脊的形狀,在山頂處表示最優效率點。

這個曲線有可能是內燃機的燃油效率曲線;

可能是沼氣池在不同溫度下的產氣規律曲線;

也可能是人吃食物的效果曲線(食物少的時候越多滿足感越強,但超過一個限度,就會漲肚,就會發胖,甚至發展出各種疾病);

還可能是個人擁有住房面積(房子太小不舒服,但太大則會太空曠,打掃都是麻煩);

其實收入也是一樣的,橫軸是收入,縱軸是快樂,收入較低時提高收入能提高生活質量,越快樂,到收入很高時,則要為防範別人打你的錢的主意而失去與人平等相處的機會,最終變成守財奴,窮得只剩錢了,高收入經常造成下一代遊手好閒最終給下一代帶來一個失敗的人生。

19. 持續發展

前面已經講了,我們的財富就是基於信息,利用能量和物質提供的效用。可以看出,提升社會財富的條件包括:

1、鼓勵創新,使社會整體信息量提升,進而優選出更合理的信息,並將這個信息普及到全社會;

2、通過教育提高每個個體的信息條件使其掌握先進信息,使「個人最優效率」盡量接近於「世界最優效率」;

3、使盡量多的人參與到提升信息水平、創造世界財富的過程中來;

4、降低能量、物質、信息的流動阻力,促進信息的進步和效率的提升。歷史已經證明了經濟發展總是和勞動人口、教育、創新與交流貿易活動相關。

5、降低浪費,對能量盡量在其熵增過程中多利用幾次,對物質則盡量循環利用,讓每個人學習到高效率生活的技能,讓每個人懂得遵守規則從而使能量、物質、信息有序流動可以提升總體利用效率。

————————————————以上是上一次回答————————

合作型市場經濟數學原理

財富定義: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能量、質量、信息特徵,而我們講的財富是基於信息對事物加以利用,從而產生對人有益的效果

個人貢獻定義:

設社會效用最大化方向為0°,設存在個人行為取向等效角度α,個人行為對社會貢獻可表述為:

個人貢獻 = cos(α) × 個人效率 × 個人勞動時間

公式1

勞動 = 支付

公式2

個人收入 =
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分配基數

分配基數 =
可分配價值 ÷ ∑(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

可暫定

個人加權係數=守規性×(誠信度+合作性)×(技術值+投資量+工作成績-浪費-污染)

其中,守規性取值範圍為0~100%;

誠信度和合作性各取值範圍為0~50%,兩者相加為100%;

其他數據可以各組織自行定義取大於等於0的數值,因為每個人都基於這個係數計算,不論怎麼取值,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

企業或者組織可以通過協商來確定具體如何量化以上數據,建立自己的統計方法,並保存這種量化的理由的信息,為將來在擴大合作中對接量化方法做好準備。

股權合理性:

因為,

勞動=支付,

所以,

投資=過去的勞動,

所以

投資收益=既往勞動貢獻的延期支付

基於前面公式,結合公平原則可得:

內部單位股權收益=外部單位股權收益;

含投資量個人加權係數=守規性×(誠信度+合作性)×(技術值+投資量+工作成績-浪費-污染);

無投資量個人加權係數=守規性×(誠信度+合作性)×(技術值+工作成績-浪費-污染);在前式基礎上除減去投資量係數

含投資個人收入=含投資量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分配基數;

不含投資個人收入=無投資量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分配基數;

分配基數=可分配勞動價值 ÷ ∑(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

單位股權收益=(含投資個人收入之和-不含投資個人收入之和)÷企業內個人投資之和

={∑(含投資量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分配基數)-∑(無投資個人加權係數×個人勞動時間×分配基數)}÷∑投資量;

就是算出含股權的個人收益之和與不含股權個人收益之和的差值,這個差值便是股權對個人收益的影響,並使企業內部股權與外部股權平等分配

股東收益=股權數×單位股權收益

企業可分配價值 = 可分配勞動價值 + 股東收益

解以上聯立方程,可確定合理的股權收益和勞動貢獻。

————————————————以上是我的研究,轉載請註明出處————————


交換創造財富。


紅色高棉殺死一切讀書人,取消貨幣自然不要什麼財富了


咱們穿越回公元前****年,你家是種田的。糧食有富餘,就和鄰村養魚的養羊的換點。你家種田水平高啊,養羊養魚的主動跑來你家換,鄰居們看了很羨慕,覺得你們家很有內什麼,不是很有錢啦,是很有「糧」。這就是財富的初級概念。同樣的,很有「羊」很有「魚」。。。出現貨幣後,逐步的統一為很有「錢」,財富的概念就誕生鳥。


你把鋁,鐵,皋,鋰,變成iPhone就是在創造財富。


作者出書了嗎?


財富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就要看你指的是哪方面的財富了。想必你所問的一定不是精神上的財富吧!我覺得二樓的回答也可以說明問題了。我說下我的妄想吧。遠古時候人類只需要填飽肚子合力生存就夠,那時候不存在財富。慢慢的人類開始會用工具會製造工具,並且有了部落,有了首領。這個時候就產生了財富!首領擁有一切優先權,也就是說首領有更多的資源更聰明的頭腦。這時候好的吃穿住都是首領為多為先便是聚集財富。財富的產生就是資源擁有多少來決定,你擁有更多資源別人需要你的資源便會找你討要,當然你不會白給於是就以物換物。慢慢的你擁有的資源更加多樣性,但從以物換物基本來說你的資源總量是不變的,所以你仍然擁有財富。後來你需要種地,因為你擁有資源,所以你可以用別人沒有的資源來換取別人為你勞作,於是勞動產生了財富。貨幣的產生,本質上也就是以物換物一個理。只不過貨幣更加方便統一而已。我的猜想就是財富最開始的產生,就是人的智商高而擁有資源多產生的不平等造就的。


幹活就是在創造財富。無論是從good層面的value added還是service層面。


你應該先了解什麼是財富。

我喜歡把擁有的東西說成資源,而不是財富。


如果先給財富下個定義:能幫助實現主觀目的的一種事物。

如果以這個定義為基礎,看看哪些東西被稱為財富,是否符合我們對財富的一貫看法: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是一種財富;人的社會經驗是一種財富,擁有的智商也是一種財富;以工廠的視角看,生產機器是一種財富;從社會貢獻看,互聯網的出現是一種財富。

知道了財富為何物,那財富如何產生也不是什麼難題了。無非是天然存在或者通過人類勞動創造獲得。真正讓人感覺為難的是如何量化統計財富量,我覺得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太一樣。

大部分人喜歡以錢來衡量財富多少,好像也沒什麼問題^_^


財富指的是每個人為了生存互相競爭得來的資源


推薦閱讀:

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調整?
經濟學專業對數學的要求有多高?
中國降存准率,美聯儲和五家央行降外匯互換利率fed swap line rate,歐洲銀行日本銀行等等借美元利息立降50bp,這預示了什麼?
無相關背景,自學自考CPA,應該優先閱讀哪些書籍?
國外牛奶消耗量這麼大為什麼還是很便宜?

TAG:經濟 | 經濟學 | 經濟學基礎 | 經濟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