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解釋評論中「保持隊形」的現象?

http://weibo.com/2481092927/zfDbE1Stc

該條微博當前被評論了5500餘條,隊形整齊,只有少數幾個破壞隊形的人。

知乎中也有一答案下如此

在你熟悉的領域,有哪些概念是被媒體誤讀了的?

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謝 @劉柯 邀~

保持隊形的評論區何以存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釋。

一、曝光效應:有時看到大家都在刷同一句話,就莫名地覺得有點意思。

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謂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

曝光效應的作用體現在:如果我們對某句話本身並不厭惡,那麼隨著它不斷地曝光在我們面前,我們就會對它產生偏好。差不多是「雖然不太懂,但感覺挺有意思」的感覺。

比如那句「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

二、完形傾向律

完形傾向律是指:人們傾向於盡可能把被知覺到的東西呈現出一種最好的形式——完形,而完形是知覺進行了組織建構的結果或功能,是能動的整體。在特定的條件下,視知覺將對象組織得最好、最規則,從而形成具有最大限度的簡單明了性的完形。

因此我們即使不願意跟風,也很少會去破壞隊形。

三、降低風險的策略

當我們不知道說什麼時,有人給出了一個恰到好處,點到為止的評論。於是我們也紛紛複製,作為一個保險的策略。

當然,在這其中也有一些其他的影響,比如從眾心理、幽默的組成形式等。但我在想另外一個問題:

如果按照上述解釋,評論區里保持隊形應該是俯拾皆是,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為什麼?

接下來,我給出一個我的假設。

在我們的經驗中,似乎保持隊形多見於網路,但最壯觀的「保持隊形」,恐怕要屬足球場上的墨西哥人浪。

*墨西哥人浪。球迷在看台上有次序地舉手站起再坐下,形成波浪在看台上舞動

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時,看台上的人浪令人印象深刻。它是球迷發明的一種為自己球隊加油的方式,在早期是比賽沉悶時球迷為了烘托氣氛的行為,其中也包含著一定的自我排解。

事實上,觀眾席和評論區是很相似的:

  • 來或者不來,都取決於觀眾的自由意志;
  • 觀眾可以對戰局施加影響,但不能左右;
  • 研究證實,只有觀眾足夠多,人浪才會產生;
  • 人浪不需要嚴密的組織,只需領頭人帶頭,就會自發傳遞下去。

通過並不嚴謹的觀察,可以給出一個初步的假設:評論區保持隊形屬於一種烘托氣氛和自我排解的行為,多數內容都涉及自我表達,較大可能發生兩種情況下:

  1. 有一定的人流量和關注度,但內容相對貧乏,比較沉悶;

  2. 內容本身就起到了帶頭的作用。

這裡舉一個例子。幾天前唐缺寫了一個回答,評論中就刷起了隊形:

*來源:陰陽師肝一隻6星式神是什麼體驗? - 唐缺的回答 - 知乎

唐缺作為14W粉的大V,問題本身也有接近400關注。人流量和關注度√

作為自帶圖庫的男人,這次的圖庫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內容相對貧乏√

「o( ̄ヘ ̄o)??? 你走」這一顏文字生動傳神地表達出了圍觀群眾的羨慕嫉妒恨。自我排解√

感謝評論區「你猜猜看」提供的另一個例子,再次驗證了我的假設:

*來源:真正的 IT 男是什麼樣的? - 罹未央的回答 - 知乎

該問題有10663人關注,1109個回答。人流量大√

該回答觀感普通,僅有119贊。內容相對貧乏√

「看完,我敲代碼的心不淡定了」抒發了讀者的感受。自我排解√

感謝 @一枚葉子 同學提供的另一個例子:

*來源:一些企業為了賺錢使出過哪些噁心人的招式? - 召少的回答 - 知乎

它雖然符合人流量大、自我排解的要素,但內容短小精悍,贊數也說明了並非內容貧乏。這個評論區其實可以算作一個特例,因為內容明顯區別於其他兩個例子,反而和666、破乎服差不多,表達的是對答主的膜拜。

---

當然,同一種行為背後也會有不同的含義。人浪在中國,就變成贏兩球以上的慶祝行為了;而同樣是保持隊形,有的是自我排解,有的是刷梗(就你圖多、祥瑞御免、兩句詩),有的是不約而同(666)。

P.S. 保持隊形的評論比較難找,如果你找到了有隊形的評論,歡迎留言或私信告知我共同探討。


絕!對!不!是!從!眾!現!象!

而是想通過陌生人合作而完成壯舉的期待心理!

1、陌生人合作:陌生人合作代表無關聯前提下的認同,這種認同就跟突然發現一個知己一樣,當你做出「保持隊形」這個行為的時候,首先是對這個行為產生了興趣,激發這個興趣的第一個G點就是前後都是陌生人,你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跟你一樣對這個事感興趣。

2、完成壯舉:「保持隊形」在不明真相的網友看來,就是壯舉,這樣一來,完成壯舉的參與感就成為了第二個G點,這個壯舉我參與了,如果成功,我是其中的一部分。

3、期待:自己參與之後,希望後面的人也參與進來,完成創舉,這就是第三個G點,同時一旦創舉完成,就有了展示、分享和炫耀的心理產生,所以期待也是這種現象的核心動力。

以上。


很多同學說這與從眾有關,我覺得關係不大。

一般來講,從眾行為要麼是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不得不屈服(比如阿希實驗),要麼是將他人作為信息的來源,主動模仿,以獲得生存優勢(比如當年日本地震時人民群眾搶購食鹽防輻射)。

但是,在網路隊形這件事里,首先絕大多數人都是自發參與的,沒有人逼迫,其次大家的心態也很放鬆,並沒有想從別人那裡獲得什麼人生的經驗,所以上面所說的兩種從眾動機都不強。

說到底,這是一種娛樂行為,背後的動機大概很簡單:就是因為它好玩兒。

那麼,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會讓我們覺得好玩兒?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學的一大未解之謎:幽默的本質是什麼?讓我們發笑的事物,到底為什麼能讓我們發笑?這個問題哲學家已經爭論了幾千年,心理學家也研究了一百多年,還是沒有定論。

解釋幽默的理論有很多,我比較贊同的是不一致(incongruity)理論。這一派認為,幽默的核心要素是認知中出現的矛盾,以及矛盾的統一。

為了說明這一點,可以看看段子界的經典套路--諧音梗。我隨便從微博上搜了一個:

這一個非常標準的諧音梗,前半句設定好一個場景,後半句是punch line,可以從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理解(被打了一拳、色香味俱全),這是一種認知上的矛盾,但這種矛盾又通過諧音這座橋樑,統一到了一句話里,由此引發了幽默的感覺。

從這個角度分析各種常見的幽默形式,大多都能找到不一致的要素。

隊型梗也是如此:有很多人參與這件事,在正常情況下大家應該各說各話,但所有人確卻都在重複同樣的話。「人數的眾多」和「表達形式的單一」構成了一種矛盾,但這種矛盾又統一在這樣一個群體行為里,這就構成了一種荒誕的幽默感。而且,參與的人越多,矛盾的對立就越強,效果也就越好。

當然,可以再追問下去:認知的不一致究竟為什麼會導致幽默的感覺?這個問題就更難回答了,目前只有一些初步的假說,比如矛盾的化解可能意味著環境威脅的消除,但這些猜想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隊形回復往往是抖機靈的有趣語句,經常是「歪樓」的。參與隊形回復可以表達以下幾層意思:

1.我看懂了(我挺聰明)

2.我也來玩(歸屬感)

3.繼續歪樓吧(對意義的解構帶來輕鬆感/宣洩情緒看看樓主什麼反應的起鬨心理)


個人認為:在網路上沒有什麼輿論或者其他方面的壓力,但是從眾的條件還有一點就是行為參照,不光光是只有群體壓力這一條件。站隊型行為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期待心理:保持隊形多好玩兒啊,喜歡(期待)看到博主(發朋友圈)的人那種日(生)了(無)狗(可)的(戀)回復。從而引發的從眾行為吧…吧…吧…啊…


不了解網路上最早的「保持隊形」是什麼情況,最近正好在看《社會心理學》,試著從「從眾」的角度回答:

社會心理學將從眾分為兩類:服從(順從)和接納。

服從(順從)是至並非出於本身的意願,而是由於外界力量(如獎勵或懲罰)而做出與大眾相同的行為;

接納則是指我們真的認同群體的行為,從而做出相同的決定。

從題主列舉的微博和知乎上的兩個例子來看,它們應該屬於「接納」的從眾行為。

引起這種從眾,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第一條評論,它是一條「有趣、恰當」的評論,讓後面的瀏覽者產生「說到心坎兒里」的感覺。

接下來,第二個評論者會怎麼選擇呢?他可能一時想不到更好的評論語,也不想在一個微博/問題上花太多時間,於是乾脆選擇複製第一條評論,並且會想:「這樣也很有趣嘛」

那麼第三個人呢?引發從眾的因素中有一種叫做「規範影響」,是只我們傾向於與群體保持一致,以得到群體的認同和接納。因此,可以設想,隨著符合隊形的評論越多,隊伍中就越不容易出現其他不同的評論。因為決定作出偏離「規範」的行為,需要當事人極大的勇氣。

想像一下,如果要自己在一條有上千條保持同一隊形的評論中寫點什麼,你會很輕鬆的寫下與其他人不同的文字么?


保持隊形是一種社會感染,也可能是一種從眾吧,保持自己在這樣群體中的不被排擠,和大眾一致。當然也有為了好玩的。


同意以上回答,即Conformity。

不過,或許還有另一層的現象,就是網路行為的「傳染」,我相信該微博下「保持隊形」的人,多數應該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

Conformity只是模仿、複製周圍的人,你可以完全不了解這些人為什麼這麼做,或者這樣做是要達到什麼目的。但這些保持隊形的人應該大多都已經知道「保持隊形」是指什麼,有什麼樂趣,所以他們這麼做應該是為了追求樂趣,而不單單是尋求與他人的一致。這種樂趣,或許也是「保持隊形」會在網路上「傳染」的原因。


保持隊形實質上集體對某種「規範」所形成的一種「共識」。這種「共識」是否「合理」並不重要,問題是能夠從保持「共識」中獲取一種「可控感」。一句話講,就是人類本能中對「有序」是「需求」的。比如說公平世界假設這種現象便是如此。


人的從眾說的是服從群體壓力的違背內心意願的行為。

後面的壯舉期待,comfomity,等解釋都是隔靴搔癢。

人即希望自己與眾不同,顯示自己的獨一無二,又希望別人和自己一致,顯示自己的歸屬感。

這兩種心理都是提升自我價值感的手段。是人對自我屬性的超越。這種超越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根本特性。

愛情,事業追求都是這種超越的一種方式手段。


其實知乎是單機版,整個知乎只有你一個人,不信我換個號再說一遍。


循環重複達到震撼效果。

舉例:

1過年時候,明星一個接一個的拜年。雞年大吉,雞年大吉.......加深印象

2.廣告做的系列海報也是這個道理。


當你寫不出比第一個回復更有意思的回復,而你又想參與到這件有趣的事情當中,保持隊形是最好的選擇。


比較類似的,更容易理解的現象是知乎的吟詩班。


娛樂大眾,好玩,調戲樓主。


我喜歡 我願意 我想怎麼做是自己的自由

只是感覺好玩,無聊時間的消遣而已,有多少人只是複製了然後粘貼上去而已。


他們覺得這樣自己很帥


這不是為了好玩么


沒什麼解釋的,哎,好玩兒,我也要玩兒。就這麼簡單


湊熱鬧


推薦閱讀:

紀念離去的人對於生者而言,有什麼意義?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為什麼當一個人自身過於高調,會容易被周圍的人排擠?
為什麼證偽主義在科學家群體(普通人)中這麼流行?
如何策劃一場同學會?
為什麼人們看完馬男傑波克就要截圖髮網上?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