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音樂人會逐漸變得不容易被音樂感動嗎?

音樂聽的多了,對好聽的音樂越來越挑剔,會不會變得有些麻木?


當然。和笑點有高低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 25 歲還沒有麻木,30 歲會麻木,要麼生孩子了以後會麻木,總有那麼一天。

當你變得麻木了的時候,就該考慮拓展疆界了。世界上的音樂是聽不完,研究不完的。只要你不那麼執著於你的中國耳美國耳搖滾耳古典耳黑死耳爵士耳,要從麻木中走出來是很容易的事。


對於我個人而言,不會。

隨著鑒賞能力的提升,我對音樂的評價標準確實在提高,相應的,我越來越不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的音樂所「感動」。但這種面對音樂的麻木會讓我焦慮(有點像歌荒),累積的焦慮感,會在我聽到真正的好的音樂時,瞬間奔流而出,讓感動,更「感動」。


卸腰。

我也覺得是這樣的。不是不容易感動,而是,作為一個專業的音樂工作者,聽音樂的時候,聽情緒和情感的比例是很小的,幾乎都在聽音樂的結構、和聲、編曲、配器、織體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


謝謝邀請。

我的見解是不會。但這與上面幾位前輩的答案不衝突。

音樂人聽到的音樂時常的確是和聲,編曲,配樂,旋律走向,等等等等。我們特別清楚這些工具對音樂的重要性,也就是為什麼我和小夥伴們聽到好的配曲配樂,和聲進程的時候會非常感動。

不僅如此,我們的興奮點還包括有靈氣的改編啊,完美的和弦進程啊,技巧完美的solo啊等等。

只要你有一個open mind,你就不會因為懂得越多而越難享受,因為懂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懂得少,聽什麼都帶著新的光芒。就好像新學一門語言看一本書,識的字越多看得越有勁。所以其實我認為音樂人並不是逐漸不欣賞音樂,而是變得挑剔一些。就像你識個大幾百字之後就不會只滿足於閱讀小蝌蚪找媽媽一樣。

可喜可賀的是,無論是那一種音樂類型,都已經有太多的前輩們創造出了巔峰造極的美好音樂,不用怕聽完。更何況,我們對藝術的理解不是靜止的,而是蝶變的。比如很多人在學鋼琴初期最討厭的都是巴赫,而過了演奏級後最喜歡的就是巴赫,因為終於理解他的深奧。

還有一點,就是音樂人與普通聽眾可以從音樂里獲得感動的方式是不平等的。普通聽眾們只能聽,而我們可以改編,換feel,加和聲,改和聲,換樂器,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我們還可以用音樂與人交流,如爵士的jamming,搖滾的彪solo,古典的"我彈左手你彈右手"

踏入這行的人大都是下了大決心、作出了大犧牲的,都是因為愛。也許學習樂理的初期會帶著分析的眼光聆聽所有歌曲,但那不會是永遠。分析會變成理解,理解會變成享受,享受會變成感動。

正所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不過如果題主問的是商業流行歌曲。。。那就別指望了。你指望大廚們對著知道放了三大勺味精的菜吃得淚流滿面嗎?


邊際效應


謝邀。

不會。

作為一個半吊子音樂愛好者,並沒有將音樂作為我的職業。作為一個愛好吹牛的人,忍著挨罵也要欠揍的說一句——這並不代表我不能在這個行業混口飯吃。

是的,我不想將它變成我的職業,而影響我對音樂的熱愛,影響我對音樂獨立的欣賞。

但是聽的多了,確實對一些平庸的東西開始無感。看到這個問題,我總結了一些想法。

對那些同質的東西確實很難再次被感動了,比如二十年前聽過《外面的世界》再聽《張三的歌》就明顯無感,聽完盤古就覺得無聊軍隊有點賣萌,聽過《希望的田野上》就對《走進新時代》(?????)。。。

正常一點。

我把音樂帶給我的感動分為了兩點,談談我的感受。

1、「匠人」的感動

誠如 @梁歡等大牛所講,會樂器、懂編配的音樂人,更加容易被「一段精心打磨的riff」、「完美契合的solo」所感動。這更像是一種「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式的感動。工科男會被德國的機械製造視頻感動,攝影師會被照片的構圖和光線感動。一種類似於「匠人」之間「惺惺相惜」那種感動。簡單來講,就是「我不但懂得你的美,而且我懂得你具體美在哪裡」。

這種感動很難得的,而且我認為是更多人應得的。

音樂這麼美好的事物,理應被更廣泛的欣賞。因為這不是個門檻很高的東西。

你只需要有些基礎樂理常識,愛好一兩種樂器,知道哪些樂器發出什麼聲音,聽過很多好音樂,這種「匠人」的感動會很容易獲得。

而不是聽著那些愛來愛去求佛供養的爛歌被「刻奇」,以為自己聽的是好音樂了。

其實有時這也是個比較操蛋的事情,我下一條會講。

2、「情懷」的感動

我沒有拿音樂謀生,所以我有時還是會較為冷靜的罵一些編配完美的爛音樂,因為是壞情懷。

聽過的聲音和旋律多了,自然就會有分辨。能聽的出來誰在嘩眾取寵,誰在生硬模仿,誰在無恥舔菊,誰在販賣理想。

但是很多音樂人到這時就迷失了,認為「好聲音」里將那些爛歌編配的層次分明、氣勢磅礴後,那些爛歌也因為「編配的牛逼」而成了好音樂。當然,我看好聲音也不錯,只是舉個栗子。我小時候看春晚時還會被那熱鬧的氣氛所感染,但那並不是感動而已。

音樂是要真實的。我會被真實的情懷和情感所感動。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已經越來越難被那些矯揉造作的音樂欺騙感情了。

比如《小蘋果》,氣息現代,歌詞親民,表演滑稽,編配完整,我絕對不會認為它是好音樂,也不會被它感動。

比如五月天,廉價勵志,帥氣酷炫,再多「你造他們有多努力嗎」「我是聽他們的歌長大的」「那是我的青春記憶」之類的評論也不會讓我覺得他們是當代Beyond,不但情懷不是一個頻率上的,那份濃濃塑料味道的虛假亦讓我避之不及。

比如《我的滑板鞋》,歌詞天真,唱腔笨拙,旋律簡單,但是我很喜歡聽,我跟著學,跟著笑。我是真的被感動了。因為真實。而且,不是挺好聽的嗎?

好吧,你可以不認同我的音樂品位,畢竟個人喜好才是第一位的。但我認為道理應該是沒錯的。

對於前面的內容,我簡單總結如下:

音樂人對「好」音樂的鑒賞力更高,獲得快感的點也更多。排除個人品位的因素,基本上越是聽的多,越是知道什麼是好音樂,以及它好在哪裡。

我的看法就是這樣:音樂人不會逐漸變得不容易被音樂感動,而是變得更容易了。

以上。


會。

研究證實,在聽音樂時,普通人喚起的是情感中樞(邊緣系統),而音樂家更多喚起的是邏輯中樞(前額葉)。

我好像很久以前回答過相關問題,但是找不到了,只能憑記憶簡單回答一下。


當你15歲第一次看見女人的裸體且還是在雜誌上時,你可能會心跳加速滿臉通紅甚至噴射出不明的液體,但當你40歲時你老婆脫光了趴在你身上可能你的老二都不會有什麼反應。

當你第一次看別人打籃球時可能一個罰球線的投籃都能讓你覺得那個人酷炫得不行,但當你打了多年球後可能只有一些高難度進球才能讓你拍手稱快。

所以音樂人也是一樣的,聽的音樂多了,自然會產生題主所說的這種傾向。當然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之於我而言這也要看不同的情形,有時候有些簡單的音樂能打動我,有時候則不能。這麼說來好像和普通人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畢竟音樂人還不是人!


會逐漸的提升感動的標準。可能看起來會不容易感動,因為聽的太多了。


有一句話的叫「懂得越多,感動點越多,但同樣也越麻木。」 就像有的電影人可以對著「無聊」的文藝片淚流滿面,讚嘆不已,但我這種電影小白,卻不解其味。音樂和它類似,但又不同。 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個很懂音樂的音樂人,往往只喜歡某一特定的音樂風格了,玩搖滾的往往「終極級別」就是玩金屬,學院的基本到後來只聽或者說只喜歡古典音樂和jazz。為什麼?因為這些風格都是各個流派極富技巧性的了。玩金屬的樂手的技巧是僅僅玩朋克的無法比的,就是這個道理。 他們懂得多,他們可以在音樂中聽出我們普通人聽不出來的東西,旋律,和弦進行,配器,空間感,甚至音感好的能聽出調性,但像我之前說的,他們有他們的局限性,因此也會一定程度上對很多「簡單」的東西麻木。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很專業的人評論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會感覺無法理解,或者說感覺他們說的太誇大其辭了。


作為聽歌聽到也非常多,我每天也至少聽兩三小時的新的音樂,而不是專業音樂人的人,真的會越來越難感動。

我聽不懂和弦進行聽不懂音高分析,體會不到專業人士的高手過招般的樂趣。

所以,我現在很少有歌有耐心聽完,很少有歌肯聽兩遍以上……

這真的很痛苦

我喜歡我自己的二十多歲的時光

十幾年前高中時候第一次聽盤古,聽左小,聽蒼蠅,聽無聊軍隊,大一聽ramones,xray spex,joy division,那個時候不啻于振聾發聵的震撼,

十幾年前第一次聽哥特,後朋時候的感動

十幾年前第一次聽力量金屬,交響黑金,死亡,敲擊時候的激動

十年前第一次聽暗潮,聽新民謠時候的狂熱

快十年前聽黑工業,噪音實驗,idm的沉浸,

那些年每天都能聽到新鮮的東西,世界之大等待我探索,

到了07年,突然之間我發現找不到新的喜歡的東西了。

我曾連著幾年沒去主動聽過一首歌,我只喜歡路過工地時候打樁機的聲音,裝修時候電鑽的聲音,馬路上車來車往,輪胎聲人聲喇叭聲,搖下的車窗中傳出的動詞打次動詞打次,在這些噪音中我可以沉醉,但我完全沒法聽任何音樂,

無論爵士,民謠,還是各種搖滾,包括已經無調性的實驗噪音,我都覺得boring。

直到去年,我的女兒出世,我開始給她聽各種音樂,一個月時候她嬰兒腸絞痛,網上建議聽白噪音,我就給她聽brighter death now。三四個月喜歡豎著抱著在懷裡蹦,我就給她聽唐朝和各種力量金屬。

一歲多開始喜歡跳舞,我就給她聽各種朋克,新浪潮,英式。

現在,我又突然開始又喜歡聽音樂了,我又開始在音樂中得到樂趣。

我開始寫搖滾史知乎專欄,希望這麼多年聽的音樂,可以留一份總結給她。

以上。


會變得越來越挑剔,但不會麻木。因為實在太了解了,所以優劣差一聽便知。對演奏的不好的作品沒有耐心。碰到大師演奏那真是激動的不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題主在第二階段。


想起劉謙說過的,他做了魔術師後,有一次去參加國際魔術師比賽,現場一個魔術師變了一個魔術,但眾魔術師都看不出秘訣在哪裡,這個魔術師要解密的時候,眾魔術師捂住耳朵不要聽。因為他們都是頂尖魔術師,知曉幾乎所有魔術背後的秘密,他們已經很久沒感受過這個魔法世界的神秘和感動了,不想破壞它。


讀書越多,越發現自己無知。

音樂也是一樣,即使是同一首歌,不同的時候聽也給人不同的感動,感動是微妙的,千差萬別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有的人學成了「匠人」,當這個人失去靈性的時候,世間萬事皆無感動可言。

而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感悟。


陌生感,新鮮感是感動的前提。

熟悉了以後也就那樣了,這跟對象本身是否值得感動無關,跟別人的評價也無關。

參見祥林嫂的例子。沒有一個人一開始會認為她的事情不感人。

ps

專業領域就是新聞的話,長遠來看,真是消磨人們對生命激情的職業啊。


謝邀,聽Mamady聽哭的感覺沒人分享很苦惱。


廚師會逐漸變得不被美食感動嗎?釀酒師逐漸變得不被喝酒感動?畫畫的逐漸不被畫面感動?

年輕人半斤白酒可能吐一天,成年了也許一斤茅台也撂不倒。年輕人喝一口蘭陵大麴就被感動,長大了喝蘭陵原漿都能忍住不哭。(有意購買者可以私信)

答案是有的人會有的人不會,有時會有時不會,好的音樂會,一般的音樂不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樂而異,但被感動的閾值會提高。

我幾十年如一日的從事音樂工作,小時候很容易被音樂感動,聽個海頓《弦樂小夜曲》都淚流滿面。隨著思想、技術的成熟,欣賞經驗的高度豐富,現在聽《遠古童聲》《七言》《廣島》都很冷靜。但是碰到好的作品還是會被擊倒,有一次聽貝里奧改編的民歌,瞬間渾身發緊,由衷發出讚歎:停一停!音樂真是美呀。有時碰巧聽到朋友手機在播放我的作品《偶然》、《北斗七星七座村莊》也會被這樣感動。就是讀「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誰在南方的天空用煙寫你的名字」那種類似的感動。

當然被感動的閾值高並不一定是技術最先進,複雜的作品。巴托克,雅那切克,郭文景等某些作品並不複雜,但十分感人。採訪一些民歌手,聽他們質樸,原生態的聲音有時突然會把你拿住。甚至有一次在商場電視上看一個青年清唱羅大佑的《船歌》「水鄉溫柔何處是你家?」都被感動的不行。

結論就是:

有的人會有的人不會,有時會有時不會,被感動的閾值會提高,好的音樂會,一般的音樂不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樂而異,一般欣賞水平會逐漸提高,不會被平庸的音樂感動。


音樂和文字雖然能同樣能承載快樂或悲傷的意志,但我認為,音樂藝術相較文字藝術有更高的可塑價值,天才的作曲家擁有與生俱來的樂感特質,敲入基因鏈里的一串串美麗的代碼出自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若開始醞釀雕塑和它的傑作,必要先以音符相伴,來自天外的,大地上的,水裡的,隨即才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書面上的讚美詩。自然的真理就成為了藝術。

當演說家還在想著能用怎樣的編排去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時,

演奏家悠然自得地在舞台上,用樂曲牢牢鎖住每一個聽眾的心靈,在人們感慨其演奏天賦的同時,也進入了最原始的共鳴,觸及人們對旋律中音符的敏銳感受力的天性。

分享光宗信吉的單曲《慟哭》http://music.163.com/song/4992331/ (@網易雲音樂)

分享光宗信吉的單曲《神の怒り》http://music.163.com/song/4992324/ (@網易雲音樂)

這兩首動漫配樂旋律,雖然它們的身份看似因出現的地點或名字的限制而變的很單一。

但若是換一個思路,第一首和第二首則可馬上又分別充分地詮釋著人生中的低谷期和高潮期。

可它們所能適用的場合則會遠遠大於世界上最美麗的詞藻組成的文字。而文字所組成的華美篇章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有人說,你還不如說,音符無處不在呢,

我說,音符在不在在哪裡我大概不了解,也不關心,但至少我知道,世界上每砍伐完一片樹林,就意味著能夠消失掉無數個美妙或最純正的音符。

會思考的心靈筆記 來自[@百度貼吧]

http://tieba.baidu.com/p/3763363679?share=9105fr=share

http://tieba.baidu.com/p/4044664145?share=9105fr=share


我有一個室友,物理專業研究生,喜歡作曲,寫的曲子比做的物理題多很多,算是個音樂人了。

和他聊過,他說現在聽到一個曲子,腦子裡划過的是音符(不知道蹦出的是數字還是小蝌蚪,他寫曲子用五線譜)。

至於說到「感動」,我覺得當然會有,而且比我們大多數人情感更豐富更敏感,尤其是對歌詞。講兩個小故事

1.有一次他給我講老一輩的作曲作詞家,提到喬羽老爺子作詞的《我的祖國》,開篇「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這岸上住,聽慣了哨公的號角,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原本沒什麼感覺的歌曲,聽他聲情並茂讚歎一番以後,以後再聽此曲,驚艷驚艷驚艷。

2.今年寒假結束他比我早一周回校,我到宿舍時他紅著眼睛正在打譜,他剛寫了一首關於遊子的歌曲,媽蛋,我竟然聽哭了。


推薦閱讀:

香港有哪些優秀的民謠歌手?
中國有硬核說唱嗎?
你為什麼不喜歡鄧紫棋?
Arca (Alejandro Ghersi) 是怎樣的一位電子音樂製作人?
如何評價張雨生的音樂?

TAG:音樂 | 音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