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邏輯思維,人類還有哪些比較重要的思維模式?
免打擾模式!
還有非邏輯思維模式,比如形象思維。實際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一對完整範疇。另外的分類還有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線形思維和非線形思維。另外關於思維突破創新方面還有換位思維,模塊化思維,網狀思維,整體系統思維等。另外馬克思主義中,關於思維層級,實際上是抄襲黑格而的,具體分層是: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歷史和邏輯的四層辯證思維方法。
邏輯本身就是指思維的過程,而不是某一種思維!
對於公理設定的反駁並不需要理由,但對於公理以下的定理推論以及現象解釋的反駁需要回溯到公理基礎,因為這是同一個公理體系下的契約協議,以保持形式邏輯的一致性。這就是為啥形式邏輯鬥不過辯證邏輯,因為形式邏輯再怎麼嚴密都是建立在某套公理假設基礎上,而辯證邏輯直接穿越了形式邏輯的整體證明過程,對公理體系發起攻擊,釜底抽薪,所以辯證法無敵辯證法最大。但是辯證法在簽了契約協議之後還在公理體系內亂竄就是違法,違反形式邏輯 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之辯(大小邏輯關係)
-
想像無誤。-三種重要的思維模式,分別是底線思維、敬畏之心和主動意識。
這三種思維的模式,是什麼?
一、底線思維
為什麼總有人在為自己的選擇後悔呢?
最可能的原因是決策前沒有用過底線思維考慮問題。
這種思維模式,在三年前和一個領導聊天時第一次聽到,當時的我並不是很關心時政,從領導口中聽到這種思維模式,頓時對領導心生佩服,覺得領導就是領導,有見地!
後來開始主動關心時政後,才知道原來在2013年也就是三年前,習主席就提出了底線思維的方法。
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據《學習時報》報道,習近平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會議上強調
我不是在為誰站台叫好,我只是在吸取一切可吸取的精華。
國家領導人的講話,肯定是具有大智慧的,毫無疑問,畢竟背後的智囊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把智慧中的精華摘取提煉再形成簡單的文字講出來給大眾,並對大眾生活的進行指導,做到這樣很難。不會思考的人會出現對自己都沒搞明白的事情妄加指責還認為自己說的很對。
不會思考的人說出來的話,不必多信,不過是在複製別人現成的思維罷了。
這種人,是沒有底線思維的人。
底線思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在做決定前,想清楚做出決策後的最好結果和最壞結果,最好結果能好成什麼樣,最壞結果會壞成什麼樣,自己能不能承受。注意,一定要掂量對自己的影響大小。
而另一層意思,是類似於紅線思維。就是自己給自己設的下限。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原則,這是我的原則,意思是到這裡就可以停了,再下去就要採取一切手段維護我的原則了。
現在很多商人沒有底線思維,即沒節操、沒下限。為了賺錢什麼都敢做,最後就要承擔他承擔不起的法律責任,也許他的底線就是不能虧本吧。
不用底線思維思考的人,或者說守不住底線的人,會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交學費。最後通過付出巨大代價來讓自己學會使用底線思維,然後將教訓講給後人說,再眼睜睜看著不聽話的後人犯同樣的錯誤。
每個人對底線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但對每個公民來說,在法治社會裡,最低的底線應該都是不違法。
制定法律的懲罰尺度,都應是讓違法者付出大於所得。健全的法制當是如此。
古人講究「慎獨」,這也是一種底線思維,要保證在一個人獨處的情況下,還能剋制自己,行為限制在底線範圍內。「慎獨」這一個概念會流傳至今並仍然備受推崇,說明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二、敬畏之心
在農村供奉祖輩神仙的神龕上,通常都寫著天地國親師。這句話寫了幾百年,但很少有人懂它的意思。神龕上供奉的不是神,而是人的敬畏。古人認為人最應該敬畏的是天、地、國、親和師。
天:指的是天時,自然規律等。
地:指的是位置、勢、周圍環境等
國:指的是國家,國法等
親:指的是親人、長輩等
師:指的是良師益友,不僅僅指教師。
這一句話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思維,如果每一個違法犯罪的人,在供奉神明給神龕上香前仔細看看這條古訓,應該會要少犯很多錯吧。做官做到了牢房,無非是不敬畏「國」;從商失敗,無非是沒有考慮好進入市場的時間、季節,也就是違反了「天」,沒有搞好市場需求定位,自身條件定位、經濟大勢,也就是違反了「地」,再做點違法的事情,違反「國」,如果再不聽親人、良師益友的勸告,一意孤行,違反了「親」和「師」,五條全不在意,那就要承擔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沒人扶持的後果了。
可見保持敬畏之心,並不是臣服,而是一種保護,一種智慧。
除了傳統的敬畏觀,我還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要對大眾的敬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對大眾不敬畏,把大眾當傻子,讓大眾忍無可忍的時候,再強大的暴力集團也阻擋不了洶湧而來的大眾。
二是對年輕人的敬畏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體制?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體制內過於強調按資排輩的落後秩序。
商業世界裡為什麼那麼多活力?因為沒有了按資排輩,能行的就上,不行的自然被淘汰。這樣誰都不敢不作為,誰都不敢占著位置胡作非為。現在財富榜里的企業老闆年輕化越來越明顯。原因就是年輕人是新時代的弄潮人。他們的闖入可以攪動全局,讓商業社會日新月異,不斷更迭。商業世界的自由發展,年輕人強大威力在其中得以充分體現。
體制內對年輕人的不敬畏,是體制活力喪失、改革阻力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對時間的敬畏
對時間的敬畏,也是對自己生命的敬畏。
年輕的時候,覺得時間很多,浪費點沒有關係,高中以前不想未來的事情,被壓著學習,到了大學又開始放縱,任時間飛逝,不為將來打基礎,一畢業傻眼了。被青春小說和電視鼓吹著去體現所謂的肆意的青春,瘋狂的歲月,最後卻發現小說里和電視里那些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工作,談著戀愛就可以過得像花兒一樣的生活離自己那麼遙遠。
對時間沒有敬畏之心,會錯過最適合做事的年紀,還要用不適合做事的時間去彌補。甚至很多事情是無法彌補的。二十多歲不學習不努力,到三十多歲想努力卻沒有了衝勁和精力,還要背負更大的負擔。現在喊著各種拖延症,到了被逼得沒有退路的時候,曾經喊著拖延症時暗喜的心情還有多少?
三、主動意識
谷歌公司曾講過,他們的文化里,遇到一個技術難題,並不是通過開會研究討論,布置工作再解決的。而是通過把發現的問題寫在紙條上,貼在牆上,看到這個問題的技術人員,自己記在心裡,然後把這個問題悄悄解決再把紙條撕下來。
當真如此的話,谷歌想不興盛起來都有難度。
這個文化里體現了今天要聊的第三種思維模式,叫主動意識。
我是在高中開始決定自己規劃自己的人生。到大學開始自己規劃自己的要看的書,也就是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為自己的思想需求規劃讀書計劃。這樣的習慣,讓我對自己的未來多了很多的把握。我總能在每個階段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且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曾經聽到一個好朋友跟我抱怨他的一個哥哥,總是那麼目標明確,每一步都是按自己計劃在走,他覺得那樣的人生很無趣。
我當時覺得他這句話說出來才有點無趣,就像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抱怨國家政策如何如何一樣,你只有自己真正去做事情的時候,才明白,想清楚自己要什麼,並且明確知道自己下一步怎麼走,最後還能把想法變成現實是有多麼的酷炫。
越長大,越能理解同樣踏實做事的人的難處。
保持主動意識,就是要掌握主動權。美國政治里有一個特殊的行業叫做遊說業。就是企業老總通過尋找遊說人員,去替他們給官員求情、講道理,說服官員同意他們的建議或者申請。這樣的制度好於不好,我不過多評論,但我認為,相比國內只存在服從與指揮關係的行政命令式政商關係,要更進一步。國內也只有能直通國家層面的企業老闆才具備講價錢的能力。美國的遊說業,看上去那麼不可思議,充滿腐敗,但我從中看到了主動。政策是為了服務好發展,而不是發展服從於政策,利用遊說人員來合理合法的說服官員採取建議,是一種保持信息交流充分,掌握主動權的方法。
同樣的,對於個人而言,主動贏得自由,不管是人身自由還是財務自由。
如果還在抱怨公司局限了你的時間,限制了你的自由的時候,想想自己的主動意識有多少就明白了。
想明白以上三種思維模式帶來的好處,我花了數年的時間和代價,分享給大家,我相信很多人看了會忘記,畢竟很多人從沒有想過要掌握主動權,任由別人安排不需要活得那麼辛苦,不是嗎?
=======廣告時間==========
來自微信公眾號:踏石留印,不喜勿加
http://weixin.qq.com/r/JziBmVnEpgTZrR36920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覺得人人都應該養成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就是:批判性思維。簡單或者接地氣一點的說法就是:一個人進行獨立的邏輯思考就屬於批判性思維。
要學會批判性思維,我們就要對任何事物和知識經驗時刻保持懷疑,不人云亦云;學會對任何事情和現象進入深入思考,而不是下意識的去想當然;學會繞過撲所迷離和繁複雜亂的表象直達最核心的本質。
可惜的是如今這個浮躁又畸形的社會,我很少看見有人能如此,也很少見人能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去解決事情。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書籍出版;有越來越多的視頻播出;有越來越多的自媒體湧現;有越來越多的概念被提出。這一方面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壞的,壞的情況就是我們越來越難分辨一個信息的質量,來源,真假,用處以及正確與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看一些優秀的書或者信息,那麼我們能收穫很多的好東西,這是我所提倡的。但是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暴虐,腦殘傻逼或者淫穢等等的書籍和信息,我們腦中就會慢慢變得一團糨糊,慢慢的變得從不去思考,變得看見什麼就相信什麼。從而慢慢變得暴虐,變得腦殘,變得低俗。
這裡我可以列舉出一些,比如:某些腦殘的網路小說(有些除外);某些黃色小說;今日頭條首頁上的娛樂消息;UC上的獨家報道;某個叫快手上的視頻;某些不轉不是中國人和美國人都該死的論壇;某些心理陰暗於是見什麼都陰暗的陰謀論者;某些二三線城市經常「毀人不倦」「誤人前程」的學校老師(有些除外)......
唉,本來現在大多數的人的批判性思維就不強,獨立思考的意識很薄弱,也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斷看一些垃圾和有害身心的東西。
對於一些歷史類的和政治類的書籍我也從來是保持中立的,從不深信也很少去看。哈哈,我只想說這兩種東西看看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去認真,認真你就完了。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網站我們普通人都用不了,比如:維基,facebook(臉書),youtube,twitter(推特),谷歌等等,我搞不懂這是為什麼?
《反經》中有一句話很出名:匠,成輿者憂人不貴,作箭者恐人不傷。彼豈有愛憎哉?寔伎業驅之然耳。是知當代之士、馳騖之曹,書讀縱橫,則思諸侯之變;藝長奇正,則念風塵之會。此亦向時之論,必然之理矣。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製作車子的人,惟恐別人不富貴,沒人買他的車;製作弓箭的人,惟恐弓箭不傷人,沒人買他的箭。他們這樣做,難道是對別人有意心存愛憎嗎?不是的,這是技術、職業促使他們必須這樣做的。從這些事例可以知道,當今那些積極進取的人們為什麼一讀了講縱橫謀略之術的書,就盼著天下大亂;通曉了兵法戰略,就希望發生戰爭。這也是一向就有的說法,人情世故的必然。
所以,我如果去外面服裝店買衣服時我從不聽諸如:「這個衣服適合你」「你買這件吧,這個你穿上去很好看的」「這件也不錯」等建議。左耳進,右耳出,我的眼光我自己相信。還有就是老闆朋友圈發的勵志句子等等。但是有些乖寶寶就不一樣了,傻傻的聽了,也傻傻的信了。
百度百科上關於邏輯思維的解釋
邏輯思維是人的理性認識階段,人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過程。
那我在這裡就把「除邏輯思維以外的思維方式」定義為「人類做出非理性判斷的認知過程」
邏輯思維其實只佔人類思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因為其需要消耗巨大的腦力資源。而腦力資源是有限的,所以除非在必要的情況下,人類一般不會使用邏輯思維。譬如說你現在口渴了想喝飲料,你需要決定你要喝可樂還是雪碧,你決不會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選擇:你不會在腦中一一列出兩種飲料的優缺點,再通過邏輯推理進行判斷和選擇(除非你是Sheldon)
生活中人們進行判斷決策的過程往往不那麼理性,換句話說,就是不那麼邏輯。其中最主要的判斷過程,被稱為「啟發式」。
所謂的啟發式,就是人們通過一些非正式的經驗法則來為判斷提供捷徑,從而能夠降低判斷過程的複雜性。這種簡單快速的判斷方式適應了人們生活中的需要(否則每次喝杯飲料都像做了一道奧數題,早晚累死),卻時常免不了墜入「非理性」的陷阱。
下面舉三個最常見的啟發式的類型
可得性啟發式
前幾個月有個人向我推銷「公共交通保險」。他說現在公共交通是最危險的,是該需要買一份保險了。這也反應了大多數人的態度。那時候天上掉下了好幾架飛機,我的各種阿姨每每聊到這個話題總要憂愁地說一句:「哎,現在飛機不能坐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私人交通事故的傷亡率一直是公共交通的好幾倍。但是人們更容易想起大的被廣泛報道的公共交通事故,所以就誤以為公共交通事故更頻繁,損害更大。這就是典型的可得性啟發式。
所謂可得性啟發式,就是在判斷的時候基於記憶中比較容易提取的信息。
再比如人們很容易高估自己圈內人士的數量。知乎的用戶會過高地估計生活中自己周圍知乎用戶的數目,同樣也會過高地估計持有「知乎觀點」的人的數量。例如會過高地估計喜歡《三體》、優衣庫的人數,過低地估計支持郭敬明、崔永元的人數等。
說到崔永元,我覺得現在的反轉基因浪潮多少也是由於可得性啟發式的緣故。朋友圈裡天天轉發反轉的信息,其中很多的邏輯根本經不起推敲。但是who care?只要它傳播地足夠廣,讓你有事沒事就能看到一篇反轉文章,人就會覺得"反對轉基因「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至於高中學過的生物知識,誰還記得。
(PS:插句題外話,我突然發現知乎的句號是佔一個格子的正中,你看。w(?Д?)w好吧我們繼續)
代表性啟發式
有一位先生,喜歡讀書,喜歡寫文章。平時愛看NBA,沒事就上上知乎。他更可能是:A、張佳瑋
B、農民工如果你選的是A,那你就落入代表性啟發式的陷阱。農民工的人數遠大於張佳瑋,正確答案應該是B。
當你使用代表性啟發式做判斷時,你用某個事物的典型特點來代表其整體。在這個例子中,你比較「農民工」典型特徵和題述的特徵,發現並不相符。於是你就下意識地把農民工整個群體都排除在外,而忽略了其它至關重要的因素,在這裡是人數。
很多歧視都和代表性啟發式相關。例如現在很多人討厭穆斯林,就是把ISIS 殘忍、無情的特點扣在了全體穆斯林的頭上。又比如某位女俠被男朋友拋棄,便得出了」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的結論。
在面試中,假如你每方面都做的很好,但有一個地方出了大的失誤(比如說遲到了),那你這個紕漏很可能遮掩住你其他優異的表現。相反,如果你做了一件讓妹紙特別感動的事情,她也很可能會和你在一起,而忽略你其它所有的缺點。
錨定
如果我問你普利策獎的獎金有多少,你的答案可能和事實相去甚遠。正確答案是7500美元。多數人的判斷遠高於這個數值,因為他們將諾貝獎的140萬美元當做參考。而只要稍微想想便能發現用諾貝獎金來預測普利策獎沒什麼道理。這就是所謂的"錨定「。
錨定是指當人們做出判斷時會基於一個已有的明顯的指標,即使這個指標與答案明顯毫無關係。
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是特維爾斯基和卡尼曼做的輪盤實驗。他們找來一批學生,在他們面前放了一個「幸運輪盤「(就是超市經常用於抽獎的那個)。輪盤事先被做了手腳,只能搖到數字」10「和」65「。接著他們被問道:聯合國中非洲國家佔總數的比例是? 結果,那些搖到10的學生估計的百分比是25%,而搖到數字65的學生估計的百分比是45%。由此你可以看到錨定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很顯然每一個學生都明白轉盤的數字和答案根本沒有任何關係,但還是不自覺地受到了錨定的影響。
另一個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是房地產經紀人的評估實驗。研究人員拿著一套房子的信息讓房地產評估人員評估該房產的價值,資料中給每個人的信息都一樣,但有一項除外。那一項是別人事先為該房產評估的價格。結果顯示,儘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經紀人,他們最後的估值受錨定影響的部分超過60%。並且所有人最後都宣稱他們的結果」完全沒有參考別人評估的價格「。
最後說一句。大多數受啟發式做出判斷的人往往否認他們使用的是啟發式。相反,他們會事後(自覺或不自覺地)宣傳自己是基於邏輯的判斷。討厭穆斯林的人會使用看似合理的邏輯推理告訴你伊斯蘭教是一個殘忍的宗教,玩幸運大轉盤的學生也絕不會承認他們受了那個愚蠢的轉盤的影響。許多專業人士,就像我們提到的房地產經紀人一樣,宣傳自己是通過完全的獨立分析做出了判斷,並且在事後找出了許多「證據」證明自己的推論。水平思維法愛德華·德·博諾博士的水平思維法,或橫向思維法,可百度試試
發散模式,也叫無邏輯天馬行空模式
形象思維。最簡單來說,左腦控邏輯,右腦控形象。缺一不可,否則就有問題了。
還有【象思維】,這個是被現代的教育與現代科學所忽略的一種思維方式,甚至相悖的思維方式。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可能都基於象思維之上。中國語言中的形容詞、形容方式,以及用形容來描述的行為都是象思維的表現,中國諺語之類的古語都是用形容比喻的方式表達。中醫就是象思維的最好代表,上火、受寒、體虛、經脈、穴位等等用語,西醫的邏輯思維是沒辦法理解甚至表述的,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甚至對症下藥。
自己個人常用的思維1.邏輯思維,結果反映一個結果(只有一個結果 黑或白)2.辯證思維,過程反映一個完整的整體認知(正反都去客觀認知)3.結構化思維,拆解和整合(工作中常用到的)基本個人用這3種方式可以解決大部分事情,長期過程中,條理邏輯會慢慢變得很清晰,看待人事物,會非常客觀,對於目標會有合理認知拆解
選擇性重視/忽視模式非線性發散思維模式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觀念的不同,
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
強大---需要悟透事物的本質--需要高效的思維方式--宏微觀,天地人三才
要簡化,而不是複雜化。要做減法,而不是加法。說一下情緒的模式吧。也可以說是人處理問題的一般模式。剛寫的。發在我想法裡面的。寫不完下次繼續。先睡覺咯。負面情緒的模式其實看的心理學的書也不多,並且是特別功利地特別務實地閱讀心理學書籍的。寫這個標題的文章也就註定很狹隘很追求實踐應用,可能還會很偏頗很膚淺。但當作對這幾天我看的一點書的總結吧,希望讀者也能有所收穫。首先,要認識的是人產生情緒的一般模式。主要有三個唯獨衡量情緒:敏感性,強度,情緒表達。敏感性指一個人的對積極情緒更敏感或對消極情緒敏感。比如一個樂觀的人,對積極情緒敏感性就高。一般來講,樂觀者會很多更容易感覺到樂觀,輕鬆,更快樂。也因此一般心裡生理相對悲觀者更健康,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更強,性格往往外向,交際主動,反應敏捷。當然,對消極情緒更敏感的人也有自己的長處,比如文藝工作者。情緒強度指一個人情緒波動的幅度。比如一個笑點低,很容易發自內心地感覺快樂的話注意,我要強調是發自內心,而不帶偽裝,表演成份的話,一般也很容易感到悲傷。而一個人經常內心平靜,像少林寺老方丈一樣看破紅塵,也就很少開心很少悲傷了,這就可以稱為情緒強度小。最後是情緒表達。情緒表達能力強的人,更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一般來講,那些很多表達自己情緒的人,人際關係會很好。通過了解情緒的模式,可以首先判定自己或者你想了解的人大概的情緒模式了。接下來是所有人一般處理焦慮(接下來提到的焦慮都代指負面情緒)的三大策略。一,問題中心策略。也就是發生焦慮後,圍繞解決問題去行動。比如失戀了,A首先考慮的是思考:為什麼我會悲傷?——我失戀了——那怎麼辦,尋找複合還是放棄——是他甩了我,那個玩弄感情的渣男——放棄吧——新的開始是忘掉之前最好的方法——嗯,找個新男朋友或者和備胎出去玩——心情好多了。這就叫問題中心策略。問題中心策略中心是問為什麼我會這樣,我該採取什麼行動解決問題。二,情緒中心策略。這次是B失戀了,她會這麼思考:我失戀了,現在的情緒好悲傷——嗯,我要改變這種情緒——我要快樂,我要遺忘悲傷——我和朋友去KTV唱歌吧,發泄一下——回來了,又悲傷了。——我要和閨蜜出去散步。聊聊天——第二天,又悲傷了——我要找到其他一些可以帶給我快樂的事情做,我不能悲傷。圍繞情緒為中心思考解決焦慮的方法,經常想的是去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就是典型的情緒中心策略。三,迴避策論。這次輪到C失戀了。她會這麼想:我失戀了,好悲傷。——不去想它就是了。——可是還是忍不住。——忙起來了,就不會胡思亂想了。今天做完兩篇BEC閱讀——還是忍不住,那我喝點酒吧。醉了不就什麼也想不起來——嗚嗚嗚,我要堅持住,只要堅持一周不去想他就可以忘了。使用迴避策略的人,往往告訴自己,不去想它就是了。而正如你在這三個例子中看到的。一般來說,解決問題,解決焦慮最好是使用問題中心策略。當然,情緒中心策略和迴避策略並不是就沒有自己的長處。研究表明,情緒中心策略在處理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情是往往效果最好。比如有一個心理實驗,讓實驗人員扮演被綁匪劫持的人質,人質全程被綁匪控制,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結果使用情緒中心策略的人質在實驗中情緒更加穩定積極。而迴避策略在處理一些短期問題時更加有效。但往往在長期來看會爆發前期迴避蟄伏積蓄的情緒。當然,一個處理情緒的方式往往是三種一起使用。要判斷一個人處理情緒的模式還要注意他使用策略的偏好,比如男生相對女人更常見使用問題中心策略。以及使用方式的靈活性,一個情商高的人使用不同策略會更靈活有效。所以說,當我們面對自己或者他人的負面情緒時,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或他人情緒模式並採用正確的策略。甚至可以預測他人在情緒面前的機械反應規律。當然,預測也許不太可靠。然後,是人在面對焦慮的潛意識裡發生的防禦機制。我們可以通過暗示強化潛意識的行動,進而調整情緒,也可以總結別人一般常用的防禦機制,理解他人的思維模式。通過下面的學習,可以更深入得了解自己以前是怎麼樣或者如何更好處理自己未來的情緒,或者更理論化理解他人處理焦慮的模式。弗洛伊德學派認為,人在面對焦慮是常見這七鍾防禦機制:壓抑,升華,替代,否認,反向作用,投射,理智化。壓抑,指潛意識發揮作用,把某一段意識里不堪回憶的記憶抑制掉,甚至以至於本人都在意識里忘掉了。電影台詞里經常提到的「人的意識是有選擇性的,往往會忘掉你不堪絕望的故事,而記住快樂輝煌的部分。」就是壓抑發生作用的結果。
先確定觀點,再找論據論證觀點。
所以說,說服一個人是很難的。構造主義 增減縮放 正向逆向 遞歸循環 歸化轉化 分類討論 特殊一般(歸納演繹) 整體局部 數形結合 對稱等價 組合分治 一切皆資源
哈哈,說個反向的...鈍感思維...樓上的都需要敏感度,加攻擊的。這個是給你們加防禦的。另:鈍感思維沒這個詞,如果有更精準的表達請告訴我一下呀
推薦閱讀:
※怎麼判斷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強?
※中西方在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的方面有什麼特點和不同?
※語言之間的語法差異是否會影響思維方式?
※黃賭毒 黃為什麼排第一?
※外語專業生有哪些常見的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