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與電影配樂的製作人是如何溝通、協調做出想要的電影配樂?
一般電影的導演分兩類。
一類的導演在構思時已經把音樂放在自己的設計里,拍攝和剪輯的時候已經有音樂的部分,會有類似音樂參考,但這些參考並不是要做音樂的人照做,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一些導演在自己電影里沒有音樂的想法,他只是希望音樂在某些場面幫助電影,比如這個場面比較安靜,需要加些音樂。所以要看導演對音樂的理解或電影本身音樂的部分有多重要,這兩種是不一樣的溝通方法。
有些導演開拍前、給我劇本的時候,已經跟我聊音樂了。除非是電影場景預先有音樂,如果不是的話,一般都是電影拍完、剪好後,我才開始做音樂。一般做配樂的老師都希望剪輯後的版本不再改動,因為一改,音樂幾乎要重新再做。音樂不像視覺的畫面可以跳躍。音樂需要持續旋律和節奏。中間抽掉一段就很難再接上。因此一般都是電影剪完、要調色了,音樂工作才會介入。
一些電影會安排檔期,比如五一一定要上,所以我們有一個期限。電影製作有很多環節相連的,比如特效啊、剪輯啊、配音啊,如果有一個環節延遲了,就代表最後一個環節的音樂要趕回之前拖延的時間。雖然導演之前問我需要多長時間,我說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最好,但好像有時候只有十幾天或者一個禮拜。就算他給你一個月的時間,其實中間也會再剪,所以我配完音樂之後可能會發現為什麼中間有一小段與畫面不配呢。剪輯的人說「啊,不好意思,我剪了一秒!」這一秒鐘就代表音樂的很多東西都需要調整。藝術創作上是另一回事情,我說的是工作的狀態。給電影做音樂配樂可以說不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但是會很繁瑣。你覺得音樂和畫面很搭配,但之後發現中間幾秒鐘不見了,就會有很多遺憾。
當然這只是在工作層面上。
音樂配樂還是很好玩的。比如一個場景拍完了,有演員、有燈光、有故事情節,各種是互相緊密相關的,導演可以按照顏色、鏡頭確定場面。他拍完之後幾乎把所有東西都交給了配樂。你可以用很顛覆的方法把音樂表現出來,或者用任何你覺得合適的手段。傷感的場面可以是輕快的音樂,特別熱鬧的場面也可以沒有音樂,反差效果都可以。由你來做。所以我覺得有時候配樂是挺好玩的工作。
差不多所有的導演都很關心音樂怎麼做。因為音樂對電影的影響很大。我剛才提到的「開心的場面可以配很傷心的歌,或者傷心的場面配很開心的歌」這是音樂人瘋狂的想法,不代表導演會接受,所以還是要跟導演溝通看看他的想法是什麼樣。
有時候導演會有整體音樂風格的喜好。我碰到過一個導演說他很喜歡大提琴,他希望我能在一些場景配大提琴solo之類的。這些溝通,是必須要的。
我最近正好結束了電影相關的工作,所以有時間在知乎上與大家分享,就拿這部電影來舉例子。
《閃光少女》比較特別,因為電影里有很多器樂的演奏,所以拍攝之前我們已經準備了。但是拍完之後我們還是做了調整。跟導演溝通外、跟編劇也有溝通。因為編劇鮑鯨鯨已經在故事裡寫了音樂的想法,比如哪個地方要用《野蜂飛舞》、哪個部分要用《權御天下》。這些之外,配樂還需要根據場景的氣氛和情緒來表現,比如《權御天下》怎麼在動漫場景裡面做很燃的表演,或者在學校排練《春節序曲》怎麼表現更好,都需要我考慮好怎麼做。
在上面這個例子里,我和編劇有一些需要討論的地方,主要是在最後一場大劇院的音樂處理上。這個電影有幾場比較重要的器樂演奏表演。第一次是《權御天下》,他們剛開始合作、獲得成功。這是漫展上的表演曲風。第二次是《野蜂飛舞》,做中西洋樂器的表演。這屬於西洋樂與民樂正面比拼。到最後最重要的一場音樂需要去怎麼表現呢?鮑鯨鯨跟我說她希望更偏向民樂為主,讓民樂提升新的方向。對我來說音樂里需要有一些西洋樂和弦樂樂器才能表現民樂新的出路。如果民樂經過漫展、中西比拼之後還是回到民樂最初的面貌我覺得好像失去了一些東西。
在拍攝這段場景的時候用的音樂不是大家在電影院聽到的版本。當時我們還沒得出確實的結論。所以先用了一段音樂做代替。拍完之後我再想應該用什麼樣的音樂對故事進行提升,最後成為現在這樣子。大家雖然看到演員的手型很漂亮,但音樂是我後來配的。他們現場彈的音樂與現在是不一樣的音樂參考。
我配完音樂之後、鮑鯨鯨聽完後說她都不知道如何反應、她都懵了。後來我們討論了很久。我也做了一些修改。大家也都滿意最終的版本。但我覺得電影里還是需要有電吉他、有貝斯,代表民樂需要找新的方法,還有偏向西方音樂的和弦,不能永遠用古人的心態去演奏,必須與時代有結合。以前的人彈古琴和古箏身後是山和水,但現在我們背後都是大廈,所以環境和心情都不一樣了。我們拿著民樂樂器演奏也應該不一樣。
配樂製作人?好像沒有這個崗位。通常好萊塢電影有個音響總監,音樂監製或編輯(他們有時候賺的比作曲還多,一天上萬美金工資的不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作曲。在中國通常就是導演和作曲直接聊,作曲需要摸一下導演的風格和套路,電影作曲不光要音樂寫得好,還要懂戲劇。導演可以不懂音樂,但作曲一定要懂點電影(因為是收錢的一方)。無論是古典戲劇,當代舞台劇,音樂劇,還是各種電影,作曲家都要比較熟悉才行,我就自己在家看了半年的編劇書,然後再去補電影,果然不太一樣。
如果電影僅停留在劇本時就要參與創作的話,那就是要和導演多聊,讓他給你聽他喜歡的音樂,你也可以放點你喜歡的作品看看他的反應,大概風格現有個口頭方向,然後去寫兩段小樣看看導演的意見,其實如果方向沒啥問題,這活接下去就好整一些。如果方向錯誤,那有的作曲折騰了。
在早先,好萊塢對導演的要求是能看得懂樂隊總譜的,不然怎麼和作曲溝通?如今有了各種電腦合成技術,看總譜這一刀也省了。這可能是漢斯季默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其他作曲家還在家碼譜的時候,他已經可以遞電腦作曲小樣了,作曲小樣過了才去碼譜來的效率更高,這也成了今天電影創作的主流方式。
如果有了初剪樣片那就相對好辦了。你可以從鏡頭和剪輯上捕捉導演的套路,或是確認這是個沒套路的導演。而通常現在的電影初剪,國內外的剪輯師或音編都會套上一段音樂給導演聽,導演過了才給作曲,這有時是危險的,如果那段臨時音樂導演心目中是100分的話,你是無論如何達不到了,只能說服導演妥協或事讓他去買原版。當導演對臨時參考音樂有不滿意的地方,那我覺得作曲要先去和導演聊不滿意在哪?以避免同樣的問題,然後順著導演的思路去寫新作品。轉載:直播:金培達──當代華語電影音樂創作
金培達:電影音樂是電影各個門類里是最獨立的,比如我沒法單獨表演一下燈光、化妝,但我可以單獨把音樂拿出來。
金培達:電影是反應人生的,我跟你講話的時候,再緊張的時候,或者一個溫馨感動的時間,是沒有伴奏的。為什麼看電影要有音樂呢?金培達:一般來說導演都會跟我說,Peter,音樂對我們這個電影很重要!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畫面和音樂搭配在一起,有一種刺激。如果你在自己做音樂的 時候,想看起來跟別人要多一層內容,要升華。有時候音樂就是要烘托氣氛,讓觀眾知道你在做什麼。還有交代時代背景,比如琵琶一出來你就知道是古裝的。
金 培達:最高境界,就是表達出畫面表達不出的內容,但這不是必須的。比如有兩個人,下午在公園,一男一女約在一個地方見面,互相說你好,他們可能有感情有怨 恨,但無法用語言表現出來。但音樂一出來,那種有張力的,你就知道這兩個人的關係在什麼狀態,劇本可以寫出來,但不能拍出來。金培達:總結起來就是:弦外之音。最強的時候,就是可以表達出你無法用對白旁白所表達的東西,這是對電影音樂的追求。金培達:第二個問題:Who am I?我是誰?如果我們沒有看清楚角色是什麼,你心理就會不平衡。我以前遇到一些客戶,會跟我說「不好意思,我不是專業的,我不懂的啊,但這裡為什麼這麼難聽……」。沒錯,你的藝術經常被一個不懂藝術的人操控,但我覺得這個不是問題。金培達:如果導演自己懂音樂的話,他就自己做了,他用不到你。金培達:電影音樂跟其它音樂最大的不同,作為一個音樂人,你就必須看很多的電影。那看什麼呢?我在看完愛情故事之後,就嘗試去歸納,這個電影講了什麼。比如泰坦尼克,它最後要說的是什麼呢?你要有這種判斷力,因為我們的音樂就是為了成就一部電影。
金培達:電影配樂的流程。我第一次做是不到20年前,導演打電話叫我去看還沒剪輯好的電影,一個小製作,導演過兩天快遞給我VHS帶子,就叫我去配樂。如果條件好的話,我希望導演先給我劇本看,然後參加電影的會,不是說音樂要怎麼做,而是聽電影本身的中心內容。金培達:做《心愿》的時候,則不同,讓我先做一個主題,寫好之後演員演的時候就放這個歌,好入戲。金培達:香港大部分電影以前都沒有太多預算,我們都是用MIDI的。現在則不同,如果MIDI通過了,就錄真樂隊。都做好進行混音之前,我會先做一個 pre-mix,現在都是5.1了,我會找一個有杜比5.1的錄音棚,我把mixing做好後,分成8個部分。因為你做的音樂是平衡的,但導演如果覺得有 個地方擋著對白了,如果導演一下把所有音樂都降下來,音樂就毀了。現在則可以讓導演只將那個跟對白衝突的聲部拉下來一點。金培達:導演要把空間留給你,你才有想像的空間發揮。開始播放希區柯克的一個電影,音樂反應出了演員緊張的心情。
開始播放烈火戰車,其中一段,都用的是符合這個時代的管弦樂,但一些慢鏡頭部分用到了電子樂,就是為了表現弦外之意。金培達:所有的藝術都跟時間有關係。從沒有,到有,你會留意,情緒就會改變。開始走之後,走了一段時間,你就不太感覺的出他的存在了。然後又要改變,比如講話突然講中了一個重要的事情,觀眾就會留意到。雖然不是說每個改變點都要有音樂烘托,但你自己要問,我是不是有必要在這裡用音樂也有所改變。金培達:你需要有足夠的技巧,知道如何在畫面改變的地方,讓音樂跟著改變,進行烘托。開始演示馮小剛的《投夢奇緣》里的一個片段,表現出音樂與畫面的同步性。開始演示《伊莎貝拉》里的片段,也是表現出音樂與畫面的同步性。
金培達:沒有音樂也是一種音樂。我們要的是好的電影,有時候加了音樂不一定有更大的張力。開始演示另外一個電影片段,因為畫面已經很緊張了,開始做了緊張的弦樂,反倒太過份了。於是最後只做了一個簡單的配樂,只有一個簡單的低頻,就足夠了。金培達:說到主題和弦外之音,有時候我們要看你要配樂的角度,是從導演的觀點配,還是哪個演員的觀點來配。舉例《紫雨風暴》,主角上船離開的時候,導演開始想的是配一個悲傷的音樂,但此時觀眾不知道他最後是杯具結果,當時從主角自己的觀點來看,是很光榮的離開,所以配一個高興的音樂才對。問答時間。問:做MIDI的話可以對的畫面對的很准,但真錄的時候怎麼辦?
金培達:創作的時候要達到很準的位置也是很有的說的,我第一件先決定的是速度,我是這麼做的,視頻都可以放到音序器里,我開一個節拍器,從這裡開始速度是新的,我就邊聽邊看。此時音樂還沒做,我要看某個重要的動作有沒有可能在拍子上,也可能在第二拍。節拍和MIDI做好後,再真錄,基本就會對齊了。在需要換節拍的時候,我都會加2個對拍的拍子,好讓樂手能跟的上新節拍。
作為一個18線音樂搬磚工
來說說我的過程和體驗1、接單渠道
一般來說稍微有點名氣的都會有製片或者導演主動聯繫,但是比如我們這些弱逼前期還是需要去各個劇組發作品混臉熟。大部分導演可能會有一個固定合作的作曲人,所以我經常都有一種挖牆腳的感覺。「牆角挖不到,那是由於功力不深。」我是為數不多女生搞音樂的,又是萌(咳咳),所以一般都沒有直接被製片或導演拒之門外,大部分還是願意給我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當然要見人你需要累積一些能拿得出手的配樂作品和相當的電影知識、見解,真誠的態度也不可少。我在微博愛奇藝就成功認識了幾個導演,作為一個高冷(doubi)的人,往往出場就帶氣場。2、前期溝通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是你和導演相互認識對方的風格、藝術審美、和人品的階段。導演需要了解你的感覺適不適合他的電影,所以對於作曲人而言(沒有音樂編輯和監製的前提下),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須具備形容音樂的能力。通過跟導演的溝通,去發掘他對音樂的想法和審美。
如果和導演的想法契合,導演的人品又不錯,那將會是一場很愉悅的合作。我不太想強我所難,做一部我完全不感興趣、音樂預算又十分低的電影。對於我而言,作品和錢,你至少要佔一頭。風格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一般會進行到劇本階段,能把劇本發給你說明劇組已經開始認可你了。每次拿到劇本我都會仔細研讀三到四遍,第二遍完了之後,我會跟導演有對作品想法上的溝通。對作品想要表達的調性感覺,和音樂安排的點有一個大致的自我想法。
這一切都是基於自我理解(一部分導演不太清楚具體想要的音樂是什麼樣,想在那些地方起),那麼我會告訴他我將會這樣安排音樂,邏輯在哪裡,會帶來怎樣的感覺。一件事要能解釋清楚,讓人感受到裡面的邏輯,音樂也是一樣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溝通清楚了再開始做,你要明白你能拿出來的東西是不是適合這個作品,是不是導演想要的。
3、樣音階段
很多導演在做電影時其實有一些對音樂的想法了,比如某某段落,要漢斯季默哪裡哪裡一樣的配樂。當然對於我而言,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到達好萊塢配樂的高度。之前有網大的導演說,我這部電影要《星際穿越》那種感覺的配樂。當然技術製作上我是完全達不到,預算也是一方面。所以某些時候,你也需要學會讓導演「面對現實」。現在的配樂製作,大部分是用的軟音源,多數樂器實錄的情況,少,同期就更不用說了。也不是說軟音源做不出來好音樂,脫離midi感達到真實樂隊的演奏,對製作的技術要求已經很高了,更別說真實樂隊演奏的動態。所以導演願意花錢錄樂器,我感激得屁滾尿流的。不過說實話,國內也很少有能把同期錄得很好的棚和錄音師,特別是我們大成都(能錄好架子鼓就是我的訴求了),所以很多時候還是要乖乖做midi。
藝術需要技術來體現
4、創作階段
一般到了創作階段都能拿到電影的初剪,好的電影在節奏、鏡頭、畫面轉換都是有邏輯的。一般來說畫面飽滿、聲音豐富的地方,我都不會用配樂去搶。當然什麼時候該出音樂,出什麼感覺的音樂。多去分析優秀的電影,你心裏面大概也有個數。但不免也會遇到畫面不夠音樂湊要求的導演,比如有一部90分鐘的影片我做了70分鐘完全不同的音樂(導演的要求),從頭到尾音樂滿得我都想哭。大部分有邏輯的片子,都會有呼吸口的。配樂為畫面服務,沒有好的畫面也不要妄想配樂能給你增加多少分。有功底的導演都知道配樂安排的邏輯,那麼最多的就是一些時間上的調整和小的刪減,這些都不影響創作的整體進度。如果在情感上有一些不同的表達,那麼就是需要斟酌的。比如顯性的情緒是一種悲傷,但是導演說這種悲其實是一種喜悅,這個就很考究功底了。當配樂需要與畫面進行融合同時又有對比,我覺得這是最難的,經常都會有多次的修改。
不過大部分影片還是很直觀,你需要做的還是把該表達的情緒表達清楚。
5、聽你自己的還是聽導演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和偏好,導演也不例外。如果你寫的東西導演覺得不是他想要的,該怎麼辦?如果我覺得導演說得很有道理,我會尊重他的意見,對音樂進行修改。但是任何說服都是有邏輯在裡面的,不是給了錢你的意見都是對的。我的底線是,不要把我當作傳達音樂的機器。
要記住,做電影配樂不僅僅是在掙錢,它也是你的一部作品。
你對藝術的見解、對音樂的追求和執著,是不壓於製片和導演的。好的藝術作品會帶來商業價值,但是商業價值高的作品不一定有藝術價值。保持好的商業頭腦,提升審美和技術,不忘初心。以下是作曲視角:
在國內:和導演溝通。
你什麼都得聽他的就好了。
不然不是突然被炒,就是寫完了別人不滿意,突然雇一個新作曲給你「善後」又不和你溝通,片子出來你才知道某段的曲子不是你的;或者不通知你就把你片子里某一段換成網上下載的名曲,片尾還沒標註。
然後你們再也沒聯繫過。
在國外:和製作人溝通。
此時分為有錢和沒錢兩種情況。
有錢的劇組通常會有自己的音樂監督和音樂編輯。
你和製作人見過一兩面後,都是這些人和你繼續聯繫。
給你一個帶Temp Music(臨時音樂)的樣片。
給你拉一張清單,告訴你幾分幾秒到幾分幾秒需要什麼感覺的音樂。
你寫了。發回去。音樂編輯聽了,他們反饋意見。你改了。他們覺得OK。
然後你去他們公司,和製作人(終於)又見面了。你們談笑風生。
你們坐在試聽室,在豪華立體聲的軟座沙發里一起把片子再過一遍。
製作人表示感覺是對的,只是需要把某某片段再某某一些。
你表示回家改。
從頭到尾你都沒見到導演。
此時又分兩種情況。
一個是你改了,他滿意。於是你去錄音棚和樂隊錄音了。再回來和製作人重複談笑風生的過程。Case結束。
一個是你改了,他覺得哪裡怪怪的又說不出來,明明後期只剩不到一個禮拜了,他直接去換了一個更有名的新作曲。
兩種結局都挺常見的。
沒錢的情況是這樣的。
製作人在網上發帖子。說自己是個學生/新人,還沒錢,但願意幫你上imdb。
你投稿了。你說自己也是新人作曲,沒錢可以但你最好投個電影節,以後成名了提攜點兄弟。
製作人在500封五花八門、各種流派、各種魚龍混雜、不管什麼風格都敢說自己是個作曲的郵件中恰好點到了你的網站,覺得你還可以又免費,於是提出到你工作室細談。
於是,你們在你的卧室/車庫(兼工作室,別亂想)見面了。
你們談笑風生。
他說哪裡加音樂你自己照量辦,他沒時間拉清單給你。但某片段和某片段你一定要某種感覺的音樂。
然後你們再也沒見過面。都是你寫好了,Dropbox/Wetransfer給他。他郵件回復你他的意見。你改了。他點頭了。Case結束。
如果他覺得滿意,下次會不在網上發帖子而直接找你。
大部分情況是他滿意但下次還是沒錢付你,比起厚臉皮找你,不如在網上繼續發帖子哭窮找新的免費/低費用作曲。
然後他在郵箱里再次發現了你的投稿(網上發帖是匿名的)
他默默的刪除了你的郵件,想著以後有錢了一定找你。嗯。一定。
我在這學期選修了影片剪輯的課程,關於音樂在什麼時候加入,應該怎麼加入,正好詢問了老師。問答背景:
老師發給我們一段故事片的素材讓我們剪輯。我在某個片段採用了跳接的手法,但是沒有音樂的配合看上去有點突兀,我覺得如果加上些音樂就能或多或少掩蓋一些這樣的突兀。
我問:
雖然現在這樣有些突兀(畢竟前後都沒有出現跳接),但如果加上一些快節奏的音樂,也許效果就會好一些。我感興趣的是,真正的剪輯過程中,在這個時候,剪輯人員手中會有後期將要加上的音樂嗎?畢竟音樂對於畫面節奏的影響很大,如果剪輯人員剪輯的時候沒有音樂,在拿到音樂以後再重新剪輯,未免有些重複勞動。或者說是要負責音樂的人根據剪輯者在剪輯時預想的情況來製作音樂?比如像我現在這樣,預想以後會加入一段較為緊張的音樂,可是這樣又不太清楚效果,最後還是要再剪輯。
老師回答:
在故事片的剪輯過程中,剪輯師會選擇參考音樂。比如確定了作曲或者導演最終想要的風格配器以後,會選擇這個作曲以前的類似作品或者相近作品來做參考音樂。但是,剪輯的時候,剛開始還是要先剪輯畫面,用畫面表意,而參考音樂是在後面的版本中添加上去的。最後,混音的時候會把作曲寫的音樂添加上去。作曲在剪輯過程中間被僱用,然後根據剪輯的情況來譜寫音樂,因此製作精良的電影,音樂都是絲毫不差的。這是理想狀況。在我們國家這方面還遠遠不夠。由於盜版太流行,音樂製作收入上不去,因此難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到行業中。在製作的時候,小成本影片往往會盜用某些影片的音樂。這個片子的後期階段時間太少,因此,混音人員使用的是《機器總動員》的音樂。我不喜歡,但是沒有辦法,我控制不了這個部分。流程上如我課程所講,先剪輯畫面,鎖定畫面剪輯,不再修改,然後才去添加動效和音樂,最後混音。
作為一個小白觀眾,說一下作為小白鼠觀眾的體會
1、能讓我記住配樂的電影不多,《聞香識女人》《星際護衛隊》額,和今天晚上剛和媳婦一起看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雖然情節漏洞百出,套路老得不要不要,但是我媳婦買賬,沒辦法,出了影院還問我:你大學到底談過幾個女票,娘的,這個問題真的不想再回答了好不好!3個!記住了嗎?
2、從近的開始說,《從你的。。。》覺得配樂合理的就是陳沫在電台里請求聽眾們打雙閃的那一段從羽泉的《開往春天的地鐵》中間截取之後又做了優化的混音(這句話好長,我喝口水),樓主不要去電影院看,可以等到有高清資源的時候仔細感受下,《星際》讓我記住的就是開頭的配樂,《come and get your love》真TM帶感。最後捧起我人生的燈塔《聞香識女人》,全篇配音完美!完美!完美!3、說正題,導演和配樂是怎麼溝通的,我肯定說不來具體的操作方法,但是反過來想,其實觀眾想看到的是什麼,無非就是:①音樂和畫面要匹配,這個基本要求;②如果想要更近一部吸引觀眾就是在整體影片高潮部分配樂和畫面諧振與觀眾產生共鳴,觸動觀眾最後的心理防線,要麼讓觀眾緊張死,要麼讓觀眾感動死,注意一定要極端,媽的我現在還記得看《愛自有天意》的時候,我上大學,在被窩裡看著魅族的MP4,哭的跟他媽狗一樣;③最後一種我覺得就比較難了,目前少有導演能達到這水平,就是看過電影之後,只要想到電影中的畫面就能開始自動腦補配樂部分,想想最難的就是能想像出聲音,這是最難的,反過來就是聽到音樂就能知道這是電影中的那一段,這個要求不高,電影好看,加上印象深刻就行。-----------------------------------------------------分割線-------------------------------------------------------
。。。。好累。。。。。
額,最後想說,,,以上是我瞎編的,,,,另外看電影最好去電影院,而且一定要選音響效果好的影院!在家看與影院的區別,我再幫同志們呼籲下:手機看A片和實戰。像卓別林這種自己拍自己演自己剪自己配樂的,表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像諾蘭這種有長期搭檔的:「季默,幫我配個樂,配完我喊666」
這就是高端玩法,大師要麼親自動手,要麼找個心有靈犀的大師共事
低端起來各有各的玩法,像那種一個人做動作,一個人猜成語的遊戲
稍微聰明一點的導演,還知道自己去找些配樂過來當範本,說我就要類似這樣的
有些...
「我要那種激情的、浪漫的,好像冬天裡的一把火的那種,不是不是,我不是說冬天裡的一把火這首歌,我是說歌要像冬天裡的一把火」
「你這個配樂聲音不夠大啊,速度好像快了點,但是聽鼓點又像慢了點,我也不清楚它到底是快了還是慢了,你要根據畫面的節奏來配,知道嗎?節奏」
指著都市現代劇說,「我覺得姜文《太陽照常升起》裡面的配樂特別有感覺,你也給我整個這樣的配樂出來,整不出來我抽你」其實吧 這事兒是玄學 心理學 概率學 談判學
尤其是在國內九成導演是沒有概念的作曲做高級了 怕費力不討好導演來句「我可能比較俗……」
作曲做俗了 又怕導演覺得你糊弄你按著他剪輯時貼的音樂來 怕他說你沒有自己的想法
你自己冒著風險滿心歡喜做出創意想法,又怕導演接受不了等你學精了,提前跟導演約定好 是照著參考曲來 ,也很有可能拼死拼活替代不了參考曲在導演心目中的地位
你想好好做 大量實錄樂器 用更多的精力努力做出國際級的水準,於是想提個更高的作曲費用,導演一般直接找國外的三流作曲也不鳥你了,沒錯,說的就是梅林茂吉田潔這類。
反正配樂這行是買方市場,人家給錢就是爺,作曲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想賺這份錢就得裝孫子,利用心理學談判學盡量挽回戰局,保留自己的作曲想法。不過最終看的是命。
不過好在,現在越來越多年輕導演對音樂是有概念的,而且往往都比較開明,能體會作曲的難處,他們雖然不懂音樂,但確實腦子裡對自己想要的音樂是有個模糊但正確的概念的,這種情況下,語言溝通是蒼白無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導演拿參考曲或者作曲拿一百個參考曲讓導演選。
可這樣就又出現之前的悖論,那就是你一個國內的苦逼作曲,自身能力先不說,當你面對奧斯卡最佳配樂串燒般的國產電影初剪參考曲時,你這點可憐的作曲費和周圍的樂手、後期資源,會讓你心有餘力不足,空有抱負卻難以實現。更別說還有一火車特能噴,音樂做的一坨屎的偽作曲家搶你這口飯吃,無奈的是往往他們這樣有口才的更有優勢,因為導演一般也挺有口才的,倆人一拍即合啊,音樂和聲走的怎麼樣,作曲技法怎麼樣不是導演能聽的出來的,他們只聽個感覺,感覺對了他就是選個pad音色 單音符拖他十分鐘,也好過你高大上管弦編曲。
總而言之,導演和作曲其實很難溝通,需要雙方的理解和妥協。作曲一定要摸清導演的套路,儘管大多時候導演沒有套路。。。還要懂電影,懂談判學,剩下的都看概率看玄學。上面的太多,如果看了繼續迷茫,記住以下兩點:1、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東西;2、找一個能和你良好溝通的電影配樂編輯。
萊昂內跟莫里康內說他要怎樣怎樣的感覺,莫里康內就照著那樣那樣的感覺,給他編出了太多好配樂。
姜文拍讓太陽照常升起時,就找來了久石讓配樂
拍這部戲時,久石讓給的音樂怎麼都不讓姜文滿意
於是姜文拿起鞭子天天抽他,抽一下罵一句操你娘
就這麼操了一年多。唉!讓太陽照常升起獲獎了!作曲是需要文案的
首先我個人覺得,導演是一定要懂一點音樂的,或者說有自己喜歡的風格,因為作為團長,他得宏觀把控。舉例:王家衛他是有自己很喜歡的音樂風格的,像他的很多電影配樂都成了經典,記得前段時間看了擺渡人的剪輯師訪談,他就說和王家衛合作擺渡人之前,就去先了解了王家衛喜歡什麼樣的音樂,我覺得音樂和片子本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不開!那作為音樂人,如何去把握呢,首先是一定要知道這段戲表達什麼,整個片子表達什麼,這裡是什麼情緒,所以音樂人一定要看劇本,我個人覺得,懂點電影是一定要的,只有這樣兩個人才能更好的溝通,把效果做到最好!!以上均是個人看法,自己做片子和後期溝通,是先定音樂再剪輯的,我會在旁邊看著感覺!反覆去試,當然我的方法是我的方法,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喜歡
兩人對這電影的理念一致,再通過緊密溝通
其實導演和配樂師中間有一位特別重要的職業人,就是音樂編輯師。他比導演更懂音樂,比作曲家更懂電影,相當於一個導演和作曲家橋樑。
正常配樂流程是製片人找到作曲家,簽訂合同細則和後期版權,還有最關鍵的報酬。這裡合同問題就不說了。然後製作人,導演,作曲家,和音樂編輯會開會討論配樂風格和配樂點(也就是精確到幾分幾秒需要音樂進入)。之後,幸運的作曲家會看到最後的粗剪,然後根據討論好的配樂點進行配樂。但是往往一部電影是在拍攝過程中不斷創作不斷修改和提高的,所以作曲家必須有能力去面對一些突髮狀況和時間上的壓力。在此期間,音樂編輯負責尋找一些音樂素材,可以是原創,也可以是以發行音樂作為風格參考給導演和製作人,與他們溝通達成配樂風格上的統一,或者會有專門服務於作曲家的軟體工程師製作MIDI Demo,讓導演和製片人簡單了解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意圖。
之後,按照預算分配,如果預算充足的話,就是錄音了。錄音正常情況下,導演和製作人也會到場,經常會提出臨時修改的建議,甚至到了錄音完畢,隨著靈感不斷湧現,也會出現一些臨時改動。
之後經工程師Pre-Mix之後,就進入到最後的終混了(5.1環繞聲),在這個階段,作曲家所有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在這個階段仍然會出現音樂被導演要求剪得面目全非的情況,甚至有的大師級作曲家,導演會根據音樂剪輯畫面。但是 哈哈哈,已經不受作曲家控制了。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溝通,不斷交換藝術思想。這也是和導演溝通的方法——談藝術。在藝術上沒有誰對誰錯,只有採納和不採納。推薦閱讀:
※鬥魚主播直播時播放bgm侵權嗎?如果有,為何不見追究?
※The Ecstasy of Gold誰寫的?
※為什麼電影需要很多配樂?
※怎麼看待菅野洋子被指抄襲一事?
※你最喜歡請回答1988的哪段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