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買書不愛讀書,如何改變?
買了好多書,但讀完的沒有幾本。。。。
題主的問題,是絕大大大大大多數人都會碰到的。買書的瞬間,會有勞資馬上要踏上知識的征程了,從此一騎絕塵,在閱讀中探尋靈魂的共鳴。
你或許還想過這樣的場景:
陽光灑下,一把椅子,一杯茶,安靜坐著,捧一本書,可能是《百年孤獨》,也可能是《霸道總裁壁咚我》,總之,畫面美美噠。
但是呢,你的茶還冒著熱氣,你的書剛翻了一頁,你的手機卻特么玩沒電了!
於是你趕緊挪窩,回去充電,刷朋友圈刷知乎,書嘛,早丟一邊了。
這才是真實的你。
我們愛買書,因為買書簡單,選幾本心動的,或被別人安利的,丟購物車,或者再湊點滿減,付錢,嘩啦啦,一抱書就到手了。
但是,我們把讀書過程想像的太美好了。
讀書,沒那麼有趣有情調有美感。
讀書很費腦。
手機的碎片化閱讀,有個弊端就是放棄思考,被動接受。加上毒雞湯的咆哮式毒害,很多人只想看只想爽,卻不會花一秒鐘思考:作者的故事邏輯對嗎?誰特么有那麼多朋友啊!他的觀點為什麼會跟我不一樣?我們的差別在什麼地方?
讀書跟刷劇刷手機看雞湯文的區別,就在於需要主動調度大腦,思考、想像、辯證、回憶,正是這些費勁的事,才讓枯燥的紙頁變得有趣。
讀書也需要空白時間。
把自己埋進時間,放下手機和淘寶。就像我工作時,會把手機翻過去,扔在老遠的地方。因為我自制力差,必須眼不見才能心靜。
有人推薦時間管理app,我試過,沒啥用。
還是你自己重視閱讀。
書與手機不可兼得。你得捨棄一個。
還有書本身。
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有些書翻了兩頁沒興趣看不懂,那就別太勉強,不然不出十分鐘,就得會周公。
上學時,我一室友不愛物理,但每天睡前,都會翻物理書,看不懂睡的快。
看不來枯燥正史,可以先看明朝那些事兒。
當然,專業書除外。專業書講究的是啃,是一顆勞資終將征服你丫的決心。
新的一年,祝愛上讀書。講幾個小技巧。
第一,你在讀書之前不要老想著把它讀完。否則你的大腦會產生畏難情緒,不敢讀了。第二,書不一定按照順序讀,可以像讀報紙一樣隨便翻看。理由同上。第三,想看的書不要放在書櫃里,而應該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比如書桌,床頭或衛生間。人總是很懶的,偶爾有了看書的念頭,很可能因為懶得去找書而被打消了。把書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趁衝動沒有消失,趕快捕捉住。第四個,去非常無聊的地方讀書。比如火車,圖書館,咖啡廳。當然,前提是沒有熟人和手機。人類的好奇心是很強的,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才能滿足。書中誠然有很多高質量信息,但通常不容易理解。而在平時,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給我們帶來的更大量的,缺乏營養但容易理解的信息剛好也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由於人類懶惰的本性,我們更傾向於選擇後者。到無聊的處所讀書就是為了隔絕這些劣質信息,再利用人類好奇的本能逼迫你獲取信息。於是,你只好讀書了。第五,找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家人一起讀書。一來可以分享讀書的心得和喜悅,二來可以受到朋友的鼓勵,三來想放棄的時候也拉不下面子。第六,制定一個固定的讀書時間。這個時間不一定長,但是不能受到干擾。你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定一個25分鐘的倒計時,在這段時間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固定的時間是為了養成你讀書的習慣。畢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還有,盡量找一個狀態好的時間段,比如早晨或晚飯後一小時。在很疲憊的情況下看書簡直就是上刑。第七,做讀書筆記或讀完書回顧一下。這條看起來可能有些奇怪。剛剛我不是一直在弱化放棄的理由嗎?怎麼突然多出來一個很費勁的步驟?這個步驟從短期來看的確費力又討不到太多好處,但從長期來看可以給你省下不少力氣。人腦不是電腦,是很健忘的。一本書看完兩個月後,怕是就忘記七八成了。還有,有時候一本書讀個半拉就不讀了,過了好久又想讀,但前面講的已經記不清楚了。那怎麼辦?再讀一遍還是掩耳盜鈴般的告訴自己我已經都掌握了?要是你有讀書筆記,就不會這樣尷尬了。首先在你做筆記的時候,由於回憶書中的內容,記憶得到了加深,其次你已經把知識要點都整理在筆記本上了,不必重讀書本,只要再瀏覽讀書筆記就可以了。如果你實在懶,不想做筆記,每次看完一部分書再回憶一下也是可以。回憶的時候不要看書,盡量想,想起多少是多少。想完再翻開書檢查一下自己漏了那些,記錯哪些。這樣效果也是不錯的。只要費一點時間和精力來加強記憶,而不必重讀一本書,我覺得還是很值的。特別地,有時候讀書會發懵,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對此,這種方法有奇效。暫時想到這些,有時間繼續更。(但凡說過這句話的答案我都沒更過)別改了,咱倆做個搭檔,我一直是想看書,買不起,現在,我們可以你買,我看,世界人均幸福度又一次提升了,多好。
給一下書單……合適的話我幫你讀然後告訴你書里說了啥…
是不是一直停留在abandon 上(滑稽)
說點有用的,也許你愛上的不是讀書,而是買書的這種快感。就像有的人平時喜歡大量下載app只是喜歡那一鍵更新的感覺,即使很多應用是平時根本不會用上的。所以說,買書之前,問自己一遍,這本書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或者說是愛上的,然後再入手。
然後是沉浸進去,有的時候你會從一本書找到讀另一本書的興趣。我記得我某次閱讀經歷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了解有些人認為村上的風格與昆德拉相近,於是我讀了《挪威的森林》。又從這本書知道村上最喜歡《了不起的蓋茨比》,所以我又讀了這本小說。就這樣我完全憑興趣,從歐洲讀到東方再到美國失落的一代。最重要的是靜下心來,我還記得在高二那年,在陽台抱著一本《百年孤獨》從下午一直讀到看不清字才肯停下。那是我內心最為平靜的一個下午了,我至今這麼認為。所以《百年孤獨》是我一直放在床頭,每天都要翻開來讀幾頁的小說。
然而在這個喧鬧的世界,保持平靜才是最難的吧我以前也有這毛病,後來我把買書的毛病也改了
不,我愛讀書不愛買書。一般的書看完第一遍懶得看第二遍。除了一些很重要的書
最近買了本書叫作《我書架上的神明》。各位學者皆有自己讀書之道,影響他們的書,可能只是一個契機,並沒有在當時帶來多大的思想改變,但卻奠定了以後的學術基礎。愛書之心若有,求識之路相信也會平坦許多。我也喜歡買書,但是之前讀書不多,是有一年讀了《紅樓夢》突然愛上書,於是也算蠻瘋狂地找書看,但總覺不夠。題主是否也是看到很多書覺得很不錯就買下來了呢?我常常看到很多經典,很欣賞這些思想,就買了一通,擺在書架,但往往一本還未看完或是只翻了幾頁,就去翻另一本了。床頭書堆積如山也是十分慚愧。
於是後來我想,不妨我覺得好的書,就先列個書單,每次只挑選裡面最喜歡的一本購買,讀完這本再讀下一本。書太多往往無從讀起,想要一口氣吃遍這世間精華。但如同沒有捷徑可走一般,讀書太快可能就遺漏了作者的妙筆所在。不要害怕效率低看書慢,若是吃透了一本精華,比看上千萬或許更受益匪淺。如你有空,可以看看畢飛宇評小說中人物的「走」,裡面對《紅樓夢》的解讀令我這個只讀一遍的人十分慚愧。有言曰,如果獨處於荒島,帶一本紅樓足矣。如果只有一本書,那便沒有選擇地只能讀下去。不過,題主在購買書籍的時候,也要挑選自己能感興趣的書,不一定要是經典呢。劉瑜說的很有道理,不一定非要挑經典讀,如果我最近感興趣一個話題,我就找關於那個話題的書讀,我不一定要讀馬克思,因為我不一定用得上他的大理論。我只讀讀對這個問題更有專門研究的學者的書就好,不一定要太出名,但對我或許有醍醐灌頂的作用。這世上好書的確多,想想我們經歷了如此之長的發展,怎麼能不留下一些珠寶呢?就像知識的海洋十分廣闊,越游越覺自身渺小,也許買書以後,越讀也越覺得書海無涯,我們只是一葉之扁舟,無法縱一葦之所如,涵蓋所有。不管如何,目標不需要太大,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做到日知,也周而不殆地刷新自己的精神就好。P.S 推薦一篇文章,孫紹振《讀書的三種姿勢》,也許對你讀書也有幫助。恩,證明你是個正常人,就是這樣!偶爾給自己加把勁,突擊一下。另外,書架上常常有幾十本沒有讀過的書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嘛.
加入一個讀書會,和很多人一起讀書,慢慢消化書。
嗯,我因此做了書吧管理員。
年底買書、整理髮票、填採購單,折騰一整天,總算交上到財務那兒了,還不知道會不會被駁回。
我再也不想買書了!買貴書!!!同一本書選最貴的買!港版!外文!幾百塊一本最好!買了絕逼會看完吧!不看完心疼啊!我就是這麼乾的
可能是你沒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所以,你得讀有趣的書,至少從有趣的開始,比如小說(我指通俗小說,莫言的不行),
武俠、言情、科幻、官場,
古代、近代、現代,經典作品、名家太多了,選個你感興趣的不難,接下來就是任其發展。舉我自己的例子,我喜歡武俠,尤其《倚天屠龍記》,先看了馬景濤版的連續劇,最初完全是被片頭、片尾曲吸引,《刀劍如夢》、《愛江山更愛美人》都是經典,
聽時莫名有股豪氣。電視劇不過癮,又開始翻書,讀書有個好處,可以想入非非,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張無忌,電視劇里只有一個馬景濤(後來還有蘇有朋等等),所以無論誰演張無忌、趙敏,都不如你腦中(或者說金庸筆下的)那個完美,也許這就是意淫的魅力。《倚》是以元末為時代背景的,朱元璋崛起,元、明朝代更迭在小說中篇幅不多,
但我很納悶,為何奪取天下的是個思想陰暗的小混混,而不是咱武功蓋世、風流倜儻的張教主?於是,開始找歷史中的答案,明史肯定看不進去,我讀了三遍《明朝那些事兒》,心態雖然還是看熱鬧,但對那段歷史著了迷,便開始讀《萬曆十五年》、《龍床》這類歷史評述作品了。幾年前,我偶然看到一本奇書,《劍橋倚天屠龍史》,就是用「劍橋XX史」的寫作風格,以《倚天屠龍記》(等金庸武俠)為背景,用荒誕不經的方式描寫一段虛構歷史,雖是一部戲做,但極其有趣,金庸迷萬萬不可錯過。我因此知道了還有「劍橋XX史」這麼一個系列,隨即買了本「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付出巨大努力讀完了(不推薦,是好書,但無趣)。現在讀書也都是憑興趣,想讀什麼就讀什麼,而且經常同時讀好多本,穿插著讀,比如最近,《思維的樂趣》、《隨想錄》、《人類簡史》、《孟子趣談》四本同時讀,一本看得倦了,換一本,但都會讀完,因為我覺得有趣,所以,從你感興趣的書開始,愛上閱讀只是時間問題,若抱著功利的目的,恐怕讀下去也要消化不良的。說明是書的吸引力還不夠。去年我買了很多書,很多很多,都是特別吸引我的書。但一買回來就看,一口氣看了2本的就只有三體。。。
所以買書不看不是你的問題,只是那些書還沒那麼有魅力~~~
啊哈哈讀書和健身一樣,都是那種你明知道做了對自己有好處,但就是不會去做,或者想做卻堅持不下去的事。
而你之所以遲遲不能拿起一本書去閱讀,其實是因為你心中缺乏一個強大的驅動力。
我能堅持每天讀書,是因為我希望更多地去認識這個社會,認識這個社會的人,認識人的行為與人性。
這個驅動力夠強大嗎?還不夠,它還不足以支撐我做到每天堅持閱讀與寫作。
真正的原因是,我希望通過知識的積累,來輸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在知乎和公眾號這兩個平台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從而獲得一定的話語權。
話語權是相當重要的,比如同樣是炮轟攜程,你一個普通人的發聲,能比得上韓雪發條微博嗎?
你一個普通人對這個社會有再多的看法,別人根本聽不到,只有擁有話語權,你的聲音才能傳遞出去。而這就是支撐我長期閱讀背後最強大的驅動力。
一個堅持每天讀書的人,能夠堅持每天健身嗎?不一定,我就沒能堅持長期健身,這不僅是因為我的空餘時間有限,更重要的是,在健身這件事背後,沒有任何驅動力可以支持我。
所以,如果你之前不怎麼讀書,而現在忽然想要讀書,那麼你最好思考一下你是否能為自己找到一個有效的驅動力。
下面聊聊如何保持住閱讀的習慣。
擁有強大的驅動力可以讓你開啟閱讀之旅,但是不好的閱讀習慣,可能會提前終結這段旅程。
所以,為了保持住閱讀的習慣,我以自身的經驗建議你,嘗試一下下面的方法。
(1)多讀不同領域的書
普通讀者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你沒有必要在一個領域鑽研得很深入,因為這會大幅削弱你的閱讀快感。
此外,一個領域中最經典的書籍是有限的,當你讀完這些最好的書以後,剩下的就是次好的,此時你能獲得的知識與快樂就會越來越少。
而閱讀不同領域的書,既能讓你去了解各個領域的真實情況,擺脫門外漢身份,又能讓你享受不一樣的閱讀樂趣。
(2)在包里放上兩本書
每個工作日,我都會在上下班的地鐵上看書,而我的包里通常會有兩到三本書。
放兩本書的好處在於,萬一其中一本你讀著讀著就興趣索然,至少還有一本可以用來替換。
此外,包里有兩到三本書還會避免無書可讀的尷尬。
記得有一次我坐高鐵去杭州,當時我帶了兩本彭浩翔的劇本,結果車還沒到杭州,兩本書就都讀完了……那種感覺,實在不是很爽。
(3)學會延遲閱讀帶來的滿足感
在寫作領域,應該有不少人會信奉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那一套方法。
為了讓第二天有東西可以寫,即便前一天寫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海明威也會丟下筆不往下寫了。
每一天的寫作,都在一個可以延續下去的地方停住,這樣第二天就能順利開始。
這一套方法,也可以套用在閱讀上,即便你在前一天讀得很爽,也請記得把這種滿足感延遲到第二天來,這有助於你開啟自己的下一次閱讀。
(4)把閱讀中的想法寫下來
有些人讀完書,沒過多久就忘了,他以為是記憶力的問題,實際上是記憶方法的問題。
讀書過程中,產生的任何想法,都是碎片化的。只有把它們寫下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你之所以在讀完一本書後什麼都沒記住,正是因為當時的你東一個想法西一個點子,這些東西之間沒有關聯,於是記憶的難度就增加了。
而當你把碎片化的想法寫下來之後,你就可以重新組裝它們,並以它們為起點,開始一輪深入的思考。
這種思考是有邏輯性的,因此在日後回憶起來會更容易,哪怕你只記得一個關鍵詞,你也能經由邏輯重新推理出以前的想法。
以上這4個就是我自己讀書時所採用的方法,希望對你也能有所幫助。
我把以前給我的藥方開給題主。患者癥狀:不愛讀卻愛買,題主有一顆愛讀書的心,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夠堅持讀下來,在書店逞一時痛快。病因:讀書方法不得當,選書不對路。藥方:
- 選經典的書讀,少讀一些快餐書籍。
- 買了想讀的書,拆開封面,幾個小時咽下去。因為拿到手的那一刻,讀的慾望是最強的,若是轉手放進書櫥,下次見到它會尷尬的。不求甚解,只求個臉熟。
- 幾個小時絕對讀得完300頁一下的書。
答主囑咐:做思維導圖,我記得有個視頻講這個來的,我翻翻~
更新:找到了我的筆記了,如下。佳學上的一堂公開課。
學習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這個領域的好書籍,研讀一遍。
但是不要想一遍就把整個書籍的信息收入囊中。
讀某一本專業的書籍,再讀之前需要清楚: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所講的大致方向或問題,這本書是不是權威,我值得讀嗎?
- 根據目錄快速簡化一本書
- 書中我想要的。
- 我用的上的。
- 想要從中獲得什麼?——具體的知識或思路。
- 預期效果?——達到什麼層度,了解?熟悉?精通?
- 花多長時間?——讀第一遍不要拖得太久。
讀書的時候一心讀書,用紅(最重要)、黃(重要)、綠(次重要)熒光筆勾畫。完事之後再去做思維導圖
過渡期可以這麼來:
手機關機,找個明亮的地方坐下來,用保溫杯裝滿熱水,倒一杯慢慢看。說明:
1。地方要亮,不然會睏覺;2。喝的不要挑剔,不要太可口,不然會分散注意力;3。手機關機吧,沒人會找你,你沒那麼重要,地球還會轉,先呆在書里別出來。人類要滅絕了?
戰爭要來了?管他呢!買書讀和借書讀的區別就像女人,一個是你不僅佔有她的身體更佔有她的心,另一個你只能有一時的快感,過後深深的失落感。
自從2012年9月份在PKU開啟學術之旅的那一天,朋友總說為什麼你的微博經常會顯示你讀了XX書,真的有那麼多時間嗎,好有閑時間好文藝啊!雖然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讀書的生活,但「文藝」這個詞我是深深地覺得不合適。
在讀薛涌《北大批判》的時候,裡面講到的一點感觸很深,那就是我國大學生讀和寫能力的培養。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60%的大學時間來學習英語,而忽略了語文的訓練。就說本科四年,真正用來讀和寫的時間又是多少?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大學生一年讀書不到一本,暫且沒有查到這一本書的頁數是多少,也不知道有沒有把電子書統計進去,但就算是放點水分的統計,這個數字也著實讓人著急。再說寫,除了人文、社科、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寫作的機會會多一些,那四年下來,寫出的字數也不過50頁word,更別說其他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了。這本書的作者很贊成在本科的時候學些歷史,即便是到研究生階段在轉讀法學或者商科等專業也不晚,而且國外的很多大學更願意招收這些本科是數學和歷史專業的學生。不能否認書中的一些觀點有些偏激,但歸結起來,作為一個社會人,多讀書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
如果把平時刷人人、刷微博、刷朋友圈、打殭屍的時間用來看五頁書,這兩者的性價比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曾經給考拉小巫發過豆郵,因為我發現她基本平均一周就能讀完一本書,姑且不說是逐字逐句的讀,還是挑章節來讀,我想這也是根據書的類別來定的,單憑她涉獵書本類別的範疇和讀書的速度,我提出了一些困惑。小巫姐給我的回復內容我覺得我也可以做到,比如說睡前,比如說飯後,比如說利用電子書網站等等,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讀書,當然任何時間你都可以去讀,關鍵在於個人的意願。
讀書的習慣嚴格意義來說是從在PKU上課以來逐漸養成的,大部分是因為專業背景知識太匱乏,太太匱乏,單說教育學這個方面我想不難提升,那歷史、政治便是硬傷,別人從甲點直接聯繫到丁點,而我則需要從甲點學習很多基礎的知識來到乙點,然後再用同樣的速度來到丙點,最後艱辛跋涉才抵達丁點。簡單一點說,就是同樣一個課前彙報題目,我用來準備的時間是別人的三倍甚至更多。我作為中國應試教育的典型成果之一,從高二開始就基本放棄了歷史、政治和地理,造成現在的結果當然更多地是自己的問題,因為有很多同樣的理科生在面對諸多歷史政治話題的時候照樣可以侃侃而談,所以個人問題之後的反思,便是利用別人休閑的時間來惡補知識空白。
現在基本能夠做到每天都寫一些讀後感或者日常見聞的感想,練習讀、聯繫思考、練習寫,自己有這個時間,那絕不浪費掉。蔣方舟同學也經常在微博上推薦一些書,但人家的文學素養過高,暫時攀不上,就來些淺顯易懂的吧。積累,並且堅持下去!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
※大家對叔本華個人是什麼看法,對於他的哲學又是什麼看法?
※中文系怎麼真正學習文學?
※大學以來,不知道怎麼搞得感覺節奏全亂了,學習搞得一團糟,看書也看不進去,整天開小差,怎麼辦呢?沒了目標,感覺前途一片迷茫。
※讀完書後,書還是乾乾淨淨的,這就是沒有認真讀書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