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不允許銀行理財產品承諾保本保息?
有三種理財產品:
1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不保本,不保收益2 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不保收益3 保證收益型:保本,保收益lz的問題我理解是想問國家不允許保證收益型存在的原因。但實際上,銀監會並未禁止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2005年2號令《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保證收益型理財做了如下規定: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
2005年2號令和2011年5號令《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對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設計提出了如下要求:
商業銀行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應當是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
商業銀行向客戶承諾保證收益的附加條件可以是對理財產品期限調整、幣種轉換等權利,也可以是對最終支付貨幣和工具的選擇權利等,承諾保證收益的附加條件所產生的投資風險應當由客戶承擔,並應當在銷售文件明確告知客戶。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或變相承諾除保證收益以外的任何可獲得收益。
因此,銀監會並未禁止發行該類產品,而是此類產品必須是有條件的保證收益。
比如農行的這期保證收益型產品(理財產品及風險和客戶權益說明書 保本保證收益型),農行享有提前終止的權利。這樣就保證假設產品收益出現不足覆蓋整個產品存續期間成本的情況時,農行能夠及時終止產品,將影響降到最低。
確實,比起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類產品,保證收益的產品數量較少。保證收益類產品的優點是滿足客戶需求,特別是滿足對資金安全有較高要求的客戶的要求。保證收益產品的缺點是銀行承擔了較大的兌付風險和監管風險,畢竟保證收益產品安全性等於存款而收益高於存款,如果在季末等敏感時點發行,很難擺脫高息攬儲的嫌疑。因此,通盤考慮後,銀行通常會為大型企業客戶定製該類產品,以便維護客戶,較少為普通客戶大規模發行該類產品。啊,有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啊,只不過大多數都不是,不是國家不允許,而是事實上這些產品的投資標的就沒法做到保本保息,呵呵
謝謝無雪的邀請。這不是國家,這是監管機構,這是從普通客戶的利益出發。在普通客戶與銀行等機構的博弈中,單個客戶的博弈能力太差,容易被欺騙,所以,不能明確的承諾。而且,世界各地多數的監管機構都是如此規定的
題主不覺得自己的問題自相矛盾么?問題說明中增加的內容已經明確,這兩種產品分別是保本浮動收益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這兩種產品如果銷售時仍然承諾保本保息,那不是明目張胆的詐欺。
其實這個沒有硬性規定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里,第三章第十八條有如下規定:
「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應當至少包含以下表述:「本理財產品有投資風險,只保障理財資金本金,不保證理財收益,您應當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
「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應當至少包含以下內容: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和收益,並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提示客戶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損失的程度,以及需要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等內容」。
而且現在銀行不明確承諾保本保息的都賣的這麼好了,一旦銀行都公開承諾保本保息的話就相當於在打「價格戰」了,銀行打價格戰對國家金融業肯定會有不小的衝擊,銀監會這麼做的目的肯定考慮到平衡存款、外幣、理財各項業務的比例,人民幣理財業務過熱肯定會給儲蓄等業務造成一定衝擊,這樣不利銀行整體健康發展。銀行理財產品通常說的預期收益率其實已經給了投資者一個參考。是的,所有的理財都不允許保本保息的承諾,只能給你預期收益的展望銀行 文章推薦
有很多理財產品的確是保本保息的。
如果以後有人告訴你,某款理財產品可以保本保收益,甚至預期未來收益,請扇他兩耳光並給他仍一本《論一個金融從業者的自我修養》。
道理很簡單,金融投資既然是投資未來收益,未來又是不確定的,你憑什麼承諾零風險,且能預知未來收益?除非是銀行固定存款。針對投資過程中大家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那些存在,有待我們發現的優質低風險理財產品,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花捲財團中,都有詳細介紹,關注並回復「理財「即可查看。
證監會明文:調整「保本保息」為「避險策略基金」
上周五,證監會發布規定,將「保本基金」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這意味著以後的基金產品將不再承諾保本保息,而很多以保本基金為名的理財產品自然也不再允許掛「保本保息」的牌子。
一旦在投資過程中產生風險,出現資產虧損,投資人自行承擔損失,平台機構將不再為投資人的損失進行剛性兌付。
保本保息本就是一個迷之自信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般的存在。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就算風險極低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會標註你有可能喪失你的所有本金。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既然是金融投資,必然存在風險,而對於這些風險,只能由你自己買單。
保本保息的承諾本就是一種風險
很多P2P理財平台會承諾保本保息,或者告訴你未來固定收益額,這種承諾本身就存在風險。在沒有出現大規模風險時,剛性兌付可以維持,一旦資產方或者擔保方本身出現重大財務問題,保本保息誰來兌現,信用危機該誰來背鍋。
不僅P2P平台難以實現保本保息,就連一些我們本以為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基金等同樣不敢承諾保本保息。在這些傳統且風險偏低的理財產品中,債券的佔比是很大的,但債券投資存在的風險從去年的債市風波就可以看出,估計今年債市依然不會太平靜。
僅去年上半年,就有18家債券發行主體違約,涉及資金超過200億元。此外,曾經紅及一時的信託產品近期也出現了各種兌付難題:延期兌付、打折兌付、提前兌付。這一切的背後,反映出的是投資不論何時,都存在的巨大風險。
保本保息存在風險,就連銀行也不敢輕易許諾
我們都知道,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以債券、信託等為主要投資對象,因為它們的收益高可觀,風險相對較低。但這些理財產品有銀行做機構擔保,其風險應對能力自然要高於市面上一般以債券、信託為主要投資對象的理財產品。即便如此,近年來承諾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也越來越少。
在國內,金融牌照屬國家監管,這樣一來就增加了金融牌照的稀缺性,不論是券商、資產管理顧問商,還是信託機構,為了保住自己的牌照,就不得不進行剛性兌付,保住自己的招牌和業務。這樣就容易出現之前我們提到過的:一旦出現大規模風險,或者其本身出現重大財務問題無法進行剛兌,由此帶來的信用危機誰來承擔?
如果任由剛兌滋生,極有可能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質量高收益相對較低的優質投資品會受到排擠,質量差風險高的劣質投資品反而會借勢上位,利用保本保息做虛假宣傳。這對投資者和整個金融市場,我想像不出有什麼好處可言。
相比剛性兌付,投資者更應該關心資產價值
至於保本保息為何會在中國流行,這不能單方面歸為機構平台為博取用戶而採用手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投資者自身對於風險和收益的相關性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投資獲取收益的過程,其實就是權衡風險的過程,相比是不是承諾剛性兌付,投資者更應該關心資產本身的投資價值。
只要涉及到投資,就一定會存在風險,不存在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品。就算是打新股,也需要你為1萬元以上的A股股份市值提前買單,才有資格參與,而且打中幾率很低。
整個剛性兌付,與其說反映的是投資機構虛假宣傳,倒不如說是投資者趨利避害的本性被不正確放大。而打破這種剛性兌付,大家也沒必要恐慌,只不過是糾正了錯誤的投資邏輯而已。一旦剛性兌付被徹底打破,投資者樹立起正確的風險意識,定會有更多的「良幣」回歸。
花捲經濟學
1、一句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掉,也砸不到你我頭上,基本可以規避80%的投資陷阱。
2、保有負盈不負虧的想法去投資,十有八九都會虧損的連內褲都不剩。
3、變化的未來充滿未知,我們無法對其進行預測。過度誇大收益或者風險的理財產品,都不值得投資,承諾未來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同樣不值得考慮。我告訴你我有一款P2P產品年化40%,投入1萬,一個月後保證獲得4500塊收益,你信嗎?
4、收益和風險成正比,想要獲得多高的收益,就註定要承擔相匹配的風險,如果你看不清風險,最聰明的辦法就是降低收益預期。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花捲財團!我們告訴你該如何理財!一行三會等部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近日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一醞釀多時資管統一監管標準出台,將使得百萬億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得到統一監管。
《指導意見》之中條例頗多,監管核心在於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模式,清理理財亂象,讓資管業務回歸主動管理本源,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防範金融風險。明確強調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否則將給予嚴懲。
過去,銀行理財一直由於存在剛性兌付的通行條件,使得很多理財用戶為了規避風險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其利率相對於存款要高出很多,而且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和打破剛性兌付之前在一直被提起,而被好多人調侃,這些話就是監管層沒事就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但這次的明文規定,說明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是沒有風險的投資品,需要投資人來獨立判斷和承擔風險。
面對不保本、不保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更是考驗投資者識別風險和掌握理財知識的時候,這種政策監管要求投資者必須跟上投資理財產品的變化。
每個投資者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合理配置投資資金,大多數理財產品並沒有好壞之分,適合自己的資金和投資周期就適合投資。
以下,就是小超給各位理財小白準備的3個錦囊,讓你在理財的道路上,選擇到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將風險規避到最小化。
第一、你不理錢,錢不理你
很多人總希望自己能不斷地漲工資,有更多的收入,以為憑著這個就能過幸福生活。實際上,很多時候儘管收入多了,但同時卻花了更多的錢去買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緊巴巴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個怪圈。
因此,如果你希望跳出怪圈,就應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認真地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慾望。
第二、存款絕對不是你的惟一
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財觀念,安全、方便,拿著銀行那一點利息,計算著存款的時間,可以得到的利息是多少,簡直就是把自己的一座金山變成了一座死山。如果去投資,一開始是可能掙得不多,甚至還會虧,但水滴石穿,積沙成塔,時間長了,就有收穫。況且,在這個過程中你還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如果哪一天突然有錢了,再來學投資可就晚了。這就跟打仗一樣,先演習演習總是有益無害的。
第三、複利,造就富翁
假假設一個25歲的上班族,投資1萬元,每年掙10%,到75歲時,就能成為百萬富翁了。其實,投資理財沒有什麼複雜的技巧,只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固定的投資、追求高報酬以及長期等待。
因此,投資要趁早,笨鳥要先飛。
另外,投資重在堅持,要有平常心。不為一兩次的失敗而放棄。同時,更需要你不斷去評估調整你的理財計劃,也就是說,要把握好經濟周期和投資之間的關係。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所有投資都脫離不了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各投資品種性格不一樣。
作為一個從來沒有進行過有投資的的小白用戶,首先可以先試一試現在比較流行的互聯網理財,操作簡單又安全。在適應了短期理財後可以再嘗試一些周期較長的投資產品。
http://weixin.qq.com/r/ATp7Y4bEgtv9rcIA928T (二維碼自動識別)
1,我認為銀行理財基本都是投資型理財,風險較高,風險低的存銀行收利息,買國債,也不需要銀行代為理財。2,銀行業務員為業績不擇手段,顧客也對理財風險不了解。3,應該是維穩和法律方面的考慮
2017年11月17日,資管新政提出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不再保本保息,這樣做的原因是:1)剛兌使投資者風險意識差,追逐高收益產品,銀行用滾動發行理財產品的方式在不同投資者中轉移收益與風險,轉移不動時,為保持經營信譽,銀行自行籌措或找其他金融機構墊付等,長此以往,銀行為降低自身風險投資方向勢必傾向政府融資平台或房地產領域等,小微企業融資難,進而推高社會平均融資成本。2)投資者缺少投資風險意識,不關注信息披露,銀行信息公示也就流於形式,監管不到位暗箱操作多,容易產生金融風險。銀行是可以破產的,積累的問題爆發時銀行和投資者都受害。
禁止剛兌,投資者自擔風險依據公開信息選擇產品,銀行關注點回歸為提高資金管理能力,實行凈值化管理,改變超額留存收益的方法,管理費之外的收益都給至投資者。這就是說本來應該是預期收益,銀行剛兌會幹掉預期變成固定收益,那實際高了也不會給你嘛。所以對有投資眼光能力的投資者來說禁剛兌是好事。當然銀行理財產品從投資配置上看,比起股票基金還是低風險產品,仍可購買。
雖然新政還是意見稿,要過渡到2019年才會實施處罰,但對投資者的投資素養是有了新要求,需要提高風險管理能力。要想安心省心的讓財富積累增長,也可以選擇保險規劃,那是實實在在會寫入合同的利益。找個靠譜的經紀人,就可以呼吸間賺錢了。
因為,保本保息狀態下的銀行在拿著用戶資金進行投資是會出現很多問題,本來應該可以選擇更不錯的投資策略,卻因為顧及風險而選擇次之的。
以上說的很簡單。其實在保本保息狀態下,對於銀行和理財者都是不利的,一方面銀行苦不堪言,另外就是理財這不能有正確的風險意識,始終處於保本保息的錯誤認識下,最終風險爆發了就開始罵娘,拉橫幅、等等。
此次大監管的到來,打破理財行業的保本保息就是讓這樣的僵局緩解,並直至成為過去式。
不再保本保息後銀行理財產品該怎樣買呢?分享點自己的看法:
目前市場上承諾剛性兌付最多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賣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了。很多朋友看了這個新聞,就要問了,銀行理財是不是不保本了,以後還能買銀行理財嗎?那麼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說,新政策下,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
【問:現在買的理財產品怎麼辦?答:有一年半的過渡期。】
針對現在已經賣出去的」剛兌「型理財產品,新規設定了過渡期,也就是說,新規要到2019年6月30日才實施,在此之前的產品仍然遵循老規矩。所以現在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的小夥伴不必擔心。
【問: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答:可以買,但需要選。】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其中保本型產品的規模非常大。那麼,新規出台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就都是非保本型的了,還能不能買呢?我認為還是可以買的,理由如下:
1,之前所謂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並不像銀行存款一樣是有央行存款準備金兜底的。只不過是銀行根據自己的資產運作經驗把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劃歸到保本型產品而已。新規出台後,這種低風險產品的投資方向是不變的。
2,新規出台後,銀行理財產品跟市場上的絕大部分資管產品一樣,都將變成非保本的凈值型產品。(所謂凈值型產品,就是所有產品都跟股票基金一樣,用一個凈值來表示它目前的價值,凈值漲說明產品在盈利,凈值跌說明產品在虧損)理財產品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會促使銀行理財產品更加市場化,必然會出現一些高收益高業績的理財產品。
所以,新規出台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品種反而會比之前更加的豐富,對咱們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只是評判理財產品的安全級別,不能再用保本和非保本來衡量了,需要查看產品的歷史成績。
【問:所有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嗎?答:不一定。】
前面也說了,銀行存款之所以可以保本,是因為有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兜底,而銀行理財產品從來也都沒有這個「待遇」。所以之前你買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因為產品本身的投資方向是低風險的,所以其本金損失概率依然很小。新規出台後,低風險理財產品只是去掉了「保本」兩個字而已,其性質其實仍然跟原來的「保本」性質一樣。比如寶寶類的貨幣基金,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保本的,但幾年來的歷史收益率告訴我們,它就是保本的。
【問:新規之後低風險偏好人群只能銀行存款了?答:必然不是】
很多網友看到這個新聞就開始噴:連銀行理財都不保本了,我們老百姓想理財只能存負利率的銀行存款了。告訴這位朋友,這麼理解就大錯特錯了。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是對理財行業相當正確的一次規範決策,現在看來至少有三大好處:
1,理財產品之間充分競爭,優質的理財產品會更加多。
2,理財產品之間比拼的是資產的管理能力,也就是資管產品的歷史業績,業績好的產品才受用戶歡迎,那麼整個資管行業的資產管理能力就能有顯著提升,反映給咱們投資人的就是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可以大幅提高。
3,資管行業的運作將更加透明,資金不會被挪作它用,對於投資人來說,本金反而會更加安全。
送上小貼士: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將更加規範,對投資者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財寶理財旗下知乎號:談錢不傷感情為您分享
文:lambert
銀行理財除了書面承諾保本的產品而外本身就不應該承諾能完全達到預期收益實現剛性兌付這是因為目前大多數的理財產品銀行是投向票據、債市和貨幣市場如果銀行理財剛性兌付就要求借債企業完全對付債務,但是大家知道實體經濟的生產盈利與否是不確定的,但是現在為了滿足銀行剛性兌付的需求企業就一定要足額兌付,如果企業盈利就用利潤兌付如果企業虧損就用新的債務去償還舊債,這樣顯然會讓實體經濟的風險越來越大,企業用新債還舊債就可能涉及到向影子銀行借貸更加抬高財務成本,不利於實體經濟成長。個人淺見歡迎拍磚。
銀行理財產品也有風險,所以不能保證保本保息的,如果你想要保本保息的就只有儲蓄最靠譜了,銀行很多理財產品風險也不小的,和很多網上投資理財的風險比起來是差不多的,可以對比下比較熱門的網上理財產品和銀行利息。 這是高搜易的有一款產品和餘額寶差不多,寶寶類產品,但收益高很多https://www.gaosouyi.com/
記住,都是利益的博弈。什麼這個那個的都是立場問題。保與不保就是風險誰承擔的問題。試想誰喜歡承擔風險?但大家可要看數據說話2014年銀行業17家銀行利潤佔中國500強企業一半。做起投資賺了沒的說,虧了先可客戶來。沒有擔當。
推薦閱讀:
※安卓系統有什麼推薦的記賬軟體嗎?
※買房了的90後都是如何買得起房子的?
※網貸平台怎麼分散投資?
※如何做房東?做一個好的房東?
※招財寶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