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句話對嗎?

如果這句話不對,那它不就是絕對的了么?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句話是不對的。

反對 @陸丁的回答。

1. @陸丁 認為,」絕對「分兩種

1. 所有S都是P

2. 不存在S不是P(S必然是P)

人是動物:兩者都成立。

人是月經動物:前者成立而後者不成立。

第一種是無條件的,第二種是有條件的。

對於第二種絕對不成立的情況,@陸丁 舉了個例子:

「所有的人都是有說話能力的」。這話對,但不絕對對,為啥呢,在一種狂野的想像中,我們可以設想在未來漫長的進化旅途中,人這個物種最終擺脫了說話這種費勁的交流方式,並且因此說話能力也消失了——比如,用來說話的器官完全消失了。全都眉目傳情心靈感應。

即:所有的人都是有說話能力的,但是人不是必然有說話能力。

請問:「所有的人都是有說話能力的」,這裡的「人」包括說話能力消失了的人么?

如果包括,這句話就變成了:「所有的人(包括說話能力消失了的人),都是有說話能力的。」這明顯自相矛盾。

如果不包括,這句話就變成了:」所有有說話能力的人,都是有說話能力的。」 這也無法證明「存在沒有說話能力的人」。

2. 針對題目中的句子,@陸丁說:

假設(1)是正確的,那麼這個時候所有的句子都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或者是可能真,或者是可能假。

實際上我們不知道這個句子到底是還是不是絕對的,我們知道它是正確的而已。

但是,你根本無法假設它是正確的。

當你假設一句話是正確的時,你其實就是在假設它絕對正確。

而對於這句話,你如果假設它絕對正確,他就是絕對錯誤的。

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啊,我只是假設他是正確的,沒有說他不可能錯啊。」

要是你假設一句話是對的,它還可能錯的話,那麼你要假設他是錯的,他是不是還可能對呢?

這和你假設它」既可能對,又可能錯「有什麼區別呢?假設還有什麼意義呢?

3. 即便是假設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這句話的否命題,即「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句話,不就」絕對是錯誤的了么?「

這不就與假設的「沒有絕對」相矛盾了么?

綜上所述,「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句話是絕對不對的。

當然也可能是我對@陸丁的回答理解有誤。如果有錯請指出。


【題主不妨先跳到第三部分最後,然後再從頭看起。因為我覺得你在說明部分所說的「如果它不對,它不就是絕對的嗎」是我在第三部分理解的那種」絕對"。如果不是,那就。。。直接不用看了】

1.不對(通常看法)

按照通常的看法,這個句子的特徵是,它自己的反例。 而有反例的句子是不對的。

我們可以通過更加嚴格地區分悖論(paradox)和兩難(dilemma)這兩個概念來進行說明這個通常看法。【這個區分暫時在文獻中沒有見到。可以看成一個方便措施。然後,為了方便起見,下面我就不在」悖論「和」兩難「左右加引號了。】

所謂悖論是說,一個句子能夠從它是對的,推出它是錯的;或者,能從它是錯的,推出它是對的。但這兩種情況只有一個成立

如果是前一種情況,這個悖論句實際上是錯的,但如果是後一種情況,依照反證法,這個悖論句實際上是對的。換句話說,悖論是有確定的真值的。

與悖論不同的是兩難。所謂兩難,是指一個句子不僅能從它是對的推出它是錯的,而且能從它是錯的推出它是對的。兩難句沒有確定的真值。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是悖論中的第一種情況。因為如果你認為它是錯的,那意味著你認為有某個句子是絕對的,但這個絕對的句子未必非得是「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自己,比如,它可以是「卧梅又聞花」。這個時候不能繼續得出「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句話自己是對的。

這裡的情況跟理髮師悖論不太一樣。理髮師「悖論」按我們現在的定義應該說是兩難。

但是,這種通常看法依賴於我們對」絕對的「取一種特殊的理解。如果不取這種理解,結論會完全不同,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對」絕對的「做一個」小「分析。

2.插入:絕對的幾種含義

前面是把「絕對」理解成「絕對對」或者「絕對正確」。但是還有另一種理解,即理解成「絕對正確或錯誤」。也就是說,不管正確還是錯誤,只要它正確得很絕對,或者錯誤得很絕對,就都是「絕對的」。這樣一來,「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實際上等於(1)「對於任意一個有確定真值的句子來說,它的真值都有可能不是那個真值」。

一般來說,像「所有的S是P」這樣的句子,「絕對的"其實有兩種意思。一個是說,"所有的S是P「,是對」所有的「的一個強調。說得更明白一點,我們其實不是在說,」所有的S是P「這個句子是絕對的,我們是在說,P這個謂詞,能絕對用到S這個主詞(所表示的類)上去。換句話說,此時」絕對的「其實就是」所有的「的另外一個說法。

但是"絕對的"還有另一個意思,在這個意思下,它是針對句子來說的。這個時候,它相當於」必然「。這樣一來,如果你說」所有的S是P「是絕對的,意思是說,不僅所有的S是P,而且它(嚴格說是,它們中的每一個都)不可能不是P。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區分這兩種」絕對的「的意思。如果你把」絕對的「等同於」無條件的「,那麼前一種」絕對的「,即關於謂詞P的「絕對的」,是說當它用到S中的個體身上的時候,是無條件的——不需要再對S附加任何條件。比如,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動物,這個時候你任意抓出一個人來,你都可以說,」你是動物「。但是,如果你用的謂詞不是動物,而是,比如,有月經的動物,那麼你就得對」人「做一些限制,也就是條件,當你抓一個人比如張三出來的時候,你說」你是有月經的動物「,你就得加一個前提,換句話說,你得這麼說,」如果你是女人,那麼你是有月經的動物「。

而後一種」絕對的「,也就是關於句子的那種」絕對的」,會有這樣的情況,即,即使「所有S是P」成立了,但它仍然不是「絕對的」。比如,「所有的人都是有說話能力的」。這話對,但不絕對對,為啥呢,在一種狂野的想像中,我們可以設想在未來漫長的進化旅途中,人這個物種最終擺脫了說話這種費勁的交流方式,並且因此說話能力也消失了——比如,用來說話的器官完全消失了。全都眉目傳情心靈感應。

我想你肯定注意到了,在前面的這個區分中,有一種理解似乎會導致整個邊界的模糊。這種理解是這樣的,如果你說「所有的人都是動物」,那麼當然,每個人都是動物,此時我們其實也說,沒人可能不是動物。那麼至少,「人是動物」這句話,就變成絕對的了——第二種意思上的絕對,即針對句子的絕對。換句話說,第一種意思上的絕對,似乎可以推出第二種意思上的絕對,這不跟我們前面的分析,即,即使滿足了第一種意思上的絕對,仍然可能在第二種意思上不絕對,矛盾了嗎?

沒有矛盾。首先你要注意到,這裡的句子變了:「所有的人是動物」變成了「人是動物」。而且這個時候「人是動物」中的「人」,不是人這個類,而是每個人。

3.繼續分析:不知道/不確定

我們剛才說了,「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實際上等於(1),即「對於任意一個有確定真值的句子來說,它的真值都有可能不是那個真值」。那麼,怎麼來理解(1)呢?我們還是可以先按照上面的方法來嘗試一下。

假設(1)是正確的,那麼這個時候所有的句子都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或者是可能真,或者是可能假,那麼(1)自己呢?。。。可以看到,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區分了「對/正確/真」和「絕對的」這兩個概念——後者現在意味著或者絕對真,或者絕對假——而且我們還區分了關於句子的絕對和關於謂詞的絕對,或者,區分了基於「全稱」的絕對,和超出全稱的絕對,而(1)顯然是後者,所以實際上我們不知道這個句子到底是還是不是絕對的,我們知道它是正確的而已。

所以,至少,現在(1)沒有反例。

那麼,如果假設(1)是錯誤的呢。如果(1)是錯誤的,也就是說,確實有一句話是絕對的,而且,和剛才一樣,這句絕對的話,未必是(1)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不妨再次假設那個絕對的話是「卧梅又聞花",而且不妨假設它是絕對錯的(其實無關),此時,我們手上的情況不同於前者,我們現在在某種理解下可以知道,(1)其實是絕對錯的,因為(1)現在不僅錯,而且有一個反例告訴我們它錯。如果你把有一個反例,即實際地有一個反例這事看成是不僅是(1)錯的證據,而且看成是(1)不可能不錯的證據,那麼(1)當然就是絕對錯的,因此是絕對的。但是,這裡並沒有推出矛盾。因為我們這裡的論證是:假設(1)是錯的,推出的結論是,(1)是絕對錯的。這個論證不能為我們關於(1)到底是對還是錯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注意,我們的這個理解,不同於」有一個反例就是必然有一個反例「。它只是說,有一個反例的句子不僅錯,而且絕對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反例。】

當然,有一種理解,就有另一種理解。如果你不認為有一個反例的句子就是絕對錯的句子,那麼情況更糟,你最多只能推出它是錯的。仍然沒有幫助。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在第一種情況下,我們假設(1)是對的,推出(1)是對的,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假設(1)是錯的,最多能推出(1)是絕對錯的,這兩種假設都不能為我們提供(1)到底是對是錯的有效信息。所以,我們對(1)的對錯的態度實際上應該是:不知道。【可以聯想一下哥德爾老師的著名工作】。

所以,如果正面來回答題主的疑問是這樣的,確實,在一種特定的理解下,如果「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話是錯的,那麼它自己就是絕對錯的,因此也是絕對的,但是這裡並沒有矛盾。你覺得矛盾,是因為你又把「絕對的」理解成「絕對對/正確」了。但是如果把「絕對的」理解為「絕對對/正確」的,那麼你實際上在假設「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話是錯的時候,就算你可以說&<它自己是絕對錯的&>,也不能由此來得出&<它是絕對的&>這樣一個結論。而且實際上你連「它自己是絕對錯的」都得不出來。因為如果&<絕對的=絕對對/正確的&>,那麼」絕對錯「這個表達法無意義。簡單說,詞義混淆。

---------------------因為啰嗦過了1000字而出現的分割線--------

回答 @王昱洲

謝謝你的評論和這個反對。一個呢,是因為好好聊天的人太少了。另一個,是因為你的觀點說的非常清楚而且犀利。這在聊天的時候非常有幫助。。。下面很長,我說話很啰嗦,見諒。

我們可以從你的第二個觀點說起。你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認為某句話是對的,他就無法假設它是錯的。而這個「無法」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如果一個人認為某句話是對的,他就得認為這句話是絕對對的。這個想法很有意思(待會討論)。但不是特別符合一般情況。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在這兩種情況下,人都還是可以假設的。一種情況是在他試圖為這句話提供證明的時候,特別是用反證法提供證明的時候。比如,你想證明根號2是無理數。雖然你認為根號2是無理數,但是當你證明並且用反證法證明的時候,你的第一步,是假設它是有理數。&<進行證明&>這種情況,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把它叫做認識論的情況。意思是,在進行證明的時候,你的態度實際上是試探性的,就是說,你得假裝還沒同意這句話。人都是可以而且會假裝的。(我之所以把這種情況叫認識論的,是因為它跟懷疑論有某種關係。不過這個不重要。這裡重要的是一個疑慮,即,我們是不是能完全中立地去懷疑,特別是在&<進行證明&>這種情況下,有沒有一種懷疑能讓我們完全中立。不過這個問題暫時不相關。)

另一種情況,是他雖然認為這話對,但是,是偶然對的。比如說,我認為「我今天早飯吃的是包子」是對的——因為我今天早上確實吃的是包子。但是我也可以吃油條,因為那早點攤上也有油條。除非你是鐵杆的宿命論者,否則,&<認為一個句子對&>並不能排除掉&<同時也認為它可能是錯的&>這個選項。因為涉及到宿命論這種問題,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叫做"形而上學"的情況。這種情況是比較實質性的。或者,至少跟你的反對意見關係比較緊密。

關於"形而上學"情況,即&<一個句子對但仍然可以不絕對對&>這樣一種觀點的"形而上學"情況,要點實際上是在於要區分出兩種理由。就是說,有一個句子,你認為它是真的,或者是假的,然後你給出一些理由。這些理由其實分成兩種。一種理由是針對這句話是真還是假的,另一種理由,實際上是在你確定了這句話是真還是假之後,用來對真或假的類型(偶然真/假還是必然真/假,絕對真/假還是不絕對真/假)再去做區分的用的。

現在就可以來說你的第一個觀點。這裡你確實有一點誤解。我區分兩種絕對,是區分當我們在說「絕對」這兩個字時候,可能有兩種意思,或者叫用法。一個用法,是我們把「絕對」當成是「絕對對」的簡寫來用。另一個則不是,在這種用法中,你說一個句子是絕對的,並沒有不確定它到底是絕對對還是絕對錯,而是只是在說,無論是對還是錯,這個「是」,是絕對地「是」。你可以把它叫做關於「獲得真值的方式」的絕對。「獲得真值的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模態」(modality)。你看,這個區分,相當於我前面說的那第二種理由。

有了這個區分,我們就能更好地分析你的這個問題:在「所有的人都有說話能力」這個句子里,「所有的人」包括「說話能力消失的人」嗎?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當然是,不包括。但是,問題在於,即使不包括,它並不導致你推論出來的那個矛盾。為什麼呢?因為設想和現實之間沒有邏輯上的矛盾關係。你忽視了我說不能說話的人類的時候,有一個前綴是」在我們最狂野的想像中」。我承認我文風有問題,所以可能讓你以為這個只是修辭用的。不是,這是一個實質性的條件。為了更清楚,我們還來看一眼包子。

假設我是一個包子人,就是說,不僅今天早上我吃的是包子,而且其實我從生下來就每天早上都吃包子。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可以再假設,我之所以是因為如果我那天早上不吃包子,我們家樓下就會丟一輛自行車。於是我先得到了一個全稱的自我陳述:我每天早上都吃包子。然後,你看,包子其實只是很多可能早餐中的一種,而且樓下的自行車其實跟我關係也不是太大。於是我又得到另一個自我誇耀的陳述:(要不是我心懷宇宙),我還真有可能某天早上就沒吃包子(而吃的是油條)。我覺得這話也沒錯。然後你問我,那你說的「每天早上」是包括了」某天「,還是沒包括」某天「呢?我該怎麼回答呢,我只能老實地回答說,您把我問住了,因為沒有這個某天。你看,這裡的關鍵是,其實沒有這個某天。更完整的說,關鍵是在於,即使沒有這個某天,即使實際上沒有這個某天,我仍然可以說,我可能某天早上吃的不是包子。其實,這才是」可能「。

包子跟人類是一樣的。其實沒有,實際上沒有不能說話的人,但是正是因為實際上沒有,所以你才得說,」可能有「,你才需要去設想,它才是可能性。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說這個可能性。我們可以在說法上承認,就是有這麼一個某天,就是有這麼一種不能說話的人。但此時為了保護可能性的含義,你就得同時承認,即使有這麼一個某天,它也並不是原來那個全稱命題的反例:全稱命題仍然為真。再稍微轉動一點角度,當你問我&<那你這個每天包括不包括這個某天&>的時候,我會回答說」不包括「。但是,此時的關鍵在於,這個」不包括「跟」每天早上吃包子「也不矛盾。換句話說,即使全稱命題的主詞不包括這些作為可能情況出現的情況,全稱命題仍然為真。這恰恰是可能情況區別於現實情況,可能性區別於現實性的地方。

最後來說說那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如果一句話是對的,它就得是絕對對的。如果按照我在前面的分析的話,這個話肯定不能成立。吃包子這個例子我覺得還是能說明這個問題的。但是在哲學中——或者反過來,我們願意把滿足下面這種描述的東西叫哲學——,有一種比全稱(universal)命題還要全稱的命題,不妨叫做總體性(totality)命題。而全稱到了那個份上,可能性的含義,就好像偏離了剛才那個公式,即,&<即使全稱命題的主詞不包括這些作為可能情況出現的情況,全稱命題仍然為真&>這樣一個公式。

一類容易想到的例子,是當我們的句子本身就是關於可能情況,並且試圖把所有可能情況都包括在內的時候。典型的形態是談論不可能:「你不可能每天早上都不吃包子」。如果有一種包子哲學的話,這一定是其中的一個基礎命題。此時,在這種談話方式中,可能性就是現實性,即,可能情況是被當作現實情況來處理的。此時,「絕對地(absolutely)」實際上相當於「完全地」(completely)或者被「完全地」所替代了,然後我們是從「完全地」來得到必然性的。

不僅如此,可以說,我們的很多想法、觀念、念頭,實際上都是在這個層面上進行的,雖然其表述未必顯含「不可能」。因此不需要「大全」,而只需要某種特定的人和句子之間的關係來使得這種替代發生。當然這種情況肯定不是這種通常被叫做「模態崩塌」的情況的全部類型。但是詳細討論模態崩塌確實超出我的能力。不過,無論如何,在心底的最深處我實際上是同意你的「取向」的。只不過這種取向得處理好跟「一般情況」之間的關係而已。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

這個問題還變不變了?

借用豆豆《天幕紅塵》


你好,如果這句話不對只能說明有絕對的一句話,但不一定就是你這句。


如果是對的,那答案和問題矛盾。

所以,這句話是不對的,此為正解。


永遠沒有永遠。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有時候自己都覺得奇妙,人生的際遇總讓自己萬萬沒想到…話別說的太滿,留有餘地…


不對,因為這句話已經是絕對的了。


同意@陸丁的「詞義混淆」。


1.「絕對」按它在「絕對相對」中的意思理解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如果這句話是錯誤的,那麼就會得出「存在一句話是絕對的」,按題主說「那它不就是絕對的了么」,是的,它就是絕對的,但是沒有矛盾。


2.「絕對」按「正確」理解,原話變為 「沒有一句話是正確的」


「沒有一句話是正確的」,如果這句話是錯誤的,那麼就會得出「存在一句話是正確的」, 按題主說「那它不就是絕對(正確)的了么」,是的,它就是正確的,但是沒有矛盾。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話是錯的,可以存在絕對的話,但未必需要是這句話本身。

所有的正方形都是長方形。這句話就是絕對的。

要玩悖論的話,需要自指,比方說:「我說的這句話是錯的」。


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哦。所以說沒有辦法評價它是不是對的。。


這句話不對的話,也不能說明這句話就是絕對的啊。而且這是一個悖論,之前我一直琢磨這句話『這句話是錯的』還拿它去捉弄同學(哈哈哈我喪心病狂請無視這句)。。
後來!接觸了邏輯學才明白它的道理,這些否定自身的語句都是自相矛盾的,無所謂對錯。
於是這個梗我就不玩了。


如果這句話正確,那麼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句話就是絕對的,所以不對


請參考歌德尓不完備定理..所有能證明事件相容性的定理都不能證明其本身的相容性...

忘了說了,也可以用波普爾的證偽性去理解。任何一個定理都必須具有證偽性..就是看這句話的否命題對不對...


舉例證明;你絕對是你父親和母親造出來的。

所以總有;「話」是絕對的。

不贊同的告訴我是什麼心態,哈哈。既提問者的這句話「不對」。


這話不是絕對對的。


有些話在有些場合也可以是絕對正確的。例如:有人問:誰吃早餐了?


吃了早餐的我說: 我。


這一個我字在歷史事實上就是絕對正確的


如果這句話對,那就跟本身矛盾了,所以肯定不是對的。


如果不對,那麼這句話的否定應該是「至少有一句話是絕對(對)的」,所以就算原文不對,也有可能有其他的話是絕對的。


綜上,這句話一定不是對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問。

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如果這個相對論從客觀科學來說,能夠論證成功,那其本身就對自身的論斷具有可反駁性。

就像以及之矛攻己之盾一般。

首先,要認識到的一點。

事件萬物都是存在相互衍生相互影響的關係的。

在這個關係當中,規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螻蟻一般渺小的人類無法以一窺全。

所以只能,假設,一個命題成立。

就像解方程一樣。

如果未知數過多,可以先假設一個數值成立。

再進行演算。

我想,所謂「沒有一句話是絕對的」這個結論,也無非是一個假設值罷了。

一己拙見,敬請斧正。


不對。

至少有一句話是絕對的:「萬物皆信息」。


有點悖論的味道,但不是的額。高中數學課本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肯定世界上其他人是有「自我意識」的,是和自己一樣的「人」?
人們為什麼更願意相信弱勢群體是正義的而不會理性地看待問題或事件?
學習哲學有沒有用?
為什麼會產生悖論?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誰是廢柴?

TAG: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