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一個壞習慣?


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壞習慣,我們想要改變。比如,我們想要戒煙、戒酒、戒零食等。

每次,我們雄心勃勃的開始我們的戒除計劃,強迫自己忍著不去抽煙、喝酒,然後堅持了沒有幾天就熬不住了,又開始重操舊業。然後,我們會邊自責,邊繼續原有的模式,直到某天遇到刺激,又產生了要戒的願望,接著,又開始下一輪。如此循環往複,在這樣的無盡輪迴中,我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OMG!這些壞習慣怎麼就這麼難戒掉呢?

這種坑爹的狀況,其實是因為,我們用的方法不對。 我們每次想要戒掉一個習慣,比如戒煙。我們就會要求自己不去抽煙,對,一口煙都不讓自己碰吧。其實,這恰恰是最沒有效果的辦法。為什麼呢?

根據美國學者多年的研究發現,習慣和我們在生物課上學到的條件反射很相似。習慣通常在我們的大腦裡面,是這麼起作用的。

首先,我們會受到外界的刺激,這樣的刺激,會提示我們的大腦,要做出某種應對行為,而我們自然就做了,而這樣的行為過後,我們會感覺到舒服、快樂的情緒。這個過程,可以簡化成一個三段式

暗示——行為——獎勵

舉個具體例子,一個抽煙的人,他的抽煙習慣可能會是這樣一種機制。首先他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讓他感覺到有壓力,這就是暗示。然後他就會習慣性的點支香煙,這就是行為。而在抽完一支煙後,他感覺得到了放鬆,這就是獎勵。對他來說,抽煙在他的生活中起到了緩解壓力的作用。

那麼,如果他想要用戒斷的方法,讓自己忍著不抽煙,就會有一個問題。因為,這麼做,僅僅是切斷了三段式中的行為部分。但是,那個暗示還在。當他感覺到壓力的時候,他怎麼辦? 除了抽煙,他不知道該怎麼減壓了。遇到壓力,他還是會想要拿起香煙,自然就很難戒掉。

那麼,什麼樣的方法才有效呢?答案很簡單,我們不能消除某個行為習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它。找到一個新的行為,來代替原來的固有行為。上文那個人,他想要戒煙的話,不是單純忍著不去抽,而是想辦法,找個別的事情來代替抽煙。比如,當他感覺到有壓力時,可以試著去做做運動、冥想或者找人聊聊天,這些行為也能夠起到減壓的作用。在他做完這些事情後,同樣可以感覺到放鬆,得到獎勵。

而對於其他習慣也是如此。每個人的習慣都不大一樣。要改變的話,首先我們要去觀察,找到我們慣常行為發生前的一瞬間,我們接收到了什麼暗示。比如壓力、恐懼、憤怒或者焦慮。找出來以後,下一步,就是用另一種能起到同樣效果的行為來代替慣常的行為。每當自己感覺到暗示時,馬上去做新的行為。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彆扭,但是這樣反覆練習一段時間後,新的行為,就會漸漸的代替舊行為,成為我們習慣的一部分。

另外,加入一群有相同目標的人中,會讓我們改變自己的動力大大增加。我們可以加入一個戒煙或者減肥的小團體,大家回想監督互相鼓勵,這樣會比一個人單打獨鬥有效的多。


人為什麼有時候會強迫自己改掉一些習慣,愛喝酒、愛抽煙、愛飆車、愛暴飲暴食、愛一切隨心所欲的事是多麼自在,多麼痛快。為什麼要強迫自己不能隨心所欲,約束自己的底線呢,因為有愛你的人在關心你,也有你愛的人需要你的照顧。好好愛自己,也別讓愛你的人失望。


如何戒掉一個壞習慣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壞習慣,有些壞習慣其實也無傷大雅,還能為生活增添一些樂趣。但說實在的,壞習慣一旦不改,就會一直對我們身體或其它方面造成損害,許多人都意識到壞習慣還是要改的,但每次嘗試都是以失敗告終。

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 Judson Brewer 博士在試圖戒掉暴飲暴食的壞習慣時也遭遇到了困難,於是他決定分析壞習慣的成因,希望能從根源上戒掉壞習慣。

然後他發現,我們的壞習慣的形成得怪罪於我們富有想像力的大腦,你也可以試著觀察一下身邊有趣的人是否壞習慣就多一點。

我們舉個暴飲暴食的例子,起初我們餓的時候看到美味的食物,大腦就發出 「卡路里,生存」 的指令,然後我們吃下食物,除了卡路里以外,我們還獲得了美味的體驗,這時大腦就會繼續發出 「記住自己吃的是什麼以及怎麼能吃到」 的信號,同時為我們種下 「情景關聯」 的記憶。

看得有點暈是不是,簡單地說就是餓了,吃,覺得爽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其實就是觸發、行為和獎勵的具體表現。只要再加個重複,習慣就形成了。

但吃東西可不是什麼壞習慣,暴飲暴食才是,那麼吃東西是如何演變成暴飲暴食的呢?這時候就是我們想像力出場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提議 「吃東西的感覺這麼爽,以後心情糟糕的時候吃些東西心情就會變好了吧」。當然,心情低落吃些甜食確實可以讓自己好受點,但是想依靠甜品解決問題無疑是不現實的。

你大概也發現了,當觸發點從餓了變成心情差之後,一個中性的習慣就變成了壞習慣。壞習慣之所以不好,是因為它的觸發點是不對的。吃東西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情緒問題,但是我們的大腦在當時卻認為吃東西可以解決情緒問題,加上即時獎勵的誘惑,我們就不由自主地不停重複壞習慣。

我們戒掉壞習慣老是失敗,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太執著於不能再做這個習慣,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壞習慣的觸發點,以至於每次遇到了觸發點大腦就會得出相同的邏輯,企圖用快感去解決問題。

基於這個發現,Judson Brewer 博士做出的應對是在做壞習慣之前,先問自己為什麼,找到觸發點,然後再理性地分析,得出這個真正能解決觸發點問題的行為。與此同時,分析壞習慣真正會導致的後果。

為了真正了解自己的壞習慣,在做壞習慣的時候,不要只注意壞習慣給自己帶來的快感,更多地關注壞習慣本身。拿抽煙的例子來說,不要感受尼古丁對大腦的刺激,轉而專註於吸煙散發出的味道,煙草的苦澀。

之所以採取這種方法來戒掉壞習慣,是因為當我們開始分析自己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的原本的情緒化的本能認知模式就會發生改變,思考會慢下來,但同時也變得更加理性,這比起單純用意志力告誡自己不要去做壞習慣要有效得多。

而且我們還可以做得更絕一點,把想去做壞習慣變成一個觸發點,即想去做壞習慣,分析壞習慣,再得到通過理性分析控制住自己的快感,通過這一流程來養成戒掉壞習慣的習慣。

不過哪怕知道了一個好方法,想要戒掉壞習慣還是沒那麼容易的。下面再給大家三條建議,盡量減輕戒掉壞習慣的困難:

? 一個一個來

許多人都有不止一個壞習慣,而要戒掉壞習慣是需要付出注意力和時間的,想要一次戒掉兩個以上的壞習慣需要大量的注意力,我們不一定能為戒掉壞習慣這一行為付出那麼多的注意力,而且一下子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太大的改變也會讓我們難以適應,所以還是要循序漸進,一個一個來戒掉自己的壞習慣。

? 告知身邊好友

充分利用監督的作用,當然前提是你得把監督當一回事。你讓身邊好友監督自己,他們提醒你了,你還不知悔改繼續做壞習慣,那友誼的小船真的就是說翻就翻了。

? 與未來的自己對話

我們很容易屈服於即時的快感,從而做出許多不利於未來的行為。想想未來的自己會不會想繼續保留這壞習慣,如果不想,現在的自己又該如何做?今天吸一支煙的危害微乎其微,但每天都吸一支煙,經過時間的積累,危害就很大。

更何況,有煙癮的人怎麼可能一天只吸一支煙。今天種的因,會成為明天的果,那不妨先想想明天的果,再決定種不種今天的因。

與養成一個好習慣不同,戒掉一個壞習慣也許不會給你太大的成就感,甚至在一些沒有那個壞習慣的人看來,你戒掉一個壞習慣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但戒掉一個壞習慣,變好的是自己,自己能有一點成長便已足夠了。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多培養幾個好習慣


推薦閱讀:

你對電影《楚門的世界》有什麼感悟?
哪些互聯網產品的機制是基於人性的優點的?
如何評價《太行山上》為了避免暴露八路軍位置而捂死嬰兒的情節?
我應該實話實說嘛?
如何看待江歌案最近的發展?

TAG:生活 | 習慣 | 人性 |