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2015 年的國家現狀和種姓制度現在究竟是怎樣的?

先對回答問題的人表示感謝。

經濟國力,一方面是莫迪上台後雖沒有重大創新措施(此前人們一直認為他一舉振興)但是一直也有動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經濟增速2016年將超越中國。

但另一方面我所看到的各種紀錄片,旅遊攻略,新聞報道,都在反映印度髒亂差,有句「一百萬精英,十億的牲口」什麼的,甚至種姓制度(我初中時候一直以為這個制度是印度古代的,早就消亡了),父母決定婚姻都存在,那麼印度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我知道這個能寫一本至少二十萬字的書,所以簡單介紹即可。)


如果想了解印度的情況,為什麼不去看看印度人自己的說法呢。

由阿米爾汗(PK和三傻的主演)主持的《真相訪談》直擊印度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揭示了你所感興趣的種姓制度、包辦婚姻等諸多問題,在第二季中還涉及了印度強姦案、國有資產流失等尖銳問題。看完之後相信你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真相訪談_全集

至於中國人眼中的印度可以參看 @Yi Yang 的精彩回答。


作為瀛海威時代開始爬網的老網民說一下,中國網民早前對印度的評價一直都是比較高的。比如民_主,比如自_由,還有同為文明古國,文化神秘,佛教起源,耕地廣大,雙海岸線等等優勢。那時候出國旅遊的人都還不算多,對印度這個國家也是一知半解的程度。公費醫療,公費教育,IT發達,高等教育發達,印度理工巨牛b,甩清華5條街,還會熟練說英語,等等等等。那時候的說法就是,印度的經濟更合理,IT發達,中國更low。只會造鞋子襪子。對印度的好印象種種說不完啊。都預言在2010 孟買超上海 印度趕中國

直到有了恆河貼。。。。

在赤貧與髒亂中反思——印度自由行紀錄[組圖]_國際觀察 (謹慎觀看)


李光耀關於印度的看法,以前我在貼吧翻譯的,現在市面上已經有更好的譯本售賣 《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

------------------------------------------------------------------

1. 印度會崛起為一個大國嗎?如果會,什麼時候?

早在1959年和1962年,尼赫魯還在位時,我就訪問了印度。當時我認為印度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一個大國。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認為印度會變成一個軍事大國,但經濟不會繁榮,因為印度的官僚體制令人窒息。

2. 印度的民主治理體制給其長遠發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經大搞國家計劃經濟,國家控制範圍太廣,致使官僚體制固化、腐敗猖獗,以至於浪費了數十年的發展機遇。如果印度實行分權制度,就會使更多的中心城市(比如班加羅爾和孟買)實現更大的發展和繁榮。種姓制度素來與英才管理體制格格不入。印度的偉大之處還沒有充分體現,它的潛力尚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印度的憲法體制和政治體制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實現高速發展,無論政治領導層希望做什麼,必須在中央層面經過一套紛繁複雜的程序,甚至還需要在各邦經歷更複雜的審批,印度的發展速度是由其憲法、種族結構、選舉模式以及由此產生的聯合政府決定的,而這些因素都會加大決策難度。但這種狀況是其憲法體制的一部分,印度人民現在已經接受,在其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圍繞各邦邊界、語言隸屬、種姓配額出現的推諉現象永遠也不會消除,所有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印度實行充滿活力的英才管理體制,妨礙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印度的政治領導人是有改革決心的,但印度的官僚體制運作遲緩且抗拒變革,猖獗的腐敗與地方上的爭鬥也不利於改革。此外,民粹主義的民主體制導致執政黨出現常態化的更迭,從而弱化了印度政策的連貫性。印度基礎設施薄弱、企業面臨的行政管理障礙大,財政赤字嚴重,尤其是各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更嚴重,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印度進行投資和創造就業。如果印度所有的部長和高級官員都能像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和前首席執行官納拉亞納·穆爾蒂那樣勤勉、剛毅、有擔當、具有前瞻性,那麼印度就會成為世界上增長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只需一代人的時間就會躋身第一世界。然而,穆爾蒂也許意識到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改變印度的管理體制,都無法使印度像印孚瑟斯那樣高效。

3.印度的文化給其長遠發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它是幾十個國家的混合體。在英國殖民統治開始之前,印度這片土地上原本有32個小國,這些小國恰巧都位於英國人修建的鐵路的沿線地區。後來英國人來了,就把這些小國聯合起來,建立了殖民統治,把眾多小王國納入其統治之下。英國的殖民統治依賴的是1 000名英國人和數萬名印度人,這些印度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養成了英國人的行為方式。

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培養優秀人才,使其獲得最好的發展,我是不贊成的;如果一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你的出身就決定了你在這個等級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贊成的。而這兩點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魯與甘地原本都有機會像我服務新加坡一樣服務印度,但他們無法消除印度的種姓制度,無法擺脫印度根深蒂固的舊習。

看看印度與中國的建築業,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區別了,印度只是討論來討論去,到頭來卻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於印度是一個多元化色彩非常明顯的國家: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英國殖民統治開始之前的32個國家構成的,印度方言多達330種,在中國,90%的人口是漢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雖然口音不同,但寫出來卻是一樣的。如果你站在德里用英語演講,那麼在印度的12億人口中也許只有2億人能聽懂你的話;如果你說印地語,也許只有2.5億人能聽懂;如果你說泰米爾語,只有8 000萬人能聽懂。因此,中印兩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比較這兩個國家,我們就像在比較橘子與蘋果,請不要誤解我。印度的上層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上層都是一樣的。在印度的婆羅門,也就是僧侶階級的後代,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上層一樣聰明、充滿智慧,但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障礙。而且在他們的種姓制度中,如果你是婆羅門,而你同一個非婆羅門結了婚,那麼你在這個制度中的地位就會下降,你就被排擠出了婆羅門。

一般來講,印度的公務員會把自己視為管理者,而不是服務者,他們還沒有認同獲得利潤、變得富有並不是罪惡的事。他們對印度的商業界幾乎沒有信任。印度商人無權享有國家福利,外國商人更不用提。

4.當前,印度經濟有哪些優勢?

印度的私營部門比中國的私營部門發展水平高……與中國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國際化水平高、資本回報率高,而且印度資本市場較透明,運作狀況良好。

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比較強大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印度的制度比較強,尤其是法律制度較為完善,有利於為知識產權的形成與保護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6歲,而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3歲,並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於中國的人口增速,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紅利,但印度必須為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則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帶來機遇,還會變成負擔。

5.長遠來看,印度經濟面臨哪些挑戰?其長遠發展前景如何?

如果印度人無法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會喪失發展機遇,印度必須建設高速公路、引進高鐵,並修建更大、更好的機場,還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要成為發達國家,印度必須像中國那樣,將其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

英迪拉·甘地的兒子去世之後,我對她說:「抓住這個機會,開放印度,改變印度的政策。看看海外的印度人,看看他們在英國、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們的政策和官僚體制限制了他們,束縛了他們。」她告訴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這樣。印度就是這樣。」我覺得在推行改革方面,除了她,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了,她有宣布緊急狀態的魄力。既然你有魄力做這件事情,你就應該有魄力改變體制,讓印度企業擺脫束縛。因此,聽完她的一番話之後,我就認定印度將發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時,我看到中國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這場競賽不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競賽,我收回之前對印度的樂觀判斷。

印度的規章制度錯綜複雜,官僚主義極其嚴重,令人感覺如墜霧中,看不到出路何在。

印度可能需要花三五年的時間改善基礎設施,否則印度就會在全球經濟洗牌中輸掉。

印度必須效仿中國高效的辦事方式。中國以高效的方式建立了覆蓋面廣的通信基礎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電廠以及水廠,並實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製造業吸引了巨額的外國直接投資,創造了較多的就業機會,經濟增長效率較高。印度輝煌的增長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服務產業,而這個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

如果印度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投資將隨之而來,印度很快會趕上來。印度需要的是一個更加自由的體制,這會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這樣,印度市場就能達到國際企業的競爭水平。

印度不同的城市之間缺乏快速連通性,一旦印度的公路、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到位並削減繁文縟節,它不僅能在信息2/3或1/2的工人。

印度的歷史使其對外國投資持懷疑態度,在發展經濟的問題上偏向採取內向型政策,注重依賴國內要素。但在一個各國相互依存、技術發展迅猛的世界上,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印度的歷史給其帶來的第二個遺產就是過於注重公平分配。在早期發展階段,要把發展成果分配出去,就會降低資本積累,而資本積累是實現進一步增長所必需的。財富來自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就意味著敢於冒險……要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過於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於激勵那些有才華的、勤勉的人力

6在今後10年中,印度經濟前景與中國相比如何?

不能把印度和中國相提並論,它們是不同的國家。這是否意味著印度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呢?不!印度的角色比東南亞國家聯盟所有成員國的集體角色還重要!

中印兩國的制度不具有可比性。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印度的3.5倍。印度的增長率是中國的2/3。但印度是個大國,在印度洋地區是一股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

印度的經濟總量能增長到中國的60%~70%。根據目前的預測,其規模不會更大了。但即便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60%~70%,印度的人口總數到2050年將超過中國人口總數,加在一起也是相當可觀了,而且印度社會頂層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才。35

然而,為什麼中國的和平崛起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擔憂,而印度的發展則不會呢?是因為印度是一個存在多種政治力量的西方式民主國家、形成了一個內部相互制衡的體系嗎?很有可能是這樣,尤其是印度政府往往是由一二十個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印度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在其國境之外更遠的地方投射軍事力量,但其他國家並不擔心印度有侵略意圖。當前,印度並不像中國那樣對國際秩序構成挑戰,而且在其基礎設施達到一流國家的標準以及進一步推進經濟自由化之前也不會構成這樣的挑戰。其實,美國、歐盟與日本之所以會支持印度,是因為它們想要一個更加平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印度能與中國分庭抗禮。如果印度遙遙領先於中國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到時美國和歐洲會支持中國嗎?我對此表示懷疑。美歐對中國的發展依然有恐懼症,且不說它們對中國政府實行出版物審查制度強烈反感,僅僅是對某些政治事件的記憶就加強了它們這種恐懼。

中國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國身上,只是希望與印度保持距離。

我不確定印度是否想從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因為印度害怕同中國競爭。中國曾向印度提出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但印度沒有答應,因為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國商品就會進入印度,同印度本國商品競爭。

只要存在自由市場的討價還價,印度就必須學會出價比中國更高。中印兩國不會打響戰爭。中國有冒險精神,比如,中國到了尼日,中國願意拿自己的錢和勞動力冒險,依然認為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中國到了安哥拉和蘇丹,中國還想同伊朗合作,中國正在和中亞的共和國交朋友。中國想要一個從哈薩克到中國的數千公里長的輸油管線,而且樂於修建這樣一條管線。這就是自由市場的競爭。我認為這並不是說「如果你同意把東西賣給印度,我就會打敗你」。

7. 印度的民主模式對亞洲其他國家的意義有多大?

如果印度比中國取得的成就更大,那麼意義就很大了,但實際並非如此。

導致經濟狀況較差的政治體制終將被拋棄,取而代之的將是有助於提高效率的政治體制。

民主不應該被用作惰性的擋箭牌。實行威權主義的政府把經濟搞得一塌糊塗的例子很多,民主國家經濟發展成就斐然的例子也很多。無論一個國家是搞民主治理還是搞威權統治,真正的問題在於該國的政治體制能否在促進經濟增長、為所有人創造就業的政策上達成共識,能否確保得到基本完整的、一以貫之的落實。

雖然在早期發展階段,中國較為迅速地推行改革,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長遠來看,印度可能憑藉民主與法治體制佔有優勢。

如果中國的政治架構不進行調整以適應高增長率引發的社會變化,那麼印度就會佔據優勢,因為從長遠來看,印度的政治體制更加靈活。

9.在亞洲,印度會成為中國的戰略性對抗力量嗎?

我希望印度儘早崛起為世界政治中的一個經濟大國,其中也有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印度無法崛起,那麼亞洲將會湮沒。李光耀強調了印度在這個地區存在的必要性,這種存在可以以多邊安全機制的形式出現,也可以提出亞洲版的門羅主義,以阻止亞洲地區可能出現的侵略行為。他說選擇印度作為中國的對抗性力量比較理想,因為印度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強權關係上。他為印度設想的角色是亞洲的『守衛者』,他敦促印度更加積極地關注東南亞小國的安全、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

韓國太小,越南太小,東南亞太分散,你需要另外一個大國維持平衡。

誰是對抗性力量?日本不是,日本和美國加在一起會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同中國抗衡,但由於美國在一兩百年後主導亞洲的能力可能降低,那麼在亞洲國家中誰又能同中國抗衡呢?印度正是最佳選擇。

印度軍隊(尤其是海軍)成功實現了現代化,有能力維護自身安全。雖然中國在緬甸和巴基斯坦各建一個港口,但印度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印度洋地區。

從地理角度上看,印度不適合太平洋地區。但美國和中國的角力場將是太平洋及印度洋,中國已經將其海軍力量轉移至印度洋,以保護其來自海灣地區的石油供給和來自非洲的大宗商品。在印度洋上,印度是重要力量之一,如果印度站在美國一邊,美國將具備很大優勢。因此中國必須加以應對,在緬甸和巴基斯坦修建港口。

在東南亞地區,印度並沒有產生很大的經濟影響或地緣政治影響,因為這個地區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國身上,中國是東南亞地區投射權力最多的國家。

10.美印關係前景如何?

美印兩國不會立即締結戰略夥伴關係以包圍中國,即便兩國形成了這種關係,印度仍將保持獨立地位,仍將在中印利益交叉點處同中國合作捍衛自身利益。


印度要強大,必須工業化

必須將人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紅利

那麼,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工業是第一步

我很好奇,屆時只有中國三分之一土地、和中國等量人口、現工業水平不到中國1/8而污染和中國齊平的印度,會遭受怎樣的環境,甚至是人道主義危機


孟德爾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印度60年代就解決吃飯問題這個結論的。

就說一點印度現在的糧食產量只有2.5億噸 而中國78年糧食產量已經超過3億噸了。 印度現有人口13億,而78年中國人口是9.6億。78年中國糧食為了保證供給是配給製為主 並且凈進口糧食。印度糧食分配可是市場化運作,而且每年還大量出口糧食。

這樣的國家現狀如何大家可以自己腦補。(其實也就是因為地處亞熱帶 天氣足夠熱 底層屁民一天吃一頓餓不死罷了)

============

另外 關於印度6 70年代綠色革命解決吃飯問題 基本是無稽之談。

在此特列出中國與印度1979年糧食總產量與人均糧食數量。

之所以提取1979年數據,是因為在印度的農業史上,1978/1979年度是一個相當牛逼的年份。這一年,在旨在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命中,印度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頂峰,穀類和豆類每日人均佔有量達到了476.5克,即九兩半,幾乎達到一斤之多。在2006年印度的每日人均佔有量才不過444.5克,而2005年尚不足422克。——數據出自印度《印度時報》

印度在1978/79年度,糧食總產量為13190萬噸,其中,小麥產量3551萬噸;稻穀產量5377萬噸;其他穀物產量3044萬噸;豆類產量1218萬噸。這個數字是如此的令人震驚,以至於中國1982年10期《世界農業》上都忍不住替印度炫耀一番。

印度1979年人口是672020864人——美國人說的

人均產量是196.27千克。

197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是33211.5萬噸,其中,小麥產量 6273萬噸、稻穀14375萬噸、玉米6003.5萬噸、穀子612.5萬噸、高粱762.5萬噸、大豆 746萬噸、薯類產量 2846萬噸。

1979年我國人口97542萬人,人均產量是342.74千克。


一舉
振興印度是不可能,在民主體制下,做個事需要大量的說服和鬥爭過程,莫迪雖然是個地區搞經濟的高手,但是以印度國家之大,政治力量之分散,要搞成一件事是有難度的。

至於你說的印度髒亂差的情況,這並不稀奇,印度本來就是窮國,而且因為民主國家,顧及窮人的大量選票,你說整頓貧民窟什麼的幾乎全無可能。而且輿論自由,什麼東西都往外報,結果負面消息當然滿天飛。你看我國,進城農民工都不能攜家帶口的進城,當然不會有貧民窟這種玩意。市容上也好看,至於是否人道,就另說了。

現在印度的種姓制度還存在,特別是在農村,但是在城市,則日漸減弱,畢竟市場經濟,利潤優先,每天大搞種姓那一套,損失的人才肯定不少。而且很多地方還有針對低種姓的照顧政策,但這其實帶來一些人守著低種姓吃照顧,反而帶來了新問題。

至於未來,印度經濟近些年發展還是比較快的。而且這還是在一堆勞工惡法,令人厭惡的貿易保護,低水平的基礎設施,不夠的基礎教育基礎上取得的,如果莫迪能在這些方面有所改革的話,相信印度會發展的更快。


印度的特色,就是各階層之間完全對立,各族群之間老死不相往來,互相不視對方為人類,大家除了都住在印度以外再沒有任何共同點了。打個比方,就好像沙特石油王子,矽谷IT精英,日本右翼政治家,中國的大學新生,越南血汗工廠的工人,蒙古牧民,肯亞農民,還有塔利班戰士,大家住在一個小區里做鄰居,而且大家賺錢還是在原來的國家原來的工作,只是住在一起而已。現在你把居民召集起來開會討論小區的發展問題,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情?

印度過去的生存思路和中美蘇完全不一樣,因此發展的起點也與我們完全不同。如果你認準了:農業溫飽》工業化》產業升級》發達國家 這條路是國家崛起的金科玉律,那麼印度崛起肯定要愁死你。

中蘇能夠從農業國快速升級成工業國,關鍵是完成了對基層人民的控制,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投入關鍵領域,這也是毛時代的中國和蔣時代的中國最本質的區別。當然,全面的控制意味著全面的僵化,這造成了毛時代後期的大衰退和蘇聯的最終解體,直到78年以後,中國才找到基層自組織與中央控制兩者間的平衡,經濟發展走上正軌。

美國的思路與中國相反,是先有完善的基層組織,把自由經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然後遭遇大蕭條,才回過頭來強化中央控制。美國生活最重要的單位就是社區,而這個體驗中國人在49年以後完全沒有(基層組織在新中國被單位和類行政組織比如居委會所替代)

印度也是自下而上組織的社會,但美國在建成時的基礎要比印度先進2000年不只,美國的不同群體很早就有了通用的社會準則,有規矩的按照規矩辦,沒規矩談不攏大家上法院,法官永遠是中立的,這也是三權分立制度的基礎,而印度直到今天,不同族群之間還是沒有共同的社會準則,甚至都沒有一個協商解決問題的機制。

美國社會能夠穩定,還因為它獨特的社會和文化優勢帶來的民族熔爐效應,與中國過去用來同化異民族的「中華正統」有點類似,而印度古代的社會發展水平完全無法支持這兩種模式,所以他沒有民族熔爐,而是大家各過個的,把各階層之間的交流降低到最小,減少矛盾。你覺得賤民毫無權益很可憐,但其實古代印度也有很多資源是高種姓不能染指的,這與美國20世紀前半的種族隔離有些類似。在古代這樣很好,但是到了現代,需要整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外競爭的時候,需要全社會分工合作的時候,這種一團散沙的社會結構就是十足的災難了。

黑奴問題是美國今天大部分社會問題的根源,奴隸制導致人力無法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組織生產。所以美國經歷了最慘烈的解放黑奴過程,在20世紀還發生了民
權運動,直到現在這個過程仍然沒有結束。而印度,不光有奴隸和自由人的區別,各自還分好幾個階層。想像一下美國如果要打3次內戰,搞3次民權運動,現在有
3個完全不同訴求的少數民族階層,那得亂成什麼樣。南非只經歷了一次種族和解就成了很多人嘴中的失敗國家,我估計等印度和解完了,GDP得排到朝鮮後面去了。

如果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目標,那麼印度的基礎實在實在實在實在太糟糕了,照抄中美蘇任何一方的發展道路都是死路一條,很可能還會造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道主義災難,所以印度一定要走一條非常另類的發展道路才能解決問題。

(綠色革命的問題我太注重縱比了,沒看橫比,其實是不如中國農業成就的。印度綠色革命是世界公認的比較成功的例子,主要還是強調和印度歷史產量比,20年間翻了一倍,單看這點還是很厲害的。具體可以看這裡,印度的綠色革命及其帶給我們的啟示)

從0開始發展肯定很快,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核心問題終歸是要解決的,所謂改革進入深水區,不能總是摸著石頭不過河。莫迪老師頗有要拿印度4000年歷史開刀,血染江山一片紅的架勢,祝他好運吧。

莫迪同志:「快,太快了,我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做這樣的車!」


以鄰為鏡,做好自己,我國在這個世紀的崛起還要付出巨大努力與痛苦變革


總體來講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印度進入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略機遇期之一,莫迪影響力夠大,領導的黨派席位相對夠多,油價暴跌,大宗商品降價,外交方面中美日俄全面靠攏,內部改革阻力相對減小,發展經濟的信念較為統一,數據全面上揚,局面之好簡直有種運來天地皆同力的感覺,至於能不能把握住這次難得的機會誰知道呢,只是就目前來看雖然頑疾依舊在,但是還是照比往期全面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至於能維持多久抱歉我不知道。


印度等級制度運行上千年了,如果美國不輸出食品現在這種世界會崩潰,回到沒有美國之前的世界是沒有疑問的


關於這個,我看過一篇文章,搬運下。

先簡單介紹下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集中在南亞地區,其中又主要集中在印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特徵: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四是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第一個瓦爾那是婆羅門。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把,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第二個瓦爾那是剎帝利(是「力」、「權力」的意思)。它是從「羅闍尼亞」發展而來的。剎帝利的基本職業是充當武士。國王一般仍屬於剎帝利瓦爾那,但是剎帝利瓦爾那並不限於王和王族。剎帝利是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第三個瓦爾那是吠舍。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其中也有人富有起來,成為高利貸者。吠舍是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必須以布施(捐贈)和納稅的形式供養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不過吠舍還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員,他們可以參加公社的宗教儀禮,因而和婆羅門、剎帝利同樣屬於「再生族」。第四個瓦爾那是首陀羅(Sudra)。首陀羅瓦爾那的前身是達薩瓦爾那,首陀羅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內。首陀羅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其中也有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人。由於沒有公社成員身份,不能參加宗教禮儀,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首陀羅是非再生族。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護的權利。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僱工,甚至淪為奴隸。首陀羅作為瓦爾那來說,不是奴隸或達薩。首陀羅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而達利特(Dalit)的低位比首陀羅還要低達利特,印度語翻譯為:「被壓迫的人」。印度是到現在還遺留又種姓制度,其中最底層的人被傳統的上等種姓叫做「不可接觸者」,即賤民,他們自己自稱為「被壓迫的人」,即達利特。今天,在某些依舊保守的印度農村,你會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他們為這個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令印度教種姓制度臭名昭著的是它的種姓隔離,而最嚴苛的隔離正是施加在被稱為達利特(Dalit)的人身上。傳統上,達利特被認為是骯髒的,並且這種骯髒還可以藉由接觸傳染給別人,因此他們要躲大家遠遠的。儘管聖雄甘地稱他們為「神之子」,但傳統的上等種姓卻叫他們「不可接觸者」,即賤民,而他們自稱為「被壓迫的人」,即達利特。這是印度歷史留下的最黑暗的一道陰影,但是當世人的目光被每年6%以上的經濟增長和成千上萬的IT精英所吸引時,往往會忘了它的存在。 印度總理曼莫汗辛格是個坦率的人,最近他坦承:「儘管60年來印度已經制定憲法和法律禁止種姓制度和種姓隔離,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許多地方,達利特依然面臨著社會歧視。」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印度目前有1.67億達利特人,佔總人口的16.2%。 

今年4月,印度人力資源發展部部長阿瓊·辛格宣布,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學生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政府的決定宣布不久,立即就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引發了針對這一決定的示威遊行活動,尤其是大學、醫院等受影響最大的部門,更是引起強烈反彈。5月份,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各大醫院相繼**,使病人苦不堪言。這一波及全國的示威抗議暴露出一個社會問題,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是歷史的產物。根據吠陀經,印度的四個種姓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創造,梵天用口創造出了婆羅門,用手創造出剎帝利,用大腿創造了吠舍,用腳創造出首陀羅。梵天創造四個種姓的身體部位的高低和各個種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諧的。通常來說,前兩個種姓屬於高種姓,後兩個屬於低種姓。其實,印度的每個種姓中還生出許多的分支,叫亞種姓。每個種姓都像一棵有許多枝椏的大樹一樣,細究起來十分複雜。印度還有一些人沒有種姓,他們被稱為「不可接觸者」,或者叫賤民。印度人口中只有信奉印度教的人才有種姓之分,而信奉其他宗教的印度人則沒有這個問題。1947年印度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時,宣布廢除有數千年歷史的種姓制度,贏得了全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考慮到低種姓和賤民的現狀,印度政府從建國之初就制定了照顧低種姓和賤民的政策。此外,為體現對「少數民族」的關懷,印度政府在教育等方面對這些非印度教的人也給予一定的照顧。

印度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數千年沿襲下來的傳統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我在印度工作期間,曾發現一些國家重要部門的領導崗位多數是高種姓的人佔據著,譬如政府部門,議會,公檢法,軍隊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有一次我與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誠信公司的高級總裁一起吃飯聊天,知道他是婆羅門出生,就問他在種姓制度早已被廢除的今天,為什麼婆羅門依然統治著印度。他想了想說,婆羅門依然在印度的各個階層佔據著重要的崗位,這是事實。但問題的實質是,婆羅門一向重視教育,就像以色列的猶太人,總是設法讓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他們就容易在社會上立足,並取得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功。在印度廢除種姓制度半個多世紀的今天,他們佔據著重要的崗位不再因為他們是高種姓,而是因為他們比別人能幹。他們對社會作的貢獻比別人大,自然應該過得比別人好。而那些沒受過良好教育的婆羅門,照樣過著貧窮的生活。

經過對印度的深入觀察,我比較認同他的觀點。在印度廢除種姓制度這麼多年後,高種姓的優越性已經體現不出來了。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在印度工作時僱傭的司機就來自婆羅門家庭,但現在已經淪為社會的底層,給別人當車夫。我的司機羅摩告訴我,他的祖父是個大地主,有良田數百畝,但到了他的父輩就衰落了。兄弟六人把幾百畝土地一分,一人也就是幾十畝,而等到羅摩這一輩長大後,兄弟幾個再把這幾十畝地一分,一人也就是一二十畝地,最多算個下中農。於是他們就把這些土地出租給當地農民,每年收點租金,自己則到城市裡找份工作。羅摩的幾個兄弟也都乾的是最普通的工作,沒有半點高種姓的優越性和優越感。據我了解,新德里的幾十家公共廁所的管理和清掃工作都由婆羅門種姓的人給承包了。在其他地方干苦力活的婆羅門也大有人在。真是「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我看來,印度政府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廢除種姓制度方面應該說是卓有成效的。特別是在城市裡,至少表面上人們已經不分三六九等了,也不會因為低種姓而在找工作時受到明顯的歧視。我曾問過好幾個不同職業的人,他們是否會拒絕同低種姓和賤民握手,他們都表示,儘管可能會有人這樣做,但他們不會拒絕與賤民握手。我知道過去不同種姓的人之間是不能通婚的,於是有機會時就問印度人,他們在遇到喜歡的戀人時,是否會考慮對方的種姓問題,多數人都表示,只要種姓相差不懸殊,他們都不大計較。但由於許多年輕人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選擇配偶的餘地不大,也就不特別考慮種姓在婚姻中的問題。

我發現在城市裡,人們已經很難通過職業來區分誰是哪個種姓,也不刻意關心這些問題。記得我有一次到一所中學採訪,順便問學生他們彼此之間是否因為種姓不同而彼此不相來往,他們都一臉的茫然,說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因為種姓高低而不同呀。這證明在年輕一代人當中,種姓概念已經相當淡漠了。如果說有種姓觀念,那也是存在於中年和老年一輩的腦海里。那些高種姓的家長可能會悄悄對子女說,別跟那些賤民或傭人的孩子在一起玩。

但在農村,種姓制度則比較根深蒂固,人們依然可以根據衣著,舉止,語言用詞甚至頭飾等來判斷人們的種姓,而高種姓的人與低種姓和賤民之間來往不多,有些偏遠農村裡賤民依然是與其他種姓的人分開居住,甚至不得使用同一口水井。畢竟,種姓制度存在了數千年,要在幾十年中徹底根除並非易事。

據我的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大城市裡對種姓的概念越來越淡薄了。如果說貧富過去與種姓制度有較大關係的話,那麼現在則幾乎沒什麼關係了。當然,過去靠父輩積累起來的財富使後代有條件接受教育並出人頭地又另當別論,僅僅靠躺在高種姓這個虛名上過悠閑日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在印度也開始有了市場。譬如印度上一屆總統納拉亞南就是賤民出生,本屆總統卡拉姆則是穆斯林。現任總理辛格是錫克人,而執政黨國大黨的領袖索尼亞·甘地則來自基督教家庭。種姓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顯然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這次的新政策之所以激起如此廣泛和大規模的抗議,應該說與婆羅門等高種姓的社會地位日益衰微有一定關係。有人甚至說,婆羅門已經開始變成賤民了。為什麼呢?原來,由於賤民有多子多福的陳舊觀念,因此拚命生孩子,都是大家庭,而高種姓的人一般所受教育比較好,知道子女多不是福氣而是負擔,因此一家都只能一兩個。幾十年下來,婆羅門在許多村鎮都成了少數派,氣勢上就壓不過賤民,因此要麼移居到大城市,要麼就忍氣吞聲地生活,過去的優越性蕩然無存。加上政府給予低種姓和賤民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而不給予高種姓,結果許多的高種姓反而成了連賤民也不如的窮人。為了保證低種姓人的教育和求職權利,印度早就實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的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此外還給低種姓出身的學生一定的升學名額。過去,婆羅門都傾向於在政府部門或法律醫學等現代職業中尋找工作,但現在由於政府的配額和優惠制度,非婆羅門種姓的人已經迫使婆羅門在這些領域裡逐步退出了。我在新德里工作時就聽說,在火車站替旅客扛旅行包的苦力中,在馬路上開計程車的司機和人力車夫中,也有不少來自高種姓。在印度,賤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賤民黨,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勢力不可小覷。

現在,部分來自婆羅門家庭的孩子由於生活貧困,獲得教育的機會並不比其他學生多,加上低種姓還有配額照顧,使得婆羅門家庭的就學率按人口比例甚至還低於其他種姓。這也是高種姓的人對印度的偏低種姓優惠政策不滿的一個原因。有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有55%以上的婆羅門目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印度全國貧困人口只佔總人口的40%,也就是說,婆羅門的貧困人口比例實際上高出全國平均貧困人口的15%。

全文end.另外我只是搬運


印度只會被中國越甩越遠,毫無懸念


首先歡迎大家板磚和灌水,個人沒有刪評論的習慣。 冒昧來拋個磚,估計很多人都要拿印度與中國、美國、日本等國進行比較。所以我試著在比較中講一下印度的大致情況。 請一定至少看過一遍後再指正。

1,政體,印度的政體直接因襲西方發達國家,完美的三權分立制度秒殺中國一檔專制。A說:「所以印度應該有制度優勢,應該人民生活更幸福。可是事實不是啊」B說:「那就得具體討論,印度的民主制度還不夠完美,還有很多漏洞!!實際情況是blbla。。。」A說:」你夠了!!合著民主制度的完美過程永無止境??我認為印度的民主制度是領先世界的,只不過印度人在落後的發展階段超前而富有遠見的選擇了這種毫無疑問的先進政治制度「。

2,信仰,「有了信仰的人會變成有文化、有涵養、有禮貌、有道德的四有新人」是很多人都認同,並在審視醜陋的中國人劣根性時被廣泛引用。是的,近幾年的世界,最有信仰的一群人真的給人深刻而難以磨滅的虔誠而強大的印象。而印度99%的人擁有虔誠的信仰,信仰忠誠度甚至完爆美國,在美國大部分所謂的基督徒是不做禮拜的。中國更加沒法比,95%的中國人沒信仰,或者說只信仰錢。是的,我們眼睛不要被中國表面的繁榮迷惑,我們應該穿過中國浮華的表面去看沒有信仰的中國內心何其虛弱。

3,地理位置,印度的地理位置優越,居於歐亞非大陸的中央(中國在邊緣),印度獨霸印度洋(中國被鎖在第一島鏈裡面:被稱為黃水海軍),印度毗鄰石油帶國家,石油運輸成本低(中國要比經過馬六甲海峽運送石油)。印度次大陸降水豐沛,平均氣溫高,人民的可勞作時間長,很多地方水稻一年三熟(中國東北冬天有3個月不能勞作)。放眼看看GOOGLE地球,與印度次大陸一片綠色相比,中國基本是一大片土黃。是的,印度地理位置絕對優異到沒話說。印度上世紀60年代就解決了糧食問題,中國到現在西部的某些孩子仍然沒飯吃。

4,種姓制度,森嚴的等級制度有利於社會穩定,同為亞洲國家,除卻沒有皇帝,與明治維新之初日本非常相似,只是在期望經濟騰飛,待到經濟發展後,可以預見印度將來某天的社會治安環境一定會像日本一樣好。

5、人口,13億人口,且年輕人口比例高,潛力無窮,這是事實,請別再說人家潛兩千年了,好嗎?

6、經濟,在趕走英國人後,英國人給這個亞洲明珠留下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工業、化工企業,於是為經濟持續發展打下牢固基礎。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再也不用任由英國人的擺布了,鐵路,公路儘管修的少了,慢了,但很少有強拆。無論如何印度現在是國際上公認的金磚四國之一。

7,國防,2015年,印度擁有世界前5的國防力量,擁有核武器。上世紀70年代,攻滅錫金(這是二戰後第一次吞併其他國家的行為)。海軍擁有的航母(儘管一艘仍在俄羅斯大修)數量只比美國一個國家少,所以可以說印度的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大多數人要反駁都要費一番力氣。

2015年,印度需要做的只是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的結尾處說過的:人類的一切智慧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

That"s all!

再次表示歡迎大家放心板磚和灌水,個人真沒有刪評論的習慣。


其實中國人對印度一無所知。這個年輕而古老的國家是我們在亞洲所遇到的最恐怖的對手。之所以不把日本算作這個對手,是因為日本的潛力遠遠沒有印度那麼大,而且受限於二戰戰敗國的身份,註定了日本的軍事能力在組建軍隊之前是不可能達到印度那麼高的水平的。

中國目前相對於印度的唯一優勢,就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了,在嘴炮領域幾乎無敵。


[圖片未上傳成功]

印度門旁邊的窮人席地而居。很多印度人都比較認命,這是最要命的。


印度的諸多缺點

都是潛力

中國剛剛在經濟上實現翻身

不能過度自大貶低別人

作為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國家

中華文明看過太多的興衰沉浮樓起樓塌

我們應該善於超越一時一代之短長

善於從一百年 兩百年 三百年的大尺度

來看待世界發展

當前看來

印度受制於獨立運動太過和平

沒有能夠摧毀封建制度殘餘

嚴重製約了自身的發展

但要知道

1949年之前的中國也是這個局面

也許

下一場世界大戰中

印度會藉機完成社會結構的浴火重生

所以

不要過份自以為是 鄙視印度

印度在國土 地緣位置 人口 經濟總量等方面

確實是屈指可數的大國

一但印度完成了社會結構的重建

前途還是不小的


據說,印度人最憤恨的就是中國人談論他。因為中國人看不起他。

我覺得中國人瞧不上印度是因為政府片面宣傳政績導致的。第一,為了宣揚武威,總是強調1964年對印作戰的勝績,向我們灌輸印度的慘敗(但是弔詭的是恰恰慘敗的印度實際控制者藏南)。第二,為了宣揚政績,中印兩國幾乎同時獲得獨立與解放,但是五十多年後,印度的這個落後那個不堪各種字裡行間的鄙夷巴拉巴拉的。。以至於我們稱過去的老大哥為毛子或者戰鬥的民族,敬畏之心;稱印度為開掛的民族,嘲笑之意。總之,我們無法實事求是地看待印度。

那麼如何更接近實際的觀察印度呢,首先要收集資料,印度政府自己的,聯合國的,國際組織的,還有行業專家的論述。綜觀各界論點,都認為印度不可小覷。比如李光耀說中印是未來世界的巨人,一些經濟學家說印度未來必定超越中國。至於最終怎麼樣,還要拿著結果說話,但是印度幾十年來發展的某些優勢行業的成功經驗顯然值得我國學習。比如IT行業,印度很厲害,比如精英教育,印度青年顯然比中國好。


推薦閱讀:

論現金流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GDP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卻無法得到同等速度的提高?
回過頭來看印度廢鈔,有什麼不一樣的發現?
如何看待有人說「xxx(中國人)是婆羅門/剎帝利」?
世界上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多還是土地公有制的國家多?像美國一樣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如何防止土地兼并呢?

TAG:歷史 | 經濟 | 印度 | 世界歷史 | 種姓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