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長大了,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不是人長大了,時間過得越快,而是對時間的劃定變了,所以感覺時光匆匆。

出生到上學前,日子是一天一天的過,每天都想著玩不重複的東西,一年拆成了365天,時間就好像用不完一樣;而從小學到高中,日子被拆成了七天:從星期一到星期日不斷重複,驟然間縮了358天,感覺時間開始不夠用了;大學的日子被分為一個學期、一個學期地過,聽著就開始心慌,一個學期過了好像什麼都沒學到一樣;畢業後工作,日子已經開始用年計算了,也許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才會感嘆:原來一年又過去了。

以上觀點為看過的某篇文章,因為翻不出原文,就把自己記得的寫上。

——————————————————分割線——————————————————————

接下來看看科學一點的回答…

新生兒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人的時間概念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學習得來的,並逐漸學會運用分鐘、小時、一天、一年等時間辭彙去表達時間概念,判斷時間距離。

  時間心理學認為,影響人對時間感覺的因素有三個:第一,內在的心理預期是什麼。如有急切盼望的事情,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也就是說,你越希望時間變快,它就越是慢。第二,人當下的心理狀態是什麼。一般說來,樂觀積極的狀態下會感覺時間過得快。生活中,人們常感嘆,開心時感到時光飛逝,就是這個道理。而痛苦時則會感覺時間像是罷工了一樣停滯不前。第三,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高度集中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快,漫無目的、無所事事時,則感到時間漫長。投入地去研究一項工作,或是看場好電影,會覺得時間轉瞬即逝,意猶未盡。總之,時間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體驗,變的是心態。(袁丹華編輯)

如果以上回答還不滿意的話,可以看看果殼網的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因為對細節的小事不太關注了,而且精力沒那麼多


部分翻譯自psychology today,作者Steve Taylor

心理學家們曾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人(包括大學生),當與小時候相比,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了。

也有實驗表明,當讓人們猜測時間過了多久,年老的人的答案往往比年輕人更短。

我們大多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意識到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這個時候大部分人正準備安定下來。我們開始有穩定的工作,婚姻和家庭,有各種各樣固定的安排——每天上班、回家、吃飯、看電視。每周一三五去健身,每周末去看電影。每年一次的生日,節日……

就這樣,年復一年,我們重複著這些常規,但是會發現這之間所經歷的時間似乎變短了。我們就像坐上一架越轉越快的旋轉木馬。

有時候,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我們會以為才過了不久。

結婚、他人的死亡、小孩的出生…

當我們回頭看,常會驚訝道 「原來是那麼多年前的事了~」

就好像你會覺得離開學校是不久之前的事,但其實這是你畢業的第三年。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來越快呢?

其中一個被很多認可的解釋是the 『proportional" theory(「比例」理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份時間在你所經歷的人生中所佔的比例就越來越少。這個理論是Paul Janet在1877年第一次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會把所經歷的時間與他所經歷的人生相比較。一個十歲的小孩所感受到的一年,是他所經歷的人生的1/10;對一個50歲的人來說,一年則是他過去的1/50。

從出生到滿月,一周是你生命的四分之一,對還是嬰兒的你來說,這很漫長。

在你14歲的時候,一年是你所經歷人生的7%,看起來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

但是當你到了30歲,一周在你的已有的人生中所佔的比例是那麼微乎其微。

當你到了50歲,一年就只是你生命的2%,所以主觀上你會感受到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時間過得那麼快。

這個理論有一定的道理,它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提供了一種解釋,甚至有數學上的相關性。

但是它也有一些問題,只是試圖把此刻的時間用過去的時間來解釋,背後的假設是我們把所經歷的人生當作整體,從而覺察到每天,每周,每月,每年變得越來越不那麼重要。

但我們並不完全是這樣體驗我們的生活。

我們會依據更短的時間來安排生活,從一個時刻到下個時刻,從一天到第二天,以每份時間固有的價值來看待它,獨立於過去的時間。

其他生物學上的理論認為,時間變得越來越快與我們的新陳代謝有關。

當我們年齡越來越大,新陳代謝會逐漸變得緩慢。

小孩的心跳、呼吸、血液流動都比成人更快。

在24小時的時空中,他們生物鐘會覆蓋更多的時間。小孩經歷的時間更長恰恰是因為他們在時間中「運動」得更快。試想一下,一個時鐘被設置成比正常時鐘快25%,當正常時鐘走了12小時,調快的時鐘已經走了15個小時。24小時,對調快時鐘則是30小時。這意味著,從被調快時鐘的視角看,一天中包含更長的時間。另一方面,年老的人的時鐘像是被調慢了,便沒有走到24小時。

另一個生物學的解釋是the 『body temperature" theory(「體溫」理論)。二十世紀30年代,心理學家Hudson Hoagland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表明體溫會造成對時間長度感受的不同。曾經,他的妻子得了流感,他注意到妻子總是抱怨自己離開太久,即使他只是離開了一小會兒。後來,Hudson和他的學生便進行了相關的實驗,實驗表明體溫的升高確實會讓人對時間流逝的感受減慢,降低的比例甚至可能達到20%。小孩的體溫比成人更高,所以這可能是他們覺得時間過得更慢的原因。


因為年輕時總以為能得到,老了以後會發現一直在失去。


今天看到這樣一段話 就突然覺得原來已經這麼久了

喬任梁去世已經一年了。

周杰倫已經結婚兩年多了

來自星星的你 已經是四年前的劇了

江南style騎馬舞火紅也是四年前的事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六年前上映的

陳奕迅的十年今日竟然是十年前的歌了

九零後說的已經是18歲到27歲的人了

或許某一天
一轉眼的功夫
我們就老了


小時候看過一段話來說明為什麼人越長大越覺得時間過的快:當你三歲的時候,一年相當於你人生的三分之一,所以你覺得時間過的慢,當你三十歲的時候,一年只是你人生的三十分之一,年紀越大,一年在你人生中所佔的比例越小,所以你就越覺得時間過的快。深有同感


工作三年後,我開始思考時間存在差異性流動的原因:

1a、注意力積極地集中於當下的事情,時間變快。

1b、注意力消極地集中於放下的事情,時間變慢

1c、無論你積極或消極與否,外界干擾越小,時間越慢。

2、注意力集中在未來的事情,時間變慢(無論你是在期待渴望某些快樂,還是逃避畏懼某些痛苦)

3、注意力集中在過去的事情,時間的長短取決於你回憶出來的事件類型與數量

PS:在自己安靜的世界裡,多看一些好的書,多見一些想見的人吧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好希望自己完全能夠理解這個問題,。。。我的個人感受是,隨著我們長大,應對的新事物新挑戰越來越少,每天接觸的都是得心應手的任務,日常活動,我們的時間不再是以秒計算,而是潛在的換作了以小時,或者以每天每周作為度量單位,相對的情況產生了,相同的客觀24小時,在小時候的我們眼裡可能會成為24*60*60個單位刻度,而長大後變成了24個刻度。上周上課想上廁所,但是坐的第一排不好意思打擾老師上課,憋尿40分鐘,每分鐘都是煎熬,感覺1分鐘很久都過不完&>_


我記得應該和心跳或者大腦生物鐘有關。

分割線,一下為百度所得,侵權立刪。

從人的生理變化上來解釋。隨著人年紀的增長,人的大腦時鐘漸漸放慢了。科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大街上挑選兩個年齡組的行人,一個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組,另一個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組,讓他們閉上眼睛,等他們覺得一分鐘到了時,再睜開眼睛。年輕組的人大多等五十幾秒到六十幾秒後睜開眼睛,說:「一分鐘到了」,對時間的感覺與時間實際的長度很接近。老年組的人卻常常等八十到九十秒鐘才睜開眼睛,對時間的感覺比實際時間長度慢。科學家們認為當人們大腦時鐘放慢,對時間估計變慢時,就覺得實際時間過得飛快,一年一年似乎飛一樣地就過去了。


int 1/x dx = log(x)


因為我們都怕老。


想的事情越來越多,實際細化下來,不開心一周,開心兩天,煩心一周,生病一周,回頭看,時間過得太快。


現在的一分鐘正在以一定的衰減率變短。人的感受是準確的,錯誤的是時鐘的流速。時間確實在被壓縮!


因為開始珍惜時間了。


一天天很慢 一年年很快


推薦閱讀:

一個飽經滄桑,經過許多坎坷,有過大起大落,甚至看透是非,最後卻事業有成的人,有怎樣為人處世,言行舉止?
轉行,應該先認識自己再找工作,還是應該多嘗試各種工作?
人生為何總是如此滄桑?
在因果輪迴中,這輩子是不是就是對上輩子的救贖?
如何排除干擾,堅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選擇走下去?

TAG: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