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鋼琴黑鍵沒有單獨的唱名?


do re mi 唱名,相對音高。

任意一個鍵都可以是do

題主問這樣的問題,顯然沒搞清相對音高和絕對音高的區別。+

----------------

補:

針對 @Haoshen Qi 的回復,我表示抱歉,確實沒有理解你的意思。

12個音唱名也是有的:

升降音唱法

升音韻母為i(咿),降音韻母為e(呃)。

兩點說明:

1.唱名中的7,國際標準通用的唱法是Ti,而不是國內通用的Si,否則就和#5重複了。

2.b2唱作Ra,避免和2(Re)重複。

上行:1 #1 2 #2 3 4 #4 5 #5 6 #6 7 i

唱法:Do Di Re Ri Mi Fa Fi Sol Si La Li Ti Do

下行:i 7 b7 6 b6 5 b5 4 3 b3 2 b2 1

唱法:Do Ti Te La Le Sol Se Fa Mi Me Re Ra Do

不過現在已經不怎麼使用了。

希望以上回復對你有用。


上面答的都是啥.......

樓上有人說的「升音韻母為i(咿),降音韻母為e(呃)」嚴格來說也不對,因為這屬於首調唱名法中的變化半音唱名[1],鋼琴上的黑鍵音是固定的,但首調中的唱名是非固定的,di、fi、li可以是任何一個音。所以這不算是黑鍵唱名。

其實題主所說的那種「鋼琴黑鍵唱名」其實早在18世紀就出現了。

這種唱法名為:達梅尼唱名法(Daminization),是德國音樂家格勞特(Carl Heinich Graun)發明的[2]。他為上行的C大調音階規定了固定的音節式唱名,依次為:da、mi、ni、po、tu、la、be、da。其中降種音級的唱名均以輔音 es 作後綴,升種音級的唱名相應以輔音 as 作後綴。

達梅尼唱名法的好處,是這些獨立的音名不僅能用於自然半音音階,也能用於變化半音音階,而且這種體系為運用全部的母音及大部分爆破輔音提供了一個好的方法。這在德語的發音方面是很重要的。同時,他也承認這一體系中還有某些音節的諧和性不夠好。由於格勞特唱名法的母音排列規律性不強,不大適於發聲教學,.也不太容易和傳統唱名體系互換,因而導致它未能被廣泛地採納。但它關於半音的標記卻比以往更清楚,用es作降種音標記、以as作升種音標記的方法就沿用至今。

到了20世紀德國音樂學家卡爾·艾茨(Karl A·Eitz 1848~1924)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礎上創立了唐瓦特唱名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艾茨用德語的母音或輔音音節來表示音高,並分別為自然音、變化音和等音構成的混合音階中的各個音,都設置了音節式的唱名。這種唱名法有利於表明唱名與音符之間的對應關係,因而能使練習者能按照準確的音高進行視唱。

這個體系的本位音唱名有七個,它們可以運用於任意一個大調音階。

具體來說就是:

1、其中母音以i、o、u、a、e認的順序排列並且循環。在本位的唱名墓礎上,再為插入的半音音級和等音音級分別設置了與其相關的名稱。自然半音音級保持本位音級的母音。

2、等音(變化半音)音級則保持本位音級的輔音。

3.同音異名共輔音,相鄰半音共母音。這樣共得31個唱名,其中含五個母音和十二個輔音。

為尋求更加精確的音高,艾茨還用數學的方法將音階進行了再分割,所增加的一系列音使音階所包含的音級更多、更複雜。艾茨以德國包桑奎(Bosanquet)發明的一種五十三健風琴的健盤布局為模式,使他為音階設置的唱名從31個發展成53個,除表7所含的31個唱名外,另增加22個。

唐瓦特唱名法之後,德國又出現了一種被叫作「雅內唱名法」的體系,由於頭兩個唱名的發音為「aj」和「le」而得名。它是由音樂學家理查·穆尼西(RichardMu-illoh 1877一1970)在汲取唐瓦特唱名法長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所創立的。

雅勒唱名法將基本音級的唱名分別是ja,le,mi,ni,ro,su,wa。他用唐瓦特唱名法五個母音a.e.i.o.u的變化原則加上七個字母j、l、m、n、r、s、w作輔音(見圖2-6)。

說實話我認為雅勒唱名法與傳統的首調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相比更加科學,但他選用按字母表的順序排列聲母的方式與人們沿用了幾千年的傳統是相背離的,所以至今未得到推廣和應用。

到了20世紀後期,又出現了一種名為布吉阿努唱名法新的唱名法,被刊登在1975年的《音樂雜誌》第一期。發明人為羅馬尼亞音樂學家康·布吉阿努[3]。

在這個唱名法體系中, 其唱名音節的韻母則採用了唐瓦特唱名法使用母音原則,聲母則基本繼承了傳統唱名。除七個基本唱名之外, 布吉阿努還設計了升、降及重升、重降音的唱名。

布吉阿努唱名法算是一種科學的唱名法。然而在布吉阿努唱名法中對唱名「Go」的聲母的選用是一大敗筆。我們知道,在傳統的固定及首調唱名法中,七個唱名的聲母 d、r、m、f、s、l、s (t) ,其中只有 d 的發音是歐洲語素中的濁輔音(漢語為舌尖音) ,而在布吉阿努唱名法中, 唱名 Go 的聲母 g 也是歐洲語素中的濁輔音(漢語則為舌根音)。由於濁輔音的發聲狀態比較複雜,因而唱起來總有一種不適之感。布吉阿努唱名法之所以難得推廣,不能不說與唱名 Go 聲母的錯誤選用有很大關係。

不光國外,國內的學者早在上個世紀就如何解決唱名法問題進行了許多探索。

在這方面最早做出改革的莫過於蕭友梅[4],他在《普通樂學》中使用了35個唱名法。他用d、r、m、f、s、l、t七個音作為輔音,而且分別用o、i、e、u、u作為自然、升、降、重升、重降的母音

到了80年代初上海音樂學院朱少坤教授也曾提出過一種唱名法,叫「半音定位唱名法」[5]

它是由原來最初的圭多唱名法的七個輔音的基礎上,稍做了修改,分別是d、r、m、f、s、l、t,用a、e、i、o、u來作為自然、升、降、重升、重降的母音,一共是三十五個唱名,在唱名時,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是母音不同而已。

隔年,中央音樂學院姜夔教授在《關於變唱名問題》中提出了「變唱名法」[6]。變唱名也是在固定調唱名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和「半音定位唱名法」一樣的是把本位、升、降、重升、重降一共三十五個唱名和音位對應起來的,比較「半音定位唱名法」它在輔音上做了較小的修改,把d、r、m、f、s、l、k作為七個輔音,而升、降、重升、重降分別對應的唱名則為ei、a、u、u在基本音級中的F音唱名為fa,A音唱名為la,為了在降的唱名中不雷同,把F音唱名為fo,把A音唱名為lo。

據說姜夔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也採用此唱名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在我出生那年|?ω?`)也就是1998年,煙台師範學院的王瑞年教授也提出了一種「新唱名法」[1]

他的唱名法體系是在固定唱名法、首調唱名法、布吉阿努唱名法和唐瓦特唱名

法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結合了幾種唱名法的原則,採用a、e、i、o、u五個母音作為韻母,這是使用的是唐瓦特唱名法中的原則,而唱名法聲母規律為d、r、f、s、l、t這借鑒的是首調唱名法的聲母原則,升、降音級的唱名發生改變,唱名的韻母也跟著發生改變。

所以咯~並不是沒有「黑鍵唱名」的問題,而是因為普及程度不夠高,人們多年的學習習慣和已經掌握的七個唱名已經運用自如,如果加之改變會很不習慣,但是不習慣,不接受並不代表這種唱名法不科學和不實用。她們反對「新唱名法」,也是因為自己沒有使用過這種唱名法,所以無法體會它的優越性。

其實到這裡,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因為傳統「固定唱名法」的先天缺陷,他註定是要被淘汰的,唱名法的改革已經是大勢所趨。站在習慣立場上反對改革的做法,終究是苟安一時,經不住歷史潮流淘汰的。

參考文獻:

[1]王瑞年:《唱名法研究》;音樂藝術;1998年第4期,第60頁

[2]楊漢丹:《唱名法體系的歷史沿革和比較評價》黃鐘,1999年第1期,第59-61頁

[3]李曉旭:《視唱練耳教學中唱名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黃鐘,2009年

[4]陳聆群:《蕭友梅的音樂理論貢獻》;中國音樂學;1993年02期

[5]朱少坤:《半音定住唱名法——半音固定唱名法》;音樂藝術;1983年02期

[6]姜夔:《關於變唱名問題》;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


do re mi不是音名,這只是我們習慣的唱名,跟音本身沒有關係。音名在國際流行的體系里就是CDEFGAB,do可以是C可以是D可以是E,就看曲子的調了。CDEFGAB是七個自然音,也就是鋼琴上的白鍵,黑鍵的音叫做變化音,用自然音加上#或b來表示,這樣可以直觀表現出它們與自然音的關係,構建出整個音的體系


要搞清楚,不是給鋼琴白鍵命名do re mi,而是先有的do re mi這七個音,再根據這個做的鍵盤。


已經命好名了啊,比題主的還簡潔

中央C是c1,然後是d1,e1

下一個八度是cdef

再下是CDEF

往上就是c2咯

經評論指出看錯問題了………唱名的話的確很不規範,一般我們會直接唱出此音(符頭所在音)的變化音版,而不在前面加「降」,「升」。因為半音的差別所以也能容易區分。比如線譜上寫的是降E那麼我們學校就要求唱「mi」,但是是降半音版本,如果有降f的話,就唱「fa」(即使它的實際音高是e),這樣也比較容易分辨………

其實我想說唱名只適用於首調,所以最好譯到首調再唱,或許以前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才沒給大量變化音寫唱名,畢竟有同音存在

音名的話則按照我開始寫的一樣,還是c1等,在c的左上方加個變音記號


可參考一下百度百科的唱名詞條


推薦閱讀:

試分析一下指原莉乃的唱功?
怎麼樣在K歌的時候找對適合你自己的歌曲?
高音可以練出來嗎?
為什麼同樣的音高,有些人唱起來聲音低沉,有些人聲音明亮?

TAG:音樂 | 鋼琴 | 聲樂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