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地域歧視或地域偏見?

在深圳、東莞這邊區域的工廠對於有些地方的人是不招的,比如河南、江西、四川等,我不是在宣導地域歧視,只是想問下大家是怎麼看待的?


我個人並不反對「歧視」。因為大多數時候,歧視反映的內容都是真的,只不過程度上會有偏差。歧視可以幫助人降低篩選成本,儘管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偏差,但總的來說是有收益的。

至於適當的「地域歧視」,我認為甚至都不能算歧視。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完美的土地,不同地域的人,就是會有不同的缺點。像「東北人能嘚瑟」,「北京人愛吹牛逼」,「河南人騙子多」,「閩南人好內鬥」,「關中人懶惰」等等等等,這些都屬於鐵的事實,你硬要去反駁,那就跟「絕大多數穆斯林都是溫和穆斯林」一樣,完全屬於自欺欺人。承認不同族群的不同缺點,同時也就是承認他人和自己的不完美,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先要承認事實的存在,然後才談得上互相包容。

真正要避免的,是只針對某一特定地域進行歧視,把所有的毛病都推給它一個,甚至將某一個地域妖魔化。你說「北京人愛吹牛逼」,這是客觀,但你要說「北京人都是傻逼」,「北京人都該死」,這就是你有毛病了。

在批判別人的同時,要記住自己和自己的族群也有缺點。不光是地域,任何群體都有屬於整個群體的群體性缺點。中華民族有沒有劣根性?太有了啊,自私不抱團、不愛遵守規則,缺點我數十天也數不完。我們亡了嗎?沒有嘛。依我看,一個族群,只要不是玻璃心,再多的缺點都能逐漸克服。


(自邀,不吐不快,篇幅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對世事的認知。 然而當一個人嘗試著把自己的認知無限放大並試圖讓別人接受,就會形成偏見。當持這種偏見的人群日益龐大,輿論便隨之形成。 比如:

「新疆人都是小偷。」

「河南人偷井蓋。」

「在東莞打工過的女人你也敢娶?她們都當過J的。」

「那個女的開賓士,肯定傍大款當二奶。」

「誰誰誰年紀輕輕就當總經理了,一定是有個有錢的老爸。」

「他是公務員,他一定很多灰色收入。」 還有我今天想討論的——「地域歧視。」

我試圖不去帶著有色眼鏡審視他人,當然這很難,有些根深蒂固的認識由不得你控制。我盡量不讓「條件放射」干擾了我對他人的判斷,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差異性。所以我時常對自己說,「別急著下定義,歸根到底還是看人。」

對,看人。

可社會上總是會有太多言論,簡單粗暴,一句話給某個地域的人或從事某個職業的人下了定義。帶著一種「我就是知道」的驕傲和快感,輕易給那一撮人群下了「死刑」。

曾經有個東莞的男生寫了篇文章,說習慣用三句話回答非東莞人初次見面時的問題。大致如下: 「對,我是東莞人。」(你是東莞的?)

「是。」(我聽過東莞!那裡色情行業挺發達的!)

「不知道,沒去過。」(那你一定去過很多次啦!服務真的那麼好嗎?)

關於地域歧視的太多,在一些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眼中,中國只有兩種人,上海人,非上海人。這當然只是笑談,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現象確實存在。

在東北人眼中,南方(大概指黃河以南?)的男的都不夠爺們,都是娘炮,沒錯,俺就說你了咋的??

帝都包容性較強,但對於「純」北京爺們而言還是會存在,「哪裡的?哦?浙江的?原來鄉下人啊。」嘴上不說,心裡還是挺誠實的。

廣東人(其實應該是說廣府人,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等,以粵語及粵語變種為母語的廣東人)則會說,「距系邊位?哦?原來系xxx來噶?生的咁索原來系甘low噶?(他是誰?哈?原來是xxx,長得還蠻標緻的,原來…嘖嘖嘖嘖…)」

樓主潮汕人,以潮汕為例。

前段時間我偶然跟一女生說道,下午我打算去超市買點果蔬雞肉回去煲湯。她一聽大吃一驚,「啥?我聽別人說你們潮汕男人做菜都是要把窗戶關起來不能讓鄰居知道的,你們那邊男人做菜不是會被人恥笑嗎?」 還好鄙人開得看,否則真得氣死。

有一次做動車去深圳,遇到車上兩個非廣東省的人談論潮汕地區,甲說,「潮汕那個地方很恐怖的!男人在外面三妻四妾,女人吭都不敢吭一句,那邊大男子主義可嚴重了!」 乙說,「可不是么?我聽說那邊一家人吃飯,女人不能上桌吃,要拿著個碗蹲在門口吃!」

甲又說,「就是就是!那邊女人如果沒生出男孩子,要一直生一直生,直到生出男孩為止!」 乙又說「哎喲!我聽說潮汕女人結婚後不能隨便和別的男人說話,一說話回家就要被扇巴掌,被當成蕩婦呢!太可怕了!」

這個時候我實在忍不住了,走過去跟他們說了一句,「您這些傳說都是聽哪個老古董說的?」

其實礙於面子我沒有說出,您二位的認知真該更新一下了, 21世紀了請別拿19世紀80年代的思想看世界行么?

想來,地域歧視的原因大概是這樣子:

①較發達城市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儂看儂看看!阿拉是上海人~

這種情況不僅原住民如此,一些搬到大城市定居較長一段時間後的人,往往也會看不起原來老家的人了…

②外來務工人員搶佔了本地人的資源,引來當地人的不滿。

典型的例子如香港。這裡的資源指的工作機會,學校名額,宿舍供給等等,還抬升了房價。

③部分務工人員素質較低,引起當地人反感。

從內陸地區到沿海城市打工的不在少數,除了大學生乃至更高學歷人員外,其實大部分還是小學或初中沒畢業就出外打拚的中年一輩。他們往往帶去了不好的習慣如隨地吐痰亂認垃圾等。對注重「生活品質」的人而言,確實是難以忍受。

④因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

應該不在少數。比如甲討厭乙,而乙又偏偏是xxx人,那麼連帶著整個地區都被討厭了。一次偶然機會,甲的朋友和他聊起該地——嘿!我知道,那裡的人咋滴咋滴。

哎,人有時候很狹隘的…

⑤某件特大事件引起地域歧視的。

只說一句:抱歉了,新疆的兄弟。

⑥多次小事件疊加引起的地域歧視。

這裡必須批評下騰訊網,指名道姓地批評。為了點擊率,總是挑某些地方的醜聞大廝報道。湖南人就是這樣被以騰訊為首的門戶網黑得不成樣子的。

⑦對某地的理解還保留在原始時代。

(如上文)

⑧…

待以後慢慢補充。

最後以一句話結尾:

不曾經歷過別人的不幸的人兒啊,請別肆意對他人指指點點。(此句改編自《了不起的蓋茨比》)


評說鏈接1:南方都市報:歧視者也是被歧視者

說來也巧,就在前不久,深圳、北京先後發生了美國人在公開場合侮辱或毆打當地市民的事兒,回想一下那兩名美國人的肆無忌憚和鄙夷不屑,一舉一動無不顯露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不正是對深圳人、北京人以及所有中國人的「瞧不起」或者說「歧視」嗎?如果再聯想得遠一點,100年前在上海外國租界還曾掛過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這不也是對包括上海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歧視嗎?耐人尋味的是,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正是現在歧視河南人等其他外地人的事情經常發生的地方。 

中國有句古語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有句名言叫「人人生而平等」。所以,我想請深圳、北京等地的中國人作為「被歧視者」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被歧視的滋味好受嗎?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地域性歧視公平嗎? 

我這樣說,並不是一味地為每一個河南人辯護。必須承認,河南近年確實有坑蒙拐騙現象,但畢竟是很少很少一部分,根本代表不了「河南人」,就像他們也代表不了「中國人」一樣。作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擁有近1億的人口,俗話說「人過一百,樣樣不缺。」不能因為少數人有不良行為而對「河南人」進行整體性否定。同樣的道理,我也相信,歧視「河南人」的人在深圳等地也只是少數,絕不是全體「深圳人」。總之,以地域來評價人群,是一種簡單化、非理性的評價方式。

評說鏈接2:反地域歧視的博客《歧視是文明社會的一道門檻》

歧視是野蠻社會的標誌之一,作為現代文明的基本底線,非歧視概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公眾遵守的道德規則。也只有把非歧視概念納入公眾道德的範疇之後,在力量強弱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被歧視群體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的保護。

研究地域歧視的專家發現,地域歧視是目光短淺者滿足自大心理的載體,其主要為排外功能,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最終表現為地域歧視,並且最理想的歧視對象,無疑就是近在咫尺的異族。從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發現,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地域歧視的存在,如比如春秋戰國的諸子,都歧視宋人,這是因為春秋列國的始祖都是周天子的同宗或功臣,而宋人卻是被周人所滅的殷人後裔;作為被歧視者,宋人卻歧視弱小的鄭國人,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後來,秦始皇統一列國之後,宋人和鄭人又成了大家眼中「愚人」。

地域歧視也經歷了一個從蠻荒社會到文明社會進化的過程,當文明社會還沒有全面到來的時候,野蠻成為一種時尚,人性的醜陋就體現出來了,地域歧視不僅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運用到外交的辭令中,這在古時候猶為明顯,並且成為善辨家的「殺手鐧」。有一個流傳甚久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些問題,齊國的宰相晏子出使楚國,正在和楚王進行歡宴時,兩名士兵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你們綁的是什麼人,為什麼綁他?」

士兵回答說:「是齊國人,因為他偷了東西。」

楚王看著晏子曖昧地問:「齊國人天生都很會做賊嗎?」

對這句明顯存在著地域歧視的問話,很顯然晏子接受不了。他從席上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說:「我聽說,有一種植物,長在齊國就可以結出很好吃的果實,長在楚國,儘管它的枝葉看起來與長在齊國一樣,但結出的果子卻很難吃。之所以會這樣,是水土不同的緣故。現在,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就學會了偷盜,是不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啊?」

為什麼會產生地域歧視呢?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文化體系上來尋找答案。人與人之間會有差異,不同區域的居民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在眾多文化習俗不同的居民群體之間,會有一種人們比較認同或被迫認同的文化習俗,其他類型的文化習俗便有了「少數」的特徵,甚至有可能被主流的文化習俗所歧視,這種文化習俗的歧視就構成了地域歧視的基本要素。

經濟和文化的差異造成的地域歧視是不分職業和地位的,它純粹是按「屬地原則」,即出生或者成長甚至移民久後養成的「地頭蛇」思想地域歧視多發生在一些剛剛發達起來的地方,某些當地人本身素質低但自我感覺太好,典型的暴發戶心態,對經濟上和文化上相當低的地域進行歧視。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人互相歧視,講潮、汕話的廣東人豐對有優越感,就對操廣東白話進行歧視,後來,隨著講普通話的北方人潮湧而至「淘金」,北方人就受到了當地人的歧視,直至現在這種歧視還不能有效地改變。2002年下半年廣州市公開招錄公務員時,部分職位明確要求能講流利廣州話引髮網上爭論,很多網友提出異議說,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這種規定明顯不合時宜,有歧視外地人的嫌疑。

華南師大的一位老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這對那些不會說粵語的外地人來說,就是一種地域歧視,與其它歧視有所不同的就是,地域歧視通過語言歧視表達出來時其傷害性變得模糊起來。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這種模糊的傷害比地域歧視更具傷害性,尤其是對那些正在為廣州市的發展而努力工作的外地人。

招收公務員時有地域歧視,在工廠招收普通工人時也同樣出現了地域歧視。在東莞新基附近的一些工廠門口,貼出的一張張招聘啟示上都出現了「河南籍、湖南籍除外」的招聘條件。

在東莞的人才市場和企業的招聘廣告上,要求「東莞戶口或擔保」的條件隨處可見。江小姐是一位從江西南昌到東莞找工作的財務專業大學的畢業生,有在家鄉從事會計工作的經驗,從三月份到東莞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相應的工作。在接受電話採訪時,她沮喪地說,由於她不是本地戶口,往往連初試的機會都得不到。有一次是因為拿不出本地戶口擔保,眼睜睜地看著到手的職位被另一個有本地戶籍的中專文憑求職者搶了去。

人與人之間會有差異,不同區域的居民之間當然也會有差異。由於種種原因,在眾多文化習俗不同的居民群之間,會有一種人們比較認同或被迫認同的文化習俗,其他類型的文化習俗便有了「少數」的特徵,甚至有可能被主流的文化習俗所歧視。

地域歧視是人類的大敵,它不僅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規則,也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失軌」,如不加以引導,從地域歧視轉變到地域衝撞就是個時間問題了。這種轉變一旦實現,就會變成一種當地人對外地人純粹「發泄」的工具時,什麼法律,什麼天地良知,統統都不存在了,剩下的惟有殘暴了,就到了釀製悲劇或者慘案的時候。

發生在2003年的孫志剛案就是地域歧視造成的惡果。孫志剛只是因為晚上外出時未攜帶任何證件,便被天河區黃村街派出所民警帶回詢問。

說起孫志剛被帶走的原因時,不外乎是民警從相貌、口音上斷定孫志剛不是廣州本地人。「不是廣州本地人」的概念讓那些「是廣州人」的有了強烈的維護「當地人權益」的使命感,於是,憑被盤問人再三辯解,也不能取信。後來,孫志剛就踏上一條不歸路,含恨離開人世間,並成為一起震驚全國的惡性案件。

人們冷靜下來進行思考的時候,才發覺釀成「孫志剛案」的最大元兇並不是那些或多或少對命案負責有責任的先生和女士,而是隱藏在他們心靈深處不為人知的地域歧視。事情過去了這麼長時間,作者再次提起這個案件,是想說只要人們腦子裡的地域歧視觀念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難免還會出現其他的孫志剛。

平等的理念是人類對同伴相同對待、是人的尊嚴的重要體現。在地域歧視中,被歧視者往往是弱勢群體,所以,就出現了要求憲法對公民進行平等保護的問題。

對反歧視的立法工作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勢在必行的國家大事,2004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周洪宇教授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儘快制定反歧視法的建議」,呼籲有關部門儘快將制定反歧視法提上議事日程,努力消除當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歧視現象。

一些學者也提出了「通過行業自律和行業規範來解決地域歧視問題」的呼籲,這其中尤以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焦洪昌的呼聲最高,他說化解地域歧視現象,最終應該朝國家立法的方向發展;但首先應提倡行業自律(包括政府自律),通過行業自律解決歧視問題。

地域歧視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教授指出,只有當歧視者願意放棄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潤、工資、或者享受,以便滿足他個人的偏好時,才是歧視。因為二戰的關係,美國人現在歧視德國人,雅典人傳統的歧視對象是斯巴達人,法國人的傳統嘲笑對象是比利時人,在所有的歐洲民族中還有一個共同的歧視的對象——猶太人。由此可見,地域歧視是一個共同現象,幾乎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滿足其自大心理的歧視對象。

曾幾何時,現代文明國家還有過各種各樣的歧視制度,甚至有的歧視至今都沒有絕跡。從歧視內容看,有宗教的,性別的,族裔的,人種的,其中地域歧視最為突出。2005年元月,一個關於地域歧視的訴訟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註:一個德國裔農場主說,他曾計劃買相鄰一個荷蘭裔農場主的土地,儘管他出的價格並不低於其他人,但是,那位農場主就是不賣給他,而寧可低價賣給其他人,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德國裔移民!

雖說西方文明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使這種發生在交易中的地域歧視越來越少,但是,某些其他類型的歧視事實上還嚴重存在,有些時候已經到了極端。

據路透社消息,2004年7月,在一輛從巴黎開往郊外的列車上,一位懷抱嬰兒的少婦被6名歹徒當作猶太人搶劫、羞辱、毒打,而數十名旁觀者沒有一人站出來阻止。這場帶有種族主義歧視色彩的襲擊案起初只是一個普通的搶劫案。當6名十幾歲的阿拉伯少年確認一名懷抱嬰兒的婦女是獨自一人乘車後,就手持小刀圍住了她,奪下了她的背包,搜刮出裡面的現金和信用卡以及身份證,當他們從身份證上得知這名女子是住在猶太人集聚地「巴黎第16區」後,就開始羞辱這名女子,用小刀割下了她的頭髮,而後扯開她的襯衣,並用鉛筆在她的腹部划上一個納粹的十字記號,這位少婦拚命掙扎,懷中的嬰兒也掉到了地上,但是數十個旁觀者自始至終都只是冷漠地看著,連對掉到地上哇哇大哭的嬰兒都沒有伸出援助之手。

法國是猶太人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近幾年,由於受中東動亂的刺激,歐洲的猶太人與穆斯林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襲擊案時有發生,不是猶太人受襲,就是穆斯林遭打,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的一些穆斯林青少年頻頻向猶太人發起襲擊,種族歧視已經上升為法國的政治問題。

地域歧視威脅現代文明的文化現象

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醜化特定地域人群的輿論已經由無形轉化為殘酷的社會現實,變成了社會上許多人對這些特定人群的歧視、白眼、冷漠和蔑視。如果放任這種以醜化、歧視為主的地域歧視現象在社會上繼續蔓延下去,也許會成為製造省籍、地區之間的隔膜、偏見以致敵視的元兇。

處在同一個地域的人們,天然地存在親近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這種整合地域凝聚力的地域文化就成了地域歧視的目標。談起地域文化時,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強說:「中國人的地域性,有一個很長的傳統,比現在突出得多,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會館制度就是一個代表,比如毛澤東、魯迅都曾暫住在自己家鄉的會館。當時社會流動的基本環節就是,同鄉聚集,包括在海外,體現出很強的地域性。」

常言說:「北人厚相,南人精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等說法。這說明,從古至今,經過歷年的考察和人們的經驗總結,總結出了因地域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的不同。同時,地域的差別會也表現在文化上,譬如某地較奢侈,某地較節儉,某地尚文,某地尚武。不僅在南北之間、東西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而且各省之間以及各省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是非常突出的,通常有三秦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湖湘文化等的區分。

由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著差異,就容易造成文化誤會。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文化生活習慣的不同容易導致誤會,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他就覺得你吃內臟很可怕。因此與其說是歧視,不如說是因誤解產生的情緒。」

說起地域歧視,不能不講蔓延到全國的對河南人的文化歧視和輿論歧視,更不能不提到「妖魔化河南」這個詞。20世紀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寧市,一個小商店掛出一條橫幅「處理河南壞蛋,每斤一毛錢」。在遭到了河南人的抗議後,店方改為:處理河南蛋。再強烈抗議,後改為:處理河南壞雞蛋。在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許多年前就不約而同地有著找對象不找河南人的說法。

這些年來,不僅是河南受到了地域歧視的「妖魔化」,全國有很多地方也沒有逃脫掉地域歧視,前兩年東北下崗得比較多,就說東北女人就到處賣淫,男人就到處搶劫;這幾年炒房,又談到了溫州人,說溫州炒房團怎樣的的奸詐;幾個山東人在京城裡犯了案,就說山東人雖說承受很多的「傳統文化精華」,卻是一肚子的虛榮,自高自大,不甘於吃虧還懶惰,結果想學壞都學不好!最大特點就是欺軟怕硬。

評說鏈接3:南方都市報:一場地域歧視的「野蠻秀」

人與人之間會有差異,不同區域的居民之間當然也會有差異。由於種種原因,在眾多文化習俗不同的居民群之間,會有一種人們比較認同或被迫認同的文化習俗,其他類型的文化習俗便有了「少數」的特徵,甚至有可能被主流的文化習俗所歧視。這是普遍現象。人們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從小開始的長輩言行的影響,長大以後又有社會環境的影響,便形成某種對人和人群的好惡判斷————什麼樣的人是可靠的,什麼樣的人是不可靠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幾乎人人都會有這種「類群觀」,這本質上是一種原始的自我保護的潛意識,這種意識在未開化的原始民族那裡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但是,有教養的成年人都會知道這種「類群觀」是不可靠的,依此為原則為人處世是荒唐的。可是,這種「類群觀」在一定時期卻可能非常流行,它可能在居心叵測的政治家的蠱惑下發展成為狹隘的民族主義,也可能在淺薄之士的渲染誇張下殃及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域的居民。一個人不受這種影響是不可能的,但他的教養應該使他對這種具有原始性質的「類群觀」時刻保持警惕!

現代文明國家都有過各種各樣的歧視制度,甚至有的歧視至今都沒有絕跡。歧視內容,有宗教的,有性別的,有族裔的,有人種的,也有地域的。我曾在美國聽一個德國裔農場主說,他的父親曾計劃買相鄰一個荷蘭裔農場主的土地,但那農場主不賣給他,而寧可賣給其他人,就因為他是德國裔移民!美國文明的發展使這種體現在交易中的歧視越來越少了,但某些其他類型的歧視事實上還嚴重存在,可是,你要一個稍有教養的美國人把他的歧視公開掛在嘴上,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一種進步。不要以為公開的「野蠻秀」與心裡的原始價值觀是半斤八兩。它們有質的差異。

人群之間的相互歧視,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負數和博弈」,最終大家都是要吃虧的。今天你瞧不起別人,結果你和他不能正常交易,你們就都輸了;明天他人又瞧不起你,你與他又不能正常交易,你們就又要輸給另外的人了。一圈又一圈,人類會徹底輸了自己。這很悲哀。近來媒體和出版物都開始關注關於籍貫歧視的話題,我希望它們有一個思想上的高度,謹慎言論,不要幫了想做「野蠻秀」的人的忙。

http://weixin.qq.com/r/hEM9JUnEfhQBrQ1G9xaW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地域歧視絕對是一種極度惡劣的行為!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而地域歧視對於一個整體來說就是雞蛋上的那條裂縫

當真正讓人討厭的蒼蠅蜂擁而至、毀掉整顆雞蛋時,歧視者會淪為最大的笑柄。

以最近的事件舉例(以個人了解的資料淺析,若有瑕疵請包涵):

烏克蘭——一個擁有兩個通用語言的國家

由於歷史原因,西部大多說烏克蘭語,東部大多說俄語

西部烏克蘭語地區人們即使會說俄語也盡量不說,有朋友說用俄語問路就會遭到冷遇。

而東部俄語區,如頓涅茲克等地,有些人由於蘇聯的傳統,仍舊認為「烏克蘭語只是俄語的方言」

背後是職業原因,西部農業為主,東部軍工重工業為主

東部的瞧不起西部的髒兮兮的工人,沒文化,粗人,只會手藝

西部的瞧不起東部的土不拉幾的農民,覺得國家經濟都是靠我們支撐的

這時候美國這隻全球到處飛的蒼蠅嗡嗡嗡地飛來了……試想若大家團結一致,烏克蘭這個地理條件優越的國家會淪落到今天這地步嗎

也許這個例子歷史遺留是根源,但是德國也被分為東德西德,但是境況卻大大不同,其中的催化劑是什麼可想而知。

地域歧視的根源其實是無知。

一個人永遠無法了解一個地區或一個群體的全部,無法理解別人引以為豪的東西。

於是不懂裝懂

於是以偏概全

這種思維和做法將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

大家都認為河南人造假,不假思索就定義了別人,那麼真正堅持質量的河南人就失去了堅持的理由……

大家都認為中國製造低劣,那麼真正潛心做好產品,投入研發創造的人就會血本無歸,失去動力……


唯一有可能部分解決地域歧視問題的方式是像美國一樣樹立「政治正確」紅線,公開場合嚴禁任何有可能涉及地域歧視的言論,一經違反後果嚴重,比如官員要下台,教師/警察/新聞工作者要辭職,甚至追究刑事責任等等。經過長期自上而下矯枉過正的努力,有可能把表面上的地域歧視限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注意,如果採用類似美國的標準,那麼下列表述都是地域歧視:

- 說「這個小偷是河南人」的說法,地域歧視。

- 說「山東人能考上大學不容易啊」,地域歧視。

- 說「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地域歧視。

- 說「你這麼大方,真不像上海人」,地域歧視。

- 說「政治局常委里有兩個江蘇人」,地域歧視。

- 說「你說話一點口音也沒有」,地域歧視。

- 春晚的所有語言類節目,地域歧視。

- 高考各省分別劃分數線,地域歧視。

- 地方台有方言節目,地域歧視。

- 地方台沒有方言節目,地域歧視。

……

最終大家見面今天天氣哈哈哈,和諧社會任務達成。


借用boss的話:你們敢成熟點嘛?敢不今天仇視 東北,明天鄙視河南,改天又嘲笑北京上海嗎?哪兒都有各種各樣的人,不要以偏概全行嗎?你們啊,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


照高票回答這麼說,我身為河南人活該被歧視了。


歧視外地人,上海人,大陸人,香港人,東北人,河南人等的人們,這些抱著地域歧視觀點的人難道不都是一種人?不都是在貼標籤?你們和自己討厭的人又有什麼區別,怎麼長這麼大一點都不明白呢。

如果你遇到了不公平歧視對待,很遺憾。可是轉頭說某某地的人不怎麼樣又和歧視你的人有什麼差別呢。

不否認的是,貼標籤是人的本能,智慧的人應該能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和意識的本能反應。

如果能放棄幼稚的衛道士般的優越心理,你會發現地域歧視是多麼無聊的事。

換句乾貨的話來說:都是同一泡屎上飛的蒼蠅,就別瞎逼逼了,一起趁熱吃吧!


地域歧視最可笑的地方是很大一部分人,自己的父輩,或者爺爺輩都是別的地方的人。只不過自己出生在了北京/上海/廣東。就標榜自己是高貴的本地人了。

地域歧視這種東西你心裡可能有,但這是錯的。看一個人要看實際情況,不要因為他是哪兒出生的就直接一棍子打死。你敢說你的朋友們沒有你看不上的地方的人?

這個東西跟星座差不多,合得上的就自己往上靠。合不上的無視了,導致越來越覺得自己歧視的對。尤其現在媒體輿論導向也有問題,比如遇到河南人犯罪就寫上河南人x某,別的地方的人則略過不提,為了吸引眼球加劇了地域歧視。

都是中國人,有啥可有優越感的?


以最高票的說法,日本人說我們是支那人還說對了唄,呵呵


地域偏見,自以為是目光狹隘 ,局限於新聞的一類人,沒見過世面,自己窩在自己老家,來源於自卑的一種優越感。

從前我也有地域偏見,上了大學認識了五湖四海的人才明白。

河南人不偷井蓋,而且善良可愛。

東北人不是個個暴脾氣,認識的女孩子們大多溫柔,細心也體貼。

山西人並不是家家都是煤老闆。

還有,我們山東人。。。至少我是不吃煎餅。。。


不匿,有些話真是不吐不快。

從前遇上那些張口閉口就是地圖炮,不分場合不分時間,想方設法讓身邊所有人知道自己是哪裡人,並且趁機diss其他地方的人,我總是憤懣不平,一定要懟上幾句,以泄我心頭之恨。

現在想來從前的自己也太年輕太幼稚了,對於他們,我只有滿滿的同情和心疼。

一群承蒙祖上積德,得以投胎,亦或是父輩勤勤懇懇,得以將其戶口順利遷入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黃口小兒啊。

別人的祖輩留給他們的是一個家族的飽滿的精神或是厚重的歷史。

而你們的祖輩,只能留給你薄薄的一張紙,上面只寫著名字,還有代表著你所在地的18位數字,再無他物。

父輩縱使勤勞,你卻如蛆蟲一樣,對家庭沒有任何貢獻。你靠著祖輩餘蔭庇護,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殊不知自己其實一無所有。

可憐,可悲。


我不是針對某個人,我是說,地域歧視的各位,都是垃圾。


看到「河南」這兩個字覺得無比扎眼,孤獨無助,處處都是針對我們的人和事(當然我們也有不爭氣的),各大媒體推波助瀾(一有新聞就上首頁 上頭條,標題必須有『河南』兩字,其他地區則只寫事件幾乎從不寫地域),跟風狗更是唯恐天下不亂,河南人嚇破了膽,出門都是縮頭縮腦生怕被別人發現自己是河南人!你們見過雨天的街上夾著尾巴的流浪狗嗎。

------一條被嚇破了膽的流浪狗(圖侵刪)


英雄不問出處。


地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一個個體討厭另一個個體可以簡單的說出原因,但是一群人為何會對某一地域的人所產生的厭惡甚至敵視的態度,情況就要複雜許多。人們對特定地域人群的形象是經過長時間才構建起來的,並且深化為較為固定的社會記憶。

1、地域環境有別會形成不同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方言。中國方言特別多,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統一了文字,這使得全國各地區儘管說著完全不同的語言,也能夠通過同一種文字進行溝通。

但是文字能夠統一,語言卻不能,尤其是南方的方言。北方的地理障礙較少,比如華北平原、黃淮平原、蒙古平原,互相交流沒什麼障礙,但是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礙更多,即使相鄰的地區可能也很少溝通,因而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方言。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沒有同樣的方言,方言產生成為同一個區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時間長了會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態,畢竟如果聽對方的話還需要一個翻譯的話,光是溝通就很煩躁了。

除了語言之外,飲食、民居、婚喪節慶、民間信仰,也能使各地文化之間形成差異。比如飲食,民間日常飲食多以當地產物為主,要適應當地的環境,像那種為了吃荔枝派出一批千里馬跑接力的事,一般老百姓沒錢玩。通常情況下,最有特色的飲食基礎反而是因為窮,比如加鹽風乾這樣儲存食物的方式。除非出現大面積的移民現象,否則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通常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2、經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個社會的記憶

法國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財富或者說貧富差距在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記憶,甚至帶來經濟歧視和身份歧視:

試想一下,假如河南人像深圳人、溫州人一樣富裕,河南省像上海市、廣東省一樣發達,地域歧視現象恐怕就很難出現。知名學者葛劍雄認為,一個地方的人受到歧視,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這一地區由盛轉衰、由中心而邊緣之後。筆者以搜狐網調查為例,「你覺得地域歧視的根源是什麼?」選擇「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就佔43.01%。

總之,地域歧視的經濟社會基礎是發展中的差距,是因差距而導致急速的社會流動以及社會流動中人們的心理表現,即優勢地區人群的優越感和弱勢群體的羞辱感。

3、經濟政策也會影響集體意識

區域開發或發展的前提是對該地域的肯定。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出台了幾項區域發展的重要國策,包括建立經濟特區和開發浦東在內的沿海經濟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和成都、重慶協調城鄉發展試點的特殊政策等。而在中部崛起中,針對中國人口最多、最大的農業省份河南卻缺乏清晰的政策支持,這也影響了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有的重要地位。

為何會出現地域歧視?

楚國人和宋國人的性格究竟是什麼樣,誰知道呢?但是這些流傳千百年的成語卻成功的將他們的保留在愚蠢、迂腐的傻帽形象中。這種價值判斷經過長時間的重複後,就會成為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提到宋國人就會想起那個「揠苗助長」的呆瓜。

放到現代來看,得有多少人從來沒接觸過河南人,卻說河南人是騙子;又有多少人壓根沒和上海人打過交道,卻說上海人是小氣鬼;還有多少人從來沒見過廣東人,卻喜歡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

導致這些偏見的可能是新聞報道,可能是笑話段子,可能是影視作品,可能只是方言惡搞。否則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人們為什麼會形成同一種偏見和觀念呢?

1、自我優越感

地域歧視是極度膨脹的自我優越感的產物,它源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差距。地區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地區之間因為資源的爭奪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利益矛盾。地區差距和地區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會心理方面,形成優勢地區人群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如果不加節制而過度膨脹,對落後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歧視就難以避免了。

2、社會刻板印象

所謂「社會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某一類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帶有片面、負面的色彩,並以此作為參照框架,主觀認為這類人所有成員都符合這種看法。它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群體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阻礙人與人之間正常的認識和交往。

「刻板印象」還往往導致誤解,因為,「刻板印象」所根據的並非事實,有時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有時是以為群體有某種特性(事實上,群體並不具有這種特性)而推斷個人也必然具有這種特性而形成的。

3、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

地域歧視同時也是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自己聽到的事情是真的。

在現代信息「大爆炸」的社會裡,普通人特別容易喪失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對許多事物往往不作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從而形成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現象。

例如,前一段時間,一些媒體對流動人口犯罪個案的報道,就常常成為民眾判斷身邊人的心理基礎,並被誇大化和擴大化,從而輕易把某個群體符號化、標籤化地對待。這是地域歧視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


兩年前我是沒有地域歧視的,兩年的大學生活導致我似乎成了河北地域黑,以至於常掛在嘴邊的話是「窮山惡水出刁民」以及「無知教我沉默」,對不起,但這是實話。


答主這些年常年在外漂泊,自認算是個性情中人。經歷這麼多年職場商場的爾虞我詐,交朋友依然把人品放在第一位,有點嫉惡如仇,這也是我現在依然是個loser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下是我個人對幾個省份的人的直觀感受,根據我個人熟悉度排名:

1.內蒙古:答主的家鄉,自然排第一個。首先想說內蒙在全國來講不算髮達,但也絕沒有大多數外省人想像的那麼落後。有的外省人覺得內蒙來的就是蒙族的,住蒙古包騎馬放牧,實際上內蒙跟別的省份一樣百分之八十都是漢族,蒙族人只佔百分之十六左右,而且蒙族人也沒人放牧了,大多還很有錢。

內蒙人相對實誠,重感情,思想保守,注重倫理道德。但也是全國傻逼,二百五最多的一個地方。有人會覺得二百五最多的應該是東北啊,我覺得不是,東北人有城府,裝逼都是有目的的,而內蒙人是純粹為了裝逼而裝逼。

2.四川:我上大學的地方。嚴重陰盛陽衰,男人像女人,女人像男人。男的大多飢不擇食,女的大多不守婦道,但凡有點姿色的基本都有備胎。但為人還算實誠,他們叫耿直,當然這個耿直不包括男女關係。

最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四川的髒話,我在內蒙跟熟悉的朋友也經常髒話連篇,來到四川以後一度有點語言潔癖。四川的髒話是不分場合,不分尊卑,不分男女老幼。女的幾乎沒有哪個不說髒話,張口閉口都是老子,跟女性打一回麻將你全家基本都要被問候一遍,不論輸贏。這其中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是家長對自己的小孩說話也毫無二致。

3.重慶:我現在工作的城市。人員素質整體不如成都,跟四川其他城市大體相同,潑婦罵街隨處可見。生活節奏較四川要快很多。

4.河南:我的公司總部在鄭州,河南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極好,說話「中,中」給人的感覺樸實、憨厚,不像四川人「要的,要的」的陰陽怪氣,大街上的井蓋也基本都是水泥做的。但接觸久了就發現河南人最大的特點就一個字,假!全國人民最虛偽的非河南人莫屬。我有幾個關係極好的河南朋友,他們自己都承認河南的敗類確實多。我一個同事家裡賣熟牛肉的,他自己親口說他們家根本沒牛肉,都是拿豬肉來當牛肉賣,而且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家長給孩子灌輸的思想都是利益第一,不能吃虧,說話辦事嘴要甜。

5.湖北:去年在三峽的一個水電站呆了一年,認識一大幫湖北人。湖北人給我的感覺就四個字,自以為是。

6.雲南:其實我並不了解雲南,我呆的地方是在昭通,與四川接壤,更像四川不像雲南。去過幾個雲南的其他地方感覺都不錯,人也很好相處。

7.廣東:我最喜歡的省份沒有之一,廣東人怎麼樣我並不了解,感覺大家都很忙碌,但是地方是真的不錯,美食多,服務行業做的很好(沒有特指某種服務,不要想歪)。還有感覺廣東人很注重養生,吃飯青菜必須有。

8.山西:這個排名靠後了,寫著寫著才想起來,感覺跟我的家鄉內蒙很像,二百五也很多。

9.陝西:接觸不多,陝西人給我的感覺有點怪,說不上來,四川有個詞形容他們很貼切叫「裝怪」。我想不出還有什麼詞能來形容他們。

就寫這麼多吧,負面的東西居多,主要跟我個人性格有關,天生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傷到某些人玻璃心的隨時歡迎來打我。

寫完了才發現主題是如何看待地域歧視。。。

我的觀點是環境確實會影響人,每個地方的人會一定程度的帶有一些他們的地方特色,但是說白了都是中國人,大環境都一樣能差多少。在你的家鄉還不是一樣有人會說我們村的人好,隔壁村的不行,一個村的說我們家人實誠,隔壁老王太精明。

在糾結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想想:

那又怎麼樣?

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自己做的夠好嗎?


當代高校大學生中也普遍存在!更可怕的是自己自卑還怕別人歧視

我的一個朋友在華政讀書,她的一個室友來自福建泉州(也並不是一個很小、普通人沒聽說過的地方啊),我朋友跟我說,每次二人的觀點不同都會被她的室友上升為:你們是大城市的孩子怎樣怎樣,我們從小地方來的怎樣怎樣……

我的大學輔導員來自河南,第一次開班會第一句話就是:我來自河南,社會上有很多針對河南人的地域黑,希望大家作為法律人能夠理性,不要地域歧視。我不會因為某某同學是河南人就關照,也不會因為別人不是河南人就不關注blabla

exo me???

一個自信的人會在第一次班會說這個?我也不是很懂了。

今年高考出成績的時候,酸溜溜發一條票圈:連續若干年河南文狀沒出現在鄭州外國語,可見我們這些寒門貴子還是有機會的…(他本人的這條票圈已刪)

沒什麼好說的了。

或許怕被歧視,所以很玻璃心吧。可是實際上沒有任何人歧視你,反倒是你說了這種話之後,覺得你這人腦迴路真清奇


有些人堅信環境影響人,卻又極其否定地域歧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天津人?
為什麼大家不願意承認「地域歧視」的合理性?
現在部分長三角人對安徽人的成見,與當年朱元璋打壓江南的政策是否有歷史淵源?
香港人敌视内地人吗?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黑上海人?

TAG: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